一级质控在夜间急诊工作管理中的应用
急症处理规范管理制度
急症处理规范管理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院急症处理流程,提高急诊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全部医务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本规定。
2. 急症接诊流程2.1 前台接待•患者或家属来到急诊科前台时,前台工作人员应快速询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
•前台工作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症状评估病情,并依照急诊分诊标准将患者分级。
•分诊标准应从高到低分为红、黄、蓝、绿四个等级,确保高危患者能尽快得到治疗。
2.2 急诊医生接诊•急诊医生应及时接诊分级为红或黄的患者。
•医生应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服药情况,认真记录相关信息。
•急诊医生应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一步诊断和处理。
2.3 应急处理•急诊科应配备必需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在急症处理过程中,医生应依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急救措施包含但不限于心肺复苏、止血、缓解疼痛等。
3. 急症治疗流程3.1 诊断与检查•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急诊医生应及时进行初步诊断,并订立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情,医生应合理布置相关检查,确保准确诊断。
3.2 治疗与护理•急诊医生应依照诊断结果及时进行治疗,包含药物治疗、手术或其他方式治疗。
•医生应遵从医院相关的操作规程,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护士应帮助医生进行治疗,并及时记录治疗过程和效果。
3.3 转院或留院决策•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和察看的患者,医生应依据病情推断是否需要留院察看或转院治疗。
•医生应明确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取得书面同意后方可进行转院或留院操作。
4. 急症处理记录与信息管理4.1 病历记录•医生应认真记录患者的病历,包含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治疗方案等。
•病历记录应规范、准确,并及时归档和保管,便于患者病情追踪和后续治疗。
4.2 医疗信息系统管理•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信息系统,并对急诊科医生进行培训和引导,确保正确使用系统。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急诊科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部门,负责接收、处置急诊病人,并提供急救和抢救服务。
为保证急诊科的质量与安全,制定一套有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的和范围本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急诊科的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化、规范化和连续性。
本制度适用于急诊科的全体医务人员。
三、质量与安全管理原则1. 客户导向: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2. 连续改进:不断完善工作过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3. 人员培训:提供全面的培训和继续教育,确保医务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4. 反馈机制:建立与患者沟通的渠道,接受反馈和投诉,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5. 组织领导:强调领导的作用,确保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质量管理要求1. 严格遵守医疗行为规范,确保医疗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
2. 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性,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和维护要求。
3. 每位医务人员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且要不断提升自己。
4. 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估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纠正。
5. 建立医患双向沟通机制,尊重患者的需求和意见。
6. 大力推行医疗信息化管理,提高医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安全管理要求1. 确保急诊科的环境安全,包括消防安全、电气安全等方面。
2. 建立和健全急诊科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危急病人的急救措施、化学品的管理等。
3. 对医务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使其能够正确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
4. 加强急诊科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意识。
5. 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
6. 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预防。
六、监督与评估1. 急诊科内设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执行和监督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2. 委员会成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工作总结和评估。
医院急诊科工作管理制度
医院急诊科工作管理制度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工作内容及工作强度都比较大,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管理制度。
下面是一份医院急诊科工作管理制度,供参考。
一、总则1.1 本制度是为规范急诊科的工作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需要而制定。
1.2 急诊科遵循“患者至上,专业立身”的原则,全力以赴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1.3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急诊科全体工作人员。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确保急诊科的正常运转和医疗质量。
二、岗位职责2.1 急诊科主任负责全面领导和管理急诊科的工作,对急诊科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承担最终责任。
2.2 急诊科副主任负责协助急诊科主任管理和领导急诊科的工作。
2.3 急诊医生要负责诊断、治疗急诊患者,请假前要向相关领导汇报并征得同意,做好交接工作。
2.4 护士要负责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做好药品的配药、给药工作,掌握各项诊疗措施和操作技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5 收费员要负责对病人进行收费、结算和开票工作,保证工作的准确和规范。
三、工作流程3.1 急诊医生在接到患者后,要迅速进行初步抢救并判断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2 护士要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包括补液、输血、导尿等技术操作,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3.3 收费员要及时完成收费、结算和开票工作,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3.4 工作人员要遵守科室规章制度,维护科室的正常工作秩序。
3.5 医院、科室以及执业医生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则,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四、工作制度4.1 急诊科要遵循医院的工作制度和相关规定,做好医疗记录和资料的管理。
4.2 不得随意更改或篡改医疗记录和患者资料。
4.3 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患者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不得泄露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4.4 工作人员要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
五、工作安全5.1 急诊科要保证工作场所的清洁、卫生和安全。
急诊及管理制度
急诊及管理制度一、急诊概述急诊是医院医疗服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般是医院内能够提供全天候、全年无休,对急诊病人实行快速诊断和治疗的医疗部门。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通过全面了解急危重症病人的生命特征及其危险的基本疾病状态,迅速制订急救方案和快速治疗。
急诊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并不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诊断学科,而是应用各类医学知识,基于急性危重病人的诊治特点所进行的一种学科。
它集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为一体,是独立的医学学科,它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危害生命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一个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服务机构。
因此,建设完善的急诊及管理制度非常重要,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急诊管理制度1. 急诊医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急诊医生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高度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医疗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熟悉急诊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术,具备熟练的急危重症处理能力,有较强的头脑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善于沟通和协调。
这些素质和能力是急诊医生必备的条件,对于医院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急诊部的管理制度(1)急诊部的人员构成和分工急诊部应当设有院长或主任一名,副院长或副主任数名,急诊科主任一名,护士长数名,医生数名,技术人员数名,行政人员数名。
急诊部的人员必须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进行工作,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2)急诊部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建设急诊部的工作流程应当合理规范、严密有序。
各项工作应当有详细的规定和操作程序,确保医务人员按照规定操作,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因医务人员工作不规范而对病人造成伤害。
同时还应当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查对,确保规范操作。
(3)急诊部的设备和医疗器械配置急诊部的设备和医疗器械配置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卫生部门的规定标准购置,保证承担各种急危重症的救治工作。
(4)急诊部的医疗设施建设急诊部的医疗设施建设应当合理规范、具备医疗救治功能。
三级质控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
三级质控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一、前言质控管理系统在医疗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急诊科中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
本篇文章将着重探讨三级质控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
二、三级质控管理的基本概念三级质控管理是指对急诊科医学行为进行常规性、系统性监测、分析和改进,并对全科医疗流程和医疗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级质控管理分为医疗行为质量控制、医疗质量问题的分析和医疗质量管理三个方面。
三、三级质控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1. 医疗行为质量控制:为了确保医疗行为的质量,三级质控管理需要对急诊科医疗行为进行监测,并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
例如,对急诊医生的诊疗流程进行评估,保证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符合医疗行为的规范和标准。
2. 医疗质量问题的分析:急诊科中常常出现一些医疗质量问题,如患者误诊、病情评估不准确等。
三级质控管理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对医疗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改进医疗质量。
3. 医疗质量管理:急诊科的医疗质量管理需要全面、系统、科学,而三级质控管理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从而提高急诊科医疗质量。
四、三级质控管理的优势1. 可以提高急诊科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可以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减少医疗损失。
3. 可以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生的职业素养。
4. 可以改善医疗流程和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疗机构的声誉。
五、结论三级质控管理在急诊科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
因此,急诊科需要引进三级质控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医疗质量方面的作用。
护士长夜查房质量的持续改进
病区和急诊科、ICU、手术室查房。由护
理部指定查房内容,护士长如遇外出应事 先调班并上报护理部。夜查护士长把检查 情况记录在夜查房记录表上,次日上交护 理部,并做重点汇报。
行夜查房制度,不履行职责,查时不认真,
管径一般为气管插管内径的1/2,每次吸
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负压为13—16 kpa。在吸痰管遇到阻力时后退O.5一lcm
护士长夜查房质量的持续改进
厦门市中医院护理部许莉萍 刘桂萍361009
护士长夜查房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一项 重要工作,也是护理管理的难点,为提高 夜查的质量,我们将“质量持续改进”引
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因此,将呼吸机湿
化罐加入无菌注射用水或蒸馏水,温度32
骨处,在病人用力咳嗽时,即能减轻切口 疼痛,又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促进肺 泡膨胀。 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心脏直 视手术病人,术后提倡早拔管,减少相关 肺炎。据资料统计心脏手术后并发术后肺 不张和肺炎的发病率为20%以上,其中, 20%.30%的肺炎是由细菌引起的。因此,
再放开负压,以防损伤气管粘膜。(3)有 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吸痰前短时间内将 F102调到100%约60—120S,使呼吸机 管道内的氧浓度达到lOO%,监护仪上的
SP02>95%以上才能吸痰。这样既能保证
病人氧供给,又能确保吸痰质量。 指导病人正确的咳嗽、咯痰:对已拔 பைடு நூலகம்气管插管的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每2h
需加强管理监督。
二、护士长夜查质量的持续改进 1、加强护士长夜查的质量控制,严格 按“三甲"医院评审要求:按福建省“三 甲”医院的评审要求,中医院护士长夜查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急诊科是医院中面临突发危急病情的重要部门,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急诊科工作的顺利进行、病人的安全与满意、医护人员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一、制度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期间能够获得高质量、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同时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与职业发展。
2. 范围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涵盖了急诊科的所有相关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急诊科的医疗流程、医疗器械使用、病人安全预警、医护人员培训等方面。
二、制度的内容和要求1. 病人安全管理(1)急诊科病人排队候诊管理:建立病人初步分诊制度,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时间紧迫性进行优先排序,确保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
(2)急诊科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建立医疗器械使用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器械的正确、安全使用,避免操作失误带来的不良后果。
(3)急诊科医疗过程管理:建立严格的医疗过程管理制度,包括医嘱管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治疗等流程,确保医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医护人员管理(1)急诊科岗位责任管理: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确保每个岗位的人员都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并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2)急诊科医护人员岗前培训与考核:建立医护人员岗前培训和考核制度,确保每位医护人员在上岗前都接受过系统培训,并通过考核合格。
(3)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建立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护人员劳动安全防护、职业病防治、应急处置等方面,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 质量管理(1)急诊科医疗质量评估与监控:建立医疗质量评估和监控制度,对急诊科的医疗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急诊科医疗事件管理:建立医疗事件管理制度,包括对医疗事故的报告、调查与处理等方面,确保医疗事件能够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
(3)急诊科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分析医疗信件、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手段,推动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急诊诊室管理规章制度内容
急诊诊室管理规章制度内容一、急诊诊室管理机构1. 急诊诊室设立急诊科,急诊科下设一个科长,由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负责诊室的日常管理和工作安排。
2. 急诊科设立护理长,由护士长或主管护士担任,负责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管理。
3. 急诊诊室设立值班制度,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急诊诊室随时待命。
4. 急诊诊室设立清洁防疫岗,定期对诊室及器械进行清洁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二、急诊诊室医护人员管理1. 医生应具备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执业资格证书,每周定期进行学术讨论和病例讨论,提高医疗水平。
2. 护士应具备专业护理技能和执业资格证书,每年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质量。
3. 医生和护士在工作时应佩戴工作证,并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工作,杜绝差错和疏漏。
4. 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要互相配合,共同应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确保医疗工作质量和效率。
5. 医护人员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隐私,不得泄露患者信息,保护患者权益。
6. 医护人员要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积极服务患者,解决患者问题,维护医患关系和谐。
三、急诊诊室工作流程1. 患者到达急诊诊室后,由护士先进行初步评估和登记,根据症状和病情分级,安排医生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2. 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指导护士执行护理措施。
3. 护士负责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保证患者在急诊诊室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4.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进展,决定是否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或住院治疗,安排医护人员协助转院工作。
5. 急诊诊室医护人员要及时记录患者病历和治疗过程,确保资料完整、可追溯,为医疗质量评估提供依据。
四、急诊诊室器材设备管理1. 急诊诊室设备设施要定期维护保养和检查,确保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2. 急诊诊室药品要按照药品管理规定进行分类存放和定期清点,保证用药准确无误。
3. 急诊诊室器械要严格消毒和灭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和传染疾病。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模版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模版一、引言本制度旨在加强急诊科的质量及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二、管理目标1.确保急诊科各项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疗行业规范要求;2.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降低医疗事故风险;3.优化急诊科的工作流程,提高医疗效率;4.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提升急诊科的安全管理能力。
三、管理职责1.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是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政策、规章制度,并监督其执行情况。
2.急诊科质量与安全负责人急诊科质量与安全负责人负责制定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操作细则,组织实施各项质量和安全工作,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3.急诊医生急诊医生要严格按照相关医疗规范进行诊疗工作,确保诊断准确、治疗规范,同时要积极参与急诊科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4.急诊护士急诊护士要做好患者接诊、护理和排班工作,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严格执行急诊科的相关工作制度和规章制度。
五、质量与安全控制措施1.医疗质量控制措施(1)建立临床路径,规范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2)加强医疗质量评估,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审。
(3)完善医疗事故报告、登记与分析制度,及时处理和改进问题。
(4)提供持续的医学教育培训,确保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2.患者安全控制措施(1)建立患者档案,记录患者病情、诊疗经过等关键信息。
(2)加强医疗器械、药品管理,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3)建立并执行护理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
(4)加强院内感染控制,规范手卫生和消毒操作。
六、质量与安全监督与改进1.内部监督(1)开展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设立质量与安全“红黑榜”,公布先进和不良情况。
(3)召开定期质量与安全管理会议,总结经验和改进措施。
2.外部监督(1)接受相关医疗质量评估和检查。
(2)依法配合监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工作。
七、制度执行与改进1.制度宣贯(1)对急诊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全员宣讲,确保全员理解与遵守。
急诊质控管理制度
急诊质控管理制度一、急诊质控管理制度的建立1.建立急诊质控管理委员会,设立专门负责急诊质控工作的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2.确定急诊质控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急诊工作的流程、人员配置、设备设施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3.制定急诊质控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流程,明确急诊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4.建立健全急诊质控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急诊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5.加强对急诊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急诊质控管理制度的内容1.急诊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明确急诊工作的流程和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医务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2.急诊患者的安全保障: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提高急诊救治的成功率和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3.急诊医疗设备的管理:确保急诊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有效使用,及时更新和维修设备,提高急诊服务的质量。
4.急诊医生的能力提升:加强对急诊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和应急能力,保障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
5.急诊医疗服务的质量监控:定期对急诊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急诊服务的质量。
三、急诊质控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评估1.提高了急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和治疗延误,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2.增强了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急诊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准和技术水平。
3.减少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医院的声誉和形象,增强了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4.促进了医院的内部管理和协作机制的建立,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急诊质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提高急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各医院能够重视急诊质控管理工作,加强对急诊工作的监管和指导,确保急诊服务的顺利进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级质控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
三级质控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的不断提高,急诊科已经成为现代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控制是急诊科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实施能够有效管理急诊科的病人安全,效率和质量。
但目前急诊科的质量控制管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三级质量控制管理作为一种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它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急诊科实现病人安全、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改进。
三级质量控制管理的实施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层次,即下行控制、上行控制和综合控制。
下行控制是指采用有效的控制手段,针对急诊科的每一个具体的活动和程序,确保它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上行控制是指采用策略、规则和机制来管理急诊科的活动,以确保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综合控制是指采用有效的措施来监控急诊科的质量进程,从而保证急诊科活动的质量持续改进。
在现代急诊科实施三级质量控制管理时,可以采用质量管理工具,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统计控制图等工具,有效地管理活动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采用策略、规则和机制,有效地管理和评估病人的结果,以确保急诊科活动的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流程,确保数据的即时更新、及时传输和准确采集,以及定期评估质量改进效果,保证急诊科活动和病人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因此,实施三级质量控制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急诊科的质量,提高急诊病人的安全性和质量,同时还能够提高急诊护理效率。
但与实施过程中,急诊科也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困难,如经济上的负担较大、规章制度的不足等,但这些挑战和困难都可以通过以改进组织决策、引入科学技术和加强团队建设等方式来克服和克服。
总之,三级质量控制管理能够有效地支持急诊科提高质量,提高其病人安全、质量和效率,是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模式。
但要更全面、更有效地实施三级质量控制管理,急诊科还需要加大对组织管理、团队建设和技术应用的努力,才能真正发挥出三级质量控制管理的优越性。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一、引言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任。
为确保急诊科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与急诊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两级管理。
2. 医务部、护理部、医院感染科等职能部门对急诊科有实时监管职责。
3. 急诊科设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负责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三、急诊质量管理1. 建立健全急诊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制度。
2. 强化质量意识,定期开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分析、评价,保证质量持续改进。
3. 科室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为科室质量与安全第一责任人。
4. 按照急诊质量与安全管理要求,每月召开一次急诊质量与安全会议,对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整改;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急诊质量检查、评价,并通报全科。
5. 对急诊病历及记录单的书写质量进行严格要求,保证急诊记录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整洁性和一致性。
6. 对住院医师按照医院要求,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对进修医师、轮转医师和新上岗医师,必须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医德医风、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四、急诊安全管理1. 加强患者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患者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相关规定,确保患者安全。
2. 强化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3. 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安全管理,确保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安全使用。
4.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规定,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5. 加强对急诊科消防、用电、用气等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五、持续改进1. 急诊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应定期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急诊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本一、绪论急诊科是医院的门面和窗口,负责接收和救治各类急诊病患。
为了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规范各项工作活动。
本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急诊工作的高效运转和医疗质量的提高,确保病患的安全和满意度。
二、机构设置1. 急诊科的机构设置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急诊工作量相适应;2. 急诊科应当配备合适的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3. 急诊科的人员配置应当符合相关的规定,保证医疗人员的能力和数量充足。
三、工作流程1. 病患接待和登记流程:a. 病患到达后,由接待人员进行登记并记录相关信息;b. 确认病患的急诊等级,并及时安排相应的救治;c. 关键信息如病史等应当及时向医生传达。
2. 病患救治流程:a. 根据病患的急诊等级,及时进行初步救治;b. 必要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X光等;c. 医生应当提前评估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d. 诊疗过程中,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注意安全措施的执行。
3. 病患转移和出院流程:a. 病患治疗结束后,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转移或出院;b. 就医过程中所需的各类检查资料应当及时整理和保存;c. 出院时应当向病患提供必要的手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
四、质量控制1. 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2. 内部质量控制包括定期组织医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考核;3. 外部质量评估应当定期邀请有关部门或专家进行评估,并按评估结果进行改进;4. 未能达到相关质量指标的,应当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并跟踪落实。
五、安全管理1. 急诊科应当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配备完善的设施和设备;2. 医疗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手卫生、消毒灭菌等操作规程;3. 急诊科应当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医疗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4. 急诊科应当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确保病患的安全和医疗质量;5. 发生不良事件时应当及时报告,并进行及时处置和跟踪处理。
急诊护理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急诊护理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急诊科是医院对外窗口,急诊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护理质量直接反映医院的整体水平,医疗制度的改革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在本科急诊护理工作存在着:(1)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2)急诊工作日益繁重,护士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3)急诊理论和专科技能较为缺乏;(4)开放式的就医环境,造成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鉴于这些问题工作中对此提出相应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更新观念,提高急诊、急救的服务意识;(2)培养护士良好的综合能力,以提高服务质量;(3)成立科室护理质量监控小组,有效提高护理质量;(4)强化法律意识和加强法律教育;(5)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理顺就诊环节,提高整体护理队伍素质,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诊科作为医疗急救场所,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年龄不一的各种疾病及遭受意外的人群,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1],急救护理工作质量是衡量一所医院应急能力、服务质量、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准。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人们的价值观和利益格局也发生了改变[2]。
如何做好急诊护理工作已成急诊科工作的重点,针对本科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并做出相关的对策。
1存在问题1.1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近年来,随着急诊劳动强度增大,个别老护士调离岗位和部队医院精减,本科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的护士占55%,由于新护士工作年限短,缺乏对复杂病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致使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造成护患冲突而影响就诊次序。
1.2急诊工作日益繁重,护士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就医没有时间性和规律性,疾病的突发性,危重性也日益增多,在医疗保险制度出台后,医疗费用一改过去的公费劳保几乎全包做法,而是由个人从医疗账户中出[3],大部分患者希望花最少的钱就治好病,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反复入院治疗后经济承受能力差了,但对医院需求反而更多了。
夜间门诊管理制度
夜间门诊管理制度在医院之中,夜间门诊是为了满足患者夜间就诊需求而设立的一种医疗服务。
在医院日常管理中,夜间门诊作为医院的延伸服务之一,对于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增加患者满意度、实现医院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夜间门诊管理制度加以重视、规范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就夜间门诊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夜间门诊管理制度的意义夜间门诊管理制度的建立具有指导性、规范性、约束性等作用,有利于提高夜间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夜间患者的安全,促进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提高医院服务品质。
同时,夜间门诊管理制度的健全还将提高医院的信誉,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增加患者的信赖,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二、夜间门诊管理制度的内容1. 人员安排夜间门诊需要按规定安排医生、护士、药剂师、医技人员、行政人员等,确保夜间门诊服务的正常运转。
同时,需要指定夜间门诊的负责人,负责调度、协调夜间门诊工作。
2. 医疗设备夜间门诊需要完备的医疗设备,包括各类检查仪器、急救设备、药品等,以确保夜间门诊能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3. 紧急事件处理夜间门诊可能遇到各种紧急情况,如急诊抢救、突发事件等,因此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紧急事件的处理流程,以及人员职责分工。
4. 患者安全夜间门诊需要加强患者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在夜间就诊过程中的安全,如定期巡视、安全提示等。
5. 医疗质量管理夜间门诊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诊疗过程中的质控,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6. 管理流程夜间门诊的各类管理流程需要明确,包括患者就诊流程、医疗质控流程、信息沟通流程等。
7. 职责分工夜间门诊需要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避免职责不明、工作混乱的情况发生。
8. 信息管理夜间门诊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包括患者信息管理、医疗记录管理等,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9. 文明服务夜间门诊需要加强文明服务建设,做好患者导医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
急诊科护理质控管理
急诊科护理质控管理急诊科是医院中处理急救及急诊医疗的重要部门,是病人最首要的就医选择之一。
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质控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控管理旨在提高护理质量,保障病人的安全和满意度。
本文将介绍急诊科护理质控管理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
首先,急诊科护理质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急诊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环境紧张、病人复杂多变,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
通过质控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护理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水平,为病人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急诊科护理质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护理规范及操作规范的制定、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
首先,护理规范的制定是质控管理的基础,包括病人接诊、初步评估、急救措施、医嘱执行、防拓救治等方面的规定。
其次,质量评价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护理文书的审核、护理记录的质量检查、病人满意度的调查等。
最后,质量改进是质控管理的核心,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急诊科护理质控管理的实施方法有多种。
首先,建立质控小组,由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护理规范、开展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工作。
其次,进行护理质量评价,可以通过抽查护理文书、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
同时,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电子化的质控系统,对护理工作进行数据化管理和分析。
最后,开展质量改进工作,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改进措施,完善护理规范和操作规范,提高护理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急诊科护理质控管理还需要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和交流。
急诊科是医院中与其他科室接轨最为紧密的部门之一。
护理人员需要与医生、药师、检验科、放射科等人员进行紧密合作,形成多学科联合处理急诊病人的工作模式。
只有通过与其他科室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提供病人的医疗护理服务。
总之,急诊科护理质控管理是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关键手段。
通过制定护理规范、进行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保障病人的安全和满意度。
夜间突发疾病处置规章制度
夜间突发疾病处置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夜间突发疾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夜间突发疾病的处置工作。
第三条夜间突发疾病指发生在晚上22:00至次日早上6:00的紧急疾病事件。
第四条夜间突发疾病处置工作应遵循“迅速、有效、科学、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夜间突发疾病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第六条夜间突发疾病处置工作应当加强与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的联动协作。
第二章突发疾病处置流程第七条夜间突发疾病报警方式包括电话报警、短信报警、网络报警等。
第八条接到夜间突发疾病报警后,应当立即调度相应的急救车辆前往现场。
第九条急救人员应当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现场初步救治和评估患者病情。
第十条确认夜间突发疾病患者需要住院治疗的,应当及时转运至医院。
第十一条在转运过程中,应当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第十二条到达医院后,应当立即将患者转交给医院医护人员,协助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工作。
第三章夜间突发疾病处置要点第十三条对于心脏病急性发作、中风急性发作等危重病患者,应当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及其他抢救措施。
第十四条对于突发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的患者,应当及时给予氧气治疗。
第十五条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当采取隔离措施,保护其他人员的安全。
第十六条对于意识丧失、昏迷的患者,应当及时评估病情,尽快进行相应的处理。
第十七条对于其他类型的夜间突发疾病患者,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四章配置与培训第十八条各级医疗机构应当配备足够数量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夜间突发疾病的救治工作。
第十九条急救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急救人员的轮班制度,保证夜间突发疾病的处置工作能够得到及时响应。
第五章监督与评估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夜间突发疾病处置工作的监督机制,定期对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
第二十二条监督部门应当对医疗机构的夜间突发疾病处置工作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医疗急诊管理制度
医疗急诊管理制度急诊科是医院的门面部门之一,是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科室之一,也是医院医疗服务的重要窗口。
急诊科是医院治疗危急病情、救死扶伤的地方,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医院中,急诊科担负着治疗急性、危重、疑难疾病的任务,是患者可能接受的第一道医疗救治环节,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情况。
急诊科主要面向各类行政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在应急处理过程中起到及时拯救生命或各种危害程度的医疗救助效果。
急诊科提供包括初步诊断、紧急抢救、医疗急救、手术救治和规范管理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急诊科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随机性和复杂性,也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
急诊科的管理,是医院的重要保障之一,是医院为医疗救治提供便利的改革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医院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之一。
急诊科管理,不仅仅是整个医院机构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医院为持续发展搭建健全的制度保障。
二、急诊科管理的意义和目标1. 意义(1)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急诊科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能够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医护人员救治能力。
(2)有效利用资源: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处理的患者多、病情复杂,合理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医护人员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
(3)提高医护素质:急诊科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职业素养,有利于医护团队的凝聚和发展。
2. 目标(1)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通过规范的急诊科管理制度,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合理的急诊科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医院的声誉和竞争力。
(3)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能力:规范的急诊科管理制度,可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
三、急诊科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急诊科组建(1)急诊科按照医院规模、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需求,设立相应的人数、职称和岗位设置。
POC与急诊
如何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挑战
提供仪器维护和质控
收费遗漏,尤其在夜间
POCT发展方向
更快速,≤20min获得结果 更准确,肌钙蛋白以99百分位为cut-off值与实验室结果相关
性良好支持第三方质控 全自动,减少护士操作时间和操作误差 全封闭,无血样暴露,生物安全性高 检测参数可以自由组合
常用POCT类血气分析仪
常用POCT类免疫分析仪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结果质量越来越符合临床需求!
满足需求 危重症 难以移动 病情不稳定
POCT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
组织管理
质量控制
在美国,POCT由认证 机构、POCT委员会、 POCT协调员共同组织
管理,由FDA监管
美国的各州,市和单 位都有POCT委员会和
合理使用POC,优化急诊工作流程
AQT90
-TnI/TnT -CK-MB -Myo - NT-proBNP - D-dimer - CRP - β-hCG* - PCT*
12-18min 18min 18min 10min 20min 13min 20min 20min
谢 谢!
院前急救 急诊科救治
危重症监护
急诊临床工作内容和服务范畴:
• TRIAGE
• 各种急性病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危险评估及处置
• 急性心脑血管病的评估和急诊处置
• 急创伤、多发伤
• 急性中毒 • 环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 紧急医疗救护服务(EMSS)
急则治其本 缓则治其标 right patient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保障(急救平台,资源r储ig备h)t place
Therefore
• POC: 病人的床边检验、检查 • Valum:加速诊断结果,修饰临床过程 • How: 同其他检验、检查 • Who: 大多数照顾病人的人员都可以获得 • Where: 在病人床旁 • When: 对于病人等待结果过程中有风险的病人及能使
急诊诊疗环节质控内容及质控点
急诊诊疗环节质控点1.1 质控范围病人从到达急诊至就诊结束的全过程控制。
1.2 接诊质控1.2.1 病人在到达急诊之前,120医生电话通知所送达医院急诊科准备接诊病人,工作人员在门口做好迎接病人准备工作。
1.2.2 病人到达急诊后,120医生将病人接诊时的病情及现场和途中处理情况以简要书面表格形式交接给接诊医生。
医院接到病人后迅速由分诊台护士检测生命体征,并根据标准将病人分类(创伤及非创伤、危重及非危重)。
危重病人立即进入抢救室,由负责抢救的人员立即按照抢救原则处理。
有家属陪同者,应向家属告知病人病情,并完成签字,配合院方完成对病人的检查和治疗过程。
无家属及熟人陪同者,按先抢救后记账的原则,报告院值班,由护理员帮助病人签字、检查和取药并协助医生完成对病人的抢救辅助工作。
无家属及熟人陪同需要住院者,也由护理员帮助病人通过院值班签字后,医生和护士负责将病人送入病房住院。
无家属及熟人陪同者,有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手术者,院方应当承担有关手术、输血及相关签字,争取手术时机。
对非危重病人,正常情况下急诊医生接诊后,根据病人的主述、病史及体格检查的结果对病人予以检验、检查及治疗。
对酒后病人,或家属及陪人也是酒后者,可以给病人安抚,先行检查和治疗后交费,对检查和治疗不配合者,病情容许可以等待病人醒酒后再做处置,必要时可以给予醒酒治疗。
对待有精神病的病人,必须由家属或其他正常人员陪同,介绍病史、症状,陪同病人完成急诊诊治全过程。
对待劳改、保外就医者,必须有执法人员陪同完成急诊诊治全过程。
对待打架斗殴、情绪激动者,应以谨慎态度接诊病人,必要时通知院保卫人员在诊室周围警卫,保证正常就诊次序。
注意有潜在性生命危险的病人,要力争全面的检查及治疗,并注意对病情进行动态观察,要求病人留院观察。
对患有多种疾病者,要进行全面细致化验、检查和治疗,尤其要注意对急性疾病的诊治。
对经济拮据、无亲人照看者,要本着经济检查和用药原则,给予基本检查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7月 第21卷 No.3192 一级质控在夜间急诊工作管理中的应用 慧臖1 易 力2 (大连市友谊医院 辽宁大连 116001)【中图分类号】R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586(2015)07-0192-01【摘要】 :目的在夜间急诊工作中规范一级质控制度流程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技能。
方法夜间急诊每日设定质控员,每月由护士长及质控员商定质控计划及人员安排表,按计划进行质控,月底公布质控结果,并以此评价护士的绩效。
结果夜间急诊经一级质控后,护理水平质量明显提高(P<0.01)。
护理差错风险明显降低(p<0.01)。
结论通过在夜间急诊工作中开展一级质控有效地提高了夜间急诊护理水平,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科室凝聚力。
【关键词】 一级质控夜间急诊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证。
1护理质量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三级质控管理。
一级质控作为最基础的质控在整个质控体系中尤为重要[1],由于高年资的质控护士多于日间工作,夜间的质控工作往往完成欠佳,有时处于失控状态,同时由于夜间人员的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易疲劳。
具体工作常流于形式,无法达成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
因此,本院自2013年1月起调整和规范了在夜间急诊工作中的一级质控制度及流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差错风险。
1.资料方法1.1本院作为三甲医院,为竭力提高护理质量,一直重视三级质控体系的建立和管理。
三级质控(护理部),二级质控(科护士长),一级质控(科内质控小组),三者协同管理、监督及执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急诊夜间质控由本科所有夜班取得护士资格的护士组成,共有24名护士,年龄22-45岁,其中主管护师7名,护师11名,护士6名,学历本科14名,大专6名,每月安排时间由护士长、质控员进行质控前培训。
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病案管理、抢救药品物品、护理文书、护理操作、消毒隔离、健康教育、重危病人护理等。
培训后于夜班人员中轮流选2人进行夜间急诊质控。
1.2实施方法1.2.1夜间急诊质控制度夜间急诊必须严格按照一级质控落实流程,护理部、护士长采取常规检查与抽查的形式进行管理,检查形式包括询问护士,查看文书、记录,查看人员安排表及科内例会记录,对未严格执行的人员、班次,予以批评的记录。
1.2.2质控落实流程每月底护士长与质控护士商定下月质控计划及人员安排表,在护士例会上进行公布,全体护士必需学习所参与的质控主题的质控标准,按计划进行质控,对质控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整改,护士长对质控客观及时监督,每月进行质控。
1.2.3一级质控安排表内容包括时间、质控的主题,参加人员安排,参加人员签名,检查时间,质控人员安排。
1.2.4月底质控护士汇报参与时间、质控项目、学习质控标准的体会,质控后的效果分析,护士长点评。
1.2.5护理质量分析会议记录时间、地点、主持人、记录人、参加人员,本月主要成绩及存在问题,全体护士讨论、护士长总结1.2.6一级质控反馈追踪记录包括月份、质控主题、追踪问题(反复出现的问题及未落实的问题)、下月追踪时间、人员签名是否落实。
1.3评价方法:将质控前半年及质控后6-12月的护理质量及护士对质控标准掌握的情况及护理差错、缺陷进行统计。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采取Lr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护理质量指标检查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表1 护理质量指标检查评分结果分项目护理管理专科护理服务规范急救安全护理文书质控前94.693.192.491.892.2质控后97.896.598.199.497.6 2.2护士对质控标准掌握情况对比,见表2表2 护士对质控标准掌握情况对比分项目总人数掌握人数掌握率(%)质控前241875质控后242395.8 2.3急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见表3表3 急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对比分项目总人数满意人数满意率(%)质控前33030692.7质控后39738997.93、讨论护理技术质控,服务质量管理、护理安全防护等,都必须在护理单元得到落实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因此,科室一级质控室护理质量管理最重要的环节[2]。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医院三级质控体系的建立是督促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而一级质控是三级质控中负责护理质量的基础[3]。
一般一级质控方式只是由护士长领导少数高年资护士进行,对于夜间急诊质控来说由于工作量大、人员易疲劳、危重病人多、质控人员不足,使得质控管理往往流于形式。
同时少数人质控为主的模式在护理管理中忽视了全体护士参与的重要性,导致工作及质控管理中产生很多漏洞,使夜间急诊护理管理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由护理缺陷引发的各种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如何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把护理缺陷降低到最低限度是需要护理工作者探讨的课题。
为减少护理缺陷,我们在急诊夜间采用全员轮流质控的方式,通过质控提高护士的工作技能及自我管理意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增加科室的凝聚力。
在调整夜间急诊的质控工作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质控管理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护士的工作、学习、管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有效保障了患者的护理安全,使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1] 金艳兰,胡俊.一级质控员提高病房护理质量的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年18卷第08期[2] 吴清翠,刘珊.改良型一级质控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年第08期[3] 王红梅.一级质控在科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年第02期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体会刘玉霞 (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 辽宁葫芦岛 125001)【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586(2015)07-0192-01【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项护理措施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治过程的护理措施。
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29例,占60.4%,好转16例,占33.3%,死亡3例,占6.3%。
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吸氧、止痛、抗凝溶栓、适当活动等护理,可缓解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好转率,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1]。
AMI为中老年人内科常见急症,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本院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共收治AMI患者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45~81岁,平均57.3岁。
病变部位:前壁梗死15例,广泛前壁梗死8例,下壁梗死12例,侧壁梗死6例,右室梗死4例,心内膜下梗死3例。
所有入院患者均于诊断后立即给予抢救处理,然后给予的护理。
2急救措施患者入院后立即抢救,嘱患者绝对卧床,面罩吸氧,心电监护,缓解疼痛及抗凝溶栓。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快速采血送检。
准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使除颤仪处于待机备用状态,随时配合医生抢救。
3护理方法3.1输液、吸氧及止痛立即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便于静脉给药,控制输液速度在30滴/min,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持续给予较大流量(3-5L/min)氧气吸入,可改善心功能。
根据医嘱给呱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对疼痛不能缓解者,给吗啡静脉滴注。
3.2饮食护理患者以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为主,多食纤维膳食及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食物。
给予低脂肪、低盐、低热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限制含有大量胆固醇的食品,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戒烟限酒,少量多餐。
患者由于饮食的变化、长时间卧床以及治疗时常应用吗啡、哌替啶等药物,都可以使胃肠蠕动减慢,发生便秘,护理期间宜食用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鼓励患者多食用蔬菜,并辅以蜂蜜、香蕉等,以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
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温盐水低压灌肠。
3.3心理护理患者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为患者提供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鼓励患者调整心态。
医护人员应热心对待患者,使其感受到温暖,增强与疾病做斗争得信心,从而能够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护理[2]。
4结果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后,治愈29例,占60.4%,好转16例,占33.3%,死亡3例,占6.3%,疗效满意。
5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3]。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危急症,起病急,变化快,常并发心衰、休克及心律失常,预后较差,易致心脏猝死。
通过对AMI患者的护理,根据不同时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4],使患者能够做到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以尽快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4-293.[2] 陈凌,申铁梅,林丽霞,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床边排便活动的安全性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4):1-3.[3] 高润霖,朱文玲,胡大一,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4] 朱玉洁.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井冈山医学专报,2005,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