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氨气浓度标准
氨气浓度标准氨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领域。
然而,高浓度的氨气对人体和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氨气的浓度进行监测和控制。
本文将介绍氨气浓度的标准以及相关的监测方法和控制措施。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氨气的浓度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工业企业生产工艺用氨气卫生标准》(GBZ 2-2002),在工业生产场所,氨气的允许浓度为每立方米10毫克。
而在农业领域,氨气的浓度标准也有相应的规定,比如在畜禽养殖场,氨气的浓度不得超过每立方米10毫克。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工作者和居民的健康,减少氨气对环境的污染。
那么,如何进行氨气浓度的监测呢?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使用氨气检测仪器进行现场监测,或者通过定期采集空气样品送实验室进行分析。
无论是现场监测还是实验室分析,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操作,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针对高浓度氨气的场所,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来降低氨气的浓度。
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加强通风换气,使用氨气吸附剂或化学中和剂,提高生产工艺的闭锁性,减少氨气的泄漏等。
此外,还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对高浓度氨气的认识和防护意识,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误区。
比如,有些人认为只有氨气的刺激性气味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其实即使在氨气浓度低于可闻阈值的情况下,长时间暴露也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不能仅凭气味来判断氨气的浓度是否安全。
综上所述,氨气浓度标准的制定和严格执行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氨气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为工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创造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环境。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m3。
(合;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 mg/m3和 mg/m3,(合和。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三)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2mg/m3。
(合0.2635ppm);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39.53ppm)。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2.0 mg/m3和5.0 mg/m3,(合2.635ppm和6.558ppm)。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图文稿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2mg/m3。
(合0.2635ppm);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mg/m3(合39.53ppm)。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2.0mg/m3和5.0mg/m3,(合2.635ppm 和6.558ppm)。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IV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2mg/m3。
(合0.2635ppm);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39.53ppm)o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 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2.0 mg/m3和5.0 mg/m3,(合2.635ppm 和6.558ppm)。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环境温度与允许氨含量对照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星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三)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精修订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2mg/m3。
(合0.2635ppm);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39.53ppm)。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2.0 mg/m3和5.0 mg/m3,(合2.635ppm和6.558ppm)。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m3。
(合;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 mg/m3和 mg/m3,(合和。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三)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 4.1 依据本分级标准,对我国接触的 56 种常见毒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见
表 2。
级别
表 2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
毒物 名称
行 业举例
I 级( 极度危害)
II 级 ( 高度危 害)
汞及其化合物 苯 砷及其无机化合 物(非致癌的无机 砷化合物除外。 ) 氯乙烯 铬酸盐、 重铬酸盐 黄磷 铍及其化合物 对硫磷 羰基镍 八氟异丁烯 氯甲醚 锰及其无机化合 物 氰化物
III 级 ( 中度危 害)
Ⅳ级 ( 轻度危 害)
甲苯二异氰酸酯 环氧氯丙烷 砷化氢 敌敌畏 光气 氯丁二烯 一氧化碳 硝基苯 苯乙烯 甲醇 硝酸 硫酸 盐酸 甲苯 二甲苯 三氯乙烯 二甲基甲酰胺 六氟丙烯 苯酚 氮氧化物 溶剂汽油 丙酮 氢氧化钠 四氟乙烯
氨
聚氨酯塑料生产 环氧氯丙烷生产 含砷有色金属矿的冶炼 敌敌畏生产、贮运 光气制造 氯丁二烯制造、聚合 煤气制造、高炉炼铁、炼焦 硝基苯生产 苯乙烯制造、玻璃钢制造 甲醇生产 硝酸制造、贮运 硫酸制造、贮运 盐酸制造、贮运 甲苯制造 喷漆 三氯乙烯制造、金属清洗 二甲基甲酰胺制造、顺丁橡胶的合成 六氟丙烯制造 酚醛树酯生产、苯酚生产 硝酸制造 橡胶制品(轮胎、胶鞋等)生产 丙酮生产 烧碱生产、造纸 聚全氟乙丙烯生产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表4
编号
物质名称
59
五氧化二钡粉尘
60
钡铁合金
61
苛性碱(换算成NaOH)
62
氟化氢及氟化物(换算成F)
63 氨
64
臭氧
65
氧化氮(换算成NO 2 )
66
氧化锌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12页word资料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2mg/m3。
(合0.2635ppm);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39.53ppm)。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2.0 mg/m3和5.0 mg/m3,(合2.635ppm和6.558ppm)。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环境空气氨气浓度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氨气浓度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氨气浓度作为重要指标之一,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估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浅入深地探讨环境空气氨气浓度与环境质量标准相关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环境空气氨气浓度的含义和影响1.1 什么是环境空气氨气浓度?环境空气氨气浓度是指空气中氨气的含量,通常以微克每立方米(μg/m³)或毫克每立方米(mg/m³)为单位进行表达。
氨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污染物,来自于农业排放、工业生产、废水处理等多个方面。
1.2 环境空气氨气浓度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高浓度的氨气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导致眼睛、皮肤和呼吸道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可能对植物生长和水体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氨气浓度限值2.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意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政府部门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需要而制定的标准,其中包括了多种污染物的限值要求。
而在其中,氨气浓度也是重要的监测指标之一。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氨气浓度的限值要求根据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氨气浓度的限值要求为:一次浓度的限值为1小时35μg/m³,24小时平均值的限值为24小时160μg/m³,年均值的限值为40μg/m³。
3. 环境空气氨气浓度监测和控制措施3.1 监测手段和方法目前,对环境空气氨气浓度的监测主要通过空气质量监测站和在线监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也可以通过大气采样、化验分析等方法来获取氨气浓度数据。
3.2 控制措施和管理建议为了降低环境空气氨气浓度,可以采取合理的工业排放控制、农业废气处理、环境管理与规划等多种措施,以保障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
个人观点和总结:通过对环境空气氨气浓度与环境质量标准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氨气浓度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意识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重要性。
有限空间氨气浓度标准
有限空间氨气浓度标准有限空间氨气浓度标准是指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中,对氨气浓度的限制标准。
在许多工业和农业领域,氨气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气体。
因此,制定和遵守有限空间氨气浓度标准对于保护工人和环境安全至关重要。
第一章:引言有限空间中的高浓度氨气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制定适当的有限空间氨气浓度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探讨有关有限空间中的高浓度氨气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常见行业中关于此问题的现行标准。
第二章:影响因素在探讨有限空间中高浓度氨气标准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影响其浓度分布和级别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环境温度、湿度、通风条件、工作活动等等。
这些因素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有毒物质在封闭或半封闭环境中扩散和稀释的速度。
第三章:人体健康影响高浓度的氨气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吸入高浓度氨气可能导致眼睛、鼻腔、喉咙和肺部等部位的刺激和损伤。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氨气环境中可能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肺功能损害。
此外,高浓度氨气还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
第四章:现行标准不同行业和国家对于有限空间中高浓度氨气的标准有所不同。
例如,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工作场所空间限制的标准,其中包括了关于有限空间中有毒物质浓度的规定。
在农业领域,美国农业部(USDA)也制定了一些关于农场动物饲养环境中高浓度氨气限制的指导方针。
第五章:挑战与改进尽管已经存在一些现行的有限空间氨气浓度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测量氨气浓度、如何确保标准的执行和监督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正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以提高对有限空间中高浓度氨气的监测和控制能力。
第六章:案例研究本章将介绍一些相关行业中关于有限空间氨气浓度标准应用的案例研究。
这些案例研究将探讨在不同行业环境下,制定和执行有限空间氨气浓度标准所面临的具体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氨气浓度标准多少ppm
氨气浓度标准多少ppm氨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高浓度的氨气对人体和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氨气的浓度进行监测和控制。
那么,氨气浓度的标准是多少ppm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ppm的含义。
ppm是“每百万分之一”的缩写,它表示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含量。
在气体浓度的表示中,ppm通常用来表示非常低浓度的气体含量,例如空气中的某种有害气体的含量。
因此,当我们谈论氨气浓度时,通常也会使用ppm作为单位。
根据国际标准,室内空气中氨气的浓度应该控制在25ppm以下。
这是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的氨气环境中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皮肤造成损害,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无论是工业生产中的氨气排放,还是实验室中的氨气使用,都需要严格控制氨气的浓度,以保障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来说,对氨气浓度的要求可能会更为严格。
例如在食品加工行业,氨气被用作冷冻剂,但是食品加工车间的氨气浓度必须控制在10ppm以下,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在医药制造领域,氨气的纯度和浓度也有严格的要求,需要符合相关的药典标准和法规规定。
除了室内空气中的氨气浓度标准外,对于室外空气中氨气的浓度也有相应的监测和控制要求。
一般来说,室外空气中的氨气浓度应该控制在5ppm以下,以保障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总的来说,氨气浓度标准多少ppm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行业要求。
但是无论在哪个领域,都需要严格控制氨气的浓度,以确保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因此,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必须配备合适的氨气检测设备,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监测和控制。
最后,希望各行各业都能重视氨气浓度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2mg/m3。
(合0.2635ppm);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mg/m3(合39.53ppm)。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2.0mg/m3和5.0mg/m3,(合2.635ppm和6.558ppm)。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2mg/m3。
(合0.2635ppm);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39.53ppm)。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2.0 mg/m3和5.0 mg/m3,(合2.635ppm和6.558ppm)。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欧阳家百(2021.03.07)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2mg/m3。
(合0.2635ppm);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mg/m3(合39.53ppm)。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2.0mg/m3和5.0mg/m3,(合2.635ppm和6.558ppm)。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关于氨气浓度标准的解释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2mg/m3。
(合0.2635ppm);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39.53ppm)。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2.0 mg/m3和5.0 mg/m3,(合2.635ppm和6.558ppm)。
参考标准: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一节防尘、防毒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氨气浓度标准
氨气浓度标准氨气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气体,广泛用于化肥、合成纤维、冷冻和制药等领域。
然而,高浓度的氨气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对氨气浓度的监测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氨气浓度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氨气浓度带来的危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关于氨气浓度的相关标准。
根据《GB 15562-2008 工业用氨气》标准,氨气的浓度标准为,短时间接触(STEL)为35ppm,长时间接触(TWA)为14ppm。
这意味着在工作场所,人们在短时间内接触氨气浓度不得超过35ppm,而在长时间内接触氨气浓度不得超过14ppm。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氨气浓度超标可能带来的危害。
高浓度的氨气对人体呼吸道和眼睛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长时间接触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此外,氨气还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对金属和其他材料也会造成损害。
而且,氨气还是一种易燃气体,一旦浓度超标,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对工作场所的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严格控制氨气浓度,对于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至关重要。
针对氨气浓度的监测和控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安装氨气监测仪器,对工作场所的氨气浓度进行实时监测。
一旦监测到氨气浓度超标,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风换气、佩戴防护设备等,以降低氨气对工作人员的危害。
其次,可以对氨气储存和使用的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的安全性和密封性。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对氨气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氨气浓度标准的制定和严格执行对于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工作人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氨气浓度的监测和控制,做好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降低氨气带来的危害,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生产。
希望相关从业人员能够充分重视氨气浓度标准,增强安全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养殖场氨气浓度标准
养殖场氨气浓度标准
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氨气浓度标准:
1.人类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氨气浓度不应超过25ppm(百万分之二十五)。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氨气环境中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眼部刺激、头痛、喉咙炎症等健康问题。
2.动物健康:对于养殖场中的动物,氨气浓度也需要受到控制。
一般来说,氨气浓度不应超过20ppm,以避免对动物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高浓度的氨气可能导致动物呼吸道感染、眼部炎症、生长发育受阻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可能会因国家、地区和具体应用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建议参考当地相关法规和标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控制氨气浓度,以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nh3限值
nh3限值
NH3限值是指大气中氨气( NH3)的浓度限制,通常以ppm( 百万分之一)为单位。
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有一定的危害性。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NH3常常被用作肥料、制冷剂、清洁剂等化学品的生产原料。
然而,如果这些化学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就会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NH3限值标准。
例如,欧盟规定的NH3限值为20ppm,而美国环保署 EPA)则将其设定为15ppm。
当大气中的NH3浓度超过这些限值时,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其排放量,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对于一些特定的场所和行业,如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场所以及化工厂、垃圾处理厂等工业企业,其NH3限值标准可能会更加严格。
这些地方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控制措施,以确保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NH3限值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而制定的一种标准。
我们应该加强对NH3排放的控制和管理,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氨气浓度的标准
根据国标TJ36-79规定,氨属车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是有毒气体,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规定属于Ⅳ级(轻度危害);但根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中相关规定,没有明确说明氨气属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所以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不规定检测。
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氨在室内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0.2mg/m3。
(合0.2635ppm);但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第三章车间卫生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氨为30 mg/m3(合39.53ppm)。
关于排放标准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规定,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分别为2.0 mg/m3和5.0 mg/m3,(合2.635ppm和6.558ppm)。
参考标准: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
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
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GB5044-8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第三章车间卫生
第一节防尘、防毒
第二十七条放散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应尽量考虑机械化和自动化,加强密闭,避免直接操作,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措施。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湿式作业。
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的原料代替高毒的原料。
第二十八条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有害物质发生源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放散不同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毒害大与毒害小的应隔开。
(二)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的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下风侧。
(三)如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放散热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如必须布置在下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层的空气。
第二十九条产生危害较大的粉尘、有毒物质或酸碱等强腐蚀性介质的车间,应有冲洗地面和墙壁的设施。
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清扫。
经常有液体的地面应不透水,并坡向排水系统。
第三十条产生汞、砷等剧烈毒物质的车间,其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的表面,应采用不吸收毒物的材料。
必要时加设保护层,以便清洗。
其废水应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第三十一条经常有人通行的地道,应有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并不得敷设有毒液体或有毒气体的管道。
第三十二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表4的规定。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表4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4、室内空气质量
4.1 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嗅味
4.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见表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
4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及其行业举例
4.1依据本分级标准,对我国接触的56种常见毒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见表2。
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安装规范.使用规范.设计规范
GB5044-83
2.1.1 可燃气体combustible gas
本规范中的可燃气体系指气体的爆炸下限浓度(V%)为10%以下或爆炸上限与下限之差大于20%的甲类气体或液化烃,甲B,乙A类可燃液体气化后形成的可燃气体或其中含有少量有毒气体.
2.1.2 有毒气体toxic gas
本规范中的有毒气体系指硫化氢,氰化氢,氯气,一氧化碳,丙烯腈,环氧乙烷,氯乙烯.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4554-93代替 GBJ 4-73
4.2 标准值
4.2.1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是对无组织排放源的限值,见表1。
1994年6月1日起立项的新、扩、改建设项目及其建成后投产的企业执行二级、三级标准中相应的标准值。
表1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液氨的理化特性
1.1理化特性:
分子量:17.03
分子式:NH
3
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蒸汽压506.62Kpa(4.7℃);熔点-77.7℃;沸点
-33.5℃;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密度:相对密度(水=1)0.82(-79℃时);相对密度(空气=1)0.6。
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在20℃水中溶解度34%;水溶液呈碱性,PH值为11.1,遇酚酞试纸显红色。
1.2危险性:
氨气与空气混合的燃烧极限是11~14%,爆炸极限是16~25%(V%),燃点630℃;由于氨气具有还原性因此严禁与:卤素、酰基氯、酸类、氯仿、强氧化剂接触,而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遇明火、
、泡沫灭火;由于液氨(无水氨)是液体,1m3
高温易引起燃烧爆炸,可用CO
2
液氨气化后可形成849.8m3的气体(液氨密度0.603 g/ml 25℃),因此要保证储罐的气密性和耐高压性。
1.3对人体的危害:
主要是吸入式伤害:低浓度的氨对粘膜有袭击作用,高浓度的则可造成细胞组织的溶解坏死,当空气中氨的浓度达到5000ppm时就会使人失去知觉,造成窒息死亡。
液氨的温度很低(可达-33℃)在这个温度下与人体接触很容易造成冻伤,使衣服冻结在皮肤上。
且由于其无水性造成液氨极易吸水生成氢氧化铵,对人体有极强的脱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对粘膜和皮肤有碱性刺激和腐蚀作用,造成细胞和组织的永久性坏死。
当空气中氨浓度为0.5-0.8%时,人在其中停留半小时可中毒;高浓度时,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和心脏停博。
人接触浓度为553mg/m3的氨,可发生强烈的刺激症状,可耐受1.25分钟;3500-7000mg/m3浓度下,立即死亡。
液氨比空气重,泄露后会进入周围低地中;氨气比空气轻,具有流动性。
因此当发生液氨泄露时,应尽量向地势较高上风向位置逃离。
1.4液氨的应急监测方法:
(1)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氨气敏电极检测仪。
(2)快速化学分析法:遇酚酞试纸显红色。
气体的ppm与mg/m3的转换
气体浓度
对大气中的污染物,常见体积浓度和质量-体积浓度来表示其在大气中的含量。
1、体积浓度
体积浓度是用每立方米的大气中含有污染物的体积数(立方厘米)或(ml/m3)来表示,常用的表示方法是ppm,即1ppm=1立方厘米/立方米=10-6。
除ppm外,还有ppb和ppt,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1ppm=10-6 = 一百万分之一,
1ppb=10-9 = 十亿分之一,
1ppt=10-12 = 万亿分之一,
1ppm=103ppb=106ppt
2、质量-体积浓度
用每立方米大气中污染物的质量数来表示的浓度叫质量-体积浓度,单位是毫克/立方米或克/立方米。
它与ppm的换算关系是:
X=M·C/22.4
C=22.4X/M
式中: X—污染物以每标立方米的毫克数表示的浓度值;
C—污染物以ppm表示的浓度值;
M—污染物的分之子量。
ppm与mg/m3的转换公式:
ppm=(22.4×mg/m3)/分子量
例1:6mg/m3的有毒气氨气的ppm值=22.4×6/17=7.91ppm
例2:求在标准状态下,30毫克/标立方米的氟化氢的ppm浓度。
氟化氢的分子量为20,则:
C=30×22.4/20ppm=33.6ppm
例3:已知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为5ppm,求以mg/m3表示的浓度值。
二氧化硫的分子量为64。
X
=5×64/22.4mg/m3=14.3mg/m3
这个公式为常用的速算公式对于气体探测来说,速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基本满足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