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现随国国名青铜器 对破解曾随之谜意义重大

合集下载

叶家山:沉睡三千年的古曾国之谜

叶家山:沉睡三千年的古曾国之谜

叶家山:沉睡三千年的古曾国之谜作者:杨阳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24期2010年底,位于湖北随州叶家山的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批青铜器。

随后,考古学家对两座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初步确定:这是一处新发现的西周家族墓地,是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西周古墓之一。

随着大范围挖掘工作的展开,叶家山西周墓地开始揭开神秘面纱。

2011年,该古墓群当选当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之首,被称为“湖北近30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2013年3月,考古学家开始了叶家山西周墓第二期挖掘工作,数项重大发现依次还原3000年前的曾国贵族繁荣面貌,也将诸多历史谜团一一揭晓。

西周早期已有曾国曾国,一个湮没在历史中、不见传世文献记载的诸侯国。

1978年的曾侯乙墓出土,揭开了这个诸侯国的神秘面纱。

这个创造了精美细致的青铜器,有着精美大气的编钟的国家最早受封于哪个年代?它是怎么消失的呢?自曾侯乙墓发现后,有关曾国的讨论不绝于学术界。

多数学者认为,曾国是在西周晚期周灭鄂后立的国。

叶家山古墓葬群文物以青铜器为主,还有大量的陶器、漆木器、玉石、原始青瓷等各类文物700多件,绝大多数青铜器上有“曾侯”和“曾侯谏”等铭文,总字量达400字。

从多座墓葬出土青铜器上见有“曾侯”和“曾侯谏”的铭文看,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说明此处墓地应是与早期曾国和曾侯相关的一处家族墓地。

所刻铭文清楚地表明,西周早期,汉东地区已存在曾国,并已称侯。

这一新发现,将曾国的历史提前了500余年。

此外,考古学家发现了西周早期的城址——庙台子遗址,位于墓地以南1千米处,面积30万平方米,有城墙、壕沟和大型建筑基址的遗迹。

初步判定,此处遗址当是曾国的政治中心,即都城。

一座侯墓、一座古城,揭示出西周汉东的最早封国——曾国的准确位置。

“曾国”与“随国”是同一国吗?叶家山墓地的发掘为解开“曾随之争”等众多考古争议增加了新的材料。

曾国在历史文献中并无十分明确的记载,而随国则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是汉东第一大国。

曾随之谜

曾随之谜

(“曾随之谜”研讨会我的发言)一、探索“曾随之谜”的重大意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州发掘曾候乙墓,众多精美的出土文物,青铜礼器、漆木器、金银器、珠玉器及各类乐器、车马兵器和纺织品。

其中蕴涵着随文化的辉煌成就,诸多方面代表着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最高水平。

墓主为曾侯,历史文献没有多少信息,墓葬却与文献中的随国在姓氏、疆域、时间吻合。

曾随为一国,还是两国?成为一个难解之谜,引起了中国历史学界的极大兴趣。

中国历史学界的巨人李学勤先生首先发表了《曾国之谜》(《光明日报》1978年10月4日),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学界的“曾随之谜”的一场大讨论。

通过讨论,专家、学者们认为李先生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所用材料有大量新发现及海外考古研究成果,及多学科学术成果,因而他所阐述的观点和认识最令人信服。

李先生多年以来,深情地关怀随州这片土地,十余年后,他写下了《续论曾国之谜》(《江汉论坛》1990年增刊),再十余年后,他年事已高,不能亲赴随州,他认真看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呈送的随州叶家山古墓的有关资料,写了《试说叶家山M65青铜器》一文,送达到中国先秦历史学会2011年年会,由其弟子在会上宣读。

这篇文章可看成“三论曾国之谜”。

他的反复论述,引起了中国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学者,他为什么如此关注“曾随之谜”,反复论述“曾随之谜”?就是因为“曾随之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大课题。

“曾随之谜”的时空对于中国文化来讲,具有巨大而深刻的意义。

这是为什么那么多历史文化学者关注这个课题的根本所在。

中国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多元合一。

中国文化的形成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地理单元。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发生发展有一个独立发展的文化谱系。

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两大地域是黄河与长江。

黄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这是人类文明中最完美而足够的一个空间。

中国文化能延续发展5000年,与广袤的地域,多元融合有密切关系。

曾侯乙墓中室出土的文物

曾侯乙墓中室出土的文物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曾侯乙的墓葬,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该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曾侯乙编钟,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下面将详细介绍曾侯乙墓中室出土的文物。

一、曾侯乙尊盘曾侯乙尊盘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之一。

尊盘由尊和盘两部分组成,尊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4厘米,口径57.6厘米。

尊的口沿部有精美的浮雕装饰,盘内底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表明了这件青铜器的主人和用途。

尊盘的造型奇特,工艺精湛,采用了浑铸、分铸、焊接、铆接等多种工艺手法,融合了青铜文化、玉文化、漆文化和雕塑艺术等多种文化元素。

尊盘的表面还饰有金、银、玉等多种材质的镶嵌和装饰,使整个器物更加华丽精美。

尊盘的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曾侯乙铜鉴缶曾侯乙铜鉴缶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另一件重要青铜器,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盛酒器。

铜鉴缶由鉴和缶两部分组成,鉴高48.1厘米,口径62厘米,缶高28.8厘米,口径50厘米。

鉴内放置缶,缶内盛酒,鉴与缶之间的空隙可以盛放冰块,以达到冰镇酒的效果。

这种盛酒方式在古代被称为“冰鉴”,是我国古代酒文化的一种独特体现。

铜鉴缶的造型别致,工艺精湛,表面饰有精美的浮雕和镂空纹饰,充满了艺术性和实用性。

同时,铜鉴缶的出土也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酒文化、青铜器制作工艺和保存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曾侯乙鹿角立鹤曾侯乙鹿角立鹤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件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青铜器。

它集鹿角、鹤身、鸟翅等多种动物特征于一体,形象奇特,寓意深远。

鹿角立鹤高85.5厘米,双翅展开宽126厘米,重19公斤。

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

鹿角立鹤的出土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动物和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211024162_曾侯與编钟__破译“曾随之谜”的“金钥匙”

211024162_曾侯與编钟__破译“曾随之谜”的“金钥匙”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荆楚瑰宝曾侯與编钟破译“曾随之谜”的“金钥匙”◎挂拉豆“别管我跳得美不美,随州的春天真的美!”这个春天,湖北随州市文旅局局长解伟凭借独树一帜的抖音短视频再次成功破圈。

在二月初发布的一则短视频里,这位文旅赛道的新晋“顶流”带观众深入了解随州背后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并将镜头让位于真正的千年“顶流”——珍藏于随州市博物馆的曾侯與编钟。

曾侯與编钟,听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是的,它和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有着极密切的“亲属”关系。

而且从辈分上来说,曾侯與编钟还是“前辈”。

更重要的是,曾侯與编钟铭文既解决了近年学界关于叶家山之曾国族属问题的困惑,又彻底平息了几十年来关于“曾随之谜”的种种争论,因而是史料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

重见天日的“国之重器”和1978年出土的“后辈”曾侯乙编钟相比,曾侯與编钟的发现有些姗姗来迟。

2009年随州市修建“随州东城区文峰塔还建小区”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古墓地。

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对施工现场进行了紧急考古调查钻探,清理出两座春秋晚期墓葬。

其中从一号墓中清理发现了铜鼎、缶、鬲、编钟等文物。

该墓出土文物中,以编钟最为珍贵,其制作的精湛程度丝毫不亚于曾侯乙编钟。

该套青铜编钟(现存8件)出土时共10件,皆为甬钟,既有较完整的,也有残片编钟,形制相同,大小不一。

编钟钟体皆为合瓦形钟体,铣(钟下两角)边有棱,平舞,上有八棱柱形甬,上细下粗,甬下部有旋、斡,旋上有圆泡形对称四乳,乳上浮雕涡状蟠螭纹。

甬体中空有泥芯,与钟腔对接处封闭。

钟体立面呈上略窄下略宽的梯形。

舞部(甬钟最上端的平面)以甬底为中心,用“十”字形素带划分成对称的四格浮雕略粗大的蟠螭纹。

鼓部(篆部下方)纹饰较突出,由粗大蟠螭组合成蟠龙纹图案,整体呈对称的灵动蝶翅状纹图案模块。

在钟体的钲部(甬钟立面中部狭长条状区域)、两侧鼓部铸有阴刻铭文。

铭文中多有自铭“曾侯與曰”,故可将编钟定名为“曾侯與编钟”。

险被炸飞的礼乐宝库曾侯乙墓引出的“曾国之谜”终得破解

险被炸飞的礼乐宝库曾侯乙墓引出的“曾国之谜”终得破解

专刊险被炸飞的礼乐宝库曾侯乙墓引出的“曾国之谜”终得破解文I韧雾/青铜冰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岀土,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冰鉴由方鉴和方尊缶组成,古人将冰块置于鉴、缶之间,在夏季也能喝到尊缶中的冰酒,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该冰鉴结构精巧,将方尊缶置于方鉴中时,樺眼和弯钩会自动将其固定,工艺令人惊叹1972年马王堆墓的发掘曾在中国掀起一股考古热的浪潮:千年不朽的女尸,引发长沙一日 数万人争相涌入博物馆观看;发掘得 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后专门新 建场馆保存展示,让许多同行为之羡慕,暗地里摩拳擦掌,也想有个大发 现;其考古过程与研究,被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考古新发现)X 西汉古尸研究》等短片,常在当时电影正片前播放,观众们看得啧啧称奇,有 人回忆,最后正片讲什么倒印象不深 了,萦绕脑中的只是千年古墓与辛追夫人。

历史的发展往往环环相扣,这股热潮的涟漪同样波及了湖北随县的空军雷达修理所,尤其是郑国贤、王家 贵等几位中青年军官,受此影响还专门订购过《文物>X 考古》等专业杂志, 互相传阅,搜集考古发现的逸闻趣事。

他们未曾想到,有朝一日这一切和脚下的土地,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联系……险被炸飞的宝库1977年9月,随县空军雷达修理所官兵在擂鼓墩东团坡上扩建厂房。

随县地处随枣走廊的豁口,自古是交通要道,擂鼓墩位于随县城西郊溉水河畔,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斗越椒叛乱奔随,楚庄 王率师追击,至此亲自擂鼓指挥作战, 大败叛军,擂鼓墩之名流传至今。

官兵开工后,不久下面挖出红色 砂岩,于是用推土机推,推了不久又不行了,岩石十分坚硬,只好改为先用炸药炸再推。

施工不久下边挖出一大片质地松软的褐色泥土,大家都隐约觉得奇怪。

当时分管基建的副所长王家贵,就认为下面怕是有什么文物 古迹,等再过几天,工地民工又挖出几件铜器,王家贵与所长郑国贤等人 商量,认出其中一件是铜鼎,一件是铜车害,经过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褐 土下面很可能是座古墓。

姒姓曾氏与姬姓曾氏之谜

姒姓曾氏与姬姓曾氏之谜

考古证据证明姒姓武城曾氏为天下一曾曾广溯关于曾姓的起源,自古就有“天下一曾无二曾,源于武城”之说。

长期以来,曾姓因为在历史上没有被冒姓和改姓的族群,被认为是血统纯正的一支姓氏。

因此,“天下一曾无二曾”之说是自宋代以来所称道的。

但近年来却有了二曾之说,笔者依据新近考古的证据,说明天下只有一曾无二曾的缘由,以正视听。

一、姒姓曾氏之源史料的记载证实了姒姓曾氏的来源:先秦史料《世本•姓氏篇》([汉]宋衷注)“以国为氏”章载曾氏云:“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春秋时为莒所灭。

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

”[汉]司马迁《史记》也曾采採摭世本的資料;[唐]林宝撰《元和姓籑》亦多按《世本》所云。

[宋]欧阳修亦云:“维曾氏始出于鄫,鄫为姒姓之国,微不知其始封。

春秋之际,莒灭鄫,而子孙散亡,其在鲁者自别为曾氏。

盖自鄫远出于禹,历商、周千有余岁,常微不显。

”(《欧阳修文集》卷二十一)[宋]郑樵撰《通志•氏族略》卷二十六亦载:“曾氏亦作鄫,亦作缯。

姒姓,子爵。

今沂州承县东八十里,故鄫城是也(今山东兰陵县向城镇鄫城村)。

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春秋时为莒所灭。

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

”[宋]王應麟撰《姓氏急就章》亦采摭《世本》之说。

北宋代政和年间起,邓名世父子历时20余年对《元和姓纂》一书采录、考辨,同时又以《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二书互为参校,补校了史传之不足。

对有关姓氏著作,取其长而辨其误,故撰书名《古今姓氏书辨证》。

是书卷十七对曾氏来源的记载云:“曾氏出自姒姓,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

魯襄公六年,莒灭鄫,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曽氏,居南武城。

巫生夭,為季氏宰;夭生阜,為叔孫氏家臣;阜生点,字晳,点一作蒧,生參,字子輿。

”故历代《宗圣志》亦记载云:“曾子之先,出自夏禹。

禹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而有天下。

生子启,启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少康次子曲烈始封于鄫。

子爵。

”“历商、周,世守其业。

”“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邾人、莒人灭鄫,鄫世子巫奔鲁,去邑为曾氏,子孙始以曾为姓。

黄凤春:曾(随)古国之谜破译者

黄凤春:曾(随)古国之谜破译者

黄凤春:曾(随)古国之谜破译者作者:林晶晶来源:《党员生活》2019年第04期黄凤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馆员,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他担任领队主持考古发掘的两处墓地,连续两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令考古界称奇;他40多年如一日坚持在考古一线,专著频频,为后来者铺路。

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3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2016年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现场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盯着墓穴。

随着水位一寸寸地下降,黑底朱绘木架、青铜编钟一寸寸地露出真容,历经千年,仍稳稳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

1978年,随州曾侯乙编钟发掘面世,在全球引起轰动。

而当时在现场的黄凤春,年仅21岁。

那种兴奋与激动的心情,历经40年,仍然记忆犹新。

“我这一生,与曾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40余年来,黄凤春始终坚持在考古一线,常年奔波在荒郊野外。

2011年和2013年,他主持发掘的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和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都获得了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种成就在整个考古学界个人从业的经历中是极其少见的。

考古人永远心怀期待,但历史的垂青,却是不期而至时间回到1973年,年仅16岁的农村少年黄凤春成为一名考古技工,加入到了湖北考古发掘队中。

“从小,喜欢历史的父亲经常给我讲述历史故事,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凤春回忆道。

他的家乡荆州古都,文物资源丰富,也为黄凤春的兴趣爱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丰沃土壤。

刻苦勤奋的他,以突出的表现经特批成为了考古队的专业一员,并于1984年考入武汉大学考古系学习。

毕业后,他成为了湖北考古所的骨干力量之一。

“考古人,总是心怀着一种期待,在发掘未知的地下秘密时,期待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文物重见天日。

”黄凤春说。

1978年,黄凤春参与随州曾侯乙墓发掘,负责北室清理。

从随州出土文物看“吴师入郢,楚王奔随”史实

从随州出土文物看“吴师入郢,楚王奔随”史实

随州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历年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数件与“吴师入郢,楚王奔随”这段史实相关的青铜器,李学勤[1]、张昌平[2]、徐少华[3]等先生已有专文分述论及。

现对本地出土的三件(套)楚、吴、曾国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做点补充,以求教于方家。

1 楚王熊章镈钟1978年夏,湖北省考古工作者在随县(今随州市)南郊擂鼓墩考古发掘出土一座战国早期大型墓葬,后称曾侯乙墓。

曾是国名(曾、随为一国两名①),侯是墓主人的爵位,乙是墓主的名字。

墓中室出土一套65件青铜编钟,其整套编钟下层中间悬挂一件楚王熊章镈钟(图1、图2),通高92.5厘米,钮高26厘米,舞52.8×39.8厘米,钟口60.5×46.2厘米,重134.8千克[4]。

钲部铸有铭文3行31字:“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

”楚国只有楚惠王熊章在位57年(前488—前432),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是楚惠王在位倒数第二年。

全文的意思是:楚惠王五十六年,曾国传来丧事的消息,楚惠王于是铸造曾侯乙宗彝,派人赠送到曾国国都用以祭奠[5]。

1978年,李学勤先生在《光明日报》上首次提出了“曾国之谜”。

其主要论据是:“楚惠王为何要作一套钟镈放在曾国的宗庙里,恭敬地祭祀曾侯呢?当时楚国称霸一时,决不会对一个小诸侯国给予这么高的礼遇呀?”[6]有学者认为,楚王镈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楚昭王的儿子,为报答随国的救父之恩,在曾侯乙去世时,楚惠王才有如此隆重的赠钟之举。

楚惠王送的是一整套编镈,摆放在曾国的宗庙里。

曾国非常重视这份厚礼,在曾侯乙下葬时便取了其中这件镈钟随葬,而且挂于钟架下层正中十分显眼的位置[7]。

这些特别现象暗示曾国在春秋晚期之后受到楚国的优待超乎一般附庸国地位。

这也与其时随国政项章 曾庆东(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441300)摘 要:文章通过随州境内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楚国、吴国、曾国青铜器等实物资料,与传世和出土文献中关于“吴师入郢,楚王奔随”记载的相互印证。

随州:朝拜曾侯乙编钟

随州:朝拜曾侯乙编钟

随州:朝拜曾侯乙编钟作者:越声来源:《小演奏家》2017年第01期青歌赛上有一道题让歌手瞠目舌,那就是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这一国人为之骄傲、世人为之倾倒的国宝,学音乐的人如果不知道实在让人感到遗憾。

曾侯乙编钟重放异彩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西两千米处的擂鼓墩东团坡上,是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

1978年春夏之交,在地下埋了两千四百余年的国宝曾侯乙编钟随着曾侯乙墓的发现挖掘而闪亮问世,重放异彩。

关于这座古墓的发现和编钟的出土还有一个故事:那天,随州城郊擂鼓墩驻军在扩建营房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个面积达二百二十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还要大六倍的超级古墓,这就是曾侯乙墓。

当勘测小组赶到现场时,部队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顶层仅差八十厘米,只要再放一炮,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将永远不复存在。

1978年5月22日凌晨五点,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人都被眼前这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

历经两千四百多年,重达两千五百六十七千克的六十五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

通过对出土镈钟上的铭文进行鉴定,这是战国早期诸侯国一位名字叫“乙”的曾国君主的墓葬,故称“曾侯乙地宫”,其中有八件出土文物被定为国宝。

有观点认为,除了国君之外,曾侯乙也是当时精通天文学和冶金学的科学家。

地下音乐宫殿宽敞的中室是钟鸣鼎食的正殿,礼乐之器陈悬井然,一套编钟沿南壁和西壁立架巍然耸立,一套编磬沿北壁立架安放,一架建鼓沿东壁高树在青铜座上,此外还有瑟七件、笙四件、箫两件、篪两件、小鼓两件摆列在由钟、磬、建鼓构成的长方形空间里。

全室乐器如一个大型的钟鼓乐队,体现出演奏金石之音和钟鼓之乐的壮观气势,构成了古代诸侯宴食祭祀时完整的轩悬(三面悬挂钟磬)场面。

东室列有琴两件、瑟五件、笙二件、鼓一件,均聚傍主棺,就像一个在寝宫内演奏琴瑟之音的轻音乐团。

在寝宫和类似后院的西室里,二十一具彩绘棺中息卧着十三至二十五岁的少女,可能是表演乐舞的女乐连同乐器一道殉葬于此,北室还陈放着三件专供盛放石盘的漆木匣。

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

论随州羊子山新出噩国青铜器

作者: 张昌平[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87-9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西周青铜器;随州;出土文物;羊;分散著录;文献记载;曾国;铭文
摘要:在近年出版的《随州出土文物精粹》一书中,介绍了湖北随州安居羊子山M4出土的20件西周青铜器。

由于这些青铜器分散著录于此书,不易引人注意,但其意义却不容小视。

一方面,这些青铜器多有噩国铭文,说明羊子山M4属于噩国的墓葬,这使争议中的噩国地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随州在文献记载中为周代随国之地,而历年出土的青铜器主要属于曾国,这种随地出土曾器的现象过去被学者称为“曾国之谜”。

随州:历史有两个曾国和随国

随州:历史有两个曾国和随国

随州:历史有两个曾国和随国自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后,“曾”字开始与随州历史相关联,这使得历史学学家突然意识到一个困惑:所有史籍都只说“随”国不提曾国;而迄今为止出土的文物无不刻着一个“曾”字不着一个随字。

更令人不解的是,史载该地竟有两个曾国和随国。

除我们所熟知的姬姓随国和曾国外,有意思的是,该地历史上还曾有一个姜姓随国和曾国。

《元和姓纂》“随”下引《风俗通》云:“炎帝裔随侯之后。

”《路史.国名纪甲》亦谓“随侯,炎裔”,是为“姜姓”。

尽管文献未明言这个炎帝之后的姜姓随国的地望,但立国时间大约与汉东的另一姜姓国家厉(今随县厉山)相当,可能早至商代。

无独有偶,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辞中,也有一个曾国,地域也在汉东。

据说该曾国为夏禹之后,禹伐三苗时定居随枣走廊一带,沦为土著。

商中期后成为商部落方国,与噩(鄂)国为邻。

曾国最早的出现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辞中,卜辞《掇续》载: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舆(举),左比曾。

”“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比我,〔中〕比舆(举),左比〔曾〕。

十二月。

”这两条卜辞是说商王武丁曾亲率右、中、左三军,在我、举、曾三个方国的配合下征伐荆楚。

此卜辞之曾国就是上述文献中的“炎裔”、“姜姓”之曾,也就是说,这同姬姓“曾随合一”一样,是又一个姜姓“曾随合一”。

更有人据此推断出周代汉东姬姓之曾国应当是在兼并商代汉东姜姓曾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但由于姜姓曾国随国史料奇缺,难究其详。

我们姑且撇开不论,仅说说姬姓曾国和随国。

姬姓曾国由于文献无载,其疆域也只有根据出土文物考查。

据统计,现已发现的曾国有铭铜器共14批,其年代从东周初到战国时期的都有,有的可能还早到两周之际。

据此判断姬姓曾国立国于西周早期,灭亡于战国中期偏晚。

存续长达700余年。

分布范围大致是以今随州市为轴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阳,东过随城,北到新野,南达京山。

1979年,文峰塔旁的义地岗墓地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尹季怡之用。

考古学世纪之谜 曾国与随国之争

考古学世纪之谜  曾国与随国之争

考古学世纪之谜曾国与随国之争
王新春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正近日,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已近尾声,目前发现墓葬68座,发掘了65座,包括土坑墓53座,砖室墓12座,出土各类文物达1000余件。

2013年1月21日,一件战国时期随国的青铜戈吸引了中国考古学界的目光,为解决长达近四十多年的考古学谜题打开了希望之门。

我国发现的第一件随国的铜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打开这道希望之门的钥匙——青铜戈。

这件青铜戈长2l厘米,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戈身已然布满铜绿,却依然能够显现其锋芒,颇有肃杀之气势。

最有价值的是,该青铜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王新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8
【相关文献】
1.破解“曾国”和“随国”之谜 [J], 黄凤春;
2.中国旧石器考古学承前启后的一部佳作--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 [J], 吴新智
3.二十一世纪考古学的展望新世纪我们做什么——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片断展望 [J], 陈星灿
4.论汉东曾国为土著姬姓随国 [J], 舒之梅;刘彬徽
5.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 [J], 石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随州再次发现青铜器,发现史书中却从未有记载的一个诸侯国

随州再次发现青铜器,发现史书中却从未有记载的一个诸侯国

随州再次发现青铜器,发现史书中却从未有记载的一个诸侯国曾国是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可是在史书中却从未有着记载。

直到随州一座大型古墓的发现,人们才得以知道这个国家的存在。

随州在春秋时期曾是随国的领地,可为何会在随州发现曾国的墓葬呢?这让人们很是疑惑,2010年人们又在随州这个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墓。

那么这座古墓的发现是否能为我们解答曾经的疑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古墓。

去探寻这个未解之谜吧。

湖北随州叶家山岗地上,推土机在这里进行作业时,意外的发现了几件青铜器,当地村民认为这里肯定有着宝物,于是就来到这里进行寻宝,之后他们发掘出了许多青铜器物,有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村民立即将这个事情告诉了警察。

之后闻讯赶来的专家们立即组织人员对残存的古墓进行发掘。

通过勘探考古工作者们在这里找到了大量的古墓(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随着发掘的深入考古工作者们在编号为二号的古墓中找到了一个刻有铭文的青铜器。

这个铭文上写有曾侯谏这三个字。

在其他几处古墓中也分别找到了刻有曾的青铜器和曾侯这两个字的青铜器。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根据从现场出土的青铜器来看,考古人员判断这些古墓的年代应当属于西周早期。

可从出土的陶器来看,有些专家却又认为这些墓的年代应该是西周中期。

并且他们认为虽然说,这里出土了刻有曾侯这两个字的青铜器,却并不能代表这些墓葬就是曾侯的墓葬。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后来考古队员们在编号为65号的墓中找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

并且从这座墓中出土的文物来看,这个墓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曾侯谏。

可是考古专家们却对这个曾侯究竟是姬姓还是其他姓存在着较大的争论?(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总结,随州再次发现曾国古墓,证明了历史上曾国的领地确实是在曾经随国的领地之上,可曾随两国之间究竟有着什么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有研究。

不过这对我们研究曾国的历史是个很好的佐证。

随州史志——精选推荐

随州史志——精选推荐

随州史志史前时期据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6000年前,已有⼀⽀远古⼈类在随州⽣息劳作。

1957年6⽉,湖北省⽂管会⽂物调查组在距随州市区约5公⾥的⼭地采集到⼀件⽯英岩打制的⽯器。

经专家鉴定,确认这件⽯器是旧⽯器。

这是湖北乃⾄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旧⽯器时代的遗物。

随州境内新⽯器时代的遗址和⽂物⼗分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新⽯器时代⽂化遗址50余处,新⽯器时代⽂物近⼏年来3000件。

其中,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园遗址和三⾥岗冷⽪垭遗址。

淅河西花园遗址距随州城约20公⾥,遗址分上下⼆层。

下层因潜⼊⽔⾯以下,未能⼤规模发掘,从出⼟少部分遗物来看,已证实其⽂化内涵与中原地区仰韶⽂化类似。

上层为屈家岭⽂化层。

在这⼀层中发掘房基5座,皆由红烧⼟块堆积⽽成,⽊⾻泥墙,茅草盖顶。

还发现⼤量稻⾕壳、窖⽳、成⼈墓葬、⼉童瓮棺葬及当时⼈们使⽤的⽯⼑、⽯铲、⽯斧、⽯錛等⽣产⼯具和彩陶壶、杯、钵、⾖、碗、罐、⿍、盆、锅、甑、空⼼陶器、⽟珠等⼤量⽣活⽤具和⼯艺品。

三⾥岗冷⽪垭遗址距随州城西南约40公⾥。

遗址中不仅出⼟了磨制⽯斧、⽯⼑、⽯镰、⽯箭镞等⽯器,⽽且出⼟了夹砂陶、泥质灰陶及泥质磨光⿊陶等陶器,⼪其以彩绘蛋壳⿊陶最为典型,还发现了⼤量含稻⾕壳的红绕⼟块。

经专家分析鉴定,其⽂化内涵包括屈家岭⽂化和中原地区龙⼭⽂化这两种⽂化遗存。

⼤约5000年⾄6000年前,炎帝神农部落在随州⼀带繁衍⽣息。

关于炎帝神农其⼈,据⼤量⽂献记载和当今学者考证,有“⼀⼈说”,即炎帝就是神农,神农就是炎帝;有“合⼆⽽⼀说”,即春秋早期时,炎帝、神农分见⽂献,春秋中期后,周⼈与楚蛮融合,南北⽅共尊的炎帝、神农合成炎帝神农⽒。

两种称号合⼆⽽⼀过程⼤致完成于秦汉之际。

也有“代表说”,“⽂化英雄说“,即炎神农是新⽯器中晚期南⽅部落⾸领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民族创世的”⽂化英雄“。

关于炎帝神农的⽣地,据⼤量史籍记载,有“厉⼭说”,即炎帝神农“起列⼭,谓列⼭⽒,今随厉乡是也”。

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

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

新见曾国有铭青铜器研究综述
汪丹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8
【摘要】2011年湖北随州叶家山发现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是继1978年曾侯乙墓发现之后的又一次曾国考古重大发现。

近十年来,湖北省陆续出土了不少曾国有铭青
铜器,如南公簋、曾侯丙铜缶、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等等。

这些青铜器地域特征明显,
是战国青铜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先对曾国青铜器的历史研究进行了回顾,并从新出曾国青铜器的铭文研究及考古报告等方面对2010年以来曾国新见有铭青铜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最后对曾国有铭青铜器的研究做了展望。

【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汪丹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28
【相关文献】
1.卢见曾幕府研究综述
2.新见晁补之撰并书《宋钱唐县君叶氏墓志铭》研究
3.新见楚式青铜器器铭试释
4.新见楚式青铜器器铭试释
5.由新见青铜器看西周早期的鄂、曾、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曾器看随史

从曾器看随史

从曾器看随史
何浩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88()3
【摘要】先秦时期的仅东地区,见于文献的有一个称为“随”的封国。

1978年湖
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后,学术界就“曾国之谜”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鉴于曾器分布地区与文献中的随国地望重合,且族姓相同,学术界多认为曾即随,曾——随实为一国。

谜底似已揭开。

但曾(随)国史中某些相关的问题,仍有疑团,似
乎仍有可议之处。

【总页数】4页(P52-55)
【关键词】先秦时期;学术界;春秋左传;地望;封国;铜器铭文;公元前;族姓;国史;国君【作者】何浩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民国文学史著作中的“李杜优劣论”——以曾毅《中国文学史》中“李杜优劣论”为中心 [J], 罗晨
2.“曾家音乐”的民歌情怀——宜宾民歌口述史之曾水向篇 [J], 刘宇统;何添;冯韵麟;;
3.新文化史视角下的百年传媒研究——评曾一果、许静波《中国传媒文化百年史》[J], 郭晓丹
4.“活”的人口史:从曾氏家族看19世纪中国官宦之家的婚姻、生育行为 [J], 郭玉峰
5.以史为咏比体抒怀——从左思、胡曾咏史诗看咏史诗的特征及与怀古诗的不同[J], 杨仲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随州义地岗又出土青铜器

湖北随州义地岗又出土青铜器

湖北随州义地岗又出土青铜器
佚名
【期刊名称】《江汉考古》
【年(卷),期】1994()2
【摘要】湖北随州义地岗又出土青铜器随州市考古队1993年6月,湖北随州
市大堰坡乡张嘴村村民周和平在市东郊义地岗取土时,发现鬲、盘、等重要青铜器,市考古队得知消息后即赴现场勘查,系一春秋墓葬出土.所出土的文物已被市考古队收藏.墓葬位于东城区义地岗南端,东接民宅...
【总页数】4页(P37-40)
【关键词】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上村岭;土青;国墓地;考古队;战国墓葬;博物馆;古墓葬;青铜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41
【相关文献】
1.诸侯礼乐文明之光随州出土周代青铜器精品 [J], 董远成;
2.诸侯礼乐——随州出土周代青铜器特展 [J], ;
3.湖北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出土商周青铜器 [J], 本刊编辑部;
4.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锈层结构的综合分析 [J], 穆艺;罗武干;李玲;黄凤春;王昌燧
5.湖北随州市义地岗东汉墓清理报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历史练习题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下)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5月份)

高中历史练习题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下)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5月份)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驻马店市高二(下)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5月份)一、本部分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2分)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曾侯墓地出土了编钟等青铜礼器。

其中有一件青铜器铭文为“余[周]文王之孙……出邦(分封)于曾”。

在曾侯宝和夫人芈加合葬墓中有一件青铜缶,上刻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意为楚王将自己的女儿芈加嫁至随国。

由此可以推断( )①曾国与随国都是由楚国所分封②曾国通过争霸战争灭亡了随国③曾国与随国很可能是一个国家④曾国是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A.秦律不成体系,相关规定充满矛盾B.秦朝的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C.军功爵制的推行维护了秦律的公平D.社会地位高的人均可免除惩罚2.(2分)秦律强调“法治”,规定“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每个人都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同时又规定“同罪不同罚”,同样的犯罪因社会地位不同而处罚有别。

这说明( )A.“放铸钱”的实施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经济实力B.取消“放铸”政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汉武帝收回铸币权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D.发行货币取代增加租税成为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3.(2分)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得出的结论是( )汉文帝五年至景帝六年西汉初年施行“放铸钱”政策,准许民间自行铸钱。

《史记•平准书》记载:吴王濞“即铜山铸钱,富埒天子”,又如邓通“以铸钱,财过王者。

”汉武帝时取消“放铸”政策,铸币权收归国有。

A.《离骚》《九章算术》4.(2分)如按照年代绘制文化发展演进示意图,1和2应该顺序填写( )B.《论语》《氾胜之书》C.《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D.《女史箴图》《清明上河图》A.审核诏书建言献策B.起草诏书负责决策C.统领行政分管六部D.擅权乱政专横跋扈5.(2分)唐初门下省“掌出纳帝命”,“佐天子而统大政”。

门下省官员如侍中、黄门侍郎等不仅审查百官奏章并向皇帝提出建议对策,甚至可以驳回皇帝诏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现随国国名青铜器对破解曾随之谜意义重大
上世纪70年代,曾侯乙墓在湖北随州高调出土,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考古发掘出的多件青铜器的铭文向世人昭示着曾国的存在。

可是这一真实存在的诸侯国为何却无文献记载?人们在不断追问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现——该墓的墓葬特征与文献记载中的随国在姓氏、疆域、时间上有着惊人的一致,由此引发了学术界持续多年的“曾随之谜”大讨论。

曾、随到底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家?专家们引经据典、众说纷纭,至今相关争议仍未尘埃落定。

人们急切盼望着新的考古线索的出现。

终于,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的发掘为解开曾随之谜带来了一丝新的曙光。

2013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布了随州文峰塔墓地的考古成果。

在一项项重大发掘成果中,一件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再一次振奋了人们的神经,它的发现是否意味着悬而未决多年的曾随之谜可以一朝破解?
文峰塔墓地出土始末
要想找到答案,我们或许要把视野拉回文峰塔墓地发掘的原点上来。

2009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举报,称位于随州市文峰塔社区居委会二组的地块有文物,而且可能还有编钟。

消息传来,考古人员立即组织人员赶往现场,对文峰塔地块进行了严密勘探,发现确有墓葬。

随即考古人员对4号至7号墓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部分文物,并初步确定该墓群时间为春秋晚期至东汉年间。

3年后的又一个6月,该区民房要拆迁改造,文峰塔墓地又迎来了新的发掘时机。

在新房动工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块展开了大规模考古勘探。

最终发掘墓葬65座,包括土坑墓53座、砖室墓12座,土坑墓大多为东周曾国墓葬,时代从春秋中期一直到战国时期,少数为战国晚期的楚墓;首次在随州境内发现曾国车马坑,分别为两座车马坑和一座马坑,皆为春秋时期,出土两马驾和四马驾,为揭示春秋曾国车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此外,发掘过程中还出土了青铜、陶、玉等各类质地的文物1000余件,其中青铜器占半数以上,种类主要有鼎、簠、簋、甗、匜、盘、缶等,部分铜器上有铭文,铭文有曾、曾子、曾孙等字样。

因为墓葬遭遇盗墓贼洗掠,墓主尸骸也被盗取而不复存在,礼器也仅存东穴一处。

“从以往经验看,该墓除中室内陈放棺木外,东西南北四穴原本分别放置礼器、兵器、铠甲、车马器。

但因早期曾遭盗掘,仅留存东穴的礼器,且品相保存完好。

但没有想到的是,墓主的
尸骸也被一并洗掠。

经分析,是由于逝者身上通常会佩戴玉器,贪心的盗贼为了防止宝物的遗漏,索性将墓主的尸骸一起偷盗出去。

而由于礼器穴紧靠棺木,增加了盗掘的难度,才使礼器得以幸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对记者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M18墓坑,此墓形状与古时的“亚”字相同。

与首次发现的“曲”字形曾侯乙墓有异曲同工之妙,丰富了湖北境内已有的东周墓葬形制。

该墓南北长16.6米、东西宽15.6米,南端还有一个宽4米、长8米的墓道,墓葬开口面积达到217.5平方米。

黄凤春说:“该墓与普通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不同,呈现出了十分罕见的‘亚’字形,这在随州还是首次发现。

而且在它的东、西、北三面还发现了3个方形的副葬坑和多层台阶。

这些都预示着墓葬主人的身份地位不一般。


惊现随国国名青铜器
此次考古发掘更引人关注的当属一件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因为它的出现似乎预示着曾随之谜的谜底开始隐现,尽管答案并不明朗。

在文峰塔墓地M21墓葬中发现的这个长21厘米、高15厘米的戈,清晰地刻着“随大司马獻有之行戈”的铭文。

黄凤春说:“‘随’是国名,‘大司马’是古代掌握兵权的官员,‘獻有’是人名,此戈是这个人的兵器。

”黄凤春曾参与多次随州墓地的考古发掘,对于曾随之谜的好奇并不少于别人。

当他发现带有随国国名的兵戈时,心情无以言表。

他说:“有史料记载,随国是古代汉东地区的第一大国,但长期以来,在古随国的辖境内,却不见随国铜器出土,只是几次发现曾国铭文铜器。

从这来看,这次随国国名青铜器的出土对于破解曾随之谜意义重大。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罗运礼表示,这次只发现一件随国器物,且是在曾国的墓葬里,信息量还不够。

“曾随之谜不会一朝破解,但这一发现起码会让大家重新审视已有的观点了。

”有的专家还表示,此次文峰塔墓地发现了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目前只发现这一件,且是在曾国的墓葬里跟曾国的青铜器一起被挖掘出来的,因此,它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

如果说它有重大意义,那么,它的意义就在于,从一个墓坑中出土了曾国和随国的陪葬品,为“曾随合一”说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学术价值堪比曾侯乙墓
此次文峰塔墓地的考古工作科学地、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

出土的大量文物和墓葬坑对判定墓葬国属及墓主身份、认识春秋曾国车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文峰塔墓地的发现还对完整揭示曾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随州博物馆馆长黄建勋说:“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我们揭示曾国的历史。

1978年发现曾侯乙墓之后,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比如它分封于什么时候,整个历史发展轨迹是什么等。

2010年12月,在叶家山墓地发掘的63座墓葬,多数属于曾国贵族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铭文上有“曾”“曾侯”“曾侯谏”,说明曾国在西周早期被周王朝分封了。

此次文峰塔墓地发现后,我们想将这几次考古发现结合起来,为曾国的历史脉络拉一条清晰的线,所以它的价值非常大。


黄凤春也表示,文峰塔墓地的重大意义有三点:其一,首次在随州境内发现了“亚”字形的大墓,丰富了我们对过去墓葬形制的认识;第二,首次在随州发现了春秋曾国的车马坑;第三,在随州境内发现了单独的马坑,这是过去不曾见到的。

从以上三点看,学术价值在某些方面要超过曾侯乙墓。

此次文峰塔墓地之所以受关注,还在于发现编钟,过去由于曾侯乙墓出土了震惊世界的64件编钟,使很多人认为只有曾侯乙墓才有编钟。

其实在曾国比曾侯乙墓更早就有编钟,2009年,曾侯舆墓就曾出土一批编钟,而该墓比曾侯乙墓要早几百年。

记者杜洁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