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青铜器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青铜时代大约经历了1500多年,其间出现两个高峰,一个在殷墟时期,以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留下的青铜器为代表,工艺主要为合范铸造;一个在春秋战国之际,以楚国青铜器为代表,这时新的铸造工艺体系出现,打破了单一方法铸造青铜器的状况。由此,中国青铜文化臻于更辉煌灿烂的境界。

楚国青铜器能够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高峰,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二是具备摄取中原及越人、吴人工艺技术的条件,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致。

铜是先秦重要的战略物资,祭祀少不得青铜礼器,它是政治地位的体现;战争须消耗铜兵,它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先秦列国的国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打仗。所以红铜生产的多寡,青铜器铸造得好坏,在当时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政治名分的高低与军事实力的强弱。

一种物质文化成就的获得,与它所依赖的资源状况关系紧密。那么,楚国的铜资源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看看楚国如何使自己成为东周时期红铜生产最多,青铜器铸造最好的国家。

西周中后期,楚国控制了鄂地,将长江南岸的铜矿带据为己有,从而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自熊渠以后的楚国国君,从此没有缺铜的忧心,而且还能将红铜慷慨赠予他国。故事见《左传》:公元前642年,郑文公到楚国见楚成王,成王高兴,表示“赐之以金”,“金”金属意,或称“美金”,即好看的金属,相对不好看的铁——“恶金”而言,它是先秦铜的代称。但成王大话一出,很快后悔了,因为“赐金”无疑增强了对方军事实力,就像20世纪冷战时期破坏了战略物资与军事技术禁运的“巴统”条例。于是成王与文公约定:这些铜送给郑国,郑国只能用来铸钟,不能铸兵。也就是说只能发展文化事业,不能扩大军事实力。结果郑文公携金归国,当真铸了三口大钟。据今人推算,当时成王所赐之金当有200多公斤,若做成戈矢,可装备近百辆战车的士卒,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成王后悔也是有道理的。

一则考古材料与《左传》记载相映成趣,它证明楚成王“赠金”予郑国,并非打肿脸充胖子。1993年,山西北赵晋侯墓地出土了“楚公逆编钟”8件一套。楚器何以出自晋墓,殊难考证得确凿,但编钟上68字的铭文却清楚地反映出西周晚期,楚国红铜生产富足及青铜冶铸业发达的若干信息。铭文说:楚王熊鄂为祭祀高祖熊渠,拟铸造编钟,于是为此出巡产铜的鄂地,鄂地土著首领纷纷进贡铜料达“九万钧”,熊鄂将这些铜料铸造了优质编钟“百肆”约800件。铭文所记“九万钧”和“百肆”可能都不是确数,但楚王纳贡数量一定不少,铸造的编钟也一定很多。

楚国铜资源多到什么程度,成语“问鼎中原”有一个侧面的反映。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周疆,不把周天子搁在眼里,竟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象征王权,诸侯是不能打听的,若打听则意味着觊觎之心的表露。所以,周室王孙满对庄王的挑衅十分不满,无奈地“正色”道:周朝的气数未尽,天下还是周室的天下,诸侯不能打听鼎的大小轻重。但是庄王不仅问了,而且扬言:楚国折掉兵器上的尖喙,足以铸九鼎。仅将戈上的尖端折下来就可铸九鼎,可见楚国武备的强大,亦可见楚国铜资源的富足。楚国铜多国强,有了傲视列国诸侯,甚至觊觎天子权利的资本。

不过从文化的角度考量,西周中期楚国青铜文化嚆矢方萌,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春秋早期,楚国青铜器还承袭中原的风格。直至春秋中期,楚国青铜文化才出现新气象,形成自己的特点。这个转折,从工艺的角度看,是楚人参考他族的先进铸造技术,特别是学习越文化的结果。

《吴越春秋》说:“湛卢”是一把神剑,因吴王无道,楚王有道,神剑自行飞到楚国,以去无道而就有道。如果不嫌牵强,这则故事反映了楚人对待先进事物的艳羡心理。另,《越绝书》记载则表明楚人把这种心理变成了学习的行动:楚王听说吴国有干将,越国有欧冶子等铸剑名师,楚王愿倾其所有宝物,请他们来铸剑。结果,干将、欧冶子为楚王铸了铁剑三支。上述记载虽为传说,但今天楚国故地屡次出土精美的越式剑、吴式戈,为这些传说作了真实的注脚。历史很可能是:从熊渠始,楚国得到了鄂地铜矿,连带地,也得到越人的冶铸技术。

上述客观与主观条件,是楚国青铜文化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第二高峰的前提。

东周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时代,在历史变革大潮中,新价值观念、生活风尚和审美趣味逐渐确立起来,并形成冲击列国的潮流。出土文物在时间表上显示,楚国率先举起了标新立异的旗子,在青铜艺术上创造出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风格样式,他们不仅以这种新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发展,而且向北传播到中原地区,向南越过了五岭。由此在中国艺术史上,改变了过去认为春秋时期形成的,文艺新思潮起于虢国和郑国而影响楚国的看法。

一个被认为化外方国的文化有如此强大的辐射力,在中国先秦史上是少见的。

楚国青铜器以富丽繁密为特点,具体地讲,就是在青铜器皿上铸造立体动物形象,和镂空的装饰以及细密的花纹。楚国青铜器的工艺体系,则既保持合范铸造,又发展了失蜡、铸镶、分铸、镶嵌、焊接等方法。而与楚人审美趣味关系紧密,又能够将富丽繁密的美学样式表现到极致,则主要是失蜡铸造工艺。春秋战国之际,用失蜡工艺铸造的青铜器,迄今只见楚地出土,它意味着,公元前7世纪至前5世纪,失蜡铸造技术只在长江中游流传,其中,春秋晚期的铜禁和战国早期的尊盘,是为荦荦大者,其工艺震惊世界。

淅川所出铜禁是楚庄王儿子子庚的器物。所谓“禁”,实际是几案,在祭祀或宴享宾朋时作为承放酒尊的器座。它是周代独特的器物,商代不见。据《仪礼·士冠礼》说:所以名之为禁,其义在于戒酒。既用于饮酒,又提示戒酒,有些象现代纸烟盒上的广告“吸烟有害健康”。可见,“禁”的名称与安定周代社会的要求有关。

铜禁平面如一张小条几,高矮如一张小炕桌,四侧用多层透雕云纹环绕,云纹三层内外套接、重叠,构成细密繁复、穿插掩映的视觉效果。铜禁瑰丽庄重,装饰玲珑剔透而全局井然有序,宏大的器形与扑朔迷离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令观者目眩神骇,恍若梦境。

与铜禁共出的其他铜器如升鼎饰件、铜盏、铜俎、“倗矛”等,是已知中国最早的一批经科学发掘的失蜡铸件。

尊盘是楚系曾墓即曾侯乙墓出土的,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更为成熟且无上完美的面貌。李学勤先生指出:尊盘“制作工艺的精巧已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诣”,其繁缛精巧无与伦比。

尊是盛酒的中型器皿,盘是承水器。实际上,古代礼制中尊、盘使用并不相配,但两器出土时却是上下叠置,且风格浑然一体。所以,有学者认为尊盘合一,此盘非承水之器,而是用作盛冰,乃冰酒之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