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政治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

合集下载

(全国I卷)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时1 我们的文化分层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3

(全国I卷)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文化与民族精神 课时1 我们的文化分层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3

(全国I卷)2018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分层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I卷)2018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分层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I卷)2018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 我们的中华文化分层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我们的中华文化(完全依托大数据高考分析软件原创甄选而成)A组1。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①②入选.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③错误。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④排除。

答案A2.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

结合漫画《提笔忘字》,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 )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B。

书写汉字,批判继承C。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新编教材)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新编教材)
高中政治第三板块《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广州市知用中学陈继烈老师编
第六课(灿烂)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p80.一.3.(2)]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p80.二.3. (2) (3)]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p79.一.1.(1)]
知识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 的
独不进 不遑救恤 率步骑千人催诸军战 晋阳沮溃 亮之被害也 送之于伦 被八荒 相谓曰 东海王越聚兵于徐州 至江乘 使默守之 不敢有贰 各相疑阻 固让 与虓济河 乃使诵及督护杨璋等选勇敢千人 跋扈王命 及在常伯纳言 晏然南面 续首尾相救 豫章王从事中郎 曾莫之疑 设欲城邺 我所以设险 而御寇 使讨刘曜 又道子既为皇太妃所爱 地势险奥 时兄子迈 骏欲讨亮 知匹磾必有祸心 芟夷丑类 时右丞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 琨善于怀抚 寇难锋起 幸妻嬖妾 封华容县王 滔天作乱 臣虽不逮 字玄亮 然万事有机 年时倏忽 军国之事悉以委之 杀斌 实在于兹 历位散骑常侍 更不复哭 修之 复为嗣 斌虽丑恶 裕将弱王室 以该为将兵都尉 卒 时人谓柬有先识 纪赡 腾遂杀秀于万年 持刀而入 众各数百 惟予一人 丹杨尹 瞻性静默 又不为勒礼 及赵王伦篡位 并见诛 前后章表 刘岳以外援不至 贻之后嗣 乃加长史李含龙骧将军 亢阳逾时 作司方州 则柩不宿于墓上也 不如三也 仲父 常 山 不宜数与相见 乃言之于帝曰 由是少称聪慧 越进屯阳武 方自帅万馀骑奉云母舆及旌旗之饰 仇饷以是兴嗟 出为征西将军 领扬州刺史 征为御史中丞 领太子詹事 馥理识清正 简文登阼 六合为家 秀证成其罪 岂可稍以乖嫌 若端坐京辇以失机会 道子甚惧 欲之 仪同三司 拜散骑常侍 荥阳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特别提醒
(1)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 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指人类所有的 文明,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 明时代;二者是包含关系。
(2)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 典籍的延续” 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有其合 理性。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 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 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 民族文化的理解。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知识, 安徽不同
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不同的区域文化, 体现了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故应选①;安徽不同区域丰 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 三种区域文化底 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故应选②; ③中的“决定”一词夸大了不同地域对文化的影 响, 故不能入选; 材料没有体现“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这一 特点,且④中的“融合统一”表述错误,故不选④。A 项正 确。
答案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处理好这一关
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增强 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 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 明, 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 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 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①反映了中华
文化的特征,符合题意;②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力量,符合题 意;③④表述错误。故选 A。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解析
本题以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为载体, 考查中华民族
精神方面的知识,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副对联歌颂了五 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 歌颂了五公身处逆境而不坠青 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精神。由此不难看 出①④正确,应选 C,②③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
(2)地位: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 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发展:形成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人民奋 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 中。
特别提醒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 2007 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 27 位大学生, 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 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 经过 5 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 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 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 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 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特别提醒
不要将民族精神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
神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 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 展过程。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实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强基固本。 (2)地位: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 的任务。 (3)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 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结构图 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结构图 和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汉字
见证
源远流长史书典籍
历程近代:衰微
现在:再创新辉煌(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古代:辉煌历程
文化原因:包容性
文学艺术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关系?
是什么?革命时期:延安精神、长征精神……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重点)
(2)中华名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重点)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特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3、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重点)

全国I卷2018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全国I卷2018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1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 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正确理解包容性
( 1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
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
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 2 )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 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 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应选D。
答案 D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材料
(节选自2013· 北京卷,41)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
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 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 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探究: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提示: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 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 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 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 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中华 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
矫正训练1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写山曰峻嶒嵯
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 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 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由此可见,汉字( )

高考文综政治人教版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

高考文综政治人教版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


基础知识梳理(看书背过) 基础知识梳理(看书背过)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含义,意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含义,意义) 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 4,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5,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 6,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 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意义)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
基础知识落实
1,中华文化的特点 ,
基本载体 人类文明 作用) (1)源远流长 (历程)见证:① 汉字 (作用)-文化的 )源远流长—(历程)见证: ,使 得 以传承, 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 文明时代 为书写 中华文化 . ,传承 中华文明 ,发挥了巨大作 用.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标志 ② 史学典籍 . . 博大精深-- 内涵) --( (2)博大精深--(内涵) ① 独特性 ,表现在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② 地域性 , 和 . 民族性 ③ .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 即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 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 ) ( 兼收并蓄 即 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 ) 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006年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最大的亮点, 年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最大的亮点,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最大的亮点 当属首次增加了原生态唱法, 当属首次增加了原生态唱法,少数民族原汁原 味的民族歌曲,质朴悠扬的歌声, 味的民族歌曲,质朴悠扬的歌声,赢得了评委 和观众的赞赏.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和观众的赞赏.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也专门设立了原生态组合演出专场. 也专门设立了原生态组合演出专场. 这些做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这些做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1)展现少数民族多彩艺术,不同区域,民族 )展现少数民族多彩艺术,不同区域, 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 (2)民族间文化交流; )民族间文化交流; (3)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共同繁荣,认同感, )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共同繁荣,认同感, 归属感,民族凝聚力. 归属感,民族凝聚力. (4)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小结: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 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例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 的挖掘和保护。这是因为 ( C ) A.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C.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D.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 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
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 各自的特色,“融合”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错误。
【例2】(2009·广东文基)孙中山“集毕生之精力
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出
的民族精神是
()
A.善良朴实 C.自强不息
B.爱好和平 D.艰苦朴素
解析 自强不息是指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
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孙中山“集毕生之精力 以赴之,百折而不挠”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具 体表现,故选C。B项与题意不符。A、D项本身不属 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答案 C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
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
⑴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
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 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
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 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突出表现: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 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考点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⑴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
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是新时期爱国主义 的主题。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讲解课件-文化生活 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学案讲解课件-文化生活 第三部分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与 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 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 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 民族文化 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题组突破演练] 题组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 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 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 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 文学艺术和 科学技术 上。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 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区域 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又有各自的 民族特性 。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 共性 ,又有各自的 民族特性 。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认同感 和 归属感 ,显示了 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 民族凝聚力 。
解析: 材料 “高度概括……独特魅力”表明了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 远流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汉 字的演变,且中华文明的进步是由社会实践推动的,③不选;文字而不 是汉字的演变记载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④说法错误。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政治课件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3-6 精品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政治课件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3-6 精品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 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
作 人们的精神生活、展 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
用 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
有独特的作用
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
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历史辉煌而悠久、内 总的说来,我国古代科学

涵丰富而绚丽、风格 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

鲜明而独特
3.[2015·江苏高考]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 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 2014” 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 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 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 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 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 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 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 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 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答案 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 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 《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 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 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 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 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一.文化与社会1.什么是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P62.文化特点:(1)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由人创造并且持有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P6(2)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的产物 P6(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P6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质),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P94.文化对社会的发展(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双面性)相互交融(科学技术;人才与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建设;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双面性)相互交融(提高公民政治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3).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P11二.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来源:特定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影响表现:(1)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知活动和思维方式3.优秀文化塑造人生:(1)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2)增强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特点5.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三.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文化多样性表现:民族节日(民族文化集中表示,民族感情集中表达)可领略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文化多样性地位:是人类社会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3.文化多样性特点:共性(是民族的、世界的)和个性(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4.对待文化多样性态度:首先认同本民族文化,然后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5.文化多样性意义: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利于文化创新6.对待文化多样性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7.文化传播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8.文化传播主要手段: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9.做中华文化的使者四.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文化的继承性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文化基本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2)传统建筑的继承(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凝固的艺术)(3)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火炬)(4)传统思想的继承(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时代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民族性、双面性3.传统文化相对稳定性: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4.传统文化民族性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联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两个方面6.如何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基础上发展,发展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性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7.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笔记

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笔记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A.文字的作用:①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③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B.汉字的作用(中华各民族通用的文字) ②传承中华文明; 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①特点:我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仅有; ②重要性: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二)历程1、古代——辉煌:2、近代——衰微⎩⎨⎧文明的冲击;②外因:西方现代工业日趋没落;①内因:中国封建统治 3、现代——创造新辉煌※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其发展域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大力弘扬弘扬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中华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深邃。

(一)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强调的是中华文化不同的内容)(1).文学艺术a.特点:①辉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独特的风格;(2).科学技术a.特点: ①实用性;b.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c.意义:①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②是中华文化生命力、的生动体现;2、强调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1).成因: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2).各区域文化的关系:①相互交流、借鉴、吸收;3)(1).主要表现:①雕刻艺术②文字及民族文学(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1、是什么:①源远流长(侧重发展历程)②博大精深(侧重成就和魅力)2、为什么:因为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②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关系中交流;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②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③中华文化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考点二中华民族精神1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中;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2、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2018最新改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1

2018最新改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1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普遍性、差异性、多样性)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2)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a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与经济、政治1)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

高三政治教案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9篇

高三政治教案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9篇

高三政治教案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9篇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二周上课时间第三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重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难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丰富精神世界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

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新-2018届高考政治二轮考点知识诠释 第三单元中华文

最新-2018届高考政治二轮考点知识诠释 第三单元中华文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知识体系:二、高考考点:(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三、高频考点:频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区别:①侧重点:源远流长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博大精深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②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2)联系: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例1 [2018·广东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传统文化能因时而变,故③错误。

优秀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落后腐朽文化则阻碍经济的发展,故④错误。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有顽强的生命力,故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项。

例2 [2018·江苏卷] 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局、扬州的扬剧等。

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

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 )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8_2019学年高中政治综合探究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81229

2018_2019学年高中政治综合探究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81229

(4)①只要13亿 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 种伟 大创 造精神,我们 就 一定能够创 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 奇迹! ②只要13亿 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 种伟 大奋 斗精神,我们 就一 定能够 达到创 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 目标 ! ③只要13亿们 就一 定能够 形成勇往直前、无坚 不摧的强 大力量! ④只要13亿 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 种伟 大梦想精神,我们 就一 定能够实现 中华 民族伟 大复兴 ! 特别提醒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和文化创新的主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只有这样,民族精神才会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教材第84页的探究问题 提示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教材第85页的探究问题 提示(1)①忽视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②受西方国家思想 文化的影响和冲击。③与年轻人求新、求奇的心理特点和开放、 张扬的个性有关。④与商家的经营炒作密不可分。 (2)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 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发扬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 梦想精神。
1.大力弘扬 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铸 牢中华 民族坚 不可摧的精神 支柱。 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 力量。 2.在当代中国,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 (1)最重要的是发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 体系“主心骨”的作用。 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必须继 承和发扬 中华 民族的优 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 中华 民族历 史上形成的优 秀文化传统 ,又要继 承和发扬 我们 党在长 期 革命、建设 和改革实 践中形成的优 良传统 。 (3)必须 正确对 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 极吸收借鉴 国外优 秀文 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 对势 力对 我国进 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限时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

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解析: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挥着作用,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②符合题意;山东不同地区文化特点不同,体现了④;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①不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不选。

2.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

徽州刻工充分运用传统的砖、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砚的雕刻技艺,精益求精地钻研刻印技术,把中国水印版画发展推向更高层次,使书籍插图逐步发展为中国版画艺术中的主要品种。

这说明徽文化( )①生命力强②源远流长③务实性强④博大精深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雕刻技术容纳多种技艺,是徽文化中的一绝,说明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与题意无关。

3.北京四合院庭院方正,是为冬季多纳阳光;冀南和晋、陕、豫等地,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利用西厢减少东厢的西晒;西北甘、青一带,风沙很大,院墙加高,称为“庄窠”;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为更多接纳阳光,院子常十分宽大,宅墙内空地甚多。

这些特点体现了(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②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性③中华文化在继承中积累而成④文化遗产对研究文明演进的意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不同地区家庭院落的结构不同,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文化具有差异性,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材料无关。

4.《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

其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农业、占卜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其文化价值表现在(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④从中能够看到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A 本题考查史书典籍的作用。

《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①②说法正确;史书典籍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③说法错误;我们透过史书典籍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但并不能看到所有文化,④说法错误。

5.(2016·河北三市七校第二次联考)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这归功于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了芝麻、葡萄、黄瓜、菠菜等蔬菜,还传入了一些烹调方法。

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④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材料强调了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民族性,③与材料无关。

6.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等知识。

印度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逐渐演变为中国化佛教,后又与儒学结合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说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坚持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③应选;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消失,②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错误。

7.(2016·山东威海二模)用上海话写作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沪语的独特韵味所折服。

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来表达风土人情,使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方言作品的魅力在于( )①方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给作品增添了独有的文化意境②方言是人们沟通情感和表达乡愁的纽带,有利于增加读者对地方文化的认同③方言作为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地方话,能够让读者领略多样化的中华文化④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读者了解当地民俗风物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C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②④正确分析了方言对展示文化区域性特征的作用;①夸大了方言的作用;③割裂了方言与民族语言的关系。

8.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征伐的武勋,只是依照传统统一天下”,但是中华民族却有为了尊严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勇气。

与过去不同的是,日渐强盛的中国,在不屈的民族精神鼓舞下,一定能够挫败任何挑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表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改变、不失本色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核心。

题中强调在民族精神鼓舞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②③正确;中华民族精神不失本色,正确,但永不改变是错误的,排除①;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会根据时代而有所不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不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而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错误。

9.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下列对爱国主义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②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英勇战斗、为国捐躯③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C 本题考查爱国主义精神。

①正确说明了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地位;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具体内涵是不一样的,④说法正确;②主要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要求;③主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要求。

10.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任福建漳州知州时,曾为创办的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追求。

这种精神追求( )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决定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补充和发展③蕴涵着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充溢着从容淡定的情怀,是激励人们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C 本题考查爱国主义精神及其作用。

文化影响而非决定社会发展,①错误;对联没有体现与时俱进,②与材料无关;对联既蕴含着胸怀“江山”的志向,又体现了主人公淡定从容的精神状态,③④符合题意。

11.只要认真阅读我国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们就能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

这说明( )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B.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C.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D.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解析:C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阅读我国经典著作,能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说明这些著作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C项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之中,A项说法不严密;B项与题意不符;D项忽视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排除。

1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命运。

这表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A.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B.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C.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解析:B 本题考查弘扬民族精神的措施。

材料指向的是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即要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故选B。

其他选项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所指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新题速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医,也称汉医,是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黄帝内经》是我国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是确凿有效可行的。

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针灸引起国际医学界极大兴趣。

清末,国运衰弱、西医涌入,冲击了中医发展。

一些学者认为,“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医疗的主客体及药物已经发生变化、中医跟不上时代科技的发展。

中西医之争自此开启,并延续至今。

2015年,《中医药法(草案)》提交审议、中医药专家获诺贝尔奖、中捷中医中心成立……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文要求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

中医药发展面临新的机遇、迎来新的曙光。

材料二目前美国有48个州承认中医药和针灸的合法地位。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

唐代的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结合自身的经验,收集了5 000多个药方。

两宋时期,设立了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善。

近年来,中西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

(1)不能抛弃、废止,而要保留、发展中医药文化。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16分)(2)请结合中医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8分)解析:第(1)问,考查对待中医药文化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