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

合集下载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标修订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标修订解读

以理 解 其 深 刻 的 意 义 ,但 在 日常 生 活 中 能 感 受 到 公 平 公 正 给 他 人和 自 己 带 来 的 尊 严 和 愉 悦 ,这 正 是 进
6 4 福 止 敬 2 0 1 3 l 、 2
行 规 则 、 法律 教 育 的 基 础 。 标 准 的 第 三 条 将 实 验 稿 课标 第二 条的 “ 公 平 公 正 ” 内 容 调 整 到 了 这 里 ,显
课 程 目标 对 于 课 程 的 内 容 选 择 、 实 施 以 及 评 价
具 有 重 要 的 指 向作 用 。 因 此 ,课 程 目标 的 制 订 要 体 现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求 , 以及 学 生 现 实 的 学 习状 况 ,本
次 分 目标 的 修 订 也 体 现 了 这 一 点 。 下 面 以 2 0 1 1 年版

珍 爱 生命 , 热 爱 生 活 ,养 成 自尊 自律 、 乐 观 向
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 现)
珍 爱 生 命 , 热 爱 生 活 ,养 成 自尊 自律 、 乐 观 向
上 、热 爱 科 学 、 热 爱 劳 动 、 勤俭 节约 的 态度 。 ( 原)

目标修订 的解读
标 准 的 第 一 条 修 订 了 勤 劳 朴 素 的 内 容 ,略 微 降
标 准 的 第 二 条 意 义 在 于 提 出 文 明礼 貌 是 当 代 公
民 的 基 本 素 质 。 小 学 中高 年 级 是 培 养 学 生 文 明 礼 仪 习 惯 和 素 养 的关 键 时 期 。 标 准 在 修 订 中删 去 了 “ 公 平公正 ” ,而 将 其 放 在 了后 面 的条 目中 ,这 是 因为 公 平 公 正 不 仅 是 学 生 集 体 生 活 中 ,更 是 社 会 生 活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内容 。

中考政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中考政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3、生活化课程阶段(2004年至 现在)
一个根本的转变
• 经过10年的试验与探索,一个根本的转 变,就是生活化理念在课程中的嵌入。
课程的生活化
• 就是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育模式抽象化、理 想化的弊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生 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引导,把思想品德 教育要传输和表达的观念,真正达到理 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
道德品质教育 社会发展简史
经济 辩证唯 常识 物主义 常识 毛泽东 著作选 读
1964— 1966年
做革命接班人 社会发展简史
我国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
辩证唯物主 义常识
2、常识性课程阶段(1976—2004)
• 常识性,既注重内容目标的多元结构和 应用价值,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 (常识是众所周知的简单事实、自然而 然的事理,是指普通的、一般的知识) • 一是理论教育常识化,是指用科学的理 论武装人,中学理论常识的教学,注重 基本观点的表达和思想观念的形成; • 二不仅指理论常识,也包括操作常识。
• (前)目的是要提高青年学生对中国革命和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便积极地投身于革命斗 争事业。 • (后)目的是逐步建立革命人生观,树立社会 主义政治方向。
1957----1966年政治课设置情况 1959— 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发展简史 三面红旗 列宁主义 表 1960年
1961— 1962年 1963年 道德品质教育 社会发展简史 中国革命和中 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和建 设 中国革命和 中国共产党 政治 常识 辩证唯 物主义 常识
• 中学政治课60多年,我们可以将其概括 为政治性、常识性、生活性三种性质形 态。
1、政治性课程阶段 (革命根据地时期---1976年)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

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全文)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建议及说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全文)(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解读

第一部分 前言
明确课程基本理念
(2011年版)(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
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 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 能为学生真正接受。
第一部分 前言
清晰课程设计思路
(实验稿)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 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设计力求增强 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增加课程内容
1、生命教育 一是让初中生“体会生态精神与人的生存关系”,从整个生命体的高 度来认识各种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人类对于整个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 学会在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这体现了中小学 的衔接,道德层次的递进,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理解生命。 二是强调生命既有多样性问题,也有独特性问题。通过不断接近学生 的个体生命,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 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体现生命价值。 上述内容的增加,体现了对生命教育理解的全面性,有助于帮助初中 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起始阶段,更好地服务于初中生的生命成长需要。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 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 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 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 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 学习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 重要关系依次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 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解读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课标修订的背景)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课标的作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精细排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修订稿·精细排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最新)全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除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外,思想品德课程还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动植物观察活动,了解生命的多样性。

2.2了解自尊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增强自尊的方法,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2.3认识自我价值和意义,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探讨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2.4了解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控制的方法。

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5了解自我调适的重要性,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

保持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

2.6了解自我改造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改造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2.7认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实现的方法,追求个人理想和价值。

2.8认识自我探索的重要性,掌握自我探索的方三)交往与沟通课程内容活动建议3.1了解交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良好的交往方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2了解沟通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提高沟通能力。

3.3了解合作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有效的合作方法,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4了解竞争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正确的竞争方法,培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3.5了解批评与表扬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批评与表扬方法,促进自我提高和他人成长。

3.6了解冲突的概念和处理方法,掌握有效的冲突处理方法,促进和谐相处和问题解决。

3.7了解人际关系的维护和管理,掌握人际关系的管四)信息素养课程内容活动建议4.1了解信息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信息的获取方法,提高信息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

●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二)能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

●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

●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

●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

●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三)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成长中的我(一)认识自我(二)自尊自强(三)心中有法二我与他人和集体(一)交往与沟通(二)在集体中成长(三)权利与义务(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三)法律与秩序。

2011版初中思品新课标变化简介

2011版初中思品新课标变化简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2011版)修订内容的概要介绍此次修订没有在总体框架结构上做大的调整,而在保持大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做具体内容和表述上的微调。

修订后的课标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与时俱进地调整了具体的课程内容;二是进一步贴近少年儿童和生活;三是进一步淡化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本位的特征,力求三维目标在课程中的综合实现。

(一)课标前言的简单调整修订后的“前言”部分由两个段落构成。

第一段,新加了对道德价值的概述,凸显出德育课程的性质;概括了当今时代的大形势,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保留了原课标叙述的初中学生的特点;落脚到本课程的作用。

第二段概括课程内容,提出课程追求。

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初中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课程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承担自己的光荣使命。

(二)课程性质表述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本课程的德育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这里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有三个维度:(1)课程基础——初中学生生活;(2)课程目的——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3)课程类型——综合性课程。

课程基础既是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重申,也是建构课程目的的逻辑前提。

课程类型只标明了本课程所属的种类,并未道明课程的性质。

核心是课程目的,正是课程目的界定了课程的性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程当然就是德育课程。

这一课程性质的明确,意义重大。

无论是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标准的选择、实施要求与建议的表达,都与课程性质存在着密切关联。

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性质的明确,为教学实践明确了方向,无论是哪种教学内容、哪个教学环节,归根结底都要围绕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组织和实施。

对课程性质的定位,强调了以生活为基础。

为什么要坚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之所以坚持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在于此一理念为德育课程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初中《思想品德》(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研读课标精神,落实课标要求——初中《思想品德》(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编辑整理田培中第一部分新课标修订的基本原则为跟进社会和教育的变化,体现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成长的新要求,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更好地满足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的需要,在教育部领导下,2006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2007年底形成初步的修订稿。

之后,依据中央及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参照调研数据和各方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定稿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此次修订工作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坚持与完善原则。

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

在《标准(2011年版)》中,仍然延续了《标准(实验稿)》的基本框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实施建议基本未变,仍然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社会为三大板块,综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的内容,来整体构建课程内容。

二是与时俱进原则。

即紧跟时代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

《标准(2011年版)》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重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关注情感发展对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新修订课标中的坚持与完善一、基本理念上的坚持、发展与完善此次修订紧密关注时代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的新变化、新需求,充分汲取德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完善。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

2003年以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有效落实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改变过去德育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用“生活”理念贯穿品德课改革,使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与身心特点,力求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满足国家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需要统一起来。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解读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解读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现将我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一)基本理念解读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

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

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ppt修改稿综述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ppt修改稿综述

•4.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
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
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
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
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
义。
——如何践行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一)让课题变为话题
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将课题的内容作为对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转化成师生共 同的话题,围绕中心话题,确定教学目标,开 展教学活动,达到教育目的。 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结合起来, 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教材,既能发挥学 科逻辑的优势,又符合生活逻辑的要求。
手段。
•(二)评价方式 •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
以下几种。
•1、观察
•2、描述性评语
•3、项目评价 •4、谈话
•5、成长记录
6、考试
• (三)评价实施要求
•1.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准确记录 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 展状况,调动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
《初中<思想品德> 课程标准》解读 遵义十中 代丽
第一部分 前 言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 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 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 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 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 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 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 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 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 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 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 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 的的综合性课程。
二)课程特性 1、思想性 为导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人文性 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 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最新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