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 先学后教 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先学后教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先学后教第二单元教案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因数和倍数(1)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三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课本的问题,并总结规律方法。
四、先学1、自学2、看一看:师监督每个学生自学。
完成课本的做一做五、交流展示1、指名学生更正2、议一议,指出题中的错误,并说为什么。
小结: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大的倍数无限大,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备注教学过程六、巩固练习1、判断⑴、5的倍数一定大于5。
⑵、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它的最小倍数相等。
⑶、36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36。
⑷、1没有因数。
作业侧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因数和倍数(2)撰写人史立辉总课时数分课时2课型练习授课日期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具准备练习册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二、出示目标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
2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自学指导1、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呢?靠大家自己的努力。
2、师: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四、练一练1 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2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五展示1、写出下面个数的因数。
10的因数:32的因数:2、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
4的倍数:12的倍数:备注教学过程五、交流展示1、对改教师出示答案,同桌交换习题,学生对改。
2、讨论。
同桌互相交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3、看每道题,请做错的同学举手。
并让其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样做,为什么?4、让学生更正错题。
侧记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题2的倍数的特征撰写人史立辉总课时数分课时3课型新授授课日期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最新整理)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补》第一单元课题: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一起看看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点,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并能说明判断理由。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获得探索数学结论的成功感受;体验数学充满规律,体会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研究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准备计数器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一、激活经验1.复习回顾。
提问: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板书: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2.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找2和5的倍数,对找出的倍数进行观察、比较,分别发现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1.提出猜想,引导质疑。
引导:我们知道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O.那你能猜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想法。
(按思维惯性,可能许多学生会猜测个位上是3的倍数)许多同学认为,3的倍数可能是个位上是3.6.9的数。
(板书:3的倍数,个位上是3、6、9)质疑:利用以前的经验学习新内容,是不错的学习方法。
今天大家联系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猜想,想法是很好的,数学学习经常可以这样类推。
那这一次的猜想还对不对呢?大家来看几个数:13是3的倍数吗?26和49呢?(根据回答擦去板书内容后半部分)2.利用经验,组织探究。
(1)找3的倍数。
(2)探索特征。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整数乘分数》精品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整数乘分数》精品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整数乘分数》设计理念本课采用“先学后教、整体建构”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进行教学。
在这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先不讲,新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解答不出或说不清原由,这时在引导学生带着自学提示或问题自学课本,到课本中寻求解答的方法。
在学生自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在新知的重、难点处给予有针对性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另外,在这教学模式中,我们还应做好三个关注:首先要关注对教材的整体建构及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及新知的生长点;其次要关注对数学课堂的整体建构及一节课课前要有目标,课后要有小结,前后呼应有始有终;其三要关注对学生的整体建构及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层次结构,分层推进,层层深入,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学情与教材分析“分数乘法(一)”是在学生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材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后,呈现了画图法、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方式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图形语言和对比列式计算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做一做中优化算法,在练习中运用提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分数乘法(一)》---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在我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测试一下同学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1.8+8=8+8+8=8+8+8+······+8(125个)=2.1.3+1.3+1.3+······+1.3(20个)=【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由简单的口算测试入手,运用旧知,引出新知,为学习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做准备。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
教案
教学目标
此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帮助五年级学生掌握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
教案中包含了本册数学教材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知
识点:
- 数字的认识和运算
- 分数和小数
- 长度、时间、质量和容量的单位换算
- 二维图形的认识和性质
- 数据的收集和统计
教学方法
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练和探究等。
教师会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提高他们的研
究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活动
教案中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游戏和实践等。
这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并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
教案中包含了各单元的教学评估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评估活动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掌握程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总结
本教案为五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份完整的教学指南,内容包含了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全部内容。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使用本教案中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先学后教教案范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先学后教教案范文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每节课的教学必然是围绕着几个重点的教学内容来展开,这些重点内容理应成为教学过程中须牢牢把握的主线。
今天我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先学后教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先学后教教案最新范文1教学内容:课本第39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后做()。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二、新授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1)板书例1:3.7-2.5+4.6 3.6×6÷0.9然后设问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②运算顺序怎样?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最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最新版本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共涵盖了全册内容,适用于最新最新版本的人教版教材。
本教案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是教学设计,其中包含了数学下册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
对于每一章节,教案
都列举了详细的教学步骤和相关教学素材,并提供了重点难点的解
题方法和题讲解,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和上课。
第二部分: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是教学反思,其中包含了对每节课的实施情况的总结
和反思,包括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这
一部分的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反思和
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教案中还包含了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例如小组合作、问答游戏、听写等,旨在帮助教师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并更好地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
总之,本教案是一份实用性很强、
结构清晰、内容详尽的教学指导资料,对于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包括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先学后教式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先学后教式教案一、教学背景五年级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学习阶段,学生需要学习更加深入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在教学中,先学后教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先学后教”教学法的特点和优点。
2.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和方法。
3.提高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先学后教式教学法先学后教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先自学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然后,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和指导之后,再进行讲解和示范。
这种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2. 数学基础知识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公式和方法包括:•数的比较大小和数的四则运算。
•小数的概念、大小比较和四则运算。
•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四则运算和化简分数。
•百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和应用。
•数量与单位的换算。
3. 解题方法和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各种解题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
其中,常见的解题方法有:•分类讨论法。
•等式代换法。
•反证法。
•追溯法。
•借位和进位法。
•基本公式法。
而创新思维能力则需要在教学中适当加强,包括:•视角转换。
•抽象思维。
•归纳和演绎。
•探究和实验。
四、教学步骤1.清晰明确先学后教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优点。
2.让学生先自学相应的数学知识。
3.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和指导,解决他们的疑惑和问题。
4.对已学习的知识进行讲解和示范。
5.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和掌握。
6.利用一些教学工具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7.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和实验,并进行相应的总结和梳理。
五、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练习、作业和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来评估他们对先学后教式教学法和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
先学后教
发挥协作优势,共探课改之路-----清华园学校数学教研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探索之路汝南县清华园学校代冬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是比较有效的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
目前全县正试行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学,乘此东风,我校也大胆改革,全力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一、在校本培训中占有教学理论。
初步接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老师们对此种模式的内涵认识不深刻,备课时仅停留在外部结构上,因此课堂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漏洞百出,常常一节课下来,学生盲目地看书,训练题仅个别学生会做,课堂学习效率明显降低。
课下常听老师抱怨,说我们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同时老师们也为我们能否取得成绩担忧。
课堂效率低怎么办?是什么原因?每一位教师都在思索,在寻找原因。
经过多次听课、评课、深思、研讨,原因是我们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参悟不透,领会不深刻。
别人的经验只有经过学习吸收,内化为我们自己的能力,才能有效实施高效课堂。
备课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证,高效课堂能否实施,关键看教案备得如何。
为了备好课,我校专门制定集体备课方案,印发“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操作细则,阚校长及教科室副主任何主任对全体教师进行分学科培训,从“先学后教”理念的解读,到具体教学环节的例析、再备课的全程指导,都做了细致具体的指导。
教研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进行了深入地学习,学习其教育理念、理论依据、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具体实施,研读其中经典的教案。
二、在课堂实践中锻炼备课能力。
教学质量的提高出路在课改,教育的持续发展希望在减负。
实行集体备课,既肩负着减轻教师负担的重任,又不能削弱教师独立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因此,我校小学数学组为打造高校课堂,实行“三备课”方案。
1.个人“一备”,历练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
把全册教学内容按编排结构分为几部分,每人负责备一部分教案,备课模式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每一课时教案必须与课件同步,称为“一备课”。
五年级数学先学后教教案
五年级数学先学后教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是五年级数学“探寻等价分数(一)”的教学,主要目标是:1.学生能够定义和理解等价分数的概念;2.学生能够使用图形和数字相互转化表示分数;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判断等价分数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等价分数的概念;2.图形与分数的转化;3.判断等价分数的大小关系。
2. 教学难点1.图形与分数的转化的理解和应用;2.判断等价分数的大小关系的操作。
3.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讲解、演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解通过介绍等价分数的概念以及各种分数的图形表示方法,让学生对于等价分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演示通过趣味性强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3)练习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学生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介绍等价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更好地理解。
2. 讲解通过笔记等形式,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等价分数的概念和各类分数的图形转化方法。
3. 演示通过较有趣味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 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家更好地熟悉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转化以及判断等价分数的大小关系的操作。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启发,并相应地设计练习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让学生逐渐熟悉所学的知识。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1) 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4. 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内容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设板书计:展开与折叠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时先让学生拿出自己昨天剪好的长方体展开图,说说自己是怎样展开和折叠的,学生的兴趣很浓厚,挺愿意和大家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级下册数学先学后教教案
级下册数学先学后教教案第一章:数的认识1.1 数字0-10的认识学习目标:1. 能正确识别数字0-10。
2. 能理解数字0-10的大小顺序。
3. 能用手指表示数字0-10。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0-10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字的名字。
2.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能正确指出相应的数字。
3.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字0-10,加深对数字的认识。
1.2 数的顺序和比较学习目标:1. 能理解数的顺序。
2. 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 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排列数字。
2. 教师出示两组数字,让学生比较哪组数字更大或更小。
3. 学生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第二章:基本的加减法2.1 加法学习目标:1. 能理解加法的概念。
2. 能用加法计算两个数的和。
3. 能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两组数字,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 教师出示加法算式,学生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3. 学生能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我有3个苹果,你给我2个苹果,我们一共有几个苹果?”2.2 减法学习目标:1. 能理解减法的概念。
2. 能用减法计算两个数的差。
3. 能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两组数字,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
2. 教师出示减法算式,学生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3. 学生能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我有10个糖果,吃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糖果?”第三章:几何图形3.1 圆形学习目标:1. 能识别圆形。
2. 能用圆规画圆形。
3. 能理解圆形的特征。
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圆形物品,引导学生识别圆形。
2. 教师演示如何用圆规画圆形,学生能模仿画出圆形。
3. 学生能说出圆形的特征,如“圆形没有角,所有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3.2 正方形和长方形学习目标:1. 能识别正方形和长方形。
2. 能用直尺和铅笔画出正方形和长方形。
五年级小学生数学下册授课教案
五年级小学生数学下册授课教案!第一课:数与计算主题:了解数和计算的基本概念目标: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认识数和加减法,初步掌握0~999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方法:呈现法、问答互动法、游戏法等1.教师引出教学主题、导入知识。
2.学生跟读数字的发音,重点听读100以内的数字。
3.跟随教师完成数字的连线,熟悉各个数字的写法。
4.学生分组参加小游戏,比赛速度和准确度,提高加减法计算能力。
5.梳理知识点,小结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课:数字的规律与分解主题:理解数字间存在的关系和规律,练习数字的分解和组合。
目标:学生能够用数字介绍图形的形状,了解数的排列、大小、奇偶性等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呈现法、合作学习法等。
1.学生观察多个数字的排列方式,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和关系。
2.教师展示面板上的几何图形,学生描述各个图形的形状、边数等特征。
3.学生结合几何图形的特点,进行数字的分解和组合,比如:把8拆成3和5的和。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并收集学生的分组结果,讨论各组的结果并总结正确的方法。
第三课:简单的面积和周长问题主题:介绍实际生活中的面积和周长,从实际中认识数字的实际应用。
目标: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直线和面积的概念,学会计算简单的面积和周长问题。
教学方法:问答法、情境法、实验法等。
1.教师提供一个农田的例子,让学生讨论农田的长、宽、面积和周长问题。
2.学生结合老师给的示例,掌握测量计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比如:拍打尺的使用方法。
3.学生根据农田示例,运用公式计算农田的面积和周长,比如:矩形的面积公式。
4.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课:数字的运算方式主题:引导学生熟悉数字的实际运用,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数字加减的概念、计算方法,初步运用数字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演示法、比较法等。
1.学生口算加减法,做到正确、迅速、便捷。
2.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加减法计算的正确步骤,引导学生在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中进行计算。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顺序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顺序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数学中的运算顺序,知道如何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运算顺序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不会出现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
3.在本节课之后,学生应该能够对数学中的运算顺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运算顺序,能够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并且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运算顺序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通过例题进行演示和解答。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案例的方式,将运算顺序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引入例题,让学生思考一下,如果有一个算式:5 + 3 × 2,应该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得出答案是多少?2.讲解教师通过示范法,对运算顺序进行详细的讲解。
运算顺序是指在同一个式子中,先进行哪一种运算,后进行哪一种运算。
在四则运算中,乘法和除法优先于加法和减法,括号内的式子优先于括号外的式子。
3.演示教师通过例题进行演示,让学生对运算顺序有一个更加详细和透彻的了解。
4.练习教师将练习题分配给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且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5.巩固教师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将运算顺序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数学中的运算顺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在四则运算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并且知道如何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同时,本节课还将运算顺序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
五年级数学下册先学后教教案
应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五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五年级数学教研组2017年2月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
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为2课时: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第一课时观察物体(三)例1 例2学习内容:观察物体(三)例1 例2(教材第2.3.4页以及相应练习)学习目标: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整数乘分数》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整数乘分数》设计理念本课采用“先学后教、整体建构”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进行教学。
在这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先不讲,新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解答不出或说不清原由,这时在引导学生带着自学提示或问题自学课本,到课本中寻求解答的方法。
在学生自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在新知的重、难点处给予有针对性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另外,在这教学模式中,我们还应做好三个关注:首先要关注对教材的整体建构及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及新知的生长点;其次要关注对数学课堂的整体建构及一节课课前要有目标,课后要有小结,前后呼应有始有终;其三要关注对学生的整体建构及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层次结构,分层推进,层层深入,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学情与教材分析“分数乘法(一)”是在学生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材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后,呈现了画图法、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方式解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图形语言和对比列式计算中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做一做中优化算法,在练习中运用提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分数乘法(一)》---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在我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测试一下同学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1.8+8=8+8+8=8+8+8+······+8(125个)=2.1.3+1.3+1.3+······+1.3(20个)=【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由简单的口算测试入手,运用旧知,引出新知,为学习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街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拓展轴对称的内涵,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具有的特征。
2.本单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3.通过大量的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
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
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
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1.会利用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2.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4.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 4 课时第一课时轴对称教学内容轴对称(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教学目标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例题1: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板书设计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五、作业设计在平面镜里看物体,认识镜子中的物体.教学反思在识图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示中的开口处及折痕处,并尝试说出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旋转(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2.生活中的旋转: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
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
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学习例题3:(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3.学习例题4:(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4.课内练习:(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板书设计旋转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三、作业设计找一些生活中由旋转而成的图形,带来学校交流。
教学反思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媒介,秩序渐进地指导学生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有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欣赏设计(教材第7~11页)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教学难点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一)图案欣赏: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二)拓展练习: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
说一说好在哪里?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四、作业设计教材第9页第5题。
教学反思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点拔,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欣赏与设计练习课(教材第8~11页)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学具准备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一、展览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一)尝试创造: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一)反馈练习:1.制作“雪花”: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
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四、全课总结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教学反思1.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课堂中不迷信教材,不盲从别人的观点。
2.今天这节课在许多图案的分析上都存在激烈的争论。
就是这些争论,最大程度地促使大家学有所思,思有所获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 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
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