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体系

合集下载

孔孟的主要思想

孔孟的主要思想

2.孟子的主要思想。
• • •
(1)性善学说: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 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文化规 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 “自暴”“自弃”“自贼”。
• (2)“仁政”思想: • 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仁”的思想, 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王道” 的政治学说。“仁政”就是国君能够“与 民同乐”,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孟子的 “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 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 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 部分,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 和提高。
• (3)理想人格: • 孟子学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 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 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二、孔孟思想的异同点
• 1.孔孟思想主张的主要共同点。 • 共同点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他们 二人不约而同地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 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 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 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 在轻名利重节操、反战争求和平、行教化去愚昧等诸多 方面,孔孟都有相同理念。 • 继承 • 孔子将心比心、由己及人的思想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继 承与发展。 • 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 孔子思想的超越。
பைடு நூலகம்
2.孔孟思想主张的主要不同点。
• 人格问题 • 孔子要求人们尊奉王权和上下尊卑的等级次 序,他因此也就要求人们忍辱负重,无怨无悔, 要“温、良、恭、俭、让”。 •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也就是说,孟子更主张一个人要对独 立精神品格的坚守,不能畏首畏尾,唯命是从。

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积极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一笔。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
家思想,它在中国大陆和中华民族都有至深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基本上展示了礼、义、廉、恕四大基本原则,他肯定了礼让、重视和谐和礼仪;肯定了仁义道德,强调了社会凝聚力、道德责任;他主张恕慈仁爱,注重以和平方式解决
各种社会斗争;他提倡尊敬老人、祭拜祖先、正义正直。

他还强调了专业技能教育,强调
一个国家要严守内政,如何扩大和维护该国家的利益,阻止暴力和混乱。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仁”可以解释为以心换心,要善待他人,广泛
地发展友谊;“义”意味着要正直坚硬,不得成谋取财富;“礼”表示尊重和礼貌,崇尚
原则、安全作风;“智”象征着正确的思考与实施,意味着用理性智慧解决问题;“信”
则可以用于解释与信守协议,服从法律法规,遵守诺言、信守信任。

在孔子的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丰厚的政治思想和思想见解,他强调责任和忠诚,要
求政府尊重法律,服从民心,解决民生问题,发展五义和六艺,增强封建帝国的强度与社
会稳定;他提倡以儒家思想和经典指导世界,实践社会和民生的真情原则。

孔子的思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在历史文化上有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有
着深远的意义,它是社会秩序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和谐动力,为社会秩序和社会协调提供了
支撑。

今天,我们要效仿孔子,紧贴实践他的原则,融汇仁慈、礼义、和谐、自律的精神,不仅会让自己受益,也会使我们的国家文化得以发挥其积极功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孔子的主要思想文档

孔子的主要思想文档

孔子的主要思想A、政治思想。

以“礼”和“仁”为核心。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

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

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

”(《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

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

他教育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他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理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泰伯》)对于违背礼法原则的行为,他总是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抵制。

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他批评“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他讽刺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八佾》)宰我欲去三年之丧,他斥之为“不仁”(《阳货》)。

他教育弟子的基本原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颜渊》)。

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

行为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的名分就是违礼。

因此,孔子不但明确提出“正名”的主张,而且还通过编修《春秋》,对种种违礼僭越的行为进行了讥刺贬斥。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的思想。

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2、有教无类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学思结合的思想。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4、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

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5、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

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

6、重视自我反省的思想。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7、强调担当与责任教育的思想。

与知识比起来,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

8、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9、树立终生学习、以民为师的理念。

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10、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孔子的主张思想

孔子的主张思想



孔子的主张思想
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
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3、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

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4、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

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礼,中庸1、天道观继承传统天命观,敬畏和追求2、人文观强调人文创造的积极意义,核心是仁与礼,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3、仁最重视以人文化成天下4、仁的学说: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左传》提到“礼”462次,“仁”33次;《论语》提到“礼”75次,“仁”109次【儒家的最高境界是“圣”,思考自己如何超凡成圣】[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5、仁与礼:内在与外在仁与礼是统一的:人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基础和灵魂,礼是仁的体现和落实。

【为人的内外一致】6、仁是什么?仁是同情心与正义感,是亲情的外推,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德的主体性、自律性原则——为仁由己与克己复礼道德的普遍性道德的实践性仁涵盖了“刚直”“正直”“忠实”等品质,“言忠信,行笃敬”“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得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现今腐败现象的例子,告诫我们为人要直枉恰当,学会变通】7、孔子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核心的审美观孔子讲仁,主要是针对于有禄位、官位的人,提出来德、才、禄位相统一的要求和德智双彰、仁美相济的境界,而且都是从安民济世,仁民爱物的根本出发【民本思想】例:《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女子无才便是德”:把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度孔子的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夫子之道,就是推行仁道,即宽恕之道和絜矩之道忠——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得到孔子的真传,子思为曾子弟子,传说曾子著书《大学》,子思著书《中庸》✓让座是给谁让座?给的是以后的自己让座✓忠孝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并不提倡愚忠愚孝✓做事凡事都是问心无愧的仁道的理想体现在义与利的冲突当中,主张人生存的价值在于能够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望追求例:孔颜之乐:超越对自然生命的追求总结✓求仁与复礼是统一的:没有内在的仁爱精神,礼就是徒具形式;没有礼的规范,仁的精神便无所依托✓为政之道:知人和治人——求仁,修身,安人✓决策之道:中庸——过犹不及——叩其两端✓快乐之道:仁义——安贫乐道——修身养性孔子的时间观与审美观✓时间观——三才之道:天地人✓审美观——中庸之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过犹不及”✓世界观——和谐之道:让世界都充满爱——大同社会,天下为公✓艺术观——人生与艺术的相统一,艺术人生——礼,和,乐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其人其书✓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83岁左右】,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孔子思想核心

孔子思想核心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我自已过去的解释也不正确。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

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而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夕,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

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逻辑展开,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较少讲天道问题。

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治长》)因为孔子对殷商周以来的宗教天命论,处于既敬重又存疑的矛盾状态。

关于"天",《论语》所记确是不多,仅二十二见。

孔子所谓"天",有时指主宰一切的上天。

他提出"畏天命"(《季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有时又指广袤的自然。

如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阳货》)反映了春秋时期正处于关于"天"的观念的变动时期,即由"主宰之天"逐渐向"自然之天"过渡。

关于"命",孔子是肯定的。

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并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不过孔子所说的"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

孔子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即是指这种必然性。

可是孔子又不认为人是无可作为的,相反他主张人"命"面前应持积极的态度。

正由于此,别人视他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宪问》),他也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有这样的天道观,使他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这是不奇怪的。

孔子的十大思想

孔子的十大思想

孔子的十大思想1、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或“礼治”。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

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2、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

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②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③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

“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

“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3、(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4、仁者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

总结孔子主要的思想有哪些

总结孔子主要的思想有哪些

总结孔子主要的思想有哪些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孔子主要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思想:孔子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仁爱是人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德。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敬、关心和帮助他人,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2. 中庸思想:孔子强调“中庸”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权力、财富或享乐,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人生的和谐。

3. 人本主义:孔子强调人的重要性,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关键。

他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育和人的成长,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讲究个人修养,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的重要性。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主张个性化的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来施教,培养学生的才能和优秀品质。

5. 礼仪观念:孔子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是人类共同利益的体现,他认为通过恰当的礼仪行为和仪式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传统的礼仪规范,遵循道德准则,以实现社会的安宁。

6. 责任伦理:孔子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他认为个人要承担起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的责任,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和影响周围的人和社会。

他主张每个人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是孔子主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深受人们的推崇和影响,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深入人心,至今仍然被广泛学习和研究,对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

其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仁爱思想: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人类应该具备慈爱、关怀、尊重和宽容的心态。

人们应该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实行互爱互利、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治思想: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礼治思想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民。

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德治思想: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治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治国,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庸思想: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思想主张折中、平衡、适度,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治理社会时,应该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走极端或偏激。

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育者,其为人之本也”。

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如教育、管理、伦理等。

孔子思想体系归纳总结

孔子思想体系归纳总结

孔子思想体系归纳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之一。

孔子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人的自身修养和社会道德,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念和价值观,形成了庞大而丰富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对孔子思想体系进行归纳总结。

一、天命与道统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天命与道统。

孔子认为天命是人类生活和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人所不能违背的力量。

而道统则是治理国家、社会和治理个人生活的方法和准则。

二、仁义道德仁义道德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自觉和自我约束,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即保护和帮助他人,并追求和谐与公正的社会关系。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倡导行为合乎道义、符合公众利益。

他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旨在营造一个有序、和谐、快乐的社会。

三、君臣父子夫妇的伦理关系孔子注重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原则。

他强调君臣、父子和夫妇之间应该尊重和维护各自的权责关系。

作为君主,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引导他的臣民。

作为父亲,应该充当一个德行高尚的榜样,教育和培养子女。

作为配偶,夫妇间应该相互尊重、信任和支持。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从个人修身开始,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扩展到家庭生活,影响整个社会。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四个方面的修养:仁爱、义理、诚信和尊重他人。

孔子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可以使整个国家得到和平与繁荣。

五、教育教育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注重培养身心健全、有德有才的人才。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塑造良好的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同时注意发展智慧和才能。

他提倡以“礼”为教育的核心,强调培养人的修养和纪律,通过学习先贤的经典著作和进行面试来开展教育。

六、思辨与实践相结合孔子的思想体系强调思辨和实践的相结合。

他认为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理论,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思考。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主要思想


关于教育对象,孔子主张“有教无 类”(《卫灵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 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 它提倡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 仅限于奴隶主贵族。
• 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 • 认为不仅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 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
• •
孔子对教育内容进行了重要改革, 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 行、忠、信”(《述而》)。 • 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 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 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也就是说 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 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 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 这里讲的是因材施教。
•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 意循序渐进。 •
• 孔子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 六、教育思想 • 孔子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 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 识的方法。

孔子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 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 •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 • 孔子认为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 • 孔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 他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 以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有三戒”:少时戒 “色”、壮时戒“斗”、老时戒 “得”(《季氏》)。 • 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欲多则 无刚,
• 孔子反对奢华,“礼,与其奢也,宁 俭”(《八佾》)。
• 四、中庸思想 • 中庸思想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 最高标准。 • 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 倚的平常的道理。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这里,孔子主张哀乐中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儒家 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 •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 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 中庸又称为“中行”,意思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 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 中庸是一种调和配合的思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 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总结孔子的思想

总结孔子的思想

总结孔子的思想孔子(551年前公元前479年)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观念,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和引导。

他关注个人道德修养,认为通过自律和修身可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地。

孔子提倡“君子”,这是一种具备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的人。

君子应该追求道德真理,以实现个人的完善。

孔子非常重视家庭和家族的伦理关系。

他倡导的“五伦”理论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道德义务。

孔子强调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妻子应该服从丈夫,家庭应该是和睦和谐的。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社会秩序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正义和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

孔子认为好的政府需要以仁爱为中心,通过正确和公正的行政政策来维护社会秩序。

他强调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勤政爱民,通过正确的道德行为和行政能力来提高社会地位和声望。

孔子的思想对于政治治理也有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理念,强调君主应该重视伦理和道德标准来管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遵循天命,以仁爱和智慧来统治。

君主应该尊重民众,行使公正的政策,同时也需要树立正确的行为标准,以身作则。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将教育视为改变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手段。

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使其成为有用之材来服务国家和社会。

孔子的社会伦理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的重要性,以及道德修行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他提倡“仁爱”、“和谐”和“道德”的理念,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沿用至今。

总之,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观念,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虽然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但事实上却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哲学思想范畴的逻辑构架为“道<仁礼>知一中庸”,而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则正沿着相反递进的时序展开:就历史过程看,始于远古、讫于殷周之际的原始人本主义哲学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

儒学史上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并非空穴来风,撇开其神秘色彩,从思想精髓意义上追溯,则可看得更清楚些:《论语》中有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朱熹则把问题点得更透,在《中庸章句序》中,他写道:“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可庶几也。

”(见《四书章句集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作卦辞爻辞,周公制礼作乐,则标志着中国哲学思想的自立。

马王堆帛书载:孔子称《周易》“见文王之德”。

春秋末年,孔子经历艰苦求学、思索和坎坷的人生磨难,基本上沿着传统的道路,将哲学思想爬梳推演到新的高度。

就孔子思想学说的形成史看,孔学经历了“礼学――仁学――易学”三个阶段。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黑格尔所讲的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9页),是因为史料和考古学的证据不足产生的片面的理解。

世界观孔子晚年作自我思想总结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又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见《述而》)他一生以弘道为自觉的己任,把闻道视为超越一己之生死的大事,指出:“朝闻道,夕死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思想体系发表时间:2003-5-28 9:29:21 来源:中国儒学网作者:韩星一、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关于孔子的思想体系最起码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一是孔子有没有思想体系?二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的构成是怎样的?三是用那些材料来证明或“复原”这个思想体系?首先应该说明,我们现在常说的“思想体系”或“学说体系”是受西方哲学的影响,认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必然是成体系的,研究他的思想,重要的就是完整、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体系。

然而事实上对哲学家、思想家本人来说,他不一定都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进行体系建构的,在很大程度上说,他有什么样的思想体系是后来研究者进行“复原”或“重构”的结果。

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的研究来说,尤其存在这样的情况。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也无可厚非。

所以,我们还是按照学术界的研究习惯,我们仍然可以认定孔子各个方面的思想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这个前提下,来相对地理解他的思想观点。

近代以来,从学术思想角度来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构成,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形成多种说法:如以仁为中心说,以礼为中心说,以中庸为中心说,以仁义为中心说,以仁义礼的统一为核心说等等。

特别流行的是仁核心说和礼核心说。

两说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绝对对立。

仁核心说排斥礼,礼核心排斥仁。

我认为,这种“中心说”、“核心说”从大的方面讲都是习惯了孔子以后二千年大一统政治体制及其相应的大一统意识形态影响的结果,也是当代社会既定思维模式定向制约的结果,是迫切需要摆脱的;从小的方面讲,人们往往容易抓住一个概念、范畴当作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而忽视它的整体性,自然互相矛盾。

另外,西方学者由于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把握不够,对孔子思想评价多有误解,最典型的就是黑格尔。

黑格尔眼中的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算不得一个哲学家,“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甚至认为,“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①黑格尔“不能从中获得特别的东西”的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黑格尔对孔子的认识不但只是凭少许不严谨的译本,而且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训,而没有触及孔子思想的整体结构,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深化对细节的把握。

另外,黑格尔以西方文明发展的道路为模式构筑了唯一的“世界精神”的哲学发展史,对中国历史和文明发展的道路却缺乏同情的理解,也许潜意识中还有日尔曼人所惯有的那种偏见和傲慢。

今天,对孔子思想体系要深入、全面地把握,集中探讨其核心是完全必要的,但又是很不够的。

笔者无意消解中心,也不想另立中心,只是想实实在在地对孔子整个思想进行深入其内的细心研习以后,再出乎其外,不带任何思想偏见和既定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构成,并尽力展示其原状,以实事求是地把握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在春秋战国之际,孔子作为一个西周乃至上古文化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他以平治天下为已任,构筑一个思辨的哲学体系对他来说是奢侈的,他是着眼于当时的时势,思考社会的整合有序、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途径。

这样,如果要说他有什么思想体系的话,那也是他在不自觉的、开放的思维方式中构建了具有历史文化功能的与历史现实水乳交融的独特的“思想体系”。

孔子思想体系里不一定非得有唯一的逻辑起点与思想核心,而且最重要的并不是理论推演的逻辑性与思辩性,而是它的世间性、实用性,可以包容个人与社会,承担传统与变革,结合理想、信仰与此间生活等等。

我们今天的研究可以从不同方面了解和“复原”这个思想体系。

二、孔子思想学说的集大成性质要探讨孔子思想学说的体系,我们应该有一个基础认识,孔子的思想学说有集大成的性质。

孔子展之所以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类屈指可数的大思想家、学问家,最基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学说是“集”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

上古文化在西周是一个集大成,但在这是制度意义上的集大成,到了孔子可以说是思想学术意义上的集大成。

关于这方面古来人们都有认识,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孟子·万章下》)赵岐注:“孔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者也,故能金声而玉振之。

振,扬也。

故如金声之有杀,振扬玉音,终始如一也。

”朱注:“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

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

金,钟属;声,宣也;玉,磬也;振,收也,如振河海而不洩之振。

始,始之也。

终,终之也。

条理,犹言脉络,指众音而言也。

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

盖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

犹三子之所知偏于一,而其所就亦偏于一也。

八音之中,金石为重,故特为众音之纲纪。

又金始震而玉终诎然也,故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而先击镈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磬以收其韵。

宣以始之,收以终之。

二者之间,脉络通贯,无所不备,则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犹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

”戴震亦释此句云:“圣智至孔子而极其盛,不过举条理以言之而已矣。

”(《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条)《孟子·公孙丑上》中有人欲比较伯夷、伊尹与孔子,孟子直截了当地答到“否。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朱子语类》卷第五十八还载:当有问朱熹何谓“集大成”。

朱熹回答说:“孔子无所不该,无所不备,非特兼三子之所长而已。

但与三子比并说时,亦皆兼其所长。

”张载对孟子的话有深刻的理解,“孟子所谓始终条理,集大成于圣智者与!”(《正蒙·大易篇》)《释氏稽古略》说明孔子的集大成是集古代圣王遗教的大成:“圣人生于鲁,集大成于古帝王之教也,甚矣!”王夫之尝谓,“孔子之术,合三代之粹而阐其藏者也”(见《读通鉴论》卷三)刘师培说:“周室既衰,史失其职,官守之学术,一变而为师儒之学术。

集大成者厥唯孔子。

”①王国维论孔子的集大成云:“孔子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践躬行之学也。

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其圆满之智如海。

又多才多艺,至其感化力之伟大,人格之完全,古今东西,未见其比。

”② 综上所述,古今以来人们对孔子思想学术上集大成的认识主要有这么几个含义:一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这样的三圣之事为一大成之事;二是孔子既圣且智,孟子通过所谓金声玉振,始终条理来比喻和说明;三是集三代及其以上圣王德业的大成;四是集古代思想学术的大成。

三、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构成孔子思想体系大致由两个层面构成:第一,是性与天道层面。

这方面历来就有误解,《论语·公冶长》云:“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段著名的文字,曾被《史记·孔子世家》、《汉书·眭宏夏侯胜传赞》、《汉书·外戚传》师古注、《后汉书·桓谭传》等引用,后儒也进行了阐释,影响相当之大。

《史记·天官书》云:“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

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

”《正义》云:“待,须也。

言天道性命,忽有志事,可传授之则传,其大指微妙,自在天性,不须深告语也。

”认为天道性命,“大指微妙,自在天性”,所以不传;也有可能是传而不告。

《天官书》此语,使孔子罕言性与天道的问题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汉书·外戚列传》引颜师古曰:“谓孔子不言性命及天道。

而学者误读,谓孔子之言自然与天道合,非唯失于文句,实乃大乖意旨。

”在《汉书·眭宏夏侯胜传赞》颜师古还解释了孔子不言的原因:“性命玄远,天道幽深,故孔子不言之也。

”《后汉书·桓谭传》注引郑玄《论语注》:“性谓人受血气以生,有贤愚吉凶。

天道,七政变动之占也。

”钱大昕承郑氏之说,认为“古书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祸福而言。

”①故圣人难言之。

刘宝楠《正义》云:“集解释天道,本易言之,与郑氏之据春秋言吉凶祸福者,义皆至精,当兼取之。

”但程树德批评郑氏之说:“郑氏兼学谶纬,其以吉凶祸福解天道,亦为风气所囿。

”②程说很有道理。

《汉书·艺文志》在论述了儒家出于司徒之官而有的一系列特点以后,还特别强调儒家“于道最为高”,即把道看成是其思想的最高追求。

皇侃引太史叔明云:“六籍即有性与天道,但垂于世者可踪,故千载之下,可得而闻也。

至于口说言吐,性与天道,蕴藉之深,止乎身者难继,故不可得而闻也。

”③顾炎武继续其论,他说,对于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有人怀疑是不是有什么隐衷,而“不知夫子之文章,无非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夫子教人,文行忠信,而性与天道在其中矣,故曰不可得而闻。

”“夫子之文章,莫大乎《春秋》。

《春秋》之义,尊天王,攘戎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故胡氏以《春秋》为圣人性命之文。

”④这样的解释也不够周详,如果可以这样说,那么孔子的“礼”也一以贯之于六籍及文行忠信之中,子贡为何没有“不可得闻”之叹?可见其说不可从。

又,太史叔明以子贡之言乃是“夫子死后,七十子之徒,追思曩日圣师平日之德音难可复值”⑤。

所谓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当是孔门后学颇喜讨论性与天道,子贡乃追思孔子生平言论,发觉夫子罕有言及,故发此议论。

这样的说法是不尽符合事实的,孔子生前也曾提及性或天道。

关于性,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在回答鲁哀公“君子何贵乎天道”之问时,孔子说:“贵其‘不已’。

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礼记·哀公问》)天笼照大地,哺育万物,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它昼夜交替,寒往暑来,具有不可逆转的力量。

是为孔子的天道观。

但弟子们确实是很少听说过的,这样就给其后学留下了很大的进一步发挥的空间,所以作为七十子之一的子思,最早在《中庸》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著名的心性论命题。

性与天道又恰恰是郭店楚简最重要的话题。

《性自命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所表述的思想与《中庸》所论完全相同。

可见性与天道,是子思学最先派着力开拓的思想领域。

子思学派从两个方面对孔子的天道观作发展:其一,认为天不仅是宇宙的主宰,而且是万物之“道”的渊源。

“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

”(《郭店楚简·语丛一》)“圣人知天道也。

知而行之,义也。

行之而时,德也。

”(《郭店楚简·五行》)天道无所不在,天道形诸于地,即为地道;形诸于水,即为水道;形诸于马即为马道;形诸于人,即为人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