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是一篇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论文。
民俗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俗、传统和惯例,并通过言语、行为、制度等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群体的历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
一篇民俗文化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 民俗文化的定义和特征:介绍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深入探讨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2. 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历史角度分析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演变和变迁。
3. 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讨民俗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民俗活动对社会群体的凝聚力、认同感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方面的影响。
4.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机制,探讨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分析民俗文化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5. 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探讨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分析民俗旅游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6. 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民俗文化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探
讨民俗文化传承的策略和途径,分析民俗文化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研究议题,实际的民俗文化论文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领域进行具体选择和深入探讨。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进行文献综述、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并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论证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研究文献综述

【 bt c] u cut a ogh t uu , o u u soeo teiprn cl r wt polsl n t l hsd t c A sr tOr onyhsal io cl r fk cl r i n f h m ot t ut e i ep ' i adie a ii t a r n sr y te l te a u h e f e sf sn
【e Od ]o le uue r t ee p etn tztn h rs tiao; utm au s K yW r Flo lrMa e dvl m n adulao; e e n sutn on r es e s k rc t ; k o i i T p e t i C e i r
◇ 高教论述◇
科技 曩向导
21 年 0 02 第2 期
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研究文献综述
孙 思 思
(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南京
2 9 ) 1 0 5 0
【 要 】 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 淀, 中民俗文化是伴随人 民生活的重要文化并且本身具有鲜明的特 色。对 民俗 文化进行 市场 开发 摘 我 其 利用在 国家建设 、 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很重要 的意义 。但是随着社会 、 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 民俗文化的 内涵理 解和运 用不 当. 现许 多对 民俗文化过度商业的现 象。我们应从对 民俗文化 内涵的理 解把握 、 出 市场经济 角度等方面来有效市场 开发利用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 民生活与思想 中的象征符号 每个 民俗 文化 符号 , 都蕴藏着特定的民族的、 历史 的和文化的 内涵 。【 者们对其概 - 学 念、 特点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 。 分析 了市场开发利用的状况 。 已有 的 对 民俗文化市场开发利用的研究缺乏统一 的系统概述 . 现对 已有 的关 于民俗文化 文献作一介绍 和评述 . 了解学界研究 动态 . 民俗文化 的 为 市场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 面从 民俗文化的概念 、 下 特点、 市场
2004-2013年近十年的回族民俗研究文献综述

2019-2019年近十年的回族民俗研究文献综述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每个民族,都会有代代传承的各类民俗文化。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回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也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因此,回族民俗研究是了解中国回族历史、风土人情不可或缺的档案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统计源,对2019-2019年近十年的回族民俗研究文献进行检索,依据论文的发表地区、数量、年代、期刊分布、作者状况及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力求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国回族民俗研究的现状、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作学术性铺垫。
1、研究方法11样本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因此,本文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基础研究源。
12文献检索方法在具体检索中,时间段为2019~2019年,每年作为一个独立的检索时间段,并且以回族民俗、回族习俗、回族礼俗进行主题模糊检索,检索范围排除工程科技类。
之所以会同时选择回族民俗、回族习俗、回族礼俗作为检索项,是因为民俗、礼俗、习俗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研究中,虽然称谓有差别,表达的侧重点不同,但其所表达的内涵与外延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一个民族特殊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现象。
2、文本分析的特点21文章发表的数量与年代分析通过对某一领域论文发表年代的统计,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历程。
据统计,2019~2019年,国内共发表回族民俗研究论文60篇,年均发表6篇。
依据表1数据分析,从2019~2019年,关于回族民俗研究的论文数量处于基本均衡状态。
这说明回族民俗现象在任何时期都是一个人们关注及研究的领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回族民俗在不同程度也有相应的改变。
民俗是生活文化,而不是典籍文化,它没有一个文本权威,主要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在人际和代际之间传承。
即使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它也不可能被重复。
在千变万化的生活环境中,活动主体必定要进行适当的调适,民俗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民俗文化的文献综述

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正在被作为旅游资源深层次地开发。
民俗旅游己成为现代旅游的主体潮流之一。
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的三大支柱。
民俗风情旅游凭借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与青睐,己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民俗文化舞台化,庸俗化现象严重,产品开发缺乏创意,急功近利等,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民俗风情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民俗风情旅游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毗邻两广,地处五岭北麓,潇水源头,自古就是通楚达粤的交通要冲,素有“湘南门户”、“三省通衢”之称,是镶嵌在湘、粤、桂金三角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东北接蓝山县;东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西抵江永县,北枕道县、宁远县。
面积324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1个林业采育场,512个村(居)委会,4个社区。
近年来,江华在省市委、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及“弯道超车”措施,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开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从全市后排跃居前列方阵。
江华县位于湖南省南端,萌渚岭北麓。
地理坐标在东经111°25′~112°10′和北纬24°38′~25°15′之间,南北长77.92千米,东西宽72.5千米。
截止2011年,全县人口49万。
其中瑶族人口29万,占总人口的59.2%,占全国瑶族人口的十分之一,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瑶族自治县,也是湖南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
江华县自古至今,人杰地灵,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第一瑶城”。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民俗旅游是一种涵盖了民俗文化、旅游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本文将对民俗旅游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民俗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民俗旅游通常是指游客前往一个地方,通过观赏或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和传统。
民俗旅游的特征包括:具有文化吸引力、具有体验性、具有互动性、具有参与性、具有教育性、具有经济性、具有可持续性等。
2. 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民俗旅游在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民俗旅游,游客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历史。
同时,民俗旅游也可以帮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 民俗旅游的经济价值民俗旅游在经济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
同时,民俗旅游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选择,满足了游客对文化多样性和体验式旅游的需求。
4.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当地文化、生态和社会资源的能力。
为了保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和素质,以保证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5. 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民俗旅游将更加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民俗旅游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
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
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
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
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
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以及傣族歌舞各要素对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
1.2 旅游对当地的影响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学者开始研究旅游社会影响,并对此有高度的重视,有关研究论文不断涌现。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饮食民俗的文献综述摘要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它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于我国饮食民俗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饮食民俗的分类,饮食民俗的发展,饮食民俗的成因,饮食民俗的特征几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考察。
本文亦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以便得出自己的结论与观点。
关键词中国;饮食民俗;文献综述;文化饮食民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之一,它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于饮食民俗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有着较为统一的观点,即是指饮食品种、饮食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其礼仪常规。
回顾以往文献,关于我国饮食民俗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饮食民俗的分类,饮食民俗的发展,饮食民俗的成因,饮食民俗的特征几个方面来分别加以考察。
本文亦将针对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以便得出自己的结论与观点。
一、饮食民俗的分类中国饮食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传承惯制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各有不同。
陈光新在《中国饮食民俗初探》中将中国饮食民俗分作年节文化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含居家饮膳食俗、人生仪礼食俗、饮食市场食俗、地区乡土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四个类型,这种分类方法的缺陷在于各种类之间交叉面太大,具体考察的时候概念不容易区分。
林继富在《饮食民俗谫论》中建议将饮食民俗分为日常民俗、节日民俗、宗教民俗三大类,这种分法虽然各种类之间的排他性较强,但是忽略了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文化大国在饮食民俗方面的地方性与民族性。
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中的分类方法是比较可取的,他针对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惯五花八门的特点,选择了其有代表性的部分,将我国的饮食民俗分作了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几个大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
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
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
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以来,中华民族摄取了外来民俗文化,能使外来的民俗习尚与中华传统民俗交融,形成博采众长具有兼容性的新民俗。
陈正平在《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中指出,中华传统民俗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之间相互融汇、渗透,而且在今天,我国的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汲取外来思想和文化。
三、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赵得利在《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中指出,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目前一部分民俗文化在我国正经受金钱至上等风潮的误导,向经济转型期特有的文化误区走去。
事实上,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囤积了许多问题。
(一)保护力度不够
针对民间艺术消失速度加快的现象,我国政府以及地方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只是保护力度还嫌不够,部分传统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缺乏有效管理。
王海霞在《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中阐述道,以民间艺术为例,林林总总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当代社会的大转型和变革时期,最先遭到毁灭和受到冲击的就是传统文化,尤其是不见经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如民间说唱、民歌、民谣、民间工艺、美术、歌舞、音乐、戏曲等等。
(二)保护方式不完善
《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一文指出,尽管博物馆保护的只是一种固态的文化,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民俗文化保护方式。
深圳的民俗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以及山西乔家堡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河边民俗博物馆收集、整理、陈列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对于特殊的民俗文化要用完善的保护方式。
(三)民俗精神淡化
邵长波就《新民俗文化现象解析》提出,民俗是历史,是传统的表现;时尚是现代,是当代的潮流;时尚与传统是矛盾的,对传统甚至是具有颠覆性的。
在中西文化融合的今天,许多人指责、抵触外来文化,但也不乏越来越多的人淡化本地的民俗文化,过分追求、崇拜外来时尚文化。
四、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建议
鉴于在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搞好我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那么该如何保持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传统成为当务之急。
(一)搞好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
尘灰在《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中指出,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能随便地保存下来,或者移风易俗。
对待传统的民俗文化,无论其形式如何变,核心精华都应该保留。
陈正平在《与时俱进:发展先进的民俗文化》中指出,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区分出糟粕和精华,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没有评价的资格,就根本谈不上保护和发扬。
(二)注重科学合理的有序开发
何薇在《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成都三圣乡为例》讲解道,民俗旅游是有吸引力的,有学者指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在城乡文化的差异上,这种差异越大,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越大。
事实上,民俗旅游的出现,将文化建设、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现实的经济。
(三)注重宣传本土民俗文化
常峻在《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出,正是这民俗文化使旅游者了解异国他乡民众的生活、愿望、心理和性格,体味浓郁的风土人情。
杭州西湖天下盛名,而那千
载流传的美丽多情的白蛇女故事给一泓碧水增添了无限风情,雷峰夕照、断桥残雪因之令人涵咏不尽。
旅游中还可品尝名菜佳肴、风味小吃,购买富有民间工艺情调的纪念品,全方位领略民俗文化的情趣。
五、结语
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具有很高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所在之处。
我们只有保护好我们国家的优秀民俗文化,并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先进魅力之处,才能更好的去开发利用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
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民俗文化,也是我们民俗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我们做好文化传承、文化品牌、文化效用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万健中.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J].新视野,2011(5).
[2] 洪勇.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J].南方文物,2004(3).
[3] 陈正平.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 赵德利.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 王海霞.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J].美术观察,2004(3).
[6] 邵长波.新民俗文化现象解析[J].中国电视,2011(10).
[7] 尘灰.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N].中山日报,2011424.
[8] 陈正平.与时俱进:发展先进的民俗文化[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
[9] 何薇.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深挖民俗文化内涵——以成都三圣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10] 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