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艺术化与当代生活》简介

合集下载

冯骥才 ——作者介绍

冯骥才 ——作者介绍

冯骥才——作者介绍冯骥才简介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一九四二年生于天津。

“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业务推销员、教师等,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近百种,其中《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俗世奇人》等均获全国文学奖,《感谢生活》获法国“女巫奖”和“青年读物奖”,并获瑞士“蓝眼镜蛇奖”。

由他的作品《炮打双灯》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夏威夷电影节”和“西班牙电影节”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种。

冯骥才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冯骥才的艺术人生坐在《艺术人生》的采访席上,将近四个多小时,冯骥才第一次有如此充裕的时间向观众描述自己。

“有人称我为‘三高’,个头高,这是真的;职务高,这个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职务上你干什么;还有人说我产量高,这个我赞同,我最热爱的就是写作和绘画。

”冯骥才的老家是浙江宁波慈城,冯骥才小的时候就向往成为优秀的画家。

但是19岁的冯骥才没有走进中央美术学院,而是成了一名篮球中锋。

“复试是在中央美院。

那时李可染要在中央美院开始教山水画课,负责考试的老师对我讲,你做好准备吧,我就认为自己没问题了。

后来才知道,我的档案都调到了中央美院,因为出身问题没有录取。

”冯骥才说,自己是在最茫然的时候走进了天津篮球队,别人练球的时候,自己总是偷偷地看书。

“运动员的生活只有一年多,虽然短暂,但收益了一份激情和任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服输,即便是在最后一秒,为了一个进球也要尽力去拼”。

因为伤病,1962年冯骥才到国画研究会当了画工,每天临摹古画。

路遥《人生》 ppt课件

路遥《人生》  ppt课件
1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2和黄亚萍的爱情悲剧高加林和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均以悲剧而终是高加林那种追求虚伪的梦幻般的爱情所致是他一错再错最后使他失掉了自己的一切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路遥:《人生》
ppt课件
1
• 【教学目标】1、了解路遥的
创作概况、创作风格和为文学
史作出的贡献;2、学习路遥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
巧珍:“晤。”加林:“我……想对你说一件事,但很难开
口……”
巧珍:“加林哥,你说吧!既然你心里有话,你就给我说,
千万不要憋在心里。”
加林:“说出来怕你要哭!”
巧珍一愣,但她还是说:“你说吧,我……不哭!”
加林:“巧珍……”
ppt课件
15
巧珍:“唔……”

加林:“我可能要调到几千里路以外的一个地方去工作
了。咱们……”
巧珍一下子把手指头塞在嘴里,痛苦地咬着。
巧珍:“那你……去吧。”
加林:“你怎办呀?”巧珍痛苦地沉默着。加林:“我
主要考虑这事……”
沉默。雪花静悄悄地降落着。
巧珍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
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
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得要
ppt课件
5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 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 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 化的影响.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 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 化,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 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 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 阔却又情深意长。
ppt课件
10
ppt课件

汪立三器乐音乐创作生活综述

汪立三器乐音乐创作生活综述

013[摘 要] 汪立三先生是中国当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运用中西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了大量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音乐作品,对中国现当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器乐音乐创作历程、学术成果及教育思想三方面,对汪立三器乐音乐创作生活进行了综述。

[关 键 词] 汪立三;生平;创作成果汪立三器乐音乐创作生活综述杜 欣汪立三先生(1933—2013年)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纵观汪先生的人生旅途,器乐音乐创作贯穿他的一生,且钢琴音乐创作是他主要的创作领域。

他是我国最早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也是擅于使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音乐作品的作曲家。

汪立三先生祖籍为四川省犍为县,1933年3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汪正琈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喜爱京剧;母亲苏必蕙学的是会计专业。

童年时期,常跟随父亲进出于戏院的汪先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便曾尝试着写作以京剧曲牌为主题的旋律。

之后由于抗战全面爆发,汪先生一家迁往四川成都。

1944年,他考取教会学校——高琦中学,在这里开始了和西方文化的接触。

一、求学时(1933—1959)(一)积极的学习态度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幼少年时,汪立三先生家庭里充盈着中华传统文化氛围,而在学校则受到欧洲音乐文化的熏陶,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948年,汪先生考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现四川音乐学院),师从何惠仙学习钢琴,并跟随小提琴家张季时学习小提琴。

1950年,他在天津备考中央音乐学院时,跟随彭维明老师(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学习钢琴,同时他以中国传统说唱性曲艺四川扬琴为素材,写下了目前可考的第一首钢琴作品《扬琴印象》。

1951年,汪先生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进入作曲系与钢琴系进行学习。

在此期间,汪先生因生肺病休学了两年,本该回家养病的他在当时校长贺绿汀的特批下住在琴房,并且可以使用唱片室和图书馆,这使汪先生在这两年里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长进。

王尔德面具后的真相:生活艺术化与人生艺术化

王尔德面具后的真相:生活艺术化与人生艺术化
那个 留着 长发 , 手 拿一 支 向 日葵 在 皮 卡 迪 里 广场 走来 走 去 的绅 士没 有丝 毫 相 同之 处 。 ” _ 3 J ( 脚’ 正是

浅表 审美化 ( 装饰 、 生动 、 经验 )
韦尔 施 认 为 , 在审美活动第一层 , 即浅 表 审
美 化 层 面 上 ,“日 常 生 活 被 塞 满 了 艺 术 品 格” [ ] ‘ 。充 斥 着 艺 术 品 格 的 日常 生 活 之 特 征
而艺术” 唯美 理论 的注释和扩展 , 通过塑造矛盾面具 , 进行多重 自我建构 , 体验 丰富的艺术人生 , 使 自己的审美追
求达到极致 。
关键词 : 王尔德 ; 面具 ; 审美 ; 生活艺术化 ; 人生艺术化 中图分类号 : 1 1 0 9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7 2 3 X( 2 0 1 3 ) 0 6— 0 1 2 9— 0 4
英国 1 9世 纪 唯 美 主 义 作 家 王 尔 德 ( O s c a r Wi l d e ,1 8 5 4— 1 9 0 0 ) 以其 “ 为 艺 术 而艺 术 ” 的 审美
是, 艺术 美 不 再 是 少 数 人 的专 属 领 域 , 而 变成 流
行时尚, 走 进 普 通 人 们 的生 活 , 装 点 着 诸 如 衣 食 住 行等 生 活 的各 个 环 节 。不 但 天 性 爱 美 的女 士 之 服饰 , 甚 至 正 襟 危 坐 的绅 士 之 衣 装 , 都 必 须 是 精致 的 ; 美 食 不 但 要 有 精 美 的餐 具 来 衬 托 , 连 盛 放 的方 式 也 要 讲 究 形 状 、 颜 色 等 诸 多 方 面 的搭
J u n., 2 01 3
No.6 , 20 1 3

《人生》路遥读书报告

《人生》路遥读书报告

作品影响
• 《人生》是路遥创作的第一部经典长篇小 说,它的发表标志着路遥的文学之路开始 步入巅峰,也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学史的地 位。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 学术争议,不仅因为它是理想童话和现实 悲剧的矛盾结合,它所描述的爱情悲剧也 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索。
• 《人生》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反响热烈。 后被导演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
商品经济的活跃打破
这种差异。臂如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城 市工作的工人、教师、职员每月有固定
了农村的僵持与保守, 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
的工资收入,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制度、 退休制度,同时还可以享受国家各种福 利待遇。而在乡村,农民不仅要按时按
开始对一直困守在土
量向国家交纳粮食,在很长的时期内只 能有限度地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并且,
• 导演贾樟柯:读这 本书的时候我还是 个上中学的孩子。 这么多年我看过很 多作品,都对我的 电影创作有很大的 影响,但是对我影 响最大的反而是这 本《人生》,它让 我开始对社会有了 新的认识,开始思 考我的人生
• 企业家马云:
作 18岁时,我 品 是蹬三轮车
的零工,是
评 《人生》改 价 变了我的人
生。
•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 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 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 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 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 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 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 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 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
• 20世纪80年代,中国户籍制度清晰地将
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在这
创作背景
种固态格式化的身份制度下,中国社会 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地理景观:乡村景观 和城市景观;与这两种景观相对应的是

路遥《人生》

路遥《人生》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 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
小说问世引起很大反响, 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 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 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 故事片奖,轰动全国。
名人点评

作者路遥的成名作,影响千万青年
的励志名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
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对我影响最大的
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
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
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获第二届全
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
《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 《人
生》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反响热烈。由著名导演
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中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 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 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 的影响.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 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 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 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 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 又情深意长。
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
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4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 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 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 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 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 在于那个结果”。
加林勉强接过纸片,看见纸片的上半部分歪歪扭扭写着吃、穿、
劳动、大地、我们……下半部分写满了“高加林”的字样。加林
把纸片装在口袋 里,脸上笼罩着苦不堪言的阴云。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人物简介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因肝病早逝,年仅42 岁。

人物生平路遥1949 年12 月3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 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大伯家。

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 年回乡务农。

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做过一年农村小学的教师。

1973 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编辑部工作。

1970 年代中期以后,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

1982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6 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

1992 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

作品有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 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短篇小说《姐姐》、《风雪腊梅》等,以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91 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其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遥文集》五卷。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特点折叠作品思想在作者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计问题,更有发展空间的种种限制。

实际上,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毅品格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

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

苦难越深重,战胜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可贵和令人敬佩。

《平凡的世界》安排孙家兄弟俩齐头并进又相互映衬,其兄孙少安13 岁就辍学回家务农,后办砖厂起家致富;其弟孙少平求学、教书,后出外打工、挖煤。

通过他们两条人生之道的曲折延伸,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际遇,其重点又是突出孙少平外出谋生的艰难。

[2] 路遥通过进城故事寄托了对城乡关系的思考。

浅析路遥《人生》的叙事策略

浅析路遥《人生》的叙事策略

浅析路遥《人生》的叙事策略摘要路遥,中国当代一位极富特色的作家,其作品早期有散文、诗歌和剧本,后期主要集中在小说创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生》、《平凡的世界》。

这是一位孤独的作家,写下一本著名的《人生》,记录一个艰苦奋斗的有志青年,在此期间发生的两段曲折的爱情故事,折射出人生百态。

同时《人生》也是路遥的代表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现实主义的一个里程碑。

城乡交叉地带的写作风格,真切朴实的爱情描写,整本小说带给读者温暖和鼓励。

本篇论文以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的创作背景为基调,主要就《人生》中的叙事模式进行研究,分别从《人生》的故事本身和文本叙事模式两个方向加以分析,详细剖析了《人生》中叙事策略的艺术效果,并对人生中叙事策略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路遥;《人生》;叙事;艺术效果AbsrtactLu Yao, a very special writer of contemporary China, whose works include prose, poetry and script in the early stage, mainly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of novels in the later stage, among which the great influence is "Life" Ordinary World. This is a lonely writer, write a famous "life ", record a hard-working aspiring youth, during this period of two twists and turns of love story, reflecting the life of a hundred states. At the same time, Life is also Lu Yao's masterpiece, which is a mileston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realism. The writing style of urban and rural cross-zone, true and simple love description, the whole novel brings warmth and encouragement to readers.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Lu Yao's novella "Life ",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narrative pattern in" Life ", analyzes the story itself and the text narrative pattern, analyzes the artistic effect of the narrative strategy in "Life" in detail, and probes into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narrative strategy in life.Key words: Lu Yao; Life; Love; Narration目录摘要 (3)Absrtact (4)一、绪论 (6)(一)研究背景 (6)(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意义 (7)(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7)1.国外文献综述 (7)2.国内文献综述 (7)(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8)二、《人生》的叙事模式 (9)(一)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 (10)(二)外倾式叙事过程模式 (10)1.叙事过程的模式分类 (10)2.《人生》外倾式叙事过程 (11)三、《人生》中的叙事结构 (12)(一)钟摆式叙事结构 (12)1.叙事的历时性 (12)2.叙事的增长性 (12)3.意向状态内涵性 (12)(二)双线性叙事 (13)1.《人生》中双线性叙事结构的呈现 (13)2.双线性叙事的效果 (13)3.作家的“政治焦虑”对双线性叙事的影响 (14)四、《人生》中叙事策略的艺术效果 (14)(一)全方位地解读爱情主题 (15)1.与刘巧珍的爱情 (15)2.与黄亚平的爱情 (15)(二)充分地表达作家的“政治焦虑" (16)(三)钟摆式叙事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 (16)五、《人生》中叙事策略的形成原因 (18)(一)生活经历的影响 (18)(二)爱情观念的影响 (18)结语 (19)参考文献 (21)致谢 (23)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路遥是一名从陕北高原走出来的“土著”作家,他以满怀深情厚谊的笔触描画了陕北高原的黄土之上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对这片土地和辛勤劳作的普通劳动者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朱光潜《谈美》中“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内涵

朱光潜《谈美》中“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内涵

朱光潜《谈美》中“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内涵发布时间:2021-07-01T14:58:11.74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上作者:毕晓峰[导读]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重要理论观念。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集中系统阐述了“人生的艺术化”的理论和实施路径。

本文依托《谈美》一书探寻其蕴含的美育思想,分别从艺术回归并升华人生,情趣化的人生,艺术成就人生等方面对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进行梳理,对新时代美育和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云南艺术学院毕晓峰 650000摘要:“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育思想的重要理论观念。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集中系统阐述了“人生的艺术化”的理论和实施路径。

本文依托《谈美》一书探寻其蕴含的美育思想,分别从艺术回归并升华人生,情趣化的人生,艺术成就人生等方面对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进行梳理,对新时代美育和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朱光潜;《谈美》;人生的艺术化;美育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艺思想的积极建设者之一。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关注现实、关怀生命的人生美学。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出发点,理解“人生的艺术化”是了解朱光潜美学思想的钥匙。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一命题,在他的诠释和积极倡导下,“人生艺术化”成为一个具有相对确定的内涵的命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谈美》的“开场话”中,朱光潜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认为当时的青年人“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帖清凉散”,认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如何获得一帖“清凉散”?怎样才能净化人心、美化人生?朱光潜认为《谈美》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

“免俗”就是要以美去感染人、去提升人的修养,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对此,来谈朱光潜《谈美》中的“人生的艺术化”的美育思想内涵,对当代美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回归并升华人生朱自清在《谈美》序中写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人生的艺术化:“鱼相与忘于江湖”——朱光潜与庄子美学精神

人生的艺术化:“鱼相与忘于江湖”——朱光潜与庄子美学精神

论” 。朱 自清的论断得到了当代美学研究者的广 J 泛认 同 , 劳承 万 称 “ 生 艺 术 化 是 朱 光 潜 美 学 思 如 人 想体系 中最重 要 的 、 于 的艺 术化 ” 人 是朱 光 潜 “ 期文 艺美 学 思 早 想 的总 指归 ”4, 旭 晓认 为《 生 的艺 术 化 》 文 _ 王 J 人 一 是朱 光 潜 “ 学 思 想 的 出 发 点 与 指 归 目标 的 阐 美 明” , J李范则 说 “ 生 的艺术 化 ” 朱 光 潜 美 育 思 人 是 想 的核 心 J尤 战生 延 续 了李 范 的 看 法 J 近来 有 , , 篇 硕士论 文定 “ 生 的艺 术 化 ” 朱 光 潜 美 学 思想 人 为 的核心也颇下了一番功夫 。诸家之所 以舍“ J 形象 的直 觉 ” 不论 而 大 力 推举 “ 生 的艺 术 化 ” 就在 于 人 , 后者是 朱光 潜 “自己” 的理 论 。“ 生 的 艺术 化 ” 人 表 面看来仅是一种人生态度 , 它却牵系着朱光潜 的 但 美学探 索 , 着 一种 美 学 精 神 。这 种 美 学精 神 自 潜含 然离不 开 中西 文化 的 陶养 , 果 说 西 方 的美学 思 想 如
21 00年第 2期
No. 2 O 2. O1
阜 阳师范 学 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 a o u a g ec esC l g ( oi cec ) o r l f yn ahr o ee Sca S i e n F T l l n
总第 14期 3
S m . 3 u No 1 4
世 的精神” 就是“ 无所为而为” 的精神。“ 无所为而 为” 即老 子 常说 的“ 为而无 不 为 ”所 以 “ 无 , 出世 的精 神” 盖指 道 家 的精 神 。然 而朱 光 潜 第 一 次谈 到 “ 以 为“ 人生 的艺术 化 ” 注入 了血 肉的话 , 国道 家特 别 出世 的精 神 , 人 世 的 事业 ” 中 做 时并 没 有 与道 家 联 系 是 庄子 的思想则是 这 种美 学精 神 的诗性底 蕴 。 起来 , 他早年在《 悼夏 孟刚》 12 (96年 5月 ) 中提到 “ 人生 的艺术 化” 出场 的 “ 我而不 绝世 ” 绝 的态 度 时 说 : 持 这个 态度 最 显 明 “ “ 生的艺术 化 ” 《 美》 后一 章 的 副标题 , 的要 算 释迦 牟尼 , 人 是 谈 最 他一 身 都是 ‘ 出世 的精神 , 以 做人 朱光潜说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 较广义 的艺术 。每 世的事业 ’ ” 丹 “ 。 而从他的论说来看 ,出世” “ 之说 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 自己的作 品。这种作 品可 以 与道家精神更为接近 。后来 的《 生命》 一文 , 朱光潜 是艺术的, 也可 以不是艺术 的 , ……分别全在性 分 以其对佛家的了解无法 圆满解答“ 既证 明生命空幻

大学语文慢慢走,欣赏啊!

大学语文慢慢走,欣赏啊!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主要作品 作者逸事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相关评论
沈从文的作品得山川之助,光潜先生的笔墨则更 多由中西方浩瀚的典籍之海流溢而出。读沈从文,可 流连山水,纵情之所之,虽然《边城》式的清醇的旁 边,陈列着粗犷拙直,但那身在旷野的逍遥,却是沈 从文的好友、身为当年“京派”另一主将的光潜先生 所不能贡献的。读朱先生的书,是从这本书到那本书 的跋涉,那光景有时也确乎可以让人忘记这其实不过 是端坐书斋在想象中游目聘怀。光潜先生追求的是对 书中之理的抽绎,编织,条贯,一生在书中过活。他 读了那么多书,又那么有耐心一一向我们介绍这些书 中密如蛛网而且常常晦莫如深的思想线索,叫人不得 不佩服。(郜元宝《远远望去的印象》)
作者介绍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 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 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 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 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 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 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 学大师。
关于朱光潜的治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 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 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 作势。(《谈人生与我》)
朱光潜语录
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 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恶,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辨别一 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 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得的趣味表现出就是创 造。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 是趣味的修养。《文学的趣味》
返回
背景简介
《谈美》是朱光潜建立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 之一,渗透了作者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全书从 “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 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 道来,抒发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 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的艺术化”与文学的力量——评孙海芳的《这些字,那些事》

“人生的艺术化”与文学的力量——评孙海芳的《这些字,那些事》
然质 朴 、 襟 怀坦 白的审美要 求 , 从 自身 出发 , 对世 间 的亲 情 、
友情、 爱, 做 了美丽 的 阐述 , 让人 全身 心地 投 入到 作者 真诚
的激增 让越来 越多 的人们 实现 了用文 字交流 的愿望 .这一
切似 乎表 明 , 散文创 作进入 了繁荣期 。其 实不然 , 因为散文
分都息息相关 , 不能稍有 移动或增减 。一字一句之 中都可以
见 出全篇精神 的贯注 , 这种艺术 的完 整性在 生活 中叫做 ‘ 人 格’ 。” ⑦ 完美 的生活就 是人格 的表现 , 亦 是艺术 杰作般 的生
此, 人 生就 是一 种广 义上 的艺术 , 唯有 懂得 生 活的人 , 才能 命史 。
媒体革命 更是 给散文创作 提供 了无限广 阔 的天地 , 近年来 , 互联 网的发展 使人们 的交 流越来 越便捷 ,特别 是个人 博客
与读者亲切 交流 。孙海芳 的散文感情真 挚 , 书 中所 写都是真 人真事 、 真情实感 、 真知灼见 , 文笔 自由、 率真 , 体 现 了散文 自
在朱光 潜先生 的《 谈 美》 中, 最 后一 篇《 慢 慢走 , 欣赏 啊》
表 达 了他 的美 学研究的理想 目标 , 即“ 人 生的艺术化 ” 。艺术
录生 活的意义 放大 , 已足见其 是一个 懂得生 活 的人 , 其 笔下
的人 生也必有可取之处 。

和人生 是有距离 的 ,但 不能 因为错误 理解 了实 际人 生 和整
②钱理群: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8年版。 3 堇 s 强| 薹 《 《 》 惫善 §
个 人生 的关系 , 而认为 二者有 隔阂 。“ 离 开人生便 无所谓 艺

路遥《人生》课件

路遥《人生》课件

加林:“你怎办呀?”巧珍痛苦地沉默着。加林:“我
主要考虑这事……”
沉默。雪花静悄悄地降落着。
巧珍哽咽地说:“……加林哥,你再别说了。你的意思
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决不会连累你!……加林哥,
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得要
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识字,给你帮不上忙,还要
拖累你的工作……”
巧珍继续哽咽着,说着:“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个更好
的对象……到外面你多操心,人生地疏,不像咱本乡田
地……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
巧珍哽咽得说不下去了,掏出手绢堵住自己的嘴巴。
加林的眼里也涌满泪水。他不看巧珍,说:“你……哭
了……”巧珍摇摇头,泪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巧珍突然转过身,说:“加林哥……我走了!”
必讲问题1:《人生》的主题?
如路遥的 恩师柳青 所言:关 键时刻的 几步,通 常也就是 人年轻则 时候所走 的路,可 以影响人 的一个时 期,甚至 是一生。
《人生》的主题是不尚明确的交叉的,至少不经 过深度思考和反复琢磨是得不到的。但凡伟大的 作品,主题都不是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因为人 生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无疑,《人 生》就是这样的作品。倒是这样恰恰引起了读者 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在思想上得到一种升华, 在人格上得到一种解放。而不是像有些作品那样, 在总体上有一个简单的思想总结,企图用这些来 增加读者的认识深度,这是不好的,或者说是荒 谬的。《人生》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由于生活的 复杂性,才促使了《人生》不是单调的。过去我 评论主题或思想内涵总是被界定在很小的范围内, 什么人物塑造体现主题,矛盾冲突升华主题等等, 总是被人一眼看穿。在《人生》中,无论是在高 加林身上,还是在刘巧珍身上都表现出一种传统 的美德,一种人生的牺牲精神,一种时代促使下 年轻人的价值观。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在每一部分 都有渗透,我认为这更重要。优秀的作品,每一 部分都反映了作家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应该这样 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路遥如是说。

审美主义、消费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实践

审美主义、消费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实践

审美主义、消费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实践在现代化进程中,审美与消费是两个相互纠缠的主题,也是我们据以审视现代性的重要症候。

在西方,曾发生了从审美主义到审美泛化的变迁,这一变迁虽有积极意义,却在消费主义支配下走向困境,使审美沦为消费文化的附庸。

在我国,西方消费文化的强势侵入与本土消费文化的急剧成长,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需要我们自觉省思,在当代日常生活实践中重构审美与消费的平衡。

现代性;审美主义;消费文化;日常生活实践B8305A0__“现代性”仍然是我们思考当代生活时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所谓现代性,就是与传统社会足以形成分划的、现代社会独有的一系列特性和价值观念,比如理性至上、人类中心、文明进步、科技万能等。

当我们讨论现代性时,从日常生活实践出发的经验分析,总是比概念推演更切身、更有说服力,而在经验分析中,审美和消费,就如同人体的面容与脉搏,是我们诊断现代性的重要症候。

一、现代性语境中的“审美”与审美主义众所周知,“审美”和“美学”都对应于英文的aesthetic,其希腊文原意是“感性学”。

“美学之父”、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就曾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然而,“美学”或“感性学”这个概念本身,却包含着内在的矛盾。

在体验与知识的关系中,两者固然可以联结,生活的记忆也可以借助语言得到贮存、激活与再造,但是,知识以及语言毕竟只是指示性的标签,不等于它所意指的鲜活的生活体验本身。

而“美学”则意味着要以理论和知识的方式把握感性体验,以清晰明确的语言把握无法言说的事物。

美,是令人陶醉的;但只有美,美将不成其为美,因为我们将沉陷基中,无法自拔,也无法言说,无法传达。

因此,我们只能有距离地“审美”。

审美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理性的全面胜利。

理性的实质,在于超越当时当地的限制而谋划未来,它表现为一种让“现在此时”服从了“之后理应到来之时”的心理习性。

①人类凭借理性,从与万物一体的状态、从自然的连续性中脱离出来,不再像动物那样浑然天成地存活、即时直接地满足欲求,而是能够经营和生产,把周围的事物视作以其功用而连接起来的诸种工具。

从《人生》看路遥在我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从《人生》看路遥在我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从《人生》看路遥在我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摘要: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人生》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他的作品以传统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单线索,重故事,情节上又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本文仅以通过小说《人生》来窥探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

关键词:路遥《人生》高加林当代文学史一、路遥生平及《人生》简介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

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

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

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平凡的世界》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

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是让人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二、从路遥写作阶段看《人生》从时间上划分,路遥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惊心动魄的一幕》发表到《人生》产生“轰动”时期,主要集中在对作品的评论;第二阶段是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到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期,评论家们一方面重点关注路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与贡献,另一方面研究其创作心理,形成了路遥研究的高潮,出现了一系列有深度的评论文章;第三阶段是路遥逝世至今,是路遥研究的系统化阶段,出现了一些学术专著。

阅读课路遥《人生》内容简介

阅读课路遥《人生》内容简介

影视改编
02
《人生》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和电视剧,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
力。
传承与弘扬
03
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人生》的价值和影响力也在不
断弘扬和传承。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高双星的命运转折与人生选择
总结词
高双星是高加林的弟弟,他在人生的道路上 经历了多次选择和转折,最终走上了自己的 人生道路。
详细描述
高双星是高加林的弟弟,他与哥哥高加林有 着不同的性格和追求。他曾经想要通过读书 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 成功。后来,他选择了进入社会工作,并在 工作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这个 过程中,他也经历了很多的选择和转折,最 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路遥的写作生涯始于1978年,他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陕西省作家协会 工作,并继续发表作品。1991年,路遥花费六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奠定了他在中 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92年因肝病逝世于西安。
《人生》的创作背景与时代背景
冲突的人来说。
故事吸引力
故事中高加林的命运转折以 及他与两位女性的感情纠葛
吸引了大量读者的关注。
人生观启示
很多读者认为,《人生》揭 示了人生的曲折与矛盾,同 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理想的追求。
《人生》在读者中的影响与传播
文学地位
01
《人生》作为路遥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
的地位。
《人生》是路遥于1982年发表的中 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作 品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 背景,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 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 历程。

嬉戏中的隐喻,生活化的关切

嬉戏中的隐喻,生活化的关切

嬉戏中的隐喻,生活化的关切作者:翁剑青来源:《雕塑》2011年第04期在国际化行进中虚心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时而永不能忘“第6届全国大学生雕塑展”于2011年7月5日在北京东郊的国粹苑展厅拉开序幕。

笔者通过现场观摩可感觉到其整体上的一些艺术特点以及当下在校大学生雕塑艺术创作的基本观念和价值趋向,尽管其中的某些展品的形式及内涵與往届展品有所接近。

我们关注其展览的理由是显然的,可以说今天的雕塑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就是中国雕塑未来的创造者和主人,他们的艺术修养、追求與文化观念如何,将预示着该领域與发展前景。

此届展览广泛吸纳了国内主要专业美术院校及综合性院校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生的作品。

它们具有题材、形式及材料丰富,艺术表现语言及观念形态多样,以及注重雕塑艺术的个性创造并與当代生活问题相关联的情状。

它们不是用概念化、空泛化或仅追求艺术的审美效应的方式和态度去创作雕塑,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和思辨去面对各自的问题與挑战。

归纳地看,此届展览的作品與创作倾向具有这样一些主要特点和倾向:其一,创作手法和表现对象的现实性與生活化,即注重艺术内涵與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关系,使艺术成为当下生活與精神问题的反映和批评,但非流于空泛或宏大叙事的方式。

此届展品中多数作品注重对于当下的个体心灵和社会生活状态中的问题的关切與揭示,一些作品注重了对于在现代生产、技术及管理条件下人形成的个体的精神状态及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经验的关切與剖析。

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吕星怡的作品《人生》系列(图1)和南京艺术学院刘毅的《茫》,前者运用镜面不锈钢材料及正负形的塑造手法,诗意而隐喻地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类在物质化與制度化的生活中的希冀與苍白,而后者以拙朴及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一群赤身的男女老少跻身于一条翻转的鱼形大舟之中,它犹如一条意欲逃生的“诺亚方舟”,寓意着芸芸众生处于价值信仰普遍缺失的时代的茫然與危机之中。

这其中,实际上是在揭示我们当代的社会與文化异化的问题,是对非人性化的物质社会及名利社会的某种反思。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记录和抒发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的艺术形式,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题目下,我们将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社会现实是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变迁和问题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主题。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腐败和道德沦丧等问题。

例如,《蛙》这部小说通过一个退休干部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变化,以及人们在社会变革中遭遇的困境。

同时,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还经常关注环境污染、城乡差距等社会问题,这些作品使人们对当下社会现实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社会现实的呈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还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种种困境时所体验到的人生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自于社会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生活的不确定性等等。

例如,在莫言的小说《蛙》中,主人公的儿子在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时,面临着由于环境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以及自身努力不足的困境。

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求出路,通过勇气、智慧和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当代文学所表达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不仅仅是对问题的直接揭示,更是对人性的深入探讨。

这些作品通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奋斗,同时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主人公在历经家庭的破碎、战乱的摧残和社会的重压之后,依然坚持活下去,表现出了人性中的顽强与希望。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揭示社会现实与探讨人生困境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呈现和对人生困境的描绘,这些作品引导着读者思考社会变革的影响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的现实与挑战,同时也能够在人生的困境中寻找希望和力量。

因此,中国当代文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 电影 术 》 , 曹轶译 , 《 世界电影》 , 2 0 0 5年 第 5期 。
[ 责任 编 辑
余三定 ; 责任 校 对
杨年保]
《 人 生 艺 术化 与 当代 生活 》 简 介
《 人 生艺术化 与 当代 生活》 ( 金雅 著 ) 于2 0 1 3年 4月由 商务 印 书馆 出版 。该 书 以 中国现代 美学 中的 “ 人
支柱 产业 的今 天 .这一 新 的研 究 范式将 大 有可 为 , 能够 开辟 广 阔的研究 空 间 。历史 地 看 , 从 来 没有 脱 离实践 的 理论 , 也没 有 脱离 理论 的 实践 。中 国的 电 影研 究终 将从 西方 理论 的 巨大 阴影 下 走 出 . 电影 的 研究 者必 然去 更多 面对 、 思 考 本土 日益 丰 富 的电影
第 2期
肖青 峰 : 一 种 新 的 电 影 研盖 。 甚 至 电影 艺 术 的研 究不 断 地被 性 别研
文本 分 析 密 切结 合 起 来 .使得 艰 深 的 理 论变 得 形 象、 可读 , 令一般 的电影 工作 者 也能 从 中受 到启 发 、
得到教 益 。
八 个月 之后 才进 入摄 制组 的 。 “ 这 样数 码 图像 手段 便 不 仅 仅 是 电影 者 用 以创 造华 丽 画面 和 完 美 特效
生命 力和 广 阔前景 。我 们相 信 , 在 全球 “ 软 实力 ” 竞 争 日益 激 烈 和 在影 视 等 文化 产 业 已经 成 为 我 国 的
究、 政 治研 究 、 经济研究 、 媒 介研 究 、 文化 研 究 所 取
代” 。⑤ 与此 同时 . 今 天 的 电影 工 业 与技 术正 处 于一个
或许 , 著者 在《 电影 悬念 的叙 事 分 析》 一 书 中所
做 的探索 未必 具有 充分 的 自觉 , 但 著者 的执 著努 力
和取 得 的实绩 . 已充分 显示 出这种 新 的研究 范 式 的
的工具 。它 们 的用途 还在 于 重组 电影 创作 的程 序 , 如何 来 做 , 何 时 来做 以及 由谁 来 做 , 这 些 都 是 电 影
工业 和职业 领域 的重 大变 化 ” @ 也 不难 预见 , 电影 艺 术在 经历从 无声 到有 声 、 从 黑 白到彩 色 的艺术 观 念 革新 , 必将 迎来新 一 轮 的艺术 观念 和 理论 革新 。这
切 ,正 使得 传 统 的 电影 理论 及 艺 术 观 念 受 到 挑
战 . 比如数 码技 术所 创造 的 虚拟 影像 和 奇观 景象 ,
正迫使 人们 对现 实 、 影像 及其 区分等 根本 性 问题 加
以重 新思 考 。 电影工 业和 艺术 的发 展迫 切需要 理论
4页
的 回应 、 解 释和指 导 , 呼唤 理论 的创 新 。《 电影 悬 念 的叙 事 分 析》 所 具有 的鲜 明 实践 性 , 可 以看 作 面 对
生 艺术 化” 思 想 学说 为 出发 点 , 遴 选 了成果 更 丰 富 、 观 点 更具 影 响 力 、 价值 取 向相 对 统 一 的四 位 中国现 代 “ 人 生 艺术化 ” 代 表理 论 家作 为 范例 。 比较 了 中西古今 相 关 思想 与 思潮 的 不 同特 点 , 尝 试对 中国现 代 “ 人 生 艺术 化” 理 论 的整体 特征 、 发 展 主脉 、 理论 内涵 、 精神 实质 等进 行较 为 系统 的 总结 、 辨析 与 发掘 , 并结合 当下
语境 着重 对 中 国式 “ 人 生艺术化 ” 精神 予以 阐发 , 对 其文 化价值 和人 文 意 义进 行研 讨 发掘 。 ( 杨 年保 )
急剧 变革 的时 代 . 数 字技 术等 技术 的 迅猛 发展 及 其
在 电影 工业 的广 泛应 用 . 正在 引 发 电影工 业 的深 刻
变革 , 比如 在 《 阿凡达》 的制 作 程 序 上 , 3 DC G 的 虚 拟场景 和 角色制 作在 前 . 摄 影 在后 , 摄 影 师莫 罗 ・ 菲 奥雷 是 当 卡梅 隆 已经 在动 作 捕捉 摄 影 棚 工 作 了 十

实践 问题 . 在对 实践 问题不 懈探 索 与思 考 中实 现理
论 的发展 与 突破 。
注释 : ①纳博科夫 : 《 文学讲稿》 , 上海三联 书店 出版社 2 0 0 5年 , 第3 2 9页。 ②王 ③陈 尧: 《 回到文学 的常识》 , 《 文艺争鸣》 , 2 0 1 2年第 7期。 瑜: 《 电影悬念 的叙事分析》 ,中国电影 出版社 2 0 1 3年版 , 第
影》 . 2 0 0 4年 第 6期 。
要 的原 因 . 在 于悬念 本 身就 是 电影实 践 中 的重要 问
题. 关 系 到剧本 创作 、 受众 心 理 、 市场 营 销 的各 个 环 节: 同时 。 著 者 又 能够 将 深刻 的理 论 分析 和 生 动 的
⑥( 美] 史蒂文・ 普林斯 著: 《 电影加 工品的出现——数码 时代 的电影
已经 到来 的 电影 变 革的理 论 回应 的一 次努力 。 这 主
④ 大卫 ・ 波德维 尔: 在宏大理论外思索电影研究—— 大卫 ・ 波德维尔
访谈 , 《 传播与社会学刊》 ( 香港 ) , 第 l 8期 。
⑤贾磊 磊 : 《 镌 刻电影 的精神 :关于电影学的范式及命题》 , 《 当代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