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中众针灸歌赋辨证取穴总结简要表格
针灸歌赋辨证取穴综合析要

牙痛多為腸胃陽明之火及腎火所致,二間為治牙痛最常用之穴位,此穴為大腸經滎水穴,善清陽明之火。呂細即太溪,為腎經原穴,也常用治牙痛。上述二穴亦常相互配用。內庭為胃經滎水穴,亦善清陽明之火。此外,有取承漿穴者,則為局部取穴。
手病(指痛、手痠、腕痛)
手指痛可針中渚或少商或四關(合谷、太沖),四關穴還治手指連肩之大面積部位痛。手腕痛可取腕骨;手痛、手麻可取曲池、合谷。滿手生瘡針勞宮,或係取之於「諸瘡痛癢,皆屬於心」而勞宮又屬滎穴,滎穴能清火之故。
舌疾
舌病多取內關、中沖,此與心開竅於舌有關。舌出血加取太沖則與肝藏血有關。不語及失音取啞門為前後對應。取間使穴(為心包經穴)一則心開竅於舌,二則「病變於音取之經」,經穴能治聲音改變之病。暴暗取通里,亦與心主神有關。
耳疾
治療耳聾,毫無疑問「聽會」絕對是首取穴及必取穴。所有的歌訣均指向體會,其餘穴則為聽會之配穴。兼氣閉加翳風,兼外感配金門,其它配穴尚有陽池及迎香。聽會亦為治耳嗚要穴,另外足三里及地五會亦可治耳嗚。
腳痛
腳腕痛以崑崙穴為主,可配丘墟;腳背痛以商丘穴為主,也可配丘墟及解溪;踝根痛針崑崙、丘墟、解溪。丘墟及解溪為腳痛(腳腕、腳背、腳踝)常用之配穴,但丘墟單獨亦可治髀樞痛。腳根痛則取僕參為主穴。
行步困難
行步艱難太多醫家皆以太沖為主,其它配穴可選五行屬土,可肝脾並治。進時貼骨進針,穴下有太沖脈,針太沖可說筋肉骨脈皆治,療效自是非同小可。
腰連背痛、閃腰
腰連背痛常針委中,亦可針崑崙。閃腰岔氣,首針人中,也可配委中。此外復溜、大都、曲池也能治閃腰疼痛。
腰連腿痛
腰連腿痛或腳痛,最常見於現今之坐骨神經痛,最常取委中穴治療,其次可取足三里,遠取可針大都或腕骨、行間。也有取環跳、風市等近處者。
499首针灸歌诀整理

499首针灸歌诀整理2020-04-15 峨眉佛光展开全文来源:《499首针灸歌诀》学习中医者,历来都有诵读中医歌诀的习惯,盖因医学知识枯燥乏味,强记诚难若融书本内容于韵律优美之歌诀中,则韵味顿生而脍炙人口一经熟读.历久而不忘有时思路不通,往往于吟哦声中,句诀一泻而下,记忆的窍门豁然开朗,故歌诀之功用,妙不胜言。
皮肤外科病症针灸歌诀实用整理!赶紧收藏学习吧~皮肤外科病症——(一)风疹凤疹疏风与和营,曲池合谷委中行;阴交血海能和血,天井膈俞合用灵。
主症:皮肤出现成块、成片的风团,此起彼伏,瘙痒异常。
慢性者风团时隐时现,缠绵难愈。
用法:疏风清热,凉血和营。
处方:曲池、合谷、委中、三阴交、血海、天井、膈俞。
方义:曲池、合谷疏风清热;血海、三阴交调营活血;委中为血郄,膈俞为血会,能清血分之热;天井属少阳,能调三焦经气。
随症选穴:呼吸困难配天突,呕吐配内关,胃肠不适配天枢。
灸法:曲池、合谷、风市、三阴交行艾炷无瘢痕灸。
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行艾卷温和灸。
慢性者行神阙温和灸或拔火罐。
(二)痤疮肺经血热痤疮成,化湿还将血热清;阳白太阳还四白,曲池合谷内庭宁。
主症:颜面,胸背部出现粉刺、结节、囊肿、脓疱等皮肤病变。
治法:宣肺清热,化湿活血。
处方:阳白、太阳、四白、曲池、合谷、内庭。
方义:合谷、曲池清泻阳明之热;四白、阳白疏通面部气血;内庭清泄阳明经气,肺与大肠相表里,阳明经疏通则肺经之热可清,肺热清则痤疮愈。
随症选穴:肺经风热配少商,脾胃湿热配阴陵泉,冲任不调配血海。
(三)疔疮郁于热毒发疔疮,身柱灵台合谷扛;刺血委中能泻热,毒随热泄治能康。
主症:疔疮红、肿、热、痛,发病迅速,数日内脓肿形成。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和血。
处方:身柱、灵台、合谷、委中。
方义:身柱、灵台疏泄阳邪火毒,两穴为治疗疔疮的经验效穴;合谷清泄阳明火毒;委中为“血郄”,刺血可清泄血热之邪。
阳邪火毒与血热皆清则疔疮可愈(四)乳痈土壅木郁乳生痈,理气疏肝治有功;三里期门和少泽,梁丘肩井内关同。
历代针灸歌赋整理

历代针灸歌赋整理【标幽赋】详载针灸之全体大用,须深入研究,各名家均有注解可参考,以下整理历代针灸歌赋,可供参考。
一、头面部五官疾患头面头风__葱页会、玉枕。
上星、神庭。
头痛__强间、丰隆。
丝竹空。
丝竹空、风池。
头风头痛__风池。
申脉、金门。
头痛眩晕__百会。
头风眼痛__上星。
撰竹、头维。
头痛面肿__合谷。
正偏头痛__列缺、太渊泻。
偏头痛__列缺。
头腮面颊红__通里。
面肿虚浮__水沟、前顶。
面上虫行__迎香。
目眩__支正、飞扬。
风池。
风池、合谷。
头昏目赤__撰竹。
眼睛眼痛__清冷渊。
合谷。
合谷、睛明。
眼痒、眼痛__光明、地五会。
瞽目__肝俞、命门。
目疼血翳__太阳。
眼昏、目赤__撰竹、太阳。
目内红肿__丝竹空、撰竹。
眼目似云朦__太冲。
目疾【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变宽】__三里。
睛明、太阳、鱼尾。
行间。
行间、睛明。
睛明、合谷、光明。
目黄__阳纲、胆俞。
弩肉攀睛__少泽、肝俞。
泪出__临泣、头维。
目中漠漠__撰竹、三间。
目视流流__养老、天柱。
目视不见__二间。
二间、太阳。
雀目肝气__睛明、行间。
目润动__颧骨翏、大迎。
目眩__承山。
眼热之红__内迎香。
目昏血溢__肝俞。
眼烂冷泪__大小骨空。
月多目蔑冷泪__头临泣。
临泣、撰竹。
耳病耳聋气闭__听会。
听会、翳风。
听会。
听会、阳池。
听会、翳风。
耳聋气痞__听会、迎香。
耳聋腮肿__听会。
伤寒耳聋__金门、听会。
肾虚耳鸣腰痛__足三里、地五会。
鼻病鼻渊__上星。
鼻窒__迎香。
迎香。
鼻衄血__合谷。
天府、合谷。
鼻内无闻__通天。
迎香、上星。
鼻痔___齗交。
口齿舌心热口臭__大陵。
大陵、人中。
口干舌燥__复溜。
牙腮疼紧__大迎。
口噤__合谷。
阳谷、夹蹊。
痰涎频涌上、口噤不开牙__列缺。
牙疼__内庭。
耳门、丝竹空。
二间。
太谿。
太谿、二间。
太谿、二间。
牙痛、咽痹__二间、阳谿。
齿疼__承浆。
龋齿__合谷。
口喎__颊车、地仓。
地仓、夹车。
唇喎__太冲。
舌下肿痛__廉泉、中冲。
针灸歌赋(二)

胜玉歌杨氏《针灸大成》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
髀疼要针肩井穴,耳闭听会莫迟延。
针一寸半,不宜停。
经言禁灸,家传灸七壮。
胃冷下脘却为良,眼病须觅清冷渊。
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
脾疼背痛中渚泻,头风眼痛上星专。
头项强急承浆保,牙腮疼紧大迎全。
行间可治膝肿病,尺泽能医筋拘挛。
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
脚背痛时商丘刺,瘰疬少海天井边。
筋疼闭结支沟穴,頜肿喉闭少商前。
脾心痛急寻公孙,委中驱疗脚风缠。
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沫。
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
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
目内红痛苦皱眉,丝竹攒竹亦堪医。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
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吼闭自然疏。
两手酸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髃。
臂疼背痛针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
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小肠气痛归来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中空穴,从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
腿股转酸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
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
阴市虽云禁灸,家传亦灸七壮。
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
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
两股转筋承山刺,脚气复溜不须疑。
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
灸罢大敦除疝气,阴交针入下胎衣。
遗精白浊心俞治,心热口臭大陵驱。
腹胀水分多得力,黄疸至阳便能离。
肝血盛兮肝俞泻,痔疾肠风长强欺。
肾败腰疼小便频,督脉两旁肾俞除。
六十六穴施应验,故成歌诀显针奇。
灵光赋黄帝岐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
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
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
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聋气痞听会间。
两鼻□衄针禾髎,鼻窒不闻迎香间。
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痛手颤针少海,少泽应除心下寒。
古代针灸歌赋配方汇集

古代针灸歌赋配方汇集将《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玉龙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兰江赋》、《玉龙歌》、《胜玉歌》、《杂病穴法歌》、等十首中有关临床治疗用穴,按人身部位分类、汇集。
一、头部1.头风——囟会、玉枕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百)2.偏头痛——悬颅、颔厌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百)3.头痛——强间、丰隆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百)4.项强恶风——束骨、天柱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
(百)5.项强伤寒——温溜、期门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百)6.瘿气——浮白瘿气须求浮白。
(百)7.疬疮——五里、臂臑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
(百)8.头风头痛——申脉、金门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
(标)9.偏正头痛——列缺、太渊列缺头痛以偏正,重泻太渊无法应。
(席)10.头风——神庭神庭理乎头风。
(玉赋)11.项急——风府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
(通)12.头晕目眩——风池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通)13.脑晕目赤——攒竹脑晕目赤,泻攒竹以便宜。
(通)14.头项强——承浆头项强,承浆可保。
(通)15.头痛难忍——丝竹空丝竹空疗头痛不忍。
(通)16.头项痛——后溪头痛,拟后溪以安然。
(通)17.偏正头痛——列缺偏正头痛泻列缺。
(灵)18.头部痛——列缺头部还须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
(兰)19.伤寒头痛——外关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动泻自安然。
(兰)20.头风——神庭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玉歌)21.头项强痛——承将、风府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玉歌)22.偏正头痛——丝竹空、率谷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玉歌)23.偏正头痛——风池、合谷偏正头风痛难移,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玉歌)24.眉间疼痛——攒竹、头维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针灸必背歌赋之四总穴歌,你真的理解了吗

针灸必背歌赋之四总穴歌,你真的理解了吗针灸歌赋是历史上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内容精炼,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是学习针灸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应该是针灸歌赋里流传最广的一首了,其首载于《针灸大成》,一般认为作者是明代朱权。
肚腹三里留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之处,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腑的下合穴。
合穴主逆气而泻,下合穴治内腑,同时胃经上腹入胃巡行于腹部,所以对于肠胃疾病所致的各种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腰背委中求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的下合穴。
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同时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而委中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汇之处,故治疗腰痛极效。
委中,又名血郗,在此处放血泄热可以有效治疗腰痛。
记得刚接触临床时看到一腰痛病人委中放了一大罐子血吓了一跳,但是起罐后病人腰痛立消,印象深刻。
头项寻列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列缺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一寸五分,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肌腱之间,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
列缺属肺经,肺主皮毛,外感表证多有头项强痛的表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项至迎香;另外,列缺交通于任脉,任脉经络从会阴上喉咙至面部,所以列缺穴项强头痛、口眼歪斜、牙痛、咽喉痛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面口合谷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根据经络循行的路线,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面部和口唇周围的分布十分密集,所以合谷穴能够很好的治疗头面部出现的头痛、眩晕、鼻衄、鼻渊、牙痛、咽喉痛、口眼歪斜、痄腮等症。
四总穴是针灸临床治疗上十分常用的几个穴位,四总穴歌方便易记,后人还给加了'胸胁支沟取,心胸内关谋'等,也都是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而总结的。
针灸歌赋大全详解

针灸歌赋大全详解如下:1. 肚腹三里留,小腹三阴谋,心胸取内关,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外伤阳陵泉,腿痛阳陵透。
这个歌诀描述了针灸治疗常见疾病和症状的取穴方法。
其中,“肚腹三里留”指的是在肚腹部疾病的治疗中,足三里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小腹三阴谋”则指的是在小腹部的疾病治疗中,可以选用三阴交这个穴位。
“心胸取内关”指的是在治疗心胸疾病时,内关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腰背委中求”则指的是在治疗腰背部疾病时,委中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头项寻列缺”指的是在治疗头颈部疾病时,列缺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面口合谷收”指的是在治疗面部和口腔疾病时,合谷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外伤阳陵泉”指的是在治疗外伤性疾病时,阳陵泉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腿痛阳陵透”则指的是在治疗腿部疼痛时,可以选用阳陵泉透刺的方法。
2.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这个歌诀描述了回阳九针的取穴方法。
其中,“哑门劳宫三阴交”指的是在哑门、劳宫、三阴交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涌泉太溪中脘接”指的是在涌泉、太溪、中脘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环跳三里合谷并”指的是在环跳、足三里、合谷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这九个穴位合称为“回阳九针”,主要用于治疗阳气虚脱、寒凝气滞等病症。
3.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这个歌诀描述了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取穴方法及其主治病症。
这十二个穴位包括: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昆仑、飞扬、承山、承筋、足临泣、丘墟、太溪。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主治病症,如申脉主治目疾、金门主治胁痛、足通谷主治头痛等。
通过针灸这些穴位,可以治疗各种杂病。
针灸要穴-表格版

患(热病)利等面口病证病流汗,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眼睑下垂等目疾冒等外风病;头痛,眩晕,癫痫,中风,耳鸣耳聋等内风病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咽痛及中风,癫狂病,小儿惊风等肝经风热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经带病;闭癃,遗尿齿痛等面、鼻、口部病证;闪挫腰痛妇科病关元小肠的募穴前正中线,脐下 3 寸特殊治疗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少腹疼痛,疝气;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症。
(保健要穴)直刺 1~1.5 寸。
多用灸法。
孕妇慎用气海盲之原穴前正中线,脐下 1.5 寸特殊治疗虚脱,形体羸瘦,脏器衰惫,乏力等气虚病症;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遗精,阳痿,疝气等男科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妇科病。
(保健要穴)直刺 1~1.5 寸。
孕妇慎用神阙-- 脐的中间特殊治疗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等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因消毒不便,一般不用针刺,多用艾条或艾柱隔盐灸中脘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中脘前正中线,脐上 4 寸特殊治疗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纳呆,小儿疳积等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直刺 1~1.5 寸夹脊华佗夹脊背腰部,第 1 胸椎至第 5 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 0.5寸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直刺 0.3~0.5 寸,或用梅花针叩刺胃脘下俞背部,第 8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消渴;胃痛,腹痛,胸胁痛斜刺 0.3~0.5 寸腰眼腰部,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3.5 寸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虚劳直刺 1~1.5 寸十宣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 0.1 寸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手指麻木浅刺 0.1~0.2 寸,或点刺出血八邪手背,微握拳,第 1 至第 5 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斜刺 0.5~0.8 寸,或点刺出血外劳宫左手背侧,第 2 与第 3 掌骨间,指关节后约 0.5 寸处落枕,手臂肿痛;脐风直刺 0.5~0.8 寸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凹陷中,内侧称内膝眼,外称外膝眼膝痛,腿脚重痛;脚气向膝中斜刺 0.5~1 寸,或透刺对侧膝眼胆囊穴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 2 寸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胆腑病证;下肢痿痹直刺 1~2 寸阑尾穴小腿外侧上部,当犊鼻 7.5 寸,胫骨前缘旁开 1 横指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瘫痪直刺 1.5~2 寸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十六郄穴背俞穴-募穴交会穴胃-足三里脏会章门公孙-冲脉肺-孔最大肠-温溜肺俞-中府大肠俞-天枢三阴交-足三阴经大肠-上巨虚腑会中脘足临泣-带脉胃-梁丘脾-地机胃俞-中脘脾俞-章门关元、中极-足三阴与任脉。
针灸歌赋汇总

杂病穴法歌杂病随症撰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经络原会别论详,脏腑俞募当谨始,根结标本理玄微,四关三部识其处。
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
(伤寒一日太阳风府,二日阳明之荥,三日少阳之俞,四日太阴之井,五日少阴之俞,六日厥阴之经。
在表刺三阳经穴,在里刺三阴经穴,六日过经未汗,刺期门、三里,古法也。
惟阴症灸关元穴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
(汗,针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行泻法,汗止身温出针。
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
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推战一次,病人多呼几次,即吐;如吐不止,补九阳数,调匀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出针,急扪穴;吐不止,补足三里。
下,针三阴交入三分,男左女右,以针盘旋,右转六阴数毕,用口鼻闭气,吞鼓腹中,将泻插一下,其人即泄,鼻吸手泻三十六遍,方开口鼻之气,插针即泄;如泄不止,针合谷,升九阳数。
凡汗、吐、下,仍分阴阳补泻,就流注穴行之尤妙。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偏正头疼左右针,(左痛疼针右),列缺、太渊不用补,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
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眼肿血烂,泻足临泣)耳聋临泣(补足)与金门,合谷(俱泻)针后听人语。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俱泻)随手取。
口噤喎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举。
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舌下两边紫筋)。
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舌上生胎合谷当,手三里治舌风舞。
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泻)(足)临泣泻不数。
二陵、二蹻与二交,头项手足互相与。
两井、两商、二三閒,手上诸风得其所,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
手三里治肩连脐,脊间心后称中渚。
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
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
心痛番胃刺劳宫(热),寒者少泽细手指(补)。
心痛手战少海求,若要除根阴市睹。
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
针灸必背歌赋之百症赋(4)完

针灸必背歌赋之百症赋(4)完【原文】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83];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84]。
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85];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86]。
肩井乳痈而极效[87],商丘痔瘤而最良[88]。
脱肛趋百会、尾翳之所[89],无子搜阴交、石关之乡[90]。
中脘主乎积痢[91],外丘收乎大肠[92]。
寒疟兮,商阳、太溪验[93],痃癖兮,冲门、血海强[94]。
夫医乃人之司命[95],非志士而莫为;针乃理之渊微,须至人之指教[96]。
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
方知玄理之玄[97],始达妙中之妙。
此篇不尽,略举其要。
【注释发挥】[83]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经事改常,泛指妇女月经周期异常。
地机为脾经郄穴,血海亦属脾经,两穴相配,增强活血化瘀、调经的作用。
[84]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少气漏血,指因气虚所致的月经过多甚至崩漏。
交信为足少阴肾经穴,阴脉的郄穴,合阳为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部的腧穴,两穴相配,一表一里,益气止血调经。
临床配伍气海、关元以增强疗效。
[85]带下产崩,冲门、气冲宜审:产崩,指妇女产后胞宫突然大量出血。
多为冲任不固或脾虚不能摄血所致。
冲门为脾经与肝经的交会穴,气冲为胃经与冲脉的交会穴,冲为血海,肝藏血,脾统血。
二穴相配补脾益胃疏肝,调和气血,发挥固摄止带,调冲止崩的作用。
[86]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月潮违限,指月经周期失常。
天枢,为腑之会穴,居天地二气之间,为天地之气升降出入之枢纽,具有调和脾胃,养血通经之效。
水泉,为足少阴肾经郄穴,具有补益肝肾,调理胞宫的作用。
两穴相配,一阴一阳,一调一补,对月经后期、闭经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87]肩井乳痈而极效:肩井穴在肩部,前直乳中,是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和阳维脉四脉的交会穴。
胆与肝相为表里,《针灸精粹》称:'此穴有镇肝气,降逆气之效。
'对于由愤怒忧郁,胃火上蒸,肝郁气滞等原因引起的乳房不适有效,肩井穴浅刺泻法具有清热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治疗乳痈特效。
中医针灸学歌诀汇总

中医针灸学歌诀汇总针灸是一门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营养,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针灸学包含了广泛的知识和技巧,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门学问,人们总结出了一些易于记忆的歌诀。
以下是中医针灸学的歌诀汇总。
一、针灸得神明,穴位要先明。
起始藏空窍,行脉道经脉。
一头入分肉,一头会经脉。
合穴是决窍,互补是通脉。
二、得气各首寻,穴府随奇经。
十四奇冲通,四尺常将依。
转子属耳齿,四海各归一三、部位来承抗,深浅考根底。
筋穴与脉络,肌肤与楞丝。
阳道入盆腔,阴经通手指。
四、五脏与六腑,顺行上下午。
命门穴加思,上冲完二部。
后脊骨侧内,凡穴良寿补。
五、五经通男女,府穴是根据。
阴阳平交换,配合才奇特。
出总坐冠顶,千般总会有。
六、出脏经侧腹,上肩腕包含。
骨中无他经,每经总有相。
部位九九九,巡行无形象。
七、阳脉盘腹内,三里多推丰。
足阳明先刺,乌骨区平挺。
太阳寸口边,中盘满下颌。
八、少阳中鱼腰,经脉阴阳交。
光明韩玉泉,阳当三阳上。
曲池挟钟枢,发际现所在。
九、阳明代陈琥,合穴自相补。
头臂背腹肚,出入皆主舞。
一筋通庆带,穴穴皆有名。
十、胆经有六浊,排毒有妙方。
涌泉两眉间,络脉耳巴黄。
胆道穴无数量,缺损自往来。
总结:以上是中医针灸学的一些歌诀汇总,这些歌诀以押韵的形式,简单明了,易于记忆。
针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深奥而丰富。
汇总这些歌诀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中医针灸知识,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针灸(歌赋)

标幽赋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赢。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阳跻、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二陵、二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针灸歌赋按病情汇总

针灸歌赋按病情汇总本课题共收集到从宋至明清时期的治疗性针灸歌赋24首,包括针灸神书、标幽赋、通玄指要赋、玉龙歌、天星十一穴歌诀、针灸歌、长桑君天星秘诀歌、灵光赋、千金十一穴歌、四总穴歌、席弘赋、天元太乙歌、孙思邈十三鬼穴歌、治病十一证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百症赋、拦江赋、肘后歌、行针指要歌、玉龙赋、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杂病穴法歌、胜玉歌、症治要穴歌等。
首先将所有歌赋汇总到一处,进行文字校对等工作。
然后进行两方面的汇总工作。
一方面是针对穴位的汇总,即是将所有歌赋按照穴位的不同进行归类。
包括300多个正经穴位和10余个经外奇穴。
另一方面是根据歌赋描述的病症,按病症进行分类,形成以病症为主体的汇总,病症的汇总一共汇总了70多个病症。
1.1 头疾1.2 耳疾1.3 面疾1.4 目疾1.5 项疾1.6 口舌牙疾1.7 鼻疾1.8 产科病1.9 咽喉疾1.10 转筋(筋痛)1.11 血证,口干燥1.12 臂疾上肢疾病1.13 半身不遂,中风1.14 心胸膈病症1.15 胁肋病症1.16 吞酸1.17 肠鸣腹疾1.18 背腰痛1.19 腋1.20 腿、足疾1.21 膝1.22 疮1.23 0癫狂痫1.24 梦多1.25 怔忡1.26 恶寒1.27 伤寒1.28 发热1.29 呕吐1.30 水肿1.31 气症1.32 消渴1.33 痨瘵1.34 霍乱1.35 黄疸1.36 嗜卧1.37 咳嗽、喘症1.38 小便1.39 肠风(痔疮)肛门病症1.40 大便1.41 遗精1.42 淋症1.43 盗汗汗症1.44 脾胃病症1.45 肝病1.46 虚损1.47 鼻痔1.48 瘿气,瘰疬1.49 寒症1.50 痒症、皮肤病1.51 月经不调1.52 崩漏1.53 带下1.54 乳疾1.55 无子1.56 痢疾1.57 疟疾1.58 脐风1.59 厥1.60 坠1.61 疝气1.62 下胎1.63 膀胱气未散1.64 噎不住1.65 痴呆1.66 惊风1.67 痹痿痉1.68 破伤风1.69 绝子1.70 催孕妊1.71 惊慉1.72 坚痃庙气1.73 六脉沉匿1.74 肾败头疾囱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针灸大成》针灸杂病穴法歌新释

《针灸大成》针灸杂病穴法歌新释杂病随症选杂穴,仍兼原合与八脉,经络原会别论详,藏府俞募当谨始,根结标本理玄微,四关三部识其处。
原,为五脏之腧及六府之原。
合,即十二经之合穴。
八脉,即奇经八脉之主穴。
经,直行曰经,此指十二经。
络,横行曰络,此指十五络。
会,指八会,即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脉会太渊、脏会章门、腑会中脘。
俞,穴也。
穴之在于背者曰俞,如心俞、肝俞之类。
募者,五脏之募穴,肺之募为中府穴,肝之募为期门,心之募为巨阙,脾之募为章门,肾之募为京门。
此言经气之结聚处谓之募,俞亦同;惟募在胸腹,俞在背部。
《难经·六十七难》曰:“五藏募皆在阴,俞皆在阳。
”俞穴可常针,能散其风寒,能补其脏气。
募则宜少针,以能泄其脏气也。
根、结、标、本者,经脉在下端一穴为根,在上端一穴为结,经脉起处为本,行处为标。
上下循行,理似玄微。
四关者,指四大关节肘、肩、碑枢、膝。
三部者,指上、中、下三部也。
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
伤寒一日见太阳证,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先刺风府,继刺他穴。
二日见阳明证,头痛发热自汗,不恶寒,反恶热,先刺阳明之荥穴内庭,再刺他穴。
三日见少阳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满痛,寒热往来,先刺少阳之输穴足临泣,再刺他穴。
四日见太阴证,腹满而痛,食不下,自利不渴,先刺太阴之井隐白穴。
五日见少阴证,脉微细,但欲寐,身重恶寒,先刺少阴之输太溪穴,再刺他穴。
六日见厥阴证,腹中拘急,下利清谷,呕吐酸苦,甚则吐蛔,先刺厥阴之经中封穴,再针他穴。
一日、二日、三日者,计数也。
非一日必见太阳证,二日必见阳明证也。
惟伤寒见太阳证,不拘其日数之多寡,病尚未传,则刺其风府可也。
证见阳明,则刺其荣穴,不必问其日数,余皆同。
在表之病则刺阳经之穴,在里之病则刺阴经之穴。
所谓:“在表刺三阳经,在里刺三阴经。
”病经六日未汗,当刺期门、三里。
惟阴经之病久,宜灸关元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
针灸大成重要穴位简表整理

十二经井荥输经合十五络穴背俞穴和募穴八会穴郄穴奇经八脉各经主要交会穴:一、肺经:中府:手、足太阴之会二、大肠经肩髃:手阳明、阳蹻之会迎香:手、足阳明之会臂臑: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巨骨:手阳明阳跷之会禾髎:手阳明脉气所发三、胃经承泣:足阳明、阳蹻、任脉之会地仓:阳蹻、手足阳明之会下关:足少阳、阳明之会头维: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巨髎:手足阳明、阳跷之会人迎:足阳明少阳之会伏兔:脉络所会四、脾经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大横:足太阴、阴维之会腹哀:足太阴、阴维之会府舍: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络脾肝、结心肺、太阴郄、三阴、阳明之别五、小肠经颧髎:手太阳、手足少阳三脉之会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臑俞:手太阳、阳维、阳跷三脉之会秉风: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四脉之会六、膀胱经睛明:手足太阳、阴阳蹻、足阳明五脉之会大杼:手、足太阳、少阳之会、督脉别络风门:督脉、足太阳之会上髎:足太阳少阳之络中髎:足厥阴少阳所结之会委阳:足太阳之别络仆参:阳跷之本金门:足太阳郄、阳维别属至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七、肾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足少阴、冲脉之会。
八、心包经天池:手厥阴、足少阳之会九、三焦经翳风:手、足少阳之会角孙: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臑会:手少阳、阳维之会天髎: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丝竹空:手足少阳、脉气所发耳和髎: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十、胆经瞳子髎: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阳白:手足阳明、手足少阳、阳维五脉之会头临泣: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风池:足少阳、阳维之会肩井: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日月: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胆募带脉五枢维道:足少阳、带脉之会环跳:足少阳、太阳之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手足少阳、阳明之会曲鬓率谷天冲浮白:足少阳太阳之会头窍阴:足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完骨:足少阳、太阳之会本神:足少阳、阳维之会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阳维之会居髎:足少阳阳跷之会中渎:足少阳络别走厥阴外丘:少阳所生悬钟:足三阳之大络、髓会十一、肝经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脾募期门: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肝募十二、任脉承浆:大肠脉、足阳明胃、任脉之会廉泉:阴维、任脉之会天突:阴维、任脉之会上脘: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中脘: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下脘:足太阴、任脉之会阴交:任脉、冲脉、少阴之会关元:足三阴、任脉之会中极:足三阴、任脉之会会阴:任、督、冲三脉之会曲骨:任足厥阴之会膻中: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鳩尾:任脉之别十三:督脉神庭: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水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百会: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脑户:督脉、足太阳之会风府:督脉、阳维、足太阳之会哑门:督脉、阳维之会大椎:督脉、手足三阳之会陶道:督脉、足太阳之会龈交:任督足阳明之会水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针灸四总穴歌解析汇报

针灸内容--“四总穴歌”针灸内容--“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是针灸歌诀,叫四穴总歌!意思是:胃肠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合谷穴所谓“求”是说明位置较深,要用些力,另外就是要找,哪个地方有节节,或是痛疼,就是求到位置了。
加一些针灸穴位的内容,这四个穴位比较简单,作用也很强大,先开一个头。
以下根据要求更新:别名:虎口《甲已经》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一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法:①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②拇食二指功能:疏风解表,清利头目,通经止痛。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机理分析:治疗头面五官病:因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循行头面,入下齿中,在鼻旁与足阳明经相衔接;足阳明经和眼相联系,其耳中,其经别“上循喉咙”,故合谷可用于治疗头痛, 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禁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等症.正如耳目,鼻颊,口齿诸疾”.因合谷穴为临床治疗头面的常用穴,故《四总穴歌》中有“头面合谷收”之说。
热病无汗,多汗: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表,主外感邪气在表诸疾,合谷为阳明经原穴,故为治疗调和营卫,对热病无汗者可发,多汗者可敛.《针灸大成》指出:“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拦江赋》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腹痛,便秘:手阳明经属大肠,合谷又为其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疾也。
痛,便秘.闭经,滞产:妇女以血为用,气行则血行,由于气滞血瘀,或由于血瘀闭阻,气不能行,均可导致妇科病如经闭,痛经合谷为其原气所发,刺之善于行气活血,通经,止痛治疗上症.加:上肢疼痛,麻木,不遂:手阳明经循行于上肢外侧前缘,又乃多气多血之经,取合谷调和气血,通经止痛而治上症。
《针灸大成》

《针灸大成》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经穴主治《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又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人心湛寂,欲想不兴,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
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与命门输泻而出,故号此府为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丝竹张,和髎耳门听有常(左右四十六穴)。
此一经起于关冲,终于耳门,取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脉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雜;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至目锐眦。
多气少血,亥时气血注此。
受手厥阴之交,中清之府,引道阴阳,开通闭塞,用药动似盘珠,毋使刻舟求剑,聊著述于前篇,俟同志之再辨。
手少阳三焦经考正穴法关冲:手小指次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手少阳三焦脉所出为井金。
《铜人》针一分,留三呼,灸一壮。
《素注》灸三壮。
主喉痹喉闭,舌卷口干,头痛,霍乱,胸中气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举,目生翳膜,视物不明。
液门:手小次指歧骨间陷中,握拳取之。
手少阳三焦脉所溜为荥水。
《素注铜人》针二分,留二呼,灸三壮。
主惊悸妄言,咽外肿,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痎疟寒热,目赤涩,头痛,暴得耳聋,齿龈痛。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
在液门下一寸,手少阳三焦脉所注为俞木。
三焦虚补之。
《素注》针二分,留三呼。
《铜人》灸三壮,针三分。
《明堂》灸二壮。
主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阳池(一名别阳):手表腕上陷中,从指本节直摸下至腕中心。
手少阳三焦脉所过为原。
三焦虚、实皆拔之。
《素注》针二分,留六呼,灸三壮。
《铜人》禁灸。
针灸处方及腧穴学歌诀

针灸处方及腧穴学歌诀骨度分寸用针取穴必重的,全身骨度君宜记。
全后发际一尺二,定骨之间九寸别。
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
脊柱俞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
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十二经连接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
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
腧穴学歌诀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十五络穴歌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水分配复溜 2 水分配足三 里 3 水分配阴陵泉及三阴交 1 腕骨 2 至阳 3 后溪,中脘, 涌泉,劳宫
风池,风府 复溜 或期门 合谷
泻法 补法
脉沉四肢厥逆 伤寒未解/过经
复溜 绝谷(即悬钟) 期门
发热 岁热时行 三焦壅热 寒栗恶寒
曲池 肺俞 陶道 关冲刺血 二间 阴郄
气喘
1 足三里(治喘要穴)配列缺 2 天突(亦治喘要穴)配膻中 3 丰隆(痰之会)
翻胃吐
翻胃心痛 噎气
1 中魁 2 风府(前后对应)3 上脘 劳宫 阴交
不消化 胃痛冷痛
1 足三里配璇玑穴 2 腰俞胃俞 1 公孙 2 足三里,下脘
腰痛 腹中痛及肚痛 腹胀
痞气多 腹中气块 腹痛腹坚 肠鸣 脐下之病 腹泻 痢疾 便秘
荥穴既可以清热,也可以温热
疟疾 寒虐(寒多热少之疟)
1 间使 2 后溪 其他:金门 灵道 百劳 合谷配内庭
疟母(疟病所致的脾肿大) 章门
脾之募
虚劳/五劳(多指肺劳,其他 1 足三里 膏肓 2 魄户 3 天
也包括)
枢
虚汗 盗汗
百劳(颈百劳) 阴郄
疲劳倦怠 倦言嗜卧 数欠
劳宫 通里 大钟 内庭
月经不调 经事改常 月经失调 赤白带下
合谷 列缺
口喎
地仓 颊车 太冲
鼻渊/鼻塞/鼻痔
迎香 上星 合谷 太冲
鼻衄
合谷 禾髎
鼻窒/不识香臭
迎香
舌病
内关 太冲
出血
太冲
不语/失音
哑门 间使
爆音
通里 间使
耳聋
听会
气闭:翳风 外感:
金门
耳鸣
听会 足三里 地五会
项强
承浆 后溪 配风府治强痛
兼外感:列缺,温
溜,束骨,天柱
喉痛
太冲 照海 (液门,鱼际)少商刺
小便短赤 膀胱气滞,小便不通 小便频 遗精 梦遗
兑端 足三里并阴陵泉 命门 肾俞 1 心俞配肾俞(心肾不交) 2 三阴交,气海
(上下对应) 补命火肾阳
疝气 脱肛
1 大敦 2 照海
百会,鸠尾
灸
杂病 尸厥(休克昏迷) 卒暴(突然而来)之中风 中风后遗症
1 百会 2 配隐白或维会 1 百会,人中 2 配中冲刺血 环跳,曲池,阳陵泉
血
牙痛
二间配太溪 内庭
四肢部
四肢部 手痛麻木 五指不伸 手指痛 手指连肩痛(大面积) 手腕痛 满手生疮
手臂肿或痛 手臂拘挛 肩臂痛
曲池配合谷 中渚 中渚 少商 四关 四关 腕骨 劳宫 肩井 中渚 手三里 尺泽 曲池 手三里 中渚
腿股痛 膝股痛 膝脚痛 膝痛
脚腕痛 脚背痛 脚跟痛
环跳 髋骨 足三里(阳明) 太溪 (太阴) 肩井(少阳) 阴市 风市 太冲
胸腹部 乳痛 (非妇科,多属肝)
心胸之病 心胸闷痛 胸中病 心胸胀满
太渊配列缺
1 大陵 2 少府,劳宫 内关 (四总) 太冲
心胸否满痛 胸胁支满
承山配阴陵泉 章门
心口痛 (胃痛) 心痛
上脘,中脘 少海 少泽 劳宫
咳嗽: 痰咳 风寒咳 遇冷易法之咳
列缺太渊并用 肺俞配丰隆 风门 合谷,三阴交
肝之俞及原穴,手足厥阴同名 经 特殊经验
髋,肘,膝关节处
惊悸怔忡 心虚热壅或胆寒 噩梦不安
癫痫 风痫 癫狂 痴呆
通里 阳交 解溪 少冲 历兑 隐白
(1 胃不合则卧不安,2 井穴 主神志病)
后溪并鸠尾
(以督脉为主)
心俞,神道
手心劳宫,脚心涌泉也可治痫
1 间使,2 配人中 3 后溪 4 身 柱,本神 1 神门 2 大钟
各种水肿(包括腹水) 黄疸
难产
催产 胎衣不下及死胎
产后头晕,甚则不省人事
乳痈 通乳,乳肿 女子夜梦鬼交
小儿惊风
瘰疬 瘿气(甲状腺肿大)
痔疮
风疹块
疮痍
气海 关元 地机 血海 天枢 水泉 冲门 气冲 中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赤泻白补
乳根
至阴配足三里 1 三阴交或阴交穴 2 照海配 外关 阴交,三阴交,阳池
或嘱其按摩乳头,刺激子宫收 缩
并用
肩井 少泽 心俞并白环俞
腰脊背肋 脊背强痛 脊间后心痛(即胸椎一带)
1,人中 2,水道,筋缩 中渚
注:整个脊柱都可以针后溪, 八会穴,通督脉
腰痛 腰连背痛 闪腰岔气
腰连腿痛或脚痛(常见于坐 骨神经痛)
胁(肋)痛
1 委中 2 肾俞 远端:中渚 1 委中 2 昆仑 1 人中或委中 复溜,大都,曲池----闪腰痛 1 委中 2 足三里 远取:大都或腕骨及行间,环 跳,风市 1 阳陵泉 2 配支沟
1 人中,印堂 2 少商,关冲, 涌泉
1 天井 2 翳风 ,少海,臂臑 浮白及百会
承山,长强,二白(均可独用), 二白:腕横纹之上 4 寸
1 天井 内庭 曲池 2 至阴, 屋翳 劳宫,大陵
足三里
局部: 1 阳陵泉 2 透阴陵泉或 配膝眼
远端:1 行间 曲池 尺泽
昆仑配丘墟 1 2 加 丘墟配解溪
仆参
注:丘墟配解溪为脚痛(腕, 背,踝)常用配穴
行走困难
腿脚无力 两足拘挛 两足难伸
1 太冲 2 配中风,足三里,丘墟 风市 阴市
注:太冲进针时贴骨进针, 穴下有太冲脉,针太冲可谓 筋肉骨脉皆治
头痛 外感头痛 疼痛难忍
头风 头晕
列缺 太渊 + 外关 + 丝竹空
风池 神庭 上星 风池 百会
头面部
合谷 列缺
目疾
攒竹 睛明 临泣 行间
目痛
攒竹 合谷
目赤
攒竹 睛明 (太阳,内迎香放血)
目昏/视物模糊 肝俞 二三间 太冲 攒竹 睛明
重在补肝
落泪
头临泣 + 头维,攒竹
口部
合谷 列缺
口臭
大陵 人中
口噤(牙关紧闭)
1 内关配公孙 大陵 外关 1 内庭 (上下腹皆可) 2 足三 里 支沟 1 内关 2 手足三里 中脘 1 下脘,陷谷 2 合谷,内庭 公孙 1 天枢 2 足三里 中脘 内庭 足三里配合谷,中膂 1 支沟配照海,配足三里 2 灸大敦
(灵龟八法之上下配)
五淋(小便不利)(热血气砂 1 气海配血海或配足三里 膏)
阴市
注:阴市为治腿脚膝要穴
远取支沟 (上治下效)
脚气
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复溜, 治则:健脾胃补土祛湿 承山,丰隆
转筋(小腿) 筋拘挛 筋挛痛 冷风湿痹
1 承山 2 昆仑 3 金门 丘墟 然 骨
尺泽
魂门
环跳 足三里 阳陵泉
肺经水穴,泻之则使金不克 木,即松弛 (因在肝俞旁,肝藏魂亦主 筋) 三穴可独用,相配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