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针灸歌赋学习探微

合集下载

针灸治证歌赋

针灸治证歌赋

针灸治证歌赋先贤秘传针灸经,妙用通玄法最灵。

字字言词多妙典,万两黄金学也轻。

每每不忘多效验,治疗如神记在心。

【头面五官喉舌病】【治则一首】头面之疾针至阴,曲池合谷法可循。

【头痛十首】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

身热头疼攒竹穴,大陵神门与少泽。

合谷鱼际中诸间,液门委中与太白。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眼花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徐泻动,风池针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浅泻,祛疼除疴自安神。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

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

牙疼三分针吕细,齿疼依前指上面,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迎。

【眼病九首】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肝家血少眼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同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

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翳障先针小骨空,睛明合谷太阳中,后溪主穴休忘却,攒竹风池尽可通。

目生翳者治肝俞,命门瞳子髎穴宜,外眦五分得气泻,再兼合谷商阳医。

凡人目赤目窗针,大陵合谷液门临。

上星丝竹空攒竹,七穴治之病根绝。

眼睑瞤动治头维,再兼一穴攒竹医。

眼痒眼疼光明泻,兼治五会痛痒休。

小儿雀目不见物,手拇指甲后一寸,穴在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稳。

【耳病九首】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

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自然安。

耳聋侠溪与金门,合谷针之能听语。

重听无所闻耳门,翳风风池侠溪焚,听会听宫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

聘耳生疮有脓汁,耳门翳风合谷窟。

耳聋气否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从针灸歌赋看针刺治痛特点

从针灸歌赋看针刺治痛特点

从针灸歌赋看针刺治痛特点贺琨;续龙【摘要】针灸歌赋是为方便诵读记忆而编成的口诀性著作,是针灸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治疗痛证的部分,是历代针灸学家治疗痛证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总结,是针灸治痛规律的高度概括,包括针灸治痛的取穴原则、针刺手法等丰富内容.本研究选取针灸歌赋中几处具有代表性的韵文或对语,以此进行分析和延伸,从“以痛为腧”“交会穴”和“交叉对应取穴”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痛的取穴规律;从针刺的深度、方向和角度方面分析针灸治痛的针刺手法.【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8(034)010【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针灸歌赋;针刺治痛;取穴规律;针刺手法【作者】贺琨;续龙【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医院暨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山东泰安271000;山东省泰山医院暨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针灸歌赋作为针灸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其方便实用、言简意赅和易于记诵等特点被广大针灸初学者所喜爱。

历代医家将针灸学独立的入门进阶次第、庞大的经络腧穴系统、严格的技术要求和大量的治疗规律编成易于诵读记忆的韵文和口诀,为针灸的学术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人著书不易,惜字如金,简练的语言中往往就揭示了很多治疗规律。

由于针灸在临床中一直是痛证的优势疗法,针灸治痛也是针灸临床和科研中开展最广泛、取得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领域。

因此,本研究以《标幽赋》《拦江赋》《通玄指要赋》《玉龙歌》和《肘后歌》等名篇为基础,从中选取治疗痛证的部分,特别是具有概括性、原则性或规律性的韵语口诀,以此为引,分析针灸治痛的取穴规律和针刺手法要求,并且在韵文本义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延伸。

1 取穴原则1.1 以痛为腧“打仆损伤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功”出自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肘后歌》[1],具体撰者不详。

取名“肘后”,盖仿《肘后备急方》命名之意,意为其内容简单实用,随手即得。

古代治疗性针灸歌赋的处方用穴研究

古代治疗性针灸歌赋的处方用穴研究

古代治疗性针灸歌赋的处方用穴研究目的:针灸处方学是针对某一病机或某一症状,研究针灸治法、穴位配伍、组方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历代医家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积累了大量的针灸处方,从春秋至明清,至今约有4300余首针灸处方(1)。

从临床流传广泛的本身即是经验总结的针灸歌赋入手提炼出最有价值的处方取穴,则是不失为一个捷径。

从流传下来的治疗歌赋来看,很多针灸歌赋保留了当时医家对疾病的观察、分析、诊断、针灸治疗的手段以及取穴等信息,由于诸多歌赋传播广泛,也是最经得起考验的处方用穴来源。

从古代流传广泛的众多针灸歌赋中总结出最常见的针灸病症,并整理出这些常见病症的最基础的处方用穴,即是本研究的最主要的目的。

原则与方法:本文采用优选法的原则,即是从众多治疗性针灸歌赋处方用穴中找出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那么这些出现频率高的穴位,即是针对某个病症的最基础处方用穴。

具体的方法包括收集、汇总和整理三个步骤。

本课题共收集从宋至明清时期的治疗性针灸歌赋24首,包括玉龙歌、百症赋等。

汇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针对穴位的汇总,另一方面是针对歌赋描述的病症,按病症进行分类汇总。

最后的整理是根据汇总的结果分别进行穴位和病症的整理。

结论:针对对古代24首治疗性针灸歌赋的纵向汇总与整理,本课题得出了如下结论:1、总结出针灸歌赋中最常用的20个穴位。

包括足三里、合谷、委中、太冲、中脘、曲池、气海、照海、列缺、阳陵泉、涌泉、(三)阴交、环跳、后溪、昆仑、大陵、承山、内关、大敦、内庭。

再加上《天星十一穴歌》等歌赋反复出现的通里穴,本课题提出了临床最常用21精穴的概念,并21精穴之后探讨了这21精穴的相关规律。

2、根据这21个穴位,汇总了所有歌赋中完全取自于这21个穴位的35个针灸处方。

3、指出了众多针灸歌赋中的重复现象,并根据诸多重复的歌赋,总结出最常用的27个处方用穴。

4、总结了40个(类)针灸歌赋中最常见的病症,并提炼出这些病症的最基础用穴。

针灸歌赋丨今天一起吟诵这首《百症赋》

针灸歌赋丨今天一起吟诵这首《百症赋》

针灸歌赋丨今天一起吟诵这首《百症赋》导读《百症赋》,著名的针灸歌赋之一,出自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一书。

本赋将古人的针灸临床经验用歌赋的形式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文字虽少,但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近百种病症的配穴及治疗方法。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

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

目眩兮,支正、飞扬;目黄兮、阳纲、胆俞。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目觉惶惶,急取养老、天柱。

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廉泉、中冲,舌下肿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颊车、地仓穴,正口喎于片时。

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

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复溜祛舌干口燥之悲。

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

太冲泻唇喎以速愈,承浆泻牙疼而即移。

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

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腹内肠鸣,下脘、陷谷能平。

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膈疼饮蓄难禁,膻中、巨厥便针。

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髎宜征。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

脊强兮,水道、筋缩;目瞬兮,颧髎、大迎。

痉病非颅息而不愈,脐风须然谷而易醒。

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

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

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反张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

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

《灸绳》针灸探源赋

《灸绳》针灸探源赋

《灸绳》针灸探源赋第九章灸赋第一节针灸探源赋盖闻洪荒初辟,日月往还,人为万物所养,亦为六淫所干。

稻粱麦菽,食分五谷;箴石汤火,医有四端。

人生天地之间,天生五谷(《周礼·夏官》称黍稷菽麦稻为五谷)以养人,而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亦因之而害人。

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既要觅取各种食物以养活自身,也要寻求各种手段以消除痛苦。

上古的治病方法,从现存的有关文献中,可以看出是分为箴、石、汤、火四大类。

至于巫祝等法,当然不在其列。

针是鍼的俗字,而鍼又是从箴衍变来的,鍼又作箴。

故针、鍼、箴与葴,四字音义并同。

箴从竹从咸,《易·杂卦》:“成,速也”。

草竹之筋坚韧,人与物被刺则入之甚速,故可用以连缀。

《说文》:“箴,缀衣箴也。

”人类的活动必然首先是同竹木打交道,在发现其能缀物与伤人的同时,也有消除痛苦的另一作用。

所以谏诫之言,至今仍称为箴言。

可以想见:必然是先有草木之箴,而后才有金属之鍼。

故用针治病,必然是先由竹木伤人而产生的。

“箴言”一词,最初是出于《尚书·盘庚》:“犹须顾于箴言”。

《左传·宣十二年》亦有“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语。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上古时典章文献的编汇,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可见在殷商时期虽然金属物已经出现,金属针必然已经得到应用,但是用“箴”来治病可能还在沿用或是仍存于人们的心目中,所以才把用语言规劝譬作用箴治病,以至一直沿用到后世,而有许多以“箴”命名的告诫与劝世的文章。

这是“针”来源于“箴”的有力的佐证。

人类在茹毛饮血之世,投掷石块当是猎取鸟兽的重要手段,砭从石从乏。

乏,《说文》引《左传》曰:“反正为乏。

”因为在篆文上,乏是反写的“正”字。

段注曰:“受矢者曰正,拒矢者曰芦。

”故砭也有石矢之意,即锐利伤物的石片。

人为砭石所伤,破皮出血,也发现到能用以解除病痛,这当是用砭治病的由来。

在《内经》上,常称砭石为石针或鑱石,而鑱石之名,必然是在金属针出现以后,是砭的后期名称,是相对于鑱针而言的。

古代治疗性针灸歌赋的处方用穴研究

古代治疗性针灸歌赋的处方用穴研究

古代治疗性针灸歌赋的处方用穴研究在古代,治疗性针灸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许多其他文明中也存在。

为了在针灸疗法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医生首先需要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这就需要对每个穴位的特点进行详细研究和理解。

以下是古代治疗性针灸歌赋的处方用穴研究。

一、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性针灸中重要的一条经络,在治疗全身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该经络共有67个穴位,主要的用穴包括肺俞、大骨空、神堂、脊中、白劳、噫守等。

这些穴位分布在全身不同的部位,在针灸疗法中可以起到镇痛、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同样是治疗性针灸的重要经络之一、它由20个穴位组成,主要的用穴包括迎香、二间、三间、合谷、手三里等。

这些穴位分布在手臂和手部的不同位置,在针灸疗法中可以帮助消化、通便、清热等功效。

三、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是治疗性针灸中用于调理脾胃功能和滋养脏腑的重要经络。

它由21个穴位组成,主要的用穴包括太白、阴陵泉、公孙、漏谷、步廊等。

这些穴位分布在下肢的不同位置,在针灸疗法中可以帮助调理脾胃、提升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等。

四、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是治疗性针灸中用于调理心智和肠胃功能的重要经络。

它由19个穴位组成,主要的用穴包括秉风、天突、曲池、阳池、温溜等。

这些穴位分布在上肢的不同位置,在针灸疗法中可以帮助调理心智、舒缓压力、改善消化等。

综上所述,古代治疗性针灸中的处方用穴研究对于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和功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每个穴位的特点进行详细研究和理解,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这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针灸疗法的疗效。

古代针灸治疗歌赋腧穴主治探讨

古代针灸治疗歌赋腧穴主治探讨

古代针灸治疗歌赋腧穴主治探讨针灸歌赋既有针灸基础部分中的经络、腧穴歌赋,又有针灸临床部分的刺灸、治疗歌赋,这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治疗歌赋。

它们体现了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体会和教训的融合体,历经千年流传下来,保存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内容,值得挖掘和学习。

建国以来,对古代针灸歌赋进行系统研究者甚少,专门从治疗歌赋中,提炼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腧穴主治者,则更少。

目前,“经穴主治国家标准研究”、“中华针灸穴典”两项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本文本着为国标《经穴主治》(草案)“补缺”的精神和原则,力求挖掘歌赋中有价值的腧穴主治,补国标(草案)之未备,同时以期对《中华针灸穴典》的编纂提供借鉴,也希冀对针灸文献研究和针灸临床有所增益。

课题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具体的研究结果上,更重要的是在研究思路和方法学上,将方法学的创新与新方法的示范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尝试探索行之有效的文献研究方法和手段。

经初步统计,在《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和《中国针灸荟萃》所载书目中,仅宋代至清末,现存针灸歌赋就有70余种、215首之多。

本文在对其中的治疗歌赋传本源流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从中筛选出21首常见的古代针灸治疗歌赋(凡在两种以上流传较广的医籍中载刊者,本文称之为“古代常用针灸治疗歌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见篇末附表)。

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在对主要针灸治疗歌赋系统考察的基础上,纠正其各类错误,即“去伪存真”; (2) 将常见针灸治疗歌赋所载腧穴主治,提炼出来,即“去粗取精”; (3) 将提炼的歌赋腧穴主治,与国标《经穴主治》(草案)正本及注释本进行对照,提出“补缺”; (4) 对所有筛选出的腧穴主治进行规范化表述,包括表述形式的规范,病名、症状术语的规范; (5) 归纳针灸歌赋病症取穴。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重视多种方法的广泛运用,采取多种文献的综合利用,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针灸歌赋大全详解

针灸歌赋大全详解

针灸歌赋大全详解如下:1. 肚腹三里留,小腹三阴谋,心胸取内关,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外伤阳陵泉,腿痛阳陵透。

这个歌诀描述了针灸治疗常见疾病和症状的取穴方法。

其中,“肚腹三里留”指的是在肚腹部疾病的治疗中,足三里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小腹三阴谋”则指的是在小腹部的疾病治疗中,可以选用三阴交这个穴位。

“心胸取内关”指的是在治疗心胸疾病时,内关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腰背委中求”则指的是在治疗腰背部疾病时,委中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头项寻列缺”指的是在治疗头颈部疾病时,列缺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面口合谷收”指的是在治疗面部和口腔疾病时,合谷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外伤阳陵泉”指的是在治疗外伤性疾病时,阳陵泉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腿痛阳陵透”则指的是在治疗腿部疼痛时,可以选用阳陵泉透刺的方法。

2.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这个歌诀描述了回阳九针的取穴方法。

其中,“哑门劳宫三阴交”指的是在哑门、劳宫、三阴交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涌泉太溪中脘接”指的是在涌泉、太溪、中脘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环跳三里合谷并”指的是在环跳、足三里、合谷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这九个穴位合称为“回阳九针”,主要用于治疗阳气虚脱、寒凝气滞等病症。

3.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这个歌诀描述了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取穴方法及其主治病症。

这十二个穴位包括: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昆仑、飞扬、承山、承筋、足临泣、丘墟、太溪。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主治病症,如申脉主治目疾、金门主治胁痛、足通谷主治头痛等。

通过针灸这些穴位,可以治疗各种杂病。

这些中医针灸必背的歌赋,堪称中医入门枕边书,果断收藏!

这些中医针灸必背的歌赋,堪称中医入门枕边书,果断收藏!

这些中医针灸必背的歌赋,堪称中医⼊门枕边书,果断收藏!四总⽳歌肚腹三⾥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合⾕收。

⼼胸取内关,⼩腹三阴谋;酸痛阿是⽳,急救刺⽔沟。

⼗六郄⽳歌郗义即孔隙,本属⽓⾎集。

肺向孔最取,⼤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

⼼则取阴郗,⼩肠养⽼列;膀胱⾦门守,肾向⽔泉施。

⼼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阴维筑宾知。

下合⽳歌胃经下合三⾥乡,上下巨虚⼤⼩肠。

膀胱当合委中⽳,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之效必彰。

经⽳个数⼿太阴肺个⼗⼀,⼤肠⼆⼗脾⼆⼀,胃经四五肾⼆七,三焦⼆三胆⼆四。

⼩肠⼀九膀六七,⼼包与⼼个数九,任⼆⼗四督⼆⼋。

⼗五络⽳歌列缺偏历肺⼤肠,通⾥⽀正⼼⼩肠;⼼包内关三焦外,公孙丰隆脾胃详。

胆络光明肝蠡沟,⼤钟络肾膀飞扬。

脾之⼤络名⼤包,任络尾翳督长强。

⼗⼆背俞⽳歌胸三肺俞厥阴四,⼼五肝九⼗胆俞;⼗⼀脾俞⼗⼆胃,⼗三三焦⼗四肾。

⼗六⼤肠⼩⼗七,膀胱俞与⼗九平。

⼋脉交会⽳公孙冲脉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原⽳歌肺渊包陵⼼神门,⼤肠合⾕焦阳池;⼩肠之原腕⾻⽳,⾜之三阴三原太。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寻。

⼗⼆募⽳歌天枢⼤肠肺中府,关元⼩肠巨阙⼼;中极膀胱京门肾,胆⽇⽉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化三焦⽯门针;⼼包募⽳何处取?胸中膻中觅浅深。

⼋会⽳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筋阳陵;⾎会膈腧⾻⼤杼,脉太渊⽓膻中寻。

六⼗六⽳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三间合⾕,阳溪曲池⼤肠牵。

厉兑内庭陷⾕胃,冲阳解溪三⾥连;隐⽩⼤都⾜太阴,太⽩商丘并阴陵。

少冲少府属于⼼,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后溪腕,阳⾕⼩海⼩肠经。

⾄阴通⾕束京⾻,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与太溪,复溜阴⾕肾经传。

中冲劳宫⼼包络,⼤陵间使曲泽连;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沟天井⾔。

古代针灸歌赋的文献研究

古代针灸歌赋的文献研究

古代针灸歌赋的文献研究
古代针灸歌赋是中医学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教训的高度概括。

历经千年流传下来,形成了丰富、独具特色的类别,而且以朗朗上口、言简意赅、便于记诵等特点为针灸学者所喜爱并习诵。

但由于古代针灸歌赋数量众多,种类繁杂,且散在于各类文献中,内容或有交叉重复,传承发展和演变过程也较为复杂,不便于学习与利用。

在既往的研究中尚未见对其发生发展、内容、数量、种类、作用和传承关系等的全面统计和系统整理。

本文是对古代针灸歌赋的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

方法是在广泛阅读古代针灸文献的基础上,搜集其中各类针灸歌赋,逐一记录,分析每一首歌赋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又在此基础上比较其异同,寻找诸歌赋之间的承继关系,捋清它们的发展源流,并将其分类,最终达到对针灸歌赋的发生发展、内容、数量、种类和作用的整体把握。

经研究,古代针灸歌赋出现于宋代,兴盛于金元,发展于明代,衰落于清代。

在检索的百余种针灸文献中,有45部著作载有针灸歌赋。

据统计,45部针灸著作中,共收载针灸歌赋1497首,除去重复为1045首。

其中包括综合治疗类405首,经穴定位类539首,八法八穴类31首,流注针法类34首和针灸禁忌类36首。

《席弘赋》针灸学术思想探微

《席弘赋》针灸学术思想探微

《席弘赋》针灸学术思想探微潘鑫;李丛;冯倩倩【摘要】席弘为南宋江西旴江医家,《席弘赋》全面体现了其针灸学术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江西地区针灸的特点.其针灸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选穴精妙、辨证求本、精于操作、擅用火针、重视调理脾胃等方面.【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9-11)【关键词】席弘赋;席弘;针灸;旴江医学【作者】潘鑫;李丛;冯倩倩【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江西中药大学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92** 通信作者:李丛(1972—),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江西地方医学。

E-mail:****************。

席弘,字宏远,号梓桑君,后名横。

南宋时期江西临川县席坊人(今江西抚州市)。

其祖辈几代都做过太医院针灸医官。

据记载传有十二代,父传子模式传至第十代孙时,父传子之外又开始传徒,由家传变为师传,如《神应经》作者陈会、刘谨,陈会又授徒24人,其门徒从江西扩大到广东、安徽、四川等地,形成较大的针灸流派,在中国针灸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关于《席弘赋》作者有五种说法。

第一:席弘本人所作;第二:门徒根据席弘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补辑或编写而成;第三:席家之作;第四:徐风得其初稿,然后加以修改、整理、补充;第五:徐风首创。

我们认为第四种可能性较高[1]。

《席弘赋》不仅反映了南宋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而且集中体现了当时江西地区针灸学术特色。

直至今日,《席弘赋》中的许多针灸学术思想及其治疗方法仍在现代针灸临床广泛选用。

现将其针灸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1 选穴少且涉及广《席弘赋》中所用输穴共计100余穴,论述病症5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且每种病用穴1~3个。

如“心痛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

”少海穴有通心气、宁神安志之功,配合阴市穴共奏温经散寒,化瘀安神之功。

针灸探源赋

针灸探源赋

灸赋--天下第一灸周楣声针灸探源赋盖闻洪荒初辟,日月往还,人为万物所养,亦为六淫所干。

稻粮麦菽,食分五谷;箴石汤火,医有四端。

生息需求,汤火自为时重;铁铜坚利,砭石遂为等闲。

灸始于片,针始于点,点片同归于一辙;汤液治内,灸针治外,内外乃分为两般。

既分为二亦衍为三。

汤液被誉为大方,作诊家之上客;灸针乃沦为小道,扬医海之孤帆。

为食肉者之所不齿,而悬壶者亦只作空谈。

然而物有贵贱,功无品目。

珠藏镜掩,待拂拭而重辉;奥旨微言,必搜寻而可读。

沉疴可起,瑕瑜本自分明;斯道终存,灸针原为一脉。

尔乃针花馥郁,已举世风靡,坐视灸道沉沦,实吾侪大辱。

振臂高呼,王公有灸源之考;苦心孤诣,鲰年续论灸之篇。

附塞为灸,《周礼》可证;烧灼为壮,《广雅》曾言。

灸与久通,义须明晰;壮非强壮,另有根源。

不揣愚浅,妄陈狂狷。

百舸争流,终登彼岸;一言可采,何敢息肩,仰先哲之鸿猷,自有玄书可考;助新知之启迪,聊当精卫之填云尔!灸不离宗赋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末不能倒置,终始自有后先,本末既明,终始有序,则树有本而水有源矣。

夫灸者艾之用也,艾者灸之法也。

灸不离艾,热由艾生,为光为电,难与同论。

《王风》作采葛之咏,《楚辞》有点污之笺,却病有三年之用,辟邪焚五月之烟。

灸经灸法灸方,功既永垂后世,医草病草灸草,名亦见重于前贤。

冰台常蓄,炳火能燃。

泽被海南,传有鲍姑之神术,芳流宇内,常留黄帝之真传。

夫灸者灼之用也,灼者灸之法也。

灸不离灼,效由灼生,为熏为熨,法用有分。

灼肉成疮,功效自能延续;隔姜发泡,触类在于引伸。

云灸非针,形既相异,效更难同。

喜新不能厌故,发扬在于继承。

长短本来互见,新旧可以共存。

夫灸者穴之用也,穴者灸之法也。

灸不离穴,效由穴生,为烘为烤,尽失本真。

穴为一点,灸针取点,由点方能生线;面为一片,烤烘成片,可与取暖同称。

点面必须分别,灸烘岂可同名。

夫灸者久之用也,久者灸之法也。

灸必须久,效由久生,从火从久,灸义可征。

针灸歌赋汇总

针灸歌赋汇总

杂病穴法歌杂病随症撰杂穴,仍兼原合与八法,经络原会别论详,脏腑俞募当谨始,根结标本理玄微,四关三部识其处。

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

(伤寒一日太阳风府,二日阳明之荥,三日少阳之俞,四日太阴之井,五日少阴之俞,六日厥阴之经。

在表刺三阳经穴,在里刺三阴经穴,六日过经未汗,刺期门、三里,古法也。

惟阴症灸关元穴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

(汗,针合谷入二分,行九九数,搓数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行泻法,汗止身温出针。

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

吐,针内关入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行子午捣臼法三次,提气上行,又推战一次,病人多呼几次,即吐;如吐不止,补九阳数,调匀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出针,急扪穴;吐不止,补足三里。

下,针三阴交入三分,男左女右,以针盘旋,右转六阴数毕,用口鼻闭气,吞鼓腹中,将泻插一下,其人即泄,鼻吸手泻三十六遍,方开口鼻之气,插针即泄;如泄不止,针合谷,升九阳数。

凡汗、吐、下,仍分阴阳补泻,就流注穴行之尤妙。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偏正头疼左右针,(左痛疼针右),列缺、太渊不用补,头风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

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眼肿血烂,泻足临泣)耳聋临泣(补足)与金门,合谷(俱泻)针后听人语。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俱泻)随手取。

口噤喎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举。

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舌下两边紫筋)。

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舌上生胎合谷当,手三里治舌风舞。

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泻)(足)临泣泻不数。

二陵、二蹻与二交,头项手足互相与。

两井、两商、二三閒,手上诸风得其所,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

手三里治肩连脐,脊间心后称中渚。

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

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

心痛番胃刺劳宫(热),寒者少泽细手指(补)。

心痛手战少海求,若要除根阴市睹。

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

针灸必背歌赋之流注指微赋

针灸必背歌赋之流注指微赋

针灸必背歌赋之流注指微赋流注指微赋,简称指微赋,为何若愚所写。

首见《子午流注针经》,后被明《永乐大典》、《普济方》、《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引载,流传广泛。

何若愚系金元时代著名医家,善用针灸,是'子午流注'的创始人。

本赋700余字,约50言,重点阐述了阴阳、气血、经络、流注方面的理论,强调了血引、气引、迎随和呼吸补泻的运用,并列举了古代一些针灸案例。

赋文中的'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为现今习用的'子午流注选穴法'开穴原则的最早记载。

疾居荣卫,扶救者针。

观虚实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

是见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溪谷;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

原夫指微论中,赜义成赋,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

每披文而参其法,篇篇之旨审存。

复按经而察其言,字字之功明谕。

疑隐皆知,虚实总附,移疼住痛如有神,针下获安。

暴疾沉疴至危笃,刺之勿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注释发挥】扶救者针:孙真人曰:'凡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泛指救急之功,应推针灸之法。

辨四时之浅深:依据《难经·第七十难》载:'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强调根据四季的变化,刺有深浅。

分阴阳而溪谷:分阴阳,指按阴阳部位而定穴。

一般阳经穴,以筋骨会缝之间为多,其处每有凹陷;阴经穴,以郄腘横纹之上居多,其处常有动脉应手。

溪谷,这里泛指穴位。

迎随逆顺:指经气的运行方向。

顺经而刺为补,逆经而刺为泻。

指微论:为何若愚所写的另一部以阴阳气血,经脉流注为重点的针灸理论专著。

原书已佚,未广传于世。

赜义成赋:取《指微论》中的精微之处,撰写成本赋。

赜,深奥,微妙。

《脉经·序》云:'诚能留心研究,穷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天横矣。

'知本时之气开:时,时辰,意为十二经络各至本时,皆有虚实邪正之气,注于所过之穴。

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诠释

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诠释

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诠释你知道吗,针灸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它可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宝贝。

你想想,那些历代经典的针灸歌赋,就像是一幅幅画,画里有古人智慧的光辉,有他们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就拿《黄帝内经》来说吧,它里头的理论不仅能让你感受到医学的严谨,也能让你体会到古人对于天地、五行的理解。

听说,黄帝当年可不是随便在医术上瞎捣鼓的,他可真是下了功夫的。

你看《灵枢》里,针灸不单单是治病,它简直是用针“调整”整个身体的“节奏”。

像我们平时会觉得累,觉得不舒服,照镜子看一眼,心里也许会犯嘀咕:这脖子咋僵了?这背咋这么沉?嘿,这不就是气血不畅,五脏六腑开始“乱阵脚”了嘛!这时候,针灸就能起到一个“调音师”的作用,给你调回正轨,让你的身体恢复到最自然、最舒畅的状态。

想想多神奇。

说到这,我得提提《针灸甲乙经》。

这可是针灸的“入门宝典”!它的作者,孙思邈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人送外号“药王”。

这本书一写出来,可就成了后人学习针灸的“教科书”。

这里面的针灸方法从古至今都有广泛的应用。

你可能会想,嗯,孙大王写的这些到底好在哪里?说白了,他提出了“针不离五脏,灸不离六腑”的理念,意思就是,无论你身体哪里不舒服,都得从五脏六腑着手。

你看,这其实就是讲了一个“整合思维”,从全身出发,不能光治表面,不能只是拿个针戳戳就完事。

要“针”到点子上,治到根本。

再聊聊《千金翼方》,这本书有点像针灸的“工具箱”,你有病,它有药,有方,能让你迅速找到“解药”。

不过,这可不是你随便找个地方戳几针就好,孙思邈可是特别讲究“虚实”的。

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今天是因为体力透支、气虚导致的疼痛,还是因为外邪侵袭,寒气入体了?这点得分清楚。

不然,针灸也会“事倍功半”,你像吃药一样,也得对症下药,不然效果大打折扣。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治疗时得分清虚实,才能真正让针灸起到神奇的效果。

讲到这里,恐怕有些朋友要问了:“这些古书到底是咋‘唱’的?针灸难不难呀?”这些经典之所以能传下来这么久,一方面就是它们确实有其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古人把这些知识传承下来的方式也特别巧妙。

针灸歌赋临床应用体会

针灸歌赋临床应用体会

应用针灸歌赋 : 抑又论妇人经事改常, 自有地机、
作者简介: 卢岱魏(9 1 , ,O 6 18 一)男 2O 级硕士研究生 , 针灸推拿专业 。
血海(百症赋》 。 《 ) 王某 : 女性 ,6 , 2 岁 已婚 。月经 或前 或后 均超 过 1 0
维普5 岁。平素时有眩晕发作 , 于今 日 晨 起后感眩晕 , 伴有视物不清 , 昏昏欲仆 , 浑身烘热微汗
出 , 心呕吐 , 耳 呜 、 无恶 无 耳聋 。 曾在外 院诊 断 为绝 经
所过, 主治所致” 。合前穴共奏疏通经络 , 散寒止痛之
功。
14 案 四: 经不调 . 月
疗效的重要作用。针灸歌赋是针灸学家对针 灸理论及临床 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娃[ , 1 在针灸疗法 日渐 l
受到重视 的今 天 , 内容值得 我们 继承 、 扬和深入研 究 , 临床价值值 得我们 重新认识 。 其 发 其
关键 词 : 灸歌 赋 ; 针 临床 应 用 ; 体会 中图分类号 :O 5 PA 1 验案举例 1 1 案一 : . 呕吐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05一 r 9 2 0 )5 02一 1 10 c 7 (0 80 —0 1 O 7
姚某 , 5 岁。自述 3日前骑 自行车前臂受凉 男,5 后, 始前臂痛 , 后疼痛渐上移。 日 前疼痛移之肩膊及后 背, 入夜疼 痛 犹甚 , 入 骨髓 , 以入 眠 , 敷后 痛稍 痛 难 热
治法: 内关 、 公孙 、 足三里、 丰隆补法 , 合谷、 中脘、 百会 、 阳、 听 区平 补平 泻 , 穴 得气 后 皆 留针 3 太 晕 各 0
维普资讯
JAM . C M卵 ,0 8 Vo.4 NO. 2 0 , 12 , 5
针 灸歌赋 临床 应用体会

针灸(歌赋)

针灸(歌赋)

标幽赋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赢。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阳跻、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跻、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二陵、二跻、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百家针灸歌赋

百家针灸歌赋

百家针灸歌赋肘后歌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心胸有病少府泻,脐腹有病曲泉针。

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膝强痛交信凭,胁肋腿痛后溪妙,股膝肿起泻太冲。

阴核发来如升大,百会妙穴真可骇,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

鹤膝肿劳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风府可用针。

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刺深去不仁,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

五痔原因热血作,承山须下病无踪,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分(一作三寸)深。

狂言盗汗加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

骨寒髓冷火来烧,灵道妙穴分明记。

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连日频频发不休,金门刺深七分是。

疟疾三日得一发,先寒后热无他语,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

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

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寻,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半寸顺骨行。

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

百合伤寒最难医,妙法神针用意推,口禁眼合药不下,合谷一针效甚奇。

狐惑伤寒满口疮,须下黄连犀角汤。

虫在脏腑食肌肉,须要神针刺地仓。

伤寒腹痛虫寻食,吐吮乌梅可难攻,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还胃气通。

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

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凭。

飞虎一穴通痞气,祛风引气使安宁。

刚柔二痉最乖张,口禁眼合面红妆,热血流入心肺腑,须要金针刺少商。

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不论老幼依法用,须教患者便抬身。

打扑伤损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权留下意无穷。

腰腿疼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大都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

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消散即时瘳。

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分到,腰软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见效。

从针灸歌赋看针刺治痛特点

从针灸歌赋看针刺治痛特点

从针灸歌赋看针刺治痛特点
贺琨;续龙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8(034)010
【摘要】针灸歌赋是为方便诵读记忆而编成的口诀性著作,是针灸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治疗痛证的部分,是历代针灸学家治疗痛证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刻总结,是针灸治痛规律的高度概括,包括针灸治痛的取穴原则、针刺手法等丰富内容.本研究选取针灸歌赋中几处具有代表性的韵文或对语,以此进行分析和延伸,从“以痛为腧”“交会穴”和“交叉对应取穴”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痛的取穴规律;从针刺的深度、方向和角度方面分析针灸治痛的针刺手法.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贺琨;续龙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山医院暨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山东泰安271000;山东省泰山医院暨山东省泰山疗养院,山东泰安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从针灸歌赋看"对应疗法"的意义 [J], 俞大雄;徐明光
2.古代针灸治疗歌赋中的取穴方法及特点 [J], 张莉
3.针灸歌赋指导下针刺联合逍遥蒌贝散治疗囊性乳腺增生的临床研究 [J], 张月月;
王荣
4.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针灸治痛初探 [J], 崔云建
5.谈古代针灸治疗歌赋中针灸处方特点 [J], 张莉;鲍学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10月第30卷第10期 ·711·文章编号:1005-0957(2011)10-0711-03 ·文献研究· 古代针灸歌赋学习探微朱现民,尹连海(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郑州 450008)【关键词】 针灸学;歌赋;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志码】 A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10.711关于“歌”和“赋”,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已有诠释,“咏其言谓之歌”,“不歌而诵谓之赋”。

歌和赋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体。

“歌”的特点是句式整齐;有节奏韵律,平仄不严;以七字句为多,兼有其他句式;结构上以两句体、四句体为多,多运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

“赋”的特点是语句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针灸歌赋是历代针灸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包括对疾病观察、分析和诊疗处方等,这些综合性的宝贵经验,通过反复实践后总结而成,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运用方便,保留着很多有价值的学术内容,传诵至今,长盛不衰。

针灸歌赋作为研究针灸学术的重要文献,不仅为古代医家所推崇,几乎也成为现在每一位针灸学习者的必修课程,但由于针灸歌赋年代久远,词略义广,在学习中难免遇到很多问题,为了便于针灸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学习和临床应用,在此对古代针灸歌赋作以初步论述。

1 古代针灸歌赋的内容与分类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针灸歌赋依其内容可分为基础类、综合类、腧穴类、刺灸类、针灸证治类、时间针法类等几个部分。

1.1 基础类歌赋基础类歌赋包括十二经脉歌、十二经脉循行歌、手足十二经脉所属歌、十二经脉流注顺序歌、十二经脉分布规律歌、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歌、十二经脉交接部位歌、十二经脉气血多少歌、奇经八脉歌、十四经穴起止歌、十四经腧穴分寸歌、十五络脉歌、五输穴歌、十二原穴歌、十五络穴歌、俞穴歌、募穴歌、郄穴歌、下合穴歌、八会穴歌、八脉交会穴歌、八脉八穴治症歌等。

此类歌赋为基础内容,对指导针灸学习和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的重点在于熟记和背诵。

1.2 综合类歌赋综合类歌赋包括标幽赋和流注指微赋等,此类歌赋是针灸各方面内容的综合,包括经络、腧穴、辨证取穴、针灸临床等。

如标幽赋是金元时期著名针灸医家窦汉卿撰写的一篇针灸名作,综合阐述了针灸与经络、脏腑、气血的关系,施术前后注意事项,诊治方法,取穴宜忌,针刺操作手法和治疗经验及心得,具有极大的指导性意义[1],一向被认为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

学习重在理解性记忆,多翻阅相关的古籍文献和注解书籍,使其精华贯穿于个人思想之中,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1.3 腧穴类歌赋腧穴类歌赋包括四总穴歌、天星十一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等,是古代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验穴、效穴应用的经验总结。

如四总穴歌短小精悍,所选穴位针感强、疗效快、应用广,是远部取穴的典范,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也为当今广大针灸工作者所熟知。

学习此类歌赋重在临床应用,在应用中加以揣摩发挥,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发散思维进而发现新的经验有效穴。

1.4 刺灸法类歌赋刺灸法类歌赋包括金针赋、补泻雪心歌、针法歌、行针总要歌、禁针穴歌、禁灸穴歌等,是古代针灸医家对其取穴经验、手法操作、针灸禁忌等方面的总结。

如金针赋主要论述针刺方法,包括下针之法、出针之法、催气之法、行气之法等治病八法,并重点介绍烧山火、透天凉、阴中隐阳、阳中隐阴、子午捣臼、进针之诀、留气之诀、抽添之诀等,还对通经接气的“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针法作了概述。

现存针灸古籍中所载的针刺手法多源于此赋,而为针灸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篇针刺手法专论。

这类歌赋学习重在根据文献记载的操作方法及要领,进行手法训练,仔细揣摩其手法操作机理和适应证,指导临床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善于总结,形成有个人特色的针刺技法。

·712· Shanghai J Acu-mox, Oct 2011, V ol 30, No 101.5 针灸证治类歌赋针灸证治类歌赋包括流注通玄指要赋、玉龙歌、长桑君天星秘诀歌、灵光赋、席弘赋、治病十一证歌、孙思邈十三鬼穴歌、玉龙赋、拦江赋、肘后歌、百症赋、行针指要歌、回阳九针歌、杂病穴位歌、十二经子母补泻歌、胜玉歌、铜人指要赋[2]等,此类占针灸歌赋的大部分,多是历代针灸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个人及前人临床诊断、辨证论治、配方取穴、施针手法、行针手法、灸治手法等经验及心得体会的总结,切合临床实际。

其中玉龙歌相传是宋代杨氏所著,首见于王国瑞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重点介绍了120个腧穴分治80余种病证,重视经络理论,强调辨证论治,按病之寒热虚实分别施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注重沿皮卧针透刺或出血针法[3]等,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针灸从业及学习者所推崇。

但《玉龙歌》篇幅较长,后世医家多有精简,明代针灸医家高武撷取歌中精华,编成《玉龙赋》不但易于记诵,而且范围更广,几乎概括说明了一般疾病的治疗,其处方取穴疗效卓越,切合实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成为临证准绳。

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将家传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心得,编成简明扼要的《胜玉歌》,以彰显其实用价值和写作方式颇有胜过《玉龙歌》之处,歌赋中灸法应用较多,有很大实用价值。

对于此类歌赋的学习重在透彻领悟,并能举一反三地指导临床,同时也应多加揣摩,总结经验。

1.6 时间针法类歌赋时间针法类歌赋包括天干配脏腑歌、地支配脏腑歌、五寅建元歌、五子建元歌、各月干支加减数歌、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灵龟八法配穴歌、八法逐日干支代数、八法临时干支代数、飞腾八法歌等,此类又称子午流注针法歌赋。

子午流注针法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认为人体经脉的气血流注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着盛衰开阖的变化,把握时间,按时取穴,协调人体与自然之节律,维持气血阴阳之平衡,从而通经愈病。

对这一类歌赋学习的重点在于理解运用,专心研究现有的文献资料,仔细揣摩,进行推演,深刻理解古人进行“定时开穴”的主要意图,临床时适当应用,验证其有效性,去伪存真,通过“领悟”和“推演”,从中汲取对临床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2 学习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学习古代针灸歌赋,由于受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加以注意,认真处理好这些问题。

2.1 注意写作体裁,揣摩歌赋含义现存的历代针灸歌赋内容丰富,但体裁多限于歌赋形式,有一定的体例要求,注重字数和韵律。

针灸医家在创作歌赋时,为了符合写作要求会用到省略、比喻、借代等写作手法,如三阴交穴,在《玉龙歌》“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和《胜玉歌》“灸罢大敦除疝气,阴交针入下胎衣”中皆用作“阴交”;在《百症赋》“针三阴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中又用作“三阴”;在《玉龙赋》:“脚气连延,里绝三交”中又用为“三交”等等,而“阴交”是任脉位于下腹部的另一个穴位,这样的混淆就给初学者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学些古文学知识,仔细揣摩写作含义,并参考一些相关校勘或注解的工具书,帮助我们较好地理解歌赋意义。

借助前人学习经验会较快进步,同时也少走许多弯路。

2.2 注意传抄错讹,辨别校勘避讳古代歌赋由于创作年代久远,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

早在未发明纸张时,歌赋的传播方式有多种且都极为不便,有些歌赋只凭口传心授,没有相关文献记载,在传播中受到许多主观意识影响,再加上记忆难以持久和后人理解不同,问题显得更为复杂。

有些歌赋写于锦帛,或直接刻在竹简、金属器物上,虽能留下资料使后人有所参照,但传抄或后人整理过程中,差讹和错简漏牍在所难免。

纸张的发明虽避免了一些问题,但书籍在保存中会遭到虫蛀、受潮、水浸、火焚等破坏,出现错讹也不可避免。

历代医家对歌赋的校勘、整理,一方面使资料保存更加完备,便于后人学习,另一方面也对原文或存在歧义的字句进行了更改,无论更改的字句是否正确,都使歌赋不再维持原貌,也就可能不再是作者的原意,甚至可见到同一篇歌赋在不同文献记载中出现内容、文字不同的现象。

受古代避讳思想影响,医家在歌赋创作时会运用通假或借代,这样会造成费解或歧义等问题。

这就要多参看医家所处时代的文献资料,了解其语言和思想习惯,仔细揣摩以帮助理解。

2.3 注意社会背景,评析科技水平古代的创作必定受当时的背景影响,包括社会、文化、地理、科学技术等。

我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在古人生活的各方面都有体现。

医生大都来源于儒生,或世代业医,或家境贫困、父母患病迫其从医,或因科举屡试不第转而从医等,这样皆使儒家文化对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如儒家礼仪避免“赤身露体,伤风败俗”,针刺时采取“隔衣针刺”的方法,一方面容易出现取穴偏差,另一方面容易导致严重感染。

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不具备专门的消毒条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10月第30卷第10期 ·713·件,针具消毒仅是“以火燔之”或“以口含之”,针刺部位则不消毒,这种不规范的操作不可盲从。

古代解剖技术发展不完善,对人体结构只是简单描述,甚至是凭空想象,如横膈的结构直到清代王清任时才有了较完善的认识。

因此在学习中要掌握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明确穴下是什么组织或器官,进针深度在哪个范围较为安全,从而获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

2.4 注意针灸禁忌,拓展应用思路古代针具经历过石针、骨针、竹针、陶针,以后随着冶炼技术发展出现了金属针具,又有了青铜针、金针、银针到铁针、钢针的过程,而现在普遍采用不锈钢合金针。

历代医家在总结治病经验时,提出了许多禁针穴,而针具制造技艺的发展和现代针灸医家的临床实践表明,只要规范施术,谨慎操作,许多禁针穴都可应用于临床。

如神阙穴在古代文献中记载均禁针,因脐中是腹壁最薄弱之处,表皮向腹壁凹入,多有皱折,容易藏污纳垢,很难清洁消毒,细菌可由针体直接带入腹腔,而且此处组织致密,强力针刺会突破腹腔,有可能刺穿小肠,使肠内容物逸出导致严重感染。

但神阙穴下并无重要脏器,随着现代针具的改进,穴位解剖位置的明确,消毒观念的加强和针刺方法的进步,现已逐步打破了神阙穴禁针,而有专以针刺取效者。

古代应用灸法比较普遍,且大都采取直接灸和隔物灸法,其中直接灸对皮肤刺激较强,容易灼伤皮肉,所以古代歌赋中对穴下分布重要脏器和血管穴位多在禁灸之列。

随着灸法、灸具的改进,艾条灸得到大众普遍运用,许多古代禁灸穴位若采取艾条温和灸的方法也可应用。

我们在学习古代针灸歌赋时要大胆实践和尝试,拓展思路,发现更多的有效穴,获得更好的治病效果。

2.5 注意时代进步,参考现代注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也到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