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京剧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艺术塑造

合集下载

包公与包公文化——评《包公戏研究》

包公与包公文化——评《包公戏研究》

包公与包公文化——评《包公戏研究》谭德生包公,在中国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包公题材的戏曲、小说、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只要说起包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面孔黝黑、额上一块月牙的形象。

他气势威严,铁面无私,能够“日断阳、夜断阴”审决阴阳两界冤案。

那么,历史上的包公果真如此吗?由历史的包公演化为文学中的包公,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体现着怎样的价值追求?包公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对今天又有何重要启示?曲阜师范大学陈涛副教授的著作《包公戏研究》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在该著中,作者对包公的生平、政见作了详细的考察。

尤其是关于包公的思想、见解,作者可谓不惮于笔墨,埋首于卷帙浩繁的古籍资料,将包公的思想分为政治、经济、军事三大块,条分缕析。

认为包公吏治理论的基础是民本思想,因而主张薄赋轻役,选举官吏要“惟贤、惟才”、“知人、用人、信人”。

同时,军事上也要整饬武备,精选将帅,并征集民兵。

通过这样一种历史还原,一个以“国泰民安”为己任的“清官”包公便清晰可辨地站在人们面前。

作为古典戏曲方面的论著,如果脱离具体的原始资料一味空谈理论,很容易陷入空洞和苍白,难以让人信服。

该著史论结合,由史见论,以论统史,仅此而言,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

扎实的考据工作贯穿该著的始终,比如对元、明、清以及近代包公戏的剧目,作者不厌其详,从版本、作者到作品内容,均做了全面、细致的考证,从而为后文研究不同时代包公戏的变迁及其各自的特点奠定重要的基础。

在研究包公戏的过程中,该著也始终坚持“着实”。

包公被广大百姓称之为“包青天”,是一位享有崇高威望的清官。

由历史的包公到文学中的包公,包公形象不断发展、深化最终至于完美而近于“神”。

包公形象的这一演变,理应进行勘察和检视。

厘清不同时代包公戏的发展脉络,不仅对包公戏本身是一种正本清源的工作,而且能够更深层次地发掘包公戏与时代、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脉动。

该著按照年代顺序对包公戏逐一检视,指出元杂剧中的包公具有多元复合的性格,一方面他是赤胆忠心的忠臣,“立心清正,持操坚刚”,执法如山,为民除害;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世情艰险,顾忌权豪的报复,有感情,有思想,有苦闷。

京剧包拯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京剧包拯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京剧包拯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英文版The Storyline and Character Image of Peking Opera's Bao ZhengPeking Opera, one of the most renowned fo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has given birth to numerous legendary characters. Among them, Bao Zheng, known as the "Just Judge," stands out as a timeless icon. His storyline and character image,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through Peking Opera performances.The storyline of Bao Zheng revolves around his lifelong quest for justice, persevera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and unwavering loyalty to the law. Born into a humble family, Bao Zheng rose through the ranks of the bureaucracy to become a highly respected judge, renowned for his fairness and wisdom. However, his journey was not without challenges. Countlesstimes, he faced corrupt officials and powerful forces that sought to undermine his principles.Despite these obstacles, Bao Zheng never lost sight of his mission. He relentlessly pursued justice, regardless of personal cost. His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the law was not just a matter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t was a deeply personal quest that defined his character. His stories, often set against a backdrop of political intrigue and social conflict,展现了他如何在复杂的权力网络中坚守正义,如何在困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古代戏曲中的人物性格塑造

古代戏曲中的人物性格塑造

古代戏曲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古代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独具特色,更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展现了独到之处。

这些经典戏曲作品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和人物形象刻画,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人物性格,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角色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本文将从不同戏曲剧种中的人物性格塑造进行探讨,以期展现古代戏曲的魅力所在。

一、京剧中的人物性格京剧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人物性格塑造着重于形、声、色、光四方面的表演要素。

京剧中的主要角色通常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技巧和音乐表达,使其形象深入人心。

1. 浑厚稳重的文武官员无论是《正曲侠义录》中的文天祥,还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京剧中的文武官员通常具有浑厚稳重的性格特点。

他们言谈举止庄重,威严典雅,以高尚的情操和忠诚的信仰感染了观众。

在表演上,他们会以沉稳自信的声线和胸腔共鸣,通过舞台动作与面部表情相结合,将角色的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现给观众。

2. 坚毅勇猛的武将在《霸王别姬》中的项羽以及《赵氏孤儿》中的宋世杰等角色塑造中,京剧将武将的性格塑造得坚毅勇猛、豪放不羁。

他们通常以粗犷、有力的动作表现出强大的气场,用刚劲有力的唱腔展示出他们的英勇和决心。

3. 柔弱婉约的女性角色京剧中的女性角色多数以柔弱婉约的形象出现,她们可以是才女,可以是贵妇,也可以是无奈的小人物。

无论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还是《西施》中的西施,她们的性格塑造都富有内涵。

在表演上,她们通常通过舒缓柔和的唱腔和轻盈优雅的舞蹈来展现她们的婉约和细腻。

二、豫剧中的人物性格豫剧是中国戏曲的四大主要剧种之一,以其豪放激昂的唱腔和深入浅出的剧情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豫剧中,人物性格塑造更加注重形象特色和情感表达。

1. 直爽刚烈的英雄角色在《沙门岛》中的岳飞、《白蛇传》中的许仙等豫剧作品中,英雄角色常常以直爽刚烈的形象出现。

他们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勇气,不畏艰险,坚守信念。

在表演中,他们通常以豪迈激情的唱腔和壮硕、矫健的身姿来表现英雄的气概。

浅谈戏曲舞台上的包公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戏曲舞台上的包公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戏曲舞台上的包公形象及其现实意义作者:程国兴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7年第19期[摘要]从艺以来,我在舞台上多次表演过包拯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在饰演包拯的过程中,我对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心中树立了一个鲜活的包拯形象,既对我在舞台上塑造好这一人物很有帮助,同时在研究和表演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包拯在今天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河北梆子;包公形象;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U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9-0312-01包拯,每当人们一提到这个人物,会立刻想到黑脸面、双眉紧皱、额头画一月牙、身穿黑蟒袍、头戴乌纱帽、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包青天”形象。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包公一直是广大民众喜爱和称道的艺术形象。

他曾是北宋政治舞台上的历史人物,自从进入民间传说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之后,就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和艺术家的塑造下千姿百态,面貌各异。

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

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世代传颂,历久不衰,赢得世人的敬仰。

从艺以来,我在舞台上多次表演过包拯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在饰演包拯的过程中,我对他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心中树立了一个鲜活的包拯形象,既对我在舞台上塑造好这一人物很有帮助,同时在研究和表演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包拯在今天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下面谈谈我对包拯的认识。

包公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著名历史人物,特别是戏剧舞台上那位包公铁面无私、公正廉明、不畏强权、不徇私情,一心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多少年、多少代留在人们的印象中,使包公成了正义的化身。

老包,铁面无私。

三口铜铡,铡国丈,铡国舅、铡恶霸,铡贪官污吏,连五殿阎王跟前的判官都可以铡!包公戏,每出都有个完整的故事。

戏的结尾大多都在高潮处,结束在那个铡字上。

浅析包拯形象的类型化

浅析包拯形象的类型化

浅析包拯形象的类型化摘要:包青天,一个典型的清官形象,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并且断案如神,是长期流传于中华民间传说、戏曲、小说等作品中的一个完美的,具有代表性的清官形象。

包拯形象无论在法制观念、清官意识、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上,还是在社会文化心理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个近似完美的形象也有它的局限性。

关键词:包拯形象类型化箭垛式人物类型化不仅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不良文风的表现,它在追求和表现事物性质的普遍性时就忽略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单一化、概念化,用到作品中就成了千人一面,毫无典型可言。

可见人物形象的类型化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

包拯,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宋代有名的清官。

他任职期间政绩显著,清真廉明,刚正不阿,严劾贪官污吏,造福百姓,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仰。

包公形象就是宋代人们以宋代的包拯为原型进行塑造的,使历史人物演变成文学形象。

最早关于包公的故事仅限于包拯的生活片段,用来展示他耿直的个性,《宋史*包拯传》里有记载。

元代,包公的故事就被写进戏里,包公戏作为元杂剧的主要剧目之一,十分流行。

如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这时的包公形象就不仅仅是包拯形象的再现了,而是添加了文学性成分,神话色彩极大加强,并且有了超越阳世向阴间渗透的超能力和权威,形象逐渐丰富起来,成为元代人心中的包青天。

说话本的包公案在民间广为流传是在明代,即有了百家公案。

包公由铁面变成了黑脸,集清官和侠客于一身,维护了社会正义和时局稳定,满足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形象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包公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十分吸引人,但离现实越来越远,使包公成了超越人间法律的公平和正义的化身,其形象必然更加丰满和完整。

随着时代的推移,近代的包公戏吸收了以往包公故事的思想和文化精神,然后经历了从近代戏曲到当代影视如《少年包青天》等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现实对人物形象的要求,包拯形象能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适应社会的需要,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丰满的箭垛式人物。

浅谈戏剧中的“包公戏”及其文化心理

浅谈戏剧中的“包公戏”及其文化心理

086文化视角浅谈戏剧中的“包公戏”及其文化心理胡 岭“包公戏”作为元杂剧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传承至今仍然有可供研究的价值。

本文就包公形象入手展开分析,从清官文化、情法冲突、神鬼色彩三方面探讨其文化心理,以供借鉴。

一、“包公戏”中包公形象分析(一)智谋双全“包公戏”中包公的智慧与谋略令人击节赞叹。

例如,在《蝴蝶梦》中用盗马贼顶替王家儿子受死,使得王家团圆;在《灰阑记》中巧设灰阑,使得亲生母子相认;在《鲁斋郎》中巧妙将“鱼齐即”改成“鲁斋郎”,从而为民除害。

凭借智慧与谋略,每每在众多纷繁复杂的案件中抽丝剥茧,使得真相水落石出,坏人认罪伏诛,还得百姓公道。

(二)能通鬼神“包公戏”中蕴含了大量富有神鬼色彩的故事情节,而包公的身上也被赋予了能通鬼神的奇妙力量。

例如,在《蝴蝶梦》中包公梦见蝴蝶求救,还王家一个公道;在《生金阁》中包公看到郭成的鬼魂提头追打庞衙内,于是主动向鬼询问冤情;在《神奴儿》中给门神户尉烧金银纸钱,祈求阻挡妖魔、放进冤魂。

诸如此类,这种种描述都能够看出包公具有能通鬼神的能力,通过这种塑造使包公的形象更加神圣。

(三)世俗化“包公戏”中包公的形象与以往作品相比增加了世俗化色彩,将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鲜活。

例如在《生金阁》中写包公近乡情怯,抒发离愁别绪;在《陈州粜米》中写年已八旬的包公在明哲保身与为民做主之间的矛盾权衡。

因元杂剧的市民文化特色,使得创作中免不了带入世俗化特色。

因此,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多了一些世俗色彩,包公会像市井平民一般开玩笑,会有避祸保身的想法,也会有羁旅之思,此类种种非但无损于包公的形象,反而使其更显真实。

二、“包公戏”的文化心理探讨(一)清官文化的时代特色包公戏通常被剧作者赋予了平反重案、拯救苍生的使命,包公的清官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这离不开元杂剧兴起的社会基础。

当时,在蒙古政权的高压政策统治下,汉人被划归为社会的最底层,受到残暴的侮辱与剥削。

百姓不仅要在外族的统治下任人鱼肉,还要遭到贪官污吏、豪强恶霸的欺凌打压,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

元代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形成过程

元代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形成过程

等知 县 、 府 , 知 出使过 契丹 , 还在 刑部 、 兵部 任过 职 。他做 过转 运 使 、 司使 等 , 后 做 到枢 密 副使 , 为朝 三 最 成
廷 的宰辅 , 死后 追赠礼 部 尚书 , 孝肃 ” 谥“ 。包 拯做 过 天 章 阁待制 和龙 图 阁直学 士 , 这使 他 有 了 “ 待 制 ” 包 、 “ 包龙 图” 的雅称 。包 拯 为官 以执 法公 正 和铁 面无 私 著称 于世 。老百 姓 更 直 呼 “ 公 ” 包 。公是 对 包 拯 的 尊
剧 曲艺都 记载 了有关 包 公清 正廉 明 刚直不 阿 的故 事 , 这使 包 公 的形 象更 丰满 , 至 神化 和 传奇 化 。包 公 甚
成 了人们 寄托 希望 的理 想化人 物 。人们 将崇 高 、 大 、 伟 富有正 义感 且有 传奇性 的事迹都 加在 包公 身上 。 历史 上 的包公 是一 个普 通人 , 并没 有特 殊 的神 异功 能 , 剧 中的包 公 被 人们 赋 予 了超 人 的 能力 , 但 日断 阳, 夜断 阴 , 只有他 可 以看见 鬼魂 , 和其 直接 对话 ,玎 玎 《 盆 儿 鬼 》 四折 中, 第 张老 汉 带 着盆 儿 鬼 到开 封 府告 状 , 他在 堂上 对包公 说 :上告 待制 老爷 听端 的 , 人说 你 白 日断 阳间 , 的晚 时 又把 阴司理 。 当盆 儿 “ 人 到 ” 鬼 向包公 诉说 冤情 时 , 公 自己也 说 :那厅 阶下一 个屈 死 的鬼魂 , 包 “ 别人 不见 , 老夫便 见 。兀那鬼 魂 , 有 惟 你
收 稿 日期 :0 8—1 20 0—0 1

作者简介 : 彩云 , 师 , 士, 事宋元文学研究 。 李 讲 硕 从
1 O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京剧脸谱人物漫谈[1]

京剧脸谱人物漫谈[1]

京剧脸谱人物漫谈——包拯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著名的清官包拯(公元999—1062)在民间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京剧里,他的脸谱属“黑色正整脸”(面部整个涂成黑色),象征着他有刚强的意志,不畏强暴,不媚权贵,不徇私情,被誉为“铁面无私”。

两道紧锁的双眉表现他忧国忧民的心情;为了扶保大宋王朝和解除百姓的疾苦,不分昼夜辛劳工作,难得一展双眉。

额上涂成白色的弯月,除表明他的品格像月亮般清新皎洁外,还根据传说表明他是“阴阳二官”,有日断阳,夜断阴的非凡本领。

作恶之徒逃到阴间,他也能追究查办。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他29岁时考中进士。

他先后担任过知县、知州、转运使(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监察御使、天章阁待制(皇帝的顾问)、龙图阁直学士(皇帝待从的荣衔)、开封府知府、知谏院谏官、三司使(中央财政部长)等职,最后升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

公元1062年,他六十三岁时病逝于任上。

死后朝廷赐“孝肃”谥号,追赠礼部尚书。

遗著有《包孝肃奏议》集。

包拯在出仕后写过一首五言律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前四句讲的是他修身处世的原则和立志做国家栋梁的抱负;后四句是表示他希望国富民强,百姓能安居乐业,他要汲取历史上为官者的经验教训,作一个无愧于后人的好官。

这首诗实际上成为了指导他一生行动的准则。

包拯作过端州(今广东省高要县)知州。

那里出产一种名贵的砚台叫端砚,是进贡皇帝的贡品。

从前任知州的官员,每年都要在进贡朝廷的数额外,加征几倍乃至几十倍,以便去贿赂权贵或中饱私囊。

但包拯却没有这样作,他离任时,连一块端砚也没带走,当地百姓赞叹不已,但又感到过意不去。

有人用黄布包了一块,偷偷地放在他的官船中,包拯发现后,立即把砚投入江心。

据说不久包拯掷砚处的江中出现了一座沙洲,后人称之为“墨砚沙”,以褒扬包拯的清廉。

从元代包公戏看包公的形象

从元代包公戏看包公的形象
第2 5卷第 1 期
21 0 2年 2月
濮 阳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u a g Vo ain l n e h ia olg o r a fP y n c t a d T c n c lC l e o a e
VoJ No J25 .1
《 包待制智斩鲁斋朗》 鲁斋朗是一个“ 中, 花花太
岁 为第 一 , 浪子丧 门再 没 双 ; 上小 民 闻吾 怕 , 我 街 则
子孙 也 。 ”《 史》 三 百十 六卷 ) (宋 第
包公 虽 是宋 朝 时 的官员 , 但他 的公 正廉 明 , 的 他
爱 民如 子是 深受 广 大下 层老 百姓 爱戴 的 。在水 深 火

也 带来 了具 有原 始 性 的 、残 暴 的政 治统 治 和经济 掠
夺, 蒙古 贵 族 , 汉族 大地 主 、 大官 僚 , 以及 依 附于他 们 的土豪 恶 霸等 各种 邪恶 势力 , 成 了一个 人人 害 怕 、 构
人 人恼 恨 而 又很 难惩 治 的特 权 阶层 。 对 特权 阶层 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 权豪 势要 鲁 斋朗 ” 楔子 ) “ ( , 嫌官 小不 为 , 马瘦 不 嫌
骑 。动 不动 挑人 眼 , 人骨 , 剔 剥人 皮 ” 丧失人 性 的恶
中图 分 类 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9 6 (02 叭 一 07—0 17 1 12 1 ) 09 3
元代 是 一个 阶级压 迫与 民族 压 迫都 十分 严重 的
来 映射 现 实 的黑 暗 , 抒发 心 中的不 满 , 不过是 拿别 人
时 代 ,也 是 我 国 历 史 上 政 治 最 黑 暗 的 一 个 封 建 王

试析京剧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艺术塑造

试析京剧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艺术塑造

试析京剧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艺术塑造包公是一位在中国民间传诵千年的传奇人物。

戏曲舞台上演绎包公故事自元代至今数百年不衰。

据范嘉晨《元杂剧包公戏评注》一文的统计,元杂剧中有据可查的“包公戏”便有17部之多,371-380如《陈州粜米》、《三勘蝴蝶梦》、《智斩鲁斋郎》、《灰阑记》、《盆儿鬼》、《包龙图智勘后庭花》、《王月英元夜留鞋记》、《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等。

明代“包公戏”剧本大多已佚失,现存只有欣欣客的《袁文正还魂记》、童养中的《胭脂记》、沈璟的《桃符记》、无名氏的《高文举珍珠记》和《观世音鱼篮记》等传奇五种。

进入清代,众多的地方戏迅速崛起,《铡美案》等剧目开始登上戏台。

从此时起,戏曲舞台上与包公有关的剧目也日渐增多,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公戏”。

在京剧舞台上,有据可查的“包公戏”便有50出之多。

如根据剧中包公的主、次地位来划分,可分为《铡美案》等包公的主戏和包公只是在剧中“解决了诸多其他官吏难以参透的疑难诉讼”的《金龟记》等剧。

如根据剧中人物关系来划分,又可分为包公为民断案明冤的《陈州粜米》和展现包公浓厚亲情的《赤桑镇》。

如根据故事情节来看,又包括《包公辭朝》等较为真实可信的剧目与充满神话浪漫主义色彩的《双包案》等剧。

如按问世时间来看,既有流传百年的《探阴山》,又有新近诞生的《香莲案》。

如根据剧目来源划分,既有改编自元杂剧的《智斩鲁斋郎》,又有移植改编自地方戏的《狄龙案》。

即使是同一题材,也有着不同的演绎,如“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京派为《遇皇后·打龙袍》,在海派则为连台本戏。

而且,京派的包公由花脸扮演,海派的包公由老生扮演。

最终,经由几代京剧人的精加工,京剧“包公戏”自成体系,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包公形象塑造手段。

但相当一部分“包公戏”是后人依托“包公”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进行的艺术创造。

“包公戏”的创作植根于民间,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草根文化”,也代表着民间大众祈盼世间多清官、世道多安乐的心声。

论元杂剧包公戏对包公的塑造

论元杂剧包公戏对包公的塑造

论元杂剧包公戏对包公的塑造
李申曦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元杂剧包公戏塑造的包公为元代所独有,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其背
后又有独特的成因。

考察现存元代包公戏,包公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因为元代剧作家对包公性格的刻画综合史料记载,并且在戏剧创作中将包公赋予了审鬼通神的能力,剧中包公机智权变,善用智谋,在塑造包公时的戏剧安排也遵循一定的程式。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李申曦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37
【相关文献】
1.关汉卿与元杂剧中的包公戏 [J], 李建明
2.照耀人心的双日——论元杂剧中的“包公戏”和“水浒戏” [J], 佘大平
3.元杂剧中的包公戏与元代的社会现实 [J], 颜杰
4.铁面执法还是以谋代法——试论元杂剧中的包公戏 [J], 刘新文
5.元杂剧包公戏与法制文学的传承 [J], 韩春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赏析戏曲包公告状

赏析戏曲包公告状

赏析戏曲包公告状戏曲《包公告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包拯这位历史上的名人为主角,讲述了他在执法过程中的正直和公正。

这部戏曲不仅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通过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

首先,戏曲《包公告状》通过对包拯这一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他的刚正不阿、忠心耿耿的形象。

包拯作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在历史上以清廉正直而著称,深受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在戏曲中,包拯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他不仅是一个执法严明、不畏权贵的官员,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对待民生、对待公正的追求,都体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通过对包拯形象的塑造,戏曲《包公告状》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古代名臣形象,激励人们向包拯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戏曲《包公告状》通过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

在戏曲中,包拯所面对的案件多为民生案件,他不畏权贵,只按照法律和道德准则办事,对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同时,戏曲还通过对包拯与权贵势力的斗争,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黑暗面和腐败现象。

通过这些情节的呈现,戏曲《包公告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和法治不完善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深切忧虑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对当代社会也是一个深刻的警示,提醒人们要珍惜法治和正义,坚守道德底线,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最后,戏曲《包公告状》在表演形式上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精彩的唱腔和动人的舞姿,将包拯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同时,戏曲中的台词和音乐也富有表现力,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刻画,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种表演形式不仅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更能够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观念,从而对包拯的形象和他所代表的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别样包公”——我扮演暮年包公的一点体会

“别样包公”——我扮演暮年包公的一点体会

关于包公的民间传说有很多,古往今来,人们都知道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有“包青天”的美称。

提起包公戏,大家不约而同会想起京剧舞台上的黑脸包公,尤其是京剧大师孟广禄所塑造的如《铡美案》《探阴山》等一系列包公形象,唱做念表俱佳,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久而久之,观众的潜意识中也给包公这个人物形象做了一个定位,认为只有这个包公才是真正的包公,传统意识和观念中也不允许有别样另类的包公形象存在,而我今天要谈的恰恰就是与京剧舞台上包公人物形象完全不同的包公,而且是一个暮年的老包公,一个“别样包公”。

大型锡剧《暮年包公》主要讲述的是大宋老臣包拯,多次向皇上举荐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知县刘正毅,希望他能够接任自己的开封府尹之职。

而此时刘正毅却发现给玉泉实民拨付的钱粮被国舅之子钱衙内贪吞,欲告御状。

钱衙内求助姑母西宫娘娘,反污刘正毅,将刘正毅发配边陲充军,并当场将其岳父棍毙。

包拯猝不及防,迅速将钱衙内捉拿归案,不料一道圣旨让包拯离任退休,由钱国舅的心腹陶江富接任开封府尹,随即又添命案,包拯含愤交印,泪洒西宫。

一场为刘正毅一家平冤昭雪的行动,一场为开封府尹之职的权利争夺,一场正与邪、忠与奸的较量由此展开,可谓风波叠起,险象环生。

在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我曾在多个剧目中,如在大型锡剧《秦香莲》《狸猫换太子》中都扮演过包公这个舞台人物形象,因有京剧这个范本在那里,虽有不同,但艺术是相通的,可以借鉴,加上我本身就是学老生的行当,心里多少有点数的,但是要扮演这么一个暮年包公,心里还真是一点底气也没有。

首先这是一个新编的原创剧目,这个暮年老包公也不是平常意义上观众极易接受认可的固有人物形象,而是一个全新的、有着丰富内涵的包公,且作为新编戏本身,它也一个逐步提高、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

为此我对编、导、音、舞美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很深入细致的探讨,对剧中人物走向、人物定位、音乐唱腔、舞台表演方式等,尤其是包公这个人物究竟应该怎样塑造都进行了仔细认真的分析研究,对症下药,在排练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打磨加工,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使新编大型锡剧《暮年包公》首演获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包公案展现包公清廉正直的形象

包公案展现包公清廉正直的形象

包公案展现包公清廉正直的形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包公是一个备受敬仰的传说人物。

作为一位清廉正直、以公正执法而闻名的晚唐州县判官,包公案是他赢得了人们广泛尊重和崇敬的原因之一。

在包公案中,包公以公正、智慧和勇气,解决了许多复杂的案件,以保护人民的利益并维护社会秩序。

这些案件鲜明地展示了包公清廉正直的形象,树立了作为一名公务员的榜样。

本文将对包公案展现包公清廉正直形象的几个案例进行探讨。

第一个案例是《包公巧断平阳府》。

在这个案件中,有两名商人因贸易纠纷而争执不下,一方甚至打伤了对方。

县中官员无法解决争端,并直接请示包公。

包公不偏不倚地倾听了双方的陈述,并通过详细调查事实,最终发现这起冲突是由于其中一方试图违反承诺而引发的。

面对明确的证据,包公公正地判决了这个案件,要求违约方赔偿并向受伤方道歉。

这个案件展示了包公公正的判断力,他不受任何干扰而始终坚守原则。

第二个案例是《包公审判大案》。

一个富有的商人被发现谋杀了一个年轻的妇女,并试图掩盖罪行。

这个案件在整个城市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人们对正义的期待如山般沉重地压在包公的肩上。

这一次,包公通过深入的调查和逐个审问目击者,揭示了真相,并确认了商人的罪责。

他没有受贿,也没有被通过权力背后的压力所动摇。

相反,他追求公正,以眼见为实的证据来支持他的判断。

通过这个案件,包公以他坚定的意志和对正义的坚守赢得了人们的赞许。

第三个案例是《包公断狱救苦民》。

在这个案件中,一个无辜的老人被错误地投入监狱。

这个案件背后有人为了私利而指控了老人,他们试图迫使老人支付巨额赎金。

包公接到这个案件后,立即展开了调查。

通过仔细分析证据,包公发现了隐藏在案件背后的阴谋。

他敢于面对强权,坚守正义,并最终让老人获释。

这个案件是包公反抗腐败和私利的鲜明例证,表明他始终以公正和为人民服务为指导原则。

包公案中的这些案例并非都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反映了包公精明而公正的执法方式。

他的英勇行为和毫不动摇的执法原则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成为后代官员的榜样。

《包公》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包公》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包公》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包公》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包公是元代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杂剧中的主要人物。

对“包龙图”中包拯性格的症候解读

对“包龙图”中包拯性格的症候解读

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很早就在中国戏曲文学和戏曲舞台上有了鲜明地塑造,宋朝时的《合同文字记》等文学作品对包拯的形象有了成功的刻画。

元朝时期,统治者昏聩腐败,社会政治暗无天日,老百姓极其渴望能有“清官”出现为民做主,一大批表现包拯为官正直、清廉的“包公戏”应运而生,“包公”这一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形象由此成为“清廉”“正直”“爱民如子”等的代名词。

在京剧剧种中,“包龙图”系列戏《赤桑镇》《铡包勉》《遇后龙袍》就是塑造包拯上述形象的典型剧作。

本文将运用法国理论家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方法,以“包龙图”为个案,解读“包公”性格被平面化、固定化的文化与艺术原因。

一、包公形象的理想性与虚拟性《宋史》中脱脱所撰《包拯传》里的包拯,耿直公断,几近完人。

戏曲舞台上的包拯形象及人物性格与正史有出入,与史传人物性格相比,戏曲舞台上的包公形象显得比较复杂,但也更为符合日常生活中的人性和人情。

经过不同时代艺人的加工,戏曲舞台上的“包公”形象日趋定型。

在民间,人们亲切地称包拯为“包公”“老包”“包青天”,同时也将那些在戏中专门饰演包公的人叫做“黑头”。

在京剧发展史上,京派与海派名家辈出,极大地丰富了包公戏的内涵与表演技巧,使得“包公”在净行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席位。

在京剧之中,包公戏的服装与化妆(扮相)、唱腔与表演为诸多观众所津津乐道;有关包拯人物形象的认识,人们大多停留在“铁面无私”“刚毅正直”“明察秋毫”的固定印象之中。

从戏曲演出所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来说,上述情形的确存在:在《秦香莲》中,包拯敢于抗拒皇权贵胄,为平民秦香莲申冤,将驸马陈世美推到铡刀之下;在《铡包勉》中,他大义灭亲,杀了贪污三十万的侄儿包勉;在《狸猫换太子》中,秉持正义,协助皇帝消灭权奸;在《钓金龟》与《铡判官》的探案推理过程中,包拯都是亲力亲为。

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就是通过这类戏曲作品的演绎,被艺术地塑造了出来。

“包公戏”自宋元以降流传至今,甚受人们欢迎,“包公”也因此一直处于民众的崇拜之中。

历史趣谈包公的脸谱代表了什么 包公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趣谈包公的脸谱代表了什么 包公的故事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包公的脸谱代表了什么包公的故事有哪些
导语:戏曲中的脸谱往往是依据人物的个性而制定的,有一种夸张的变现手法在里面,包拯的脸谱是黑色的,代表他铁面无私,正气凛然。

那么包公的脸为
戏曲中的脸谱往往是依据人物的个性而制定的,有一种夸张的变现手法在里面,包拯的脸谱是黑色的,代表他铁面无私,正气凛然。

那么包公的脸为什么要涂黑呢?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包拯小的时候在乡下放牛,在路边睡着了,结果被马踩伤,留下了伤痕,就是在艺术表现上的月牙。

另外根据郭维庚的记载来看,包拯原来的名字叫包文正,他长大的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叫包文正,那就是我将来做官的时候要公正,要不畏强权,爱戴百姓,他在自己额头上画了一个太阳,太阳里又画一个月亮,他认为这样子才是当官的样子。

有一天,嫂子看到包拯的脸笑哭了,包拯问嫂子自己这样像不像清官,嫂子说应该把下面的脸涂黑,他觉得这样和刚强,就在孩子面前展示,包拯小时候是孩子王,结果把小伙伴们都吓了一跳,不知道他是神是鬼,他对孩子们说,我将来要扶持大宋为民伸冤,包拯还指着一旁农民的铡刀,说有谁不服的,我就用铡刀铡他。

之后戏剧舞台上,铡刀就被艺术化成龙头、虎头、狗头铡,这铡刀对那些贪官污吏来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一想到自己要是继续犯错,有朝一日一定会死在铡刀下。

在京剧里,包拯嘿嘿的额头上有个很大的月亮图案,传说包拯小的时候家里穷,放牛的时候给牛踢了,但是早期的戏剧舞台上包公的脸谱是没有月牙的,到了清朝末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希望救星来拯救自己,就希望包拯能够青天转世,将脸谱加上了月牙图
生活常识分享。

京剧中的人物造型分析

京剧中的人物造型分析

京剧中的人物造型分析京剧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以其精妙的表演技巧和高度概括的表演风格出名,更以其独特的人物造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京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角色,更是通过视觉方式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身份。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妆容造型和服饰特色三个方面来分析京剧中的人物造型。

首先,要理解京剧人物造型,首先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

京剧起源于清代,发源于北京,深受宫廷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京剧的人物造型中可以看到许多宫廷元素的融入。

例如,面部妆容的精细绘制和丰富的颜色多用红色、黄色等明亮的色彩,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对于鲜艳色彩的崇尚。

同时,人物的服饰也以细节丰富和华丽为特点,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特点。

对于京剧中的男性人物而言,妆容造型通常强调阳刚之美。

演员的脸部妆化得棱角分明,用黑色素描勾勒,展现出刚毅和坚韧的性格特点。

眉毛也是塑造角色形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中常用的“丹凤眼”眉形,使男性形象更显气概。

此外,头发的捆扎方式也有一定的规定,三髻、四髻以及不同的发髻造型能够反映出人物的身份地位。

与男性人物不同,京剧中的女性人物造型更注重塑造优雅与娴静之美。

女性演员通常会化浓妆,脸部妆容多以粉白为基调,突出青白的面色。

这样的妆容不仅使女性人物更具有妖娆和柔美之感,也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对于女性羞涩贞淑的特点相契合。

我们可以通过女性人物的妆容差异来辨识出她们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这其中,红妆代表美艳,青妆代表稚嫩,白妆代表端庄。

除了面部妆容,服饰对于人物造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京剧中的服饰丰富多样,能够准确传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男性人物通常穿着袍襦,袍子通常以红色为主,象征着权势和威严;而襦则是用以区分不同的角色身份,例如黄襦用来扮演皇帝、蓝襦用来扮演文官。

女性人物的服装设计注重细节和线条。

对于皇后和贵妃这类妃子角色,常常穿着绣满金线和珠片的锦袍,而妆容、发饰和首饰也更加豪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京剧包公戏中包公形象的艺术塑造作者:栾波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年第02期摘要:包公是一位在中国民间传诵千年的传奇人物,自元代至今数百年不衰,戏曲舞台成为包公故事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本文通过梳理京剧包公的几大外形塑造元素如脸谱、服装、盔头、髯口等来初步解读包公形象;金少山、裘盛戎、李桂春、李如春分别对南北地域的京剧“包公戏”及包公舞台形象塑造的发展、演变做出卓越贡献。

通过对这些演员的艺术特征分析,最终探索出京剧“包公戏”中包公形象塑造的艺术魅力之源泉。

关键词:包公形象;包公戏;京派包公;海派包公中图分类号:J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7)02-0101-06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17.02.017包公是一位在中国民间传诵千年的传奇人物。

戏曲舞台上演绎包公故事自元代至今数百年不衰。

据范嘉晨《元杂剧包公戏评注》一文的统计,元杂剧中有据可查的“包公戏”便有17部之多,[1]371-380如《陈州粜米》、《三勘蝴蝶梦》、《智斩鲁斋郎》、《灰阑记》、《盆儿鬼》、《包龙图智勘后庭花》、《王月英元夜留鞋记》、《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等。

明代“包公戏”剧本大多已佚失,现存只有欣欣客的《袁文正还魂记》、童养中的《胭脂记》、沈璟的《桃符记》、无名氏的《高文举珍珠记》和《观世音鱼篮记》等传奇五种。

进入清代,众多的地方戏迅速崛起,《铡美案》等剧目开始登上戏台。

从此时起,戏曲舞台上与包公有关的剧目也日渐增多,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公戏”。

在京剧舞台上,有据可查的“包公戏”便有50出之多。

如根据剧中包公的主、次地位来划分,可分为《铡美案》等包公的主戏和包公只是在剧中“解决了诸多其他官吏难以参透的疑难诉讼”[2]的《金龟记》等剧。

如根据剧中人物关系来划分,又可分为包公为民断案明冤的《陈州粜米》和展现包公浓厚亲情的《赤桑镇》。

如根据故事情节来看,又包括《包公辭朝》等较为真实可信的剧目与充满神话浪漫主义色彩的《双包案》等剧。

如按问世时间来看,既有流传百年的《探阴山》,又有新近诞生的《香莲案》。

如根据剧目来源划分,既有改编自元杂剧的《智斩鲁斋郎》,又有移植改编自地方戏的《狄龙案》。

即使是同一题材,也有着不同的演绎,如“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京派为《遇皇后·打龙袍》,在海派则为连台本戏。

而且,京派的包公由花脸扮演,海派的包公由老生扮演。

最终,经由几代京剧人的精加工,京剧“包公戏”自成体系,并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包公形象塑造手段。

但相当一部分“包公戏”是后人依托“包公”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进行的艺术创造。

“包公戏”的创作植根于民间,是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草根文化”,也代表着民间大众祈盼世间多清官、世道多安乐的心声。

在绝大部分京剧“包公戏”中,包公一般是面部勾画黑整脸,额头勾画白色月牙,佩戴黑满,头戴黑相纱,外穿黑蟒,腰束玉带,足蹬黑厚底。

京剧中的包公一般由花脸应工,既然由花脸来扮演,脸谱自不可少。

包公的脸谱属于黑整脸,除了两道白色浓眉、额头上勾画的白色月牙,以及两腮在黑色基础上稍加揉红、略显古铜色之外,脸谱均为黑色。

《宋史》第316卷《包拯传》并无描述包公面色的文字内容,但有包公“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1]383一句,意即包拯平素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表情严肃认真。

后世包公的脸谱造型为黑色,应是在“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之意的基础上敷衍而来,用黑色彰显包公的肃穆威严、刚正耿直。

在元杂剧中,并无包公勾画脸谱的记载。

明代《高文举珍珠记》第二十一出《诉冤》中,由“外”扮演的包公在【长篇】中有“铁面龙图不顺情”、“老包自幼生得丑”等语句,虽与现如今的包公脸谱有暗合之处,但尚无包公勾画脸谱的明确记载。

在梅兰芳先生“缀玉轩”所收藏的明代脸谱中,已有“黑脸白眉”的包公脸谱。

但此时的包公脸谱勾画较简单,脸谱构图在口部以上至上颚,两道白色浓眉自眼部斜画至耳鬓,面部均为黑色,尚未出现白色月牙。

梅兰芳先生“缀玉轩”所收藏的这一幅明代包公脸谱,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早的包公脸谱。

梅兰芳先生“缀玉轩”还藏有一幅清代弋腔的包公脸谱。

与明代脸谱相比,此时的脸谱基本无变化,只是白色双眉勾画细窄、精致。

后世的包公脸谱,构图与梅兰芳先生所收藏的这两幅包公脸谱大同小异,并伴随着“包公戏”的发展而逐步精化、细化,并在额头添加上了白色月牙,最终形成了戏曲舞台上常见的包公脸谱谱式。

包公脸谱特征,除了采用严正肃穆的黑色为主色之外,便是额部勾画的白色月牙。

关于白色月牙来历,历来说法不一,其一便是说包公幼年曾被马蹄踏伤前额,留下了月牙形伤痕。

但通观《宋史》中的《包拯传》,并未曾有关月牙伤痕的文字出现。

在宋、元、明、清诸代的包拯画像及塑像中,包拯的前额部也未曾有月牙伤痕。

因此,白色月牙来源于包拯额部伤痕的说法不可信,仅是民间传说而已。

另一种说法则来自于民间对包公的信仰。

包公,即是清官的化身,“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4]383,并被神化为“日断阳,夜断阴”的“阴阳判官”,白色月牙便是其通阴的身份象征。

“包公戏”中的《探阴山》等神话剧目,便在此基础上敷衍形成。

关于《探阴山》中包公脸谱月牙的勾画,在京剧舞台上,还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这便是为表现包公此时“夜断阴”的身份,月牙的朝向与其他剧目不同。

在《铡美案》、《遇后·龙袍》等剧中,月牙的朝向一般为左。

而在《探阴山》中,月牙朝向则为右。

现如今,仍有部分花脸演员在遵循此说法。

但在《升平署扮相谱》及《清宫戏画》中,月牙均为开口朝上;金少山、裘盛戎等历代京剧演员存世的包公扮相剧照,月牙形态不一,或大或小,开口或左或右,但已无开口朝上的画法,且金少山等人在月牙勾画上并未依照《探阴山》中包公脸谱的月牙开口朝右的说法:金少山《打龙袍》、董俊峰《铡美案》、裘盛戎《铡美案》(舞台版)的月牙均朝右;侯连英、陈俊杰、魏积军、高明博等人在演出《探阴山》时的月牙朝向为左;在八本连台本戏《铡判官》中,为吸引观众注意,扮演包公的演员在每本戏中勾画的月牙均不相同。

包公脸谱勾画月牙,最迟应起源于清代,理由如下:清代的包公信仰盛行,包公“日断阳,夜断阴”的说法便产生于此时,而月牙正是在这一说法的基础上敷衍而来;清代时,全民留辫,前额不留发,演员额部勾画脸谱的面积增大,月牙作为包公脸谱额部的点缀物,也便应在此时应运而生。

但月牙具体出现于清代何时,尚无确切记载。

其实,月牙的形状、大小无关紧要,是由演员依据个人习惯、脸型而定,月牙只是包公脸谱的一种点缀,对包公脸谱并不重要。

决定包公脸谱形制的则是从明代脸谱时便存在的那两道白眉。

这是由于包公脸谱,在京剧脸谱构图中属于“三块瓦”谱式,两道白眉恰是将包公黑色脸谱分为前额、左右两腮三部分,白眉的位置、形式,也决定了包公脸谱的结构与神态。

包公的白眉,属于“拧眉”,包公眉头紧皱的形象,一方面反映了包公時刻沉思,一方面也为包公增添了几分威严。

现如今,演员往往在勾画包公脸谱的时候,将两腮部分揉为古铜色,为包公的两腮打上了“腮红”。

包公的“腮红”,既丰富了包公脸谱色彩,也更接近、符合正常的黑肤色。

但在早期,包公脸谱除了白眉、白月牙之外,一黑到底,并无“腮红”。

通过查阅各类京剧脸谱谱式图书之后,笔者发现裘桂仙、金少山、郝寿臣等人的剧照、谱式并无“腮红”,“腮红”应始于候喜瑞。

候喜瑞虽以架子花脸著称,但早年搭班唱戏时,他偶尔也唱“黑头”,曾在《五花洞》、《乌盆记》等剧目中扮演包公。

在现存剧照及脸谱谱式上,候喜瑞塑造的包公形象均有“腮红”。

裘盛戎的包公脸谱同样有“腮红”,但在1963年拍摄彩色京剧电影《铡美案》时,裘盛戎为在银幕上更好塑造包公形象,将“腮红”扩大,包公脸谱的色彩除白眉、月牙之外均为古铜色。

现如今的花脸演员多为裘派传人,他们在勾画包公脸谱时,多沿裘盛戎的谱式,不加“腮红”一黑到底的包公脸谱已不多见。

在京剧历史上,有几幅包公脸谱比较特别,其一为《普天乐》,其二为《奇冤报》,其三为海派《狸猫换太子》。

《普天乐》,即流传至今的《铡判官》。

《普天乐》充分发挥清宫演戏优势,讲究排场,并对包公的服装、脸谱进行了改革。

由于《普天乐》中的包公穿梭于阴阳两界,他的脸谱变为“阴阳脸”,脸谱以鼻为界分为两部分,开口朝上的月牙也被分为两部分,左部黑脸、白眉、白月牙,右部白脸、黑眉、黑月牙。

现如今,包公的“阴阳脸”已难见于舞台,这种左右对称、色彩相反的“阴阳脸”谱式,只有昆曲《九莲灯·闯界》一折中的判官照旧勾画。

《乌盆记》,又名《奇冤报》,由元杂剧《叮叮当当盆儿鬼》、明传奇《断乌盆》演化而来。

《乌盆记》中的包公,与绝大部分“包公戏”相类似,在全剧后半场断案时出场。

但此剧中的包公,时在应举高中后的定远县任上,年纪尚幼,因此早年间演出该剧时,包公不佩戴髯口,勾画白嘴叉,戴千斤(毕业于上海戏剧学校“正字班”的花脸演员陈元正在台湾演出《乌盆记》时依旧如此[3])。

但裘桂仙在扮演《乌盆记》的包公时,感觉不佩戴髯口的光嘴叉形象不美观,气势也较减弱,因此便佩戴起黑满,不再勾嘴叉。

现如今全部《乌盆记》中的包公多沿裘桂仙此举。

海派《狸猫换太子》为连台本戏,李桂春扮演的包公脸谱有别于北方,在“三块瓦”谱式基础上自成一家:白月牙根据“马蹄伤痕说”改为一条狭窄的白色梭状条,且位置由额部正中央移至额头左部,额头用灰色油彩勾画;左右两腮用暗粉色油彩勾画;白眉除眉头部分外变细窄,并填充以黑油彩,鼻翼勾白,以显露出鼻部。

李桂春之后,李如春、孙柏龄等人在演出海派“包公戏”时均沿用这一谱式。

2006年南京京剧团依据孙柏龄演出本排演的四本海派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依旧沿用了海派包公脸谱。

[4]京剧舞台上的包公脸谱,既有通用的一般谱式,又在细微处各具特色。

但无论如何变化,包公的脸谱只是一种意象,是人们对包公形象的直观认识的体现。

京剧服装“宁穿破,不穿错”,服装要与人物身份、性格等相符。

蟒,在传统衣箱中,是帝王将相、高官显贵的礼服与官服。

戏中的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执掌开封府,位高权重,因此,戏中的包公在大部分场合下穿蟒。

由于黑蟒多用于庄重正派、刚正耿直、粗犷豪放的花脸脚色,且又与黑色脸谱相对应,因此包公所穿之蟒多为黑蟒,又可细分为黑色平金大龙蟒、黑色福字行龙蟒、黑色团龙蟒等,而黑色福字行龙蟒又为包公所专用。

黑色福字行龙蟒是在传统黑色行龙蟒上的基础上改良而来:黑色行龙蟒的行龙图案一般绣在前胸位置,但由于包公多佩戴黑满,行龙易被黑满所遮掩,为突显行龙图案,故将它横移至直立蟒水的上方,蟒身的其他部位点缀福字、寿字的花纹。

《铡美案》、《赤桑镇》等剧中的包公多穿黑色福字行龙蟒。

京剧中包公的蟒袍,除黑色之外,尚有白色、紫色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