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说课稿

合集下载

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

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

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课的内容,课题2《原子的结构》。

本课将带领学生们探索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帮助他们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以及原子的分类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原子结构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如水、金属、塑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进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1.原子的构成o介绍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o通过动画演示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o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及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原子的分类o根据原子核内质子数的不同,将原子分为不同种类的元素。

o介绍元素周期表及其意义。

o通过实例,讲解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及其性质。

巩固练习1.判断题: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A. 正确B. 错误2.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原子的分类?A. 金属元素原子B. 非金属元素原子C. 氦原子D. 氢原子3.填空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原子核内质子数的()关系?小结与作业布置1.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2.作业布置:阅读相关文献或观看视频,了解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短文进行描述。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原子的构成和分类有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时存在一些困难。

为此,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并尝试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实验演示或虚拟仿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完成巩固练习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习题训练,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结语与展望本课通过对原子的结构及其分类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练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基础知识,为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高艳艳【说教材、学情】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易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接着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将要学习的离子作铺垫。

因此,本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而且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这些基础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 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方法】鉴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的教学模式,使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本节课由原子的概念导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我跟学生们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先由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之后指名学生说出原子的体积大小、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排布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原子核。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它包含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直径大约为10^-15米,虽然它非常小,但却占据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

接下来,我们讨论电子。

电子是带负电的基本粒子,它们在原子核外的空间中运动。

电子的运动不是固定的轨道,而是以概率云的形式存在,这被称为电子云。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的概率分布。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被称为电子排布规律。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电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必须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

此外,电子倾向于先填充能量较低的轨道,这被称为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的排布对原子的化学性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最外层电子,也就是价电子,决定了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的能力。

当原子的价电子数满足特定的条件时,它们会倾向于通过共享、转移或接受电子来达到稳定的电子排布,从而形成化学键。

最后,我们来探讨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例如,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这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而非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则倾向于与其他原子共享,形成共价键,这使得非金属通常表现出绝缘性和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原子的结构,还能够认识到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化学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1. 概述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认识到物质不断地分割,直到分割到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原子。

现代科学发现,原子虽然很小,但却具有非常丰富的结构和性质。

本文将从原子的基本结构开始,一步一步地介绍原子的构成和性质。

2.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主要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核。

电子绕着核旋转,类似于行星绕着恒星旋转。

这个电子“云”可以描述电子在原子内的可能位置。

在上世纪初,雷利、卢瑟福和玻尔等著名的科学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原子结构模型,其中以玻尔模型最为经典。

玻尔模型认为电子的能量级别是固定的,并且电子在轨道上绕核旋转时,必定存在一定量的能量差异,这些能量差异对应着不同的光谱线。

3. 原子的性质原子性质包括原子尺寸、原子质量、原子电荷等。

原子尺寸非常小,大约是纳米级的,而原子质量则较大,以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为基准,电子的质量则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的电荷以质子为正电荷,以电子为负电荷。

另外,原子还具有化学反应的性质。

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主要是通过电子的传递和共用来实现的。

4. 原子的物理性质原子的物理性质包括光谱性质、原子磁性和原子谐振等。

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原子会发生辐射或吸收电磁波,这就是光谱现象。

原子还具有一定的磁性,这种磁性称为原子磁矩。

原子谐振则是指原子在特定的频率下吸收电磁波与物理性质。

5. 结束语总体来说,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但它并不简单,其丰富的结构和性质使得它成为了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总结了原子的基本结构、性质和物理性质,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更好地理解原子的奥秘。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说课稿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情感教育。

2学情分析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

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构成”的模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引用典籍,导入新课百家讲坛栏目中于丹的“庄子心得”把我们带进了庄子的世界。

这位道学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富哲理的言论,“一尺之棰(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其中之一。

“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如果将木棍一直分下去,你认为可以分到什么程度?”(学生会想到原子。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原子究竟可不可以再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典籍的引用不仅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创设了问题情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2【讲授】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对原子构成大胆猜想,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活跃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所以我播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视频,以“假如我是卢瑟福,会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为主题,组织学生围绕原子的构成分组展开讨论,再进行交流。

(讨论提纲:①大多数带正电的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是否为实心球体?②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方向上的偏转,极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的构成是否像乒乓球一样,内部完全是空的?)学生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其内部有一个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粒子。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作者: ————————————————————————————————日期:ﻩ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第一课时)新庆初级中学卢周龙一、说教材(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原子的构成是在前面初步学习了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课时包含“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知识,是后面学习“离子”以及“化学计算”的必备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种子和电子构成的。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二、说学情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但是,我县位于偏远地区,学生课外知识有限,而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由于本科内容的抽象化程度很高,所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创设情景,通过探究活动去发现知识,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形使用科学探究方法的习惯。

四、说学法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分组进行学习活动,并进行猜想,然后观看多媒体动画、图片及史实介绍,通过讨论、交流、领悟、相互补充等一系列小组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对比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一)、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激发问题教师播放两个短片: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的图片资料;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图景。

学生为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之大而惊奇,心中产生疑问: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教师导入主题:要知道其中原理。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我不禁浮想联翩——世界是如此之大,即使在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原子内部,也有那样丰富而巨大的世界!漫游在原子王国里,我不仅为自然的现象和严谨的规律而惊叹;我更多的是思考:作为有志青年,作为中国人,我们该为人类科学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腾飞,为彻底揭开这原子王国无穷的奥秘,作出怎样的努力?
(三)[新课总结]本节学习后你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3、电量关系
4、质量关系
四、[板书]
质子
原子核(带正电)
(带正电)
原子中子
(不带电)
(不带电)核外电子
(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以图表信息分析,史料介绍为媒介,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3.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的电性由______决定,因此原子核带____电,数目跟质子相等(即核电荷数=_______)。
【学生活动】观察表格(表3-1),思考下列问题
讨论:通过以上分析,请找出原子中三个相等的量。
原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总结】
【板书】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原子结构说课稿 (2)

原子结构说课稿 (2)

《原子结构》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课题是《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课标,因为课标是教学的依据。

应该首要分析,课标要求中,除了知识目标外,还有一条:就是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来实现这一过程呢?我们得先分析教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包含能层和能级、构造原理及电子排布等。

前面学生在必修2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这里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的结构,这是原子结构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过渡:那我们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我们得分析学生处于什么样的知识水平。

前认知怎么样?【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学生知道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在能力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在心理层面:作为选修3物质结构的第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好奇心强,这是教学的有利因素。

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过渡:根据以上分析,本课题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同实现学生学习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展示【教学重难点】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如下教法和学法:先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分析推理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本质,对于较难的知识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简单的内容自主学习。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展示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具体的教学流程【环节1】情境引入,激发思考展示霓虹灯图片,提出问题: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给夜晚增添了不少色彩,你知道霓虹灯发光的原理是什么吗?霓虹灯学生很熟悉,只是没有研究过发光原理,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欲求知,同时也能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能量视角。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源潭中学苏哲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

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原子构成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二、教学策略1.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本课题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学习相对原子质量。

我今天说第一部分。

2.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节课我增加了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

展示原子的模型,电子行星模型图片等,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2.提问方式:通过提问:“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生活实例:展示一些与原子相关的日常用品,如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等,让学生认识到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课堂小结:邀请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评价与反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化学魔术实验:在课堂开始时,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魔术实验,如“消失的硬币”,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欲望。
2.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节,主题为“原子的结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进一步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离子化合物等打下基础。
2.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3.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借鉴优秀教学经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原子结构 说课稿 教案

原子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原子核和电子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3.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电子、原子序数、质量数等。

2. 原子结构的模型: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波尔模型、薛定谔模型等。

3.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道尔顿原子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散射实验、波尔量子论、薛定谔方程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原子结构的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道尔顿原子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特点。

3.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5. 总结:总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强调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

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发展,如质子、中子、夸克等更微小的粒子的发现。

2. 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如原子的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

3. 介绍现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成果,如量子力学在原子结构解释中的应用。

七、教学案例分析1. 通过分析历史上的著名科学家如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波尔、薛定谔等的研究成果,了解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来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

原子结构 说课稿 教案

原子结构  说课稿  教案

原子结构(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识记常见元素(1~36号)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难点: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1、氢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2、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二、能层与能级【教学步骤、内容】阅读引言]思考并讨论: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两方面是什么关系?2、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如何决定性质?分别举例说明。

[识图]读第一章章图[讲]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1、公元前4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观点:物质由原子构成,且原子是不可分的微粒;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

2、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物质由原子组成,且原子为实心球体,不能用物理方法分割;同种分子的质量和性质相同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电子镶嵌其中并中和正电荷,使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是可以再分的4、卢瑟福原子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并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作高速运动。

5、波尔原子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轨道上绕核作高速运动6、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现代科学家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即运用电子云模型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问]宇宙什么是时候诞生的?我们的地球从那里来?[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投影]宇宙大爆炸图片(图1-1):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课题原子的结构说课稿一、说教材《原子的结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课题《原子的结构》。

主要学习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课时为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是续上一章分子原子后对物质微观分析的更深入的学习,同时,原子的构成又与后面知识点如《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与化学式》密切相关。

《原子的构成》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基础性的章节,学好这一课题对以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

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以及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动画,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题。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2、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过程与方法:1、通过原子结构图片的分析、讨论、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2、观察图片的过程中,增强信息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总结能力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3、通过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原子核的结构2、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四、说教学关键针对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缺乏的关键点,我采用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图片、动画,再结合讲解,从而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教师引导讲解、学生交流研讨、比较归纳、练习巩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水在电解的情况下,水分子破裂成氧原子和氢原子,可见,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原子的结构,提供清晰的视觉辅助,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注重板书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实验操作中的安全问题等。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原子的结构,这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的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一课题承上启下,起着连接宏观物质世界和微观原子世界的桥梁作用。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定义和特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原子的种类和数量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知道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实验等方法,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原子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原子的结构。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提问与解答:在课堂上,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给予及时的解答。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共同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讨论原子的构成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分享各自的理解。

原子结构 说课稿 教案

原子结构  说课稿  教案

原子结构一、教学目标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三、设计思路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

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

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

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

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墨家则提出:“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

”在英文里,如今被译成“原子”的Atom一词,源于希腊语,它的字面上的意思是indivisible “不可分割”。

第一个把Atom介绍到我国的是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他将其译为“莫破”。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说课稿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说课稿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本节课所在的教材章节,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化学元素和物质的基本概念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内容编排上,首先回顾了历史上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然后逐步引入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的相关知识,如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

这种编排方式既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发展脉络,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但对于原子结构的深入理解,如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在思维能力方面,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想象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原子结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

(2)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3)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科学家们在探索原子结构过程中的执着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教学难点(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应用。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说课稿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说课稿
【教师】 展示几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具体的原子模型图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教师根据图示板演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改写其他几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演示实验】:镁在空气中燃烧。引导同学通过实验现象思考宏观物质的变化,追问:镁条、氧气分别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的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同学不难从书中找到镁原子、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进一步追问:你认为产物氧化镁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的核外电子又是如何排布的呢?此时,学生可能对失、得哪个电子心存疑惑,教师及时点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可能会发生变化。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结合同学的汇报书写出Mg2+、O2-的核外电子排布。
组织学生完成“问题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环节:穿越与跨越,享受科学研究的快乐
【教师】 20世纪初,科学家揭示了微观世界波粒二象性的规律,夸克以及大批基本粒子不断的被发现的事实,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还未止步,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畅所欲言。突出:继承、创新、实验、严谨、艰辛、永无止境等。
【设计意图】 通过计算,同学真实的感受到微粒质量的数值太小了,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比较麻烦,进而体现出相对质量的方便。
【教师】 追问学生:你认为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还是原子核外?为什么?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原子核外某个电子的质量能否忽略不计?一个原子的质量与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氢、钠、氯、氦、氖、氩等原子显电中性,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课的最后,教师以“古代哲学家的命题是否已经有结论?”“古代哲学家所说的原子是不是现代化学中的原子?”这两个问题结束课堂教学。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投身科学研究,探索宇宙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了解原子的组成。
难点: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他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即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而形成相应的稳定结构。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从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到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体验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辛与喜悦。
经过前两单元的学习,教材选择了化学史中人类对原子认识的不断深入、原子结构模型的不断演变的过程来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这样安排既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带入完全的化学微观世界,又为整个专题“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做了恰到好处的诠释。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化学学习和研究必须进入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另一方面为学生在《化学1》后三个专题的学习中能从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角度认识某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做准备。再在《化学2》中系统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等知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我的合作伙伴是宁波二中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及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且对于1-18号元素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应为水到渠成。但是有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位于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下,且属于记忆性知识,绝大多数学生只能零星回忆起部分的知识。微观世界是摸不着、看不到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学习障碍。
(2)通过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等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3)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知道这类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反应初步了解镁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4)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能根据原子组成符号判断原子的构成。知道同位素等概念。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材分三部分就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进行了介绍,分别是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的组成,根据《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化学1》的建议,本单元共计2课时。
1、主线——沿着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之路
2、副线——经历科学家的探索之路,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3、支线——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的组成
直到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利用了大量的实验分析及数据成功的解释了当时很多现象,提出了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模型。那道尔顿的观点是不是猜想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能够区别猜想和科学理论(经大量实验得出的规律),形成合理的科学本质观。同时体会到科学实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师】 组织学生自行阅读,归纳出原子论的基本观点。结合已有的知识,询问:你认为道尔顿的观点是否都正确?
【设计意图】 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推翻了“原子论”的部分观点,真切感受到权威也并不都正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 在之后的100多年里,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直到19世纪末电的发现让科学家有条件对在通电条件下研究物质的性质。汤姆生就在真空管的两端接上了高压电。利用视频模拟汤姆生阴极射线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展示汤姆生长期研究后的实验事实,得出“原子可以再分”。那么当时人们认为的原子是怎样的呢?
通过情景创设、问题驱动等形式,运用模型、图表、数据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阅读信息、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学习方法自主构建自身的知识网络。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 将一张纸不断的撕,问学生“能不能无止尽的撕下去”?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中西方古代哲学家的两大命题。庄子的“一尺之槌,日取其半,永世不竭”;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那么在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哲学家们是如何获得对原子的认识的呢?同学很快就意识到:猜想是当时最主要的方法。
【设计意图】 用最为简单的方式将学生引领至微观世界,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知道猜想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穿越与跨越,享受科学研究的快乐
【教师】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猜想中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开启人类对微观结构的认识之旅。在之后的10几个世纪,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原子一直存在于“猜想”之中。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Biblioteka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任燕红 宁波二中315000
摘要:本课穿越时空,带领学生沿着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历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关键词:化学史 说课
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培根有名言“读史使人明智”;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说:“对以往知识的熟知和对新鲜事物及其发展前景的敏感,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源泉”;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指出“化学教育给学生以知识,化学史教育给学生以智慧”【1】。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材中的化学史内容,挖掘历史背后的艰辛与喜悦,还原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化学世界。
【学生】 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畅所欲言。 展示了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与同学的想法如此的接近,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下面,我以苏教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说课为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由3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并通过学习物质组成、变化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研究的方法之一——理论研究分类法;“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提出研究物质的方法之一——宏观角度实验法;“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让学生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习惯,推出研究物质的另一种方法——微观结构模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