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用书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用书推荐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用书推荐考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1、现代文学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

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

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

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

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当代文学史间:1949至今开始标志: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文代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名解)在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下于1949.7.2至19日在北京召开,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经验,确定了以毛泽东思想的总方针,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文联,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评价)积极a总结经验不足b明确方针政策方向c加强团结联合消极a沦陷区国统区厚此薄彼b对解放区政策的照搬c宗派主义不真正团结第二次文代会:在物质与文艺发展不平衡和政治影响导致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背景下,于1953.9.23至10.6在北京召开,以繁荣创作为议题,肯定了成绩,反省了不足,把鼓励作家创作作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文艺发展,但一些理论存在片面化。

建国初三次文艺批判运动:1《武训传》第一次用政治批判代替了文艺论争2对俞伯平《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批判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文艺思想的批判双百方针:<名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论争,利用行政力量有害于科学艺术发展,是非问题应通过文艺科学界自由讨论去解决。

<背景)对农工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文化思想领域纠正左倾影响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

1956.5.2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5.26陆定一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影响)一度出现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新气象,产生许多作品,推动文学的发展,并没达到预期效果,出现一支独秀文艺界反右斗争:开始于1957.6断送了双百成果,又一次把文艺问题等同于政治问题,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表明双百结束,文艺朝左发展。

60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制定《文艺八条》,局部地调动了一些作家的积极性“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的两种文艺类型:a主流文学,样板戏、样板小说受制于政治 b非主流文学<潜在写作)不愿意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遍红》《闪闪的红星》;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天安门诗抄50、60年代小说发展:<简况)创作方法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题材范围狭窄,畸形发展,革命历史题材、农村现实题材异常发达,其他题材相对薄弱;体裁上短长篇发达,中篇薄弱;风格奔放、雄伟、刚健;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政治化,艺术手法简单,体裁单一,人物类型化,作家非专业。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基础知识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基础知识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49)基础知识鲁迅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上篇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2离去—归来—再离去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1、现代文学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

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

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

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 40s散文戏剧札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 40s散文戏剧札记

40年代戏剧、散文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一、中国剧作者协会(原名上海剧作者协会)1、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章泯、尤矜、张季纯的等集体创作。

2、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的大幕。

3、“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13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1、响应“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号召,新兴中国话剧艺术深入社会,向时事化、大众化倾斜,戏剧形式趋于轻型、通俗、灵动,顺应戏剧“游击战”、“散兵战”式斗争策略在抗战初期呈现出波澜壮阔之势。

2、特点:它们及时凸现抗战现实,传扬抗战思想,感染抗战人民。

3、作品:“好一计鞭子”(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以卢沟桥之战为题材:《保卫卢沟桥》(中国剧作者协会集体创作)《卢沟桥之战》(陈白尘)《卢沟桥》(田汉)《血洒卢沟桥》(张季纯)以台儿庄战役为题材:《台儿庄》(罗荪、锡金等)《台儿庄之战》(韩北屏)以淞沪会战为题材:《八百壮士》(崔嵬、王镇之)其他:《飞将军》(洪深)《省一粒子弹》(尤兢)《咱们要反攻》(夏衍)《在烽火中》(沈西苓)《打鬼子去》(荒煤)《夜》(章泯)《打回老家去》(易扬)——表达出了炎黄子孙团结一致抗御日伪的激情,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保卫自己的家园四、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1937年12月31日,在汉口成立,确定每年的戏剧节(定为10月10日,后国民党政府定为11月10日,次年又改为2月15日)2、抗战时期中国的两个戏剧活动中心:重庆雾季演剧活动、上海孤岛戏剧——迎来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众多剧作家已然寻找到了一个在峥嵘岁月中支撑起“政治与艺术”的平衡点,这一切都蕴蓄在现代剧、历史剧与喜剧创作中3、作品:田汉《秋声赋》《丽人行》;洪深《飞将军》《包得行》《鸡鸣早看天》曹禺《蜕变》《北京人》《家》夏衍《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而郭沫若、阳瀚笙、欧阳予倩、陈白尘、阿英、杨村彬、姚克等戏剧,创造出了中国现代历史剧的黄金时代;各类喜剧创作,借着“笑的幌子”,将华夏大地上那些肮脏、污腥、破碎、狡诈、猥琐、卑劣、懦弱、屈服暴露于舞台。

现代文学史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史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史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胡适《尝试集》的大部分作品是与主张科学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基本一致的。

主要思想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针砭时政,揭露军阀,如《威权》贯注着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否定、批判,如《孔丘》。

表达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如《上山》,表达对劳动者人道主义的同情、悲悯,如《人力车夫》,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的感情,如《尝试篇》,对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艺术形式: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

一扫旧诗词雕琢粉饰是白话诗迥异于旧诗词的一大创新。

平实、冲淡的意境。

如《一颗星星》等平实的语言,常见的事物,含而不露的情调,展示出各自的韵味、意境。

托物寄兴。

如《乐观》化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意,而以“树”为喻,表达不畏摧折、终将获胜的信念。

在诗形和用韵上,句不论长短,声不拘平仄,音节自然,用韵自由。

地位在于:最早尝试用白话写诗,思想倾向上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向一致。

冲破旧诗律绝体的束缚,自创新制,是他的“诗体大解放”理论的实践。

胡适是白话自由体诗的开创者,《尝试集》作为第一部白话自由体新诗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

正因为是“尝试”,胡适的诗艺还不免幼稚,有明显的不足:一些作品还未脱旧诗的窠臼,散发出“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缺乏想象力,较少余香与回味;重理轻情,有些诗平铺直叙。

胡适的“尝试”有勇,而创造无力。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

主要艺术特色与风格有: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相当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今人古籍、伟人平民等无所不谈。

充分体现了语丝派自由随便、无所顾忌的创作态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广见博识。

恬淡从容,真率亲切。

写法随便,不矫揉造作,笔调自然流畅,舒徐自在。

如《乌篷船》以致友人书的形式,介绍故乡的风物,态度亲切随便,在不知不觉中洋溢着乡情和野趣,在潜隐中透露出深厚真挚的故土之恋。

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作者:魏雪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由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被列为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参考教材。

文章主要结合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以及个人的教学实践,对比分析此书的特点,谈谈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史观编排体例由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被列为中国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学的重要参考教材。

此书从宏观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阶段进行划分,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生动详实的分析,将文学史编写的范围扩展至香港和台湾的作家作品,显示出了自己的编写特色。

但是作为一本文学史教材,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首先,关于文学史年代的划分,《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将1917至1997年的文学史统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打通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界限,体现了一种文学史编写的宏观视角。

现代文学的上限确定为1917 年,但它在对现代文学的发生进行介绍时打破了1917年这一具体界限,将1898年作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叙述起点,从1898年开始介绍中国文学在文学语言和文学观念上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这样巧妙地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贯穿起来,打通了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脉络。

此书把古今交替时期的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状况纳入写作视野,从中研究发掘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论述了近代文学促成现代文学开端时语言和文学思想方面发生变化的深刻原因。

此外,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目前学术界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尚存在很多争议,其中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的阐述中就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对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和发展年代的划分。

厦大中文系真题辑录

厦大中文系真题辑录

注意事项:一.此真题适用于中文系(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台湾院及海外教育学院相关专业二.这些门类的研究生考试公共科目为英语一和政治,专业科目如下:科目一(语言文学基础)对应参考书目: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0年。

(可不看,因为从历年真题可看出古代汉语的部分只有古文翻译)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不必深究,看过一遍,总结出自己的笔记即可,再次复习只看笔记完全可以。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李明滨主编:《世界文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以上三个文学的部分,注意总结笔记的技巧,这部分内容的题型只有简答和论述,可按考试题型总结笔记,不必事无巨细,当然有时间的情况下,书看的多且看得透为上)题型(共150分):1.简答[30分,每题10分](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史各一)2.论述[60分,每题20分] (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史各一)3.古文翻译[20分](古代汉语部分)4.问答题[40分,每题20分](现代汉语部分)科目二(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对应参考书目:1、杨春时等:《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文学理论的50分全部来自此书,此书条例强,但不易背诵,需反复复习)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此书内容艰深,即使看三五遍,不得要领者大有人在,因此笔者认为此书可按重要人物,重要观点总结笔记,之后可抛开书,只看笔记复习)注:“文学评论写作”以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作为评论对象。

题型(共150分):1.解释概念[30分,每小题10分](文学理论部分的名词解释)2.问答题[40分,每小题20分](文学理论,西方美学史各一)3.文学评论写作[80分](要求:a紧扣选文撰写,不少于800字;b不得写成小说、诗歌、戏曲之类的文学作品、c不得在文中透露有关考生的所属地区、学校、专业及姓名等信息。

一位老编辑与他的三位评论家老友——编余琐忆:《钟山》与何西来、张韧、雷达

一位老编辑与他的三位评论家老友——编余琐忆:《钟山》与何西来、张韧、雷达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发表后,“20世纪中国文学”成为流行术语,将现当代文学“打通研究”也成为文学史书写潮流;近年关于现代文学三十年又兴起“民国文学”叙事研究,显示了新的历史观念。

应该说这都是文学史观的推陈出新。

但不管如何理解历史,都必须克服盲从意识形态话语尤其权力话语的惯性思维。

■【注释】譹訛《汤因比论汤因比》,王少如、沈晓红译,18页,三联书店1997年版。

譺訛譻訛温儒敏:《40年代文学史家如何塑造“新文学传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

譼訛譽訛曹聚仁:《文坛五十年》,242、251页,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譾訛见王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所写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譿訛輥輳訛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32、74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

讀訛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见“内容提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讁訛李世涛:《从“重写文学史”到“人文精神讨论”———王晓明先生访谈录》,载《当代文坛》2007年第5期。

輥輮訛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輥輯訛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9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輥輰訛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14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輥輱訛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6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輥輲訛贺桂梅:《1940—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8期。

輥輴訛程光炜:《文学史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载《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輥輵訛《郁达夫代表作》,508—51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輥輶訛《蒋光慈现象》为夏济安英文著作《黑暗的闸门》第二章,庄信正译,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6期。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年-1949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年-1949年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师笔记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老师笔记汇总

第一章一、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二、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三、(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包括:诗界革命(黄遵宪)、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文界革命(梁启超)、白话文运动(裘廷梁)。

(2)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3)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统治。

四、1915年9月陈独秀任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文学革命。

五、(1)《文学改良刍议》的主要内容与历史作用: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文章侧重于文学的语言形式的改革,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文章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把“言之有物”放在第一条。

这是胡适对晚清时文学改良运动者的意见的吸收融会,对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2)胡适还写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论新诗》等。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1918年4月,积极倡导历史进货的文学观念;《易卜生主义》介绍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

《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胡适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实践他诗体解放主张而创作的白话新诗,后续集为《尝试集》。

他还写过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终身大事》。

六、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文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三大主义”的某些提法虽有不够精密之处,但基本上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的。

文章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批判拟古主义、形式主义的明前后七子及桐城派,七、钱玄同拆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西南大学 现当代文学 考研试题整理

西南大学 现当代文学 考研试题整理

西南大学文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050101 文艺学、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相同)2、《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相同)3、《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4、《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朱维之、赵澧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南大学文学院历年考研真题01年现当代文学考研试题一.填空1.《玉梨魂》作者(),《钟鼓楼》作者(),《美食家》作者(),散文《干校六记》作者(),《文化苦旅》作者(),诗歌《距离的组织》作者(),戏剧《这不过是春天》作者()。

2.眉间尺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赵伯韬是小说()中的人物;钱文贵是小说()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中的人物;曾文清是戏剧()中的人物。

3.从晚清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三界革命”是指诗界革命,(),()4.朱自清和俞平伯等人在1921年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新诗社团(),《无轨列车》是()派主办的文学刊物。

30年代林语堂主编的(),《宇宙风》,《人间世》等刊物大力提倡“性灵文学”;30年代以蒋光慈,阳翰笙等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形成了()的小说模式。

5.20年代中后期出现于诗坛并对新诗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诗歌流派是新月派和()派。

6.戏曲,话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体。

二.解释1.精神胜利法2.问题小说3.战国策派4.《雨巷》5.朦胧诗歌6.新写实小说三.简答1.简述夏衍戏剧的艺术特色2.简述周作人散文艺术特色四.论述1.论老舍小说《四世同堂》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2.论九叶诗派的艺术成就3.评述九十年代的散文发展流向01年文学评论试题任选一题:(1500~3000)评论1.五四小说的散文化倾向2.论张爱玲小说“中西交汇”“新旧掩映”的文体特色3.解读顾城的《远与近》02年现当代文学考研试题一.填空1.在晚清文体变革中,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2.五四时期,周作人发表的著名理论文章是《人的文学》和();当时,由吴宓创办的《学衡》杂志,由()创办的《甲寅》杂志以及刘师培,黄侃创办的()杂志,对五四新文学提出了不同意见。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 40s散文戏剧札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 40s散文戏剧札记

40年代戏剧、散文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一、中国剧作者协会(原名上海剧作者协会)1、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章泯、尤矜、张季纯的等集体创作。

2、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的大幕。

3、“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13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1、响应“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号召,新兴中国话剧艺术深入社会,向时事化、大众化倾斜,戏剧形式趋于轻型、通俗、灵动,顺应戏剧“游击战”、“散兵战”式斗争策略在抗战初期呈现出波澜壮阔之势。

2、特点:它们及时凸现抗战现实,传扬抗战思想,感染抗战人民。

3、作品:“好一计鞭子”(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以卢沟桥之战为题材:《保卫卢沟桥》(中国剧作者协会集体创作)《卢沟桥之战》(陈白尘)《卢沟桥》(田汉)《血洒卢沟桥》(张季纯)以台儿庄战役为题材:《台儿庄》(罗荪、锡金等)《台儿庄之战》(韩北屏)以淞沪会战为题材:《八百壮士》(崔嵬、王镇之)其他:《飞将军》(洪深)《省一粒子弹》(尤兢)《咱们要反攻》(夏衍)《在烽火中》(沈西苓)《打鬼子去》(荒煤)《夜》(章泯)《打回老家去》(易扬)——表达出了炎黄子孙团结一致抗御日伪的激情,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保卫自己的家园四、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1937年12月31日,在汉口成立,确定每年的戏剧节(定为10月10日,后国民党政府定为11月10日,次年又改为2月15日)2、抗战时期中国的两个戏剧活动中心:重庆雾季演剧活动、上海孤岛戏剧——迎来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众多剧作家已然寻找到了一个在峥嵘岁月中支撑起“政治与艺术”的平衡点,这一切都蕴蓄在现代剧、历史剧与喜剧创作中3、作品:田汉《秋声赋》《丽人行》;洪深《飞将军》《包得行》《鸡鸣早看天》曹禺《蜕变》《北京人》《家》夏衍《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而郭沫若、阳瀚笙、欧阳予倩、陈白尘、阿英、杨村彬、姚克等戏剧,创造出了中国现代历史剧的黄金时代;各类喜剧创作,借着“笑的幌子”,将华夏大地上那些肮脏、污腥、破碎、狡诈、猥琐、卑劣、懦弱、屈服暴露于舞台。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 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五、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 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特别是1917年《新青年》 迁到北京后,更是结集了一大批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并 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 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 西方请进德先生(民主Democracy )和赛先生(科学Science), 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 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 用西方文化。
第一章 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20年代文学论争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
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处于内焦外困之中,中国沦为殖民地 半殖民地状态。当时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眼光探首域外,向 西方寻找救国的方略,主张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龚 自珍、魏源等人是先驱。 2、到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将这一思想腿向高潮。他们 直接提倡西学,办新式学堂、学会,办报纸。所谓“家家谈时 务,人人谈西学”。 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 3、译介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维新 运动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
绪 论(1)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 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 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 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 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 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 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 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 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 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 “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 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 新型的文学。

1917-1949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1917-1949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1917-1949年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变革和文化思潮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来探讨1917-1949年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并将根据您的要求撰写一篇高质量、有价值的文章。

一、背景介绍1. 我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诞生:1917年的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发端,激发了一大批新文学思潮的涌现,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社会政治变革对文学的影响:我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些社会变革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流派1. 现实主义文学:部分作家以鲜明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为题材,揭示社会问题,代表作品如《呐喊》等。

2. 浪漫主义文学:另一部分作家则追求理想、浪漫,代表作品如《庐山谣》等。

3. 文学流派的多样性:在这一时期,文学流派百花齐放,有新感情主义、新诗、新小说、新戏剧等。

三、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1.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的代表作品《狂人日记》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影响深远。

2. 老舍:《茶馆》、《骆驼祥子》等作品,展现出老舍对人性和社会命运的关怀。

3. 郭沫若:著名的《青年文摘》作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等。

四、对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1917-1949年的我国现代文学作品展现了文学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和表达。

作家们以饱满的情感描绘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使文学作品成为了时代的见证和记录。

这一时期也为后来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与回顾1917-1949年的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以其丰富多彩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成就,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学画卷。

从现实生活的刻画到理想主义的追求,这些作品表达了作家们对社会、人性和时代的深刻关怀,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以上文字,我就您提供的主题“1917-1949我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撰写了一篇超过3000字的文章,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十七年小说”中关于小资形象的想象

“十七年小说”中关于小资形象的想象

内容提要论文以十七年小晚中的小资形象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写作语境和文本入手,系统考察十七年问小资形象的历时性变化过程,揭示一体化意识形态对作家创作的巨大影响。

论文认为,小资产阶级在新中国的政治身份呈现出两面性。

小资的个人主义倾向与新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指向相背离,其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以高度集权的方式进行国家建设和统治的时期,势必成为被抛弃批判的对象,因而在十七年问,随着规范的逐步建立,小资形象逐渐边缘化。

但在国家话语的高压下,仍可在有关小资形象的文本中见出个人话语的存在以及它与国家话语之间的裂隙。

论文分析了作家对权威意识形态的认同心理,在意识形态的严密规约卜-,作家丧失了创作主体对题材和内涵的自由把握,类型化小资形象的想象与权威意识形态形成呼应关系,具有政治宣教功能。

但是当小资形象成为政治话语的符码,其艺术生命力却陷于委顿。

关键词:小资产阶级权威意识形态语境Thisthesisattemptstoconveyastudyonthepettybourgeolsieoftheimagesin1949.1965’snovels,aimingatrevealingthegreateffectcreationoftheauthorsbyanalyzingtheideologyintegrationonthewritingbackgroundandthetext,andbyinvestigatingtheprocessofthesechangingimages.Thepaperpresentsitsviewthatthepettybourgeoisie’SidentityintheChinaafterliberationhasitsduplicity:acceptedbythenewregimebutasaruledclass.Theindividualismofpettybourgeoisieconflictswiththecollectivismofthenewera,whichmakesitthetargetofabandonmentandcriticismintheagewhenthecountrywasdomination.Withundergoingthehighlycentralizedconstructionandthegradualestablishmentofthenorm,thepettybourgeoisieimageswereedgedoutduringtheperiodof1949-1966.butevenunderthepressurefromthenation,itsconflictwiththepoliticalideaIscouldstillbeseeninthetextofbourgeoisieimages.Throughtheanalysisofthenovelists’psychologyofapprovingtheauthorityideology,thepaperexploresthepoliticalfunotionofpropagandaandeducationofpettybourgeoisieimages.Thewriters,theprincipalpartofthecreation,havelostthefreecommandofSUbjectsandconnotation,andformedasharpcontrastbetweentheimaginationofpettybourgeoisieimagesandtheauthorityideology.Therefore,theseimagesbecamethesymbolofpoliticalideasandweredoomedtolosethereartisticvitality.Keywords:pettybourgeoisieauthorityideologywritingbackground20世纪80年代术及90年代以来,关于“十七年文学”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或从思想立场出发,重新阐释“十七年文学”的历史原因;或从文本作品入手,重新评价“十七年文学”的文学价值。

1950-1970年代农村合作化小说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1950-1970年代农村合作化小说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1950-1970年代农村合作化小说的研究现状与反思曹金合【摘要】In the process of over 50-year study in cooperation novels large amounts of data have been accumulated,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further study of the cooperation novels, taking the research commentary, research category, deficiencies and potential research space as a cut-in point by means of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 net and on the basis of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screening and summarization of the accumulated data.%合作化小说在5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积淀下大量的研究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甄别、总结,借助于中国学术期刊网,可以从研究概略、研究类别、存在的不足及潜在的研究空间等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的视点对合作化小说进行研究的研究。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8)005【总页数】7页(P91-97)【关键词】合作化小说;研究概略;研究类别;研究空间【作者】曹金合【作者单位】菏泽学院中文系,山东菏泽274015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一、研究概略对合作化小说的研究,由于与农村题材小说和乡土小说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纠缠不清,再加上风景画、风情画、风俗画等地域文化被宏大的政治意识形态所压抑和遮蔽,以及人们对它先入为主的方针政策的附庸和传声筒的主观印象,导致人们忽视了对文本内部审美异质因子的分析和阐释的不良局面。

现代文学(1章)文学革命

现代文学(1章)文学革命
No. 20
博达学院
一、文学革命兴起的时代背景
1、清末民初的历史准备 2、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 3、欧战期间中国无产阶 级的壮大
2019/2/27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21 No. 21
博达学院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5年9月,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创办《青年杂 志》(第二卷以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 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胡适发表著名的 《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须 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 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 字俗语。也称为“八不”主义
2019/2/27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No. 2
2
博达学院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
1、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 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 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已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 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 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 3、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 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 王瑶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2019/2/27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18 No. 18
博达学院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考核要求: 1.识记:(1)现代文学分期;(2)《新青年》; (3)文学革命;(4)“八不”主义;(5)三大主义; (6)《狂人日记》;(7)文学研究会;(8)创造社; (9)新月社; 2.领会:(1)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意义。 (2)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主张及贡献。 (3)创造社的成立、主张及贡献。 (4)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里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3.分析:(1)五四文学风貌的基本特征 2019/2/27 19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中文系 孙先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中国现代 文学三 十年》 有着 鲜 明 的 不 同 ,后 者 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的 时 间 界 限定 在 1 9 1 7 年至1 9 4 9
年。
但 是 此 书 也 正 因 为 此 种 文 学
史 年代 的划分 而 出现 了 问题 , 此 套 教 材 分 为 上 编 和 下 编 共 两 本 书 。 在 上 编 中 ,编 者 主 要 介 绍 了
段进行 划分 ,对具 有代 表性 的作 家 作 品进行 生 动详 实 的分 析 , 将 文 学 史 编 写 的 范 围 扩 展 至 香 港 和 台湾 的 作 家 作 品 ,显 示 出 了 自己 的编 写 特 色 。 但 是 作 为 一 本 文 学 史教 材 , 也存在一些 具体 的问题 , 还有待于进一步 的改进 。 首先 ,关于文 学史 年代 的划 分 ,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1 9 1 7 — 1 9 9 7 ) 将1 9 1 7 至1 9 9 7 年的文学史统
体 问题上 尚存在很 多争议 ,其 中 关 于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概 念 的 阐述 中 就 存 在 的 一 个 重 要 问题 ,即 对 中 国现代 文学发 生和发展 年代 的
划 分 。本 书 编 者 根 据 自己 的 思 考 提 出 了 独 特 的 观 点 , 与 现 代 文 学 第三代研究 者钱理群 、 温儒敏 、 吴 福 辉 主 编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出 版
版 的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1 9 1 7 — 1 9 9 7 ) , 是 教育 部 “ 高 等 教育 面 向 2 1 世 纪 教 学 内 容 和 课 程 体 系 改 革
计 划” 的一个重要 成果 , 被 列 为 中 国大学 中国现 当代 文学专 业教学 的 重 要 参 考 教 材 。 此 书 从 宏 观 的 视 角 对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的 时9 1 7 一 一 1 9 9 7 ) )
圃魂 雪
内容摘要 : 由朱栋 霖、 丁帆、 朱晓进主编 , 高等教 育 出版 社 出版 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l 9 1 7 —1 9 9 7 } , 是教 育部 “ 高 等教 育 面 向2 1 世 纪 教 学 内容 和 课 程 体 系 改革 计 划” 的一 个 重 要 研 究成 果 , 被 列 为 大 学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课 程
1 9 1 7 至1 9 4 9 年 的 文学 史 现 象 , 实 质 上 是 目前 中 国现 代 文 学 研 究 界 公认 的 中国现代文学 部分 ,在下 编编 者从 1 9 4 9 年7 月第 一 次文 代 会 开始介 绍 , 并明确 指 出 , 1 9 4 9 年 7 月 2日的第 一 次 全 国 文 代 会 标 志 着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的 结 束 和 中 国 当 代 文 学 史 的开 始 。 这 样 明 确 的 提 出“ 中 国当代 文 学 ” 的概念 , 实 际 上 与 学 术 界 大 部 分 学 者 关 于 中
在 每个文 学史 的时间发 展阶段 总 序中都会谈 到外 国文学 对 中国现 代 文 学 的 影 响 ,对 中外 文 学 进 行 比较 研 究 ,有 利 于 扩 大 学 生 的 专
业视野 。对每个 发展 阶段的文学
现 象 进 行 介 绍 时 ,在 文 学 理 论 观 念 层 面 ,本 著 作 既 对 一 个 阶 段 的 总 的 文 学 潮 流 受 到 的 国外 哪 些 文 学 观 念 和 文 学 思 潮 的影 响 而 进 行 介 绍 ,又 会 进 一 步 深 入 论 述 中 国 现 代 的作 家 和 评 论 家 对 外 国文 学 理 论 和 文 学 思 潮 的 个 体 接 受 的 差 异 , 以及 这 种 差 异 对 中 国 现 代 文
教 学 的 重 点 参考 教 材 。文 章 主 要 结合 相 关 的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教 材 , 以及 个 人 的 教 学 实 践 , 对 比分 析 此 书 的特 点 , 谈 谈 对 中 国现代 文 学 史编 写 的 一些 看 法 。 关键词 :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 文 学史 观 编 排 体 例 由 朱 栋 霖 、 丁 帆 、朱 晓 进 主 编, 高等教育 出版社 1 9 9 9 年8 月 出 学 史 研 究 , 目前 学 术 界 在 很 多 具 容 易 给 学生 造 成 一 种 误 解 。 其次 , 在 编排 体例方 面 , 此书
纳 入 二 十 世 纪 世 界 文 学 发 展 的 大 格 局 中 加 以考 察 ,并 且 还 会 提 及 这 一 阶 段 文 学 与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的 继 承 关 系 ,是 这 部 著 作 的 一 个 突 出 特 点 。其 他 的文 学 史 教 材 偶 尔 提 及 外 国文 学 对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的 影响, 但 是这部 文学史教 材不 同 ,
称 为 中 国现 代 文 学 史 ,打 通 了 现 代 文学和 当代 文学 的界 限 ,体现 了一 种文 学史 编写 的宏观 视 角 。 现代 文 学 的上 限确 定 为 1 9 1 7 年 , 但 它 在 对 现 代 文 学 的 发 生 进 行介绍 时打破 了1 9 1 7 年 这 一 具 体 界 限 ,将 1 8 9 8 年 作 为 中 国 文 学 现 代 化 的 叙 述 起 点 ,从 1 8 9 8 年 开 始 介 绍 中 国文 学 在 文 学 语 言 和 文 学 观 念上 发生 发展 的变化 过 程 , 这 样 巧 妙 地 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与 中
采用纵 横交错 式 ,以纵 向的文学 史时 间阶段作 为顺 序 ,在每个 时 间 阶段 贯 穿 介 绍 每 个 阶 段 的 文 学 总体 风貌 ,重 点介绍本 时期具 有 代表性 的作家 作品 。在每一个 大 的 阶段 文学 发 展概 况介 绍 时 , 随 时 展 开 与 同 时 期 国外 文 学 作 家 创 作 的 横 向 比 较 ,把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