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
第11课《核舟记》课件(共5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反复朗读课文,探究课文写作思路,分段并整理段意。
第一部分( ① ): 总说。介绍王叔远的 高超技艺 和 核舟 的由来。
第二部分( ②-⑤ ): 按照“ 中间 - 船头 - 船尾 - 船背 ”的顺序,详细介绍
核舟的 形状 、 结构 ,描述舟上各个人物的 神情姿态 ,用 事实说明雕刻者 精湛的技艺 。
【理解性默写】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翻译文段】 大约 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慢慢地
起
代指所刻字的凹处。
【参考译文】
②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 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 篷遮盖着它。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 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顺着、就着
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姿态
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参考译文】
①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 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 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 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 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 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这件雕刻品原材料只是一个“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的桃 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各具情态 ”,对船的 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 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 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 、 雕着花纹的栏杆 。这些都充 分体现了雕刻者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核舟记》课件
参考示例: 《核舟记》和《核工记》中,将小小的桃核雕刻得精致而生动,便是淋漓尽致
地体现了“做事不将就,品质要讲究”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口技》中的艺人利用简单的道具就能给观众呈现一场扣人心弦的精彩戏码,
这就是一种创新。 《刻木巧匠》中的乐工刻木为舟,放在水里能随风而行,这也是一种创新。 《泥人张》中的泥人张,不仅技术精湛,而且不畏权势,用手艺反击“海张
传承“奇”绝精神
奇人能在俗世立足,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还需要精神的支撑。从 本单元选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篇或相关的几篇,通过奇人、奇事或奇 技、奇物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体会中国传统匠人的价值观念,感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注:“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 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 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了口技人的技艺之奇。 《刻木巧匠》:用尺寸之小而刻物之丰,人、物“皆有机能动”,
“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对比突显技艺之奇;用虽价高但人们仍 竞相抢购来侧面衬托技艺之奇。
《画记(节选)》:本文层次分明、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一幅描绘 有众多场面、有众多人与物、表现了不同主题的长卷画。
本文如此安排说明顺序的理由如下: (1)核舟是一个整体,中间的船舱部分体现的是核舟的背景, 视觉效果上中间部分 是最先被感知的;(2)核舟的主题为“大 苏泛赤壁”,而船头部分是最能体现核舟主题的,因此作为文章 主体来介绍;(3)船尾的舟子是次要人物,因此最后介绍。
课后作业
1.背诵《核舟记》全文。 2.自主阅读丛书中的《口技》,借助注释和 译文疏通文意。
文中出现过的虚词:若为佛事夜归者、妇拍而呜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4篇)《核舟记》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
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
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
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
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
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精备说课稿)
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 核舟记(精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作者魏学洢。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核舟的制作过程,表现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课文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富有文学韵味。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阅读文言文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工艺品的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艺术价值;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工艺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核舟制作过程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古代工艺品的欣赏,课文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掌握课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工艺品,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共同解决问题。
4.教师引导:针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十一课《核舟记》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教师提问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多媒体显示)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作者)
学生了解微雕的知识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了解天下奇闻(PPT)。
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辨明说明顺序。
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二至五段
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1.(1)赠送。
(2)“诎”同”屈”,弯曲。
(3)“衡”同”横”。
(4)平。
(5)挑选。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老师应该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教案,书写一节课的教学思想,它起着指导和统帅教学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
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核舟记》文白对译及练习
《核舟记》文白对译及练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奇巧:特殊技巧。
以:用。
径寸:直径一寸,用来指细小的东西。
之:结构助词,的。
为:做。
明代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块雕刻宫殿、杯盘碗盏等生活用品、人物,以至于飞鸟走兽、树木石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罔:没有。
因:依据。
势:样子。
象:模拟,模仿。
形:形状。
具:具有。
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尝:曾经。
贻:赠送。
余:人称代词,我。
盖:表推测原因之词,原来是……泛:乘船。
云:语气助词,放在句末可不译。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舟游览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首尾:从头到尾。
有: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意思同“又”。
奇:零数。
可:大约。
许:表约数。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长,高约二分上下。
中轩敞者为.舱,蒻蓬覆之.。
轩敞:中间高起而开敞。
轩:高。
蒻蓬:蒻竹叶做成的船篷。
蒻是箬的异体字。
为:是。
之:代词,代舱。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是船舱,用蒻竹叶制成的蓬子覆盖着它。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旁边开了小窗,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相望:左右相对。
相:互相。
启:打开。
而:顺承连词,可不译。
焉:语气助词,可不译。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闭之.①,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②。
之①:代词,指窗户。
糁:涂抹。
之②:指字迹凹痕处。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峨冠:名为动,戴着高高的帽子。
峨:高高的。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者:……的人。
《核舟记》(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1课 《核舟记》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魏学洢《核舟记》)【乙】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
二人对酌于中,壶觞①饾饤②满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放在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③侧。
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注释】:①壶觞: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陈设的食品 ③欹:q ī,斜。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绝类..弥勒 (______) (2)诎.右臂支船(______)(3)篷桅橹舵咸具..(______) (4)略.无欹侧 (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写出《核舟记》一文的主旨句。
4.两文在表现雕刻家精湛技艺时写法上有何不同?从技艺的角度比较,你觉得是木舟精巧,还是核舟精巧?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1)极像(2)同“屈”,弯曲(3)都具备,都具有(4)皆、全2.没有不(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1课《核舟记》课件 (共39张PPT)
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 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
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 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 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
零数、余数。
有。 通“又”。
有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 中轩敞者为舱 通计一舟,为人五
雕刻成。 是。 有。
属 其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人视端容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其人视端容寂
类似。 类。 那。 它的。 直、正。
端
右手执卷端
开头一边
文曰“出平山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佛印绝类弥勒
刻有五个人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通“拣”,挑选 长而窄
而计其长曾
竟然
不盈寸。盖简桃核
满
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 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 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 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 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 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嘻,技艺也真神奇啊
段落梳理:课文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1段,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核舟 ”主题——大苏泛赤壁。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 、小窗、栏杆和对联。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
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
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
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1核舟记》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核舟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清代作家魏学洢的同名文章。
课文以核舟为线索,介绍了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以及核舟所寓意的内容。
文章笔法细腻,描绘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既展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八年级的文言文难度有所提高,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赏析。
此外,学生对古代工艺品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以及核舟所寓意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古代工艺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以及核舟所寓意的内容。
2.难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对课文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核舟上的景物。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多媒体课件。
2.参考资料:关于核舟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核舟的制作过程和核舟上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然后逐段讲解课文,分析核舟的制作过程、核舟上的景物以及核舟所寓意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3.6 第11课《核舟记》奇巧的古代器物记(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品味语言
1.补充资料,感知杂记。 《核舟记》题目中的“记”属于古代文章里的 “杂记”。 古代“杂记”的内容复杂,可以用以记事描写, 也可以用以抒情议论。一般来说,唐代的“杂记” 以叙事为主,宋代则抒情、议论乃至考证的成分 较多。根据文章所记写的对象来分,“杂记”有 三类:台阁名胜记、杂物书画记、山水游记。 《核舟记》就属于杂物书画记。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相似处: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都采用了 “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 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 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象。 不同处: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 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拓展阅读
(二)比较阅读毛祥麟《墨余录》选段, 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教案
-将课文中的艺术特色与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举例解释:
-在突破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的用法。
-在探讨文化内涵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核舟技艺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核舟记》中所展现的核舟技艺及其文化价值。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核舟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工艺。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对于审美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品,比较其与核舟的异同,从而深化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讨论中表达自己,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达框架或范例,指导学生如何组织语言和逻辑。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核舟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微缩模型?”(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核舟记》中的微缩艺术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模型制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核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部编八下语文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八下语文11 《核舟记》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第一段介绍核舟的形态和雕刻者的技艺;第二段介绍核舟上雕刻的五个人物,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第三段介绍核舟上的细节雕刻,例如窗户和对联等。
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可能是因为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更能展现出核舟的整体美感,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欣赏。
首先,我们来介绍核舟的外形。
它的船头和船尾都很尖,而中间部分则较为厚实且高,被雕刻成船舱和船篷。
这个中间部分是整个船的“主体”,视觉上最为显眼。
其次,中间部分的窗户上刻有XXX《赤壁赋》和《后赤
壁赋》中的名句,可以让读者通过想象感受到XXX当年泛舟
赤壁时的美妙环境。
船舱则是整个船的背景部分,不仅引人入胜,而且能让读者初步感受到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头的三个人物位置就很清晰了。
XXX、XXX和佛印是主要人物,因此要先介绍
他们。
而船尾上的舟子则是陪衬人物,所以我们放在后面介绍。
最后,本文的语言简洁、严密、生动。
作者通过三个层次清晰地介绍了XXX的微雕艺术,然后才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
这样的写作方式既能充分介绍XXX的奇巧技艺,又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核舟的外形和内涵。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11 核舟记
3.一词多义
奇妙 零数余数 做,文中指雕刻
是 大约 可以
4.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___靠__近___________
(2)高﹒可二黍许
古义:___大__约__________
今义:比较;较量 今义:表示同意
二、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结构: 1、本文共6个自然段,怎样划分结构 段落呢?
4、齐读第六段: 思考:赞叹雕刻家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技艺灵怪矣哉!
5、行文结构: 核舟的主题和来历
分说
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三、探究: 2-4段都是写舟的正面,可是作者却不是按照 “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 顺序颠倒,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 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船舱两边的窗又 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苏、黄、 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 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 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1、结构完整,顺序清楚:
结构采用“总一分一总”的形式,开头总领,结尾归结,首 尾呼应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2、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就“核舟”的整体船头所坐的三人,略写船舱、船尾。之所以这 样安排详略,是由“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决定的。
请同学们课后模仿《核舟记》的形式,试着 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工艺品,按一定的顺序 进行说明。
再 见
2、阅读第一段,请同学思考:
①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②说明他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③“核舟”的主题是: 大苏泛赤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意是煮熟的米粒,现用作动词, 涂染的意思
文言积累
同义词
约——可 大约
历历——了了 清清楚楚 状——然 的样子
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
三十有四。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 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有三十四 个。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是挑选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苏东坡,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 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
鲁直居左
佛印居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
左手抚着鲁直的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
手指卷,如有所语。 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 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 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 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
手抚炉,炉上有壶,
在左边的人,右手握着蒲 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 上有个壶,
其人视 端 容 寂,若听茶 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 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 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同“又”,用在整数和 零数之间计算数目
诎右臂支船: 通“屈”,弯曲 手倚一衡木: 通“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拣”,挑选
说出下面各句中“之”的用法
⑴能以径寸之木。 (助词:的) (代词:船舱) ⑵箬篷覆之。 ⑶闭之。 (代词:窗户)
⑷石青糁之。 (代词:字的凹处)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 各微侧,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 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 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 衣褶里。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
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 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
解
题
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 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 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 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 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 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 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 鲁直和佛印陪同。
(是)
(雕刻) (雕刻)
⑷盖简桃核修狭着为之
说出下面各句中“其”的意思。
⑴其两膝相比者
(代词,他们的,苏轼和黄鲁直的)
(代词,他的,佛印的) (代词,那)
⑵而 竖其左膝
⑶其人视端容寂 ⑷其船背稍夷
(代词,那)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特殊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 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 为东坡,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 的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人是
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 款名字,文字是: “天启壬戌秋日,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 它的颜色是黑的。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 丹。
还刻着一个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 它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
⑸左臂挂念珠倚之。 (代词:左膝) ⑹盖简桃核修狭着为之。(代词,核舟)
说出下面各句中“而”字各表示什么关系
⑴启窗而观。 ⑵而竖其左膝 (表顺接) (表转折)
⑶而计其长
(可是,表转折) (表并列)
⑷中峨冠而多髯着为东坡
说出下面各句中“为”字的意思。
⑴为宫室、器皿 (雕刻)
⑵中峨冠而多髯着为东坡 ⑶为人五,为窗八
魏学洢
导语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 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 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 艺术。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 《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 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 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 彩展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够 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 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 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 (shǔ)许。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 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 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他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 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佛珠靠在左膝上——佛 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
子各一人。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 桨的左右各有一个撑船的 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 手 倚 一 衡 木, 右 手 攀 右 趾, 若 啸呼状。
可以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同“又”
为宫室:
雕刻,动词
中轩敞者为舱: 是,动词
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端,名词 其人视端容寂: 正,正视
名词作状语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石青糁之 用箬篷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 2.椎髻仰面 3.石青糁之
(戴着)高高的帽子 (梳着)椎形发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