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导学案1. 单元目标。

-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如小孔成像等。

- 认识光的反射和折射原理。

- 探究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的效果。

- 学习目标。

- 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 能够做光和影的实验,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如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关系)。

- 学习过程。

- 实验探究。

- 材料准备:手电筒、小木块、白纸(作为屏)。

- 实验步骤:- 将手电筒作为光源,小木块作为遮挡物,白纸作为屏,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实验。

- 改变手电筒的位置(高低、左右),观察小木块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记录。

- 实验结论:光源的位置影响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斜射时影子变长。

- 知识拓展。

- 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如日食(月球遮挡太阳的光形成的影子落在地球上)、皮影戏(利用光和影进行表演)。

- 学习目标。

- 知道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长短、方向)。

- 学会使用简易日晷测量时间。

- 学习过程。

- 观察活动。

- 在校园内选择一个物体(如旗杆),从早上到傍晚每隔一段时间(如1小时)观察并记录它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

-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早上和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影子的方向早上在西边,中午在北边(北半球),傍晚在东边。

- 制作日晷。

- 材料准备:硬纸板、竹签、指南针等。

- 制作步骤:- 在硬纸板上画好刻度(根据当地的经纬度确定)。

- 将竹签垂直插在硬纸板中心,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 把日晷放在阳光下,根据影子的位置读取时间。

- 学习目标。

-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特性。

- 能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一些现象,如小孔成像、排队看齐等。

- 学习过程。

- 实验演示。

- 材料准备:激光笔、弯曲和笔直的塑料吸管、烟雾箱(可以用透明塑料盒加蚊香制造烟雾环境)。

- 实验步骤:- 用激光笔分别照射弯曲和笔直的塑料吸管,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 在烟雾箱中用激光笔照射,更清晰地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路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学期全册导学案(完美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学期全册导学案(完美版)

1 绿豆芽生长需要光吗
√ 放大镜、绿豆、发芽盒、纱布
2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 放大镜、绿豆、发芽盒、纱布
2 蚯蚓与环境
√ 纸盒、塑料薄膜、蚯蚓、玻璃片等
2 食物链和食物网
√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的图片
3 做一个生态瓶

容器、水、沙子、小石子、小鱼、水草、 漏网
3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容器、水、沙子、小石子、小鱼、水草、 漏网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 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 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 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 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 个小车。 二、学生分析: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 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 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 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 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 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 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 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 小车、橡皮筋、皮尺、绳子
√ 气球、小车
√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
√ 弹簧测力计、线绳、重物

小车、弹簧测力计、光滑平面、粗糙平 面
√ 小车、弹簧测力计、砝码
√ 小车、纸盒、载重物 √ 制作小车的材料和工具。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26授时间学习内容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学习目标1.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学习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蚀。

学习准备大盘子、土、报纸、小铲子、降雨器等。

集体备课二度备导学过程温故互查:、、和等都会侵蚀土地。

设问导读:运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盘子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

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合作探究: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图,还应对设计进行解释和说明。

汇报点评:交流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

导学过程我们家园经住暴雨的袭击吗?水流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房屋的地形是否受到影响?从实验结果中找到证据。

观察:“径流”浑浊吗?这说明什么?把实验结果和我们的预测进行比较,结果和预测一样吗?什么地方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然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把房子建造在哪里?巩固练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拓展延伸: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哪些力量会改变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力量外部的力量人类自身的活动导学反思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年级五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教师设计时间总课时27授时间学习内容第三单元检测题学习目标1、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2.画一画:手电筒的光是怎样到达黑板的呢?2.讨论:学生小组研究并猜测比划光的轨迹。

3.交流:请同学用手来比划、演示光的行进轨迹。

4.揭题:光是不是像这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由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而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我们能听见罐子里物体发出的声音,却看不见是什么物体。

在学生对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1.思考:光到底是怎样的方式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呢?用文字或者绘画的方式描述你的想法。

2.给你以下材料,你觉得可以怎样用这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活动2(一)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1.思考:光到底是怎样的方式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呢?2.讨论: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说一说你能怎样的方法来证明?3.出示: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4张卡纸),你觉得可以怎样用这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4.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后,交流汇报方案。

学生活动31.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发生了变化,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2.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呢?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活动31.问题一: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并解释这一现象?(1)交流:组织全班讨论。

(2)小结:当我们向左或者向右移动中间的一张带孔卡纸后,手电筒的光穿过第一个小孔后,我们能看到横向移动的那张卡纸上出现了光斑,而纸屏上却没有光斑。

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板书:光是沿直线传播的)2.问题二: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呢?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1)交流:组织全班讨论。

(2)小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而声音隔着一些物体还是能听到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5年级上册3单元导学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5年级上册3单元导学案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
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自主
探究
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一、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合作
交流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
课题
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
形式
体验式
课型
实验
时间
班级
5年级
姓名
胡汉
流程
具体内容
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2.学生思考:(1)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泄水型或受水型),需要选择什么材料制作;(2)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制作水钟,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3)如何标出刻度。

3.各小组讨论制订方案(画图)题)。

水钟制作方案,包含哪些事项。

2.交流:水钟设计方案事项。

3.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意图说明:在制作水钟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一个制作方案,包括水钟的类型、式样、所用材料、操作步骤等事项。

方案的完善是制作水钟的一个关键,在这部分,教师要引导每位学生不断思考和完善设计,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操作过程。

环节三:制作与测试。

(2、3、4)学生活动3:1.各小组领取材料,制作自己小组的水钟,并完成1-10分钟的时间刻度:2.测试自己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教师活动31.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制作水钟。

注意引导学生间相互分工合作,提高课堂效益。

课件出示刻度线的画法。

2.教师指导学生测试是否准确(时间有限,只实际运行5分钟)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示,让学生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分工合作与和谐地开展探究是重要的,让学生在制作水钟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

通过动画模拟画水钟刻度线,让学生简明扼要地知道刻度线的画法以及注意事项。

环节四:评估与改进(指向目标3、4)学生活动4:1.用做好的水钟与秒表对照5分钟,来检测我们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

2.说一说计时不准确的因素,思考改进水钟的方法。

教师活动41.教师指导学生记录员画线标记水钟是否准确(时间有限,只实际运行5分钟)2.制作过程中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是什么?课件展示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控制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滴。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水钟的评估与改进环节,让学生检验制作好的水钟计时是否准确,根据检验结果总结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进一步提出改进水钟的措施。

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制作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

环节五:课末练习(根据教学活动选择使用)(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5一、填空题1、我们可以控制(),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学生活动11.说一说:我知道哪些古代的计时工具?2.想一想,说一说:水钟真的可以拿来计时吗?怎样拿来计时的?教师活动11.回顾古代计时工具。

2.出示教科书中的古代水钟图。

提问: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来计时的呢?3.板书课题:用水计量时间。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简单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出示水钟图片,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本课的核心问题——水真的可以计时吗?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2:观察水流速度1.观察滴水装置。

2.观察水流速度,思考水流速度是否均匀?3.交流研讨:我观察到的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教师活动21.展示研究装置。

(1)透明塑料底去底,倒过来盛水。

(2)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从小孔缓慢流出。

(3)在瓶子里装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住流出的水。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3.组织学生交流研讨: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学生活动3:探究200毫升水中漏出50毫升需要的时间。

1.想一想:水流速度是不是均匀的?2.说一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水流速度是否均匀?3.读一读:操作注意事项4.做一做: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并完成水流速度记录表5.交流汇报:孔径大小和初始水位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时间?我们的发现是?6.想一想:如果流出第二个50毫升,第三个50毫升呢?7.完成记录推测。

学生活动4:探究200毫升水中漏出100毫升、150毫升需要的时间。

教师活动31.提问:水流速度到底是不是均匀的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2.明确任务:测量从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操作注意事项:①我们用手先堵住瓶孔,往瓶子倒入200毫升水。

②准备好计时器,滴水的同时开始计时。

③当水流出50毫升时,暂停时间并记录。

④看水位时视线注意要平视。

⑤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们要再重新将水加满至200毫升,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3.察各组数据,探讨发现:如果孔的大小和初始水位高度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特点,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3.梳理学生交流信息并记录。

活动意图说明:炽热翻涌的岩浆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由此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将本课的研究主题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环节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阅读资料(文字+视频资料),了解并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师活动21. 谈话: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视频资料。

2.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提问: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供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文字、视频、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知识基础。

环节三:探索活动二——了解地壳的组成(指向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①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②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了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岩石圈和软流圈是地质构造发生、发展的区域。

③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现在人们对这部分的物质构成以及形态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学生活动31. 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和补充材料,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种类典型岩石2.说一说: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 它们分别是什么?教师活动31.出示阅读材料和自学要求。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5 身体的联络员》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5 身体的联络员》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5 身体的联络员》教学设计课题身体的“联络员”(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为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单元第4课。

它与第4课“脑的知识”相衔接,认识神经系统及工作过程,建立“神经系统”整体认识,形成良好习惯,维护健康。

教材以仙人掌刺扎时人体反应现象激趣引出学习主题,通过资料阅读,初步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并通过“扔接乒乓球”游戏这一“体验-练习-比赛-感悟”活动,感受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过程,体会人脑与神经的协调工作,认识到神经能连接中枢神经和身体各个部分,具有接收、传递信息的作用。

在“研讨”中,梳理并描述神经系统感受器(感觉器官感受刺激)—传入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发出指令)—传出神经(传递信息)——效应器(身体做出反应)的工作过程,进一步认识神经系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脑与神经虽然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两者活动过程确很难直接观察到,相比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更具隐性特征。

因此依托神经系统活动产生的现象或有趣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自身生理反应的角度来认识神经系统成为突破“隐性”难点的首要方法。

通过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的上传下达都离不开神经与中枢神经的密切配合。

【学习目标】1.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外部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推测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关于神经系统的信息,理解并描述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3.通过倾听、表达、交流,知道有益于神经系统健康的方法,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

【评价任务】1.理解描述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

(检验学习目标1.2)2.描述神经系统的工作过程,并会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检验学习目标3.4)【学习准备】教师准备:一盆仙人掌、班级实验记录单、红蓝磁贴、课件、板书学生准备:杯子、沙包、记录单【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 1.投入情境,看图回答教师活动11.创设情境引入:(1)如果我们的手无意间被这个仙人掌刺到时,会有什么反应?(2)在这个过程中,是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先感知到被刺的?(3)在这个过程中,是我们身体中的哪个器官在指挥我们的手缩回3.下列行为有利于保护神经系统的是()A.舞蹈房里私自挑战高难度动作B.在短距离乘车时我们可以不系安全带C.保持正确的坐姿,保护脊髓D.没看到交警叔叔,可以不带头盔乘坐电瓶车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梳理知识要点,检验目标达成情况。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学案 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学案 全册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师寄语】新课堂,我自主,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我成功。

2020年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学期全册导学案

2020年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学期全册导学案
1
1、课前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课上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记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活动能力。 4、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五、实验安排:
周次
实验内容
演分 示组
实验 器材
1 种子发芽实验
√ 放大镜、绿豆、发芽盒、纱布
1 种植绿豆芽
√ 放大镜、绿豆、发芽盒、纱布
1 绿豆芽生长需要光吗
五年级共有学生 10 人,学生喜欢学习科学,而且喜欢做实验。从实验 情况看,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 录。也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实验。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2、使学生获得简单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包括观察、发现和记录的能力。 四、实验措施: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实验教学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 要手段,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其不可替 代的作用。为加强对实验教学工作的管理,更好地为教学提供服务,特作 本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 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 小车、橡皮筋、皮尺、绳子
√ 气球、小车
√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
√ 弹簧测力计、线绳、重物

小车、弹簧测力计、光滑平面、粗糙平 面
√ 小车、弹簧测力计、砝码
√ 小车、纸盒、载重物 √ 制作小车的材料和工具。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 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 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 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 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 观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 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 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 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

科学五年级上册导学案

科学五年级上册导学案

科学五年级上册导学案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由三种类型的七个单元组成。

重点培养学生“模型与解释”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的主要目标《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属于“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是能力训练的准备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模型与解释”的意义、基本方法和过程,体验用不同方法建立模型、做出解释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地球在“变脸”》、《开心游乐场》等“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是本册的主体,通过多个完整的“做中学”活动,指导学生对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尽可能地提供机会,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研究身边的、有意义的疑问和问题来学习科学。

如:《时间的脚步》、《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等课题,均取材于儿童的生活和社会的热点问题。

综合活动单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活动的主体部分,通过一系列学生爱参与、能参与的“做中学”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些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提出探究课题,独立设计验证并得出结论,亲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总结经验,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开心游乐场》中,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力,了解各种各样力的存在后,揭示出力的简单特征,并能将力的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在《热能考察之旅》中,教材提供了“搜集有关温度的资料、运用各种方法产生热、制作冰激凌、研究冷热水之间的热传递”等活动。

教材设计这些学习活动的目的是在重点培养“模型与解释”一级目标的同时,达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思想观念、领会科学家研究科学所用的方法等其他目标。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6 光的反射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6 光的反射现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3.小结:光遇见镜子时会发生_______现象,传播方向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入射光在镜面发生反射;入射光____直线传播,反射光____直线传播(填“是”或“不是”);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
4.我们照镜子时,能够用镜子看见自己,这是什么原因?
答:我们的身体和镜子等很多物体都能反射光。照在我们身体上一部分光线会被_______到镜子里,再通过镜子反射到我们______里,我们就看见了镜子中的自己了。
随堂记录
学习
过程
一、聚焦
3.想一想: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4.小结:我们发现了光碰到了________改变了传播的_______,被_______了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_______。
二、探索
6.动动手:光是从哪里射进来,又从哪里反射出去,你能画出光的平面路线图吗?试一试
7.挑战(小组实验):仔细阅读以下方法和注意点,完成挑战并回答讨论题。
③实验中要保持激光笔和屏的位置稳定。
讨论题:
(1)入射光是直线传播吗?反射光是直线传播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多组光的反射线路图,你有什么发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光线与镜面的交点处,画一条垂直镜面的虚线。你有什么发现?
2.这一课你学到了哪些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活动4
1.带领学生阅读小资料。
2.总结:这一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呢?总结一下吧。
活动意图说明: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知识储备,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摆的快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摆的快慢》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摆的快慢》教学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1.讨论: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教师活动11.出示自制摆1分钟摆动次数的数据汇总表。

2.提问:上节课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摆的等时性”的结论。

这节课我们再来观察这些数据,同学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3.谈话:同学们都好聪明啊,都发现了不同小组摆的快慢是有不同的,那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摆的摆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探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

(板书标题)活动意图说明:在上节课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发现不同的摆摆动速度是不同的,就这个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在这一活动中,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让学生利用原有认知进行头脑风暴,引出本课研究内容。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4)学生活动2: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1.讨论: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2.小组汇报讨论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教师活动21.提问:要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该如何进行实验?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要改变哪些条件?哪些条件又不需要改变?2.提问: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小结实验方法及要求。

4.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及记录。

实验方案问题:假设:实验器材:需要改变的条件:不需要改变的条件:学生活动3: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1.讨论: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2.小组汇报讨论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4.小组汇报实验数据。

教师活动31.提问: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的实验又该如何进行?2.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小结实验方法及要求。

3.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及记录。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的理解和展开是极为重要的。

在实验方案中组织学生讨论需要改变的条件和不需要改变的条件使同学明白如何控制变量展开研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5 认识棱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5 认识棱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与思考,加深了对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以及通过实验现象说明问题的证据意识。
环节四:拓展(指向目标2、3)
学生活动4
我知道的生活中使光分解成各种不同颜色的现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活动4
D.红、黄、蓝
3.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可以得到( )。
A.黑光 B.白光 C.紫光 D.黄光
二、填一填
让光发生______现象,可以把______光分散出不同的色光。
教师活动5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2.全批全改。
活动意图说明:回顾梳理知识要点,检验目标达成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1-5认识棱镜》导学案
【学情分析】
基础:
通过上节课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与研究,学生已经知道光在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推测出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可能也会发生方向的改变。
学生不清晰:
光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他们可以借助三棱镜发现白光的色散现象,但仍然会对光的色彩之谜有很多困惑。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3.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评价任务】
1.通过实验发现白光可以折射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检验学习目标1、2)
2.理解白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检验学习目标2、3)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三棱镜、白纸、圆形硬纸板(直径5㎝)、水彩笔、火柴、细棉线、教学课件等。
学习
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设计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3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
课题
观察豆芽的生长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导学设计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学生四人组内讨论,(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为了证明同学们的观点,我们进行一下实验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四人组内进行)
1、师: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要注意什么呢?(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四、巩固练习
1、想想看:绿豆芽的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吗?回忆你的实验过程并且和组员讨论。
2、个别人的实验结论与预测不一致,这是怎么一回事?
3、很多植物种子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你能举例说明吗?
五、拓展延伸
种植绿豆芽
把实验中已经发芽的绿豆种子种植到花盆里,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4)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5)小结。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师补充汇总,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学习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具学具
课件、学案、实验计划单
第( 一 )课时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一、温故互查。
二人小组互查互说,教师巡视。
同学们,在家里见过妈妈发豆芽吗?说一说你妈妈是怎样做的?
二、设问导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豆芽好吃,但要妈妈天天照顾它才能长大,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习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学习难点
学习整理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具学具
课件、学案、学生实验用品。
第(二)课时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一、温故互查。
二人小组互查互说,教师巡视。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互相查看一下。看谁的长得更旺盛。
二、设问导学。
阅读课本,回答下面问题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四、巩固练习。
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导学设计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1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
课题
种子发芽实验(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学习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三、自我检测,
阅读课本第4页种子发芽实验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1、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
2、为什么要垫纸巾并按三个洞?
3、为什么一个纸巾上滴水,一个不滴?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三、自我检测(在小组内说说)
(1)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你能让它再长长点吗?
(2)到了寒冷的冬天温度很低,你还能让豆芽茁壮生长吗?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时间
学科
科学
课时
2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
课题
种子发芽实验(二)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学习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具学具
课件、学案、
第(一)课时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一、温故互查。
二人小组互查互说,教师巡视。
回顾上一课绿豆芽发芽的实验,说说绿豆芽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二、设问导学。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要注意什么呢?
导学设计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3、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需要水吗?
(先在四人组内讨论,然后在班内集体预测。)
导学设计
导学设计
二次设计




三、自我检测,(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