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死场》中动物与人的同构性
生死场写作结构和人物特点
전공: 제출자: 담당교수: 교수님과목명: 중국현대문학론제출일: 2012-6-14浅析《生死场》的结构和人物特点目录一、序论 (3)二、《生死场》的结构分析 (3)2.1 《生死场》叙述描写多视点 (3)2.2 《生死场》思想内容多元素 (3)三、《生死场》人物分析 (4)3.1《生死场》男性群体 (4)3.2《生死场》女性群体 (5)3.2.1孤独无助的女性群体 (5)3.2.2 异于常规的女性生存方式 (6)四、结论 (7)参考文献: (8)一、序论《生死场》主要构造了东北小村庄重一群人生生死死的生命状态,写法上可能让人觉得很血腥,都是带血带毛的东西,但是,小说里面又带有一种大自然的朴素,一种粗犷,一种力量。
二、《生死场》的结构分析“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1正如,鲁迅的这段话所讲,萧红《生死场》中的最有特色就是写景和叙事,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委婉细腻,描景叙事,常常用行云水流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乡土田园图,书的开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形象鲜明又沉闷的画面:“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啃嚼榆树的根端……被榆树荫蒙蔽着……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步走。
在草帽盖伏下,像是一颗大形菌类……肮脏蠢笨的麻面婆……象洞一般的2土房……”这些零碎的慢镜头缓缓推在我们面前,组成一幅三十年代哈尔滨的乡村图景,“荒凉”、“贫困”、“落后”、“肮脏”。
2.1 《生死场》叙述描写多视点萧红《生死场》中的叙述和描写很少有一成不变的时候,为了情节发展和刻划人物的需要,萧红有时以局外人的身份描写人物,有时又以作品人物的视点去揭示性格有时以甲为叙述的中心,有时又以乙为描写的对象。
二里半为了寻找山羊和邻居发生了纠纷时,作者写道:“那个红脸长人,像是魔王一样,二里半被打得眼睛晕花起来,他去抽拔身边的一棵小树小树无由的被害了,那家的女人出来,一支搅酱缸的耙子,耙子滴着酱。
浅读萧红《生死场》有感(1)
浅读萧红《生死场》有感
人,作为最高级的动物,也同样有着自身的弱点。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深深体会到了人性的软弱是多么的可怕。
刚开始拜读《生死场》,仅仅是因为对它的名字感到好奇,读完后才发现这部作品叫"生死场"的原因。
这是一部关于农民生死挣扎的故事,他们就好像是只要活着就可以摒弃一切。
可以抛掉信念、抛掉信任、抛掉亲情,在他们眼中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
其中一个片段这样写到:"一个女孩受到妈妈的宠溺,可当女孩损坏了菜根时,母亲却抛掉女儿去护菜根,因为在农民眼中庄稼就是生命,所以一块田、或一颗白菜就可以代替一个人的价值。
"我们暂且不讨论其书写说法,单从社会背景下这是真实的,对于那时的农民来讲农作物就是他们的生命,而子女对他们的破坏就是对他们生命保证构成威胁,因为在他们眼中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生存。
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悲哀。
很多人都在说,一个人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而作品传达的感情就是自我内心的对生活的态度。
萧红《生死场》中描写的那个主人公在男权世界里卑微无助的活着,正是萧红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我为什么说是浅读"生死场"是因为我无法身临其境去体会在那个背景下人们的所作所为。
其实,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最大的价值在于无限追求。
我们要为自己生活在以精神追求至上的现代社会,感到荣幸。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萧红生死场读后感在深夜的灯光下读完《生死场》。
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确实说不清。
想笑,又觉着酸涩;想哭,又流不下眼泪。
只是心里钝痛着……萧红在序里说,这篇文字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而我,在这个料峭的春夜里,灯光下,任手指在被窝外面冻得僵冷,也无法坚强着对她的文字无动于衷。
对于那遥远的农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许东北和南方有着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吧。
只是同样的落后,同样的朴素,同样的贫穷仿佛一股暖风,直吹进心里,感觉到亲切的来自土壤的芬芳,遥遥远远的,仿佛记忆,在异乡的城市里若隐若现。
这样一个夜里,尖锐而凛冽的寒风,就像萧红的笔触,从这悲喜的人生中,一阵阵的从窗外呼啸而过……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连日的雨,潮湿、阴冷得出乎意料。
也许冷洌的不是萧红的文字,而是生与死的轻易和沉重。
只是,她“以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绘着世间的悲欢,力透纸背……“欲织繁花为锦绣,已伤冻雨过清明”(聂绀弩)。
在清明节未到来之前,我敲下这些拼凑的文字,算是为萧红默哀。
萧红说自己“是《红楼梦》里的人”,于是,只好“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更多关于喜欢萧红的文字,也由别人写去吧!萧红生死场读后感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
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
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
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
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浅谈《生死场》中的女性与动物
浅谈《生死场》中的女性与动物作者:柏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摘要:萧红的《生死场》描写了东北农民在生死之间的挣扎与苦痛,尤其写出了乡间的女性生理和心理上所承受的巨大痛苦。
在这里,人与动物彼此纠缠交织。
《生死场》中的动物描写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动物或者是出现在比喻中,或者是出现在农民们真实的生活中,它们都经历着与人同样的生死与悲苦,揭示着人的动物性的悲哀。
本文着重讨论《生死场》中动物与女性的关系描写,寻找二者之间在生死间的相似性与相关性。
关键词:生死场;女性;动物[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01《生死场》用一种平淡的语调,展示了对比强烈而极具冲击感的、最普通最平常也最广泛的乡间农民的生活与精神图景,正如书中所言:“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1]同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尤其关注生活在其中的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而在《生死场》中,她以独到的笔触,写出了女性们与动物之间的相似与关联。
总体来说,生死场中的动物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作为喻体的动物,如母熊、猪、猫头鹰等;另一部分是真实出现的动物,而这部分动物都与人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家畜家禽。
一、作为喻体的动物萧红经常用动物来比喻女性。
就像在麻面婆出场时,“麻面婆不是一只蝴蝶,她生不出磷膀来,只有印就的麻痕。
”没有蝴蝶的纤细美丽,也没有色彩斑斓的翅膀,麻面婆身上只有生活的艰辛留下的苦难的痕迹,无情的岁月“印就的麻痕”,使她既丑陋又悲哀。
又如“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一句,将麻面婆比喻成了母熊,除了性别之外,女性温婉柔美的形象不复存在,留下的是一个粗壮、蠢笨的非人的形象,分外可怜可悲。
麻面婆的生活忙碌而卑微,她一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与一切苦痛,她与沉默的动物们并无区别。
这些鲜活的比喻,利用人们所熟悉的动物,将女性们与动物的相似与她们的悲惨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死场写作结构和人物特点
三、《生死场》人物分析3.1《生死场》男性群体地主二爷:他不是传统的凶残的符号,但也不是美化的人性的象征。
加租的冷酷无情是通过有理有利的语态背后显示出来的;他用微薄的钱赎回要自己命的赵三,形体举止都那么悠然自适,从内心里透出恩威并施的优越感。
他从容地对日本鬼子施展内在的威严时,被没有顾忌的暴力毁灭,才最后完成了始终超于乡村农民的精神优势者的形象。
农民二里半:木讷、猥琐也很有特点。
在他身上,生的屈辱像甩不开的空气如影随形。
他就因为年轻时繁殖的冲动,导致婆姨未婚生育,在众乡民眼中丢了人,他为了抬起头来,接待了“亲善”的鬼子兵,却遭到妻子被亲善兵强奸致死的更为屈辱的结果。
他由于抬不起头,所以对儿子成业与金枝的未婚先孕感到丢人显眼。
在这个典型的中国农民身上,精神的重负和宿命的阴影造就了蹒跚的身姿、猥琐的心态。
赵三:更为真实的触摸到人生的质感。
既有勇武的斗争性,又有出人头地的领袖色彩,使他产生率众谋杀地主的壮举。
当他沉醉在胜利的喜悦和炫耀勇气之时,人生的误会就跌宕而生。
先是被杀的二爷赫然出现,击碎了他的英雄梦;接着是犯罪的恐惧笼罩全场,农民的惧怕占据上风;而后是囚禁的孤独使他遁入畏畏缩缩的自责心理状态中不可自拔。
至此,一个真实状态的人生突破了外在行为的障蔽呈现出来。
传统意义上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关系被放入背景,一个真实生活着的农民的心理动机和情感状态自然呈现。
他先前只能以谋杀的反抗形式来显示壮举,对于他的众人之首的地位只能如此,但怯懦和犹豫也伴随而生;现在他必然俯首帖耳,因为救命之恩,对于农民而言,就是不可理解的产物。
3.2《生死场》女性群体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一类是麻木迟钝、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如麻面婆;一类是对爱情婚姻充满期待,却在残酷的现实中梦想幻灭,身心扭曲,如金枝、月英;第三类是有几分“传奇”色彩的乡土女性无论是对于地主阶级、帝国主义的暴虐,还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父权主义的压迫,都以独立不羁的姿态,表现出自觉地反抗意识,如小说的主要人物王婆。
论《生死场》中动物与人的同构性
现当代文学论《生死场》中动物与人的同构性文/吴学谦摘要:《生死场》中,萧红将动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相结合,不仅表达了底层人民“不由自主”的生存状态和他们行尸走肉般的精神境遇,还展示了他们冷漠凉薄的人际关系。
本文通过分析《生死场》中动物与人互融互通的同构关系,探讨萧红隐藏在“生命”与“文学”双重书写背后的深意。
关键词:《生死场》;动物;人;同构曹文轩曾这样阐释过人与动物的关系:“对动物世界的描绘与揭示,将会使我们看到似乎是动物世界特有的而实际上是很普泛的生命存在的形式。
”萧红的《生死场》算不得一部动物小说,但她笔下数十种动物在小说中的隐现着实引人注目。
纵观《生死场》不难发现,这些动物形象大多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
因此,要探究萧红对于“生死场”的看法,就可以从这些动物入手,通过探讨动物意象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来发掘萧红给予其中的深思。
一、“不由自主”的生存状态萧红笔下的乡村,封闭环境与黑暗制度抑制着底层人民的生存动力,逼迫着他们向命运低头,无法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这种生存状态的“不由自主”暗示着广大人民像动物般生死,缺乏生机活力和目标,也失去了未来和希望。
萧红在《麦场》一节用了蝴蝶、母熊、猪和狗等四个动物形象形容农村妇女麻面婆的生活状态。
一方面麻面婆懒惰邋遢的形象在动物映衬下更加鲜明。
另外萧红用动物意象也反映出麻面婆无聊乏味的生活状态:机械地重复着有限的几件事,不懂得为生活找乐趣,只是浑浑噩噩地在家中做社会赋予她的工作,忍受着邻居的嘲笑。
当然她也曾想着找回尊严,但封闭的环境让她没有丰富的学识,做不到自我拯救。
从麻面婆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劳动妇女被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压抑着的生存困境,她们生老病死都在房屋里,生存已经降到最原始状态,她们少有生的欢心和快乐,也少有死的恐惧和悲哀,更不要提反抗,这样的生活方式与动物有区别吗?说到底层劳动妇女总是绕不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和麻面婆一样受尽命运的折磨。
作家们最值得称赞的地方不仅是逼真地描绘着这些人民的凄惨,更多的还有希望破灭时对绝望的书写。
“生”与“死”的纠葛——论萧红的《生死场》
“生”与“死”的纠葛——论萧红的《生死场》的语言艺术摘要萧红的《生死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在东北沦陷以后日本殖民下的农村老百姓的贫苦生活,笔锋犀利的批判了日本惨绝人寰的殖民统治,与此同时,贫苦百姓们不甘懦弱奋起反抗的坚强的民族精神。
“生”与“死”贯穿着整个作品的始终,死中求生的几个家庭挣扎的过程暗示着整个国家民族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不断进步的命运。
萧红的这部《生死场》主要是采用的白描的写作手法,个人特色鲜明的语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了她独特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语言艺术目录摘要.................................................................Ⅰ引言................................................................1 一、《生死场》的语言描绘.....................................................1(一)、对话描写.................................................1 (二)、人物刻画....................................................21、患病的猫儿——月英......................................................22、米田上的稻草人——金枝.................................................33、兴奋的幽灵——王婆......................................................3(三)、景物描写.......................................................3 二、《生死场》的语言特色............................................................4(一)、用词精当....................................................................4 (二)、词句反复....................................................................4 (三)、运用修辞....................................................................5 三、《生死场》的发展贡献..............................................................5结束语................................................................................. 6参考文献.............................................................................. 6 致谢.................................................................................... 7引言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在上海出版以后,立刻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巨大的波动。
浅析萧红《生死场》中的动物与人
浅析萧红《生死场》中的动物与人作者:韩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摘要:萧红的《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农民在被侵略时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
作品中将人与动物巧妙的互相结合互相渗透,描绘了村民在村庄中无意识的生活。
本文通过作品中动物化人物和动物相关描写的分析,探讨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人们的精神状态,生存方式以及其内在原因。
关键词:生死场;动物;生存状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01一、生而为人,不如化而为畜——从“人”到“畜”的本能生存方式1.被剥夺了“情”的“性”的本能人和动物皆有“性”的本能,然而人与动物的“性”显然是不同的。
动物的“性”仅仅是一种本能需求,而人的“性”包含了“情”。
所谓的“情”,即是指社会赋予人的文明,道德,伦理的种种,这也是人高级于动物的方面。
然而在《生死场》中,人显然已经回到了动物的原始状态。
作品中完整的描写了成业与金枝的爱情,可成业对金枝的需求仅仅是如动物一般的兽性的原始性本能,而不是出于爱慕,出于感情。
他看重的并不是纯洁的爱情,而是将金枝作为“性”的原始本能的发泄对象,这样的变态的低级本能却在最后要用结婚的方式维系,可见成业不过想借婚姻寻求一个长期完成他如“兽”一般的性欲需求的对象,而不是拥有文明,伦理,道德的人所谓的婚姻关系。
于是他们的爱情注定是悲剧的。
我们不难看出,村庄中的人对于“性”已经回归了动物的本性,他们仅仅是被本能不停的要求,不停的索取。
当这种本能不能被满足时,所谓的亲情,爱情,更不复存在,这种失去了人性的生存方式,与动物没有区别。
2.女性与动物无异的“生产”本能“生育”是女性的本能,自然亦是动物的本能。
提到《生死场》,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这部作品中一次又一次提到的女性生产的场面。
然而这本应是神圣的温馨的时刻,却被作者与动物的生产联系在了一切,暗示村庄中女性与动物无异仅仅是一种生产工具。
从女权主义批评角度看《生死场》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女权主义批评角度看《生死场》秦美蓉 湖北大学摘 要:女权主义批评是用女性意识来观照文学作品的,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就是从女性角度出发,描写了生死场上孤独麻木的女性群体,她笔下的女性如动物一般生存,受制于男权却全然不知,是男权文化的同谋者。
她们的生存方式异于常规,没有爱情,连生育也如动物一般。
萧红作为一名女性,写出了这些女子的苦难命运。
但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局限,小说中也呈现出了隐含的男性崇拜。
即使如此,萧红的《生死场》仍然令人深思,对妇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女权主义作者简介:秦美蓉(1997-),女,汉族,湖北恩施人,湖北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64-02引言:“女权主义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1]女权主义批评向传统发起进攻,首先把矛头直接指向父权制社会结构,认为“现存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父权制社会基础上的,男性掌握着社会的基本功能。
”[2]女权主义以一种激进的、否定的态度冲击以男性为中心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文学观念。
女权主义批评还提出了“女性视角”作为女权主义批评解读和创作作品的基点。
女性视角就是用自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来审视和创作作品。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写作被认为是知识界的活动,与女性无缘。
‘女性写作’的理论向这一传统提出挑战。
”[3]在语言和情节模式上,女性写作都试图打破传统束缚。
在《生死场》中,萧红作为一名女性,她从女性视角出发,揭示了男权社会下孤独无助的女性群体,具有明显的女性情怀和自觉的女性意识。
在她的笔下,《生死场》中的女性像动物一样在男权文化的压榨下麻木地生存着,她们不仅生存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还要时时遭受生育所带来的刑罚。
萧红通过自己的笔触大胆地向这种传统进行反抗。
论《生死场》中女性的动物性
、
压在那里” 。金枝在两性关系中完全是被动 的, 当成 业 的 口哨不 响起 的时 候 , 金 枝 只 能一 个 人 承 担 着 内 心 的恐 惧 , 这 时她 处 于 的是 完 全 孤 立 无 援 的境 况 , “ 以后无 论 她 怎样 听 , 口哨也 不 再 响 了 ” 。在 成 业 和 金 枝 的婚后 生 活 中 , 唯一 温 存 的时 刻也 是 成 业 想 要 同金枝 过夫 妻 生 活之 时 , “ 过 了几 分 钟 , 她 没 有 得 到 答 话 。只看 男 人 解 脱 衣 裳 , 她 知 道 又 要 挨 骂 了 !正 相反 , 没有 骂 , 金 枝感 到背 后 温热 一 些 , 男 人 努 力 低 音 向她 说话 ” 。 同样 , 福 发 的老 婆在 年轻 时 也 曾经 被 福 发热 烈地 追求 过 , 也 享受 过男 人 的殷 勤 , 可是 当她 做 了福 发 的老婆 , 就像 “ 小 鼠” 一般 怕着 她 的男 人 , 连 笑的时间长 了, 也 怕 要 挨 骂 。就 像 她 对 成 业 说 的 : “ 你 叔 叔 也 唱着 曲 子 哩 !这 时 他 再 也 不 想 从 前 了 ! 那 和死 过 的树一 样不 能再 活 。 ” 其次 , 女 性 的感受 是不 被 男性 重 视 的 , 女性 的生 活 状况 在男 性心 中是 一 片空 白。当金 枝 被 未婚 先 孕 的恐 惧 所 折磨 的 时候 , 成 业 对 于 爱 人 的挣 扎 没 有 半 点 觉察 。当他 们 见 面 时 , 成 业 想 到 的仍 然 只 是 获 得 生 理上 的满 足 , “ 他什 么也 不懂 得 问 ……他 只 是被 本 能 支使 着想 要 动 作 一切 ” 。 这使 得 成 业 根 本 不 在 意 金 枝对 他 的诉苦 , 甚 至不在 意 金枝 怀 孕 的事 实 , 而 是 说: “ 管他妈 的 , 活该愿 意不 愿意 , 反 正是 干 啦 ! ” 在 婚 后, 女 性更 是 遭 到 男 性 完 全 的 漠视 和鄙 弃 。女 人 们 白天 的操 劳 在男 人 那 里 似 乎 完 全不 存 在 , 男 人 认 为 自己外 出劳作 , 女人 在 家 只是 赋 闲 , 又好 吃 懒 做 , 从 而 对 女人 大为光 火 。男女 之 间这 类矛 盾 爆 发 的一 个 常见 的 导 火 索 便 是 做 饭 。女 人 被 看 做 是 做 饭 的工 具, 一 旦没 有做 饭 , 便 是失 却 了作 为 一个 工 具 存在 的 合 法性 。麻 面 婆 一 听 到 丈 夫 的 骂 声 , 首 先 反 应 的是
论《生死场》中动物与人的同构性
论《生死场》中动物与人的同构性在齐鲁大地上,有一座叫做“生死场”的地方,它是万物生灵的归宿,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会在此结束自己的一生。
然而,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动物与人类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同构性,即它们都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都有着面对痛苦与挣扎的能力。
首先,动物和人类都必须面对死亡。
一方面,人们在亲人离去之前会感到悲伤;另一方面,动物也会失去同伴,并表现出悲伤和哀伤的情绪。
猴子、鹤鸟、老虎等生活在生死场里的动物,也经常会面对相应的情感体验。
他们与人类之间的情感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有时候他们会哭泣、欢叫,有时候他们会默默地离去。
这种情感同构性,不仅说明了人类和动物在情感上的相似之处,更表现出动物的高度智能和生命力。
此外,生死场里的动物和人类也面临着与自己所处境况的适应问题。
从人类的视角来看,我们经常需要在不同的环境和生活状态下自我调适和改变,让自己承受更多的压力和痛苦。
同样地,动物也需要通过自我适应来适应不同的生活规律和环境条件。
例如,狮子在荒野上长时间生存,需要学会在最严峻的环境中获取食物;小猴子在父母离去后,必须换取周围环境中的能量与资源,才能坚持生存下来。
这种适应能力,不仅是动物和人类相似的又一体现,更充分表现出了生命的巨大智慧和韧性。
最后,动物和人类在面对痛苦、挣扎时的表现也十分相似。
即便是在面临死亡威胁和绝境之时,动物也会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和极强的求生本能。
当猴子、鹤鸟等动物在身体疲惫、食物缺乏的时候,他们会用最后的力气,向周围的环境和同伴们去寻找帮助;而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他们也会表现出一种想要守护自己遗传的愿景。
这种表现,需要动物和人类有着极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如此一来,我们不难发现,动物和人类的意志、能力和对生命的追求都高度相似。
综上所述,在“生死场”中,动物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惊人的同构性,即它们面对着相同的大限,无论是在生命的愿望、情感、适应能力还是生存意志上,都表现出了极度的相似性。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动物意象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动物意象⊙段宇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 710000]1935年12月由奴隶社首次出版的小说《生死场》,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学界关注。
关于其文本主题意蕴的阐释解读,也可谓百家争鸣。
最初,鲁迅、胡风两位批评家分别为《生死场》写作序言和读后记,对文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这也是对该小说来讲最为重要的文学批评。
但《生死场》问世于民族危难之际、救亡图存之时,其描写东北人民由自发到自觉走上抗争之路的内容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相契合。
时代、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生死场》便被当作“抗日文学”题材小说进行阐释和评价,“抗日文学”说成为权威阐释。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外批评者引鉴新的批评理论、转换新的批评视角,或从女性主义角度,或从启蒙主义角度,或从生命哲学角度,或从纯文学角度重读《生死场》,揭开了许多蕴积文本内部而以往被遮蔽掉的内涵,阐发出许多新意义。
近年来,伴随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女权主义思潮的高涨,女性视角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由此视角出发阐释《生死场》的文章层出不穷,数量可观。
同时,国外学界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解读偏差、顾此失彼等问题,但确为小说再阐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思考空间。
而在主题学研究中,无论选取何种视角或方法,小说标题中的“生死”二字都是任何读者、批评家无法避开的生命主题。
正如陈思和所言,《生死场》可以说是一部“生命之书”,书中透露出的北方人民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生死交替、循环往复的苦涩命运耐人寻味、惹人动容。
特别的是,在描绘人间“生死场”时,作家萧红运用了大量动物意象入文并倾注了大量动物比喻,由此构建起了一个人与动物平行而进、平行而终的生死世界。
文本中的猪、狗、牛、羊、鱼、蚊子、猴子、狗熊等动物意象构造了乡村生活的骨节,却又并非纯粹的乡土产物,而是带有人的动物性指向意义的存在。
一系列动物意象的运用折射出人与动物亲密而复杂的关系,而这复杂关系的背后则直指血淋淋的生死现实,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乡民如动物般的生存状态和他们沉寂荒芜的内心世界。
论萧红《生死场》中人的动物性寓言
论萧红《生死场》中人的动物性寓言作者:鹿珠晖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3期摘要:萧红在《生死场》中将面对着生存困境、身体困境、精神困境和历史困境的人类进行解剖,剖析了整个民族的心理弊病。
她用敏锐、悲凉的眼光审视中国人处在动物般“死”的境地中如何做出人的“生”的抉择,怀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焦虑和人类命运的担忧,暗喻了人类与动物的命运同一性,揭示出人类生而动物,也必将回归动物的现代性荒诞寓言。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动物性寓言人与动物命运同一性困境《生死场》是一部蕴含丰富意义的文本,对它的研究与阐释可以从多种话语背景入手。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生死场》的研究,大致由“民族主义路向”和“女性主义路向”两种阐释方式主导。
但是,跳过这两种阐释方式,我们不难发现,萧红在《生死场》中关注着人与动物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动物模糊界限下生命活动的价值,她用敏锐、悲凉的眼光审视中国人处在动物般“死”的境地中如何做出人的“生”的抉择,她发出对“百年孤独”式文化与文明的迷茫与忏悔。
这是一个人的动物性寓言。
萧红的眼光离不开东北大地上那些蚊子般的苦难生命,他们像动物一样低贱生活,麻木度日,生死面前做着软弱无奈的挣扎。
人与动物的界限仿佛是模糊的,人与动物的无区分状态就暗示着人与动物的命运同一性。
萧红怀着对人的生命力的热切渴望,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忧虑,将面对毫无出路的生存困境、贫穷饥饿的身体困境、麻木无知的精神困境和循环往复的历史困境的人类进行解剖,剖析的不仅是东北大地,更是整个民族的心理弊病。
人类生而动物,也必将回归动物的现代性寓言。
一、生存困境:动物式生存状态与非人性化生活《生死场》描写的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互为背景,互相印证,暗示着人的生存状态和动物无异,这是一种麻木无知、空寂无聊、毫无价值的动物式生活,更是一种回归动物的病态人生:蒙昧、盲目、残忍、怯懦、无力支配自身。
这其实正是历史千百年来循环往复、自然轮回的面貌。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与心得体会
萧红《生死场》读后感与心得体会(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萧红《生死场》读后感与心得体会【导语】:《生死场》是萧红创作的一部小说,关于读完《生死场》有什么感受呢?本店铺来分享《生死场》读后感与心得体会,来了解一下吧。
生死场写作结构和人物特点
生死场写作结构和人物特点三、《生死场》人物分析3.1《生死场》男性群体地主二爷:他不是传统的凶残的符号,但也不是美化的人性的象征。
加租的冷酷无情是通过有理有利的语态背后显示出来的;他用微薄的钱赎回要自己命的赵三,形体举止都那么悠然自适,从内心里透出恩威并施的优越感。
他从容地对日本鬼子施展内在的威严时,被没有顾忌的暴力毁灭,才最后完成了始终超于乡村农民的精神优势者的形象。
农民二里半:木讷、猥琐也很有特点。
在他身上,生的屈辱像甩不开的空气如影随形。
他就因为年轻时繁殖的冲动,导致婆姨未婚生育,在众乡民眼中丢了人,他为了抬起头来,接待了“亲善”的鬼子兵,却遭到妻子被亲善兵强奸致死的更为屈辱的结果。
他由于抬不起头,所以对儿子成业与金枝的未婚先孕感到丢人显眼。
在这个典型的中国农民身上,精神的重负和宿命的阴影造就了蹒跚的身姿、猥琐的心态。
赵三:更为真实的触摸到人生的质感。
既有勇武的斗争性,又有出人头地的领袖色彩,使他产生率众谋杀地主的壮举。
当他沉醉在胜利的喜悦和炫耀勇气之时,人生的误会就跌宕而生。
先是被杀的二爷赫然出现,击碎了他的英雄梦;接着是犯罪的恐惧笼罩全场,农民的惧怕占据上风;而后是囚禁的孤独使他遁入畏畏缩缩的自责心理状态中不可自拔。
至此,一个真实状态的人生突破了外在行为的障蔽呈现出来。
传统意义上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关系被放入背景,一个真实生活着的农民的心理动机和情感状态自然呈现。
他先前只能以谋杀的反抗形式来显示壮举,对于他的众人之首的地位只能如此,但怯懦和犹豫也伴随而生;现在他必然俯首帖耳,因为救命之恩,对于农民而言,就是不可理解的产物。
3.2《生死场》女性群体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一类是麻木迟钝、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如麻面婆;一类是对爱情婚姻充满期待,却在残酷的现实中梦想幻灭,身心扭曲,如金枝、月英;第三类是有几分“传奇”色彩的乡土女性无论是对于地主阶级、帝国主义的暴虐,还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父权主义的压迫,都以独立不羁的姿态,表现出自觉地反抗意识,如小说的主要人物王婆。
萧红的生死场赏析
萧红的生死场赏析《生死场》共十七章,书中并没有作者集中笔力刻划的主人公,着墨较多的是二里半.王婆和金枝三户劳动人家的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着重写了月英、五姑姑的姐姐等几个女人的悲惨遭遇。
前十章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前哈尔滨附近的一个村庄“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的生活。
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生活却包藏着血和泪的重压。
这些被弃置在荒漠大地的人们,对于生活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但是总摆脱不了穷困的蹂躏和愚昧的捉弄:月英因生病被丈夫折磨致死;年轻的媳妇因难产和受虐待而丧生;王婆因耐不住生活的痛苦而服毒自尽;而金枝的孩子因为丈夫一时气愤而被摔死......他们生活得草率而艰难,同时作品也表现了他们对于这种生活的愤恨与不平。
农民们终于在赵三和李青三等人的带动下,组织了“镰刀会”进行了一次自发的反抗地租加价的斗争,斗争虽未正式行动即失败了,然而这次事件所激起的火星,却深深地埋藏在人们心里。
作品的后七章,后七章描写“九.一八”事变之后农民历起抗日的经过和情形。
“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的现实促使人们从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原来那些似乎浑浑噩噩地生活着的农民们,猛然增加了民族意识,眼光开始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萧红在这部共17章8万字小说里,不仅写了奴隶的悲剧及其抗争,但她的更多地投身在奴隶之奴隶-农村贫苦妇女身上,通过与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体验――生(生育)与死(由疾病、虐待和自残导致的死亡)来反映对于生的坚强及对于死的挣扎的。
《生死场》本文描述了善良无辜的乡村妇女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受尽摧残与折磨后再默默地死的那种无限轮回,着力表现了女性的身体之畸,她们作为男人泄欲的对象和无节制无保障的生育就是她们的生活状况。
首先,萧红是以身体的“畸”变来展现乡村女性可悲的生存状态的,《生死场》前十章中充溢着受病痛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死亡的毁形的种种可怕之处.月英是“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
人与非人——从人与动物的关系看《生死场》的题旨
人与非人——从人与动物的关系看《生死场》的题旨
张芝秀
【期刊名称】《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5)B06
【摘要】当我们走进萧红的《生死场》时,会发现这里的人作为“人”的“内面生活”几乎全部被其动物性的一面所掩盖,从而成为了一群无生命的群体。
关于这一点研究界已多有论述,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作者怎样以人和动物——两个在概念上有着各自独立的内涵与外延的生物类型——之间的关系来呈现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乡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刻画出他们荒凉、麻木、呆滞、沉寂的灵魂世界,表达“人已非人”的主题意旨。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张芝秀
【作者单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梯度匀场参数优化及其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J], 俞文文;王征;聂生东
2.人与非人——从人与动物的关系看《生死场》的题旨 [J], 张芝秀
3.非人灵长类动物超高场磁共振脑成像技术进展 [J], 徐斌;高阳;王菁;张孝通
4.关于举办“实验用非人灵长类动物专业技术交流会暨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医师岗
位培训班”的通知 [J],
5.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看动物权利的理论基础 [J], 孙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死场文本解读
2.动物是人的写照
深秋秃叶的树,为了惨厉的风变,脱去了灵魂一般吹啸著。 马行在前面,王婆随在后面,一步一步屠场近著了;一步一 步风声送著老马归去…… 王婆回过头来,马又走在后面;马什么也不知道,仍想 回家。屠场中出来一些男人,那些恶面孔们,想要把马 抬回去,终于马躺在道旁了!像树根盘结在地中。无法, 王婆又走回院中,马也跟回院中。她给马搔著头顶,它 渐渐卧在地面了!渐渐想睡著了!忽然王婆站起来向大 门奔走。在道口听见一阵关门声。
25
文本分析
(二)人与动物的关系 动物化的人 动物是人的写照
02
26
1.动物化的人
“头发飘了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 出洞。”
“让麻面婆说话, 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 和猪相同,它总是发着猪声。”
“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 “他伏身到井边喝水,水在喉中有声,像是马在喝。” “二里半比别人叫出来更大声,那不像是羊叫,像是一条牛 了”,“她像微点的爬虫在那里”。
27
2.动物是人的写照
深秋秃叶的树,为了惨厉的风变,脱去了灵魂一般吹啸著。 马行在前面,王婆随在后面,一步一步屠场近著了;一步一 步风声送著老马归去…… 王婆回过头来,马又走在后面;马什么也不知道,仍想 回家。屠场中出来一些男人,那些恶面孔们,想要把马 抬回去,终于马躺在道旁了!像树根盘结在地中。无法, 王婆又走回院中,马也跟回院中。她给马搔著头顶,它 渐渐卧在地面了!渐渐想睡著了!忽然王婆站起来向大 门奔走。在道口听见一阵关门声。
“这边孩子落产了, 孩子当时就死去! 用人拖着产妇站起来, 立刻孩子掉在炕上, 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女人横在血 光中, 用肉体来浸着血。窗外, 阳光洒满屋子, 屋内的妇人为了 生产疲乏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生死场》中动物与人的同构性
作者:吴学谦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6期
摘要:《生死场》中,萧红将动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相结合,不仅表达了底层人民“不由自主”的生存状态和他们行尸走肉般的精神境遇,还展示了他们冷漠凉薄的人际关系。
本文通过分析《生死场》中动物与人互融互通的同构关系,探讨萧红隐藏在“生命”与“文学”双重书写背后的深意。
关键词:《生死场》;动物;人;同构
曹文轩曾这样阐释过人与动物的关系:“对动物世界的描绘与揭示,将会使我们看到似乎是动物世界特有的而实际上是很普泛的生命存在的形式。
”萧红的《生死场》算不得一部动物小说,但她笔下数十种动物在小说中的隐现着实引人注目。
纵观《生死场》不难发现,这些动物形象大多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
因此,要探究萧红对于“生死场”的看法,就可以从这些动物入手,通过探讨动物意象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来发掘萧红给予其中的深思。
一、“不由自主”的生存状态
萧红笔下的乡村,封闭环境与黑暗制度抑制着底层人民的生存动力,逼迫着他们向命运低头,无法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这种生存状态的“不由自主”暗示着广大人民像动物般生死,缺乏生机活力和目标,也失去了未来和希望。
萧红在《麦场》一节用了蝴蝶、母熊、猪和狗等四个动物形象形容农村妇女麻面婆的生活状态。
一方面麻面婆懒惰邋遢的形象在动物映衬下更加鲜明。
另外萧红用动物意象也反映出麻面婆无聊乏味的生活状态:机械地重复着有限的几件事,不懂得为生活找乐趣,只是浑浑噩噩地在家中做社会赋予她的工作,忍受着邻居的嘲笑。
当然她也曾想着找回尊严,但封闭的环境让她没有丰富的学识,做不到自我拯救。
从麻面婆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劳动妇女被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压抑着的生存困境,她们生老病死都在房屋里,生存已经降到最原始状态,她们少有生的欢心和快乐,也少有死的恐惧和悲哀,更不要提反抗,这样的生活方式与动物有区别吗?
说到底层劳动妇女总是绕不开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和麻面婆一样受尽命运的折磨。
作家们最值得称赞的地方不仅是逼真地描绘着这些人民的凄惨,更多的还有希望破灭时对绝望的书写。
萧红继承了鲁迅悲悯的心境,用细腻笔触表达着对小人物的同情和怜惜。
二、行尸走肉的精神境遇
萧红笔下的人物大多有着怯懦软弱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心灵世界被黑暗的社会现实折磨,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成为一具动物般没有精神内质的空壳。
《生死场》开头描述了二里半寻羊的场景:二里半在麦地里没有方向地寻羊,他的草帽飞了,因为踩坏了别人家的菜地还被主人痛打,但最终依旧没有看见羊的踪影。
这段描述体现着山羊对于二里半的重要性,但小说自始至终也没有说明过山羊究竟给二里半带去了哪些现实利益。
也就是说在二里半心中山羊的意义已超越了家畜的地位,而是精神支柱,山羊对他来说更多的是慰藉人生的信仰。
当山羊要替代鸡被革命军祭旗时,二里半缺席宣誓大会独自找鸡替换下心爱的山羊。
先不提在侵略者扫荡过后的山村寻一只鸡有多困难,二里半缺席的宣誓大会是村民们反抗侵略者的行为,连村庄里的妇孺都去参加,可二里半的心里只有山羊。
家破人亡的时候,他并不在乎亡国对他的影响,只要山羊还在,他就是满足的。
《浮出历史地表》中用“动物性心态”形容过《生死场》中人们,而二里半就很好地印证了这种“动物性心态”。
他的情感起伏由山羊决定,丢羊时他悲痛,寻羊时他焦急,离羊时他伤感,山羊引起了他人生中其他人无法引起的情绪,家人被侵略者杀害他没有过的激烈情感。
二里半“因羊而动”的心灵世界无疑是麻木空洞的,他有头脑却不会思考人生,有家庭却没有感受过亲情,是一个行尸走肉般的壳。
三、生命和文學的同构视角
大千世界中,萧红从动物的角度出发来解读人生命运不仅仅体现了她对“何为动物何为人”这个生命问题的思考,还增添了艺术影响力。
《生死场》中着意描写的动物意象显然有着直指人心的作用,它们作为象征形象,不仅渲染着苍凉的环境气氛,还让人禁不住联想到人被残害致了无生机的命运。
传统意识中,动物的地位是低下的,人们普遍认为人比动物更加高级更加复杂。
萧红反其道行之,在将人和动物同构过程中论述了“人和动物并无不同”这个论题。
那如何成为真正的“人”呢?萧红在最后借助二里半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反抗。
二里半在失去家乡后终于觉醒,和老山羊告别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虽然不知道二里半结局如何,也不知道他是否会回到家乡,但起码在这个懦弱的男人心中产生了反抗的念头,也让人在最后看到了一丝希望。
学者徐妍认为萧红与主流文学隐含着一种介入又抽离的倾向,如果说萧红对于命运的思考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是种“介入”,那么因众多动物形象带入的浪漫气氛则是她与主流文学的“抽离”。
但萧红只是在表达她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无论是貌合神离还是完全一致,坚持她的创作方式,保持不曾变过的赤子之心,才是萧红于文学史最宝贵的价值。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