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禅语问答.doc

合集下载

禅宗试题和答案

禅宗试题和答案

概念题:1.见性心法:就是“自性本心”。

2.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是在什么时候:在弘忍五祖门下出现了神秀和慧能。

由于神秀和慧能两种见地不同,其实应该是神秀和慧能各偏执于某一种修行见地,然后各执己见,以此都认为是究竟法。

这个时候,有了南能北秀,也就是说南禅和北禅,那么禅宗的一花开五叶,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3.宗教合一的时代:禅宗只是一个禅宗,也就是只是一个心宗,一直传承到了五祖;这个心宗一直是衣钵法脉相传,一直是教与宗不分的,是合一的。

一直以来,从释迦牟尼到了东土的五祖弘忍,经历了三十几代。

这三十几代的传承当中,宗与教是合一的,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传的真正的是见性心法。

4.宗教分家:到了神秀与慧能,这个时候把教和宗被他们分家了,所谓分家了,就是又演化成为了五家七宗,每一家、每一宗都认为自己是正法传承,一直到现在,佛门弟子修持都找不到衣钵,都是在迷茫当中转来转去,其实始终连佛门这个门槛都没有迈进去的。

5.五家七宗:从南北宗一直传到了明清,其中有三家已经是没有传承了,就只剩临济和曹洞。

6.华藏的渊源:那咱们就是曹洞宗。

7.禅宗的传承:从二十八祖,也就是从东土初祖达摩到了五祖弘忍,我刚才所说的,这个就是禅宗的传承,这是真正的见性心法的传承。

8.禅宗的初祖:达摩是在公元535年到了中土,所以他是为中土禅宗的初祖。

9.慧可:他是生于公元的487年,在达摩座下修学六年得法,达摩将衣钵和《楞伽经》四卷传给了慧可。

这个时候,他即为东土禅宗的二祖,达摩就西归了。

他是以居士的身份得到了衣钵,而且是在得到了衣钵的时候才剃度。

他就独自一人枯守着原来达摩面壁的那个洞,也是一直在修,他就终日拿着石头在磨一个石帽。

他是在得了正法传承的之前,已经是破了重关了。

10.达摩传衣钵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11.永化堂里面的初祖:是尊慧可为禅宗的初祖。

12.永化堂里面尊达摩:是法性心宗的第二十八祖。

13.僧璨:僧璨的出生时间一直是一个争议,咱们也先不说。

禅宗问答录

禅宗问答录

禅宗问答录——现代禅文化倡导者王绍璠先生访谈——就其核心精神来讲,中国禅是上承印度释迦牟尼在雪山六年参禅悟道、以智慧为归依的传承,融合中国儒释道的内蕴而形成的。

——禅是善待大脑,善用大脑。

透过禅的的实践,能够引爆激情,顿开智慧。

唯有通过禅的智慧觉悟,方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变大地为黄金,搅黄河为酥酪。

——一切佛理都是方法论,唯独中国禅是整合这些方法论的方法,是引爆激情、顿开智慧,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方法。

犹如教人游泳,在岸上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一脚踢到水里,就学会游泳了,这就是禅。

——正如爱因斯坦自己所说:“在黑暗中焦急地探索着的年代里,怀着热烈的向往,时而充满自信,时而精疲力竭,而最后终于看到了光明,所有这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这说的就是他参话头到顿悟的心路历程。

——诸如烧香拜佛,诸如转世、轮回、天堂、地狱这些概念,都是婆罗门式佛教的表现。

——毛泽东是大禅师。

毛泽东把人民军队称之为“人民解放军”,他把原本来自佛学中含有“解脱自在”原义的“解放”两个字,用之于人民战争和国家军队的命名,这是何等绝妙的构思!没有伟大深远的激情和智慧,绝不可能创造出这么伟大深远的名称。

什么是禅问:首先,请问什么是禅?答:从禅的历史传承看,最原始是印度婆罗门时代的禅,那时就有禅定。

婆罗门时代的禅,是指思维修、静虑,也就是三昧,由此可见禅是一种内在修行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达到大梵天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梵我合一”。

到了释迦牟尼时代,释迦牟尼采用了原始禅的精义,扬弃了其中的糟粕,把禅定变成佛教六度的方法之一,也就是开悟成佛的方法之一,融进了他的佛教智慧体系。

及至印度佛教中国化之后,到了五代时期,产生了禅宗。

到了宋代,禅宗更是成为中国佛教的主体,中国佛教大系此时全归禅海,自是佛即禅,禅即佛,中国佛教及禅宗合为不分轩轾的中国禅文化。

严格来说,有两种佛教,即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最初是由释迦牟尼以其智慧,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转化婆罗门之神教而成为印度佛教。

茶与禅的修行想一想辨一解问题回答

茶与禅的修行想一想辨一解问题回答

茶与禅的修行想一想辨一解问题回答1、禅修有两个要点,一是专注,一是觉察。

现代人多半都在散乱中,东想西想,心猿意马,根本管不住自己。

这就使得我们很累,却无法休息。

专注,就是为心定一个锚,安住于此,不再四处飘荡。

2、从茶会来说,茶就是我们的锚,是安心的所缘。

我们除了领会茶的精神、境界、生活美学,还要学会专注地泡一杯茶,专注地喝一杯茶。

3、本次茶会介绍了实操方面的技术,如泡茶七事、营造环境七件事等。

但所有这些都是在帮助我们摄心,不是为了泡茶而泡茶,也不是为了布置场地而布置场地,而是通过种种手段收摄六根,把向外追逐的心拉回身处的空间,拉回当下的茶席,拉回手中的茶,最后拉回内心。

现在人的心太野了,没有相应的善巧,心是难以安顿并专注的。

4、仅仅专注还不够,进一步还要训练觉察,唤起内心清明的力量。

每个人都有本自具足的清净心,这个心永远都在。

修行所做的就是认识它,熟悉它,启用它,所谓“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5、当然,我们现在很难直接体会本心,但可以从意识层面,体会心清明时产生的觉察力。

当心因为专注而静下来,我们就能觉察泡茶、喝茶的整个过程。

从注水到出汤,从举杯到闻香,再到喝下茶汤,感受茶的冷暖,以及进入身体的过程,始终保持觉察,但不作评判,没有贪著。

6、当我们学会专注和觉察,就能摆脱对形式的执著,将喝茶与正念禅修相结合。

在做茶会的过程中,既注重茶的品质,注重器具和环境营造,又不陷入执著。

7、茶道之所以备受推崇,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把难以触及的禅院修行带给了民众,为世间和出世间建立一个连接。

让人们可以在茶汤中体会禅味,在尘世中感受清凉。

释疑解惑 寂静十答

释疑解惑 寂静十答

(一)居士:很多道理,包括佛法,我们通过学习,自己都能够明白,但是为什么遇到事情的时候自己就迷了?寂静法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这个问题是非常普遍的。

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当对着情景的时候就不会做了。

为什么呢?就是由于我们业力的推动。

我们懂得道理想改变自己,这是愿力,但是我们的愿力不够,业力大于愿力,怎么办?增强愿力,减少业力。

怎么增强愿力?多在南山寺打佛七。

怎么减少业力?多在南山寺打佛七。

我们念佛就可以增强愿力,我们忏悔、拜佛、念经……这些都可以消除业力。

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相信在座的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但是我知道怎么做,当我做得不好的时候,只要一经过佛像一定要拜,拜佛不会嫌多,要用心去拜,要去求佛,要去忏悔,否则只是脑袋知道,在生活中产生不出力量。

(二)居士:我这几天听完开示有很多的感受。

前一两天我的心很乱,因为带着公公婆婆过来,他们也是第一次接触佛法,不念佛我就着急,自己也静不下心来念佛。

师父开示说种子是因,我就时刻提醒自己要接受、接受、接受,第二天下午公公婆婆什么举动我都能接受了。

所以我想修无我,想修感恩,想在心里种下谦卑,想修接受这些种子,我不知道顺序怎么安排,想请教师父。

寂静法师:无私就是无我,感恩报恩利他都是在修无我。

当我们为常住做事,为大家做事,去帮助别人就是把“我”减少。

当然我们用心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用心皈命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最无我的,因为把“我”交给佛了,“我”就被佛光融化了,所以就无我了,因为无我了,病也就不见了,灾难也就不见了,烦恼也不见了。

灾难、烦恼、疾病都是在“我”这里。

这个“我”“私”少一点,灾难烦恼就少一点,所以要无私,要利他。

啊,我也帮助过很多家庭,他们的业障消了,就好了。

在遇到佛法之前他们都快离婚了,有的人都想死了,遇到佛法把业障消了,就活得美滋滋的。

所以南山寺是我们生命的加油站,叫你姐跟姐夫来南山寺加加油就好了。

(四)居士:有时候跟我老爸说佛法,好像感觉也听得进去,想带他过来打佛七,他答应了,到时候他又说“如果我去了,你们吃什么”,就是不敢过来。

人生感悟(一位高僧对六个最世俗问题的回答,非常绝妙)

人生感悟(一位高僧对六个最世俗问题的回答,非常绝妙)

启示:看完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懂得,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律,没人督促就不能坚持,也无法取得成功。

法师: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场内立刻响起雷鸣掌声。

后有人答道:改原稿。

)法师:应该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

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启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不优秀,如何给孩子优秀的教育?如何要求孩子优秀?不如提升自己,同时也让孩子更优秀。

3. 五百元买汽车。

一位佛友电话抱怨道: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念经行善了,命运却不变?法师:我给你寄五百块钱,好不好?佛友:师父,你的钱我不敢要呢!法师:我是要你帮我办一件事。

佛友:师父,你说办什么,我绝对帮你办好!法师:帮我买一辆汽车。

佛友(惊呀地):师父,五百块怎么能买到汽车呢?!启示: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只想付出一点点,就得到很多。

而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女士:那多恶心!法师:对呀!苦难也是一样,它已经过去了。

回忆和诉苦就如同把粪便拿出来向人展示,既臭自己又臭别人!听懂了吗?女士:听懂了!法师:那以后你还要不要诉苦?女士:不要了!法师:记住,越诉苦越苦,越抱怨越怨。

女士:嗯!启示:这就是心理调节了,你苦难的事已经过去,如果依然是以前的自己,那只会依旧苦难,状态决定你的成就。

5. 如果世人都出家……一个对佛教有兴趣的女教师对法师说:如果世人都像你一样都出家,人类还能延续吗?好像没有听到这个问题,法师平和而关怀地问到:你的小孩多大了?男孩还是女孩?女教师:17岁了,女孩。

法师:要准备高考了。

女教师:是的。

正在加紧复习。

法师:你一定希望她考个好大学吧?女教师:是的,要考就考北京的大学,其它的大学没什么意思。

法师:如果每一个人都像你一样想,那还有人种田吗?其它省的大学不是只有都关门了?女教师:……法师:你注意到没有,你已经回答了你自己的问题?女教师:(愕然)……!启示:就像不会出现所有人都考上北大一样,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出家的情况。

佛学问答类编(禅观第九)

佛学问答类编(禅观第九)

佛学问答类编(禅观第九)佛学问答类编(禅观第九)李炳南老居士解答九、禅观问:参禅何解?(郑敦)答:禅是静虑之义,须从参究入手,故曰参禅。

此必有明师传授,非可以己意为之。

问:禅宗如何著手研读?据何书典?(许再兴)答:初步看书,宜永嘉禅宗集、证道歌、小止观,再进六祖坛经。

问:精神统一与禅定何异?(林柳淋)答:凡专心一事,不问正邪,皆可曰精神统一。

禅定华译曰静虑,乃放下万缘,不思善,不思恶,寂寂惺惺之一种境界。

问:坐禅与静坐(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实行十年)有何不同,功效各如何?(周慧前)答:坐禅即坐而参禅,实则参不一定限于坐,坐而不参不观,亦不得谓之禅也。

至因是子之静坐,前后不同处,前系执著身见,以延年益寿为目标,外道之功也。

后闻佛法,乃改断妄证真为归趣,佛家之功也。

问:坐禅是否无念无想为妙,或抑心中要思虑什么情事?(李永茂)答:禅虽可坐,却不一定坐即是禅。

以下所问笼统,‘无念无想’居士作不到,纵勉强作,亦是失念与顽空。

‘思虑计事’居士永不停,再加故作,益增掉举与散乱。

区区与交有年,略测根器,必欲学禅,可以随顺与说。

有一话头,就是六字洪名,只许持念,不许看参,不起疑情,直下承当,二六时中,一口咬定,悟与不悟,死不放松,不难冷灰爆豆,讨个分晓。

若遇人说,这是净不是禅,切莫信他,妄自更张!要知此人,是个担板的徐六,既不会禅,也不会净。

问:坐禅想佛会不会有著魔的危险?(信慧)答:禅法入手,亦有多种,此须问自己所修何种,何种传授,修与所授,境与所修,若有背者,不论佛与不佛,俱能著魔发病。

再者禅亦不止于坐也,此事必须求知识指导较为妥善,不宜暗中摸索。

问:禅坐真难坐得久,可不可用其他方法代之,如坐在椅子上背靠墙,或睡著定等?(杨天元)答:坐是坐,禅是禅,坐禅是坐禅,必皆求名师指示,非可闭门造车,如自妄为,恐遭魔境。

‘睡著定’,睡便是魔一种,安得称定。

问:参禅如未能了脱生死时,是否能生生增上?(钟观靖)答:固为生生增上,但入胎便有隔阴之迷,遇缘方可生起夙慧再行起修。

学佛问答精选答题题库大全

学佛问答精选答题题库大全

学佛问答精选答题题库大全学佛是一个深邃且充满智慧的修行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人们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

以下为您精选了一些常见的学佛问答,并给出相应的解答,希望能对您的学佛之旅有所助益。

问题一:学佛一定要吃素吗?答:吃素并非学佛的必要条件,但吃素是一种慈悲和不杀生的体现。

在佛教中,强调不杀生是培养慈悲心的重要一环。

对于初入佛门的人来说,不必急于强制自己完全吃素,可以逐步减少肉食的摄入,随着修行的深入和慈悲心的增长,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身体状况来决定是否吃素。

然而,吃素不仅仅是避免食用动物肉类,还包括不食用蛋类、奶类等可能涉及动物生命的食品。

吃素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益处,如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胆固醇等。

但最终是否选择吃素,应基于个人的信念和实际情况,而不应成为一种负担。

问题二:如何理解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答:因果报应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们所做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念头,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这个结果可能不会立即显现,但在合适的时机和条件下,必然会产生影响。

比如,一个人行善积德,帮助他人,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得到他人的帮助或者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一个人作恶多端,伤害他人,可能会面临法律的制裁或者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但需要注意的是,因果报应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也不是机械的一一对应。

它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理解因果报应不是为了让我们对过去的错误过度自责和悔恨,而是要让我们在当下和未来,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努力去做善事,积累善因,从而获得善果。

问题三:怎样进行有效的佛教修行?答:佛教修行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法门适合不同的人。

但总体来说,以下几点是比较基础和重要的:首先是持戒。

遵守佛教的戒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这是规范我们行为的准则,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其次是禅定。

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让内心平静下来,减少杂念和烦恼,提高专注力和洞察力。

僧伽鼎然在线解答禅修疑惑系列(一)

僧伽鼎然在线解答禅修疑惑系列(一)

僧伽鼎然在线解答禅修疑惑系列(一)问:怎样持久坐禅心不妄动?僧伽鼎然答:不求身相持久不动、不求心念持久无想,不求身心持久安乐,就是好坐禅。

若求身相持久不动,身相无常,虚妄之身有何可求?岂不愚痴!若求心念持久无想,心念生灭犹如幻影皆为虚诳,虚诳之心有何可求?岂不愚蠢!若求身心悉皆安宁无有动摇具足愉悦,身心假合因缘聚集皆为不真,不真身心有何可求?岂不幼稚!但求坐禅唯心无住,无住之心不生虚想,不生虚想则无幻境,无有幻境心识寂凝就是好禅,倘若如此坐禅就是持久。

持久坐禅不持久心,若心正直何须坐禅?心若不正方便禅坐方便求正,一切禅坐悉皆虚妄。

能够了知一切禅坐悉皆虚妄而后再坐则无所取就是正心。

又问:既然一切禅坐悉皆虚妄何必再坐有何意义?僧伽鼎然答:一切禅坐悉皆虚妄不虚妄心,心不虚妄就是坐禅。

如此之心本真之性何来虚妄?若言风雨雷电悉皆虚妄不虚妄空,虚空有何虚妄可言?有何不虚妄可说?有何说与不说虚妄不虚妄?因此,心不幻化则不虚妄,不虚妄心即是坐禅。

所以才说能够了知一切禅坐悉皆虚妄而后再坐则无所取。

心若有取不名坐禅,坐禅心不取不取也不取。

问:打坐为什么老是妄想纷飞呢?怎样才能不妄想纷飞?僧伽鼎然答:妄想纷飞的是不真的心即还没有被彻底降伏的意识心在作祟才会导致你在打坐时总是妄想纷飞。

这就像你身处嘈杂的闹市感觉十分焦躁和烦躁,外界固然有影响但还是你定力不够容易被外界所滋扰。

这说明当你面对外界环境时内心总是有所浮动的,若处于好的环境则人安乐若处于坏的环境则人郁闷,这说明外在环境的好坏是由你用何种心态来决定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修心。

修心就要静坐善思或禅思,於内先安抚不起太多的妄动,於外就会逐渐平稳下来。

这就像自己先学会走路就不会摔跤然后再教他人走路岂不更好!倘若你认为在静坐中心非常安宁可是一下坐面对外界就烦乱了。

这说明你根本就没有彻底安抚内在所以才会导致外在的烦乱。

这就像你认为你学会了走路就想去帮助他人结果自己跌的更惨。

帕奥禅师问答

帕奥禅师问答

帕奥禅师问答请禅师回答,以下关于修习入出息念的问题。

1.为什么有些禅修者,不能够在接触点上感触到呼吸,或者无法把心安住在鼻孔部分,口唇上端,他无法把心如此地安住也无法感知到呼吸?2.禅修者是否可以专注在比较广泛的地方,在鼻孔那边,或者口唇上端,然后渐渐地把心训练到能够安住在接触点,当心比较能够感受到呼吸的时候,再慢慢地转到接触点上?是否有一个方法能够让心,能够安住在鼻孔,或者接触点上?或者是一个禅修者很难专注在接触点上的呼吸,就只是知道出入息就好?是否这个会让他过后更容易地培育定力?帕奥禅师回答:很难专注呼吸,或者是接触点上的呼吸,基本上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禅修者的正念不强,他的正念很弱。

佛陀讲过一句话:“我不教导一个没有正念也没有辨析能力的人。

”所以要修入出息念,就要有正念及辨析能力。

如果是正念很弱的话,或者是辨析正念的心也很弱的话,你就感受不到呼吸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如果你观照呼吸,它是由许多比原子还小的单位的色聚组合而成,每个色聚至少有八种色法。

在色聚里面,基本上有三种目标,你可以感触到的就是地界、火界、风界。

这三种目标地、火、风,它印在我们的身净色上,我们就会感觉到呼吸。

那么,有的禅修者的身净色是比较弱的,他的皮肤就好像是硬掉了,如果你去碰他的皮肤,他也没有什么感觉,有些人就是这样。

因此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他的呼吸撞击到他的身净色,他也不能够清楚地感知到。

至于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导致你无法觉察到呼吸,你要自己去检查。

当身净色很弱的时候,你很难让身净色强起来的,因为这是业生色法,由过去世的业带来,所以若身净色不敏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如果你去专注鼻孔的周边部分,或者专注人中上端,那里基本上有六种色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命根九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食生八法聚。

在这六种色聚里面,他的身净色就是身十法聚的最后一个色法。

该色法就是当我们的呼吸撞击到身体的时候,让我们去感知的工具。

古今经典禅语.doc

古今经典禅语.doc

古今经典禅语佛家禅语: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

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佛家禅语: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死。

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佛家禅语: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

佛不语。

经数载,沧桑巨变。

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佛家禅语:禅院附近的鹿病了,众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而饿死。

禅师:过多结交酒肉朋友有害无益。

佛家禅语:在隋唐之间,在宗教地位上,出家僧众始终以师道相待,他们对帝王,可以长揖问讯而不跪拜,这个传统后来一直延续到清末。

佛家禅语: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

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佛家禅语:食物是用来吃的;东西是用来用的;音乐是用来听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

凡是错用经典,便是辱没了经典神圣。

佛家禅语:马教育孩子不驮别人东西。

驴讥笑:又没驮,说这些佛家禅语: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于土,知水尚远。

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佛家禅语:跳蚤生活在狗身上,嗅到膻味跳上羊皮,却被厚厚的羊绒闷得无法喘气,最后被饿死。

禅师:下决心前要对事物深入研究。

佛家禅语: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

佛不语。

经数载,沧桑巨变。

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佛家禅语:禅院附近的鹿病了,众多同伴去看望,吃光了附近的草,鹿病好后,因找不到草而饿死。

禅师:过多结交酒肉朋友有害无益。

佛家禅语:在隋唐之间,在宗教地位上,出家僧众始终以师道相待,他们对帝王,可以长揖问讯而不跪拜,这个传统后来一直延续到清末。

佛家禅语:培养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毅力,欢欢喜喜,接受一切境界。

不要动辄求卜问卦,心若迷时会很苦,苦在自己无法做主。

佛家禅语:食物是用来吃的;东西是用来用的;音乐是用来听的;经典是用来实践的。

14句禅语问答,看懂了也就顿悟了

14句禅语问答,看懂了也就顿悟了

14句禅语问答,看懂了也就顿悟了1、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是该委屈成全,还是奋起反搏?佛曰:放下。

2、失去的东西,有必要去追讨吗?佛曰: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讨。

3、如何理解永远?佛曰:人人都觉得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能短暂得你都看不见。

4、生活太累,如何轻松?佛曰: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与攀比。

5、昨天与今天,我们该如何把握?佛曰: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6、如何对自己,对他人?佛曰: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7、如何诠释礼貌?佛曰: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

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8、我们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佛曰: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9、怎样平衡快乐与悲伤?佛曰: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

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10、有些人总是怨声载道,您怎样看?佛曰: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思考如何拯救世界。

11、我们怎样做才叫“脚踏实地”?佛曰: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生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大。

12、有人说爱情会因为时间而冲淡,你认为呢?佛曰: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13、怎样看待“爱与幸福”?佛曰:很多人,因为所谓的幸福而爱错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爱对一人,而幸福一生。

14、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怎么办?佛曰:不能在一起,就不能在一起吧,其实一辈子也没那么长。

110618 问禅

110618 问禅

孩子怎么教?寂静法师智答疑问Edited by toni.tsai@点击翻页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法师:你复印过文件吗?众:复印过。

法师:如果原件上有错字,你是改原稿还是改复印件?(场内立刻响起雷鸣掌声。

后有人答道:改原稿。

)法师:因该改原稿,如果已经复印了,原稿和复印件同时改,才最好。

◎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五百元买汽車一位佛友友电话抱怨道: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念经行善了但命运却不变?法师:我给你寄五百元钱好不好?众:师父,你的钱我不敢要呢!法师:我是要你帮我办一件事。

众:师父,你说办什么事,我绝对帮你办好!法师:帮我买一辆汽车。

众:(惊讶地) 师父,五百元怎么能买到汽车呢?!法师:你知道五百元买不到汽车!可是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付出一点,就得到很多。

心灵篮球一位研究生来拜访我,不理解地问:为什么好多人见到你都要磕头?这是不是有点迷信?我没有拜过任何人,我只拜我自己!☐法师:你一定打过篮球,或者羽毛球,或者乒乓球吧?青年:是的,打过!☐法师:打篮球干什么?不打篮球,篮球会难受吗?而且那么多人打一个篮球,是为了快点把篮球打烂吗?青年:不是,是为了锻炼身体和娱乐吧。

☐我说:不用篮球也可以像打篮球一样运动嘛!青年:那样多没有意思,一群人奔来跑去,旁人看还以为是神经病呢!☐法师:说得好!篮球只是一个道具,一个锻炼和娱乐的道具。

那么,身体要锻炼心灵就不需要锻炼吗?青年:按理应该。

可心灵怎样锻炼呢?法师:人在崇拜的时候,五体投地,表现出谦卑、服从、忏悔、求助、感恩和接受,同时也是将自己的心灵溶化,与被崇拜者在心灵上合一和连接。

这就是心灵的锻炼。

☐别人礼拜我,我也是一个道具,就像一个篮球,让人打来打去。

只不过我不是真的篮球,是一个心灵的篮球。

☐同样,拜祖宗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孝心,用心灵承接祖宗积累的品德;拜土地是为了感恩珍惜土地,我们生长在大地,大地给我们的是食物而我们回馈的是垃圾废物……☐中国人拜的学问深了,里面有大智慧妙作用。

宣隆内观禅修法问答-2

宣隆内观禅修法问答-2

宣隆內觀禪修法問答-2(摘錄自《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第六章宣隆大師,多謝作者傑克‧康菲爾德的公佈及翻譯批准。

譯者:梁國雄居士)問1在深呼吸禪修時,為什麼在最初的數分鐘內,我們會覺得非常疲累,若繼續呼吸下去,不多久就會減少這種疲累的感覺呢?(譯者註:深呼吸是指進行禪修第一階段時,為了方便專注鼻孔末端的觸覺而進行的強烈、平均而又有節奏感的深呼吸。

)答1當呼與吸不平均時,我們是會覺得疲累的;因為我們通常是呼比吸較強一些。

所以吸氣時要稍為加強或加長時間一點,一旦建立起平均和有節奏感的呼吸時,我們就不會感到疲累。

事實上,我們是可以持續地深呼吸一段長時間的。

問2為什麼(在進入禪修的第二階段時)我們要以吸一口氣後停止呼吸呢?答2好讓我們把力量凝聚起來,與(最明顯或強烈的)「感覺」角力和搏鬥。

如果以呼氣來停止呼吸,我們會較易鬆弛和懈怠,這對建立和維持專注並不好。

問3當我們以某些坐姿禪修時,會有強烈的感覺―─例如抽筋,我們是否要坐到這些感覺消失?而這種感覺又會持續多久?答3是的,我們要維持坐姿,直到所有感覺消退為止。

時間的長短會因人而異,有些人祇需花很短的時間,而有些人卻要花上數個小時。

要知道:任何生起的感覺都是自然的,我們不必害怕,祇需繼續專注和忍耐即可。

我們應堅持不動地坐著,並保持對感覺的專注,直至它們完全消失為止。

問4有時在最明顯、強烈的感覺減退後,仍殘留著一些麻木的感覺,舉例說在腳上,我們是否要持續禪坐至這些感覺也消失為止呢?答4是的,你們應持續禪坐至所有感覺也消失掉。

也許你們仍要坐上一段頗長的時間,才可以令所有感覺消失;但是,這是必須的。

當然,若你們能建立起嚴格且強勁的專注力時,就可不必花那麼長的時間。

專心致志是重要的。

問5但是,假如我們沒有時間坐這麼久,是否可以在這些麻木的感覺尚未完全消失之前停止?答5可以的,雖然這樣做並不好,因為你們的身體仍會感到粗重,你們的心仍未完全淨化。

如果沒有充足時間,開始時可不必呼吸太久,這樣感覺就不會太顯著,而你們亦可不用坐很久就可令那些感覺消失。

问答类编31

问答类编31

问答类编31问答类编31问:修行安般念有三种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

何谓遍作相?遍作相与取相之间有何差别?答:修行安般念时有三种禅相、三种定,以及三种修。

三种禅相是:遍作相、取相与似相;三种定是:遍作定(预备定)或称为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

三种修是:遍作修;近行修;安止修。

遍作定的对象,可以是遍作相、取相或似相。

遍作修即是遍作定。

真正的近行定(即近行修),乃是紧邻于禅那或安止定之前出现的,这是为何它称为近行定的理由。

但是,有时在安止定之前,以似相为对象的深且强的定,也隐喻式地被称为近行定。

当遍作定(或剎那定)被完全培育时,它产生近行定;当近行定被完全培育时,它产生安止定。

禅相,即是禅定的对象,一共有三种:遍作相、取相、似相。

以下用安般念的禅相,来加以说明。

一、遍作相:自然的呼吸,就是一种遍作相。

注释中提到,鼻孔相与上唇相,也都是初学者的遍作相。

当安般定力稍微增强时,通常在鼻孔出口处附近,会出现灰色或烟雾色,它称为遍作相;此时的定力,称为遍作定;此时的修行,称为遍作修。

在这个阶段,禅相不一定只是烟样的灰色,也可能会出现为,其它种的颜色。

二、取相:当前面的这种定力,增强而有力之后;那烟样的灰色,通常会转变成,如棉花似的白色。

不过,依照心中‘想’的改变,禅相也可能变成其它颜色与形状。

如果禅相的颜色与形状经常改变,定力将会逐渐下跌。

这是因为禅修者的想,经常改变的缘故。

因此,禅修者不应注意禅相的颜色与形状,而应只是一心专注于它。

这是第二种禅相,这种专注于取相的定力,也是遍作定,这种修行也是遍作修。

三、似相:当定力变得更强而有力时,取相会变成似相。

通常,似相是清澈、明亮与发光的,犹如晨星一般。

在此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你的‘想’改变,禅相也会改变:若你想要禅相变长,禅相就会变长;想要它变短,它就会变短;想要它变成红宝石色,它就会变成红宝石色。

《清净道论》里提到,禅修者不应如此做。

若如此做,即使很深的定力也会逐渐变弱。

答淨土四十八問

答淨土四十八問

答淨土四十八問修訂日期: 2005/07/28 發行日期: 2005/8/14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1, No. 1158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No. 1158-A答四十八問序淨土之教。

因地於法藏。

肇端於韋提。

開陳於靈鷲教主之金言。

流衍於匡廬大士之蓮社。

專一心而向往。

歷三界以橫超。

誠哉末法之要津矣。

然上根即事契理。

固諦信不回。

下士有聞斯從。

亦無因起惑。

惟不上不下。

位屆中流。

乃欲從欲違。

志無定向。

繇是十疑通於智者。

或問啟於則公。

天鼓諄諄。

婆心戀戀。

豈曰多言。

言所不容己也。

而復晷沈膏繼。

病劇藥增。

後是二書。

能無再述。

有德園居士者。

乘宿願力。

起大悲心。

代為百千眾生。

曲申六八難問。

山僧不免據款結案。

隨繩解紛。

使彼越煩惱之河者。

直決其狐疑。

出死生之穴者。

頓離於鼠怯。

叨陪往哲。

共翊先宗云爾。

若夫悟心外之無土。

則一真湛而萬法泯。

誰是西方。

了土外之無心。

則七寶飾而九蓮開。

何妨本寂。

是則居士於廓爾無疑之鄉。

而幻出問端。

似風來水面。

山僧於默然無問之地。

而夢酬答語。

若谷和泉聲。

雖雲興瓶瀉。

未敢儔古聖之宏規。

而燭照冥消。

聊以抉時人之瞖目。

其或闡提根心。

倔強猶昔。

斷斷乎薄淨土而不修。

守偏空而自足。

亦未如之何也已矣。

悲夫。

萬歷十二年冬日杭沙門袾宏識No. 1158答淨土四十八問問。

世人聞念佛念心。

心淨土淨之語。

因膠執內心。

拂拭令淨。

偏空自喜。

撥無西方。

及語心土一如。

則曰我心匪石。

懷土奚為。

蚓實含泥。

黃壤豈侔金界。

鼇誠戴岳。

持地何若摶空。

蓋亦喻似丹臺。

象比蓮萼。

四十脈絡。

以當寶網交羅。

一靈內朗。

以況彌陀安住。

近肺約西。

通舌為池。

法譬而已。

無論實境。

則有引風水之凶吉。

致子孫之興衰。

例依正之互融。

示機感之摩忒。

此猶未委正因。

未窮十妙。

更求明誨。

傾此惡見。

答。

心淨土淨。

語則誠然。

但語有二義。

一者約理。

謂心即是土。

淨心之外。

無淨土也。

二者約事。

《法谈问答》(一)

《法谈问答》(一)

《法谈问答》(一)《法谈问答》(一)《法谈问答》(一)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2月11日B隆波:住寺庙的人,先做禅修报告,时间非常紧。

居士1:顶礼隆波!我平时非常散乱,可是一开始打坐,心就完全落入不活跃的状态。

(不活跃的心,如同熟睡无梦的状态,经典称之为“有分心”。

)隆波:这很正常,散乱到了极点,就会想睡觉。

因此,心非常散乱的人,一旦打坐就会睡着。

如果想要让心有力量,让心在修习禅定的时候不出现那种状况,就要在日常生活里频繁而努力地保持觉性,那么在打坐的时候才不会轻易睡着。

你的情况像是心已经累到了极点,需要休息,无法阻止它发生。

有些人甚至会形成惯性——每一次打坐都会睡着,觉知非常微弱,直到心完全粘着于这个状态。

一旦从中退出来,又会比常人更加散乱。

因为太散乱了,心就干脆跑去睡觉,睡得过多而后从中退出之后,心又会极度散乱。

所以,要多多努力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性。

努力地觉知,努力地觉知。

到了打坐的时间,心才不会睡着。

假如我们在睡觉之前的打坐总是习惯性地睡着,那我们就要改变打坐的时间,因为那时候打坐已经嗜“睡”成性了。

比如:我们可以清晨稍早点起床来打坐,慢慢地改变习惯,否则就会一直止步不前——十分散乱又极度昏沉。

“散乱”与“萎靡不振”是相对的情形。

佛陀教导说:诸位修行者,心有贪,知道有贪;心无贪,知道无贪。

这是一对。

第二对:心有嗔与心无嗔;第三对:心有痴与心无痴;第四对:诸位修行者,心散乱,要知道散乱;心萎靡,要知道萎靡。

你的情况是,正好与这一对相符。

这是非常特别的——心散乱是痴;萎靡不振,无法接收所缘,也是痴。

因此,你需要“刺激”自己,在日常生活多多地觉知,如此才能够切断恶性循环,否则,不是散乱就是萎靡昏沉。

好,下一位。

居士2:顶礼隆波,我是第一次住在寺庙。

感觉自己观心的时候就像在做固定形式的练习,只不过觉得好像练习一直在持续。

而且可以清楚地看见念头,好像它们是自己冒出来的,有时会跟随念头跑而想入非非,也有时能够及时地知道,就可以放下,就是这样交替进行。

问答类编44

问答类编44

问答类编44问答类编44问:当禅修者辨识名法时,是否即已具有他心通?答:观禅的领域与神通的领域,是不同的。

辨识外在的名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观禅,另一种是他心通。

他心通指的是:能知道别人内心意念的能力。

具备这种神通,能够很容易地知道别人的心。

然而,观智无法辨识:‘这是男人,那是女人……’;它只能整体而非个别地辨识,外在的名色法。

所以,观智不能知道别人的心。

问:若禅修者不辨识色界与无色界的禅那名法,是否能证悟阿拉汉果?答:不辨识色界与无色界禅那名法,禅修者仍然能证悟阿拉汉果。

唯有达到禅那的人,才能辨识禅那名法。

由于纯观行者没有禅那,所以不能辨识禅那名法。

但他们能辨识究竟色法及欲界的名法,如此就足以证悟阿拉汉果。

问:如果禅修者达到近行定,但未达到安止定,那么当他辨识名法时,他辨识的是色界名法还是欲界名法?答:欲界名法而已,因为在禅那之前的所有止禅修行,都是欲界法。

例如:修行安般念时,若禅修者有系统地勤修,他将能见到安般似相。

见到似相最初阶段的定力,是遍作定,它是欲界法。

当定力愈来愈强,达到紧接在禅那之前的阶段,那个定称为近行定,也是欲界法。

安般念的欲界定与禅那定(安止定),有什么差别呢?虽然它们同样以安般似相为对象,但是它们的强度不同:在一个心路过程中,近行定只能生起七次;而安止定,则能持续生起无数次。

修行到名业处时,你就能辨识这种差别。

问:当禅修者辨识色界或无色界禅那法时,他处在安止定之中或之外呢?答:不是处在安止定,也不是处在近行定,而是观禅的刹那定。

禅修者从禅那中出来之后,才能辨识禅那法。

以安般念为例,近行定及安止定都只能以安般似相为对象,无法像观智那样以禅那法为对象。

因此在安止定中不能修行观禅。

问:当禅修者辨识禅支时,这些禅支是现在的名法还是过去的名法?答:它们已经息灭,是过去的名法。

因为在一个心识刹那中,不能有两个心同时生起。

举个譬喻来说:你不能这一根手指的尖端,来接触它本身。

但是,你可以用另一根手指来接触它。

禅宗试题

禅宗试题

问答题:
1.见性心法:
2.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是在什么时候:
3.宗教合一的时代:
4.宗教分家:
5.五家七宗:
6.华藏的渊源:
7.禅宗的传承:
8.禅宗的初祖:
9.慧可:
10.达摩传衣钵的偈语:
11.永化堂里面的初祖:
12.永化堂里面尊达摩:
13.僧璨:
14.慧可传衣钵的偈语:
15.道信:
16.僧璨传衣钵的偈语:
17.弘忍:
18.道信传衣钵的偈语:
19.我们心宗的秘中之秘:
20.道信传法给牛头法融:
21.慧能:
22.弘忍在传衣钵给慧能的时候的偈语:
23.神秀:
问答题:
1.秘密禅它怎么样传承下来呢?
2.究竟正法在哪里?究竟是哪一个佛弟子说的是见性心法,究竟哪一种传的是自性本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禅语问答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

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

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
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

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

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

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

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

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
一眼,没有再说话.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

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

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石头问: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像我这样的
一个人这样辛苦地去爱一个人,是否值得呢?
佛说:你自己认为呢?
石头想了想,无言以对。

佛也沉默了一阵,终于他又开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无怨无悔。

石头长吁了一口气,石头知道他懂了。

他用坚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没有再说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