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概念教学的几点思考
■墨
_ l
叶 壮 丽
( 泉卅 l 五中, 福 建 泉 州 3 6 2 0 0 0 )
新 课 程 背 景 下 历 史 概 念 教 学 的 几 点 思 考
历史概念是对历 史现象或历史 事件所做 的抽象概括 , 是 在 历 史 表 象基 础 上 形 成 的对 历 史 事 物 的本 质 属 性 的反 映 。形 成 和 运用 正确 的历 史 概 念 , 是理性地认识历史的起点 , 是 历 史 学 科 各项 能 力 的基 本 。 新课程背景下 , 高 中学 生 对 历 史 概 念 的 学 习 和 理 解 是 历史 教 学 的一 项 重 要 内 容 .也 是 高考 历史 考查 的 重 要 方 面 。 因此 , 准确理解历史概念 , 是 培养 思 维 能力 的需 要, 也 是 应 对 高 考 能 力 要 求 的 需 要 。新 课 程 背 景 下 , 对历 史 概 念 教 学 的 思 考 和探 讨 应 该 成 为新 课 程 教学 研究 的 一 个 重 要 内 容 下 面 我 结 合教 学 实 践 谈 谈 对 历 史 概念 教 学 的思 考 。 区分 不 同类 型 的 历 史概 念 , 有 针对 性地 分 析 概 括 历 史 概 念 从 内 容 上 可 分 为 两 大类 型 :历 史 知 识 概 念 和 历 史专有概念。 教 学 中应 区 分 不 同类 型 的历 史 概 念 , 采 取 不 同 的 处理方法 . 更 好 地 把 握 概 念 的 内涵 和外 延 。 1 . 历 史 知 识 概 念 。如 , 中 国古 代 土 地 制 度 、 精 耕 细 作 农 业 模式 、 农耕 经济 的高 度 发 展 、 工业革命 、 罗斯福新政 、 经 济 全 球 化、 经 济 区域 一 体 化 等 ; 历 史 知 识 概 念 在 结 构 上 有 单 一 性 和 复 合 型之 分 。单 一 性 概 念 如 土 地 制 度 、 资本 主 义萌 芽 、 殖 民扩 张 等. 比较 单 纯 , 其 内涵 和 外 延 在 教 材 中有 集 中 的 表 述 或 明 确 的 定 义, 故 在 教学 中及 时点 拨 即 可 。 复 合 型 概 念 如精 耕 细 作 农 业 模式、 新 潮 冲 击 下 的 社会 生 活 等 , 它 们 由若 干 单 一 性 历 史 概 念 以 各种 逻 辑 关 系 组 合 而 成 的 ,且 往 往 在 教 材 中没 有 集 中 的文 字 表述 . 只 是 散 见 于 各段 落甚 至 各 课 中 , 还 需 分 析 与 概 括 。如 精 耕 细作 农 业 模 式 , 它 包 括 铁 犁 牛 耕 的 耕作 方 式 、 水 利 设 施 的 完善 、 私有土地的出现 、 自耕 农 经 济 的形 成 等 。学 生 必 须 在 了 解 农 业 的耕 作 方 式 、 水 利设 施 概 况 、 土地所有 制 、 经 营 模 式 等 的 基 础 上 才 能概 括 其 内涵 : 在有限的土地里辛勤耕耘 , 努 力 提 高耕作技术 , 注 重 灌 溉施 肥 , 改 良土壤 , 增 加 单位 面积 产 量 。 很 多 重 要 的历 史 概 念 , 需进行挖深 、 拓宽, 弄 清 其 内涵 与 外 延 如 布 雷 顿 森 林 体 系 , 必 须 分 析 它 确 立 的背 景 、 条件 、 目 的、 内容 , 进而把握其特点 : 是 以美 元 为 中心 的 国 际 货 币金 融 体 系 其 实 质 是 满 足 了 美 国对 外 扩 张 的需 要 , 确 立 了美 国在 世 界 经 济 中的 霸 主 地位 。 但在 世 界 经 济 混 乱 的 情 况 下 , 它 也 起 到 了稳 定 世 界 金 融货 币 秩 序 的作 用 。 有 利 于 世 界 经 济 的发 展 , 促 进 二 战 后 世 界 经 济 向体 系化 、 制度 化 方 向发 展 。 随着2 O 世 纪7 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 美 国 的世 界 经 济 霸 主地 位 动 摇 , 资本 主 义 世 界 经 济 形 成 三 足 鼎 立 的 局 面 ,世 界 经 济 开 始 向 多

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体会教学效果中学历史教育是目前中学整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小学到大学全部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就这一方面提出一些见解。

我认为,搞好历史教学除了要具备工作热情、态度端正、作风严谨等必备因素外,着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历史学事件多、头绪杂,很容易混淆。

这就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尤其是涉及到某些重大事件时,有时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有趣的话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如讲到“五•四”运动时,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

例如,当时大学生如何当场咬破手指写血书“还我青岛”;如何激愤地放火焚烧了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

这里还能加上我国早期共产党人李子州的故事。

李子州当时在北京上大学,他作为五•四学生邻袖之一,也参加了焚烧曹家楼的行动,由于与警察发生冲突,头部受了重伤,但从此却奠定了他以后的革命生涯。

因为李子州是我们陕北人,讲起来学生感到亲切。

这样,通过一些具体细节的讲述,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心,从而加深了他们对“五•四”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意义的理解。

再比如讲到抗日战争时,就可以引用在当时很著名的一幅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上联是三个国家名,下联是我国的三个城市名,但整幅对联却包含了中国打败日本后,国民党政府从临时陪都重庆重新返回南京的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引用对联,可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从而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灵活性与生动性并重。

这主要涉及到如何引导学生加强记忆。

比如,记历史大事年表向来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们仔细推敲,自己找出一些规律,通过寻找捷径,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采取隔年的记忆法,如隔10年的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1911年武昌起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194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等,还有隔100年的,如在世界历史上,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通过《人权宣言》,1889年日本颁布《帝国宪法》等。

新教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教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教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几年中,老师的教学观念、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

例如教学内容出现脱离教材、课堂合作探究形式化表面化、传统教学模式中好的东西不能很好继承的问题等。

既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形”,更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神”。

关键词问题;历史教材;合作学习;传统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新课改势在必行,不可阻挡。

作为一名一线老师,通过几年的学习、实践,逐渐的改变了原来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一些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渐的深入了解。

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方法观、评价观等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能够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等这些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逐渐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

但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推进,对历史新课程改革中的做法有些困惑了。

困惑之余,对几个问题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还是以材料为主教材是学生学习和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但是在观摩学习的几节课里面,老师创设了很多新的情境,利用了新的材料,很少见到教材的影子,心里不免产生一点疑虑,历史教学的新课改不需要教材吗?不可否认,合理运用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历史课堂不应该脱离教材,而是应该充分运用教材。

教科书拥有丰富的文字与图表资料,新课改的精神就是要教师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理念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运用教材,挖掘教材的资源,围绕教材设计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为教材文字简练,结论性的内容较多,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突破,为了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系统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但应去粗取精,宁缺勿滥,合理使用。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 中明确要求:“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勇于提 出问题 ,学 习分析 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方法 ,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 受知识 的学 习方式 ,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培养 良好 的品德和健全 的人 格 ”。而在 当前 的历史教学 中,大多数教师依然知识简单的历史知识罗列 ,学 生对于历 史的学 习积极性不强 ,同时,在 中考开卷 的影响下 ,学生普遍不重视 历史学科学 习,学生 的人文素养也没有得到很好 的发展 ,这对学生 的成长与发 展具有非 常重要 的影 响。鉴于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的历史教学应关注学生 的学 习兴趣 ,注熏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改变传统 的学 习方式 ,积极主动 的参与到学 习中来 。 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 。激发 掌生学 习兴趣 在新 课程背景下应转 变教学观念 ,积 极开展形式多样 的教学活动 ,学 习 了解初 中历史新课程 内容 , 积极践行新课 程改革 , 倡导新教学方法 的实践应用, 例如合 作学习、 自 主 学习等。同时,把新教学方法应用到历史教学 中,并不 断 探索新 的教 学方法 的实践应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 促进学 生学 习能力 的提高 。 在各种 形式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关注 学生 自身的发展,强化 学生 自主学 习能力 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历史教学兴趣 ,让学生 自 觉 、主 动的参 与到历史教 学活动 中,从而提 高教学 的实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把握历史知识结构与时间脉络,强化重点记忆 ,提 高教学 的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 ,历史教材 中的目录不仅是起索引的功能,更能提示学习, 体现 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它有助于我们透 彻地理解 历史课 本的内容,引 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 目录时要分析章与章之间, 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可以编制出历史图示,通 过阅读 目录可以了解 个章节之间的关系,这也理清 了历史事件 或历史现 象之 间的基本关系,构建 了本章的知识体系,通过 目录我们 明显地可以发现 这三节 内容之间存在的因果 关系 当我们注 意和挖掘出这些 目录中蕴涵 的规律,这将对 我们的学生对教材 的学习和理解起到了重大的帮助作用。另外,历史是人文性较强的科 目,记忆 性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学生要强化重点记忆,增加历史课程教学的阅读量, 加强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常见的记忆方法有顺序记忆法、串线记忆法、歌 诀记忆法、趣味记忆法、规律记忆法、图示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 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历史学习记忆活动,强化记忆的效果,提高历史课程教学 的效果,从而提 高历 史教 学的有效性 。 三、增加多媒体嫖件在初 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摄高历史教学 的效率 信息化快速 发展的今天 ,网络 资源普遍应用于 历史课程教学 ,这对 历史1 3 3 0 0 乾县 大杨初 中 陕西 乾县 张艳 平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

课改 探 微
薪 改 卿 厕 数 傅 幽
■ 王 惠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 会教 、 善 教, 使学生愿学 、 乐学 、 会学 、 善学 。新课改理念 虽然 强调学 生是 主体 , 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 , 它体 现在导趣( 激 发 动机 , 引起 兴趣 ) 、 导疑( 激起疑 问, 引 发思维 ) 、 导法 ( 指导方法 , 授之技能 ) 、 导馈 ( 引 导 反 馈、 及时矫正 ) 等方面 。 那么, 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才 能发挥 出来 , 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 , 达到愿学 、 乐学 、 会学 、 善 学 目的呢 ?
三、 合理 利用 课程 资源 。 采取灵活 多变 的教学 手段

科 学理 解 教 学 目标 。 转 变 教 师 的 教 学观 念
教学 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 ,也是判 断历 史 课 堂 教 学 是 否有 效 的直 接 依 据 。有 效 教 学 坚 持 以学 生 发 展 为 本 的教 学 目标 ,不 仅关 注学 生 的考 试 分数 , 更关 注学生体魄的健全 、 情感的丰富和社会 适 应性的提升 , 从知识和技能 、 过程和方法 、 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 展 ,使 获得知识与基本技 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学会 学 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在历史课 堂教学 中要注重三维 目标 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有效教学 主 张教师树立教学 目标 的整体结 构观念 ,全面实现三 四、 尊重 学生 主体地 位 。 重视 学生 学 习兴趣 的培养 维 目标 ,使 教学 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 同一教学过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 尊重学生 的主体地位 , 满 程 中, 从而充分实现教学 的基本价值 , 促进学生全面 足学生 的主体需要 , 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 的共识 。 和谐地发展。 在 科 学 理 解教 学 目标 基 础 之 上 , 转 变 教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学 生 敢 于 表 现 自我 、 推 销 自我 , 个 性 师 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受“ 应试教育” 的影响 , 为 了 得 到 了极 大 张 扬 ,课 堂 教学 的有 效 性 也 得 到 了 极 大 考 出好成绩 , 保证升学率 , 教师往往把学生 当作被动 地提高 。 在具体 的历史教学过程 中, 我们要善于鼓励 接受知识的机器 ,教 师从头讲到尾 ,学 生埋头记笔 而慎于训导 , 不吝指 正而善于赞赏 , 让学生克服传统 记、 抄答案。 学生的学 习过程处于被动 、 机械 、 封 闭状 的唯书 、 唯师的心态 , 敢于怀疑传统 , 敢于质 疑书本 , 态, 完全 失去 了主动 、 个性 、 独立思考 , 这样 , 怎么能 敢于挑 战权威 , 打破师 生关 系紧张 、 沉闷、 压抑 的教 够形 成 自主 学 习 的 能 力 ? 怎 么 能够 产 生 创 新 能 力 呢 ? 育 氛 围 ,让 学 生 恢 复 独 立 性 和 自主性 ,充 分 张 扬 个 教师要更新观念 ,把教学 的重心转移到培养 提高学 性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以达到培养学 习历史兴趣 的 生 的 能力 上 来 。新 大 纲指 出 , 学生“ 应 在 教 师 的指 导 目的。教师有 目的的设 问, 创设 问题情境 , 使学生融 下学 习” , 这就充分说明 , 在学习活动 中, 教师的作用 入历史事件中去思考 , 应特别 注重情景教学 , 如分别 不是“ 教” 而是 “ 导” ( “ 指导” “ 诱导 ” “ 启 导” ) , 是组 织 扮演历史人物进行对话 , 根据 历史事件编演话剧 , 展 者、 参与者 、 指导者 。教师要努力营造积极 、 民主 、 平 示学生 自编的历史小报 , 歌唱 自写 的历史歌谣 , 还可 等、 开放 的教学氛围 , 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 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 诱发学生探求 维, 如错了允许重答 , 答 的不完整允许补充 , 不 同意 组织小组讨论 、 别致 , 见允许争辩 , 老师错 了允许提意见。 教学 中师生处在 知识 的浓厚兴趣 。教师授课应做到开头新颖 、 中间有高潮 , 使学生心境不衰 ; 结 尾有 同一位置 , 在学生学习 、 参与中 , 教师充分发挥作用 。 具 有吸引力 ; 使学生产生“ 想知后 事且 听下 回分解” 的欲望 , 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是教师 以 余味, 从 而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 的学 习兴趣。久而久 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寻求答 案的过程 ,这样 学生会感到学习是一种精神需要 , 感到学习是愉 才能真正做到师生之间 的和谐融洽 , 互相学习 , 互相 之 , 学得也就轻松 , 对学 习也就抱有 积极 、 乐观 向 切磋 , 互相启发 。事 实上 , 学 生的不同看法 , 不同意 快 的; 上的态度 , 主动积极地参 与学 习。 见, 甚 至相 反 的观 点 , 有 一 些 是 很 有 价值 的 。 二、 选择 恰 当教 学 方 法 . 把 历 史 教 育 和社 会 实 际 总之 , 新课改理念改变了“ 教师讲 , 学生听” 的注 结合 起 来 入式教学方式 , 提高了课 堂教学 的效果 , 使教师 的教 课 堂 教 学 是教 学 活 动 的 主 教学水平 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 学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的必 生的学习能力 和其他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随着课改 要条件。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 教师要选择恰 当的教学 实践的逐步深入 , 一个教师会教 、 善教 , 学生愿学 、 乐 方法 , 创设历史情境 , 营造历 史氛围 , 激 发 学 生 求 知 学 、 会学 、 善学的局 面将会逐步形成。 欲; 突出重点 , 突破难点 , 充分提 高课堂效率 。 选择恰 ( 作者单位 : 山西 省 大 同 县一 中 )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

实实在在的体会和认识 . 如提问的有效性程度 、 学 生 的参 与 程 度、 史料选择的适切性 、 教学 行 为 的 恰 当性 等 。结 合 教 学 实 践 撰写教学案例 . 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 , 通 过 理 论 方 面 的 深 层 次认识 , 可 以 促进 教 育 实践 , 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 多 媒 体 技 术 和 网络 技 术 具 有 强 大 的 信 息 传 播 功 能 ,为 历 史 课 教 学 改 革 提 供 了极 为便 利 的 条 件 。这 就 要 求 历 史 教 师 掌
■匿
陈 时 景
( 南 安 洪 新 中学 , 福 建 南安 3 6学 的 思 考
摘 要 :新 课 程 改 革 是 指 通 过 对 课 程 的 改 变 完成 教 育 方 式 及 方 法的 变革 . 以 更 适 应 新 时 期 的 基 础 教 育和 素 质教 育 . 提 高 国 家教 育 水 平 。 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 。 历 史 学科 应 积 极 寻 求 新 的 教 学方 式 。 新 课 程 改革 实施 的 关键 在 于教 师 。 本 文从 教 师 角 色转 变 、 加 强 历 史 理论 学 习 、 充 分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和 重 视 开 发 利 用课 程 资 源四 个方 面 , 阐述 中 学 历 史 教 师 如 何 迎 接 新 课程改革的挑战。 关 键 词 :新课 改 中学 历 史教 学 教 育改 革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是 由课 程 改 革 牵 动 的 整 个 基 础 教 育 领 域 的全面改革 。 与 传 统 中学 历 史 课 程 相 比 , 在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中, 新 课 程 目标 更 明 确 具 体 , 专 题 式 的知 识 体 系更 完 备 , 课 程木身更具开放性 , 更 强 调 以学 生 的发 展 为 本 。 这 些 新 特 点 对 广大历史教 师的教学理念 、 角色定位 、 知识 结构 、 教 学 方 式 等 提出了新要求。 教 师 转 变 角 色。 新 课 程 改 革 要 求 实 现 以教 师 为 主 导 的 师 生 人 际 关 系 向师 生、 教 师 同行 平 等合 作 式 的关 系转 变 。 1 . 由传 统 的教 书 匠 变为 学 习 的促 进 者 。 传统应试教学中 , 教师照本宣科 、 学 生 死 记 硬 背 的 旧 的教 学 方 法 已不 能 适 应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要求 。 新课改中 , 师 生 由知 识 的单向传递关系向思想 、 知识 的 双 向交 流 转 变 , 教 师 必 须 越 来 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 , 成 为 学 生 学 习活 动 的 促 进 者 。 在 新 课 改 中, 教 师不 但 要 有 能 力 回 答学 生 提 出的 各 种 各 样 的 问题 . 而 且 要 与 学 生 进 行 各 种 各 样 的知 识 交 往 , 只有通过心灵 的交往 、 思 想 的碰 撞 、 合作 的探 讨 , 才 能实 现知 识 的 共 同 拥 有 与 学 生 个 性 的 全 面 发 展 。在 教 师 的引 导 下 , 学 生 通 过 讨 论 得 出结 论 . 不 仅 提高教学效率 , 而且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主 动 性 , 增 强 学 生 对 知识的识 、 记能 力 , 提 高 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 能 力 。 只 有 培 养 学 生 发现问题 、 提 出 问题 、 分 析 问题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才 能 培 养 学 生的创新能力 , 最 大 限度 地 开 发 学 生 的 潜 能 。 历 史 教 师 可 以通 过准确的语言 , 有 趣 的历 史 、 时事事件 , 创 设 学 生 主动 发 言 、 相 互 辩 论 的 情 境 等 多 种 方 式 促 进 学 生 学 习 。 要 实 现 以上 新 课 程 巾师 生 关 系 的 构 建 ,教 师在 和 学 生 进 行 课 堂 交 往 的 过 程 中就 要 不 断 反 思 自我 、 超 越 自我 , 把 学 生 的学 习情 绪 和 生 活 经 验 纳 入课堂 , 提高教学实效 。 同时 , 学校方面也要创造条件 . 充 分 激 发教师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2 . 由默 默 耕 耘 的 独 行 侠 变 为 善 于和 同行 、 学 生 沟 通 交 流 的合作者。 历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 , 所以教师之间要互相学 习 . 同 行 之间要加强合作 , 相互启发 。 最 有效 的办 法 是 历 史 教 师 群 策 群 力, 同年级教 师集体备课 , 相互讨 论 , 共 同 分 享 教 学 资 源 和 灵 感, 相 互 观 摩 教 学 。不 同 学校 之 间 的 历 史 教 师 可 相 互 交 流 . 加 强 沟 通 。 同 时 ,学 生 在 学 习 和 探 究 的过 程 中 的一 些 惊 人 的 创 新, 对 教 师 的教 学 会 是 丰 富 和 发 展 的 机 会 二、 加强理论学 习, 不 断提 高 自 身教 学 能 力 。 教 师 是 教 学 的 主 体 ,教 师 的 自主 发 展 是 实 现 有效 教 学 的 前 提 。 建 构 主 义学 习 理 论 认 为 , 教 师的教育观念 、 教 学 行 为 的 改 变 需 要 教 师 积极 进 行 知识 重构 。 这种带有建构性 、 自组 织 的 专 业 发 展 动 力 来 自教 师 内 部 ,并 随 着 发 展 不 断促 进 其 自身 职 业 自觉 意 识 的 唤 醒 。 教 师 的 自主 发 展 能 力 可 以通 过 积 极 开 展 教 学 反思 不 断 提 高 。 教 学 反 思 是 教 师 自我发 展 的 核心 因素 . 是 适应 新 课 程需 要 、 促 进 自我 发 展 的 重要 手 段 和 途 径 。 是 实 现 有 效课 堂教 学 良性 循 环 的 保 障 。 反 思 的 内容 必 须 紧扣 教 育 教 学 实 际 ,反 思 可 以针 对 教 学 中 的 某 一 闪 光 点 或 某 一 失 误 总结 出

新课程背景下对历史教学的几点新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对历史教学的几点新认识
中 。 就 如 我 以前 的 初 中 历 史 老 师 , 他是 全校最 好 、 最 老 的 历 史 教 讲述 , 使学生 知道重要 的历史事件 、 历史人 物 、 历史现 象 , 了解人
师, 每天 上课 书都不 拿 , 因为有几 十年 的教 学经 验 , 课 本 已能倒 类文 明的发展进 步与主要成果 , 初步掌握历史发展 的基本线索 。
了解 历史事件都是死 记硬背 , 这就是所谓 的“ 历史教 学” 。这样 的 面 , 有些认识是不全 面的 , 甚 至是 错误的 。在这种情况 下 , 总是 让 历史课 堂是 以教 师为中心 ,学生 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灌输 的知识 , 学生去 自主学 习 、 探究 学习是不切合实 际的。而且在很多现代信 不 能达到历 史情感 态度 与价值 观的教 学 目标 。甚 至在 应试教 育 息技术条 件相对落后 、 班级人数又较多 的学校要求教师每节课 都 的压力 下 , 学 校为 了提 高升学 率 , 施 压给 老师 , 老师 为 了提高 成 采用 多媒 体教学 , 进行小组探究学 习, 显然是不 现实的。 要想 激发 绩, 也只能强 迫学生死 记硬背 , 这种现象 很普 遍 。这种 教学模 式 学生 学习历史 的兴趣 , 激 活学生 的思维 , 初步 了解重要 的历史 人 与新课 改中强调 的“ 自主 、 合作 、 探究 性学 习” 理念大 大相悖 。显 历史事件 等历史知识 , 为以后 的探究学 习打下 良好的基础 , 最 而易见 , 最 主要的是教 师没有 从根 本上去重 新定位 自己 , 明确 自 物、
进行重新认 识与思考 , 抓住新课改 的机遇 , 不 断发展和完善 自身 , 历 史课 堂教学 中的讲述法也 提出 了很多片面 的批评 指责 , 认为讲
改进教学方 法 , 更新 教育理念 , 更好地推进历史 教育 , 实现历史教 述 法是对学生 进行知识 的灌输 , 是 学生被 动地学 习 , 这 导致很 多 育的作用。下面从三个方 面谈谈我对初 中历史教学的认识 。

新课程新教材下历史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新课程新教材下历史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关于新课程新教材下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目标做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和传统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差异,传统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对过程、方法、价值观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么中学历史老师怎样应对这些变化,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关键是老师和学生要做好及时的调整,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一、面对新课程程老师应该怎么做1.教师要转变观点中国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师道尊严影响”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自己,都认为老师和学生有等级的差别,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

新课程中提出师生的平等交流,在学习中要有师生合作,这些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必修要转变观点,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发动学生,让他们积极投身于教学中去,让他们知道课堂是学生的,不是老师的课堂。

同时,教师要把传统教学的旧观点加以改变。

2.教师要改变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记。

教师讲,学生听。

这种完全的解读教学方式,时间一直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明显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做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要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如分组学习,展开组内的讨论,是新课程教学下经常用的方式。

同时,我们的课堂也是开放的,学习不一定在教室里,图书馆、网络中学、博物馆、人文景点等都可以成为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的场所。

3.教师要调动课堂氛围新课程注重过程的评价,课堂的气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那么怎样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呢?关键是老师布置和跳动。

我在讲新课的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有两到三个讨论的问题,怎么设计问题,问题是否是同学感兴趣的,就要老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讨。

有些问题,要布置学生在课前查阅很多的资料。

这样,问题学生感兴趣了,又能够参与其中,上课自然有话可说,课堂气氛自然就会好起来了。

4.教师要提高素质我们经常要一桶水和一杯水来形容老师怎么教好学生,那么新课程下,就应该要一缸水、一池水和一杯水来形容了。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样既形象又便 于学生理解 , 从而使授课 中的难点 问题迎刃而解 。 在历史教学活动 中, 教师还要 引导学生学会 质疑 , 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 自主学 习和 自主探究 , 这样不仅能够提 高学生搜集 资料 、 探究 问题的能力 , 而且
能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 的精神和学习 品质 。
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注重 因材施教

厚路 导航 ・
对 初 中 历 史 课 堂 教 学 的 忍 ∞
● 陕 西 省 西 安 市 西 安 铁 一 中 魏 宏


转变教学理念 , 逐步加大改革力度
传 统的历史课 堂教学 以教 师为主体 , 忽略 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使学生 成 为被 动的 、 消极 的知识接受 者。 这样 的课 堂不仅教 学效 率低下 , 而且易导致学
堂 虽能使教学 内容更 丰富 , 但 学生在短时 间内不一定能够将这 么多的知识点全 部都掌 握住。 相比较而言 , 根据学生 的实际情况将教 学内容划分为初步 了解 、 加 深理解 、 自身 见解等要求 , 能够使学 生围绕教学 目标 积极 主动地学 习 , 培养学 生 自主思考 、 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 使 师生关 系变得 更融 洽。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 中 , 教师要根据学生
的认知水平 、 学 习能力 以及 自身素 质 , 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
对性地进行教Βιβλιοθήκη , 发 挥学生的长处 , 弥补学生 的不足 , 激发 学生 学习的兴趣 , 树立
学生学 习的信心 , 从 而促 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 背景下 , 教师应该在 充分发挥历史 教学优势 的前 提下 将教学理论 与 实 际相结合 , 精心设计并巧妙安排教学 内容 , 运用各种有效 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

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新教学思考

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新教学思考

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新教学思考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的高考制度的推行,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本文从新课标的解读与实施、新高考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与应对策略、新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创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践、跨学科整合与历史教学的融合、信息化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指导与评价、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教研活动开展等方面,探讨了高中历史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高中历史,教学创新高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的高考制度的推行,高中历史教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学背景和要求。

一、新课标的解读与实施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

实施新课标,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新课标的内涵和要求,掌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时空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新高考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与应对策略新高考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的考试模式,采用“3+1+2”的选科模式,历史学科成为学生选科的重要选项之一。

这一变化对历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历史教学的方向和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针对新高考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专题教学、思维导图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一)把握好历史教学内容1.重视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寻找与构建整合历史教学内容并不只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列举,而是要做到对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效联系,这对于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所以,教师备课时应该建立全局观,把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都放在整个单元之中去思考。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几点思考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几点思考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几点思考历史是一门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科目,深受大部分学生的喜欢。

但同时历史又是一门考试科目。

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因此如何保持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又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保证学生在历史这个科目上可以取得较好成绩,这是摆在历史老师面前必须研究探讨的问题。

以下是我关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的几点思考。

1.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应该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备课方面下功夫关于历史课来说,不仅要让学生开心、喜欢,更要让学生在整个历史课堂中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将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既提高历史科考试的应试能力,又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而这一切如何实现,关键是要看学生们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他们是否在主动地学习,如果这一切的学习都是被动的,被老师高压之下学习的,那就使历史课堂就失去了本身应有的活力。

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方面,首先要注意的是,该教学活动可不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会学、方便学、乐于学,从而为整个堂课的效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还有另外一个关键,那就是是备课。

因为备好课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因此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可以遵循以下几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要做到全面。

既备学情,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又备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备教材和教法,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二步骤是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学任务,讲好一节课的重要基础。

第三步骤是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

初中的历史考查以开卷考的形式出现,因此知识点的落实也很重要,平时要引导学生做好课本笔记和将课本的知识点划出,主要是黑体字部分。

2.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历史学科中的许多课文的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新课程目标下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目标下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 国近 代 化 的 起 步 :
中 国近 代 化 的 内 容 :
1中 国 资本 主 义产 生 、 展 的 过 程 . 发 2探 索 建 立 资 本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制 度 的 过 程 .
利 于学 生 情 感 、 度 、 值 观 的培 养 。 态 价 为此 我 们 将 不 断 地 努 力 探
虽 然 时 间 的 先后 顺 序 是 被 打 乱 的 , 知 识 结 构 很 完 整 . 利 于 但 有
学 生 对 历 史 基本 线 索 的理 解 。 要 初 中学 生 独 立 梳 理 历 史 的 线 但
索 或概 括 历 史 发 展 规 律 还 是 有 一 定 的 困难 . 需 要 教 师 的指 导 还
为 了 实现 历史 的 教 育 作 用 . 迫 切 需 要 广 大 一 线 教 师 提 高 就
和 帮助 。 如 , 习八 年级 上册 第 二 学 习 主题 “ 国 近代 化 的 起 例 复 中
步 ” , 据 教 参 的主 题 概 述 。 可 以 把 本 主 题 归 纳 成 下 面 的 板 时 根 就 书:
索 历 史 教 学 的改 革 之 路
XUEZHOUKAN

和 精 力 在 有 限 的 课 堂 4 5分 钟 里 . 生 能 记住 的也 只 能 是 6 % 学 0
中 国近 代 化 过 程 的艰 辛 和 曲折 通 过 这 样 的教 学 实 验 证 明 : 视 历 史 学 科 体 系 的 完 整 性 的 重
好 处 有 二 : 是 能 训 练 学 生 在 归 纳 、 析 、 考 的 基 础 上 得 出 结 一 分 思 论 的 能 力 : 是 通 过 对 历 史 现 象 的 比 较 和 概 括 . 加 深 对 人 类 二 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历史是一门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学科。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思考历史,并将历史与当下生活联系起来。

本文将围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展开讨论。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图文并茂的教材、历史文物的展示、历史人物的故事等,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有趣的历史事件、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深入了解历史的愿望。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历史知识游戏、历史猜谜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增强他们的兴趣和亲近感。

要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做些文章,创造出活泼、生动、富有魅力的历史课堂,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价值。

二、注重历史教育的实践性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性教学。

历史教育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历史文献的研读、历史实物的观赏、历史遗迹的参观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古代文献、了解古代文化、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参观古代建筑、历史文物、名胜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并进行实地调研,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可以观察真实的历史实物,体验历史风情,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实践性的历史教育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历史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比较能力、综合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对历史学科进行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案例的讲解、历史事件的讨论、历史问题的引导、历史文献的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

中学历史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学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怀,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问题基本理念办法道育渗透随着新课改紧锣密鼓的开展,中学历史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基本上还是以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远远落后于新课改的要求,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无法实现。

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却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1.教师未能真正适应新课标教科书的特点。

旧人教版的课本,在内容上比较详细,历史线索比较清晰,但概念多,现成的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陈旧、单调。

中学历史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历史课程不受重视,对历史课定位不准确。

历史课往往被视为“副科”,影响教师教学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1.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史教 师值 得重 视 和思考 的问题 。笔 者试 从从 以下 几 点进行 尝试 ,收 程度 ,而且要求其以 自身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 到较好 的效 果 。 人格魅力来启迪学生 ,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历史教育 。具体来 坚持灌输与疏导 的统一 说 ,教师 通过 良好 友 善 的言行 加强 同学 生 的沟通 交 流 ,能够 获得 学
教育教学探讨 i
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林鸿坤+
( 福建省 安溪梧桐 中学 ,福建 安溪 3 6 2 0 2 )
随着我省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历史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 语讲解 、传授 ,从而对别人进行有效的教育。言是一种情感、志 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被动接受教师的 向 、行 为 的流露 和外 延 。行则 是 言 的表现 、反 映 。言 是有 声 的 ,行 授课内容 ,缺乏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习方式 是无声的 ,这种有声和无声的结合 ,就构成了历史教学的行为作 单一、刻板。当前 ,如何坚持 “ 以人为本”开展历史教学 ,提高学 用 、榜 样作 用 、导 向作 用 。历史 教学 工作 具有 实 践性 特点 ,它 不 仅 生学 习 的主动 性 和积极 性 ,实 现师 生 良性互 动 、教学 相 长是 每个 历 要 求 教师 通过 正面 宣传 教育 来提 高学 生学 习历 史 的思 想认 识 和重 视
扬 、鼓 励 为主 ,以批 评教 育 为辅 。 崇 尚 自由 ,不 易 听从教 师 的尊 尊教 诲 ,采取 循循 善诱 的方法 实施 历 史教 学往 往发 挥不 了实质 的作 用 。也就 是说 ,开展 历史 教学 教 育工 马 克思 主义 哲学 强 调实 践是 认识 的起 点 ,也 是认 识 的归 宿 ,是 作要 坚持 说理 和 约束相 结 合 ,坚持 教育 与 管理 相结 合 ,坚 持德 治与 全部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充分体现在作为 法治相结合 ,既要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 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 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坚持认识 和实 又要 适 时地运 用学 校 的规章 制度 约束 学生 的行 为 。 践的辩证关系即开展历史教学工作时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也要开展 五 ,坚持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的统一 课外 教育 。一 方 面 ,可 以结合 教学 内容 开设 学 习小 组讨 论课 ,为学 矛 盾 普遍 性和 特殊 性 的辩 证关 系原 理 ,要 求教 师善 于 把握 共性 生搭建 自由交流、畅所欲言的平台。通过设置命题启发学生 自主探 和个性的关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遇到 讨学 习 ,有利 于 引导 学生 主动 参 与教 学 ,激 发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同 的学 习 难题 。在 历 史 教 学 过程 中 ,学 生 遇 到 的 学 习 困难 往 往 具 有 时又 能 检验 学生 的学 习成 果 。另一 方 面 ,可 以利用 周末 或寒 暑 假带 共性,但有时又各有特点。因此 ,教师既要认识学生遇到的普遍难 领学 生参 观 名胜 古迹 或开 展小 组调 查访 问 ,这 有利 于 拓展 学生 的视 题 ,也 要掌 握某 些 学生 碰到 的特 殊 困难 ,并 针对 不 同质 的矛盾 ,安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新课改革已经推行几年,老师们的培训一轮一轮也已进行了好几次,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做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这里谈谈自己对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继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加大改革力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几年了,新课程已逐步在摈弃过去旧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有许多老师已逐渐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改变了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开始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原来满堂灌内容逐渐少了,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而学生则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改革出现了一些成效,但是笔者认为,广大西部地区历史学科教师还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加大改革力度。

笔者曾参加过几次新课程培训,听过几位优秀老师的讲课,让我感触较深的是,南方地区与西北历史教育教学水平还有地区的差距,笔者发现,所在地区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的模式还很浓重。

听了南北方两位老师的课,北方学校老师授课模式称为问题教学法,知识面很广,课堂知识容量大,运用多媒体展示的信息也多,学生接触的知识点很多,但全部接受显然有点吃力,而南方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模式为“学习三步曲”,即了解—理解—见解。

始终推动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解决问题,主题突出,师生关系融洽。

相比之下,西北地区的历史学科老师应该继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摈弃旧理念、旧思想,进一步加大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

二、正确对待学科处境,摆正自己的心态。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课在中学各学科中处于边缘学科的地位,常常不被重视,将它视为“副课”,因此就出现了这种局面,历史课由语文、生物等学科老师兼任,甚至还有理科老师上历史课的现象。

历史课成为其它重要学科的补充课,学校开会时不时占去历史课,往往出现同一个课一两个班完不成的现象。

这是因为历史课多排在最后一节,过去中考未列入考试科目,到初三曾一度不开设历史课。

关于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学 ,师生 、生生 之 间共 同合 作完 成教学 任务 。 但 是 ,有 些活 动 作为 一 种 教学形 式 只 是 一种 点缀 。
就 知 之甚 少 。毫 无 疑 问, 失去 有效 的 课堂 管 理 ,就 不会 有 成 功 的课 堂教 学 。在 这种 情 况 下 ,教师 就 要在 日常 的
2 )题量 。习题 要具 备基础 性 、层次 性 、前 瞻性 ,要 操 作过 程 、数 据处 理和 实验评 估等5 个方 面 。
兼 顾 不 同层 次 的学生 ,但 习题 不要 贪 多 ,让 学生 有机 会 反 思和 自查 。
3 )讲题 。 习题 的处 理方法 要灵 活 ,可 以采 用一 题 多 试就 灵 。如 电路故 障 问题 ,尤 其 是短 路 问题 ,学生 感觉 变 、一题 多 解 的方 式 ,还可 以采 用小 组 互助 的方 式 ,让 抽 象 ,难 以理解 。通过 实 验使 学 生在 主 动探 索 、解 决 问 学生 的思维在 有序 和条理 中得 到发展 。 时 间 。学生 在课 堂 上 说得好 并不 等于 写 得好 , 最终 要变
料,然后分组坐定之后,交流各 自的看法 。各小组的学
生 非常 积极 ,从各 个 角 度论 证 本组 所选 的成就 的 重大 意
义,教师 作适 当点拨 。 应 该 说 ,教师 的教 学设 计 是 走形式
历 史课 程标 准 提倡 多 样化 的教 学形 式 。在 课 堂教 学 去文化 课 教学 中的枯 燥 乏味 ,学生 学 习 、参 与 的热情 被
\ 教学交流 \
关于初 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王 志 国
新课程 实施 以来 ,广大 历 史教 师 围绕新 理念 、新 课标 组织 教 学 ,历史 课上 出现 多样 化 的教 学模 式 ,教 师的教 学 方式 、学生 的学 习方式 都发 生可 喜 的变 化 。4分 钟 的课 堂里 常是 欢声 笑语 、高 潮迭 起 ,好 像历 史课 已经 走进 了新 课 5 程的 最佳状 态 。其 实并 非如 此 ,笔者 认 为 ,有些 教师 对新 课程 的理 解 是片 面 的、肤 浅 的 ,突 出的表 现是 重现 象轻 本 质 、重形 式轻 实质 ,使 课堂 中出现 虚假 的繁 荣 。笔者 通 过下 学校 听课 、评 课 ,对历 史课 堂 实践 中某 些教 学 行为和 现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从理念更新与核心素养培养、教学内容调整与兴趣激发、教学方法创新与技术应用、教师专业发展与团队合作、评估体系建设与结果反馈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理念的更新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调整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可提高学习效果;创新教学方法并应用技术,能够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并及时反馈结果,则有助于调整教学策略。

最终,中学历史教学的效益将得到提升,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新课程背景、有效性、理念更新、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兴趣激发、教学方法、创新、技术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合作、评估体系、结果反馈、效益提升、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历史素养的提升。

而要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从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使历史教育更具有社会实践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 正文2.1 理念更新与核心素养培养在新课程背景下,增强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进行理念更新与核心素养培养。

理念更新是指将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转变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

2024年初一历史教学反思篇

2024年初一历史教学反思篇

2024年初一历史教学反思篇初一历史教学反思1本学期的初一历史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本人主要从理清历史线索,讲清重难点,突破重特大历史事件,适当延展等方面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方法,以期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理清历史线索。

本学期初一历史课本(新课标人教版)讲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涉及的朝代有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让学生了解这几个朝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展的线索:1、封建社会形成、初步发展,首次一统时期——战国、秦汉;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3、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隋唐;4、封建国家的再次分裂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5、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明清(1368—1840)。

使学生对本册所涉及到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几个朝代,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发展线索有了总体的概念和影响。

有了线索,然后对所涉及的每个朝代的知识点——重大历史事件才能各个击破,才能化整为零,比较系统的掌握,这样历史发展线索和具体历史事件就联系起来了,就像要提起葡萄树上的葡萄,只要提起枝干(线索),葡萄(具体历史事件)就提起来了,学生通过这个浅显的比喻,会一下子对历史线索与事件之间的联系茅塞洞开,有意的学习和探究的,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降低了难度。

这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前提下的“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的要求。

二、理清重难点本册的重点是每个朝代的建立,发生在每个朝代的影响历史进程的重特大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意义等。

难点是: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更迭,头绪多,学生难把握。

对于重难点,我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在每节课上先给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之后让学生说出通过自读已经解决了的,再说出自己不懂的、或感疑惑的知识,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加以解决,还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给以点拨,力求使学生通过个人或合作的途径自行解决,万一还是不能解决的,老师再适当的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综观《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结合近几年来文科综合高考的命题,我们可以发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是越来越明朗了,那就是突出文科综合趋势,注重人文气息,并密切结合时政热点。

但无论怎么变化,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以及文科综合能力的发展方向未变。

那么,如何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效率呢?通过一年的新课程教学,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钻研课标,用活教材在以往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控制是刚性的。

如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皆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显然,大纲和课标承载的使命是不一样的。

研究课标应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

那么,钻研课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1.根据课标设计三维目标,尤其要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笔者以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人的终身发展是最有用的,应成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

下面以人教版选修四之“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为例,具体展开论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讲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间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学生自学教材,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结构。

结合教材“学思之窗”栏目材料,展开对嫡长子继承制和玄武门之变的讨论。

以列表的方式,从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唐太宗治国方略的主要内容。

整理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方式,点明其民族政策及因此产生的积极影响。

课后以大唐盛世为主题,编辑一期小报,谈一谈对“贞观之治”的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个人品质,并以此为鉴戒,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透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同时,理解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支流,各民族的友好往来才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通过了解唐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唐文化对日本、朝鲜等邻邦的影响,感受盛唐的繁荣与开放,体会唐人开阔而雄浑的眼界、胸襟与见识,是唐朝强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整理唐太宗的一些名言,唤起学生的内在情感。

2.立足课标确定教学的深度让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要求并不高,学生知道“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体现即可;而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则需要教师根据史实多作分析。

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把握教学深度,解决“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

其中就涉及教材的使用问题。

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教材作为一种最普通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媒体,在传播知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师根据教材安排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和对学生学习作出评估;学生根据教材进行预习、复习,做各种练习。

因此,教材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何谓教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就是课本。

在贯彻教学新理念的今天,这一概念显然已不适用。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已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课本、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历史图册、教学挂图以及各种各样的读本、视听教材均被列入教材的范畴,教材正在走向立体化、系列化。

如何使用教材?现在教育界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笔者认为应从”活用”教材这一点上去理解该观点,而非简单地抛弃教材,否则教和学都会失去抓手,产生更大的教学失误。

因此,“活用”教材是使用教材的关键。

对教材的“活用”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有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加工、改编乃至增删。

具体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点讲授不同版本教材的交叉处如必修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关于唐诗,人教版教材讲得很细,讲了初唐诗人王勃、陈子昂,盛唐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以及中唐诗人白居易,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而人民版只讲了李白和杜甫,因此,李白和杜甫应是首选的知识点。

2.切实补充教材缺漏处如课标明确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而人民版对京剧只提了一句话,这就需要补充。

3.整合教材的知识结构例如,人民版教材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采用的是阶段性整体叙述的方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整合教材的知识结构,把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按文学、音乐、美术分类后再讲解。

二、问题设计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测评如对“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可以进行以下问题设计,以有效地测评学生的学习状况。

(1)在宫廷内争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是否具有普遍性?为什么?(2)“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上述材料表明,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什么方式?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3)“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

”请问:①这段文字描写了贞观年间怎样的情景?②在必修一中也讲到西汉时期的一次“治世”,你知道它是什么吗?③两次“治世”之间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4)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时会” 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课堂是教师焕发教学魅力的场所,更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创新的绝好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青春亮丽、个性彰显,“梨花一枝春带雨”;有的则大气潇洒、热烈奔放,“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的善于煽情、诙谐幽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有的逻辑严密、长于对话,“春光云影共徘徊”……不同的教学风格均在搜求教学资源、设定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敲定教学流程、控制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都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提供着动力。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更好地将自己的精神、理想、思想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化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教师教学的智慧,这就要求从旧教材走过来的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

1.增强教学导入的艺术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注重教学语言的意蕴在课程改革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有意淡化讲授的倾向,突出地表现为在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中回避、低评讲授法的现象。

不可否认,在现代教学中,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讲授法的局限性日渐显露,但这并不能否认讲授法自身的价值,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讲授法都将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之中。

只要我们注重讲授语言的内蕴讲授方法的生动,必能充分发挥讲授法的魅力与作用。

3.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

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

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

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

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

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动手、动口:书写、朗读一些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感悟其中蕴涵的感情、意义等。

交流:讲故事,举办辨论赛。

4.斟酌用好板书板书曾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一些教师一板书就写错字的怪现象。

笔者认以为,板书不是可用可无的点缀品,而是随机提示教学重点和呈现教学线索最简捷方便的方式。

讲述提供了瞬间的印象,而板书则留下长久的印象;板书能留存教师的教学思路,成为学生跟踪教师教学流程的“抓手”和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任重而道远。

只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受,通过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必能使学习成为学生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