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分类及抗菌药物的应用
手术切口分类及抗菌药物的应用
手术切口分类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手术切口分类】既往手术切口分类:I类清洁切口II类可能污染III类污染切口目前将切口分为四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I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III类(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IV类(严重污染-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对于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等。
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一类切口)疾病名称、手术名称切口分类子宫平滑肌瘤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Ⅰ类切口子宫浆膜下肌瘤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Ⅰ类切口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Ⅰ类切口卵巢畸胎瘤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Ⅰ类切口卵巢囊肿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Ⅰ类切口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电灼术Ⅰ类切口卵巢畸胎瘤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Ⅰ类切口子宫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电灼术Ⅰ类切口多囊卵巢综合征腹腔镜下卵巢穿刺术Ⅰ类切口卵巢黄体破裂卵巢修补术Ⅰ类切口注意:1、如囊肿破裂致囊液外渗手术切口则要定为下一类“二类切口”2、如同一切口多种手术,定为下一类手术的切口。
3、如合并有慢性炎症的患者手术切口定为“二类切口”。
4、如需要举宫操作定位“二类切口”。
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二类切口)疾病名称手术名称切口分类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单侧输卵管切除术Ⅱ类切口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流产腹腔镜下单侧输卵管切除术Ⅱ类切口输卵管峡部妊娠破裂单侧输卵管切除术Ⅱ类切口女性不育腹腔镜下输卵管造口术Ⅱ类切口输卵管积水腹腔镜下输卵管造口术Ⅱ类切口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下单侧附件切除术Ⅱ类切口输卵管壶腹部妊娠腹腔镜下单侧输卵管切除术Ⅱ类切口输卵管伞部妊娠输卵管挤胚术Ⅱ类切口女性盆腔炎性疾病,未特指腹腔镜下双侧输卵管结扎术Ⅱ类切口输卵管伞部妊娠流产腹腔镜下单侧输卵管切除术Ⅱ类切口绝育腹腔镜下双侧输卵管结扎术Ⅱ类切口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流产腹腔镜下单侧输卵管切开取胚术Ⅱ类切口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三类切口)疾病名称手术名称切口分类前庭大腺脓肿前庭大腺脓肿切开引流术Ⅲ类切口【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I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
一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2019年第2季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检查总结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特作如下要求:医疗机构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20%;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得超过40DDD。
Ⅰ类切口及介入手术原则上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1、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2、甲状腺疾病手术3、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4、关节镜检查手术5、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
6、白内障手术原则上也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一、检查情况统计:经智业电子系统与杏林院感系统综合数据显示,2019年第2季度检查一类手术病历总365台台,使用抗生素为129台台,抗生素使用率为35.34%:一、检查结果分析1、一类切口分析:全院手数对比:2019年第一季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未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相关要求,术前0.5~2h预防用药执行较好,无出现不合理用药现象,骨科:术前0.5~2h预防用药执行较好,但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仍然≥24h,普外科:普外科及心胸乳腺外科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表现为术前基本无执行预防用药,执行比较好。
2018年同期比2017年度抗生素使用率下降。
2、与上1季度抗生素使用情况同期相比:2019年第1季度抗生素使用率为32.7%,2019年第2季度抗生素使用率35.34%,同期相比上升2.64%,总体差别不大,但都已超过30,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我院开展手术类型。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
4、常见手术预防用药见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三、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 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分类标准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虽然做了规定但临床中有一定偏差,通常易发生分类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
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应用指南》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手卫生的规范》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纠正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特制定本制度一、明确区分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㈠I类清洁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闭合性手术、闭合性创伤手术等;㈡II类清洁污染的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㈢III类污染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新鲜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抢救)。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II类清洁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在新的归档病案管理中都属于II类范围)㈣IV类切口(严重污染-污染在新的归档病案管理中属于III类范围):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细菌性感染注解——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手术切口分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系列培训2013.01.21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I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I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二、I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I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I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抱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抱菌素作为I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
4、常见手术预防用药见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三、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 5 ~ 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
2012年病例点评中存在的问题
2、预防用药选药不尽合理
头孢呋辛和头孢西丁对Ⅰ类切口手术术前预防病原菌针对性不强; 头孢他啶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对G-菌的作用突出,而对G+葡萄球 菌的抗菌力较差; 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因为其在皮肤组织的浓度不高,且国内G-杆菌 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硝基咪唑类替硝唑仅对厌氧菌感染有效; 青霉素类半衰期较短、耐药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所以均不宜作为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 (高危者)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高危者) ERCP(高危者)
头孢唑啉1-2g或头孢拉定1-2g或头孢呋辛1.5克ivgtt
头孢唑啉1-2g或头孢拉定1-2g或头孢呋辛1.5克ivgtt 头孢唑啉1-2g或头孢拉定1-2g或头孢呋辛1.5克ivgtt
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的过程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推荐表
手术名称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 乳腺手术 腹外疝手术 其它部位(皮肤、腋下等) 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 脾切除术 药物选择/单次使用剂量 头孢唑啉1-2g或头孢拉定1-2g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g或头孢拉定1-2g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g或头孢拉定1-2g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g或头孢拉定1-2g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g或头孢拉定1-2g或头孢呋辛1.5克ivgtt 头孢唑啉1-2g或头孢拉定1-2g或头孢呋辛1.5克ivgtt 头孢唑啉1-2g或头孢拉定1-2g或头孢呋辛1.5克ivgtt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
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 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手术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进行抗菌药物预防的重要依 据。 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
手术切口分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系列培训2013.01.21 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根据创伤和各种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Ⅲ类为污染切口。
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
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以此类推。
一、分类标准: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即缝合的是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如胃大部切除术、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等。
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感染物的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等。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可能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愈合的分级有三级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乙”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三、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易将Ⅱ类(可能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1、手术切口分类Ⅰ类(清洁)切口是指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是指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手术包括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
Ⅳ类(严重污染-感染)切口手术包括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适应证医院要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一般的Ⅰ类切口即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特殊情况下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例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超过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主要适用于Ⅱ类即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Ⅲ类切口手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切口及Ⅳ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3、手术部位感染细菌学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
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手术切口的分类与清洁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手术切口的分类与洁净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感染是最常有的手术后并发症。
正确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一、手术切口的分类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相关。
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I 类洁净切口、 II 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 类污染切口。
在实践中发现这类分类方法不够完美。
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状况,当前广泛将切口分为4类(此中 II+III 类相当于本来的 II 类),见表 1:表 1 手术切口分类列别标准 I 类(洁净)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切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洁净-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显然污染,比如无感染且顺利达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III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地区;胃肠道内容物有显然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显然缺点(如紧迫开胸心脏按压)者。
IV 类(严重污染-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腐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一样切口的感染率有明显不一样:据统计,洁净切口味染发生率为 1%,洁净~污染切口为 7%,污染切口为20%,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 40%。
切实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展望,作为决定能否须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照。
二、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最常有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结酶阴性葡萄球菌 ),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 (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
SSI的病原菌能够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部分是内源性的。
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半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假如柔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切口等级分类标准
切口等级分类标准切口等级分类标准是指对手术切口进行分类的一种标准,它是根据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和感染风险来划分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切口等级分为I、II、III、IV四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切口需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感染措施,以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
一、I级切口。
I级切口是指未感染的切口,通常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进行的手术。
这类手术切口通常在正常皮肤上进行,没有炎症和感染迹象。
例如择期换药、择期手术等。
对于I级切口,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是保持手术部位的无菌状态,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严格控制手术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二、II级切口。
II级切口是指干净-污染切口,通常是在有一定程度的污染风险下进行的手术。
这类手术切口通常是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正常有菌区域进行,但手术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感染迹象。
例如拆线术、内窥镜检查等。
对于II级切口,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手术部位的消毒和无菌覆盖,严格控制手术过程中的污染源,避免术中感染。
三、III级切口。
III级切口是指污染切口,通常是在明显污染的情况下进行的手术。
这类手术切口通常是在急诊手术、外伤手术等情况下进行,手术部位有明显的炎症和感染迹象。
对于III级切口,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手术部位的清洁和消毒,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严格控制手术过程中的污染源,避免术中和术后感染。
四、IV级切口。
IV级切口是指已感染的切口,通常是在明显感染的情况下进行的手术。
这类手术切口通常是在脓肿、化脓性疾病等情况下进行,手术部位有明显的化脓和感染迹象。
对于IV级切口,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手术部位的引流和清创,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严格控制手术过程中的污染源,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总结,切口等级分类标准是对手术切口进行分类的一种标准,它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对不同等级的切口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切口等级分类标准进行手术操作,并加强术中和术后的感染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与体会手术切口分类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与体会:手术切口分类》摘要:为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我院120例此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120例患者全部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100%,术前0.5-2小时用药者0例,术前≥24用药者19例(占18%),手术后用药者101例(占84%),手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为1-20天,其中用药时间≤3天者11例(占9%),用药时间≥4天者109例(占91%),手术后单一和二联用抗菌药物率分别为65%和35%,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管理,抗菌药物是术后预防感染必不可少的,但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以至于超级细菌大量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据一些专家预测,如果这样持续下去,人类将会无药可用,故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组120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100%预防用抗菌药物,说明在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存在明显扩大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医生对抗菌药物的依赖性,以及当前的医疗环境使医生担心不予用药或短时间用药,一旦发生感染害怕造成医疗纠风,因而把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保驾药【摘要】为了解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我院120例此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120例患者全部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100%,术前0.5-2小时用药者0例,术前≥24用药者19例(占18%),手术后用药者101例(占84%),手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为1-20天,其中用药时间≤3天者11例(占9%),用药时间≥4天者109例(占91%),手术后单一和二联用抗菌药物率分别为65%和35%,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管理。
【关键词】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合理用药抗菌药物是术后预防感染必不可少的,但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以至于超级细菌大量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据一些专家预测,如果这样持续下去,人类将会无药可用,故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手术切口分类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一般原则
手术切口分类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一般原则手术切口分类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外科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一般原则1. 手术切口分类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1)Ⅰ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Ⅱ类切口,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3)Ⅲ类切口,此类手术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2. 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的菌种类别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3.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 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3 h,或失血量大(失血量>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 剂。
手术切口的分类、感染诊断标准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切口的分类、感染诊断标准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一)切口分类1.Ⅰ类切口为无菌切口,指局部无感染、非外伤的、未进入空腔脏器(胃肠、胆道、呼吸道等)的切口,如甲状腺切除术、开颅术及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等。
2.Ⅱ类切口为可能感染切口,包括:①某些脏器手术的切口可能受到污染,如阑尾、胃、肾、肺、子宫切除术等;②手术区域皮肤不易彻底灭菌(如会阴、阴囊部手术);③新近愈合的切口需再次切开手术,如腹部手术出现并发症需再次剖腹的切口(如脾切除术后大出血需再次切开剖腹探查止血等);④伤口6h内经清创初期缝合的切口。
3.Ⅲ类切口为污染切口,包括:①切口直接暴露于感染区中或邻近感染区,如胃、十二肠溃疡穿孔手术、阑尾穿孔手术、结核性脓肿或窦道切除缝合的切口等;②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唇裂、腭裂手术等;③某系腹内明显感染的手术,如胆囊积脓、肠绞窄坏死等手术。
在个别病例中,切口分类有困难时,一般可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类者可定为Ⅱ类;不能定为Ⅱ类者可定为Ⅲ类。
(二)切口等级1.甲级以“甲”字表示,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以“乙”字表示,指愈合欠佳,即切口愈合有缺点,但未化脓的愈合,如缝线感染(针孔脓点)、红肿、硬结(超过一般反应者)、血肿、积脓、皮肤坏死、脂肪液化、切口破裂等。
为了统计缺点的性质,可在“乙”字后面加括号注明情况,如“乙(血肿)”。
3.丙级以“丙”字表示,切口化脓,并因切口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者。
(三)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中华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标准如下: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或位于筋膜层以上的肌肉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d内。
⑴临床诊断:符合上述界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疼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⑵病理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切口分类及药物选择
创伤骨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方案注: 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2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方案注: 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2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注: 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2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注: 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2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注: 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2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3.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科室,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注: 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分类及抗菌药物的应用
【手术切口分类】
既往手术切口分类:
I类清洁切口
II类可能污染
III类污染切口
目前将切口分为四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II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III类(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IV类(严重污染-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对于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等。
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一类切口)
疾病名称、手术名称
切口分类
子宫平滑肌瘤腹腔镜下子宫
肌瘤剔除术
Ⅰ类切
口
子宫浆膜下肌瘤腹腔镜下卵巢
囊肿剔除术
Ⅰ类切
口
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下卵巢
囊肿剔除术
Ⅰ类切
口
卵巢畸胎瘤腹腔镜下卵巢
囊肿剔除术
Ⅰ类切
口
卵巢囊肿腹腔镜下卵巢
囊肿剔除术
Ⅰ类切
口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
症电灼术
Ⅰ类切
口
卵巢畸胎瘤腹腔镜下卵巢
囊肿剔除术
Ⅰ类切
口
子宫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
症电灼术
Ⅰ类切
口
多囊卵巢综合征腹腔镜下卵巢
穿刺术
Ⅰ类切
口
卵巢黄体破裂卵巢修补术Ⅰ类切口
注意:1、如囊肿破裂致囊液外渗手术切口则要定为下一类“二类切口”
2、如同一切口多种手术,定为下一类手术的切口。
3、如合并有慢性炎症的患者手术切口定为“二类切口”。
4、如需要举宫操作定位“二类切口”。
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二类切口)
疾病名称手术名
称
切
口
分
类
输卵管壶腹部妊娠单侧输
卵管切
除术
Ⅱ
类
切
口
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流产腹腔镜
下单侧
输卵管
切除术
Ⅱ
类
切
口
输卵管峡部妊娠破裂单侧输
卵管切
除术
Ⅱ
类
切
口
女性不育腹腔镜
下输卵
管造口
术
Ⅱ
类
切
口
输卵管积水腹腔镜
下输卵
管造口
术
Ⅱ
类
切
口
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
下单侧
附件切
除术
Ⅱ
类
切
口
输卵管壶腹部妊娠腹腔镜
下单侧
输卵管
切除术
Ⅱ
类
切
口
输卵管伞部妊娠输卵管
挤胚术
Ⅱ
类
切
口
女性盆腔炎性疾病,未特指腹腔镜
下双侧
输卵管
结扎术
Ⅱ
类
切
口
输卵管伞部妊娠流产腹腔镜
下单侧
输卵管
切除术
Ⅱ
类
切
口
绝育腹腔镜
下双侧
输卵管
结扎术
Ⅱ
类
切
口
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流产腹腔镜
下单侧
输卵管
切开取
胚术
Ⅱ
类
切
口
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三类切口)
疾病
名称手术名称切口分类
前庭
大腺脓肿前庭大腺脓肿
切开引流术
Ⅲ
类
切
口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
●I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生素主要适用于II类即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III类切口手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III类切口及IV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具体适应证是:
●II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III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胃肠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
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贫血、营养不良等。
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手术范围大(粘连严重)、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存在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年龄大于70岁。
●糖尿病控制不佳。
●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进入腹腔、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复杂、易引起感染的大手术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下消化道手术、涉及阴道的妇产科手术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部手术多有厌氧菌污染,须同时覆盖厌氧菌。
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氧菌的甲硝唑。
●病人对青霉素过敏不宜使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
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大多二者联合应用。
●喹诺酮类在国内滥用造成恶果,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高,一般不宜用作预防,除非药物敏感试验证明有效。
●妇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第二代头孢菌素首选头孢呋辛,不应首选头孢孟多,选用头孢孟多属于选择药物不合理。
(头孢孟多会干扰凝血功能,可导致出血倾向)
●院感办称首选头孢孟多的病历为不合格病历,要扣除相应的分数。
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
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
不应在病房应召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
应静脉给药,30min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
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
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因此,如手术延长到3h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500m1,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如果选用半衰期长达7~8h的头孢曲松,则无须追加剂量。
术后预防用药原则
I类切口术后用药时间应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II类切口与I类切口相同,III类切口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
(手术时间、范围、多个手术等)
病程记录中应注明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目的如:“预防”或“治疗”,不能笼统的写成“对症”或“抗炎”。
●抗生素的应用绝大部分无错;
●关键是病例说明;
首页(切口填写)
术前说明(拟手术及预防药物)
术后记录(为什么可能还需要用)
术后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