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伪善行为的危害和消解机制
财务报表欺诈与舞弊的手段危害及治理研究
财务报表欺诈与舞弊的手段危害及治理研究财务报表欺诈和舞弊是指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伪造或篡改,以达到误导利益相关方的目的。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内部的利益,也会损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企业的信任和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手段(一)财务报表欺诈的手段1. 不当确认收入企业可以通过虚构交易,或者将未实现的交易确认为实现的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这种手段在短期内可以给企业带来虚假的业绩表现,但是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 虚假资产或负债企业可以通过虚构资产或负债,来隐藏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
比如通过扭曲资产价值,或者隐瞒债务,从而掩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
3. 虚假披露(二)舞弊的手段1. 财务部门内部的舞弊企业的财务部门人员可以通过操纵账目,进行不正当的财务操作,或者故意隐瞒相关信息,来达到个人或者集体利益的目的。
这种行为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严重的破坏,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的非财务部门人员也可以利用其职权,进行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比如利用虚假的业务信息,来进行诈骗或者其他非法行为。
这种行为同样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营风险。
二、危害(一)对企业的危害1. 破坏企业形象财务报表欺诈和舞弊行为会严重破坏企业的形象,削弱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信任,降低企业的信誉和声誉。
2. 增加经营风险财务报表欺诈和舞弊行为会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受损,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给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严重的不确定性。
3. 加剧内部矛盾财务报表欺诈和舞弊行为会引发企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削弱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企业的内部稳定性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1. 误导投资者财务报表欺诈和舞弊行为会误导投资者,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进而导致整个市场的不稳定和混乱。
2. 造成市场的扭曲财务报表欺诈和舞弊行为会导致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和扭曲,影响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浅析国内企业失德现象及解救措施
浅析国内企业失德现象及解救措施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而带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但是,随着企业的扩张,美好的未来与利益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明显。
这种矛盾往往会导致企业失德现象的出现。
企业失德,指的是企业在商业实践中违反道德、法律、商业道义等基本规则和原则,以获取迅速的商业利润,从而获得短期成功而破坏自身长期利益,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稳定。
国内企业失德问题日益突出,这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国内企业失德现象的表现1、侵占消费者权益:各种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常通过欺诈、虚假宣传等手段,侵占消费者权益,例如在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质量、合同履约等方面存在着恶意欺骗的现象。
2、违反产品安全准则: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某些企业常常忽视产品质量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和安全隐患,如药品不合格、食品不安全等。
3、违反劳工权益:为了省钱,某些企业在管制员工的劳工权益上出现了违反基本原则的现象,如强制加班、不支付加班费、不缴纳社保、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安全设施不完善、雇佣童工等等。
4、贪污腐败:一些企业有着贪污、聚敛、违法经营等问题,企业管理层的人员将手插进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了自己的利益获得公共资源,使得企业经营越来越倾向于偏废。
二、国内企业失德产生的原因1、盲目追求利益:一些企业总是眼红外部企业的高利润,感到与同行竞争时缺少资源和优势,把企业经营的重心放在抢利润方面,而忽略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2、缺乏道德约束:由于对企业的规范管理不足,企业员工的行为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道德限制,因此员工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当行为,而都笑而不语,导致企业失德现象出现。
3、缺乏诚信:一些企业追求近期收益,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削弱了诚信企业的品牌以及企业形象,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留下了企业信誉问题,伴随着更大的商业风险。
三、解救措施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内部文化的建设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为了加强企业的整体机制建设,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伪善:概念、危害及治理机制
i n c r e a s i n gl y d e t e r i or a t i ng . Co ns i d e r i ng t he r e s u l t of b e ne f i t r e a l i z a t i on t he me t ho d s hou l d be
第 4期 2 0 1 4年 8月
华北 电力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d o u r n a I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I S c i e n c e s ]
t a ke n w he n i t c o me s t o d e t e r mi n i ng t he c on c e pt“ c o r po r a t e hy po c r i s y ” . Co r po r a t e hy po c r i s y
socialresponsibility来越多的企业将投身慈善事业视企业试图将其导向于既频发污染事件的中石油捐款500万用远远超过捐款中石油频发对松花江水域的污染事件其事后向吉林省捐款500万用于松花江的款200万不足当年利润的万分之四其后董事长王石微博回应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调内部员工捐款不能超过10元不当言论引来公众和媒体的指责44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我们重新思考中国企业慈善之路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理解之后探讨企业伪善对企最后尝试提出针对企业现了自身的利益这种行为属于企的内容并不相符企业并不考虑通诱导消费企业应当履行的责任是遵守社会出消费者一旦对企业产生伪善感知能媒体在宣传时有所侧重或者放作者提出如果企业希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利益的双赢而会在一些场合向媒体和公众做出承诺有履行或者完全履行事先的承诺之间存在差距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企业发展行基本社会责任企图美国烟草巨头莫利斯烟草公司拿出7500万美元用于慈善捐助危害及治理机制45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消费者的积极响应也让企业成为向于购买那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公众对企业期望大大降低在没有能力负担慈善成本时不盲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依然能取得其会带来何种后果也有很大的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行为界限机构对企业予以惩罚除了受到社会公众及媒体舆论的批评谴责外如何制裁则值得学者们更多的思考作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治迫切需要加强对ngo46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营造积极主动的慈善捐助氛围该在获得确凿证据的基础上进行那么一旦伪善行为发生可以邀请部分消费者参与全程我们需要在探索中前进j
消费者对企业伪善的惩罚机制研究
消费者对企业伪善的惩罚机制研究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企业消费者关系越来越紧密,企业在运营中需要讲究礼节。
然而,有时企业会故意表现出伪善的样子,让消费者在不知情之下受到损害,这称之为“伪善”。
本文通过研究消费者对企业伪善的惩罚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消费者如何惩罚企业的伪善行为,从而促进消费者维权运动,促进企业道德经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企业伪善的概念及产生原因企业伪善是指企业在运营中虚伪地表现出对消费者友善的样子,让消费者在不知情之下受到损害,这称之为“伪善”。
伪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明显伪善和潜在伪善。
明显伪善是指企业在消费者面前表面上表示友善,实际上却有意欺骗消费者;潜在伪善则是指企业在消费者面前没有明显的表面文字,但实际上违背合同条款,却可以利用各种技巧或手段损害消费者。
企业伪善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牺牲道德经营。
企业因为利益驱动,注重短期利益,强调效率,忽视了长期利益。
另外,企业忽视法律和监管要求,缺乏道德判断,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任何行为都是可以进行的;企业的组织机构混乱,责任不清晰,应对消费者投诉比较慢;企业缺乏强有力的内部管理,错误管理行为不得不采取以消费者为代价的“痛苦运营”;企业文化不良,忽视消费者权益,不尊重老客户,甚至恶意欺诈老客户等。
二、消费者对企业伪善的惩罚机制消费者对企业伪善行为的惩罚机制包括四个方面:立法机制、合约机制、口碑机制、法律机制。
1.立法机制立法机制是指政府制定消费者保护法规、实施监管措施,使企业有责任履行社会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防止企业伪善行为的发生。
如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网络安全法》等等,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甜蜜美满的关系,防止企业伪善行为发生而制定的法规。
2.合约机制合约机制是指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就商品和服务的买卖约定定价、维权方式、权利义务等,最终形成客观的、严格的合同关系,以强制的形式对企业伪善行为进行惩罚。
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的危害与消除建议-企业社会责任论文-社会学论文
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的危害与消除建议-企业社会责任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一些企业打着履行社会责任的幌子,在表面上做一些符合公众口碑的、迎合社会道德的、顺应国家号召的虚假行为,其目的不是提升社会价值,而是为了赢得声誉效应,这与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要求是相违背的。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但盈利不是企业的唯一目的。
然而似乎很少有企业意识到,行为的形式大于实质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企业社会责任不可缺失,这已经成为普遍共识。
企业应从根本上杜绝表面的、临时的、虚假的、喊口号式的虚伪面孔。
本文就虚伪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对企业战略目标造成哪些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进行浅析,并就企业而言针对伪社会责任行为提出治理方法。
关键词:伪社会责任行为;企业战略目标;危害;治理。
当物质基础不再是人们急需考虑的问题时,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单单是生活物质数量的多少。
现今人类已经处在文明社会,世界各地人民对和平、互助、共享有着共同的期待。
中国经济进入平稳缓慢的中低速发展水平,人们对生活环境和便捷的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更加注重综合效益的提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深刻变革。
国家的顶层设计离不开企业的团结协作,在国家制度和政府理念的引导下,企业纷纷加入承担主动社会责任大军。
但也能发现一些企业存在搭便车现象,只象征性付出精神和物质上的低微成本,来赚取积极的社会效应。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伪社会责任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百事可乐公司和苹果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都被曝有伪社会责任行为的嫌疑。
实际上,企业搭便车获得的只是短期的效应,长而久之,虚假行为必然会腐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而严重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时间轴的滚动。
因此是否能够有效杜绝伪社会责任行为,或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命运。
一、企业战略目标依据会计假设理论,为了真实、可靠的反应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每一个企业都要作出持续经营假设。
解决公司内部诽谤问题建立有效的调解机制
解决公司内部诽谤问题建立有效的调解机制诽谤是指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恶意中伤或捏造事实的言论行为。
在公司内部,诽谤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员工之间的紧张关系、工作效率的下降以及企业形象的受损。
为了解决公司内部诽谤问题,建立一个有效的调解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讨论如何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调解机制来解决公司内部诽谤问题。
一、调解机制的建立意义公司内部诽谤问题的存在对企业运营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诽谤会导致员工之间的关系紧张,使得团队合作变得困难。
其次,由于诽谤会造成不良的信息传播,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此外,如果公司内部的诽谤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对企业形象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调解机制对于解决公司内部诽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解机制,可以及时找出诽谤问题的原因和根源,采取合适的措施予以解决,从而维护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并最终保护公司的声誉。
二、调解机制的要点1.明确诽谤行为的界定在建立调解机制之前,公司需要明确诽谤行为的界定及其与其他言论行为的区分。
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行为准则或规章制度,明确公司对于诽谤行为的定义,以及不同种类的诽谤行为的处理方式。
只有明确定义了诽谤行为,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调解工作。
2.设立专门的调解人员为了保证调解工作的公正性和中立性,公司可以设立专门的调解人员。
这些调解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客观地听取、收集各方的意见,并找出问题的根源。
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人际关系处理经验,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并在调解过程中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3.保护举报人的隐私为了鼓励员工主动举报诽谤行为,公司应该保护举报人的隐私。
在调解机制中,应该设立保密措施,确保举报人的身份不被泄露。
这可以通过建立匿名举报渠道、保密协议或者其他适当的方式来实现。
只有在保证举报人的隐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收集举报信息,加强对诽谤行为的调查和处理。
公司做伪证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法治社会中,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然而,个别公司为了达到不正当的目的,可能会采取做伪证的行为。
所谓做伪证,是指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或者伪造证据,以影响案件的审理结果。
公司作为法人实体,其行为同样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
本文将探讨公司做伪证的法律后果。
一、公司做伪证的法律性质1. 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当事人在交易过程中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
公司做伪证行为违背了这一原则,损害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 违反证据规则证据规则是法律规定的关于证据收集、审查、认定等方面的规范。
公司做伪证行为违反了证据规则,干扰了案件的正常审理。
3. 违反刑法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伪造、毁灭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公司作为法人实体,其做伪证行为可能触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
二、公司做伪证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1)赔偿损失公司做伪证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违约责任公司做伪证可能构成违约行为,导致合同解除或者违约金等民事责任。
2. 行政责任(1)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公司做伪证行为可能受到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
(2)吊销营业执照对于情节严重的公司做伪证行为,有关部门可以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3. 刑事责任(1)刑事责任公司做伪证触犯刑法的,将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伪造、毁灭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对于公司做伪证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被害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公司赔偿损失。
三、公司做伪证的防范措施1. 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公司应当加强法律意识教育,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做伪证的严重后果,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研究
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研究一、概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社会责任(CSR)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伪社会责任行为(PseudoCSR)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伪社会责任行为指的是企业出于非道德或非真诚的目的,而进行的表面上的社会责任活动。
这些行为往往以公关手段为主,忽视了真正的社会责任内涵,给企业的声誉和长期发展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的现象、动机、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我们将首先分析伪社会责任行为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背景,然后探讨企业为何会选择这种行为,以及它如何影响企业的声誉、品牌形象和利益相关者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识别和应对伪社会责任行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以识别和应对伪社会责任行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1. 伪社会责任行为的定义伪社会责任行为,指的是企业在表面上采取了一系列看似符合社会责任原则的行动,但实际上这些行动并没有真正反映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真诚承诺,也没有真正实现社会责任的目标。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企业在公关策略中故意制造出的“虚假繁荣”,以赢得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好感,而并非出于真正的道义和责任感。
伪社会责任行为可能涉及多种方面,例如环境保护、员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
例如,企业可能会通过发布关于其环保措施的公关稿件,或者展示其对员工福利的改善,来营造一种积极的社会形象。
如果这些行动仅仅是出于公关目的,而非真正基于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真诚承诺,那么这些行为就可以被视为伪社会责任行为。
伪社会责任行为的存在,不仅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和信誉,也可能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对于伪社会责任行为的研究和识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内涵,也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实现真正的社会责任。
企业伪善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
企业伪善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企业伪善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不断增加,企业伪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企业伪善指的是企业在表面上展现一种正面形象,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履行其社会责任,仅仅是一种粉饰概念的行为。
与此同时,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探讨企业伪善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
首先,企业伪善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当员工发现企业只是做表面文章,没有真正关注和关心社会责任,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和沮丧。
这种失望感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认同感。
员工可能会认为,既然企业对社会责任不够认真,自己也没有必要去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种心态很可能导致员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消极态度,并逐渐失去对组织的归属感。
其次,企业伪善也可能打击员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企业伪善通常体现为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长期发展和社会效益。
当员工意识到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道德和价值观时,他们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很可能受到冲击。
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意义,从而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
然而,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也可能对企业伪善构成挑战。
当员工在组织中展现积极的公民行为,并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和核心原则时,他们成为了企业伪善行为的反面力量。
他们的正能量行为将揭示企业的伪善面具,迫使企业重新思考和行动。
例如,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可以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出和推动环保措施、关注员工福利等。
这些行为将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力量,进一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为了解决企业伪善问题和促进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有几点建议值得关注。
首先,企业需要树立真实、透明和负责任的形象。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责任体系,确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能够与员工和社会的期望相符。
其次,企业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
通过提供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机制,企业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行动和参与度。
法律案件中的伪善(3篇)
第1篇在法律案件中,伪善现象屡见不鲜。
伪善,指的是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心机深沉,利用法律为自己谋取私利。
伪善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法律的公正性,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本文将从法律案件中的伪善现象、伪善的表现形式、伪善的危害以及如何防范伪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律案件中的伪善现象1. 被告伪善在法律案件中,被告伪善现象较为常见。
部分被告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故意隐瞒事实,编造谎言,以获得法官的同情和宽大处理。
例如,某起交通肇事案件中,被告明知自己违反交通规则,但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故意编造自己被对方车辆追尾的谎言,企图减轻自己的罪责。
2. 原告伪善原告伪善现象也较为普遍。
部分原告为了获得赔偿,故意夸大损失,捏造事实,以获取法官的支持。
例如,某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原告为了获得高额赔偿,故意夸大自己的伤势,捏造自己被被告推倒的事实。
3. 律师伪善律师作为法律案件的代理人,本应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部分律师为了谋取私利,故意歪曲事实,误导法官,甚至帮助当事人伪造证据。
这种伪善行为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公正性。
4. 法官伪善法官作为司法公正的守护者,本应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审理案件。
然而,部分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故意偏袒一方,作出有失公正的判决。
这种伪善行为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二、伪善的表现形式1. 言行不一伪善者往往在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心机深沉。
他们善于利用言辞为自己辩解,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违背自己的言行。
2. 捏造事实伪善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故意捏造事实,误导他人。
他们往往以虚假的证据、谎言等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
3. 操纵舆论伪善者善于操纵舆论,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散布虚假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利用舆论的压力,迫使他人就范。
4. 伪造证据伪善者为了逃避法律责任,故意伪造证据,误导法官。
他们往往通过篡改证据、销毁证据等手段,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伪善的危害1. 损害法律的公正性伪善行为使得法律失去公正,使得案件的审理结果与事实真相不符,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
盘点企业管理中“三伪”管理
盘点企业管理中“三伪”管理引言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难题。
而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避免和解决所谓的“三伪”管理。
本文将对企业管理中的“三伪”管理进行盘点和分析,包括虚假管理、假大空管理和伪善管理,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虚假管理虚假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故意掩盖实际情况或做出虚假承诺的管理行为。
虚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蒙蔽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但长期以往会导致信任危机和管理效果下降。
原因分析虚假管理的原因主要包括:1.考核压力:管理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绩效目标而选择虚假管理,以避免承担责任。
2.缺乏透明度:企业缺乏透明度和开放的文化,导致管理者选择虚假管理来掩盖问题。
3.内部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管理者选择虚假管理来突显自己的业绩和能力。
解决方法解决虚假管理问题的方法包括:1.建立透明度:企业应该建立透明度和开放的文化,并提供渠道供员工反馈问题和意见。
2.建立激励机制:管理者应该通过激励机制来鼓励诚实和真实的报告,避免因为绩效考核而选择虚假管理。
3.加强监督与审查:企业应该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和审查,发现并纠正虚假管理行为。
假大空管理假大空管理是指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只关注表面的形式而忽视实际的问题和挑战的管理行为。
假大空管理虽然能够给组织带来短期的外观上的改变,但长期以往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业绩的下降。
原因分析假大空管理的原因主要包括:1.短视行为:管理者只关注短期目标和短期业绩,而忽视了组织的长远发展。
2.减少风险:管理者为了减少风险而选择不主动去解决问题,只做表面文章。
3.缺乏专业知识:管理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能选择做表面文章。
解决方法解决假大空管理问题的方法包括:1.定义明确的目标:企业应该定义明确的目标和愿景,使管理者能够明白并关注组织的长远发展。
2.提供培训和支持:企业应该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消除安全生产中的好人主义(三篇)
消除安全生产中的好人主义安全生产是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障员工安全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存在着“好人主义”现象。
所谓“好人主义”,是指企业中个别员工过分追求个人形象和个人利益,牺牲安全生产的原则和规范,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和风险。
为了消除好人主义带来的安全隐患,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
企业应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活动,提高员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安全意识,增强员工的安全责任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培训,让员工了解到好人主义对企业和个人的危害,进而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其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应制定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生产的具体要求和责任分工。
将安全责任明确到岗位和个人,明确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应遵守的安全规范和程序,确保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
同时,建立起健全的安全监督和考核机制,对违反安全制度、好人主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约束机制。
再次,强化安全风险识别和监测。
企业应加大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和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通过审核和改进工作流程,优化操作环节,降低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
同时,建立健全事故报告和分析制度,对事故进行彻底分析,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同时,加强沟通和协作。
企业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安全问题和风险的及时报告和反馈。
通过多方面的参与和协作,能够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效减少好人主义行为的发生。
此外,还要加强安全生产资源投入。
企业应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从人员、物资、设备等多个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提高安全设备的质量和完善安全设施,为员工提供更加安全的工作条件。
最后,加强安全监督和执法。
企业应加强对好人主义行为的监督和执法力度,对违反安全规程和制度的行为进行追责问责。
同时,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威慑效应,确保安全生产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新三板市场企业舞弊手段及治理研究
新三板市场企业舞弊手段及治理研究一、企业舞弊现象1. 虚构业绩虚构业绩是企业舞弊中的常见手段。
企业通过编造虚假的财务数据,夸大公司的业绩情况,从而掩盖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虚构业绩不仅误导投资者,也影响了市场的监管与决策,挑战了交易市场的完整性和公正性。
2. 隐瞒重要信息隐瞒重要信息是企业欺诈的另一种常见手段。
企业可能会故意隐瞒公司的重要信息,如财务状况、业务拓展计划、关键人员流动等,以达到误导投资者的目的。
如果投资者没有充分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这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其损失巨大。
3. 虚构合作伙伴虚构合作伙伴也是新三板市场企业舞弊的一个重要方式。
企业可能编造虚假的合作伙伴,通过虚假的合作关系来吸引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
这种欺骗行为会对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造成损害,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二、治理建议为了防范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上的欺诈行为,应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需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新三板市场应制定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则,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既定时间内披露财务和经营数据。
同时,机构投资者、证券公司、媒体等应对公司信息进行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公司披露的不当信息。
2. 建立诚信评价机制针对企业在新三板市场上的欺诈行为,应建立诚信评价机制。
在企业信息公开的同时,还需要公布企业的诚信评价结果,对于失信企业实施相应处罚,从而提高企业及其股东的诚信意识。
3. 增强监管力度除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外,应当增强监管机构的能力,对股票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
监管机构应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同时,为打击欺诈行为,也可以加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建立数据挖掘系统,加大对违规行为的监测和处罚力度。
总之,在防范新三板市场企业舞弊方面,应该采取对策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多方面发力,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转秩序。
分析违反商业道德准则带来的负面影响与修正途径
分析违反商业道德准则带来的负面影响与修正途径商业道德是商业活动中的基本准则,它涵盖了诚信、公平、责任等方面的要求。
然而,有些企业或个人违反了商业道德准则,给社会和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违反商业道德准则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一些修正途径。
一、违反商业道德准则的负面影响1. 破坏商业信誉:违反商业道德准则的企业或个人往往采取不诚信的商业行为,如虚假宣传、欺诈交易等。
这种行为会破坏企业的商业信誉,降低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2. 伤害消费者权益:违反商业道德准则的企业或个人往往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忽视了消费者的权益。
例如,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擅自提高价格等行为,不仅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3. 扰乱市场秩序:违反商业道德准则的企业或个人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扰乱市场秩序。
他们可能采取价格倾销、恶意竞争等行为,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给其他企业带来不正当竞争的压力。
4. 影响社会形象:商业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违反商业道德准则的行为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形象。
当公众对商业活动普遍存在负面印象时,会对社会的经济活力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修正违反商业道德准则的途径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加强对商业道德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违反商业道德准则的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同时,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2. 强化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应积极引导企业遵守商业道德准则,制定行业规范和自律机制。
通过行业内部的自律,可以促使企业自觉遵守商业道德,形成良好的商业环境。
3.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通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等活动,企业可以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 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消费者维权机制。
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损公肥私感悟分享
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损公肥私感悟分享【实用版】目录1.弄虚作假的定义和危害2.营私舞弊的定义和危害3.损公肥私的定义和危害4.如何避免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和损公肥私的行为5.感悟分享正文在现代社会,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和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公正,还破坏了社会秩序。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抵制它们。
首先,弄虚作假指的是故意编造虚假信息,以欺骗他人。
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人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造成财产、时间甚至生命的损失。
例如,在企业中,如果领导为了追求业绩,指令员工编造虚假的数据,这将会误导企业的决策,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
其次,营私舞弊是指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还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例如,在一些招标项目中,有些官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可能会泄露标底或者干预评标过程,这将会严重破坏市场的公平性。
再次,损公肥私是指以损害国家或者集体的利益为代价,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这种行为同样损害了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
例如,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偷税漏税或者使用劣质的原材料,这将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为了避免上述行为的发生,我们应当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让人们明确是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同时,我们还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让那些企图违法的人知道,违法行为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最后,我想分享的感悟是,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应该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公正无私的原则,不为个人私利而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公司违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及解决途径
公司违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及解决途径违规行为是指公司或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商业道德等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对公司自身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整体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公司违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公司违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1. 降低市场信任度公司违规行为会削弱市场对其诚信度和信任度,导致消费者和投资者对公司的产品、服务产生疑虑。
这将影响公司的销售和市场份额,进而降低公司的收入。
2. 扰乱市场竞争秩序违规行为可能出现与竞争对手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例如采取垄断、价格倾斜等手段,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这对其他合法企业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3. 影响行业形象和声誉公司违规行为的丑闻容易被媒体曝光,从而对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公众对行业的负面情绪会导致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其他行业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降低该行业的销售和利润。
4. 增加行政成本公司违规行为往往会受到政府的处罚,例如罚款、停产整顿等。
这些行政成本不仅会对公司的经济造成负担,还会占用公司的经营时间和资源,影响其正常运营。
二、解决公司违规行为的途径针对公司违规行为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以下解决途径:1. 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强对公司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提高违规行为的成本。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罚款金额,加强违规企业的经营限制,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
2. 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各行业应建立健全的自律机制,加强行业内部的监管和管理。
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监督和约束。
3. 提高企业诚信度和管控意识公司应当积极加强内部管理和合规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
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意识培养,提高员工的自律性和责任感,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
4. 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公众参与和监督是防止公司违规行为的重要手段。
企业伪善行为引发消费者抵制的机制分析
企业伪善行为引发消费者抵制的机制分析
魏郁颖;田雪莹
【期刊名称】《电子商务评论》
【年(卷),期】2024(13)2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现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然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普遍期望。
但近年来企业在履责实践中暴露出的伪善问题却屡见不鲜且逐渐引发关注,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企业伪善的动因及后果,其中
从消费者抵制态度或行为相关维度诠释企业伪善后果的研究因鲜少涉及而尚显薄弱。
深入剖析中国情境下企业伪善行为对消费者抵制意愿的内在影响机理,同时,结合平
衡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理清消费者感知严重性在其间的中介机制,考察消费者道德
认同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揭示了企业伪善行为与消费者抵制意愿之间的强烈因果关系以及二者间的深层路径机制,并从道德视域出发探析此影响效应的作用边界。
【总页数】15页(P1457-1471)
【作者】魏郁颖;田雪莹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企业伪善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
2.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伪善感知形成机制研究
3.消费者对企业伪善感知响应的机制分析
4.企业伪
善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消费者感知的中介效应5.品牌代言人负面事件引发的消费者抵制行为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绝企业内部的虚伪
杜绝企业内部的虚伪
7月29日杜绝企业内部的虚伪虚伪在企业内和社会上很常见,它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企业内部准确的绩效评估,还极大地降低了相互交流的效率。
因为企业管理过程中有很多交流的话题很敏感,可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也可能牵扯出很多复杂因素,因此人们宁愿保持虚伪。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坦诚一点的话,我们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
在面对虚伪时,领导者能做的最佳行动就是:鼓起勇气,从自己开始,坦诚地面对所有的人。
当人们含糊其辞时,你应该立即打断他们的空谈,针锋相对地提出你的疑问,追问事情的真实情况。
唯有如此,你才能够杜绝企业内部的虚伪。
——《赢的答案》
背景分析
面对企业内的虚伪,韦尔奇表现得像一个不谙世事的愤青,他不断提出杜绝虚伪的口号,而且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杜绝虚伪。
当然他离开ge之后,在全球的巡回演讲中依然表现出对虚伪的深恶痛绝,四处宣扬和告诫领导者们要注意企业内部的虚伪,并且建议他们一旦发现虚伪立即采取措施。
或许杜绝虚伪需要领导者具备非凡的勇气,但是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压力,你都必须去做,因为在大多数企业中,虚伪是影响绩效和沟通的罪魁祸首。
行动指南
从今天起,鼓起勇气,直面虚伪,坦诚地对待每一个人。
如何应对企业文化中的虚伪问题
如何应对企业文化中的虚伪问题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价值观、信仰、理念等方面的表现和凝聚。
而虚伪的企业文化则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降低员工的信任感、客户的忠诚度、股东的满意度等。
那么,如何应对企业文化中的虚伪问题呢?一、正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虚伪的企业文化往往源于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不一致。
例如,企业宣传品中喊出“客户至上”,而在现实中却只顾自己的利益,或者企业倡导“诚实守信”,但在人事管理、奖惩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公正的现象。
面对这样的问题,企业需要正视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寻找根本解决之道。
二、加强内部管理,落实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的行为表现,如何才能落实企业文化?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规范员工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人可寻。
其次,上级领导需要树立正确的榜样,树立起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日常行为来践行这些价值观。
最后,在奖惩制度方面,应根据员工是否符合企业文化来设立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此来推动企业文化转变。
三、加强沟通,增强参与感沟通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加强内部沟通,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文化的落实。
而对于虚伪的企业文化,还需要增加员工的参与感。
例如,在企业文化的制定过程中,可以通过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来制定更符合员工需求的企业文化,也可以通过员工培训和讲座等方式来宣传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及时纠正错误虚伪的企业文化同样存在风险,如客户或员工对企业的失望或不满。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来说非常必要。
例如,在企业文化落实过程中,应设置监督和检测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行为不符合企业文化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制定相应的规则和制度等。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虚伪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伪善行为的危害和消解机制作者:葛琰芸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20年第03期摘;要:企业慈善作为实现自身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之一,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然而,近年来企业伪善行为却屡见不鲜,企业有可能迫于利益相关者的压力、资本逐利本性、慈善文化不成熟等原因做出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
既会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和组织绩效,也不利于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公民道德建设。
因此,建立一套针对企业伪善的消解机制对于提升企業形象、构建和谐的社会伦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企业伪善;慈善;社会责任当“企业”与“善”组合时,让人最先联想到的就是慈善捐赠。
俗语所说“积德行善”“善有善报”等,都是倡导人们在有能力回馈社会的时候,多做好事、多行善事。
不论是扶贫济困还是抗震救灾,不少企业纷纷慷慨解囊,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贡献了许多力量。
然而近年来,在褒扬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同时也频频有质疑声见诸媒体。
倘若企业假借爱心名义蒙蔽公众并未切实履行应尽的责任,那么这种伪善行为不仅会为企业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而且会对整个经济市场秩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很大的干扰作用。
一、企业伪善的概念“企业伪善”是从“道德伪善”和“个人伪善”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道德心理学认为“伪善”是指个体并非出于真实行善动机而产生的虚假行善行为。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伪善者是道德败坏的小人,伪善行为是应当受到鄙弃的。
“企业伪善”是指企业的“真我”有别于其宣扬的“自我”,分为内部伪善和外部伪善两种。
内部伪善是指组织对其成员的言行不一,又称“组织伪善”,而外部伪善是指组织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言行不一,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来看,伪善的企业常常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但在其实际行动中却没有真正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是希望通过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来谋取更多的利益。
文章主要探讨的是外部伪善。
以企业慈善捐赠为例,企业外部伪善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企业在一些场合向媒体和公众做出捐赠承诺,但是事后并没有履行或者完全履行承诺。
第二,企业履行了捐赠承诺,但动机却出现扭曲,慈善捐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而是企业用来为自身其他不当行为遮丑或者用来分散和转移公众视线的“遮羞布”,是带有“私心的善意”。
例如,企业不考虑通过改善商品质量或提升服务来吸引顾客,而是靠慈善行为掩盖企业不良的事实,通过树立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从而诱导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做出有违事实的判断。
其行为也许初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时间一久,最终损害的还是自身利益。
二、企业伪善的原因分析据相关调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所表现出的慈善捐赠更多的是伪善行为,是“绿领巾”而非“红领巾”。
企业伪善行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利益相关者原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为满足股东、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不同的诉求,极有可能会选择伪善行为。
某些带有目的性的慈善捐赠并不是真善,只是利用慈善捐赠换取利益。
此外,慈善行为还存在公关作用,许多公司在意识到自身公众形象受损时釆取慈善行为进行“危机公关”,从而便捷地重获公众信任。
因此,迫于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企业选择伪善行为,一方面对外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宣传,另一方面适当隐匿真正的经济目的,赢得外部利益相关者好感。
(二)经济原因资本的逐利本性也会致使企业利用伪善行为来规避实施社会责任所需付出的成本。
虽然企业真正不求回报的利它、承担社会责任可能产生长期经济效益,但是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就极可能“走捷径”的方式。
尤其是在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企业,股东由于更看重短期财务绩效,他们会利用媒体和财务方面的力量给管理者施压,在这两种压力之下,管理者为了满足他们的诉求,就很有可能违背事先做出的承诺,只假装出一副对社会责任行为很热心的样子欺骗公众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因此,一些社会声誉不佳、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不高等自身存在污点的企业,就把企业慈善捐赠作为改善形象的手段,既能掩盖其违规行为、转移公众注意力、逃避违规查处,也能短时间短期内达到盈利目的,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文化原因企业“诈捐”“不捐”折射了我国慈善文化的不成熟。
目前社会上对慈善捐款的认知,基调仍旧是“以捐款多少论英雄”,甚至带有道德绑架的意味。
对于企业来说,捐款不仅仅是社会责任的表现,还是企业和高管形象的反映,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和企业家的人气和市场价值。
因此碍于面子或者出于压力,一些企业便在捐款现场违背捐款意愿,拿出写着“天文数字”的支票模型博取公众的眼球与掌声,然而事后却只当是“演出道具”,一旦脱离当时的语境和氛围就翻脸不认账。
又或者企业家公开承诺捐款,但没有明确表示捐赠形式、捐赠期限、接收捐赠的项目等具体内容,让捐赠只是空头支票遥遥无期。
因此,我国公益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征信系统监管不严等外部环境原因,让这些企业理直气壮,不担心自己会被追究什么责任,就算追究了责任等时间一长公众也会淡忘,并不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善款也都不了了之无法追回。
三、企业伪善行为的危害企业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一员,一举一动都能牵动社会。
所以,企业的伪善行为不仅伤及自身的长远发展,更会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不论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还是为了维系良好的社会形象,都应当积极实施“真善”。
(一)影响企业发展和组织绩效一方面,企业伪善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
如果企业试图弄虚作假,在伪善行为被公众发现之前,就需要对自己的丑行进行遮掩,并时刻提防内部矛盾的扩大,警惕相关组织的监督与曝光,以及应付可能会出现的告密者或媒体的穷追猛打等等,这些担忧会使其精疲力竭,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而伪善行为一旦被发现,消费者首先会做出相应惩罚措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抵制购买相关公司的产品和进行负面口碑的传播,也被学者称为“消极的良知消费”,企业的利润也会随之下降。
与此同时,当社会公众将目光集聚在企业身上时,便开始从多角度重新审视企业,试图发现其在财务、税收及产品质量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水波效应”开始呈现,将态势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企业伪善也是损害企业员工利益的行为。
表面上企业的捐助行为帮助了一部分人,但这可能是在损害员工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的,并且慈善可能成为企业不平等对待员工的借口。
此外,企业内的员工作为最先感知企业伪善的群体,为了减少对企业的厌恶情感,员工可能会转向反生产行为,因厌恶本职工作而跳槽、离职、消极怠工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强。
而长久形成的功利性、私利性的伦理氛围也会诱发员工层面的不道德行为,效仿企业做出类似推脱责任、言行不一的行为,最终企业这种沽名钓誉的行为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降低企业整体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公众期望一方面,企业伪善间接影响了社会价值导向。
企业热衷慈善,媒体热衷报道,都模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含义。
习近平曾说“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
”企业要想实现真正的价值,就必须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然而现今很多企业往往本末倒置,不是通过改善产品质量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而是把企业慈善带来的附加价值当成根本目的,因此盲目跟风、虚假宣传。
这种错误认知一旦被广泛传播,将会引起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浮躁,助长弄虚作假、想走捷径成功的歪风邪气,不利于倡导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治理。
另一方面,企业伪善会辜负公众期望。
企业之所以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是因为消费者的积极响应也让企业成为事件的受益者,实现“双赢”,一般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那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产品。
但是,如果企业不把主要资金投放在产品的完善和创新上,而是用来做“面子工程”,通过虚假的慈善包装产品,当公众感知产品质量不如意后仍旧会转向购买其他公司产品,辜负公众信任。
而整个行业的企业的伪善事件屡禁不止时,可能导致社会信任度的降低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冷漠。
即使出现真正的慈善行为,公众也会质疑甚至不屑。
长此以往,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四、企业伪善行为的消解机制从社会的角度看,大众期望企业能够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完全履行。
那么就需要政府、媒体、企业、消费者多方共同努力,规约企业的行为。
(一)政府要加强立法,推广企业责任教育企业做出信口开河、出尔反尔的伪善行为,恰恰是因为我国法律的软肋造成的——缺乏惩罚性措施为慈善捐赠保驾护航。
如果“诈捐”“少捐”的企业只不过是遭到媒体曝光,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无实质性的惩治,那么道德上的软约束将会毫无作用,无良企业依旧会活跃在公众视野。
因此,政府应当出台更多法律法规划定何种行为属于企业伪善,划分出企业“可以为”和“不可以为”的行为界限。
在认定企业伪善行为后,要及时对违法企业予以审查和惩治,引导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也要给予奖赏并宣扬,起到社会模范带头作用。
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外界公布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推广企业责任教育,既能使企业意识到慈善捐赠的意义,也能让公众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企业。
(二)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审慎使用监督权新闻媒体作为有效的传播媒介和宣传手段,可以培养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心和监督意识,为社会营造积极主动的慈善捐助氛围造势。
因此,媒体宣传慈善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勵更多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无原则的褒奖和一味的质疑。
媒体应当把握好新闻传播的“度”,理性地对待企业慈善行为,不应大肆渲染,不以金钱论英雄进行道德绑架,也不随意引导读者情感,还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以自由。
最重要的是,对于企业伪善行为,媒体应该在获得确凿证据的基础上进行事实陈述,不应将负面情绪过度渲染,将实施伪善行为的企业交给司法机关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跟踪报道。
媒体要为公众与企业之间进行有效信息沟通搭建桥梁,既让伪善的企业无所遁形,又让真善的企业被大众知晓。
(三)企业要制订正确的战略,让慈善和自身发展并行当前,很多企业想把慈善捐赠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结合起来,但又畏首畏尾不敢轻易做出尝试,害怕就算付出资源也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波特曾提出过“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行为”理论,指出当企业认识到真正的慈善的确能反哺自身的发展时,那么就不会想着去伪善。
所以伪善整治归根到底要从企业自身入手,贯穿全过程。
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前,应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在没有能力负担慈善成本时不盲目跟风,提高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依然能取得消费者的信赖;在履行社会责任行为时,应当选择与自己品牌、业务、产品等吻合度较高的主题,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长期战略规划,将其融入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收获更多的品牌信任;在履行社会责任以后,过度的宣传会让公众对企业行善动机的单纯性产生怀疑,感觉到企业是自我吹捧,夸大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