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浅谈宁绍地区古代婚嫁文化

合集下载

十里红妆古时嫁妆都有啥

十里红妆古时嫁妆都有啥

十里红妆古时嫁妆都有啥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

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

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

这铺房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

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

发嫁妆往往成为富家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

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曾痛陈这陋习:“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

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

床塌、蔫席、椅床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慢、衾绹之类,女家当具之。

所张陈者,但毡褥、帐幔、帐幕之类应用之物,其衣服袜履等不用者,皆锁之箧笥,世俗尽陈之,欲矜夸富多,此乃婢妾小人之态,不足为也”(见《温公书仪》卷三)。

女方收了男方的聘金,而又不愿落下卖女儿的名声,富家大户就追加资金为女儿置办了日常起居一切所需的家具、器皿作为嫁妆,以免被夫家轻视而怠慢女儿,同时也向社会和男家显示女方的富有。

这些嫁妆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

小至线板、纺缍,在婚期前一天,送往男家。

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

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

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

红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生命的延续。

红色是中国婚俗中约定俗成的喜色,所以嫁妆称为红妆、红奁,而宁绍红妆的所有器物都是髹朱漆或泥金朱漆,故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红妆。

十里红妆。

一方面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另一方面,十里红妆也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

在古代,两家联姻,家与家的联合较男女结合更被人们和社会重视,婚姻只是被作为壮大亲族、扩大权势来考虑。

宁波十里红妆简介

宁波十里红妆简介

宁波十里红妆是宁波市宁海县及浙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婚俗,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婚俗包括了浙东地区的婚嫁仪式中迎嫁妆习俗和红妆器物工艺传承两块文化内容。

它承继了汉族传统婚俗中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地方特色,形成了包括定情、做媒、相亲、备嫁妆、迎嫁妆、花轿迎娶、拜天地、闹洞房、回门等环节的系列结婚礼俗。

在宁波十里红妆婚俗中,女子出嫁时要带上精心打造的红漆嫁妆,这些嫁妆包括杠箱、花轿、箱、柜、桌、椅、桶、盆等红漆陪嫁用品,组成一支绵延数里的送嫁妆队伍,因此被称为“十里红妆”。

这一壮观的场面不仅是婚嫁的象征,也代表了明媒正娶的标志。

宁波十里红妆婚俗中的嫁妆丰富多样,包括了大件家具、成套红脚桶、提桶、果桶等小木器以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这些嫁妆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

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

这种婚俗反映了宁波地区商业的兴盛和人民的富足,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宁波十里红妆婚俗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当地文化部门。

社交礼仪婚俗嫁娶

社交礼仪婚俗嫁娶

十里红妆[摘要]:“待我长发及腰,……”最近网络上这句话十分的火,网友们纷纷用这个来创作他们自己的“十里红妆”。

原作的《十里红妆》是这样的“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

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

”。

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

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

从此也能清晰地看出中国古代在嫁娶方面的重视和严格的要求。

本文以宁海的婚俗礼仪——十里红妆为例,述说以六礼为基础的传统的中国式结婚。

[关键词]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礼仪六礼从峨冠博带到长衫马褂,再到西装革履;从凤冠霞帔到束腰旗袍,再到垂地婚纱;从骑马坐轿到步行单车,再到宝马香车;从拜堂成亲到教堂行礼,再到各种稀奇古怪的个性婚礼,上下数千载,尤其近百年,中国式结婚经历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革轮回。

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奥斯瓦尔德·施瓦茨说:“婚姻是完整人生的精髓。

”然而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生活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没有婚姻,没有家庭,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那时,“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直至周朝,《周礼》将婚礼列为专章。

《礼仪·士昏礼》中说婚礼有六:一纳彩,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这六礼,实际上就是婚姻过程中的六个程序,简单地说,一是纳采:男方派人送礼品到女家,表示愿和女家结亲。

女方如不同意,便拒绝收礼。

二是问名:男方修书与女家,询问女方的生辰年月。

三是纳吉:男方将探询的结果,h问于祖先祖神。

如得凶签,便止婚。

四是纳徽:亦称纳币,如果卜筮得吉兆,男方便遣使带财币去女家订立婚约。

五是请期:男方确定婚期后,就将日期写在帖上,备上礼物通知女家。

女家若收下礼物,说明女家同意这个婚期;若不收,婚期只好另择。

六是亲迎:到了结婚的日子,男方先去女家。

女方父亲在门外迎接,带女婿去祠庙拜祭祖先。

车或花轿停在大门外。

女方来到车(轿)旁,男方长揖,请女方上车(轿)与之同归。

传统中式婚礼道具的翻译研究——以浙江宁绍地区“十里红妆”为例

传统中式婚礼道具的翻译研究——以浙江宁绍地区“十里红妆”为例

35 1) 1 1 1
且 变 化 纷呈 .不 同文 化 环 境 的人 对大 自然 和社 会 的认 识 深浅 程 度 不 一 , 度 也 不 同 , 为文 化 载 体 的语 言 , 定 有 着 丰 富 角 作 必 的 文 化底 蕴 。这 种 语 言 的特 性 又 使 汉 语 中 的某 些 词语 在汉 语 中只 能找 到 部 分 对应 的词 语 , 至 根 本 就 没 有对 应 语 。 甚 出现 词 语 空 缺 。 因此 , 英 词 语 的 指 称 意 义翻 译 可 分 为 直译 法 、 汉 意译 法 和 直译 与 意 译结 合 法 … 中 国的 传 统 婚俗 文化 源 远 流 长 .其 中传 统 婚 礼 道具 是 婚 俗 文化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 浙 江 宁绍 地 区 的 “ 里红 妆 ” T n 十 (e —
Mi e o r) 传 统 婚 礼 的 典 型代 表 。从 大 的床 橱 柜 椅 到 l R dD w 是 e y 小 的箱 、 、 、 , 件 件 精 致 的婚 礼 道 具 向 我 们讲 述 着 一 部 凳 桶 盘 一
部 五彩 缤纷 的美 丽 传 说 。 宁绍 “ 里 红妆 ” 道 具 主要 分 为 花 十 的 轿、 竹夫 人 、 马桶 、 红 用 具 、 柜 盒 盘 、 椅 凳 、 女 箱 桌 台架 、 木桶 、 朱 金 工 艺 器具 等 . 在这 里 我 们 用 直译 法 、 译 法 和 直 e o ae t i so n w,o rri . h tr l n w a d d c r td wi r h me f o f g o a nT e waef l s as b c mefo e . h u ti o s ieag a e o l . e o z n emo nan l k k lz d w r r 1 1 o l d

第一届《十里红妆》讲解稿

第一届《十里红妆》讲解稿

I组《十里红妆》讲解稿大家好,欢迎来到浙博十里红妆展厅。

我是来自浙江大学的讲解志愿者XXX,下面将会由我带领大家去体验我们十里红妆展馆的风采。

“十里红妆”是指宁波市宁海县及浙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婚妆系列及相关民俗,当地女子出嫁,都要带上一份嫁妆,“三两黄金一两朱”的朱砂漆器、千针万绣的女红、披彩挂红的着装,赋予了这份不同寻常的嫁妆一个好听的名字——红妆。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小姐楼。

这是明清时候,在宁绍地区,殷实人家为自家的女儿建造的。

一旦她们到了十五六岁的年纪,就让她们住到里边,学习女工等等,为出嫁作准备。

大家再看下方,这个盒子叫做帖盒,是用来放生辰八字的。

过桥后——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浙博的镇馆之宝之一——万工轿。

【它建成于清末民初。

顾名思义,它是工匠们花费一万个工时做成的。

在以前,一个工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小时,而是一天,所以这顶轿子实际所用的时间是一万天左右。

】此轿属头等轿,是现存最豪华的一顶花轿。

它采用榫卯结构联结,没有一枚钉子,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没有轿门,迎亲时有专门的拆轿师傅跟随在迎亲的队伍里负责拆卸,使新娘子方便出入。

光拆轿师傅和扶轿师傅就需要十人。

大家再看它的外观,它采用了浮雕、透雕等多种木雕工艺。

另有金箔贴花。

我们仔细看也看到,它上边有250个人物,描绘了各种人类神话传说,像八仙过海,木兰从军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及许多吉祥图案。

在玻璃柜里的是一列送亲队伍。

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到有些人吹奏的是西洋乐器,另一些是中式乐器。

可能你们疑惑当初为什么会出现中西合璧的送亲乐队。

这是因为宁绍平原临海,中西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现在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看,在这个队伍中,有两台花轿,前一个旁边有媒婆的那就是新娘子的轿子啦,那后一个轿子坐的是谁呢?他就是娘舅。

他在送亲途中会下轿,从新娘轿中端下一盆炭火带回家中,寓意新娘子出嫁要给娘家留下点东西。

在队伍的后边是一担担、一杠杠的朱漆髹金。

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的两个人,我们可以他们的年龄都比较大。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里红妆是宁绍农村结婚礼仪的统称, 自南宋蔚然而明清鼎盛, 当地大户人家结婚,用花轿抬新娘,一杠杠用朱漆 泥金漆成的红柜、红箱等嫁妆组成的迎亲队伍绵延 数里,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这一风俗延续到解放后 。 但是,“文革”期间,十里红妆器物被斥为“四 旧”,精雕细刻的花轿,工艺精湛的婚床,朱砂黄金 漆就的家具全被付之一炬。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组队参加浙江省庆祝建国60周 年文艺大巡游,11月份参加由文化部组织的赴台湾 进行的非遗展示活动;
传统工艺泥金彩漆参加中国(浙江)非物质文 化遗产博览会展出等等,提升了非遗品牌的美誉度 ,扩大了非遗品牌的影响力。宁绍婚俗文化展.mp4
2、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是以保持非遗文化内涵为主旨,借助市场手 段激活非遗内在生命力。
(2)在宁海电视台开办“人意山光”栏目、在《今日宁 海》报开办“寻访民间艺术”栏目,介绍本县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及其传承人,扩大社会影响,让更多的老百姓关注 并自觉重视非遗的保护工作,营造良好的非遗保护环境;
(3)发展文化产业,扶持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外各 种交流展示,扩大品牌影响。
宁海平调耍牙,参加2009年中央电视台戏曲春 节联欢晚会,并赴台湾进行传统文化交流;
3、博物馆保护
非遗产是活态传承,博物馆是物态承载,保护同 样不可偏废。
县委、县政府根据我县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间 资金丰盈充足的特点,出台《关于鼓励促进民办博 物馆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探索完善我县“公助 民办”文化建设体制,助推民营文化企业取得更好 更快发展,鼓励、促进个人和民营企业出资建造博 物馆,
我县充分利用当地的非遗项目,结合旅游开发,让现有 的非遗资源有一个鲜活的载体,并有利地促进了当地的经 济发展。
比如前童元宵行会和前童古镇文化旅游节相结合,

宁波的文化遗产作文

宁波的文化遗产作文

宁波的文化遗产宁波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是浙江省辖地级市,西接绍兴市,南邻台州市,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

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七千年前,宁波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

宁波的文化遗产种类丰富,接下来跟我一起看看吧!1、宁海十里红妆婚俗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主要包括婚嫁仪式中的婚姻礼仪,定情、做媒、相亲、备嫁妆、迎嫁妆、花轿迎娶、拜天地、闹洞房、回门等结婚礼俗和红妆器物特有的制作工艺。

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是浙东家喻户晓的婚嫁现象。

长期以来,世代相传。

嫁妆又是江南手工技艺的集中体现,独特的红色表达了喜庆、吉祥、热烈的美好愿望,是江南地区民俗传承的组成部分。

2、宁海平调宁海平调为中国戏曲表演增添了一门独特的耍牙绝技,丰富了戏曲脸部表演的形式和内容,引起广泛的关注。

目前宁海平调与其他地方戏曲剧种一样处于低迷状态,耍牙绝技传承乏人。

无论是整个剧种还是其中引人注目的耍牙技艺都需要尽快加以抢救和保护。

3、姚剧姚剧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给绍兴滩簧、桐乡花鼓戏、小歌班(越剧前身)等剧种以艺术影响。

同时,姚剧群众基础深厚,为浙东广大农村观众所喜闻乐见,余姚市姚剧团平均每年演出200场以上。

姚剧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戏剧调演,以及赴浙江、上海高校演出,共获得全国性奖项16项19个奖次,浙江省级奖项120项158个奖次,代表性剧目有《强盗与尼姑》、《传孙楼》、《女儿大了,桃花开了》等。

1991年晋京演出获专家好评;2004年赴香港演出,深受香港观众的喜爱。

2007年,姚剧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骨木镶嵌骨木镶嵌工艺精良,嵌雕精巧。

以平面形的组合取胜,工艺制作上保持弯曲多孔、多枝、多节、块小而带棱角,既宜于胶合,又防止脱落,可长时间保持完整,色彩素雅、花纹多姿、又可经久耐用,充分体现了它的艺术性和实用性;骨木镶嵌的画面形象在黑白的对比中显示出剪影效果,“图案古拙,几同汉画”,不加其他修饰色彩,充分体现自然材料的本色,装饰性强,颇具地方特色。

十里红妆宁波民俗文化名片

十里红妆宁波民俗文化名片

十里红妆宁波民俗文化名片“十里红妆”是指宁海及浙东地区特有的传统婚妆系列及相关民俗,当地女子出嫁,或多或少都要带上一份嫁妆,“三两黄金一两朱”的朱砂漆器、千针万绣的女红、披彩挂红的着装,赋予了这份嫁妆一个好听的名字——红妆。

当大户人家的女儿出嫁,嫁妆从女方家抬到男方家,杠箱开道,花轿居中,箱、柜、桌、椅、桶、盆、盒、盘,女子的生活所需样样齐全,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送嫁妆队伍,吹吹打打绵延数里之遥,这就成了浙东宁绍地区一道亮丽的景致——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主要包括婚嫁仪式中的“迎嫁妆”习俗和红妆器物的制作工艺传承两部分。

“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是家喻户晓的民俗现象。

十里红妆的器物主要由天然矿物朱砂和黄金为主的材质装饰,集中了雕刻、堆塑、描金、勾漆、桶作、竹作、铜作、锡作等民间匠作。

十里红妆制作工艺之精湛、艺术价值之高、耗费之昂贵,均为全国罕见,具有民俗学、社会学以及历史、艺术、人类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自南宋以来,盛妆嫁女的习俗就在这里蔚然成风,明清时期,十里红妆达到全盛阶段,宁海民间于是有了“良田千亩、十里红妆”之说。

时至今日,传统的十里红妆婚俗已被现代婚礼取代,浩浩荡荡的抬嫁妆场面几近消失,现代家具也取代了传统的十里红妆手工家具,但红面桶、红马桶、红脚桶等传统红妆器物仍在一般民众的婚礼中被作为嫁妆传承,传统的拦轿门等婚俗习惯仍然存在。

目前,十里红妆在宁海有专题博物馆、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将与今年10月与观众见面、十里红妆打击乐已跻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海徐霞客大道上,一边是现代化的景观大道,一边是古色古香的民俗风情,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十里红妆博物馆在这里俏然而立。

昨天,十里红妆博物馆馆长何晓道向记者介绍,“十里红妆博物馆是宁波传统婚嫁文化的宝库。

近年来,十里红妆出现在北京、巴黎等地展览中,参观者无不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将扩建红妆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创建于2003年9月,200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是省内规模最大的民间民俗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各地游客20多万人次。

十里红妆 宋代婚俗礼仪

十里红妆 宋代婚俗礼仪

十里红妆宋代婚俗礼仪
十里红妆是宋代的一种婚俗,指的是新娘在婚礼中穿着精美的红色婚服,面罩红纱,由新郎护送走过十里路到婆家。

这是宋代的一种盛行的婚俗,也是当时社会风俗繁荣时期的象征。

宋代的婚俗礼仪十分繁琐,讲究细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婚礼的庄重
和美好。

在婚礼前,双方家长要进行交涉,商定婚礼的日期和规格,确定
彩礼和嫁妆。

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十里红妆,由新郎及乐队相送,到达
婆家后,会见婆婆。

随后,双方亲属进行拜堂和见面仪式,交换礼品,并
由媒人主持捧心交换盟誓仪式。

婚礼仪式的后续还有新婚夫妻分糖、夫妻入洞房,新娘还需要进行新
春迎门儿、移步换衣等多个礼仪流程。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许多有趣的
习俗和传统,如祭拜祖先、新郎初次入门时撒钱币、新娘嫁入门时敲锣鼓、夫妻共同举杯等等。

总之,宋代的婚俗礼仪在细节和礼仪方面都很严谨,十里红妆更是宋
代的一种经典传统婚俗,代表着爱情与美好的开始。

古代十里红妆起源于南宋时期 十里红妆到底有多豪

古代十里红妆起源于南宋时期 十里红妆到底有多豪

古代十里红妆起源于南宋时期十里红妆到底有多豪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知否》,让小编了解了一个新词语,那就是“十里红妆”,林小娘为了墨兰的十里红妆,可谓是搭上了全部财产,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很好奇,这宋朝时期盛行的十里红妆,究竟得有多豪?。

有人可能会说,电视剧都是骗人的,接下来小编带你领略宋朝婚俗,女子出嫁不要太风光!实际上,宋朝时期盛行十里红妆,是真实的汉族婚礼风俗,说起来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还很深远,而十里红妆则是汉族婚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说起十里红妆还是国家保护的文化遗产呢。

究竟十里红妆有些啥?咱们先从“红妆”说起来,红妆其实就是古代女子出嫁的嫁妆,特意说成是红色,是因为从汉朝就盛行红色。

家里但凡有个喜庆之事,都必须使用红色装扮,这样才显得喜庆和热情,所以女子出嫁时的嫁妆就称为了红妆。

“十里红妆”婚俗起源于南宋,所以南方地区尤其盛行,尤其是江浙一带更是夸张,这其实还是与当时的政权有关系,南宋政权相对宽松,而且大力发展生产和经济,所以南方人家相对都比较富庶,所以从南宋发源。

古代女子的十里红妆,一般夫家都不能擅自动用,而且陪嫁的数额越多,女子在夫家的地位也就越高,江浙一带有钱人多,于是女儿的嫁妆就十分丰厚。

有钱人家为了让女儿嫁的体面,到了夫家不被欺负,于是就开始在财富上互相攀比,慢慢的开始在嫁妆上比赛,嫁妆就加的越来越多,最后把嫁妆一字排开,竟然有十里地那么长。

十里地长的嫁妆,究竟包含些什么?除了奴婢、仆人以外,还有成箱的金银财宝、店铺和田契,另外就是价格不菲的生活用品,新娘一辈子都穿不完的衣服、绸缎、布匹,可以说一个家里的日常用品是一应具有。

除此之外,由于江浙一带的手工业比较发达,所以很多器具都装饰的十分精美,尤其是婚床和花轿,可以说是十分精湛了。

在宋朝,普通人家嫁女儿,嫁妆都得是上百件,大户人家就更不用说了,简单准备一下都是上千件,而且还要花费数年的时间。

宁绍平原的传统婚俗与嫁妆

宁绍平原的传统婚俗与嫁妆

宁绍平原的传统婚俗与嫁妆宁绍平原位于浙江北部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区域。

在这个地区,婚俗与嫁妆传统十分浓厚,被视为家族荣誉和重要的社交场合。

在宁绍平原,传统婚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

婚礼通常都在农历正月或七月举行,有些地方还将婚期定在农历二月二,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吉祥的日子。

在婚礼前一天,新娘和新郎都要进行洗浴,这被视为去除旧的烦恼,迎接新的生活。

而且,在新娘出门前,还需要以米面、银钱等物把幸福带出家门。

在婚礼当天,通常会有祭天、拭门、拜堂、拜祖宗等传统仪式。

祭天是为了祈求上天保佑,拭门则代表着越过了门槛即合法成婚,拜堂和拜祖宗则是表达对祖先保佑和祖宗灵魂的敬意。

宁绍平原的传统婚礼是个相互表达感情的过程,主要分为婚礼仪式和喜宴两个部分。

在婚礼仪式部分,新郎需要“迎亲”,即带着礼金和伴郎拜见新娘家的长辈,然后接新娘回到男方家中,进行“接嫁仪式”。

而新娘则需要准备“嫁妆”,跟着伴娘回到新家。

此外,在宁绍平原,婚礼还有一些特殊的环节,比如围门、拴门、拿门、吊钥匙等等。

这些环节都有着不同的寓意,代表着新娘能够承担家庭责任、新郎能够珍爱新娘等等。

总的来说,在宁绍平原的传统婚俗中,各种细节都非常严格和讲究,代表了对婚姻的严肃和尊重,而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意义。

在宁绍平原,嫁妆是非常重要的家庭资产,也代表了家族的荣誉。

嫁妆分为实物嫁妆和礼金嫁妆两部分,其中实物嫁妆包含了很多实用的东西,比如被、草席、锅碗瓢盆、家具等等。

礼金嫁妆则是指新娘的父母给予的红包或金银首饰等礼品。

在宁绍平原,嫁妆是婚姻交易的一种形式,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中财富和资产对于家庭的重要性非常大,而嫁妆正是家庭资产和家族荣誉的象征。

因此,在旧时社会中,父母会将各种贵重的物品留作嫁妆,以便新娘在新家中有所依靠和支持。

总结宁绍平原的传统婚俗和嫁妆,展现了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反映了社会的历史、传统和民俗。

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许多宁绍平原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也随之减少。

“十里红妆”古代厚嫁之风,你知道多少?

“十里红妆”古代厚嫁之风,你知道多少?

“十里红妆”古代厚嫁之风,你知道多少?诗歌《氓》中记载:“以而车来,以我贿迁”,描述了当时的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景。

你驾着马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可见嫁妆这一风俗是由来已久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嫁妆大多还都是一对枕套或者两床被子,到了八十年代流行“48条腿”“三转一响”。

如今的嫁妆车子,家电甚至房子也都是我们常见的。

古人呢?不仅仅是婚礼仪式比我们讲究,对女子出嫁时候的的嫁妆也是煞费苦心,一份古人的嫁妆清单就足以让各位瞠目结舌了。

而每天还在为家庭四处奔波、攒钱买车买房的的男士们看完这篇文章估计就剩下羡慕嫉妒恨了,今天,学堂君带你穿越古代,一起看看古人所谓的“厚嫁风尚!”辛丑本《迎亲图》中的嫁妆队伍古人的十里红妆,传统婚礼的仪式人们常说得“良田千亩,十里红妆。

”指的是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这个场面我们在各种古装电视剧也早就见过,但是你一定以为这只是大户人家摆排场。

不,古代“厚嫁”这个风俗几乎是普及到家家户户的。

甚至坊间还有一种谣传,无嫁妆则难以成亲。

即使当时皇家同宗的“宗女”,如果家境贫寒也常常嫁不出去。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就有记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有‘宗女’由于家境不佳而未嫁,康熙帝下令恩赏四十一位贫困宗女每人一百两银子,资助其嫁妆。

”一场喜庆的婚礼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即使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家里人也会从一出生就帮忙给女儿攒嫁妆。

为的是以后自己的孩子不仅能找到好婆家,出嫁以后还能在婆家的地位高一点、过得幸福一些(从古至今父母为儿女操碎心真是一点没变啊)。

大婚前女方的家人一般还要专门去男方家里量尺寸,用来订做陪嫁的家具,甚至还有的家庭因为婚礼前凑不够嫁妆而要去抵押房产。

《衡水县志》中也曾经这样描述:“豪富之家,间有以数百金做嫁资者,此则准诸古昔,大不侔矣。

毕婚后,男家之费什一,女家之费什九。

”可见当时女子陪嫁的费用远远高于男性聘礼!古代的嫁妆通常情况下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衣服、被褥、家具、书籍药材,压箱底等。

十里红妆—清代宁绍地区漆艺嫁妆研究

十里红妆—清代宁绍地区漆艺嫁妆研究

十里红妆—清代宁绍地区漆艺嫁妆研究清代宁绍地区婚俗中盛行“十里红妆”,嫁妆家具的排场规模庞大,大到千工床、房前桌、红橱、床前橱、衣架、春凳、马桶、子孙桶、梳妆台等,小到日用小木器、女工用的针头线脑等一应俱全。

“十里红妆”的整套器物都是用“一两黄金三两朱”的朱漆髹涂,用黄金点染,红金相间,显得非常喜庆和高贵。

“十里红妆”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明媒正娶,象征了女主人在夫家的身份和地位,从另一个程度上,“十里红妆”不仅是联姻两家直观地炫耀富裕程度的比对及象征,更是与中国古代婚俗中的联姻制度直接相关。

悠悠女儿梦,红妆溢彩来——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录与思

悠悠女儿梦,红妆溢彩来——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录与思

思绪纷飞
悠女儿梦红妆溢彩来
——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录与思(315612)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魏可盈宁海的土地孕育了勤劳、智慧的古越先民,更演变出了独一无二的红妆文化:简洁灵秀的器具,精致典雅的图案,别具一格的婚礼习俗。

这一回,妈妈带着我参观了向往已久的十里红妆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满眼热闹喜庆的红色扑面而来。

走到古老的婚房前,我仿佛听到一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从遥远的古代传来,眼前是喜庆的院落,红色的屋顶,突起的屋檐四角高高翘起,优美得像四只展翅欲飞的燕子。

婚房里是绚丽缤纷的梳妆台,我似乎看到了新娘羞答答的脸庞,抹好脂粉,盖上红盖头,换上一件古典的嫁衣,嫁衣上手绣的图案非常精致,多么标致的一位新娘啊!伴随着爆竹声与欢笑声,典雅而大方的花轿隆重出场,轿子上画着精美绝伦的图案,搭配着鲜艳的颜色,多么喜庆!
出嫁对于每个女子来说,都是一生中美好的时刻,也是一生中难过的时刻。

你瞧,新娘的双眸上为何挂着泪珠?新娘的妆为何花了?因为这一天意味着与父母的离别……
当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快停时,新娘该走了,将长发盘上,戴上华丽的头冠,喜悦中隐约透着一丝哀伤,新娘伴着欢笑声远去,留下了为她默默付出的亲人们。

想到这儿,我沉默了……
离开十里红妆博物馆,我的脚踩在院外那一排排的鹅卵石上,把思绪从婚俗画卷中拉了回来,一个个新娘就这样离开了娘家,组建了新的家庭,或喜或悲我们亦不可知,但博物馆中的一件件婚嫁用品却诉说着浙东宁海这一依山傍海的小城独特的婚嫁习俗。

(指导教师尤敏/插图孔雀绿)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传统中式婚礼道具的翻译研究-以浙江宁绍地区十里红妆为例

传统中式婚礼道具的翻译研究-以浙江宁绍地区十里红妆为例

传统中式婚礼道具的翻译研究-以浙江宁绍地区十里红妆为例
传统中式婚礼道具的翻译研究-以浙江宁绍地区十里红妆为例
人的婚姻礼俗文化广泛地渗透于人类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婚礼仪式、婚礼道具、婚礼习俗等."十里红妆"(Ten-Mile Red Dowry)不仅是宁波旧婚俗最具震撼力的表现形式,更是宁波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对传统中式婚礼道具的翻译在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作者:沈琼莎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111 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 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009 ""(50) 分类号: H3 关键词:传统中式婚礼道具翻译"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古月斋

十里红妆----古月斋

十里红妆----古月斋十里红妆十里红妆,是旧时浙江宁波地区大户人家,嫁女的壮观场面。

送亲这天,鼓乐齐鸣,爆竹震天,嫁妆队伍,浩浩荡荡,蜿蜒数里,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

挑夫们抬着出嫁女子的各种生活用品,大到华丽的红柜,红桌,红箱,小到精美的木桶,提篮,一担担,一杠杠,朱漆泥金,流光溢彩,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显示着家产的富足。

宁海县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为宁波市属县。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处海陆畅通,经济繁荣的江南重镇。

自南宋以来,十里红妆的婚嫁风俗,就在宁海一带盛行。

明清时期,由于海运发达,商业繁盛,当地生活十分富庶,奢华的红妆婚俗,达到了全盛。

一掷千金,不惜财力为女儿置办红嫁妆,逐渐成为宁海地区的民间风俗,世代相传。

十里红妆,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

在古代,两家联姻,家与家的联合,比男女结合更被社会所重视。

婚姻,更多的是被用以壮大亲属,扩大权势。

宁绍一带在明清时期,是商贾(gu)官宦云集之地,素有“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之说。

商人手中握有大量财富,但因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风气,政治地位素来不高,所以,商人常常通过联姻,来结交官宦,借以提高自身的地位。

除此以外,富商巨贾之家,也经常世代联姻,以增强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竞争力。

商人鲜衣怒马,选妓征歌,炫耀于世,唯恐其财富不为人知。

万人空巷,长久被人津津乐道的十里红妆,既能扩大联姻两家的影响,提高两家的社会地位,用现代的话来说,十里红妆是豪门富家最好的商业广告。

所以,婚媾竞尚奢华,动辄花费万千,置办十里红妆。

我们有一句老话叫,有钱人家嫁女儿,中等人家送女儿,没钱人家卖女儿。

十里红妆,指的是那些富家大户,嫁女儿的状况。

也就是在男方给她聘金的基础上,娘家再陪上一些去,来显示家与家的地位。

家与家的联姻,实际上,是这个家族与那个家族,形成以物质为纽带的一个联姻。

十里红妆 女儿梦

十里红妆 女儿梦

十里红妆女儿梦十里红妆源出婚姻嫁娶是人生历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节点,而喜庆洋溢的红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了生命的旺盛延续,所谓“十里红妆”便是明清时江南嫁女的场面。

在富庶繁丽的江南宁绍平原,大户人家嫁女时为炫耀家境以提高女儿在夫家的地位,为女儿置办的奢华嫁妆:床桌器具、箱笼被褥等日常所需无所不包。

抬嫁妆的队伍浩浩荡荡,往往成为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

“十里”就是指送嫁队伍绵延排列十余里,而“红妆”指红色的嫁妆家具和器皿,由于采用宁绍特有的天然朱砂调和大漆做漆面,再贴上金箔,故而显得红火热烈。

这种“朱漆”浸染出来的江南红,透着浓浓的吴越地方特色,热烈中透着雅致,既富丽堂皇又红而不艳。

红色自古便是中国婚俗中约定俗成的喜色,所以嫁妆称为红妆、红奁,而宁绍红妆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红妆”。

这些制作精美、炫耀奢华的红妆展示了江南殷实富户人家的实力,反映了江南地区富庶的生活状态,最后演变成独特的“闺阁文化”。

咚咚咚,锵锵锵!马来哉,轿来哉,王家嫂嫂抬来哉。

一杠金,一杠银,陪嫁丫头两旁分。

这首宁波民谣,展现了明清时江南富家女出阁时的壮观场面。

一杠杠嫁妆朱漆髹金,大到床铺家具,小到针头线脑,从金银首饰、衣裳布匹、烛台灯火、床橱柜桌、枕箱被帐、冠巾鞋袜、铜盆器皿、瓷漆杯盘、梳洗用具到珠玉珍玩、文房四宝,凡新娘嫁到夫家的生活所需一应俱全。

蜿蜒数里的送亲队伍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所有大小器皿上都装饰着红绿丝线或披红挂绸,由扁担挑着,两行郎抬着。

杠杠都流金溢彩、富丽堂皇,仿佛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着家产富足。

徐霞客当年曾巧遇送嫁场面,并在游记中写下“十里红妆”。

后来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

十里红妆寄托着江南女子对人生最浪漫的憧憬,见证了“明媒正娶”的身份和地位,是江南女子一生中最高峰的生命体验,也成为最美丽、最值得自豪的记忆。

“半副銮驾”与十里红妆关于十里红妆,还有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传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里红妆——浅谈宁绍地区古代婚嫁文化摘要:宁绍地区的十里红妆,主要包括了以漆器为主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女子的服饰饰品。

漆器是其独有的泥金朱漆,千工床、万工轿,出神入化的雕刻艺术,彰显着富贵。

其上所雕刻的花纹一方面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一方面彰显着江南的文化底蕴。

十里红妆,不仅仅体现着宁绍地区独有的婚嫁习俗,更彰显江南的富庶和工匠们高超的技术水平。

关键字:宁绍、十里红妆、泥金彩漆、凤冠霞帔、婚姻、民俗宁绍这片绿盈盈的江南土地上,“十里红妆”无疑是其历史文化长河中最绚丽的一抹红。

婚嫁,不仅仅是于个体的重要转折点,在古代,更是关乎着几个家族的命运,是一种社会文化积淀。

悠悠江南,其婚嫁习俗自成一体,别有风韵。

宁绍地区,婚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提亲、议亲与定亲、看嫁资、上轿、拜堂。

其中最为惹人注目的便是那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蜿蜒数里的红妆。

宁绍地区女子出嫁的嫁妆极尽奢华,民间还流传的“村姑救康王,浙东女子尽封王”的故事:浙东女子出嫁可以凤冠霞帔,在婚嫁器具上可以雕龙刻凤,涂朱贴金。

而在传统社会中,联姻是一种稳固家族利益的手段,嫁资是砝码,十里红妆婚俗,一方面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另一方面,十里红妆也是家庭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

“十里红妆”包括了女子日常的所有必需品,主要分为生活起居(如房前桌、床前橱、圈椅、马桶等)、日用小木器(如各类果盘、烛台、棒槌等)、女工用品(如熨斗、针盒、织带机、苎丝架等)三类。

甚至连盛装这些嫁妆的扛箱、轿前担也做得十分精美。

浩浩荡荡的“十里红妆”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

红色是生命延续。

宁绍红妆的所有器物都是泥金朱漆,故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红妆。

宁绍红妆的漆器,以朱漆髹底,雕饰贴金,集雕刻、堆塑、绘画、贴金、泥金、罩漆等工艺于一身,朴素、古雅而富丽,是宁波传统漆器、雕刻技艺的综合。

宁绍的漆器于江南的文化一脉相承,早在七千年前的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已发现了朱漆木卷胎漆碗,口径10.6×9.2厘米,高5.7厘米,底径7.6×7.2厘米。

碗木胎,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造型美观,内外有薄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

用微量容积进行热裂收集试验,确认木碗上的涂料为生漆。

其朱髹色料经仪器测定,含有朱砂的成份。

而到了明代,据《浙江通志》载:“大明宣德年间,宁波的泥金彩漆、描金漆器,名闻中外……”可见其泥金彩漆技术的成熟。

泥金彩漆富丽堂皇,大气与精美并存,红色又是正色、喜色,正合婚嫁之用。

嫁妆中最为显眼,也是泥金彩漆的代表之作非千工床与万工轿莫属。

单听这名字,便可知其工序之繁复,做工之精美奢豪。

俗话说“一世做人,半生在床”。

宁波千工床一般部分为前后两部分,《荆钗记》中记述的“冬暖夏凉描金拔步大凉床”,正是对此类床的描绘。

千工床的前部称为“拔步”,是床沿前的小平台,踏板离地约15—20厘米,深约80厘米,宽度约200厘米。

踏步有八字挂面式和平面式两种,设雕花柱架、挂落、倚栏、飘檐花罩,上有卷篷顶,右边安放二斗二门小橱一只,上置钟、帽筒、花瓶、镜箱、茶具、灯台;左边放马桶箱一只。

后半部才是卧床本体,除了再一道雕花门罩、垂带、遮枕外,床内有的还设有书架搁板、角橱、钱箱、点心盒、防身器具等,其深度达150—200厘米。

床三面围有拆装式的雕刻或彩绘屏风。

这种踏步式架子床不仅冬暖夏凉,且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可谓是屋中之屋。

其上装饰雕刻的吉子花、泥金塑上诗句,如“丹桂宫中来玉女,桃源洞里会仙郎”、“意美情欢鱼得水,声和气合凤求凰”,是更是象征着婚姻幸福、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

享有“天下第一轿”美誉的“万工轿”更是奢华精美。

此轿需八个人抬,又称“八抬大轿”。

其精妙之处更在于它采用榫卯结构联结,没有一枚钉子,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浑然一体。

花轿木质雕花,朱漆铺底饰以金箔贴花,金碧辉煌,犹如一座微型的宫殿。

雕有250个人物,花鸟虫兽无数,所以宁波人也称它为“百子轿”。

除了天官赐福、麒麟送子、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吉祥主题外,还有《浣沙记》、《铁弓缘》、《水浒传》、《西厢记》、《荆钗记》、《拾玉镯》等戏曲场景,以此传达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同时也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说道这嫁妆上的装饰与寓意,在嫁妆的每一件细小物品上都有体现。

其上的装饰花纹大多为梅兰竹菊、莲、佛手、如意等吉祥图案或者是历史名人故事图,惟妙惟肖,生动逼真。

一者传达着祈求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好兆头,二者也体现着一些文化情韵。

如清代乾隆时期的扛箱,上浮雕有双龙纹、双麒麟、双鹿纹、双猴纹、双狮纹、覆仰莲纹;再如清末民初的领花边人物纹果盘,上有李白醉酒图,诗仙李白静坐于一石上,栏后有一童子,手执酒壶,十分的生动形象。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生殖信仰、美好祝愿。

这些雕饰通透空灵,简约而不失华丽,极富有生活情趣,又带有文人气息。

而所谓十里红妆,最夺人眼球的应该是新娘子的那一身凤冠霞帔了吧。

服饰的出现,从最初的或是御寒需求,或是从安全因素方面的考虑,抑或是图腾崇拜巫术的需要,在美观和寓意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所谓凤冠: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

霞帔亦称“霞披”、“披帛”,以其艳丽如彩霞,故名。

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

宋代定为命妇冠服,非恩赐不得服。

明代始为命妇品级的服饰,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妇,皆服用不同绣纹的霞帔。

可见,服饰及其上的花纹是一种阶级等级的代表,是一种礼制的体现,象征着女子的地位和权力。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宁绍女子出嫁时亦可享受穿戴凤冠霞帔,姑娘在出嫁时打扮得如此高贵,同皇上的“娘娘”并起并坐,这一殊荣和习俗,或许同“村姑救康王,浙东女子尽封王”的传说有一定关系,但另一方面更体现的是宁绍这一带的富庶和地位的显赫。

十里红妆中的婚嫁服饰主要有弓鞋、肚兜、荷包、香袋、女装、腰带、绣花枕头、大红被等。

褶裙是古代女子的寻常装束,比如现今藏于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的一条红裙,整条裙子以大红为底色,上面绣以花和花边。

在整个大红的裙面上,突出了两朵大月季花,其余都是细碎的小花,零星撒布在裙面;为了避免散乱的感觉,在花与花之间,又用粗细不一的花边间隔之。

大小搭配,粗细间隔,使整条裙子看上去既庄重又活泼,既严整又随意。

简简单单的一条裙子,绣上这些琐碎的花纹,一下子变得富有生机和情趣,大气中又透露着小女儿情怀,正如那时的宁绍女子,受惯了三纲五常的束缚,在夜暗如磐的封建时代,穿上这样一条鲜艳夺目的裙子,无异于一种对人性和青春美的一种张扬。

荷包是随身携带的装零钱和零用东西的小袋,亦是定情信物,表现女子绣工,透露情思的所在。

一只呈葫芦状,上绣有绿叶红瓣的荷花。

荷者和也,古人有和气生财之说;而另一只,像一只口袋,上绣有一束茄枝,枝上长着两只身形饱满丰润的茄子和一朵小花,分别配以黄、紫、绿、红诸色,十分的素雅和美丽。

以茄子来点缀可见其独出心裁。

茄子多子,此子是“多子多福”的子还是“铜钿银子”的子?或许两者都有吧。

肚兜作为一种贴身的内衣,近似菱形的布片,穿时以细带系颈间与腰际,包围着胸部与腹部,有保温护腹的功能。

肚兜,作为女子的贴身之物,除舒适之外,其上的织绣纹样更与穿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习俗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

宁绍女子多用红彩的绸缎绢丝,上面盘金镶银,描龙绣凤,好不热闹。

其上的纹样更是有讲究,比如“瓶花牡丹”,瓶寓意平安,牡丹象征富贵,二者构成平安富贵,其余的蝴蝶、石榴、莲花、桂花等纹样,则取蝶恋花、榴开得子,连(莲)生贵(桂)子之意。

用朱砂和金饰打扮得十分精致的缠脚架,这个令无数少女痛苦的缠脚用具,却成就了古代女子独有的三寸金莲。

弓鞋式样多,有小脚鞋、盆底鞋、莲鞋等等。

弓鞋的鞋头、鞋底、鞋里和鞋帮上绣满了各种吉祥图案,如福寿花、兰花、牡丹等,有的还加缀明珠等饰物。

然而这些看似华丽秀美的鞋子却是女子的血泪史。

古代社会女子以大脚为耻,小脚为荣,“小脚一双,血泪一缸”,缠足的疼痛使女性的身心受到极度的摧残,一双小小的弓鞋,集中反映了女性千百年来遭受的苦难。

古代女子婚嫁之后,生活的中心便慢慢的转到了孩子身上,古人对孩子的关爱更精细,更艺术,也更人性化。

这在十里红妆里存列了一对小小的项圈。

两只项圈,呈花瓣形,像一朵正在怒放的梅花;其中一只项圈绣有石榴、仙桃、荔枝等鲜果,包含多子、长寿、吉祥等寓意;另一只项圈的图饰像是如意,又像是两只手,共同呵护那一片幼嫩的叶子。

两只项圈都色调明丽,绣工考究,看上去十分的精致。

项圈是孩子或某些少数民族妇女箍在颈项上的环状装饰品,有金银的,也有布质的。

如旧时孩子常戴的银项圈,有保有孩子平安成长之意;这种布质的项圈,具有良好的保暖和装饰作用,使孩子看上去更加活泼和秀气。

宁海十里红妆婚俗是江南传统婚俗缩影,具有江南地区广泛的共同特征,显示着江南富有的社会地位。

这些最具女性特有的婚嫁礼仪是千百年江南社会积淀的文化财富,也是传统社会中人生重要的结婚仪式以及内房生活的直接反映。

在这展现女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十里红妆婚俗精美的女红作品,显示了女性聪明才智,心灵手巧以及对幸福平安生活的美好憧憬。

十里红妆婚俗中的嫁妆集中了漆作、桶作、竹作等民间匠作,是江南民间手工技艺的集中展示。

题材中雕龙刻凤,更是封建社会中其他地方无法实现的民间习俗。

十里红妆,展现的不仅仅是婉转江南的风土人情,富庶江南的人文气韵,更是一个江南女子如花般的一生,其才智情思、其情趣情韵,在最美的时刻绽放,融入了这的十里红妆,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浙江宁绍十里红妆收藏漫谈》范佩玲《十里红妆女儿梦》何晓道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