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及10个潜在案例(doc 9页)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引言上市公司是一种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公司,主要通过发行股票吸引投资者进行融资。
然而,有些不诚信的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财务舞弊,以虚假的财务报表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常见的财务舞弊十大招数,以便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增强对此类行为的警惕。
一、虚增收入虚增收入是一种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公司利用虚假的交易或报表来夸大实际收入。
例如,公司可能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通过将未实际发生的销售额列入财务报表来虚增收入,从而吸引投资者。
二、隐瞒负债隐瞒负债是指公司故意不披露全部的负债,以减少财务报表上的债务负担。
这可以通过将负债转移到关联公司或利用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实现。
这样一来,投资者和分析师会低估公司的风险,从而错误地估计其价值。
三、虚假资产评估虚假资产评估是指公司夸大其资产价值,以提高净资产的规模。
公司可能通过夸大存货价值、虚构无形资产或高估长期投资来实现虚假资产评估。
这样一来,公司的财务报表将呈现出假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四、突出业绩为吸引投资者和提高股价,一些上市公司可能通过突出业绩来虚假装饰财务状况。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扩大销售规模或选择某一特定时期的高业绩报表来掩盖真实的财务情况。
这种手段虽然短期内能带来投资者的关注,但长期来看,公司的真实情况会被揭示出来。
五、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指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这些关联方可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或高级管理人员。
公司可能利用关联交易来夸大收入或转移利润,以便达到掩盖真实财务情况的目的。
这种手段常常会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六、秘密账户某些上市公司可能会设置秘密账户,将一部分资金转移到这些账户中,以隐瞒真实的资金流动和财务状况。
这种手段一方面可以用于金钱洗涤,另一方面也能掩盖公司的真实利润和损失。
七、虚假披露虚假披露是指公司故意发布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以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公司可能故意掩盖与业绩相关的负面信息,或选择性地公布正面信息,从而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的判断。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压力的增大,一些上市公司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出现。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操作、篡改财务数据,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并列举了10个潜在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防范此类行为。
一、虚增收入和利润虚增收入和利润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公司可以通过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交易,但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交易或价值。
这样一来,公司可以虚构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财务表现,从而吸引投资者和提升股价。
潜在案例1:某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签订合同,虚构大额销售收入,增加当期利润,欺骗投资者。
潜在案例2:某公司在报表中虚构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虚增采购成本,以此来虚增利润。
二、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的滥用上市公司为了掩饰损失或提高利润,有时会滥用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
虽然根据会计准则,公司有权对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但滥用这一措施就成了财务舞弊。
公司可能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减少利润或做成其他所谓的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3:某上市公司无视实际市场情况,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此来掩盖真实的损失。
潜在案例4:某公司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假冒专业机构,通过虚构贬值前提,减少当期利润。
三、滥用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并在交易中充分利用其地位和关系,获取不当的利益。
这些交易可能存在违规操作、价格虚高或虚低等情况,以此来操纵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5:某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但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以此来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潜在案例6:某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价格虚低的采购交易,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误导投资者。
四、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公司可能通过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掩盖真实的资金状况。
虚构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可以使公司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方面呈现出正常或良好的财务表现。
上市公司 财务造假 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一、案情概述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故意虚增收入、减少成本、隐瞒损失等手段来掩盖实际经营状况,以达到误导投资者、为企业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
财务造假案例在上市公司中时有发生,以下就其中一起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事实某上市公司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通过虚增收入和隐瞒损失等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财务造假。
该公司通过虚假销售合同和增加虚开发票的方式,虚增了销售收入。
同时,为了掩盖真实的亏损状况,该公司通过将部分费用转移至非经常性损益进行隐瞒。
这种财务造假手段使得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良好的经营状况,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参与。
然而,在2011年,一家调查机构开始对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展开调查。
调查发现,该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在多处问题,包括虚增收入和隐瞒损失等。
调查结果一经披露,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信任受到严重打击,公司股价暴跌。
三、案例影响1.经济影响: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导致投资者的损失巨大。
投资者在被误导的情况下买入该公司股票,而在真相被揭示后,股价暴跌,造成投资者巨额亏损。
2.信任危机:该案例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下降。
财务造假所带来的信任危机不仅对该公司本身有影响,还可能对其他上市公司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市场信心动荡。
3.法律责任: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的追究。
财务造假违反了相关财务法规,相关责任人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四、反思与措施1.监管机构加强监管:监管机构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和监管力度,加强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预防类似案件的发生。
2.提高公司内部控制: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和核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造假行为。
3.加强投资者教育:投资者应增强投资的风险意识,了解如何识别财务造假的迹象,避免成为财务造假的受害者。
4.加强社会监督: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舆论监督,对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揭露和谴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不断涌现。
财务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操纵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对策。
案例一:中梁地产财务造假中梁地产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公司,由于其过高的销售业绩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
然而,经过调查发现,中梁地产存在大量财务造假行为。
公司将未来多年的项目销售收入提前确认为当期收入,虚增了公司的利润。
此外,中梁地产还通过虚假财务信息来夸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
最终,中梁地产因为财务造假被监管机构处罚,并受到了投资者的诉讼。
案例二:雪国瑞达控股欺诈发行雪国瑞达控股是一家中国大陆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铝制品的生产。
该公司在2017年进行了非公开发行,而非公开发行的对象正是其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
通过这种方式,雪国瑞达控股通过虚增募资金额、虚构资金用途等手段实施了欺诈发行。
监管机构最终发现了其财务欺诈行为,对该公司实施了处罚,并追究了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案例三:万科A股价操纵案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万科集团在2016年面临了一起涉及A股市场的操纵案。
万科集团涉嫌协同股价运作旗下股份,通过内部人员交易和虚假宣传来操纵公司股价,造成投资者的巨额损失。
监管部门最终对涉案公司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以上案例只是当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的冰山一角。
财务舞弊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的个人动机和盈利压力等。
在防范财务舞弊方面,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增加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惩治力度。
同时,投资者也应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尽职调查,避免投资风险。
此外,上市公司自身也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机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减少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管理中的舞弊类型及审计方法
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披露欺诈性财务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财务报表欺诈的类型及相应的审计对策,对于提高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中舞弊的常用方法(一)关联方交易舞弊所谓关联方交易舞弊,就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并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由此生成的信息将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极大误导的一种舞弊方法。
从理论上说,关联方交易与会计报表欺诈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关联方交易确实以公允价格定价,且在报表及附注中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做了恰当的披露,则不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
但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的很多关联方交易都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了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转移。
这样,关联方交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报表欺诈方法。
通常,上市公司会采用以下几种关联交易来虚构利润。
1、关联购销舞弊所谓关联购销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之间的购销活动进行的舞弊。
根据我国的会计准则规定,当上市公司和公司、兄弟公司之间发生购销往来时,由于上市公司提供的是单体报表,而非合并报表,因此无法抵消,但需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内容。
2、受托经营舞弊受托经营舞弊是指管理当局利用我国目前缺乏受托经营法规的制度缺陷,采用托管经营的方式服务于利润操纵的目的,它是报表欺诈的一种新方法。
在实务中,上市公司往往将不良资产委托给关联方经营,按双方协议价收取高额回报。
这样不仅避免了不良资产生成的亏损,还凭空获得一块利润,而这笔回报又常常是挂在往来账上,没有真正的现金流入,因此只是一种虚假的“报表利润”。
3、资金往来舞弊在我国,许多上市公司还利用资金往来舞弊。
尽管我国法律不允许企业间相互拆借资金,但仍有很多上市公司因募集到的资金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就拆借给母公司或其它不纳入合并报表的关联方,并按约定的高额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以此虚增利润。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指公司为了谋取私利,通过虚构、隐瞒、篡改财务数据,误导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从而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利益,也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第一起案例是美国知名能源公司Enron的财务丑闻。
Enron公司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巨额债务等手段,大肆夸大公司的盈利能力,从而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资金。
然而,当真相大白时,Enron公司被曝出巨额负债和虚假利润,公司股价暴跌,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破产。
第二起案例是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盛大游戏的财务舞弊事件。
盛大游戏在上市前夸大了公司的业绩和利润,隐瞒了重大事项,误导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
当真实业绩和财务数据被揭露后,公司股价遭遇重创,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公司也受到了严厉的监管处罚。
第三起案例是日本汽车制造巨头日产汽车的财务丑闻。
日产汽车的前董事长Carlos Ghosn被指控在公司财务报表中隐瞒个人收入、违反披露规定等行为,导致公司财务数据失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给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些案例都充分展现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财务舞弊不仅损害了公司的信誉和利益,也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监管部门和投资者都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和审计,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以防止财务舞弊事件的再次发生。
总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合规意识,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投资环境。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手段财务报表舞弊的具体手段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但核心是不会变的。
可以分为资产舞弊、负债舞弊、成本费用舞弊和操纵现金流量。
为了识别被粉饰财务报表,必须深入分析各种具体的舞弊手段:一、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舞弊一、资产舞弊。
1.现金舞弊。
现金舞弊在现实中是最容易被忽略,但也最为常见。
现金舞弊不外乎五种:高现金舞弊、受限现金舞弊、现金流水舞弊、募集资金使用舞弊、账外资金舞弊。
二是应收项目舞弊。
赊销是企业扩大销售,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地位和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商业信用的一种体现。
然而,不少企业利用经济活动的复杂多样性,虚构商业信用从而夸大收入、虚增经营成果,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另外,应收账款项目还容易在以下方面受到操纵:利用“应收账款”科目转移资金;利用“应收账款”科目调平账款;少提或多提坏账准备、人为调节利润,有的企业将本可收回的账款作为坏账予以核销,形成账外资金,有的企业重新收回己经作为坏账损失处理的账款时不入账,而作为企业的“小金库”,还有的企业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坏账不予核销,长期挂账。
三是存货舞弊。
在大多数情况下,存货是流动资产的最大组成部分,具有种类多、价值差异大、成本计算复杂、存放分散的特点。
企业正是利用存货这些特点为审计带来的不便进行舞弊,主要做法有:随意操纵存货数量。
企业通常将合格产品报废,或是通过虚增销售的同时虚转成本造成存货虚减;常将存货无依据预估入账,或是以非法购买的发票来虚增存货等;错误的存货资本化。
企业为了调节存货的价值,或是调节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要么将应列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费用开支和应列入制造费用的开支错误归集,错误地将费用资本化,要么多转或少转己消耗的原材料价值,多摊或少摊制造费用;通过操纵存货盘点掩盖存货舞弊。
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往往通过操纵存货盘点来掩盖账实不符。
如临时向同行借入产品以虚增存货价值,转移产品以虚减存货价值,以货到票未到的商品抵作被挪用的商品等等。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上市公司舞弊案例概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也逐渐增多。
上市公司舞弊是指公司在经营活动中通过虚构或粉饰财务数据来误导投资者、获得不当利益或者规避监管的行为。
本文将以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为例,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对经济的影响。
1. 中概股舞弊案例中概股是指在海外上市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
由于中概股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薄弱等问题,一些中概股公司利用这些漏洞进行舞弊行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前教授肖钢主持的中弘集团案。
肖钢在2001年创办了中弘集团,并将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之后,他通过虚构订单和夸大销售额等手段,将公司的财务数据弄虚作假。
这样一方面可以蒙骗投资者,使公司股价保持上涨,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
直到2013年,这一舞弊行为才被揭露出来,肖钢被撤销了中弘集团董事长的职务。
这个案例反映出了中概股在信息披露和监管方面的难题。
由于交易所监管体系的差异和跨国监管的复杂性,中概股舞弊案例较为普遍。
这对于投资者信心和市场稳定性构成了威胁。
2. 金融造假案例金融行业是舞弊案例最多的行业之一。
其中,以银行和保险公司居多。
这些公司通过虚假交易、操纵股价和隐瞒风险等手段来获利。
近年来,中信信托公司的舞弊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信信托在销售信托产品时,采取了隐瞒风险和夸大收益的手段,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然而,由于公司的实际运营状况不佳,无法按时偿还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导致了巨额损失。
最终,该公司被监管机构以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处罚。
这个案例揭示了金融行业舞弊行为对投资者的损害。
投资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需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风险做出准确评估,避免陷入类似的舞弊陷阱。
3. 科技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在科技行业中,一些上市公司也涉及财务造假行为。
这些公司通常通过夸大收入、虚构订单和隐瞒负债等手段来提高公司的价值和股价。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中国移动游戏公司华米科技。
该公司在其上市之前,虚构了一大批游戏代理合作伙伴,并通过这些虚构订单来夸大公司的收入。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1.案例引言本文将介绍几个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详细描述每个案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了解财务舞弊的形式、成因和预防措施。
2.案例一:关联交易欺诈2.1 案例背景2.2 欺诈过程2.3 影响与后果2.4 法律分析与案例教训3.案例二:虚假销售收入3.1 案例背景3.2 欺诈过程3.3 影响与后果3.4 法律分析与案例教训4.案例三:资产贬值操纵4.1 案例背景4.2 操纵过程4.3 影响与后果4.4 法律分析与案例教训5.案例四:虚构投资收益5.1 案例背景5.2 欺诈过程5.3 影响与后果5.4 法律分析与案例教训6.对策和预防措施6.1 内部控制和审计6.2 监管合规与惩罚机制6.3 投资者教育与风险防范6.4 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7.结束语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财务舞弊对企业和市场的巨大负面影响。
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提高风险意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避免成为财务舞弊的受害者。
同时,企业和监管机构也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惩罚机制。
附件:本文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和法律文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财务舞弊:指企业通过虚增收入、虚构资产价值、虚报利润等手段操纵财务数据,达到误导投资者、虚增企业价值、逃避监管等目的的行为。
2.关联交易:指在一定关联关系下的交易,如企业与其控股股东、重要关联方之间的交易。
3.审计报告:由独立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查后发表的结论性文件。
4.内部控制: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建立的一套涵盖风险管理、运营效率和财务报告的各个方面的控制措施。
5.监管合规:指监管机构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全文结束 \。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法及识别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法及识别(2013-04-07 00:05:47)原文地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法及识别作者:天财会计网3.1财务舞弊的手法3.1.1 通过收入进行调节1、虚列销售收入交易事项根据虚构的销售事项确认收入,它的性质是最为恶劣、欺骗性最大的一种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方法,在最近几年发生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坏、给投资者造成损失最为惨重的财务舞弊案件,几乎都是使用这种虚假会计信息的手法制造的。
常见的造假手段包括虚构销售对象,虚构交易,编制虚构交易的所有原始凭证,填制假入库单、假成本计算单、假发票、假出库单等等。
其特点是交易事项的从无到有,会计结果是凭空杜撰出来的。
例如:麦特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取得上市资格达到募集资金数额,采用倒推的手法伪造会计凭证,伪造材料和产品的购销合同、虚开进出口发票、伪造海关印章等,并根据伪造的原始凭证编造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虚增麦特科(惠州)光学机电有限公司1996年到1999年的会计报表净利润。
2、改变会计截止期操纵收入一些公司为了虚增本年利润或为完成本年扭亏为盈的目的,把交易截止日期人为提前或延期确认。
改变会计截止期操纵利润,一般发生在会计期末,如季度末、半年末、年底等。
通常是在本年末提前确认未实现的收入或人为的制造一笔销售,在本年末虚开发票,再于第二年初确认一笔退货。
当然改变会计截止期操纵利润,不仅仅包括把下一会计报告期的交易提前到本期,也包括把本会计期间的交易转移到下一会计期间。
3、提前确认收入具体的做法主要有提前开具销货发票、在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或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收入的确认不递延,既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时候仍确认收入。
在实务中提前记录收入可能表现为这样几种情况:有服务意向或服务合同,但服务尚未提供时记录收入;货物尚未发出时,记录收入;货物已经发出,但销售合同规定的接受条款还未满足时记录收入;货物已经发出,但对方没有条件支付货款时记录收人。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
上市公司舞弊案例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提高,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屡见不鲜。
这些案例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权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和公众信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策。
1. 中概股欺诈案——长生生物长生生物是一家中国生物制品公司,于2018年因涉嫌销售假疫苗而引发轩然大波。
该公司在生产疫苗过程中存在造假行为,将过期疫苗进行再标注并重新售卖给市场,严重危害了公众健康。
该事件曝光后,长生生物的股价暴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这起案例的原因之一是监管缺失。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长时间得不到监管机构的审查,为舞弊行为提供了便利。
此外,长生生物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提供虚假数据,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生产过程的审核,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透明度,防止虚假宣传误导投资者。
2. 财务造假案——美林达美林达是一家美国加工商,于2004年因涉嫌财务造假而破产。
该公司通过夸大收入和扭曲账目等手段,虚增利润,欺骗投资者和审计机构。
最终,其真实财务状况暴露后,美林达被迫申请破产清算。
此案例揭示了财务造假在上市公司中的严重风险。
公司为了追求高利润而不择手段,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崩溃。
这种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和公司的声誉,也对市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查,确保核算准确、信息真实。
同时,审计机构更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及时揭示公司财务风险。
3. 内幕交易案——麦格纳国际麦格纳国际是一家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于2013年被揭露存在内幕交易行为。
该公司高层人员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获得非法利益。
内幕交易不仅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针对这类案例,监管机构需要建立更加严密的内幕交易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高层人员的监管和打击力度。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无报表但案例很多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无报表但案例很多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无报表但案例很多二、托付理财(一)常见的舞弊手段或陷阱利用银行贷款或募股资金进行托付理财业务,为隐瞒托付理财造成的窟窿,用支付股权转让款、购置不动产、受让非专利技术以及定期存单质押的方式填补,资金一进一出,不留痕迹地掩饰了托付理财资金的亏损。
(二)具体案例案例一:金花股份2000年年报披露,将公司临时闲置的资金24,400万元托付西安金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投资治理,协议约定年收益率为6%,现在公司账面货币资金还有5,871万元,其它他应收款显示大股东现在已占用资金3,5 35万元;2001年年报披露,该(托付理财)合同已到期,本金24,400万元,收益1,464万元已全部收回,现在账面货币资金有11,430万元,报表附注称有8,000万元是3个月定期存款(2001.12.30-2002.03.30),其它应收款显示大股东现在还占用资金3,292万元。
金花股份在最新的公告中如此讲明巨额资金被占用的来龙去脉:2001年12月28日,经公司临时股东大会批准收购金花投资持有的金花国际大酒店有限公司(下称“酒店公司”)97.14%的股权议案,支付股权转让金1 6,979万元,上述股权转让协议差不多履行完毕。
2002年2月6日,经公司第二届董事会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司借款给酒店公司28,000万元,全部用于金花大酒店开业前的装修和设备、设施购置。
2002年10月,按照有关方面建议,公司与金花投资协商,解除上述股权转让协议,金花投资归还股权转让款及酒店借款。
鉴于金花投资已将股权转让款用作其他项目投资,因此只能通过增加银行借款的方式归还上述款项。
2002年12月23日,金花投资归还了酒店公司借款28,000万元。
2002年12月至2004年5月期间,金花投资分期归还了股权转让款16,979万元。
自2004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后,银行信贷政策发生调整,贷款规模大幅度压缩,经与借款银行协商,将金花投资部分贷款到期后,以公司名义再转贷,共计31,700万元。
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
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一、上市公司十大管理舞弊案各显“神通”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可以用“造假成风”形容。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泛滥是制度缺陷使然,如股权结构的分裂(流通股上市、非流通股不能上市)、公司冶理结构存在缺陷(一股独大)、独立会计师丧失独立性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笔者对近年来影响重大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只包括已查明案件)作了梳理,遴选出十大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案[1]。
1、原野管理舞弊案(会计师——深圳经济特区会计师)该公司自成立到上市两年时间内初始投资不实,频繁变动股东、虚增资本、对公司资产进行两次大幅度的调账升值并对升值部分进行不合理分配以及在资产评估中虚列资产项目。
1989—1991年该公司通过虚增销售收入、隐匿管理费用、炒卖本公司股票等手段虚增利润2.22亿元,1989—1991报表累计盈利为7742.5万元,实际累计亏损14457.5万元。
其中1、1991年11月原野公司与海南I公司和深圳L公司签署合作建造两座大厦的工程及承包利润的合同,合同规定,原野负责提供土地并办理开发经营许可证等有关事宜,I公司具体负责工程施工及房产经营,并承诺付给原野公司承包利润8500万元。
12月31日,原野公司在两座大厦王曙晖个没有动工、一个刚打地基的情况下,将所有承包利润8500万元作为本年实现的利润入帐,并倒算出销售收入2.76亿元,同时倒挤出销售成本和销售税金等数字。
2、1989年至1991年,原野公司共发生管理费用8300万元,其中1989年为1440万元,1990年为2730万元,1991年为4130万元。
原野公司将管理费用或列作开办费挂帐,或分摊给下属公司,下属公司摊不了的作为待摊费用等挂帐。
3、原野公司上市后,由于市价远高于面值,1990年,原野公司将名义上为其子公司持有的原价股票按市价抛向社会,从中获利3400万元记入当期利润。
股票卖出后,原野公司在帐务上作了母公司向子公司划转股票的会计记录。
财务会计造假手段及典型案例
财务会计造假手段及典型案例一、财务会计造假手段。
1. 虚构收入。
这就像是无中生有地变魔术。
企业会编造一些根本不存在的销售交易。
比如说,和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者是关联方伪装成的客户签订假的销售合同。
然后再伪造相关的发货单据,就好像真的把货物发出去了一样,其实仓库里的东西压根就没动。
最后再开个假发票,这样在账面上就凭空多了一笔销售收入。
这就好比一个人说自己卖了一堆空气,还假装收了钱。
2. 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就像是心急吃热豆腐,东西还没完全弄好或者服务还没完全提供,就把收入算到账上了。
比如一个软件公司,软件还在测试阶段,有很多漏洞,但是为了让财务报表好看,就说软件已经可以交付使用了,然后把相关的收入确认了。
而推迟确认收入则是把已经到手的收入藏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
就像一个人得到了一笔奖金,但是不想这个月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钱,就先把这笔钱偷偷藏起来,等下个月再拿出来炫耀。
3. 费用资本化。
这就像是把本来应该是日常花销的东西,当作是一种投资。
比如说,企业日常的维修费用,本来是应该直接算作当期费用的,但是为了减少当期的成本,就把它当作是对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
这样就可以把费用分摊到未来的几个期间,当期的利润就会显得好看一些。
这就好比本来是今天吃的饭钱,却硬要说这是为了以后身体好的一种投资,不把它算在今天的开销里。
4. 关联交易造假。
关联交易本来是正常的商业往来,但是造假的时候就变味了。
企业会通过关联方之间不合理的定价来操纵利润。
比如说,一个集团里有A和B两家公司,A公司生产的产品成本是100元,正常市场售价应该是150元,但是为了让A公司利润好看,就以200元的价格卖给B公司,这样A公司就多赚了一笔,实际上就是在集团内部玩数字游戏,把钱从左口袋挪到右口袋,还让外人看起来A公司很赚钱。
5. 隐瞒负债。
这就像是一个人欠了很多债,但是却不想让别人知道。
企业会把一些应该记录的负债不记录在账上。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案例分析摘要:自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现象层出不穷,极大的影响了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文归纳总结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所采用的一些主要手法,以期对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起到帮助。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舞弊手法一、利用关联关系进行财务舞弊(一)将有关费用向关联公司转嫁有些上市公司常常会通过改变费用分摊的标准和方式来增加利润。
如蓝田股份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是由中国蓝田总公司投放的,但实际上蓝田股份的饮料产品通过集团公司销售网点销售的仅占全部销售量的I.996。
可见,蓝田股份利用集团公司分摊高额广告费用支出的方法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转让资产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不良资产转让给关联企业,或关联企业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等。
广电股份1997年1 1月将6926万元的土地以2192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母公司,确认了15000万元的收益,同年12月又将账面净资产为1454万元的一家下属公司整体产权以9414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其母公司,确认了7960万元的营业外收入。
仅此两项交易就带来了22960万元的收益,占该年度利润总额9733万元的235.9%。
(三)股权投资和转让一些上市公司,特别是一些sT公司常通过转让股权甩掉包袱,产生投资收益。
如华源西下属的上海华源格林威实业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购入山东安丘蓝天纸业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时,将实际受让价格1872万元虚列为9000万元,虚增长期投资和2004年年初未分配利润7128万元。
(四)利用委托经营操纵利润例如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关联企业经营,定期收取高额回报,或关联企业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较低的收费交上市公司托管经营。
如sT东海在2000年通过委托经营大股东的资产,所得收入占到利润总额的75%。
(五)关联购销业务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主要手法及审计对策
7、利用专家工作。利用专家工作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样样精通,在自己不精通的领域 必要时请教专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存关联方交 易审计中,需要对价格进行公允性测试时,面对不熟悉的产 品,请教有关专家则有利于测定产品的更加准确的价值与市 价。同样,在银广‘夏案例中,及时请教专家,也起到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当时《财经》的记者聘请专家对天津广夏某设 备的生产能力进行,测试,专家认为该设嵛绝对没有对外宣 称的生产能力,从而证实了银广夏利用天津广夏虚增出口达 到虚增利润的日的。
标使用费;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
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前者高估了当期利润,后者则低估了当
期利润。
(3)利息费用资本化。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以及非控
股子公司之间存在大量的资金往来,一般而言,控股股东占
用卜市公司资金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于占用的资金,有的上
市公司收取资金。与用费,其收取的费用比率存在区别。如果
6、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可以说是在舞弊 审计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和程序,但是目前审计实务中 能很好地使用它的人很少。主审会计师应该是化财务分析 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应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行 业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如发现异常,管 理当局又不能提供合理解释,注册会计师应追加专门程序进 一步审查。以银广夏为例,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属于传统农业 范畴,由于受制的条件较多,利润率相当有限。即使同类企 业降甲高科这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公司,2000年 的利润率也仅有2l%,但是银广夏却高达46%。这样的利润 不能/fi引起审计人员的怀疑。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案例
一、案例简介
某上市公司公司于2019年发生财务舞弊事件。
经审计发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在2018年度报表中进行了虚假预算,以及虚报收入和利润情况。
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原因分析
1.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公司董事会监督不力,执行董事权力过大。
2. 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内控环境和程序存在漏洞,无法有效防止和发现舞弊行为。
3. 个人因素。
部分管理人员为了完成不现实的业绩目标,选择舞弊以改善财务报表。
三、治理对策
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增加非执行董事的比例。
2. 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
健全内部审计和稽核机制,防范重大风险。
3. 改进激励与约束机制。
完善报酬与考核机制,给予舞弊行为明确处罚。
4. 加强信息披露工作。
增进透明度,保障投资者知情权。
5. 加强员工道德教育。
引导员工养成正直自律的工作态度。
以上对策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有效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维护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类型及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类型及案例一、现金(一)常见的舞弊手段或陷阱1.虚假现金陷阱(1)隐瞒巨额的银行贷款;(2)高现金与高负债并存。
“双高公司”坐拥大量现金并且资本开支不大,派息极低或者根本不派,但资产负债率却居高不下。
2.受限现金陷阱(1)隐瞒定期存单质押事实;(2)隐瞒保证金等货币资金受限事实;(3)隐瞒外埠存款的真实用途。
3.现金流水陷阱(1)通过“倒贷”方式掩盖大股东占用资金或帮助关联方偿还贷款1)大股东平时占用资金,期末通过倒贷方式偿还(即大股东贷款偿还上市公司欠款,上市公司过账之后立即替大股东偿还贷款),这样期末报表不体现大股东占用余额;2)关联方无力偿还期末到期贷款,由上市公司通过倒贷方式垫付,之后由各关联方及时偿还,这样期末报表不体现借款余额。
(2)通过“封闭贷款”制造上市公司虚假现金流或隐瞒大股东占用资金1)通过银行提供回购业务,即由A公司开出银行承兑汇票,该汇票经过质押贷出款项在银行内部封闭运行,款项的流程为A-B,B-C,C-D,D-A,并由A将汇票贴现归还贷款,同时支付贴现利息;2)上市公司向A、B公司分别开具银行本票,A、B公司再将本票直接背书给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大股东用此款归还资金被占用的上市公司。
(3)通过制造现金流避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总额上市公司委托关联方A贷款,A再将款项汇给与上市公司形式上无关联关系的B,由B购买上市公司已存在减值的资产,待上市公司收妥款项后再归还关联方A。
这样上市公司既达到避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虚增利润,又回避了关联交易。
4.募集资金使用陷阱将募股资金转移至账外买卖股票,为隐瞒事情真相,伪造或变造银行对账单。
(二)具体案例案例一:金花股份(600080)2005年10月14日公告,近期,公司在应上交所要求进行自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控股股东金花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占用公司资金问题,合计60,200万元。
公告称,公司自2004年11月起,将28,500万元以存单质押的方式为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提供全额银行承兑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及10个潜在案例(doc 9页)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管理层利用自己的有利位置,利用种种手法转移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长期为自己牟利,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
对此,监管部门一直是严肃查处和严厉打击的。
作为媒体,提醒市场参与者防范此类财务风险,是起到舆论监督的职责之所在。
从本期开始,《新财经》将邀请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财务专家,开设“财务舞弊”专栏,探讨如何有效识别各种类型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以帮助投资者避开那些不诚信的公司和它们挖掘的财务陷阱,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该专栏上发表的文章只代表作者的观点,文责自负,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
下面是专业人士揭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最近,国务院转发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中明确要求有关方面要督促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加快偿还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显然,掏空上市公司已成为损害上市公司质量的第一杀手。
现金(本文指货币资金)本来被人们认为最可靠的资产,如今却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有利工具。
现金舞弊可能表现为上市公司虚构货币资金,隐藏账外资金,隐藏货币资金受限制的事实而不披露等,使财务报表反映的货币资金或者不存在,或者不完整,或者货币资金所有者的权利受限制,或者货币资金的分类不合理,使投资者产生重大误解,甚至被欺骗。
众所周知,从2001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迈入了调整下降的周期,证券市场的融资再融资功能极度萎缩,市场极度低迷,而与此同时,相当一批上市公司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惯性思维上,视证券市场为“圈钱”的跑马场,但显然,证券市场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制造虚假盈利、净资产收益率,骗取CPA签字,继而增发、配股的圈钱老路已走不通了,为了填补报表和经营的黑洞,一些上市公司就在如何骗钱、圈钱、掏空上市公司上进行了“创新”,这一“创新”,就是在现金领域疯狂舞弊。
根据我们最近的研究,不少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现金舞弊现象,它们大多通过虚构现金流伪造收益,隐瞒关联方占款及挪用资金行为。
具体表现为四种方式,包括虚构现金、隐瞒现金受限、虚假现金流及挪用募集资金。
仅以我们对十个证券监管辖区的上市公司的初步分析,至少有10%的上市公司涉嫌存在现金舞弊的现象。
受限现金舞弊某些上市公司虽然账上挂着大量现金,但这些现金公司无法动用,或者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可以动用。
简而言之,这些现金是受到限制的。
现金受限通常有以下特征:1、银行存款的数额变化非常小,如果能够看到具体某个账户的收付金额和余额,就更容易发现存款质押。
2、现金充裕,但四处举债,甚至是贷款逾期不还。
3、流动资金不足,但有相当多的定期存款、其它货币资金等。
4、其它货币资金的金额较大,但没有说明该资金对应的使用目的。
案例三:悦达投资(600805)悦达投资2004年报现金余额11.88亿元,其中有外埠定期存款5.27亿元——人们不竟发出疑问:好端端跑大老远去存什幺定期存款?且该存款无质押等情况。
截止2004年底,该公司资产总额61.87亿元,其中货币资金11.88亿元,资产负债率63%,银行贷款31.66亿元(包括应付票据5.07亿元),2004年该公司实现收入11.88亿元,实现净利3982万元,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分别6.13亿元、-1.40亿元及-0.04亿元。
2004年现金净增加4.69亿元。
2004年报披露:截止2004年12月31日,公司控股股东悦达集团及其子公司占用公司资金净额(悦达集团及其子公司占用公司资金扣除公司及子公司占用悦达集团及其子公司资金)合计为22,629.00万元。
其中:本年累计增加138,246.84万元,本年累计减少144,899.44万元,全年平均占用净额48,809.61万元。
2005年半年报显示,货币资金余额减至9.22亿元,经营性现金净流出4.64亿元。
货币资金中有5.25亿元是其它货币资金,附注称期末其它货币资金中为办理承兑汇票抵押存款金额51910.50万元、信用保证金存款659.44万元、外埠定期存款3.24万元。
而2004年报中11.88亿元中有9.37亿元是其它货币资金,附注称:期末其它货币资金中为办理承兑汇票抵押存款金额26429.50万元、信用保证金存款2639.19万元、外埠定期存款52700.00万元。
至此,可以百分之百肯定悦达投资外埠定期存款5.27亿元实为虚构或已设定质押,造假目的是掩盖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违规行为,案例四:广东明珠(600382)广东明珠2001年1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主业是阀门、发电设备及建筑安装等。
该公司三年又一期主营业务收入(如下):我们下载了该公司近三年又一期定期报告,发现该公司与金花股份一样,货币资金差额非常小(如下):根据2005年半年报,除了2777万元是受限履约保证金外,其余货币资金均是没有受限的现金或银行存款,至此,我们根本就不要再作其它分析就可以断定至少有5亿元货币资金是虚构的,我们怀疑2001年首募的31954万元资金基本被关联方占用。
案例五:桂林集琦(00750)下表是桂林集琦近五年来的货币资金余额状况,大家可以发现自2001年以来,该公司都有上亿元的定期存款存在,尤其是2004年以来,货币资金一直在1.5亿元至1.7亿元之间浮动,但2005年半年报定存余额高达1.5亿元,非定存银行存款只剩下1017万元,这说明幺什幺?第一,该公司资金链已高度绷紧;第二,历年来的定期存款都已质押,但是历年来的公开信息均对此没有披露,笔者怀疑如今不是隐瞒定存质押事实,而是这1.5亿元定期存款早已不存在,桂林集琦涉嫌虚构巨额的现金(如下)。
2001年该公司货币资金附注称14000万元已质押,但自2002年以来就没有披露定期存款质押事实,包括银行借款的附注也没有定期存款质押的说明。
桂林集琦2002年曾因在2000中报虚构收入、虚增利润以及未披露担保合同受到证监会处罚,以下是处罚公告披露的违规事实(证监罚字[2002]8号),其中提到桂林集琦将配股资金5000万元存入交通银行南宁友爱支行,以此存款(定期存单)为质押,为集琦荣高担保贷款,截止2000年6月30日,集琦荣高贷款余额为7960万元,桂林集琦在2000年中报中末予以披露此事项。
这说明桂林集琦隐瞒巨额定存质押违规行为早已经就有了,但是笔者感到纳闷的是,此举已暴光了,公司还敢屡犯不改?而且该公司审计师是知名事务所,已连续审计了八年,对此违规应该是非常了解的,为什幺没有发现该违规行为?2002年1月,桂林集琦公告称:到2001年底公司大股东桂林集琦集团归还对公司欠款7300多万元,占其占用款的50%,未能全部履行其还款承诺。
桂林集琦集团共占用上市公司1.48亿元,公司曾承诺2001年底前归还80%的占用款。
但到04年报,笔者发现大股东及关联方没有占用上市公司一分钱,反而是上市公司占用了关联方160万元。
一切都已明了,在桂林集琦隐瞒受限甚至虚构1.5亿元定期存款背后是大股东假还占款(如下)。
这是桂林集琦近五年多来的净利润,大家可以看到,2000~2003年都是微利,2004年暴出巨额亏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2005年第三季报披露该公司累计亏损2602万元,但2005年12月28日该公司发布预盈公告,称:鉴于公司已于2005年12月27日与北京魏公元鼎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合同书》,将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桂林集琦中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10%股权转让给魏公元鼎,双方约定交易价格为人民币7680万元。
通过此次交易,公司预计可获得约5000万元的收益。
鉴于此,本公司2005年度业绩预计为盈利。
这种故事,也许只有白痴才能相信!笔者怀疑桂林集琦不只是隐瞒关联方占用资金问题,历年来的收益是否真实也非常可疑,包括这笔5000万元的股权转让收益,我们将继续关注该公司财务异常!现金流水舞弊资金运作的现金舞弊属于高技术的舞弊手段,他们可能通过集团内部的债权债务互转,通过中间公司使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通过银行或集团内部财务公司配合资本运作等,是技术含量最高且难以识别证明的现金舞弊。
被曝光者往往是资金链断裂被逼现形,或者被监管机构调查后才得以曝光。
这类公司虽然手段高明、造假过程复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资金往来非常复杂,资金流入流出量非常大。
这类公司往往处于关系复杂的集团当中,尤其是多家公司组成的一个“系”。
如果该集团的实际控制方资金匮乏陷入困境,那幺,马上应该引起警惕,他们随时会想尽各种办法挖走上市公司的现金为自己解困。
对这类现金舞弊公司虽然不好直接识别和证明,但如果能够密切关注公司的各种信息,还是能够比较有效的防范的。
1、上市公司处于一个关系复杂的集团当中,而且频繁担保与被担保。
2、集团的实际控制人资金链断裂,十分迫切需要现金。
3、母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已经被质押或司法冻结。
4、上市公司有莫名其妙的资金往来,尤其是与关联方的现金往来。
5、现金流量表中“收到(支付)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现金”金额巨大。
案例六:天津磁卡(600800)天津磁卡在2005年9月7日公告中称:研发基地一期建设总用地512.34亩,总投资103896万元;2005年3月25日,公司与中贸源签订总价款为431972300元的《设备采购合同》,2005年6月30日,公司向中贸源预付了5.2亿元设备采购款及原材料采购款。
总价值只有4.3亿元,就预付5.2亿元,且如此巨额工程设备不自己招标采购,反而委托一家背景不明公司操作,这只能说明这5.2亿元实际是在空转,也就是天津磁卡并没有真实收到5.2亿元的售房款,也没有真实支付5.2亿元的设备款,而是在银行的配合下做出的虚假现金流;实际上2003年度收回的关联方欠款5.3亿元以及后面支付印刷厂6.3亿元也怀疑涉嫌资金空转,以此转回巨额的减值准备,如果是这样,则其2003、2004年巨额的非经常性损益都是虚假的。
募集资金使用舞弊募集资金的使用必须存入专用账户中,做到专款专用。
不少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的时候虚报项目所需经费,费尽心机圈到更多的钱;募集到资金后名义上还挂在账户上,但早已秘密转出到账外;或者将改存款质押套取贷款;或者虚报募集资金的使用金额和使用范围,愚弄广大投资者。
案例七:建设机械(600984)该公司2004年7月上市,首募资金2.4亿元,2005年半年报披露,货币资金余额还有7639万元,但有5888万元用于信用证保证金,实际银行存款只有1746万元,2004年报及2005年半年报显示真正用于在建工程建设的募集资金只有392万元,而该公司在2005年半年报称募集资金已使用18116万元,剩余6151万元存放于银行,并称有9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事实上2004年该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出13312万元、2005年上半年该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出9557万元,合计22869万元,亦即建设机械募集的2.4亿元基本上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与其披露的募集资金使用情况严重背离,实际上募集资金基本上没有投入募资项目,此外,在这22869万元净流出背后怀疑是巨额资金被关联方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