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以前《论语》版本考略
《论语》源流考述
《论语》源流考述刘觅知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学在先秦即为显学,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即进”(《汉书·董仲舒传》)的对策之后,更上升为官方思想。
两千余年来儒学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影响之深刻是其他任何学派的思想和外来思想无法比拟的。
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深入透彻地研究和了解,而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的材料就是儒学经典――《论语》。
时至今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论语》版本很多,各家的注释也各有不同。
本篇拙文打算对《论语》的版本源流做一个粗略的考证,以咨能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论语》的精义。
(一)《论语》命名的意义和来由《论语》不同于其他先秦子书,有个很怪的名字,后世学者因此很费脑筋。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殁,仲尼之徒追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可以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不过,对此论述最为详细的是郑玄。
北宋初年,刑昺受诏为魏人何晏的《论语集解》作疏,他在序中引郑玄说“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
以次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
”郑玄在注《周礼》中也谈及《论语》的名称,他说:“答述曰‘语’。
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
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然后载之,以示非妄谬也。
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
研究论语要掌握的几种版本
研究论语要掌握的几种版本研究《论语》时,我们可以参考的几种版本包括四种:依原本《论语》纪录的经学版本、宋代《论语》主要版本、明代《四书》校勘版本以及清代《四书》重要版本。
1.原本《论语》的经学版本:这种版本指的是以《论语》最早的纸本明朝万历年间出土的《论语补》为基础,所形成的版本。
该版本大多数内容是依《论语》最早的纪录进行整理和归纳所得,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性。
但由于其成书和整理的时代较早,所以可能存在一些缺失或错漏的情况。
2.宋代《论语》主要版本: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论语》学术研究的重要时期。
在宋代,出现了很多重要的《论语》版本,以孔灵珊之《大学言》、朱熹之《大学通论》、程颐之《郑义章公集》等为代表。
这些版本在整理和解释《论语》的内容上,深入研究了其背后的思想和哲学,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明代《四书》校勘版本:《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著作。
明代张溥等学者对这四部经典进行了校勘整理,形成了明代《四书》校勘版本。
这些版本一般以中央翰林院校书郎负责,根据不同版本和文字的对比,进行整理和校勘,力求还原经典的原貌并修正错误。
这些版本在《论语》的内容以及传世的文本方面都有着相当的权威性。
4.清代《四书》重要版本:自清代开始,学术界开始开展了大规模的《论语》研究工作。
在清代出现了很多重要的《论语》版本,例如曾国藩之《曾子的话》、顾颡刻《从繇孙于》等。
这些版本在研究和解读《论语》时,不仅注重其经典内涵和思想精髓,还注重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
总的来说,《论语》的研究离不开这几种版本的参考,他们各自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研究者可以综合这几种版本进行比对分析,以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掌握其核心要义。
当然,在阅读和研究《论语》时,还应结合其他相关的学术文献以及历史背景等,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研究,以达到对《论语》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
《论语》在各个朝代的命运
《论语》在各个朝代的命运舒可文《史记•艺文志》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但真正有《论语》这个书名是在汉武帝时,这是王充在《论衡》里记述的,他说,汉武帝时,孔子的后代孔安国用辑纂成册的孔子言论来教学生,从那时开始称之为《论语》。
钱穆考证,《论语》中所记其实不仅是出于孔子弟子,也有出于再传弟子之手的部分,最后的编定者并没有记载。
柳宗元之后,很多人认为是孔门弟子曾参的学生编定,其中理由之一是,《论语》里竟称曾参为曾子,而且有太多的“曾子曰”。
在汉朝时《论语》有三个版本,流传的有两个版本来自鲁国和齐国,这两个版本被张禹合二为一,因为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因此张禹版成为一般儒生所尊奉的读本。
第三个版本是古文论语,传说是汉景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上发现的,当时只有孔子的后代孔安国研究它,一直并没有传授,因为当时谁都不能确定是否伪作,这一官司一直没有真正了断。
我们现在所读的还是张禹的版本。
“儒”是何意对于后世儒学也是一段公案,章太炎说是求雨的巫祝,《说文》说儒是术士之称;胡适说,儒是主持礼仪的教师,出于殷商后代,专以司礼为周朝人服务所形成的一个特殊人群。
这个字在后世使用中,那种研习五经孔学并成一时气候的人被称为大儒,而衍生出的儒雅、腐儒等词汇,大概还是与拘礼仪有关联,现在它又落在了主张复兴传统文化的人口中。
《论语》中的孔子崇周公,周公重六艺,不知孔子因为崇周公而以六艺教人,还是因为他教六艺,而追述周公,当时诸子百家各自所依据的文化资源是如何被使用的?孔子以教人六艺著名,而“六艺”之名并提却见于《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六艺中的《诗》、《书》、《礼》、《易》、《春秋》相传是孔子所作,更严谨的研究说,是经孔子编辑过的。
其实,相隔2000多年来想象孔子的时代根本没有可能,根据《论语》来揣摩孔子的原意也是少有确证,但是其中的议论,时时会忽然穿越时空出现在今天的某一个场合,其时其景似乎遥远地对应补充着《论语》中那些没有被记录的上下文。
单集解本_论语集解_版本与源流考论_秦跃宇
自六朝单集解本的《论语集解》吗? 我们的意见是 不敢苟同。今所见邢本与皇本互有歧异,复杂难辨, “欲知《集 解 》的 本 来 面 目,自 应 查 阅 两 宋 以 前 未 经 合并的《集解》单行本,然而,两宋以前的《集解》单 行本并未传世,今学者深感遗憾”[4]( P5) 。综合该本 刊刻各方面情况,我们推测这是南宋中期刘氏天香 书院依据北宋国子监发行的邢昺《论语注疏》,抽取 其中何晏《论 语 集 解 》的 部 分,并 结 合 皇 侃《论 语 义 疏》本有所补订,又参考了一些朱熹《论语集注》,再 附及编排陆德明《论语音义》以资初学诵记。
研究论语要掌握的几种版本
现在,研究《论语》,我们可以利用的古代本子主要有六种:1.简本《论语》。
即河北定州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论语》。
这是出土发现年代最早的古本,很珍贵,简文释文收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这是西汉本。
2.《论语郑氏注》。
此书久佚,清朝以来有不少辑佚书,近代,还发现了敦煌和吐鲁番所出唐代写本多种,学者有深入研究。
这是东汉本。
3.何晏《论语集解》。
同行本为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即魏何晏集解附宋邢昺疏的本子。
它是东汉以来的八种本子拼成,《郑注》之后,最流行。
此书也有敦煌本,学者进行过深入探讨。
这是三国本。
4.黄侃《论语集解义疏》。
原书久佚,但日本有旧钞本多种,入大正十二年(1923)怀德堂本。
清朝回传中国,有《知不足斋丛书》刊印的根本伯修氏校本,即《丛书集成初编》所收。
《四库全书》本“夷狄有君”章疏犯讳被删,不是原貌。
邢昺疏以前,它是最有名的义疏。
黄侃是六朝人,这是六朝本。
5.朱熹《论语集注》。
收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长于义理,是宋学代表作。
论语正义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6.刘宝楠《论语正义》。
是清代《论语》考据的集大成者。
其书由刘宝楠治经,但至死未成,由其子刘恭冕编成。
刘书初刻于同治九年(1870年),是清代研究《论语》代表作。
这六种书,前四种是宋以前的古书,其中《论语集解》最流行,我们用的文本,主要也是它。
朱熹的本子简单明了,好读,但主观成分较多,理学意味太浓。
刘宝楠的本子,篇幅大,内容多,它吸收了有清一代更新也更多的研究成果。
我们在来看看今人研究《论语》的成果,近人的著作,在网上和图书馆容易找到有以下这几种:1程树德《论语集释》2杨树达《论语疏证》3赵纪彬《论语新探》4南怀瑾《论语别裁》5杨伯峻《论语译注6钱穆《论语新解》7孙钦善《论语注译》8金良年《论语译注》9牛泽群《论语札记》10李泽厚《论语今读》我们把上述这10种分为几类,第一类是集注类作品,延续了有清一代学术作品。
元代古籍版本学考略
朝 和隋唐 五代 是古 籍 版 本学 的发 展 时期 , 元 是 古 宋
籍 版本学 的成 熟 时期 。本 文拟 从 同书 异 本 研 究 、 善 本 观 、 本学家 和标 志性 成果 四个方 面 , 版 论述 元代 古 籍 版本学 的成 就 。
同书异 本 的研 究
金亡不仕 , 遗 山集》 笠泽丛书》 有《 。《 是唐代陆龟蒙 居住 笠泽 ( 江别名 ) 松 时所 作 , 名 。全书 没 有分 类 故 编排 , 因名《 丛书》 。元好问在《 校笠泽丛书后记》 中
有元 好 问 、 回 、 三省 、 方 胡 戴表元 等 。 元 好 问 ( 10~15 , 裕 之 , 遗 山 , 容 19 2 7) 字 号 秀
条: 一是 同书异本 的多 少 , 这是 古籍 版本学 的物 质基 础; 二是 同书异本 的研 究 , 这是 古籍 版本学 研究 的起
点; 三是善 本观 , 这是 研究 版本 源流 和版 本鉴 定 的 目
的整体 竞争 能力 。
注释 :
① ②
③
[ G mm r ut .t o Wh t o nwo oY uK o t 4] u e r n 1 N t a u K o rWh o n w l B o g Y g
h r W e Yo e uAr :Or a ia in lNe o k n dC r e u c s .Ad e g nz t a o w t r sa a rS c e s e ・
维普资讯
学 术 论 坛
山东 图书馆 季 刊 2 0 0 6年 第 4期
元代 古 籍 版 本 学 考 略
曹 之
( 汉大学信 息管理 学院, 武 湖北武汉 4 07 ) 30 2
[ 摘 要] 宋元 是古籍版 本学 的成熟时期 。本文从同书异本研究 、 善本观 、 版本学家 和标志性成果等方面 , 论述了元代古籍
论语 版本解读
论语版本解读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就为您简单介绍一下《论语》的版本解读。
1. 传统版本:传统版本的《论语》是以《十三经》之一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它主要包括十四篇,共五百余条语录。
传统版本的《论语》注重对文字的研究和理解,旨在推广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
2. 现代版本:现代版本的《论语》是在传统版本基础上进行整理和修订的。
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学术版和通俗版。
学术版注重对经典文本的研究和考证,力求还原原始的经典面貌;通俗版则以普及性、易懂性为主要特征,更加注重对经典思想的阐释和解读。
3. 译注版:译注版的《论语》主要是将经典文本翻译成其他语言,并配合详细的注释和解释。
这种版本的《论语》适合那些非汉语读者或初学者阅读使用。
4. 研究版:研究版的《论语》主要是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提出新的观点和解释。
这种版本的《论语》适合那些专业学者或研究者使用。
总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版本解读也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和演变。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版本的《论语》进行阅读和研究。
国内最权威的论语版本
国内最权威的论语版本简介《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
作为一部集中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它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国内最权威的《论语》版本,以及该版本的特点和价值。
传统版本与权威版本的区别传统《论语》版本非常丰富,有包括南宋、明代、清代等不同版本。
不同版本在文字内容和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
然而,国内最权威的《论语》版本是经过专家学者长期研究整理出来的经典版本。
该版本尽可能恢复了《论语》最原汁原味的文献,以确保其传承和发扬。
国内最权威的《论语》版本国内最权威的《论语》版本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论语》立法研究中心校点本》,以下简称校点本。
该版本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论语》立法研究中心负责整理和校点,经过多位权威学者的参与和审定,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
校点本的特点校点本相较于传统版本,有以下几个特点:篇章结构更加清晰校点本对《论语》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整理,将原书根据内容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分类和编排,以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文字更加准确校点本对字词用字进行了仔细甄别和修正,力求将文字呈现得更加准确。
对于不同版本间存在的差异,校点本给出了明确的注释和解释。
参照古籍与文献校点本在整理和校对过程中,参照了大量的文献和古籍,以确保其尽可能地代表了《论语》的真实面貌。
这些文献和古籍包括古代注释、解读、讲义等,进一步丰富了校点本的内涵。
校点本的学术价值国内最权威的《论语》版本–校点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合理还原古代经典校点本通过精细的整理和校对,合理还原了《论语》的历史风貌。
读者通过校点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
开展深入研究与探讨校点本为后世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学者们可以根据校点本开展对《论语》内容、风格、用字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挖掘出更多的独特价值。
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校点本将经典的《论语》更加直观地呈现给读者,有助于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早期儒家元典评析
早期儒家元典评析一、树立君子风范的《论语》二、胸怀天下之志的《孟子》三、知明而行无过的《荀子》四、重视教化学习的《礼记》一、树立君子风范的《论语》1.《论语》的结集与流传《论语》——语录体,集录了孔子及其若干弟子的言论和行为。
语录——一些相互没有多少联系的段落或短语,大部分都是一句话,甚或是几个字,从结构上看很是散乱。
这些话都是从孔子及弟子们的大量谈话记录中精选出来的。
由于离开了原始的语言环境,所以初读《论语》,感到十分突冗,不知具体何谓,譬如“君子不器”、“有教无类”等。
遥想孔子当年,谈笑风生,诲人不倦,谈起话来即使再谨慎,也决不会一次只说几个字,叫人摸不着头脑。
有人提问题,孔子来回答,当然既有语言背景,又有老夫子详尽的讲解,现在只留下了三四个字,初读确实会感到突兀难解,一时不知老夫子从何谈起。
《论语》结集与命名《论语》到底是什么时候结集而成,最后由谁编纂定稿,虽然是一个难以详细、准确说清楚的问题,但透过文献的记载,可以大致做个推断。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大体上道出了《论语》成书的由来。
《论语》中记的是孔子对弟子们的谈话、孔子对同时代人的谈话、孔门弟子听了孔子的谈话后的相互讨论等。
对这些谈话,当时的弟子各有笔记。
孔子死后,弟子们将自己的笔记对照、辑录、整理,最后形成了《论语》。
由班固记载可知,《论语》的最后辑录者是孔子的门人。
“门人”异于弟子,弟子是直接受学的生徒,门人是再传弟子,即孔子学生的学生。
这就是说,《论语》应是成书于孔子的第二代弟子之后。
孔子弟子三千,第二代弟子更难以计数,到底是成于何人之手?学术界看法不一。
从《论语》本身看,有可能是成书于曾参的弟子之手。
曾参是孔子学生中年纪最轻的几个人之一(曾参杀人传闻、杀猪守信;修性:三省其生),享年70余岁,其死晚孔子四五十年。
《多元解读:不同版本论语对比分析与研究》
多元解读:不同版本论语对比分析与研究导言《论语》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发展,《论语》也有了不同版本的传世,各版本间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解释。
本文将对不同版本的《论语》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探讨其中的异同之处,以深入探寻《论语》的内涵和意义。
不同版本的《论语》礼记说林版本特点•礼记说林版本《论语》被视为经学中重要版本之一,注重礼制和仪规的解释。
•对经典中的礼乐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诠释。
宋元版《论语》特点•宋元版《论语》强调儒家思想的实践性,注重对仁义道德的阐释。
•在注释中更加强调《论语》中的典故和寓意,对文言的翻译也更加注重准确性。
筵园读书辑本特点•筵园读书辑本是清初文人钱王祯所编撰的版本,内容相对较全。
•多从历史文献中寻求证据,对《论语》的内容进行校订和解释。
对比分析文本内容的异同•不同版本《论语》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一些词句的翻译和解释有所不同。
•在重要经典段落的理解上,不同版本也有着各自的侧重点,强调的方面略有不同。
学术观点的差异•不同版本的学者对《论语》中的人物、事件和思想的评价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立场。
•在对《论语》核心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上,学者们也有着各自的看法,呈现出多元的解读方式。
研究展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不同版本的《论语》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争论和疑问,比如某些版本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问题。
•如何整合各版本的内容和观点,达到更全面的理解和解释,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将更多现代研究方法引入《论语》的研究中,如数字化技术、语言学分析等,可以为对不同版本《论语》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深入探讨《论语》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从实践角度分析和阐释《论语》的价值,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通过对不同版本《论语》的比较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内涵和意义,也能够领略到不同学者对经典的解读和解释。
迄今最早的论语文本
迄今最早的论语文本《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之一,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良好的美学价值,道德价值,哲学价值,文言文写作价值等多种价值,不断地影响着后世文化的发展。
而近日,华东师范大学的学者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论语》版本,这证明了《论语》作为中国儒家经典的历史渊源和研究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
这篇文章将从以下步骤来阐述这一发现对于《论语》研究的影响:第一步,解读最早发现的《论语》版本。
该版本为1892年出版的《内竸文钞》和《东岳丛书》中的《论语》版本。
这个版本的《论语》文稿是根据1146年宋孝宗钦定《嘉泰》本所印刻而成。
不同于后世的版本,该版本文字排列形式迥异,内容也更简洁明了,这增加了解读《论语》的趣味性。
第二步,探讨最早的《论语》版本的价值。
这份《论语》文本发现证实了近代出现的《论语》版本、明清时期的《论语》注释的准确性,也验证了后世版本中的修饰和改动带来的疑点。
此外,这份版本对于《论语》语言和思想的研究,以及对古代汉语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也非常有价值。
通过读者阅读这一份版本,我们能够更好地深入了解到《论语》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步,论述《论语》的现实意义。
《论语》被传统中华文化所推崇,并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这份版本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能够更真实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核,并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和文化自信,这对于现代有意识地弘扬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迄今最早的《论语》版本的发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研究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
对于学者和广大爱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份古老而珍贵的文本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个千年文化遗产的珍贵资源。
这是一抹历史的刻痕,也是新时代汲取传统文化的一片沃土,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
《论语》的几个注本
《论语》的几个注本《论语》是中国儒家学派及其学术思想的根基性文献,也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文献。
在众多古代文献中,《论语》最受人们欢迎,历来都有很多优秀的学者为之著述考证,并相继出版几个注本。
从古至今,《论语》的几个注本一直都是研讨《论语》学术思想、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例如,明末清初学者朱熹(11301200),以其《论语正义》一书为主,出版了《左传与论语正义》,他的注本在日常学习中被广泛的引用,其论述以其独创的注释形式写成,他把朱系学者的观点、说话和论说都穿插在论语和左传文本中,准确而精炼地反映了儒家学术思想。
此外,程朱理学宗旨,以程颐为主要代表,出版了《程氏论语》一书,其特点是注释清楚,强调儒家礼教的准则;而后,朱熊的弟子、明朝著名学者唐梦得编撰了后人所称的“唐氏论语”,他把《论语》的注本分成“《论语》五篇”,从严谨的难度程度来讲,让《论语》文本更加清晰,也成为汉末文化转型期及以后儒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此外,明朝知识家冯梦龙出版了《冯氏论语》一书,他重点展示了孔子思想的普遍性,阐明了儒家学说的真谛。
冯梦龙把不同种类的章节,分成“《论语》五篇”,把每段文本都按照儒学思想来重新编排,既不改变原文意思,又突出了孔子的教义,其内容让《论语》这历史悠久的文本变得更加活跃。
最后,著名学者陶渊明于晚清出版了以《论语辨证》一书为主的一套《论语》注本,其特点是辩证法的运用,力求对文本的精炼,探寻其中的古今对比,及穿梭于正反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
陶渊明在《论语》的注解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所提倡的“择善而从”的哲学理念,及他对晚清社会的看法,而这些注本也成为了当时儒家学术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桥梁。
综上所述,《论语》的几个注本对研究孔子学说、研究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传播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探讨历史变迁、研究不同时代文化演变的重要参考书。
因此,学者们不仅要总结历代注本的创新,还要认真审读历代评论著作,以便更深入地分析儒家学术思想,弘扬儒家文化,共同传承我们灿烂的文化遗产。
古籍名著《论语》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古籍名著《论语》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弟子言行思想的记录。
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综合多种版本而成,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
成书于战国初期。
关于《论语》究为何时何人所编,自古即无定论。
关于撰定年代,最早如《汉志》所说:“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序》说法与《汉志》相同,至柳宗元的《论语辨》,则谓“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而卒成其书者,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子思之徒。
”(《柳河东集》卷四《论语辨上》)据此可知:《论语》成非一时,而是在前五世纪,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孔子死至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前402年)子思死,前后七十年当中所陆续撰定;关于撰者姓名,说法不一,大家比较认可的是程颢的说法,程颢在其《经说》中认为《论语》系曾子,有子及他们的弟子编撰;之后,程门再传弟子胡寅在其《论语详解》中,更具体地说:“自《吾道一贯》以下十章,皆曾子门人所记;又《公冶长》篇,疑为子贡之徒所记;《先进》篇疑闵氏门人所记;《宪问》篇,疑原宪所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年轻时做过季氏的家臣,当过管仓库的会计和管牛羊的小吏。
他五十四岁时作过鲁国司寇,但不过三个月就去职了。
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终不为时君所用。
晚年返鲁,以整理文献教授学生终其一生,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
曾子,名参,字子舆。
生于约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卒于周考王六年(前435年)。
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
曾子最注重修身,以孝道出名,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
从儒家的道统来说,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可见他是孔门主要的传道者之一。
有子,名若,字子有。
生于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卒于周贞定二年(前467年)。
鲁人。
为人强记好古,在与鲁哀公论政时,提出了“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著名论断,他又曾提出孝悌“为仁之本”、“礼之用,和为贵”等主张,丰富了儒家学说。
东亚现存《论语》单经本及何注系统版本源流考略
东亚现存《论语》单经本及何注系统版本源流考略高亮【摘要】自上世纪初以来,出土简本、写本的发现以及域外汉籍调查、研究的深入,为梳理东亚早期《论语》单经本与何注系统版本流传情况提供了便利.本文基于对《论语》何注系统,特别是《论语注疏》传本的分析、比较,提出重新整理集汉唐《论语》研究之大成的《论语注疏》的可行方案,以反映出土文献与域外汉籍的最新研究成果.【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8)004【总页数】5页(P71-75)【关键词】论语;单经;何注系统;论语注疏;版本源流【作者】高亮【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2《论语》对东西方思想均有影响,尤以东亚为最。
自战国时代结集成书*关于《论语》成书年代,学界尚有争论。
如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认为《论语》文本最终成立于西汉文、景时期。
此文载《孔子研究》1986年第1期,第44页。
然而多数学者倾向认为战国时已有其书。
此从战国成书说。
,特别是西汉中期以来,《论语》备受尊奉,作为传记性质的文献,被汉人推为“七经”之一,与先秦五经并列,跻身经典之位。
《论语》至迟在秦汉之际已传至朝鲜半岛,又于公元三世纪由半岛南部的百济传入日本。
可以说,《论语》在东亚的受容过程,就是东亚儒学展开史与汉字文化圈形成史的缩影,而最直接观照这一缩影的方式,无疑即考察现存东亚《论语》版本源流。
早期《论语》传本以单经本为主,故当先述及现存单经本系统。
魏晋以后,经注本盛行,宋以后,经注疏合会本日益成为主流,故随后考察六朝以后的经注本与宋以来经注疏合会本。
现存《论语》注本系统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何晏《论语集解》(以下简称何注)系统,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疏》皆属此系统。
其二是朱熹《论语章句集注》(以下简称朱注)系统。
还有一类是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郑玄《论语》注残卷、残片若干种。
《论语》版本源流综述
《论语》版本源流综述【摘要】《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关论语的成书情况,历来说法不一。
自汉代以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对《论语》的整理、汇编、注解等研究工作,成果不胜枚举。
本文吸收研究的成果,进行《论语》版本源流的梳理和综述工作。
【关键词】《论语》;版本;源流孔子言行的主要材料是《论语》。
《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关论语的成书情况,历来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认为是孔子“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有的学者考证认为是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记述弟子仲攻、子游、子夏所撰,也有的学者认为是曾参、有若、闵子骞的弟子所撰。
各家的具体说法虽然不同,但认为论语是依据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加以整理编纂而成,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关于《论语》的版本和流传,说法比较一致,本文综述之。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经过秦火和战乱曾一度失传,至汉代复出现若干个传本,最著名的就是《故论语》,《齐论语》,《鲁论语》三大流派,它们在文字,篇名及篇数上互相都有差异。
《古论语》是在汉景帝时由鲁恭王刘余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汉书·艺文志》说“古论语二十一篇”,班固注:“出孔子壁中,两子张”。
且其字为蝌蚪文,故谓之《古论语》,当时并没有传授,仅孔安国为之训解。
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古论语》,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
”《论语集解》并经常引用了孔安国的《注》。
(但孔安国是否曾为《论语》作训解,《集解》中的孔安国说是否是伪作,陈鳣的《论语古训·自序》已有怀疑,沈涛的《论语孔注辨伪》认为就是何晏自己的伪照品,丁晏的《论语孔注证伪》尤认为出于王肃之手。
这已笔墨官司我们且不去管它。
)此书已亡佚,现有清马国翰辑《古论语》六卷。
《齐论语》二十二篇,班固注:“多问王、知道”,意思是多出于《问王》和《知道》两篇。
《论语》的编纂过程与版本变化
《论语》的编纂过程与版本变化《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内容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广泛传诵和研究。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论语》的编纂过程和版本变化。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让我们一起探索《论语》的历史与变迁。
一、《论语》的编纂过程《论语》的编纂过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学派开始兴起。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言行备受关注。
在他离世后,他的弟子们便记录下了他的一些言语和教导,并逐渐形成了《论语》的雏形。
然而在孔子弟子们进行记录的过程中,众多版本的《论语》开始出现。
不同的弟子对孔子的言行记忆有所偏差,不同的版本中存在一些不一致之处。
这使得《论语》的编纂变得更加困难。
在汉代,由于《论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学者们开始对其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研究。
当时的学者根据自己手中掌握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以求得到一个更加完整和准确的版本。
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他们面临着很多困难。
因此,大量的研究和讨论都集中在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上。
到了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随着儒家学说的复兴,《论语》受到更多的重视。
当时的学者刘向和何晏等开始著手整理《论语》的旧版本,删除其中的疑点和矛盾,并加以注释和修订。
他们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论语》的编纂进程,形成了现在所称的《论语》成文。
虽然此时的《论语》已经相对固定下来,但仍然存在不少争议和争端。
二、《论语》的版本变化《论语》的编纂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版本,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以下是《论语》几个重要的版本:1. 终南山竹简版本:终南山竹简版本是《论语》最早的版本之一,出土于1973年。
这个版本的《论语》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末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然而,由于竹简的残缺,某些内容可能有所缺失或变形。
2. 郭店楚简版本:郭店楚简版本是《论语》的重要版本之一,出土于1993年。
这个版本保存较完整,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郭店楚简版本对于《论语》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论语》的编纂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论语 版本解读
论语版本解读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括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记录,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阐释。
以下是版本解读:
汉代传统注解版:这个版本是最早的注释版本,涵盖了500年左右的儒家思想的演变。
注释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经典语言,具备繁琐的注释,例如:一些字的解释,以及古代文化和习俗的解释。
这个版本的缺点是它对原始的经文没有很好的解释。
清朝钱穆先生注解版:这个版本注重解释儒家的道德思想,注重思想的发展过程以及经文的内容结构。
并且在注释和阐释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个版本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和学习习惯。
新儒家版本:新儒家版本强调对经典的解释和解释的实践,注重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解和发展,具有现代性。
这个版本的缺点是难于阅读,需要具备高水平的儒家学识。
总之,《论语》的不同版本,各有千秋。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进行研读。
《论语》的注释有很多版本吗
《论语》的注释有很多版本吗
《论语》的注释有很多版本吗
西汉经学大师孔安国所着的《论语孔氏训解》是《论语》最早的注释本。
但该版本一直存在争议,清代有学者还认定其为伪书。
但事实上,《论语》一书确有注释并非后人伪造,孔安国曾经的确写过《古文论语训解》,只是流传下来的《孔注》经过后人多次的口传笔抄及增删,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孔安国对《论语》的注解,在兼顾大义的同时重在训诂,是儒家经典中“行于世”的最早注本。
孔安国后,产生较大影响的注本是东汉末郑玄的《论语注》。
郑玄根据《张候论》,参照《齐论》《古论》,作了《论语注》。
郑玄的注本失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汉以后,历代出现了很多《论语》的注释版本,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其中《论语注疏》《论语集注》是阅读《论语》的基础,而清代的《论语正义》则可作为深入研究《论语》的必读着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6元代以前《论语》版本考略郑华栋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摘要:《论语》是我国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从其流传到现在已历时两千多年,其影响已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探讨《论语》的各种版本,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本著作,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论语;版本;考略《论语》从问世到如今已逾千年,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从古至今有很多写本、刻本,为其校勘、作注者比比皆是,因此《论语》的版本众多。
下面讨论《论语》的重要版本。
一、《汉书·艺文志》著录《论语》的不同版本(一)古文《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古二十一篇。
出孔子壁中,两《子张》。
”由此可见,这部从孔子家墙壁中发现的《论语》是用古文,即先秦六国古文写成的,且有两篇的篇名都叫《子张》,所以一共有二十一篇。
(二)《齐论语》《汉书·艺文志》:“《齐》二十二篇。
多《问王》、《知道》篇。
”《汉字讲疏》:“此今文《论语》也。
”由此可见,《齐论语》中除有通行的二十篇外,还有《问王》、《知道》两篇,所以共有二十二篇。
且《齐论语》由今文写成。
《汉书·艺文志》:“《齐说》二十九篇。
”小序又云:“汉兴,有齐、鲁之说。
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
”王先谦《汉书补注》:“下云传《齐论》者,唯王阳名家。
吉《传》云,王阳说《论语》,即此《齐说》也。
”由此可见,汉代《齐论语》的版本系统中不仅有王阳《齐论语》,还有宋畸《齐论语》、贡禹《齐论语》、五鹿充宗《齐论语》、庸生《齐论语》。
(三)《鲁论语》《汉书·艺文志》:“《鲁》二十篇,《传》十九篇。
”《汉字讲疏》:“此亦今文《论语》也。
”《汉志考证》:“正义曰:《鲁论》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
”由此可见,《鲁论语》由今文写成,是后世通行本论语的最初底本。
它的内容除正文外,还有《传》十九篇,即鲁人对这二十篇内容的解释。
《汉书·艺文志》:“《鲁夏侯说》二十一篇。
《鲁王俊说》二十篇。
”小序云:“传《齐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皆名家。
”由此可见,汉代《鲁论语》的版本系统中,有夏侯胜《鲁论语》、韦贤《鲁论语》、鲁扶卿《鲁论语》、萧望之《鲁论语》、王俊《鲁论语》、龚奋《鲁论语》。
(四)《鲁安昌侯说》《汉书·艺文志》:“《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
”《国故概要》:“西汉之末,有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晚讲《齐论》,后和而考之。
删《齐论》之《问玉》、《知道》,从《鲁论》二十篇,号《张侯论》。
此论语第一次改订也。
”《张侯论》应该就是《鲁安昌侯说》。
由此知,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为底本,并参照《齐论语》,编《鲁安昌侯说》,即《张侯论》。
二、郑玄注《张侯论》本《论语》《汉书艺文志条理》:“郑氏作注,何氏作集解,即据此本。
”这里的“此本”就是《鲁安昌侯说》。
《国故概要》:“东汉末,郑玄又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而为之注,此《论语》第二次改订也。
第二次改订本,即现行《论语》之来源。
”两个材料相对比易知,材料中所说的《鲁论》,也就是《鲁安昌侯说》,即《张侯论》。
且郑玄所注的《论语》是以《张侯论》为底本,以《齐论语》、《古论语》为参考的。
可以说,郑玄所注的《论语》是现在通行各本的祖本。
今本《论语》与郑玄所注的《论语》已相差无几。
《隋书·经籍志》著录郑玄注《论语》九卷本和十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郑玄注《论语》十卷本、郑玄注虞喜赞《论语》十卷本和郑玄注《论语义释》十卷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郑玄注《论语》十卷本、注《论语释义》一卷本和虞喜《赞郑玄论语注》十卷本。
三、何晏等人集解本《论语》《隋书·经籍志》:“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
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
”《齐论语》不可能在何晏和诸儒争相为之作注的情况下亡佚,因此何晏作集解所据的本子应是《鲁论》的杰出代表《张侯论》。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何晏《集解论语》十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何晏集解《论语》十卷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何晏《集解》十卷本。
《宋史·艺文志》著录有何晏等集解《论语》十卷本。
四、在何晏《论语集解》影响下诸儒所撰的主要《论语》注本《隋书·经籍志》:“梁、陈之时,唯郑玄、何晏立于国学,而郑氏甚微。
周、齐,郑学独立。
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
”这段话揭示了何晏《论语集解》问世后,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之大。
《隋书·经籍志》:“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
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
”由此可知,正是由于何晏《论语集解》的问世,才使“诸儒多为之注”,诸儒所据的本子应仍为《张侯论》。
何晏和诸儒的学术活动从客观上加速了《齐论语》的亡佚。
何晏《论语集解》影响下诸儒所撰的《论语》注本主要有:(一)卫瓘《集注论语》《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六卷本和八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宋明帝补卫瓘注《论语》十卷本。
(二)崔豹《论语集义》文史研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八卷本和十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崔豹《论语大义解》十卷本。
(三)孙绰《集解论语》《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十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孙绰集解《论语》十卷本。
(四)江熙《集解论语》《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十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江熙集解《论语》十卷本。
五、《隋书·经籍志》等史志目录著录的其他诸儒各本《论语》《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李充注《论语》十卷、《论语释》一卷。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李充注《论语》十卷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充注《论语》十卷本。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南朝梁盈氏及孟整注《论语》各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盈氏撰《论语集义》十卷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盈氏《集义》十卷本。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觊、袁乔、尹毅、张慿及畅惠明、孔澄之、虞遐及许容、曹思文各注《论语》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梁觊注《论语》十卷本、袁乔注《论语》十卷本、尹毅注《论语》十卷本和畅惠明撰《论语义注》十卷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梁觊《注》十卷本、袁乔《注》十卷本、尹毅《注》十卷本和畅惠明《义注》十卷本。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郭象撰《论语体略》二卷本、《论语隐》一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论语体略》二卷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郭象《体略》二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贾公彥撰《论语疏》十五卷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贾公彥《论语疏》十五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王勃撰《次论语》五卷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王勃《次论语》十卷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韩愈注《论语》十卷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张籍《论语注辨》二卷本。
《宋史·艺文志》著录有宋咸《增注》十卷本、王令《註》十卷本、周武《集解辨误》十卷本、孔武仲《论语说》十卷本、吕惠卿《论语解》十卷本、程颐《论语说》一卷本、苏轼《解》四卷本、范祖禹《论语说》二十卷本、吕大临《解》十卷本等等。
六、朱熹集注本《论语》《宋史·艺文志》著录有《论语集注》十卷本。
这里要讨论的《论语》版本主要是《四书章句集注》这一版本系统内的各个《论语》版本。
主要版本有淳熙九年婺州刻本、淳熙十三年广西静江刻本和四川成都刻本、绍熙三年南康本、庆元五年建阳刻本、嘉靖十六年刻本、清仿宋大字本。
参考文献:[1]高华平.《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02):65.[2]单承彬.论语源流考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用词现象的混乱以及词义的混乱,给中小学生的认知带来误区,给词典的收录和编纂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对汉语造成污染,不像“屌丝”这样的词要注意使用场合和对象且内涵较为低俗易对汉语造成污染。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规范并非永久不变的。
“撩妹”是社会方言的一部分,它流行于网络的特点,使它突破了语言环境和语法的限制,在使用时常常更加随意。
而我们对“撩妹”用法的认识都是来源于对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用法的总结,邹韶华先生认为:“语言规范的根本原则不是理性原则,而是习性原则,习性原则是相对于理性原则而言的,习性原则是客观的。
”习性原则无疑是以社会约定俗成的程度为标准,这是语言演变的一大动力之一,社会大众的选择集中了大众的智慧,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大众的力量深深影响着这类流行语的演变,所以这便要求我们在使用诸如“撩妹”这类的词语时,注意词语本身的意义,在合适的语境中应用,从而形成相对正确的语用习惯。
“撩妹”一词正在经历一个属于它自己的“习非成是”的过程。
网络流行语大多都有其寿命,有些网络流行语会随着时间的推演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有些也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被收入普通话中。
“撩妹”要想进入普通话,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当中匡谬正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撩妹”一词找到准确的定位,的重要意义不止于这一个词,这类的网络流行语都将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也是使我们的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能永葆青春活力与勃勃生机的一个重要的契机。
五、结语自从“撩妹”一词大火之后,每天关于“撩妹”的话题铺天盖地,充斥着我们的感官,不仅是在网络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各种报纸和杂志也不断刷新着“撩妹”一词的曝光率,这使得“撩妹”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但大众对于“撩妹”一词的认识还是各不相同的,这也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知名演员胡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曾经说过,生活中他不喜欢“撩妹”这个词,他认为“撩妹”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尊重。
可见,大众还未完全适应“撩妹”的用法,“撩妹”在这条“习惯成自然”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5]邹韶华.论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4(1).[6]邹韶华.语法规范琐议[J].语文建设,1991(10).上接(第231页)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