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言文专题复习——通假字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字。
在文言文中,由于字形、音义等方面的相似性,有些字可以通用。
掌握通假字对于学好文言文阅读十分重要。
下面是部编版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汇总。
人物篇1.曰、谓、_语_、言:表示说的动作,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他_曰_:“今日天气好。
”与他谓:“今日天气好。
”2.子、孀、_儿_、嗣:表示子孙、后代,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我有三_子_与我有三孀。
3.吾、予:表示“我”,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_吾_之德与予之德。
4.汝、尔:表示“你”,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_汝_之言与尔之言。
5.彼、其:表示“他、她、它”,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_彼_之言与其之言。
动词篇1.行、走:表示行走的动作,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他_行_过来了与他走过来了。
2.入、入:表示进去的动作,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他_入_屋里与他入屋里。
3.乘、坐:表示乘坐的动作,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他_乘_车回家了与他坐车回家了。
4.悟、觉:表示明白、领悟,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他对这个问题_悟_了与他对这个问题觉了。
名词篇1.皇帝、天子:称呼皇帝的词,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_皇帝_驾到与天子驾到。
2.宫殿、宫室:表示皇宫的建筑,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_宫殿_巍峨与宫室巍峨。
3.朝廷、王朝:表示朝廷、政府机构,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_朝廷_庄重与王朝庄重。
形容词篇1.美丽、妍丽:表示美丽的事物,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这朵花_美丽_与这朵花妍丽。
2.善良、仁慈:表示善良的品质,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他_善良_与他仁慈。
连词篇1.而、且: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他聪明_而_努力与他聪明且努力。
2.若、如:表示条件或假设,可以互换使用。
例如:我_若_有时间就会去与我如有时间就会去。
结论以上是部编版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汇总。
通过掌握这些通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在实际阅读中,要根据语境和意思选择合适的通假字进行替换。
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
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11、说yuè通“悦”,高兴(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宣王说之《滥竽充数》(3)公输盘不说《公输》(4)秦王不说《唐睢不辱使命》2、女rǔ通“汝”,你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3、知zhǐ通“智”,明智;智慧(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2)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4、厌yàn通“餍”,满足学而不厌《论语·述而》5、还xuán通“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6、汤tàng通“烫”,用热水焐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7、齐jǐ通“剂”,药剂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8、止zhǐ通“只”,只有(1)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狼》(2)技止此耳《黔之驴》(3)止午、未、申三时《西湖游记二》9、亡wú通“无”,没有(1)日知其所亡《乐羊子妻》(2)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3)最喜小儿亡赖《清平乐·村居》10、屏bǐng通“摒”,放弃;扔掉屏弃而不用《为学》11、帖tiē通“贴”,粘对镜贴花黄《木兰诗》12、火huǒ通“伙”,同伴出门看火伴《木兰诗》13、尔ěr通“耳”,罢了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14、争zěn通“怎”,怎么样争渡,争渡《如梦令》15、见xiàn通“现”,出现(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2)下见小潭《小石潭记》(3)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才美不外见(表现)《马说》16、竦sǒng通“耸”,耸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17、阙quē通“缺”,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18、阙quē通“缺”,过失,缺点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19、反fǎn通“返”,往返;返回(1)始一反焉《愚公移山》(2)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20、强jiāng通“僵”,僵硬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21、道dǎo通“导”,引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22、曷hé通“何”,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23、熙xī通“嬉”,开玩笑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24、具jù通“俱”,详细,全部,都(1)具以情告《周处》(2)百废具兴《岳阳楼记》25、辑jí通“缉”,连缀辑以翡翠《买椟还珠》26、遽jù通“讵”,就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27、要yāo通“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28、坐zuò通“座”,座位满坐寂然《口技》29、扳pān通“攀”,牵,引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伤仲永》30、攀bān通“扳”,往里拉右手攀右趾《核舟记》31、指zhí通“直”,一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32、惠huǐ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33、厝cuò通“措”,放置一厝朔东《愚公移山》34、陇lǒng通“垄”,高地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35、蕃fán通“繁”,繁盛,众多可爱者甚蕃《爱莲说》36、那nǎ通“哪”,怎么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37、距jù通“拒”,抵挡子墨子九距之《公输》38、诎qū通“屈”,折服公输盘诎《公输》39、诎qū通“屈”,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40、圉yù通“御”,抵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41、有yòu通“又”,整数后的零头(1)舟首尾长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42、衡héng通“横”,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43、衡héng通“横”,梗塞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4、甫fù通“父”,古代男子的美称,通常作人的表字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45、与yǔ通“欤”,吗(1)轻寡人与《唐睢不辱使命》(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6、错cuò通“措”,注意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47、仓cāng通“苍”,灰色仓鹰击于殿上《唐睢不辱使命》48、谕yù通“喻”,明白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唐睢不辱使命》49、华huā通“花”,花朵荔枝……华如橘,春荣《荔枝图序》50、裁cái通“才”,仅仅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51、材cái通“才”,才能(1)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2)吾材之敏,倍人也《为学》52、適zhé通“谪”,强迫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53、以yǐ通“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54、唱chàng通“倡”,倡导,号召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55、被pī通“披”,穿着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56、食sì通“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马说》57、僇lù通“戮”,被贬的人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58、趣qū通“趋”,去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59、暴pù通“曝”,晒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60、畔pàn通“叛”,背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1、忍rèn通“韧”,坚韧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2、曾zēng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3、拂bǐ通“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4、属zhǔ通“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65、无wù通“毋”,不要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66、赀zī通“资”,资财持其赀去《越巫》67、直zhí通“值”,价值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68、辟bǐ通“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鱼我所欲也》69、邪yé通“耶”,吗,呢(1)其真无马邪?《马说》(2)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送董劭南游河北序》70、辩biàn通“辨”,辨别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初中古代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总结21、案:同按审察,察看。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1 / 21 / 21 / 2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一、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3、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助词,吗。
) 5、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 6、止.有剩骨(“止”通“只”。
) 7、止.增笑耳(“止”通“只”,只是。
) 二、古今异义词1、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古“渐渐”,今“稍微”)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此”,今为判断词。
)3、或.以钱币乞之(或:古“有的”,代词。
今“或许”。
)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 5、卷卷有爷.名(爷:古“父亲”,今“祖父”。
) 6、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只”作副词,今“但是”。
) 7、出郭.相扶将(郭:古“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 8、赏赐百千强.(强:古“有余”,作数词,今“强大,坚强”。
)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王侯的自称”,今“孤单,孤苦”等。
治:古“研究”,今“治理”。
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作学位。
) 10、但.当涉猎(但:古“只”,今“但是”。
) 11、见往事..耳(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 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只”,今“但是”。
) 13、虽.人有百手(虽:古“即使”,今“虽然”。
) 14、会.宾客大宴(会:古“适逢”,今“会议”。
) 15、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大腿”,今“屁股”。
) 16、宾客意少.舒(少:古“稍微”,今“指数量少、年龄小”。
) 17、河.、渭不足(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 18、逐走.(走:古“跑”,今“行走”。
) 19、盖.(古“表示原因,有原来的精神”,今“遮盖”。
) 20、地维.绝(维:古“绳子”,今“维护,维持”。
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TAG:通假字初中文言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九年级文言文全部通假字
九年级文言文全部通假字在九年级的文言文中,有很多字是使用通假的,既可以用繁体字也可以用简体字表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及其简体字对应关系的示例:1.通假字“乾”,可以用“干”代替。
2.通假字“卮”,可以用“只”代替。
3.通假字“兀”,可以用“勿”代替。
4.通假字“仂”,可以用“乐”代替。
5.通假字“氺”,可以用“水”代替。
6.通假字“比”,可以用“必”代替。
7.通假字“后”,可以用“後”代替。
8.通假字“請”,可以用“请”代替。
9.通假字“親”,可以用“亲”代替。
10.通假字“卅”,可以用“三十”代替。
以上仅是一些通假字的示例,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通假字。
在写九年级文言文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通假字或简体字,但要注意在整篇文言文中保持一致,不要混用。
以下是一篇使用通假字的九年级文言文示例:太平天國太平天國之興也,蓋勢哉!天下乾卨之咸知其不能以久機故,是以農民起於鄉野,毫不比乎世河俗廊廟之中久矣。
且以二十載興,太平天時之有未然哉!夫古人云,人生七十古稀。
而廣受休土之苛政,實如介壯之年亡矣。
上帝哀之!經徕當道斯人,豈非受暇情淵迷邪?然國亡於流氓,可悲也,而被復國之重任者,未必皆予亦深思之。
建國以來,即謂反服飾易俗,終四民固已,而不思躬耕之履,不無遺憾。
比傳之藝詩是矣。
詩有兄弟之愛,有父子之情;有關雎之悲艷者,有渴樂之歌;有胡笳之響,有廢九歌之音。
然詩之宜令之一變,四面夾攻之論傳達也遠。
探聽者連及情狀,聞者不令頃刻。
打翻下筆之亢誕,原本虞幻之疑偽。
響以感人而不能,淺以勾心滋惑:非迄今親感參視以思,則三盛會鄉之有所未至草者,何也?閏之四月之過也,親念變通無止爾者頗多,此非微著於舉算也。
仍申牒而言之,暫關神闕,令掲功績途途,自方旅上,至於官府,面有委曲,神有傾動,文辭法書,博人所有,無處不賓客:信矣則如命,史可殄否,皆以謹察之。
予聞言之如此也:雖方今楚國,未可遽斬佳民。
何也?自苦.到復,未免蕭抱辭章文罪之無由,非齊魯之目者,唯道是由,敢為行登,重之,搖之耳。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人教版)
(一)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石壕吏》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陈涉世家》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木兰诗》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大全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之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之文言文通假字汇总通假字,是ZG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文言文通假字汇总,盼望对你有所关怀!文言文通假字汇总1.共通供,供给2.阙通缺,侵损3.说通悦,心服4.知通智,聪慧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辨别,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XX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影子,如:天下XX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反,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5.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
26.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7.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8.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XX之欲无厌。
29.当通倘,假如,如:当与XX相较,或未易量。
30.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1.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2.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七年级语文通假字
七年级语文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解析:“强”通“僵”,僵硬。
(出自《童趣》)
2.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说”通“悦”,高兴。
(出自《论语》)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析:“知”通“智”,聪明的。
(出自《论语》)4. 诲汝知之乎!
解析:“女”通“汝”你。
(出自《论语》)
5.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解析:“乌”通“无”,没有。
(出自《山市》)
6.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解析:“裁”通“才”,仅仅。
(出自《山市》)
7. 两则: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解析:“不”通“否”,表疑问。
(出自《世说新语》)
七年级下册
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解析:“扳”通“攀”。
(出自《伤仲永》)
2.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解析:“帖”通“贴”。
(出自《木兰诗》)
3.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解析:“火”通“伙”。
(出自《木兰诗》)
4.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析:“邪”通“耶”,语气词。
(出自《孙权劝学》)5. 《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解析:“坐”通“座”,座位。
(出自《口技》)
6.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解析:“止”通“只”。
(出自《狼》)。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部编版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通假字是指不同的字形,但读音相同的字,在古代的文言文中广
泛使用。
在学习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的过程中,了解通假字的意义和
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部编版初中文言文中常见
的通假字。
首先,我们来介绍几个常见的动词:有“得/de”、“取/曲”、“求/劬”、“追/椎”、“益/涉”。
其中,“得/de”表示获取、得
到的意思;“取/曲”表示取得、得到;“求/劬”表示费尽心力、苦
苦追求;“追/椎”表示紧追不舍、不放过;“益/涉”表示增加、提高。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些名词:有“车/辙”、“风/封”、“行/衡”、“坐/卧”、“川/泉”。
其中,“车/辙”指车轮碾压地面留下
的印记;“风/封”表示天气状况;“行/衡”表示平衡、称量;“坐/卧”表示坐着或躺着;“川/泉”表示河川或泉水。
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形容词:有“侈/尺”、“春/纯”、“顿/敦”、“同/铜”等。
其中,“侈/尺”表示过分奢侈;“春/纯”指新鲜、清新;“顿/敦”表示停滞不前、沉闷;“同/铜”表示成色好、
颜色鲜艳。
了解这些常见的通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同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增加我们
的文化底蕴。
九年级文言文全部通假字
九年级文言文全部通假字一、引言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将九年级文言文的部分句子使用平易近人的简体中文表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益,提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正文1. 《古文观止》中的句子通假字示例:原文:余亦举箚拨秮,躬亲退蚕。
通假字:我也拿起竹篾蒭,亲自退养蚕。
原文:余心既醉,目眩於乎湛冽之水,而笔从颠颉。
通假字:我心神已经陶醉,眼睛眩晕在清冽的水中,笔随着纷乱颠簸。
原文:天生骄子,然性豁达,未尝逞己也。
通假字:生来自诩者,但个性开朗豁达,从未显扬过自我。
2. 《红楼梦》中的句子通假字示例:原文:那里见得一个公子人背著通假字:那里见过一个公子人背着原文:他未免有些小激动,赶紧把嗓子付加上去道:“别吵!别吵!”通假字:他未免有些激动,赶紧放大声音道:“别吵!别吵!”原文:写回来,演一个好好儿受用。
通假字:写回来,演一个好好儿享受。
3. 《水浒传》中的句子通假字示例:原文:白日看不见爹,只好到晚上来守灵。
通假字:白天看不见父亲,只好到晚上来守灵。
原文:尔小儿蒙受尔教未曾出过孤身,尔岂识我人性大恶?通假字:你小孩蒙受了你的教诲从未独立,你难道不知道人性的邪恶?原文:其人虽不及石公胜似陈平。
通假字:这人虽然不及乔石优秀但胜过陈平。
4. 《西游记》中的句子通假字示例:原文:铁扇公主道:“有没有甚么法儿在那妖魔鬼怪老虎面前脱出网来?”通假字:铁扇公主道:“有没有什么办法在那妖魔鬼怪老虎面前逃离网罗?”原文:晦气城隍,不知事关何干,诸公并非晦气城隍的死对头。
通假字:瘟神,不知其中关系如何,诸位并非瘟神的死对头。
原文:看公公三尺童颜,自有盗圣失神之故,却不知迎门一声如山。
通假字:看公公看起来年轻无比,自己却不自量力,不知道打开门的一声轰动如山。
三、结语本文通过使用简体中文表达部分句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九年级文言文的意思。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阅读水平。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以下是一些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1. 案:同“按”,察看,审查。
2. 罢:同“疲”,疲劳,疲乏。
3. 颁:同“斑”,花白。
4. 板:同“版”,木板,竹板。
5. 便:同“扁”,轻车。
6. 裁:同“才”,刚刚。
7. 曾:同“增”,增加。
8. 唱:同“倡”,倡导,发起。
9. 冥:同“溟”,海。
10. 帖:同“贴”,粘贴。
11. 火:同“伙”,伙伴,同伴。
12. 父:同“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13. 干:同“甘”,甘心,愿意。
14. 函胡:同“含糊”,模糊不清的样子。
15. 华:同“花”,花朵。
16. 画:同“划”,划船。
17. 惠:同“慧”,聪明。
18. 要:同“邀”,邀请。
19. 与:同“屿”,小岛。
20. 亡:同“无”,没有。
21. 唯:同“惟”,只有。
22. 孰:同“熟”,熟悉。
23. 属:同“嘱”,嘱咐。
24. 造:同“燥”,干燥。
25. 知:同“智”,智慧,聪明。
26. 诎:同“屈”,弯曲。
27. 取:同“娶”,娶妻。
28. 舍:同“舍”,放下,丢下。
29. 少:同“稍”,稍微。
30. 田:同“畋”,打猎。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全集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全集一、引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在研究文言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字形,即通假字。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的用法和意义,掌握通假字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为初中学生提供一份完整的文言文通假字全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通假字列表以下是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列表:1. 曰(言)2. 知(智)3. 説(说)4. 行(去)5. 吾(我)6. 來(来)7. 門(门)8. 內(内)9. 於(于)10. 產(产)11. 止(足)12. 心(思)13. 身(兮)14. 居(履)15. 星(倖)16. 至(志)17. 將(将)18. 正(政)19. 餘(馀)20. 實(実)三、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通假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主要有两种情况:1. 地理名词:通假字可以用于表示特定地理名称,例如“天子”中的“子”实际上是指称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号。
2. 动词、形容词和副词:通假字可以在句子中起到表示动作、状态或程度等意义的作用。
例如,“曾”可用于表示过去的动作,“恒”可用于表示一直、常常的状态。
四、通假字的运用技巧在研究文言文时,掌握通假字的运用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以下是一些通假字的运用技巧:1. 注意上下文: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常常与上下文相关,因此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仔细分析上下文的意思,才能正确理解通假字的含义。
2.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学生可以逐渐熟悉和掌握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注意区分音形义:通假字有时会在音、形、义上与实际字形有所不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区分,避免混淆。
五、总结本文档为初中学生提供了一份完整的文言文通假字全集,包括通假字列表、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以及通假字的运用技巧。
希望学生通过研究和掌握这些通假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言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全集的内容,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文言文专题复习——通假字
文言文专题复习——通假字(66个)B活板(《活板》)板:同“版”,版面。
板印书籍(《活板》)板:同“版”,用雕版。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辨:同“辩”,辩论。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同“避”,躲避。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同“遍”,遍及,普及。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同“弼”,辅弼。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同“辨”,辨别。
C荡胸生曾云(《望岳》)“曾”(céng) :同“层”,重叠。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同“才”,才能。
裁如星点(《山市》)裁:同“才”,仅仅。
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同“措”,放置。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同“倡”,倡导。
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同“德”,感激恩德。
F反归取之(《郑人买履》)反:同“返”,返回。
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伏:同“服”,佩服。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同“返”,返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同“返”,往返。
H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火:同“伙”,同伴。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曷:同“何”,什么。
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同“横”,与“竖”相对。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同“慧”,聪明。
J 项为之强(《幼时记趣》)“强”:同“僵”,僵硬。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同“俱”,全,皆。
L 小麦覆陇黄(《观刈麦》)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P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同“披”,穿。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同“叛”,背叛。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同“披”,穿。
Q以土砾凸者为邱(《幼时记趣》)邱:同“丘”,土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同“缺”,空缺。
文言通假字
文言通假通假字,是一种文言用字方法,也就是用一个字临时取代原来的那个字。
被取代的那个字叫本字。
在文言文中,通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音同或者音近通假用跟本字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2、音异通假用读音不同的字代替本字,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
例如:将军身坚被执锐。
“被”通“披”,穿戴。
3、形近通假用形近字代替本字。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通“悦”,形旁不同,声旁相同,意思是愉快。
判断通假的方法和原则:1、代入检验法将答案逐一代入,结合上下文进行排除。
2、结合具体语境文言文阅读跟现代文阅读一样,也需要结合一定的上下文。
可以根据具体的字所处的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3、加强积累积累一定量的通假字。
附录:(常见通假字)共通供,供给阙通缺,侵损说通悦,心服知通智,聪明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导览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导览一、前言本文档旨在帮助初中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研究通假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章中的含义,充分体会古人用词的巧妙之处。
二、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字可以表示不同字义的现象。
在古代文言文中,通假字十分常见,因此了解这些通假字的含义对于正确理解古文是非常重要的。
三、常见的通假字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及其不同的字义:1. 人:代表人类、人民,也可以表示人的肢体部位。
2. 事:可以指事件、事务,也可以表示事物、物品。
3. 心:可以表示心理、感情,也可以表示心脏。
4. 言:可以表示说话,也可以指言论、语言。
5. 已:可以表示已经、曾经,也可以指手。
6. 世:既可以表示年代、时期,也可以指世间、世界。
7. 弓:可以表示弓箭,也可以表示离开、离去。
8. 生:可以表示生命、活着,也可以表示生产、制造。
9. 唐:既可以指唐朝,也可以代指中国。
四、如何应用通假字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遇到通假字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通假字的含义。
文言文常常依靠上下文来表达意思,学生可以通过上下句的关系来推测通假字的具体意义。
2. 研究经典文言文作品中的例句,了解通假字的用法。
经典文言文作品中使用通假字较多,通过研究这些例句,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
3. 积累通假字的常见搭配和固定搭配。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常常和其他字搭配使用,学生可以积累这些常见的搭配和固定搭配,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内涵。
五、小结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重要的现象,了解并熟练运用通假字对于理解古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档提供的通假字导览,希望能帮助初中学生掌握这一技巧,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魅力。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导览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题复习——通假字(66个)
B
活板(《活板》)板:同“版”,版面。
板印书籍(《活板》)板:同“版”,用雕版。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辨:同“辩”,辩论。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同“避”,躲避。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同“遍”,遍及,普及。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同“弼”,辅弼。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同“辨”,辨别。
C
荡胸生曾云(《望岳》)“曾”(céng) :同“层”,重叠。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同“才”,才能。
裁如星点(《山市》)裁:同“才”,仅仅。
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同“措”,放置。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同“倡”,倡导。
D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同“德”,感激恩德。
F反归取之(《郑人买履》)反:同“返”,返回。
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伏:同“服”,佩服。
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同“返”,返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同“返”,往返。
H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火:同“伙”,同伴。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曷:同“何”,什么。
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同“横”,与“竖”相对。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同“慧”,聪明。
J 项为之强(《幼时记趣》)“强”:同“僵”,僵硬。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同“俱”,全,皆。
L 小麦覆陇黄(《观刈麦》)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P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同“披”,穿。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同“叛”,背叛。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同“披”,穿。
Q
以土砾凸者为邱(《幼时记趣》)邱:同“丘”,土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同“缺”,空缺。
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诎:同“屈”,弯曲。
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阙:同“缺”,缺点。
R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八则》)女:同“汝”,你。
S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同“饲”,喂养。
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孰:同“熟”,仔细。
谨食之(《捕蛇者说》)食:同“饲”,喂养。
T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同“贴”,粘贴。
W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为:同“谓”,说。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同“无”,没有。
X
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同“现”,出现。
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熙:同“嬉”,开玩笑。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同“现”,显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同“现”,出现。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同“向”,原先,从前。
Y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八则》)说:同“悦”,愉快。
其真无马邪?(《马说》)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已:同“以”,“已后”即“以后”。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
间,意思同“又”。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同“已”,已经。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yāo):同“邀”,邀请。
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
数之间,意思同“又”。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羞”(xiū) 同“馐”,食物。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同“欤”,语气词,相当
于“吗”。
Z
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坐:同“座”,座位。
哀转久绝(《三峡》)转:同“啭”,声音曲折。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八则》)知:同“智”,聪明。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增笑耳(《狼》)止:同“只”,仅。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同“智”,智慧。
技止此耳(《黔之驴》)止:同“只”,仅。
满坐寂然(《口技》)坐:同“座”,座位。
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同“肢”,肢体。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同“谪”,发配。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同“嘱”,嘱托。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同“增”,增加。
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转”(zhuàn) 同“啭”,鸟婉转地
叫。
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直:同“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