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乱”字了得——高考加分乱象透析

合集下载

如何规范高考加分 让加分乱象不再反弹

如何规范高考加分 让加分乱象不再反弹

如何规范高考加分让加分乱象不再反弹阅读天地1117 1608如何规范高考加分让加分乱象不再反弹2011年,在教育部和各省市的协同努力和共同治理下,大刀阔斧规范清理高考加分政策,高招中的不合理加分政策和腐败现象从根本上得到了遏制。

许多地方大幅度缩减了高考加分的项目与分值,取消了一些社会争议较大的高考加分项目。

一些地方还规定不再出台新的高考加分政策。

但是,要让高考加分乱象不再反弹,仍然需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多下功夫。

《教育与考试》杂志常务副主编罗立祝在社会舆论连续抨击不合理的高考加分政策、教育部门制定强制措施规范清理的背景下,在今年的高考招生录取中,全国各地频出重拳,采取切实行动大力整治,其行动之迅猛,清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不合理的加分政策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高考招生中的公平正义进一步得到彰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考加分出现的腐败现象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侵蚀着高考公平的根基。

2010年年底,教育部发文要求规范和清理名目繁多的高考加分政策,各地方省市积极响应,治理高考加分乱象的行动拉开了序幕。

国家重点治理学科奥赛和体育加分2010年年底,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中学生学科奥赛获奖者和体育特长生两个高考加分项目作出调整,并要求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各地区的高考加分项目。

这个文件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应届毕业学生,最高可以获得加分20分,而获得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有高考加分资格。

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以及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的中学生,最高可以获得加分20分,而全国性体育比赛集体项目获奖者不再具有高考加分资格。

高考加分政策的利与弊公平还是不公平

高考加分政策的利与弊公平还是不公平

高考加分政策的利与弊公平还是不公平高考加分政策的利与弊:公平还是不公平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

为了确保高考的公平性,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加分政策,以帮助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

然而,这些加分政策是否真的能够保证公平呢?本文将探讨高考加分政策的利与弊,以及公平性的考量。

一、高考加分政策的利1. 提供机会平等:高考加分政策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一些特殊群体,如农村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以及残疾学生。

通过给予这些学生加分的优惠政策,使得他们在高考中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现了机会平等。

2. 弥补不平等的教育资源:由于地理、财力等原因,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平等现象。

加分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平等,更好地保证了贫困地区学生的权益。

3. 反映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加分政策引入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仅仅局限于分数的高低,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

这使得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优势,而不仅仅是学科成绩。

二、高考加分政策的弊端1. 公平性问题:高考加分政策在给予一些学生机会的同时,也给其他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不公平。

由于加分政策的存在,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并未享受到相应的加分政策而感到不公平。

2. 影响选拔质量:加分政策可能会导致选拔质量的下降。

因为某些学生通过加分政策得到了高分,但实际上他们在学术上的实力可能并不突出。

这对于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一种隐患。

3. 加大竞争压力:加分政策的出现,使得高考竞争更加激烈,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于未享受加分政策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在更高的基数上竞争,难度更大。

三、公平性的考量在评价高考加分政策公平性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考量。

1. 机会平等与公平:加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生的机会平等,但并未完全解决教育资源不平等的问题。

公平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不能仅仅单纯从加分政策出发来评判。

2. 综合评价的公正性:高考加分政策强调综合素质的评价,逐渐摆脱了对分数的过度依赖。

透视高招背后乱象

透视高招背后乱象

目裁量 自由度大 , 选拔 程序 的公信力低 , 这 样 的加 分项 目必 然会 沦为 腐败 的通
道, 加剧 教 育 不公 平 。
专家 建议 , 高考加 分应与 教育部 出
台的政策全面对接 , 消各省加分政策。 取 各类 全 国性 比赛 , 发证单位必 须是 国家 部委, 方可认定加分 。 外 , 把高考体 此 应 育加 分者 的完 整资料通过媒 体公示 , 公
赛获奖” 等方 面。 6 2 月 6日, 湖南省高考成绩揭晓 。 据 《 中国青年报》 记者调 查 , 某些考生只要 报名 参加武 术训 练 , 费 2 花 万元 至 3万 元, 就可 以获得加分 。 月 6日, 对媒体 7 针 的质疑 , 湖南省教育考试 院负责人表示 ,
目前 考试 院准 备 向招 生 委 员 会 提 出取 消

上 级领导 、 学校 老师和社会 各方面 的需
求压力。
另 据 《 江 日报 》 道 , 湖北 省 长 报 在
2 1 年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测试 00
时 , 名 有 国家 二 级 运 动 员 证 书 的 女 考 一 生 , 术 分 数 比两 名 有 全 国冠 军 头 衔 的 拳 考生 还 高 , 到现 场 家 长 和教 练 的 质 疑 。 受
生。
题 的 关 注 。 者 就 此 问 题 采 访 了 一 些 高 记
校、 教育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 家。 本来 , 教育部 门推出 “ 加分 ” 保送 ” “ “ 自主招生 ” 等改革措施 , 是为了“ 淡化一 考定终身” 的因素 , 更加全 面地检验考生
素 质 。 而 , 者 采访 发 现 , 些 措 施 实 然 记 这
六 种 证
’ 发 ‘ 高 三 部 ’ 布 两部 证 据 规 定 , ‘ 品二 ” 两

高考加分乱象为何难以遏制

高考加分乱象为何难以遏制

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问题是 时代 的声音 , 当
今 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一 定要立 足时代 前沿 , 关注 重大 现实 , 强化 问题 意识。要深入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 、 理论体 系、 制度 , 深 人研 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 , 深入研 究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 观 , 深 人研究 依法治 国 、 公 平正 义等 重
加 分舞弊直接 冲击 了教育公平 , 突破 了社会公 平正义 的 底线 。借高考改革 , 修改完善加分政策是一个好 的契机 。建 议, 把加分政策从 录取 中剥 离 , 把是否 加分 完全交 给学 校 自 主决定 。加 强公开公示与监督 , 用 阳光 的手段 预防舞弊 。教
大 问题 。要善于用 中国的理论研 究和话 语体 系解读 中国实
与 中国文化相结合 , 是2 l 世纪 的“ 世 纪课 题” 。
( 郭建宁)
摘 自: 光 明 日报 。 2 0 1 4— 0 7—0 7
两 岸 文 化 产 业 合 作 正 从 区 域 向全 球 视 野 转 变
随着全球化进 程的加 速 , 两岸在文化产业 领域的需求 和 利益关联更 为紧密 , 交 流与合作 有待从 区域性 文化 、 经 贸优 势互补 的 自然需 求 , 上升为全球文化产业 市场体系重构 的努 力与实践 。 由上海 交 通 大 学一 文 化部 两 岸 文 化 研 究 基 地 主 编 的
践、 中国道路 , 不断概括 出理论联 系实 际 的、 科学 的、 开放融 通 的新 概念 、 新 范畴 、 新 表述 。二是 推进 马克思 主义 与 中国
育部 门应积极联合新 闻媒体 , 对 于舞 弊造假 的地 区和部 门,
敢 于揭 露和批判 , 形 成一定 的威慑作用 。加大对涉 嫌资格造 假学生 的惩处 , 对于查实造假考生 , 视同考试舞弊 。此 外 , 纪 检 监察部 门对此类舞 弊造假行 为加大查处力度 , 特别是对那 些 负责加分资格认定 的相关 行业 部 门, 严格 责任追 究 制度 , 还 要将高考招生纳入制度 化 、 法治化轨道 。

关于切实规范高考成绩宣传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通知的要点解读

关于切实规范高考成绩宣传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通知的要点解读

关于切实规范高考成绩宣传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通知的要点解读一、要严格规范高考成绩发布管理高考成绩发布工作事关育人导向和社会稳定。

省、市级招生考试委员会是高考信息管理的责任主体,要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加强高考信息管理。

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考试院是我省高考信息管理的责任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全省考生成绩、录取结果等需要阶段性保密信息的保管工作。

省教育考试院在公布高考成绩时,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

为淡化“高考状元”概念,省教育考试院在发布高考成绩时,对高分段考生的分数、名次的发布要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在前几年不公布高分考生排名的基础上,新增在高考成绩发布之日不公布高分考生成绩。

二、要严禁炒作“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高中学校、教师要端正对高考成绩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不得在报刊、网站、校内宣传栏、微信自媒体等媒体大肆渲染、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不得在校内外摆放、悬挂、张贴关于高考成绩的条幅、宣传板等宣传物品;不得组织“高考状元”报告会或以“高考状元”毕业学校及其教师的名义组织宣传活动。

严禁以校友会、家长委员会、捐资助学等任何名义,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严禁各地各校玩文字游戏,通过任何形式搞“隐形变异”的违规宣传炒作。

三、要严禁违规宣传炒作高考成绩排名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不得以高考成绩对各县(市、区)及所属高中学校进行高考成绩排名;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发布所属区域内高中学校的升学人数、高分段考生人数、升入“双一流”高校及一本高校人数等信息;不得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

各高中学校不得以高考成绩向学生及其家长发喜报、贺信等。

四、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省教育厅要会同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落实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中学校的监管责任,督促有关各方面认真执行文件要求,严格规范高考成绩宣传和相关新闻报道等工作。

加分双刃剑 公正是关键——教育专家解析高考加分政策的破与立

加分双刃剑 公正是关键——教育专家解析高考加分政策的破与立
媒体 等参与讨论 ,使这一政 策更加合 理 、公开 、透明 。对此 ,熊 丙奇教授 认 为 ,这 是符 合 科 学 民 主 的 决 策过 程 ,应 当遵循的基 本决策程 序是 :加 分方案 先在学校 范围内听取 教师和家
种 ,例 如 有 的地 方 规 定 海 归 子 女 加
分 、金融高 管人才子女 加分 、博 士子 女 加分 、纳 税大户子女 加分 、招商 引 资者子女加 分 、见义 勇为子女加 分 、
高考 体育加分 、少数 民族加分 等 ,不 仅 名 目繁 多 ,且随意性 大 ,许 多规定 存 在模糊空 间 ,成为滋 生造假 与腐败 的 土壤 。以二级 运动 员为例 ,西安市 和 湖 南 省 就 曾曝 光过 大 规 模 造 假 事
聚 焦 IO S CU F
加分双 刃剑 公正是关键
文 l《 大学 指南 》记 者 陈 明灼
又是一年 一度的高考 时节 ,围绕 高考的话题与新 闻也 随之而起 ,高考 加分政策无疑是其 中最令 人争议与诟
病的。每年的高考加分政 策及 加分考
后 ,他本是文科 第一 名 ,却被人揭秘 民族 成分作假 ,从汉族 “ 变”为少数 民族 。在公众与舆论的监 督下 ,NJl l 洋最终被 取消录取资格 ,令人 惋惜 ,
件 ,有些学 生连篮球都 没有摸过 ,居 然成 了篮球 国家二级运 动 员 ,高度近 视 的学生也能 在射击比 赛中获奖 ,个
别 “ 家 二级 运 动 员 ”百 米 跑 的 成 国 绩 ,竟然比 国家 规定 多了t八秒 。年 初 的厦 1 国 际马拉松 赛舞弊案 ,其动 ' ] 机依 然是高 考的加分利 益驱使 。而民
你Hale Waihona Puke 在汉族 占大 多数 的河北 ,这 可能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悖论问题分析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悖论问题分析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悖论问题分析随着我国高考教育改革的进行,我国的高考更加趋于公平公正合理,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教育政策也随之出台。

高考加分政策本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尤其在提高我国公民整体道德水平和高尚品德、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合理、弘扬社会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意义重大。

但现实中由于高考加分政策的利益诱惑,不少考生和考生家长为了自己的私利做出了许多违背道德的行为,有失教育公平公正,进而引发许多政策悖论问题。

标签:高考加分政策;政策悖论;路径分析一、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悖论问题的提出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滑坡的现象,比如见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小悦悦”事件中十八位冷漠的路人等,都一度引发人们激烈讨论。

在这个诚信大量缺失的时代,在这个助人被许多人冷落的时代,提倡见义勇为的精神,传播见义勇为的能量,有其积极的意义。

所以提高我国公民整体道德水平和高尚品德、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合理、弘扬社会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目前,针对见义勇为类似这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已有省市出台了见义勇为高考加分政策,如北京政策规定省级优秀学生,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者,加20分提档。

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具有导向性功能,为“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加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特别是在学校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智育而轻视德育的情况下,对见义勇为等考生加分录取,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而且有助于弘扬社会正气。

虽然制定加分政策初衷是好的,而执行中却出现了有悖于初衷的政策悖论。

就拿体育、奥赛加分来说,良好初衷被金钱与权力蚕食殆尽。

据中青报报道,一些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重庆近5个考生中曾经就有1人获加分,湖南高考武术加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交几万元参加时间不等的训练后,获得加分十拿九稳,在辽宁有的考生以“篮球类二级运动员”加分,实际却没怎么摸过篮球。

高考时评:高考加分是一块变臭的“肥肉”范文

高考时评:高考加分是一块变臭的“肥肉”范文

高考时评:高考加分是一块变臭的“肥肉”范文随着高考放榜,考场外的加分问题便接踵而至。

除了由来已久的“不公”争议,还有大量借加分为名骗人钱财的营生。

媒体报,考试加分制度成了不法之徒敛财的温床,活跃在广州深圳等地非法办证者推出了“新业务”,只要花280块就可以办出一张“少数民族”的证明。

高考加分引发的争议已经是每年高考过后的例牌。

早在2009年,《中国青年报》就曾披露,浙江参加航海模型的加分测试,只要交600元的报名费和15000元的培训费,培训上一个月,那么几乎所有的参赛者都可以获得前六名的成绩。

这个成绩最终将会为你的高考成绩额外再加上20分。

去年,《广州日报》也曾作过一次读者调查,有八成参与者对中高考加分投反对票。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从2007年就开始向教育部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奥数培训班。

同时,他也不同意以“三好学生”的名义给学生加分,他认为三好学生是人为地把学生分了三六九等,对学生成长不利。

民间和媒体的声音,还有一些教育专家的观点,似乎都非常明确地倾向于彻底取消加分政策。

而这两年,各省市也开始了对高考加分项目的“瘦身”。

然而天知道,按目前的进度,何时能把被各地扩张出200多项的加分项目,瘦身到教育部规定的14项呢?其实就算是那14项加分政策,也经不起“公平公正”原则的推敲。

曾经有一位考生的家长质疑,加分政策实际上是在害孩子,这让符合加分条件的人得到了实惠,有了优越感,而绝大多数不能凭借父母的籍贯、民族、职业和祖辈的光辉历史等一些因素加分的孩子,可能会埋怨自己的父母甚至先祖,让他们产生畸形的人生观。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林林总总的加分名目,名义上是鼓励素质教育,奖励有特长的学生,却严重伤害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无形中鼓励着一部分人不择手段地谋取高考加分,甚至,加分政策在有些地方已经成为一条事实上的腐败通道。

高考的那两天,我们可以看到对高考舞弊的防范是何等严密金属探测器用上了、实时监控的摄像头遍布考场的各个角落,偶尔抓住一两个作弊考生也是严惩不贷,给人的印象就是有关部门对维护高考的公平形象是何等地尽心尽力。

高考加分黑幕,大揭秘!

高考加分黑幕,大揭秘!

高考加分黑幕,大揭秘!
嘿,小伙伴们,今天我要给大家揭露一个惊天秘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同学高考成绩突然蹭蹭蹭地涨上去,就像股票一样涨得飞起?别急,接下来我就要为你们揭开高考加分的神秘面纱,让你们笑掉大牙!
首先,我们来说说那些所谓的“特长生”,他们好像天生就具备各种特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但实际上,有多少特长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且有多少是“特长”呢?听说某位特长生的“特长”竟然是躲猫猫,还得了全国冠军呢!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要是隐藏特长比赛纳入高考加分项目,也许会有更多奇葩特长等待发现。

接着,咱们再来说说那些所谓的“县级以上代表性运动员”,他们似乎都是奥运冠军的进阶版,拥有着超凡的体育天赋。

但究竟有多少人是“手持金牌”的呢?听说某位代表性运动员,其实是在打保龄球比赛时走火入魔,结果被奉为代表性运动员,这不禁让人感叹,原来高考加分也能玩出这么多花样啊!
最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社会活动积极分子”这个神秘的群体。

他们好像天天都在为慈善事业奔走呼号,为社会贡献无数。

但实际上,有多少是真的“积极分子”呢?听说某个同学,为了增加社会活动分数,整天穿着“义工服”在街头乞讨,结果成了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的代表人物,这不禁让人感叹,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名额还真是抢手货啊!
嗯,听完这番揭秘,想必大家对于高考加分黑幕已经豁然开朗了吧!或许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家都在不断寻找着优势和机会,不妨放宽心态,用一颗轻松的心面对这些笑料百出的加分项目,或许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总会让你在笑声中发现更多有趣的人生百态。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接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也希望各位同学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能够发现更多有趣的故事,笑对生活,笑对未来!。

高考加分政策如何避免弊端

高考加分政策如何避免弊端

高考加分政策如何避免弊端高考加分政策,作为一项旨在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学生多元发展的制度,其出发点无疑是积极的。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如何避免这些弊端,使高考加分政策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给那些在特定领域有突出表现或处于特殊情况的考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弥补单一高考成绩评价体系的不足。

例如,对于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体育特长生、学科竞赛获奖者等给予一定的加分优惠,旨在鼓励多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但在实施过程中,高考加分政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加分项目过多过杂,导致加分标准难以统一,给操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加分乱象”,如随意增设加分项目、加分资格审核不严等,这不仅损害了高考的公平性,也让公众对加分政策产生了质疑。

其次,高考加分政策容易引发“加分腐败”。

由于加分涉及到考生的切身利益,一些人便想方设法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加分资格。

比如,篡改户籍、伪造证书、行贿受贿等行为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高考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再者,高考加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为了获得加分,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各种培训和竞赛,甚至放弃了正常的学业,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避免高考加分政策的这些弊端呢?第一,要严格规范加分项目和加分标准。

政府部门应当对现有的加分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取消那些不合理、不必要的加分项目,保留真正能够体现学生特长和特殊贡献的项目。

同时,要明确加分的标准和条件,确保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公正性。

第二,加强加分资格的审核和监督。

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考生的加分资格进行层层把关,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同时,要加强社会监督,公开加分考生的信息,接受公众的质疑和举报。

对于审核不严、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完善高考加分政策的公示制度。

在加分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分项目、加分标准、加分考生名单等信息,让公众能够充分了解加分政策的执行情况。

普通高考违纪舞弊原因及防范对策探讨

普通高考违纪舞弊原因及防范对策探讨

普通高考违纪舞弊原因及防范对策探讨普通高考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考试,其严肃性和公正性对于保障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普通高考中存在违纪舞弊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本文将对普通高考违纪舞弊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提高高考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一、普通高考违纪舞弊的原因1. 高分压力过大在中国社会,高分就意味着好学校、好专业、好未来。

很多考生和家长对高考的结果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导致考生们压力巨大。

为了获取高分,一些考生可能会动摇自己的底线,采取一些违规行为。

2. 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对学生的考试成绩高度重视,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力培养却并不够重视。

这种结果导向的制度可能会导致一些考生为了有一个好的结果而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

3. 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在普通高考方面,相关的监管制度和监考制度可能并不够完善。

这就为一些违规行为提供了空间,以及对于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从而使得一些人觉得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4. 社会道德风气不够正派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道德倾向,比如唯分数论、功利主义等,也会给一些考生以借口,使得他们觉得可以不择手段的获取高分。

5. 缺乏自律意识一些考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我约束和自律意识,对于违纪违规已经导致了麻木不仁的心理状态,抱着侥幸心理去违规行为。

1. 加强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考试意识和自律观念的培养,为考生构建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 完善考试监管制度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持续完善对考试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起科学的监考制度和标准化的考试流程,严肃处理违纪舞弊行为。

3. 加强宣传媒体监督宣传媒体应当积极参与对高考违纪舞弊的监督和报道,对于一些违规行为应当予以曝光和批评,形成对违规行为的社会舆论制裁。

4. 增加法律惩罚力度对于那些从事高考违规行为的人员,应当严格依法予以处理,提高违规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使得那些有违规意图的人望而却步。

高考加分调查不能成为烂尾新闻

高考加分调查不能成为烂尾新闻

两篇评论:高考加分调查不能成为烂尾新闻晨雾 / 转帖北京青年报:放弃加分背后的违法犯罪不能放过今日社评本报评论员樊大彧在教育部和纪检部门督导下,对加分事件的全面核查工作,要走出法不责众的误区,要彻查损害高考公平的窝案,并以此提高违法成本,震慑不法之徒。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昨天透露,河南高考替考事件目前已查明涉案人员共计35人,其中被替考考生10人,“枪手”11人,对在校大学生“枪手”按照有关规定,一律开除学籍。

关于河南、辽宁部分高中体育特长加分资格人数过多问题,续梅表示,将进行彻查,绝不姑息。

(相关报道见A13版)河南杞县、通许县高考替考事件和河南、辽宁体育特长加分事件,同为今年高考后媒体曝光的破坏高考公平事件,但截至目前,两类事件的处置力度却大不相同。

由于媒体记者在暗访中获得了直接、有力的音视频证据,河南替考事件从案发伊始,就准确地被当作一起刑事案件来处置,替考组织者涉嫌伪造、变更身份证、准考证以及其他证明材料,其涉嫌犯罪的特征明显。

对于被替考考生和“枪手”,教育部的处置态度也很明确。

按照有关规定,在校大学生“枪手”应一律开除学籍,被替考考生应给予停止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3年的处理。

然而,对于发生在河南、辽宁两地的体育特长加分事件,有关部门的态度却始终暧昧。

7月5日,辽宁省有关加分问题联合调查组对外公布,全省1072名高考体优生中,270名考生放弃加分资格,他们将按取消后的成绩参加高考录取。

随后,河南有关部门也宣布,凡自动放弃加分资格的考生,将按高考正常成绩录取。

两地政府部门网开一面的做法,无疑是为了挽救“大多数”,只要主动放弃通过欺诈手段获取的加分资格,就可既往不咎。

假体优生“退分”可以得到赦免,如果以此类推,贪官退钱、小偷退赃就都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了。

按照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对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应该取消其当年考试、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应取消学籍。

河南、辽宁两地有关部门作出的“宽大处理”,明显于法无据。

乱象丛生高考加分制度如何“拨乱反正”

乱象丛生高考加分制度如何“拨乱反正”

浙江600多名考⽣凭“三模三电”等获⾼考加分,再度使⾼考加分制度遭遇“信任危机”,删减所有加分项⽬、⾼考“*考”的呼声不绝于⽿。

当教育的“公平性”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作为⼀项旨在淡化“应试教育”⾊彩、体现教育“科学性”的国家政策,⾼考加分制度该如何“拨乱反正”?“三模三电”⾼考加分再受质疑,浙江释疑“政策过渡期后⼈数将明显减少”2009年“三模三电”⾼考加分事件发⽣后,浙江对能够加分的相关项⽬、赛事与名次进⾏⼤幅缩减,加分分值也从20分降⾄10分。

但在2010年⾼考加分公⽰期,600多名凭此获得加分的考⽣依旧受到了质疑。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数据显⽰,2010年该省共有4310名考⽣获得⾼考加分,1011⼈获得体育项⽬加分。

⽽在体育加分考⽣中,三模三电和定向项⽬为643⼈。

“因三模三电和定向⽽加分的⼈数,约占体育加分⼈数的三分之⼆。

⽥径游泳球类等加分⼩孩,那是⽤时间和汗⽔换来的,⼤家都没意见。

但‘三模三电’是靠⾦钱和规则换来的。

对那些‘*考’的孩⼦来说,是⾮常不公平的。

”质疑者说。

“三模三电⽐赛确实存在组织不够规范,获奖⼈数增长过快,近年来成为群众投诉、质疑的重点。

”浙江省体育局相关负责⼈表⽰,“但是新规出台后,申请难度已⼤幅提⾼。

在2010年获得三模三电和定向项⽬加分的643⼈中,只有1⼈是在2010年1⽉6⽇以后通过⽐赛获得加分的。

”如针对⽐赛名⽬繁多、考⽣跨赛区获名次的情况,浙江的新规是,从2010年1⽉6⽇起,申请者必须在国际重⼤⽐赛及全国体育⼤会取个⼈前6名,全国性重⼤⽐赛(不包括全国分区赛)取个⼈前3名,全省性重要⽐赛取个⼈第1名且需同时获⼆级及以上运动员证书。

⼜如有考⽣家长反映,在相关⽐赛中,考⽣只要缴纳培训费和“交际公关费”,就可轻松获得名次和证书。

浙江则规定,获奖者必须通过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组织的省级统⼀认定测试⽅可获得加分。

“今年加分的643名考⽣中,只有89⼈符合新规。

但是由于政策的过渡性,2010年1⽉6⽇前在新规范围之外、但⼜在国家体育总局年度竞赛计划赛事中获得相应奖励或证书的考⽣,仍有申请加分的资格,导致单从数字上看,2010年的加分⼈数并没有明显减少。

高考加分政策的不规范

高考加分政策的不规范

高考加分政策的不规范
日前,教育部官网正式公布《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

意见指出,从明年1月1日开始,奥赛等6项全国*鼓励类高考加分项目将被取消,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类加分项目。

高考加分政策本意是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死读书,杜绝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的现象,让考试不再牵着学生学习的牛鼻子,使学生在体育、科技创新等方面能够百花齐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全方面发展。

这项政策在当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它的出发点是好的。

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高考加分政策的一些设计漏洞及其造成的不公现象也值得认真反思和探讨。

一方面是权势侵入,使高考加分制度变了样,相关人员钻政策的空子,为了上名校,伪造各种*书进行交易,形成黑*链条;另一方面是政策对边远地区特别是缺乏教育资源的农村而言有失公平,农村学生难以获得加分,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这次高考加分政策的规范是对教育体系暴露出来的弊端进行修正。

我们期待更好的教育、更公平的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

如何让城市与农村、穷人与富人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重点所在。

为了共同享受教育公平带来的红利,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有尊严地共同堵住教育改革漏洞,坚守教育发展红线,建立健全一系列*作*强的配套制度,尽可能压缩人为*作和权力寻租空间,同时让招生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一个“乱”字了得——高考加分乱象透析高考研究2014-08-04 0319高考加分在许多地方成为社会管理的手段之一;高考加分泛滥,在重庆等地方,每5个考生中几乎就有一个加分的;高考加分呈现‚三集中‛特征,即向区域内的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数中学和个别项目集中;黑龙江、湖北等一些地方公示的加分考生信息比较完整,而山东、宁夏等一些地方在关键信息上‚遮遮掩掩‛,云南等一些地方则根本没有按规定时间公示;100多所重点高校对高考加分的态度也不一。

研究结果表明,权力和金钱越来越向高考加分领域渗透。

高考加分政策涉及千千万万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

倾听民声,顺应民意,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从源头上遏制权钱交易腐败现象,维护高考公平正义,尤为迫切。

‚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两百种‛,这是媒体报道高考加分乱象时,经常被引用到的数据。

记者根据统计发现,有些地区加分项目纷繁复杂,甚至有成为普惠型加分之势,但有些地区能获得加分的人数在该省考生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这种对比,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高考加分在我们这个时代所遭遇的困惑,加还是不加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

同时,这一对比与那些加分大省频频爆出的丑闻和质疑,又构成了整个高考加分乱象这一现实图景,不论取消与否,清理整顿高考加分已势在必行。

重庆近5个考生中就有1人获加分2014年,江西省共有311651人参加高考,在江西教育网的公示中,只有441人获得加分资格,加分人数只占考生总数的0.13%。

这441人中,体育加分64人,包括华侨归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奥赛获奖者、自谋职业退伍士兵、烈士子女等项目在内一共才74人,少数民族获加分的共 303人。

陕西省由于取消了二级运动员加分,获加分人数也少得可怜。

虽然记者没能找到该省少数民族获得加分的人数,但其他所有加分项目的总人数才118人,占所有参加高考的378556考生的0.031%。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北京、河北等地。

2014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为196759名,是全国仅有的四个增加人数的省市之一。

重庆今年高考加分人数为3.37万人,占考生总数约17.19%。

从获得加分的几率来说,重庆是江西的约130倍。

即使减去占大头的少数民族考生13000多人,仍有两万多人获得其他项目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重庆市已经大幅减少了高考加分的项目和分数,比如2009年重庆共有6.5万人获得高考加分,加分人数超过考生总数的30%。

除此之外还有北京。

北京今年获加分的人数近1.1万人,占全部考生8.1万人的1/8强。

即使减去少数民族考生6700余人,仍有4000余人获得加分。

河北也是如此。

2014年,河北省高考报考人数为50.3万人;各项优惠政策共公示5.83万人次,占考生总数的11.6%。

除少数民族加分24000余人外,仍有3万余人获得加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山东省今年宣称取消所有省内制订的高考加分政策,但是,仍有4547人获得高考加分照顾,不过其中少数民族考生占绝大多数,有4165人,其余382人属于其他类型加分。

据报道,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之所以要取消省内加分的‚土政策‛,是考虑到一些政策初衷虽然很好,但执行起来很难,很容易背离初衷,容易成为不正之风,引起群众不满。

加分项目各自为政从那些加分大省(区、市)来看,可以看到加分项目在设置上各自为政,在加分分值上有多有少,在名称上五花八门,在范围上又千差万别。

教育部规定,有关省(区、市)确需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须经本省级普通高校招生委员会研究确定,并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

于是,在教育部的加分项目基础上,一些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又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

这些加分项目数量众多、内容复杂。

例如在《四川省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规定》中,‚录取照顾政策‛长达2100余字,共16项加分大类。

广东省的体育类加分项目尤其繁多,一些项目如轮滑球、花样轮滑、毽球等为许多人所不熟识。

有很多加分项目属于地方政策。

如河北省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增加20分‛。

黑龙江省规定,‚在我省工作的省级(含)以上优秀专家的子女,在所报省内院校调档线下降低20分投档,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甘肃省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经市(州)党委、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由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者,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

重庆市规定,‚报考市属院校的农村独生女在各批次控制分数线下5分内视为达到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

湖北、河北也有类似规定。

此外,河北省规定独生子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

辽宁省规定:‚实行朝鲜语、蒙古语和汉语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学毕业的朝鲜族和蒙古族考生,录取时总分增加10分。

‛辽宁省仅这一项的加分人数就达5402人。

内蒙古自治区今年仍有一人获得‚非典医务人员子女‛加分,宁夏回族自治区有一人因获‚自治区优秀青年‛而加分。

从加分项目来看,其名称又千差万别。

比如湖南省今年体育类加分名为‚体育竞赛优胜者‛,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该项目也是此类名字,北京用的是简称‚市体优‛,但是在广东、重庆等地,体育类获加分的名单上却被称为‚体育尖子生‛(只是公示时这样显示,在政策中称呼不变——记者注)。

各地高考加分分值也千差万别。

教育部规定,‚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

但各省加分分值波动很大。

如重庆今年将加分的最高分值调整为10分,而四川规定,指定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本科第一批录取院校(含提前批执行本科第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本科院校)加25分,其他院校加50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山区‛回族考生享受加分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30分,其他考生享受照顾政策的最高分值为20分。

针对同一项目的加分分值也相差悬殊。

在河北省,‚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加分为10分,同一项目在云南省加分为20分。

湖南省体育竞赛优胜者经统一测试合格后,省级的可获加20分,市级的可获加10分。

但辽宁省体育竞赛优胜者一律加10分,内蒙古自治区体育竞赛优胜者一律加20分。

部分加分项目有的地方取消,有的地方没取消。

2014年云南取消了奥赛等所有学科竞赛活动成绩的加分政策,但在全国大多数的省(区、市)都没取消该项加分。

一些地区比如青海、陕西等地已经取消了二级运动员加分,但在北京、山西等地仍有该项目,且这些项目可以加分20分。

在各表彰类项目中,福建、贵州、重庆等地‚优秀学生‛加分,但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这两项不加分。

在北京、上海、四川、河北、宁夏等地‚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同样能获得加分,北京获加分的三好学生有2134人。

上海市三好学生加分考生数占总加分人数的60%以上,而安徽等地这三项都没有加分。

北京市取消了‚三模三电‛的加分,但是浙江、河南、四川、辽宁等省依然设置此项加分,且获得加分的人数不少。

近几年,人们纷纷质疑,‚见义勇为加分‛制度是否有鼓励未成年孩子见义勇为之嫌,是否有子承父荫之嫌,是否有将见义勇为功利化之嫌,是否有损高考公平之嫌。

但大多数省份都有此加分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见义勇为‛一项的加分人数在大多数省份都只有一两人,但在福建有15人,在吉林更有35人之多。

丑闻频频被曝光事实上,近年来,高考加分丑闻频频被曝光,大多集中在体育加分、民族成分加分等方面。

湖南省是因体育加分而被揭露问题较多的省份。

2006年,中国青年报揭露了湖南上千体育特长生是‚水货‛,存在地市体育局乱发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情况。

此后,湖南省对体育加分政策进行一些改革,但中国青年报今年的调查仍发现,今年经统一测试后获得加分的803名体育竞赛优胜者中,有267人属于武术加分,进一步调查则发现,湖南高考武术加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交几万元钱参加时间不等的训练后,获得加分十拿九稳。

2009年6月,中国青年报还披露了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二级运动员存在的问题,该校1200名学生参加高考,其中二级运动员有153名,其中很多考号相连。

当时据记者调查,这其中,有篮球类二级运动员甚至没怎么摸过篮球。

‚三模三电‛(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也被归入体育类加分项目,其中的问题备受诟病。

以浙江为例,浙江今年获得体育加分的有1011人,其中三模三电634人(占总数的62.71%)。

今年,绍兴市第一中学(90人)、绍兴县柯桥中学(76人)和浙江萧山中学(73人)这三所学校占据了全省今年获得体育加分总人数的23.64%。

今年,这三所中学获得加分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加分项目为三模三电。

而这恰恰是此前中国青年报连续两年报道浙江省高考体育加分乱象的重演。

2009年,重庆的民族生造假问题备受关注。

后据调查,一共查实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这批考生被取消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

丑闻曝光后,今年重庆市大幅减少了高考加分的项目和分数,然而,今年重庆加分人数在比例上仍高居全国榜首。

近年来高考加分丑闻一览2002年7月,据《河北日报》报道,河北省沧州市纪委、监察局对沧州市计生系统在办理农村独生子女高考优惠加分中弄虚作假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经查,全市352名农村独生子女高考加分中,竟有38名考生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2004年6月24日,《南方周末》题为《西安‚批量制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报道称,当年全市616名申请二级运动员加分的考生中,只有196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二级运动员。

2005年10月29日《新闻晚报》曝光了北京市车模比赛挂钩高考加分,获奖者可获20分高考加分。

由于车模制作过程不受监控,引发高考加分制度存废之争。

2006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题为《上千‚体育竞赛优胜者‛竟是水货?》的报道,曝出了湖南省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3000余名报名参加复审测试的考生1000余人缺考,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达标。

2009年5月15日,《中国青年报》独家报道了浙江高考航模加分被指多来自权势家庭的现象,推动了浙江高考加分政策在今年作出重大调整。

2009年,全国多家媒体报道了重庆31名考生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其中涉及15名官员子女。

2014年1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在厦门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群体作弊事件,排名前100名的选手中约30人被取消成绩和名次。

据查,相当一部分作弊者是中学生,为的是通过比赛成绩晋级国家二级以上运动员,从而得到高考加分。

2014年4月3日,据南方网报道,四川省中学生游泳锦标赛频频打破女子50米蛙泳的亚运会纪录,比赛成绩遭到质疑,比赛成绩能让学生在高考中加分,可能存在‚卖奖‛的内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