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 国 古 代 经 济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梳理一、农业问题1.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西汉: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
(出现了“文景之治”)(4)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
(5)唐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史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6)北宋: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7)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8)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推广种植。
(9)清朝:从康熙统治中期起,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
2.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1)春秋:春秋末年开始使用牛耕;开始出现铁农具。
(2)战国: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修水利,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3)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发明和使用了播种工具——耧车;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了铁器,还学会内地铸造铁器的技术;西汉西域传人的作物品种有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
(5)三国: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6)南北朝:贾思勰总结北方人民长期生产经验,写出《齐民要术》这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部编版】中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沿革
概
况
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 手工 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南宋的海船还配备了 业 先进的指南针
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出现了早市 宋朝 商业 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 时期 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商船近至 海外 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贸易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 以管理
影响
元朝建立后,将西藏 划为一个单独的行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 元 政区,由 宣政院直 中央直接管辖下的 朝 接统辖,掌管西藏的 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军民各项事务
阶 段
朝 代
措施
影响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 和中书省,六部直接 向皇帝负责
强 化 明 朝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 设“三司” 厂卫特务机构
强化了皇权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措施影响创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措施影响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措施影响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强化了皇权地方取消行中书省厂卫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措施影响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辽阔疆域 的有效统治,行省制 度在历史上影响深 远
发 展
创立行省制度,中央 设“中书省”,为全 国最高行政机构,地 元 方设“行中书省” 朝 在澎湖岛设置了澎 湖巡检司,负责管辖 澎湖和琉球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 朝首次在台湾地区 正式建立的行政机 构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1 中国古代经济史
自主(zìzhǔ)学习
③制瓷技术。唐朝时陶瓷器品种多,著名的 _唐三_彩_是艺术的珍品;北宋兴起的景德 镇后来发展成为(chéngwéi)著名的瓷都; 明朝制瓷工艺更加高超。
④造船技术。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水平较 高;明朝 郑和 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 造船技术。
第六页,共22页。
重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
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第二十页,共22页。
巩固(gǒnggù)练习
• 7.对外贸易是我国古代经济活动的重要(zhòngyào)方面。请 回答:
• (1)唐朝与汉代相比在对外通商方面有何发展? • 汉代对外贸易以陆路(丝绸之路)为主,贸易范围包括中亚、欧洲和亚
•
D.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
•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
主要的原因是
( )D
•
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
B.水利的兴修和大批良田的开垦
•
C.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第十六页,共22页。
巩固(gǒnggù)练习
• 3.唐朝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是因为
•
(D )
• 2.古代手工业经济 • ①金属冶炼技术。商朝时有了司母戊为鼎代表的青铜
冶铸技术;东汉时发明了 ,用水水力排鼓风冶铁。
• ②纺织技术。三国时期的蜀锦行销吴、魏;唐代丝 织技术高超(gāochāo),花色品种多;北宋时,南 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 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元代棉织业发达,明朝 棉布产量多,质地优良。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1 中国古代经济史共24页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020届中考历史总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史共16张
? ( 2 ) 北 民 南 迁 , 给南 方带 来 劳动 力、 先进 的生 产工 具和 技术 等。
? ( 3 ) 南 方 有 优越 的自 然地 理环 境 , 适 宜的 气候 。
? 【 例 】 新 疆 古 称 西 域 , 长期 以来 形成 了独 特的 地域 文化 。两 汉时 期 , 中原 文化 、希 腊文 化、 波斯 文化 、印 度 文 化 都 汇 集 到了 这里 。 这个 史实 充分 说明 了 ( )
出 现 “机 户 出 资 , 机 工出 力 ”的 资本 主义 萌芽 。
知识点三
?
商业发展
? 1. 商 路
? ( 1 ) 西 汉 : 丝绸 之路 , 陆 路 为 主 , 张 骞出 使西 域后 开通 。海 上丝 绸之 路 , 汉武 帝以 后开 通 , 最 远抵 达印 度半 岛南 端 和 斯 里 兰 卡 岛。
印 度 文 化 … … 汇 集 ”可 知 , 西 域在 汉朝 时是 世界 文明 的交 汇点 , 是东 西方 文化 交流 的重 要桥 梁。 故正 确答 案 为D。
名的瓷都。 ? ( 3 ) 明 代 景 德镇 是全 国制 瓷中 心。 青花 瓷畅 销海 内外 。 ? 2. 纺 织 业 ? ( 1 ) 纺 织 业 品种 繁多 , 尤 以 丝织 品工 艺水 平最 高。 ? ( 2 ) 北 宋 时 , 南 方丝 织业 胜 过北 方。 南宋 后期 , 棉 纺 织 业 兴 起 。 ? ( 3 ) 明 代 在 南方 涌现 出一 批棉 纺织 业基 地 ; 苏 州是 丝织 业中 心。 明代 中后 期在 苏州 、松 江等 地的 纺织 业中
广 州 一 处 作 为 对外 通商 口 岸 , 并特 许“ 广州 十三 行” 统一 经营 管理 贸易 。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学习目标1、通过表格梳理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农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2、通过欣赏不同时期手工业制品,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会劳动的价值;3、通过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及启示。
一、知识梳理1、浏览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梳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农业发展措施及表现思考:通过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体现了怎样的理念?2、请观察下表,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何变化?1、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对外贸易有何变化?二、图说历史1、观察下列图片并进行分类,说明分类依据(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3)根据下面两幅图片,说明其对农业发展的作用4、通过以上探究,你获得哪些关于农业的认识?2、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制品图片,并进行连线。
(1)根据上述图片,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类别。
(2)请从以上类别中任选一类,说说其在古代的发展状况,并谈谈你的认识。
三、拓展探究材料1:不同时期我国南北方的人口人数及所占比例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根基、基础)。
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宋史》1、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在地域分布上出现的什么变化?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四、中考演练1. (2020郑州模拟)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农业生产发展B. 商业经济繁荣C. 对外贸易活跃D. 经济重心南移2. (2021原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
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一、中国古代主要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概况:1、战国时期的秦国: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
(商鞅变法)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3、西汉初期: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4、汉武帝时:把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下令治理黄河,发展农业生产。
5、唐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
6、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①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种植。
7、清朝:推行“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实行“闭国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衡量经济发展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有什么启示?衡量标准:生产力发展水平,如工具的改进与发明;耕地面积的增加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状况;人口增值的幅度;社会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程度;封建社会后期还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活跃程度等。
启示: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科技、政策、和人民的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1)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木棒和天然火。
(2)山顶洞开始采用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
(3)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使用骨器、木器、陶器。
(4)西周时,出现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
★(5)春秋时出现铁农具、牛耕;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6)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
★(7)唐朝时,制成了曲辕犁,并创造了筒车。
2、兴修水利(1)原始社会:大禹治水。
(2)战国(秦国):李冰修筑都江堰。
(3)秦朝:灵渠。
(4)西汉:汉武帝治理黄河。
(5)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6)隋朝:开凿大运河。
(7)唐朝:唐玄宗时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8)元朝:元世祖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刘家港出发);治理黄河。
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课件
本专题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考考查的 重点。就内容组成而言,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主线是君主专
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在该主线下,自秦至明清统治者处理
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关系的措施,是其主要内容;中 国古代经济史的主线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在该主线下,各
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是其主要内容。就命题 趋势而言,中国古代政治史中秦皇、汉武、元、明、清几个 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国家统一,常以综合性较强
②该制度也会激化阶级矛盾,导致暴政统治和政治腐
败,在明清时期阻碍社会的进步,这是它的消极作用。
4.科举制的发展阶段及评价
二、中国古代经济 1.古代农业的发展
【关联提醒】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其发展的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
工程的兴修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等;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广
业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以宋元为临界点,到了明清
时期,由于闭关、海禁政策的推行,商业发展明显受限。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 了基础;唐朝中后期,受安史之乱的影响,经济重心开始南
移;南宋时,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关联提醒】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先秦:走在世界前列;春秋战国:封建经济产生和发
隔绝,长期闭目塞听,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成为中国由
先进到落后的转折点。
重点区分秦、汉、元、明、清这五个朝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 施 讲:秦、汉、元、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考考查频 度较高,关于这几个朝代的核心措施或特点鲜明的措施要强 化对比记忆。
练:链接“排雷练版”Pຫໍສະໝຸດ 7T63.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共32页PPT
EN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复习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2019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一、我国古代重要朝代的政治经济专题(一)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朝1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的改革是商鞅变法。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战役是长平之战。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4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①在中央: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②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意义: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5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秦朝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
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军事上: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发那里的经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二)西汉鼎盛时期:汉武帝的大一统1措施:①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②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
③经济上,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④军事上,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影响:武帝时侯,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罢黜百家”是指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中国古代经济史讲义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1、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夏朝有了历法。
商朝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
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
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
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努力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
(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秦的暴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
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
中考历史复习方案第02篇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史课件
220年—589年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点
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整
合
辽宋夏金元时期
907年—1368年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专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1368年—1840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项
提
分
训
练
专
|要点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
题
2.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程
知
识 网
时期 发展情况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史
专题解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政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 手工业、商业贸易为主,布局渐趋合理平衡。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渐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 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本专题我们将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史进行梳理。
分 训
和川蜀一带;南方各地普遍种茶
练
专
|要点二| 中国古代的经济
题
知
识
领域 时期
网
具体内容
络
元朝 棉花得到推广种植,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续表)
知 能
农业
明朝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耕地面积扩大,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推广
要
清朝
点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发展
题
(续表)
知
识 网
时期 发展情况
具体内容
络
明朝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立五军都督府
知 能 要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 明清 达到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工具革新
①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②牛耕技术:我国最晚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上的一次革命。
西汉的耕犁安装了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作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③耧车: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提高了播种技术。
④筒车:唐朝创制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曲辕犁:唐朝改进梨的构造,制成曲辕犁。
二、水利工程
①都江堰:秦国李冰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
②灵渠: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作用:为中原与
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隋朝大运河:(目的、时间、皇帝、中心、南北起止点、四段名称位置、作用)
④京杭大运河:(目的、皇帝、起止点、与隋运河相比在形状上的变化及原因、作用)
⑤治理黄河:A、西汉汉武帝时期亲临治河工地。
B、东汉明帝时王景主持修黄河,修筑黄河大堤,此后八百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C、元朝元世祖治理黄河。
三、作物引进
①占城稻:北宋初年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②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明代从国外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髙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还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推广种植。
四、农学著作
①《齐民要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总结北方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工具。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②《农政全书》:明末科学家徐光启著,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记载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
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五、手工技术(陶瓷、纺织、冶铸)
、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其中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B、宋代是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江南地区是制瓷业重心。
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北宋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C、明代景德镇使全国制瓷中心。
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汉代丝织品使用提花机。
B、三国是著名的丝织品是蜀锦。
C、唐代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D、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海南岛兴起棉纺织业,南宋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E、明代棉纺织业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中心;苏州是丝织中心。
明代中后期在苏州、
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春秋时期冶铸业兴起,战国时得到推广。
B、汉代冶铁业处于当世界先进行列。
东汉杜诗发明鼓风设备---水排,利用水力鼓
风冶铁,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六、重农政策
1、战国时期秦国: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其内容有“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的规定。
2、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负担,注重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3、唐代: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的政策。
4、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使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商业(商路、货币、政策)
西汉: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为主唐代:海路并重宋代、明代都是海陆为重
西汉: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掌握开通的人物、时间、路线地图、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通,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唐代:掌握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宋代: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明代:郑和下西洋,掌握时间、次数、最远到达的地点、意义
秦朝: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西汉: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北宋: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作用: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汉代: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采取抑商政策。
唐代:唐政府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宋代: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清代: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特许“广州十
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七下P118)
八、经济重心转移
1、经济中心南移的历程:
第一阶段: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唐朝中晚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给男方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用史实证明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农业方面:宋朝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苏湖熟,天下足”。
棉花种植业推广到长江流域。
手工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景德镇成为瓷都。
宋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依靠南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