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心理危机救援应急预案
一、前言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或压力时,心理状态失衡,难以通过常规应对机制处理,导致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异常反应。
为有效应对校园、社区等场所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危机事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架构1. 领导小组:由学校或社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心理危机救援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2. 救援小组:由心理专家、教师、医护人员、保安等组成,负责具体实施心理危机救援工作。
3. 后勤保障组:负责救援物资的调配、后勤保障及信息沟通。
三、救援流程1. 危机识别:通过日常观察、心理咨询、家长反映等方式,及时发现心理危机迹象。
2. 危机报告:发现心理危机迹象后,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3. 紧急救援:- 心理专家进行初步评估,确定危机程度和救援需求。
- 救援小组迅速赶赴现场,对危机个体进行心理疏导、安抚和干预。
- 如有需要,联系专业心理机构进行支援。
4. 后续干预:- 对危机个体进行长期心理干预,帮助其恢复心理平衡。
- 对危机事件相关人员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其心理压力。
- 对事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制定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救援措施1. 心理疏导:通过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帮助危机个体缓解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2. 认知重建:引导危机个体重新认识事件,调整认知偏差,增强应对能力。
3. 行为矫正:通过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危机个体改善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4. 家庭支持: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救援工作,为危机个体提供关爱和支持。
五、应急预案实施1. 定期开展心理危机救援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
2. 建立心理危机救援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分析、处理相关信息。
3. 加强与专业心理机构的合作,提高救援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六、总结心理危机救援应急预案的实施,旨在为危机个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降低危机事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应对心理危机事件,构建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8.干预者学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 要使它影响帮助。 9.学会处理受害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愤怒,这只 不过是敌意情绪的转移。 10.促进受害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 借酒浇愁、暴力、自杀等都是不健康的行为。 11.既能“共情”,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当事人 的内心感受,能分担受害者的痛苦与悲哀,又 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使受害者滋生绝望 或过分依赖心理。
注意事项二 心理急救注意点: 尊重患者的感觉 使患者平静,减少其焦虑和压力 自信地与患者交流 承认患者所认为的心理限制 与患者的家属或者专业机构联系 尽量准确和迅速的评估患者的能力
鼓励患者尽可能的把脑子里的想法说出来,让 他们释放他们的情感。 当患者开始说话,尽可能不打断他。当你听完 整个故事,再去问细节,多采用积极倾听。 不要与患者争辩,哪怕你不同意他的话。 在帮助儿童时,不要直接触及主题,可以给他 们一些食物,让他们感觉舒适。 不要把你自己的方法强加给这些灾难幸存者; 要让他认为他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 认识到你作为一个救援人员的极限,不要去扮 演上帝。
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
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会发疯的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 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 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的痛苦”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你会走出来的”
15.做好自身保护:避免受到躯体伤害;团队 成员互相依赖和帮助,每日工作后集体晤谈, 接受同级和上级督导;识别自己出现的问题, 及时求助。 16.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保护受害者隐私; 统一发放准确信息,主导舆论的倾向。
突发事件应急心理救援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大众心理创伤,及时、有序地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帮助受灾人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保障公众心理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4.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预案(试行)》5. 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创伤和心理危机。
四、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提高全社会对突发事件的心理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心理援助应急队伍,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装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2. 依靠科学,规范处置。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重视开展专业心理干预。
3. 及时介入,全面覆盖。
对受灾人员进行全面的心理援助,确保心理援助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 协调联动,形成合力。
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形成心理援助工作合力。
五、组织与职责1. 成立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指挥部,负责心理援助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
2. 设立心理援助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心理援助工作。
3. 建立心理援助应急队伍,包括专业心理援助人员、志愿者等。
4.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要积极参与心理援助工作。
六、应急响应程序1. 突发事件发生后,心理援助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2. 心理援助工作小组根据受灾人员心理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援助方案。
3. 心理援助人员深入受灾现场,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
4. 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及时发现心理危机,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5. 加强心理援助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心理援助意识。
七、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加强心理援助人员培训,提高心理援助队伍的专业水平。
2. 物资保障:配备必要的心理援助设备和物资,确保心理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是给人们带来巨大伤害和心理压力的事件,对受灾人员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
为了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救援,必须建立现场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预案,以便在灾难发生后尽快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支持和疏导。
本文将讨论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现场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培训1. 成立心理应对小组:在灾害事件发生后,应第一时间成立专门的心理应对小组,由具备心理学、社会工作、调解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
2. 制定应急预案:心理应对小组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预案应涉及以下内容:灾害事件发生后的快速反应、受灾人员的心理需求评估、现场心理干预和支持策略、维护受灾人员隐私和保密、辅导人员自我保护等。
3. 培训心理干预人员: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现场心理干预技巧、应对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心理危机干预原则等。
同时,培训还应包括灾害事件的情景模拟演练,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灾难发生后的心理支持和疏导1. 快速反应:灾害事件发生后,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尽快赶到受灾现场,与受灾人员建立联系,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2. 心理需求评估: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根据灾难的性质和程度,对受灾人员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估。
评估包括情绪状态、应对能力、创伤经历等多个方面,以确定干预的重点和策略。
3. 现场心理干预和支持:根据评估结果,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给予受灾人员适时的心理干预和支持。
干预手段可以包括心理支持、情绪释放、问题解决、认知重建等。
4. 维护受灾人员隐私和保密:在进行心理干预和支持时,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遵守相关的伦理规范,保护受灾人员的隐私和保密,并尽量减少对其造成的侵犯和不适感。
5. 辅导人员自我保护:在进行现场心理危机干预时,心理应对小组成员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并及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如果发现自己无法进行有效干预或出现身心疲惫的迹象,应及时向上级汇报,以便更换工作人员。
突发事件危机干预工作预案
一、总则1. 目的为提高我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单位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
3.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5)科学决策,依法处置。
二、组织体系1. 成立突发事件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突发事件危机干预工作。
2. 设立突发事件危机干预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3. 建立专业危机干预队伍根据工作需要,组建由心理专家、社会工作者、医疗救护人员等组成的专业危机干预队伍。
三、危机干预工作流程1. 信息报告(1)发现突发事件后,立即向领导小组报告;(2)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3)现场指挥部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 现场处置(1)开展现场救援,确保人员生命安全;(2)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3)协助相关部门做好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疏散安置等工作。
3. 危机干预(1)心理疏导:针对受灾群众的心理状态,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2)社会工作者介入:协助受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心理支持;(3)医疗救护:对受伤群众进行救治,保障生命安全。
4. 信息发布(1)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2)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防止虚假信息传播。
5. 总结评估(1)对突发事件危机干预工作进行总结评估;(2)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
四、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1)加强专业危机干预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2)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物资保障(1)储备应急物资,确保应急需求;(2)建立应急物资调配机制,提高物资供应效率。
3. 资金保障(1)设立专项资金,保障突发事件危机干预工作经费;(2)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工作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镇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工作方案一、总则(一)编制目的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提高我镇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的能力。
(二)编制依据依据国务院《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北京市突发公用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关于加强北京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房山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房山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镇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三)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本镇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所涉及人员的心理危机应急干预行动。
(四)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部门联动;点面结合,社会参与。
二、干预分级及处置(一)专业分级处置根据人们遭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可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以下五级进行干预,干预重点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五级人群。
1、第一级人群:突发公共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
干预原则:隔离、保护、心理支持、个体辅导、及时反馈信息。
2、第二级人群: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
干预原则:合理调配、劳逸结合、保护、心理支持、集体心理干预、定时反馈信息。
3、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员,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
干预原则:合理安置、保护、心理支持、团体辅导、信息反馈。
4、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
指突发公共事件区域的其他人员,如:居民、记者等。
应急预案中的心理援助与心理干预措施
应急预案中的心理援助与心理干预措施一、认识应急预案心理援助与心理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应急预案是与突发事件相应的一系列紧急救援措施,目的是有效应对、减少灾害损失、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在灾难面前,人们往往容易产生不安、恐慌、焦虑等心理反应。
因此,完善应急预案中的心理援助与干预措施对于保障人们身心健康、提高灾害应对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心理支持体系1. 培训心理援助人员在应急预案中,应设立专门的心理援助小组,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援助人员组成。
他们应具备心理学知识、危机干预技能等专业背景,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2. 建立心理咨询热线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心理支持服务。
大众可以拨打热线电话,获得专业心理援助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减轻应激反应,增强应对能力。
三、心理教育和信息发布1. 提供心理教育宣传材料在应急预案中,应制作并发放心理教育宣传材料,包括应对灾难心理的基本知识、常见应激反应及应对方法等。
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应对能力。
2. 及时发布信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机构应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告知公众灾难情况和救援进展,避免信息不透明引发恐慌。
同时,发布正面积极的心理指导,鼓励人们保持冷静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困难。
四、提供心理援助服务1. 现场心理支持在灾难现场,心理援助人员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向受灾者提供现场心理支持。
通过倾听、安抚和开展心理技巧训练等方式,减轻受灾者的心理负担。
2. 心理疏导和干预应急预案需要提供不同级别的心理援助服务。
对于轻度应激反应的人群,可以提供简单的心理疏导,如倾听、安慰和情感支持等。
对于重度应激反应的人群,应提供更加专业的干预措施,如心理治疗、药物干预等。
五、建立心理后续援助机制1. 心理后续跟踪对于严重受灾的个体或群体,应建立心理后续跟踪机制,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的变化,并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援助服务。
2. 社区心理重建灾后,组织社区心理重建活动,通过心理教育、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灾民重新建立幸福感、融入社会生活。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概述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是为了及时应对灾难事件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制定的一套应急措施。
该预案的目标是提供紧急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受灾者应对灾难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创伤,并尽可能减少灾害后遗症。
预案内容1. 灾后心理评估: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评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评估应考虑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灾害经历的人群的特殊需求,并及时筛查出可能需要重点干预的高风险人群。
2. 心理危机干预:对于出现焦虑、恐慌、抑郁等心理反应的人群,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情绪管理、应对技巧等方式,帮助受灾者调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3. 心理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活动、信息传媒等途径,向公众普及常见的心理危机反应和应对方法,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抗压能力。
4. 心理康复辅导:对于出现严重心理创伤和后遗症的受灾者,提供长期的心理康复辅导和支持。
包括专业的心理治疗、群体辅导、社会支持等方式,帮助受灾者逐步恢复并重建他们的生活。
5. 群体支持活动:组织灾后受灾人群进行集体活动,促进互助和情感支持。
例如组织心理支持小组、康复活动、心理健康培训等,营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氛围。
6. 资源协调与合作:与相关的心理健康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积极合作,共同协调和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提高干预的效力和覆盖范围。
7. 评估和改进: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预案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灾害事件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实施步骤1. 制定应急预案:由专业心理健康团队制定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明确各项任务、责任和操作流程。
2. 人员调配:按照预案的要求,调配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和志愿者团队,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持。
3. 紧急响应:在灾害事件后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心理评估、干预和支持活动。
4. 多渠道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受灾人群传播心理危机干预的信息和服务,提高受援群体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2.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组织多方力量,形成心理援助的合力。
a.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救援行动与心理援助的无缝对接。
b.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提高心理援助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十一、法律与伦理
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个人隐私和权益。
a.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b.对心理援助工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
2.在心理援助过程中,尊重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意愿和选择,维护其尊严。
a.注重文化敏感性,尊重不同文化和信仰背景。
b.遵循专业伦理,避免强制干预,确保援助对象的自主性。
十二、研究与发展
1.开展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的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十四、信息管理系统
1.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心理援助工作的信息化、数据化。
a.收集和整理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个人信息、援助记录等数据。
b.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心理援助需求进行预测和评估。
2.确保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护个人隐私。
a.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数据泄露。
b.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确保数据管理的有效性。
a.确保心理援助场所的安静、舒适,便于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放松心情。
b.定期检查和更新心理援助物资,保证物资的充足和适用性。
3.技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心理援助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
a.建立心理援助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线咨询等功能。
b.利用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渠道,扩大心理援助的宣传和影响。
b.通过宣传册、海报、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危机救援应急预案
一、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3. 《心理危机干预手册》4. 相关行业标准和政策法规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心理危机事件:1. 自然灾害引发的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2. 重大事故引发的创伤后应激障碍;3. 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恐慌、焦虑等心理问题;4. 其他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
三、组织体系1. 心理危机救援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心理危机救援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2. 心理危机救援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心理危机救援工作,包括心理援助、危机干预等。
3. 心理危机救援专家团队:由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等组成,负责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四、救援流程1. 信息收集与报告:- 发现心理危机事件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 快速收集相关信息,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涉及人员、事件原因等。
- 向心理危机救援指挥部报告,请求启动救援。
2. 评估与预警:- 对事件影响范围、涉及人员进行评估,确定救援重点。
- 预警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救援准备。
3. 心理危机救援:- 心理危机救援小组立即赶赴现场,开展心理援助。
- 对受影响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制定个体化心理干预方案。
- 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员,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治疗。
4. 后续跟进:- 对救援过程中发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跟踪评估,确保救援效果。
- 对受影响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生活。
五、救援措施1. 心理援助:-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受影响人员缓解焦虑、恐慌等情绪。
- 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受影响人员调整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 危机干预:- 对受影响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制定个体化心理干预方案。
- 开展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治疗等。
- 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员,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治疗。
3. 宣传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
-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工作目标本预案旨在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响应和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心理危机对个体和群体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1)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风险。
(2)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心理危机隐患。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民群众心理危机识别和自我调适能力。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心理危机应急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2)成立心理危机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指挥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3)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1)制定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2)建立专业化、规范化、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完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应急响应效率。
三、组织管理1、成立心理危机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协调、指挥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2、设立心理危机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预案制定、培训和演练、信息收集和报送等。
3、成立心理危机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工作。
4、建立心理危机应急专家库,为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5、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作,形成联动机制,确保心理危机应急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6、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的心理健康监测。
7、定期开展心理危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
四、预防措施1、加强卫生管理(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制定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有序开展。
(2)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人民群众获得专业、规范的心理健康服务。
心里危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与原则1. 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2. 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快速反应,高效处置;(3)以人为本,关爱生命;(4)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1. 组织体系:成立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现场处置组、心理干预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等。
2. 职责:(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指挥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2)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调度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3)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救援、事故调查、善后处理等工作;(4)心理干预组:负责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工作;(5)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保障、人员调配、交通保障等工作;(6)宣传报道组:负责信息收集、发布、舆论引导等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1. 预防措施:(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心理素质;(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关注重点人群,加强心理危机干预;(4)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预警机制:(1)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对重点人群进行动态监测;(2)发现心理危机迹象,及时启动预警程序;(3)加强信息收集,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及时掌握心理危机信息。
四、应急处置流程1. 接报与启动:接到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现场处置组、心理干预组等。
2. 现场处置: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救援、事故调查、善后处理等工作,确保现场秩序。
3.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组负责对受影响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帮助其恢复正常生活。
4. 后勤保障: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保障、人员调配、交通保障等工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5. 信息发布:宣传报道组负责信息收集、发布、舆论引导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应急处置信息。
五、总结与评估1. 总结:应急处置结束后,对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生活中灾难、暴力、事故、意外等创伤性事件时有发生,侵害人们的心灵,造成不良后果。
在学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而青春期的躁动和感性使他们处理问题容易极端化。
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迫切而重要。
针对高危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创伤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乃至极端化,促进创伤性事件的适应和心理康复。
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
为此,擢英中学特制定针对本校师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方案,以期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解决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
一、具体目的:1.通过心理健康课及怡心小报进行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1.预防为主;2.及时预警;3.协调有序;4.反馈追踪。
三、组织指挥体系1、领导机构(校处理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2、心理危机干预救援小组班主任、心理老师、校医、校保安人员、司机、全体教师等。
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医现场处理可能的躯体病患及伤害。
5.校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6.司机保证交通。
7.学校其他教师辅助开展工作。
8.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五、干预对象1、重大心理危机事件(Ⅰ级)发生自杀或自杀未遂事件;精神病人处于急性发作期;自伤或伤人行为正在发生。
2、较大心理危机事件(Ⅱ级)(1)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的离异;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并伴有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突发心理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一、预案目的为有效应对突发心理危机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事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心理危机事件:1. 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理危机;2. 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导致的心理危机;3. 其他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现场处置组、心理干预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等。
2. 办公室负责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包括信息收集、汇总、上报、下达等。
3. 现场处置组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包括人员疏散、现场救援、物资供应等。
4. 心理干预组负责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工作,包括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心理康复等。
5. 宣传报道组负责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宣传报道等。
6. 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筹备、调配、供应等。
四、应急处置流程1. 信息报告突发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处置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现场处置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组根据现场情况,对受影响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
4. 后期处置对受影响人员进行跟踪观察,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五、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心理危机防范意识;2. 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对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4.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公众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六、应急保障1. 人力资源保障:应急指挥部及各小组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2. 物资保障:应急指挥部应根据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特点,提前储备必要的物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
突发事件的心理援助与干预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的心理援助与干预应急预案1. 确定编写应急预案的目的和范围:突发事件往往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在灾害和紧急情况下。
因此,编写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干预,减轻人们心理上的负担,促进他们的心理恢复。
此外,应急预案还应确定范围,明确适用于哪些类型的突发事件,以确保相关措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2. 建立应急预案编写团队:为了确保应急预案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应急预案编写团队。
这个团队应该由具有心理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组成,包括心理学家、医生、社会工作者等等。
团队成员应该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能够合作开展工作。
3. 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在编写应急预案之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可能的突发事件类型和其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
这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数据、案例分析、专家咨询等方式来完成。
评估和分析的结果将为后续的应急响应流程和资源调配计划提供依据。
4. 制定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响应流程是应急预案的核心部分,它涵盖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心理援助和干预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这包括:及时建立援助热线和心理咨询服务,指定专业人员进行简要评估和处理急需援助的人群,提供危机干预和紧急支持,监测并记录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计划以及长期的心理康复辅导等等。
5. 制定资源调配计划:为了能够有效地提供心理援助和干预,必须制定资源调配计划。
这包括确定可供受援助人员使用的心理卫生设施、团队和专业人员,以及合理分配和调配这些资源的方法和程序。
此外,还需要与其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获取额外的支持。
6. 制定沟通和协调机制:在突发事件期间,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至关重要。
因此,应急预案还应包括沟通和协调机制的制定。
这包括制定有效的信息发布策略,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到有关心理援助和干预的重要信息。
此外,还需要与其他救援机构和社区资源建立密切联系,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助。
灾难心理救援应急预案
一、背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受影响人群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减轻心理创伤,提高社会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心理危机干预在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情况:1.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2. 事故灾难:火灾、交通事故、坍塌等;3. 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食物中毒等;4. 其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社会安全事件等。
四、组织机构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 领导小组组成:(1)组长:由政府分管领导担任;(2)副组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3)成员:由心理专家、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
2. 工作职责:(1)负责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计划;(2)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3)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4)及时向上级汇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情况。
五、工作流程1. 紧急响应阶段:(1)了解灾情,评估受灾群众的心理状况;(2)启动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3)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包括心理疏导、心理抚慰、心理治疗等。
2. 救援阶段:(1)针对受灾群众的心理需求,提供专业心理援助;(2)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及时干预;(3)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提高社会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3. 恢复重建阶段:(1)开展心理康复工作,帮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2)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状况;(3)持续关注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提供长期心理支持。
六、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组织专业心理队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提高心理干预能力。
2. 物资保障:配备心理危机干预所需设备、物资,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顺利开展。
3. 资金保障: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确保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顺利进行。
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1一、总则(一)干预目的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识,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二)干预原则1、预防为主;2、及时预警;3、协调有序;4、加强能力。
1、情绪低落抑郁者(超过半个月);2、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3、存在诸如失恋、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4、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5、性格有明显缺陷者;6、长期有睡眠障碍者;7、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8、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9、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10、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11、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来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
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者;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话语等行为明显改变者;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及职责(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心理咨询中心和各专业教学部、各班级组成心理危机干预三级工作网络体系,建立心理危机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和干预工作。
重大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重大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各种重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往往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或集体在面对来自外界环境的突然而剧烈的打击时,产生无法承受之重的心理反应,导致其情感、行为和思维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对于这些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恶性事故、恐怖袭击等,良好的心理干预和应急预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重大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与应急预案进行探讨。
一、重大事件心理危机的特点与影响重大事件心理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突发性:重大事件往往是突然且无预期的,例如地震、爆炸等。
这种突发性导致了个体在危机中无法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增加了其心理压力。
2. 破坏性:重大事件通常伴随着巨大的破坏,例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这种破坏性对个体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心理创伤,导致其感到恐惧、绝望等负面情绪。
3. 普遍性:重大事件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受灾地区,也会对其他区域和个体产生心理影响。
媒体的广泛宣传和信息传播加剧了重大事件心理危机的普遍性。
重大事件心理危机对个体和集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创伤:个体经历重大事件后,可能面临着心理创伤的风险。
这种心理创伤可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抑郁症等。
2. 恐慌情绪:重大事件会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使其感到无助、害怕和焦虑。
这种情绪波及范围广,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了不利影响。
3. 社会不稳定:重大事件的发生常常伴随着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个体的心理危机会导致其行为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社会秩序和稳定。
二、重大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法针对重大事件心理危机,我们应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法,以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保护精神健康。
下面对重大事件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法进行介绍。
1. 提供信息和教育: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应及时向受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事态的真实情况。
这样可以减轻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增强个体的心理抵抗力。
2. 心理支持和辅导:为受影响的个体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重大事故心理应急救援预案
一、总则1.1 目的为应对重大事故发生后,对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减轻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类重大事故,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涉及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
1.3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隐私;(2)快速反应,及时介入,科学指导;(3)分级负责,协同配合,形成合力;(4)预防为主,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相结合。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2.1 重大事故心理应急救援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监督重大事故心理应急救援工作,由相关部门领导组成。
2.2 心理应急救援队伍心理应急救援队伍由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组成,负责现场心理援助、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
2.3 相关部门职责(1)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心理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培训、管理和使用;(2)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干预工作;(3)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现场秩序,保障救援人员安全;(4)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和心理疏导;(5)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负责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心理援助工作。
三、心理应急救援流程3.1 信息收集与评估(1)收集事故现场情况、受灾群众情况、救援人员情况等;(2)评估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心理状况,确定心理援助需求。
3.2 心理援助与干预(1)现场心理援助: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心理支持、情绪疏导和危机干预;(2)心理干预:对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进行心理评估,开展心理治疗和康复;(3)心理疏导:组织心理专家和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讲座、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心理素质。
3.3 心理危机干预(1)对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心理创伤的发生;(2)对已出现心理创伤的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进行心理治疗和康复。
3.4 心理援助与干预效果的评估(1)评估心理援助和干预的效果,总结经验;(2)对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进行追踪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救援预案制度
新造镇中心小学心理安康教育课程资料: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制度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保障我部学生的心理安康与生命平安,维护正常的校园生活秩序,保持学校的稳定,按照学校"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下的个人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采取有效的措施,使之能平安度过危机,尽快恢复社会功能。
〔一〕对存在以下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1、情绪低落抑郁者〔超过半个月〕;2、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3、存在诸如失恋、学业严重受挫、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明显或突遭重挫者;4、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5、性格有明显缺陷者,如孤僻向、与别人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者;6、有强烈的罪反感、缺陷感或不平安感者;7、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如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亲子关系恶化等;8、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9、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10、其他经由相关医疗机构认定有必要进展心理危机干预者。
〔二〕对发出以下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展危机评估与干预: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抱歉、述说辞别的话等,其行为明显改变者;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1、生命第一的原则。
发现危机情况,立即采取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人身平安。
2、亲属参与的原则。
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学生家长或监护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级人群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 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 第四级人群: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 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自愿者。 第五级人群:通过媒体宣传受灾的人。 3.目标人群评估、制定分类干预计划。 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目标人群分 为普通人群、重点人群。 对普通人群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对重点人 群开展心理危机援助。
(三)制定干预方案 1.工作内容 (1)综合应用基本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 相结合,提供心理救援服务。 (2)了解受灾人群的社会心理状况,根据所 掌握的信息,发现可能出现的紧急群体心理事 件苗头,及时向救灾指挥部报告并提供解决方 法。 (3)通过实施干预,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 社会互助网络。
4.后勤保障组: 组长: ×× 成员: ×× 5.安全保卫组: 组长: ×× 成员: ××
二、自然灾后心理救援及现场危机干预 (一)目的 1.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带来的心理 社会影响。 2.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 3.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心理健康。 4.减低灾难所带来的心理创伤,预防精神疾病 及自杀的发生。
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 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搬运、床 上止血等。 3.明确即将开展干预的地点,准备好交通地图。 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5.制定初步的干预方案/实施计划。 6.对没有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队员,进行 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建立××市自然灾后心理救援及现场危机干预 组织机构和队伍,负责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指示 和工作安排,对××市辖区内自然灾害后实施 心理救援及现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领导小组: 组长: ×× 副组长: ××
2.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任:×× 成员:×× 3.干预中心专家技术组: 第一组组长: ×× 成员: ×× 第二组组长: ×× 成员: ××
4.干预时限。 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限为灾难发生后的4周以内, 主要开展心理危机管理和心理危机援助。 5.制定工作时间表。 根据目标人群范围、数量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人 员数,安排工作,制定工作时间表。
(四)队伍的组建: 现场心理救援及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由××市心 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负责组建,以本地精神 科医生、临床心理治疗师、精神科护士为主。 (五)出发前准备: 1.了解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灾难类型、伤亡 人数、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 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及现场 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唐岩主任医师兼职教授
我省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如地震、泥 石流等频发,给国家及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同 时也带来了心理上的问题,灾后心理的共性问题 以及负性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若不 及时给于现场心理干预,灾后所造成的心理创伤 永远无法挽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 应对法》、卫生部《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 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要 求,××市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按照卫生局领 导的指示及中心的发展规划、职责,特制定本预 案。
(二)干预基本原则 1.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 分,应该与整体救灾工作结合起来,以促进社 会稳定为前提,要根据整体救灾工作的部署, 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 2.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 确保干预活动得到完整地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3.对有不同需要的受灾人群应综合应用干预技 术,实施分类干预,针对受助者当前的问题提 供个体化帮助。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 不随便向第三者透露受助者个人信息。 4.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 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中的一部分,不是 “万能钥匙”。
4.使用简易评估工具,对需要干预的对象进行 筛查,确定重点人群。 5.根据评估结果,对心理应激反应较重的人员 及时进行初步心理干预。 6.对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治 疗及随访。 7.有条件的地方,要对救灾工作的组织者、社 区干部、救援人员采取集体讲座、个体辅导、 集体心理干预等措施,教会他们简单的沟通技 巧、自身心理保健方法等。
7.准备宣传手册及简易评估工具,熟悉主要干 预技术。 8.做好团队食宿的计划和准备,包括队员自用 物品、常用药品的配备等。 9.尽量保留全部发生的财务票据。 (六)现场工作流程 1.接到任务后按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接受当地 救灾指挥部指挥,熟悉灾情,确定工作目标人 群和场所。
2.在已有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地方,继续按照 方案开展干预;还没有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的地方,抓紧制定干预方案。 3.分小组到需要干预的场所开展干预活动。 在医院,建议采用线索调查和跟随各科医生查 房的方法发现心理创伤较重者;在灾民转移集 中安置点,建议采用线索调查和现场巡查的方 式发现需要干预的对象,同时发放心理救援宣 传资料;在灾难发生的现场,在抢救生命的过 程中发现心理创伤较重者并随时干预。
8.及时总结当天工作。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 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计划次日的工作,同时 进行团队内的相互支持,最好有督导。 9.将干预结果及时向当地救灾指挥部负责人进 行汇报,提出对重点人群的干预指导性意见, 特别是对重点人群开展救灾工作时的注意事项。 10.心理救援医疗队在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总 结并汇报给有关部门,全队接受一次督导。
2.确定目标人群和数量 心理危机干预人群分为五级。干预重点应从第 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 覆盖到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 属、伤员、幸存者。 第二级人群: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 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救 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 他救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