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三乐章介绍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三乐章介绍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第三乐章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3的第三乐章是一首热情奔放的回旋曲,其主题热情奔放,但仍然保持了莫扎特典雅的个性特征。

这一乐章的曲式并不完全符合传统的回旋曲式,而是具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回旋曲的主题部分,莫扎特通过丰富的和弦和旋律,展现出热情洋溢的气氛。

而在插段部分,则表现出更为热烈的情绪,具有跌宕的气势,与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抑扬顿挫的感觉,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莫扎特音乐的独特魅力。

此外,这首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也值得一提。

莫扎特的五首《巴黎奏鸣曲》(KV.310,K.330-K.333)写于1778年在巴黎完成,标志着他的钢琴奏鸣曲的完全成熟。

在巴黎,莫扎特受到了现实的打击,但他将这些经历转化为音乐的力量,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内容。

尽管这些作品温暖明朗,但也不免带有忧郁的阴影。

因此,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3的第三乐章不仅是音乐上的一种艺术展现,同时也深深融入了作曲家的情感和生活经历,充满了诗意的表现力,这也正符合了莫扎特所追求的音乐风格。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的钢琴奏鸬曲《悲怆》(OP.13)的第三乐章是一个典型的回旋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曲式.称为"回旋奏鸣曲式".它兼有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结构上的某些特点.此曲作于1799年,发表时标有《悲怆大奏鸣曲》的标题,是一部悲壮激昂,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奏鸣曲.第三乐章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它的柔美轻巧与第一乐章的冲动激情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在尾声中又提出严肃的问题.并给予肯定的回答.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力量.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活泼而舒展.呈示部主题包含着明显的德国民歌音调,亲切而舒展,要弹得柔和连贯.而且非常活跃.在演奏技术方面,手指的独立性很重要.体会"快下放松".所谓快下就是迅速高抬指后再迅速弹下.手指触键动作要快,要敏捷,这样能使弹奏出的声音明亮,清晰.所谓"放松"是指声音一旦发出.手就绝对不要再对琴键施加压力.指尖站住在保持手型的基础上手臂自然放松.这种"放松"是相对的,是有控制的,绝不是指一味地松懈不成型,而是针对不要紧张,不要压键而言,动作越快越好放松.这样弹出来的音色会更具有弹性.装饰音的特点是对本音的装饰作用,弹奏的时值,力度,均匀度等应从严把握,切忌喧宾夺主.副部主题主要由八分音符组成,灵巧而活泼.手指要灵敏,均匀地弹奏.发音要清晰.插部主题庄重,朴实.下键要柔软而深沉,力量集中而连贯.双音的奏法要求触键手指支撑牢固, 师道?教研2012年第1期智育广角手腕灵活而有弹性.所奏各音整齐划一.所有的弹奏表现和技术都是通过手指尖去完成的,指尖是弹奏的关键的关键.断音的弹奏方法: 掌关节稳固.保持良好的演奏手型,手腕保持潜在的高度灵活性,手指端在整个手掌,手腕及手臂控制下降的同时作好速度,力度和手指与琴键距离的控制:手指端在距离琴键很近的位置.挨着或贴近琴面,几乎静止,但聚集了重量感.很有准备的弹下去.然后突然离去.离去的方向大致是垂直向上的.离去的动力主要来自腕关节猛然发动的弹性.音阶琶音,弹时关节要灵活自然.以调整手指运动方向;各手指之间的穿跨动作要准确敏捷,以保证上下行音连贯顺畅.还应注意各指的均匀适度与双手的平衡整齐.再现部将呈示部的材料在曲式上作了本质的改变,副部在主部的同名大调(C大调)上再现.温柔的,不协和旋律进行扩展为连接部.连奏法的特色是连续绵延,富于歌唱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奏后一音手指落下的同时奏前一音的手指方可抬起."这一起一落便在同时".2.手臂与躯体的自然重量始终惯于琴键.无论声音强弱必须触键到底.要注意重量弹奏方法,核心是重量通达,即手臂与躯体的自然重量通畅无阻地通过触键手指的指尖送至琴键.下键不是手指的独立活动.而是手指,胳膊及躯体共同协作的后果,指,掌,腕,肘,肩乃至腰肢关节在触键是互相关连,互相影响,配合密切,张弛自如.尾声.结尾中综合了副部与主部的材料.最后果断有力的结束,似乎是对整个音乐中令人激动的问题的明确解答.是钢琴弹奏中有相当难度而又非常重要的技术课题. 其奏法要领是:手指坚定有力,手第浅三i谈■_■●■一●V,文,\爿鼻湖窖北l匕成宁学-=I毒院澳奏邓奏鸣炎树的曲技巧腕放松灵活,肘部刚强而有弹性,大臂与背部积极配合,手臂与躯体重量下沉贯通特别是小指的训练对八度弹奏作用举足轻重,他一方面是五个手指中最为软弱笨拙的,另一方面担负着音乐中最为重要的声部,两个手指一高一低.最高音是旋律,是传统音乐的灵魂.而低音则决定功能属性与色彩特色.因为要尽量缩小小手指与其他手指在力度,独立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差距.钢琴的演奏技术应服从于音乐的创作风格和音乐的思想内容.钢琴弹奏技巧是每个钢琴演奏者和学习者谈论最多的课题之一.因此,熟练掌握,运用钢琴弹奏技巧,是揭示音乐内涵,塑造艺术形象,刻画典型意境的基础.责任编辑黄日暧实习编辑崔晓玲67。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K332 第三乐章特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K332 第三乐章特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 第三乐章特征分析奏鸣曲不但是莫扎特进行音乐创作所使用的主要体裁之一,而且还是体现其音乐风格的精髓。

奏鸣曲的篇幅虽短,却表现了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和音乐个性,成为莫扎特的标志性作品。

一、莫扎特生平及作品简介莫扎特生于1756 年,35 岁逝世。

莫扎特 3 岁便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四岁跟随身为宫廷乐师的父亲开始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

八岁便已有奏鸣曲及交响曲作品,十一岁涉及歌剧。

莫扎特秉持“我把欢乐注入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的原则创作音乐,其音乐被后世称为“含着眼泪的微笑”。

莫扎特共创作了626 部音乐作品,作品涉及交响乐、歌剧、重奏等多种音乐体裁。

莫扎特借鉴海顿的创作风格将其钢琴音乐往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在继承阿尔贝的梯低音的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对其进行了发展,使旋律更加优美、细腻且具歌唱性,音阶流畅而又变化多端,并有意识地加强了低音的旋律效果,统一了乐曲结构,为音乐界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莫扎特一生著有58 部奏鸣曲,其中钢琴奏鸣曲17 部、小提琴奏鸣曲6 部、钢琴小提琴合奏奏鸣曲35部,推动了古典奏鸣曲的向前发展。

二、钢琴奏鸣曲K332 第三乐章的音乐特征分析(一)K332 的创作背景。

莫扎特共有17 部钢琴奏鸣曲,K332 出自《巴黎奏鸣曲》,另有K310、K330、K331、K333,创作于1777 年至1778 年。

1777 年以前,莫扎特多数生活在萨尔兹堡,在此前一段时间,莫扎特不仅经历了失恋,而且还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再加上经济方面的原因,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中的阴暗面,也非常担忧自己的前程。

因此,相比于之前的音乐作品,莫扎特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音乐在风格上有所改变,出现了深沉的元素,体现出作者的哀怨和无奈,但在此期间,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在整体上还是表现为热情、明朗、乐观。

(二)K332 第三乐章的音乐特征。

钢琴奏鸣曲K332全曲包括三个乐章,结构非常工整。

莫扎特《bB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探析

莫扎特《bB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探析

莫扎特《bB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探析作者:张盼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7期摘要:莫扎特的音乐明朗、清新、流畅,充满对幸福的赞美与期待,而其钢琴奏鸣曲将他的音乐天才的能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将从《bB大调第十三首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和声方面、旋律特点等方面进行探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莫扎特钢琴音乐的特点,体现了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的精华。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回旋奏鸣曲式一、莫扎特生平及其音乐作品简介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azart,1756—1791)是18世纪维也纳乐派的杰出代表,也是启蒙运动的产物,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在他短暂的35年中,却创作了626部作品。

数量惊人的作品,遍及交响乐、歌剧、重奏等众多创作体裁。

而他的钢琴音乐比海顿又有了进步。

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阿尔贝梯低音写作手法,旋律多富于歌唱性,优美而细腻,流畅而又多变化,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乐曲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主题性格对比,和声应用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二、创作背景与音乐特点探析(一)创作背景他的五首《巴黎奏鸣曲》(KV.310,K.330-K.333)写于1778年在巴黎完成,标志着他钢琴奏鸣曲的完全成熟。

在巴黎,受到种种现实的打击,而他把这世态炎凉的滋味化作力量,因此作品显得情感内容较为深刻,虽有温暖明朗之感,但也不免忧郁的阴影笼罩其中。

《bB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这首不严格的回旋奏鸣曲运用了古典乐派少有的华彩乐段,是巴黎奏鸣曲中的最后一首。

当时,莫扎特在巴黎听到了J.C.巴赫的演奏,同时学习和研究了他的几首奏鸣曲。

在风格上,K.333的创作受到了J.C.巴赫的影响,不过这时的莫扎特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总体有了独特的创作。

(二)音乐特点1.曲式结构特点本作品的第三乐章较为生动、活泼,很有说服力,但并不是严格的回旋曲式,它属于回旋奏鸣曲式。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与肖邦《玛祖卡Op.56 No.2》曲式分析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与肖邦《玛祖卡Op.56 No.2》曲式分析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与肖邦《玛祖卡Op.56 No.2》曲式分析连接部I(16-25):主调向属调过渡。

连接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6-19)由主部主题动机变奏而来;第二部分(19-25)继承了第一部分弱起的特点,通过模进然后分割发展而来。

副部(25-39):由变奏重复的两个乐段组成,副部调性为A大调。

26-33小节为第一乐句,采用了跳跃性的织体,使得作品形象显得更加活泼灵动。

34-39小节为第二乐句,采用卡农式的复调使作品进入第一个小高潮。

连接部II(40-50):采用一系列的模进,右手使用琶音展示和声,左手使用顿音以及短促的八分音符使音乐形象更加活泼。

副部第二主题(51-58):继承了连接部弱起的主题特征,音域拉宽,音乐情绪继续向上发展。

结束部(59-65):副部第二主题结尾处动机变奏,以小节为单位,主属和弦交替。

展开部:主部(65-80):主部主题完整再现。

连接部III(80-94):采用了大量三连音打破前面的节奏形态,为后调性改变做准备。

副部(95-116):副部主题。

建立在主调上中音音级上建立调性,丰富了作品的调性。

并通过卡农式的复调,将乐曲推至一个高潮。

副部第二次呈现(117-130):回归主调并在主调上对于副部进行陈述展现。

连接部IV(131-141):由连接部II变奏发展而来,通过快速的三连音式的表现和大量模进发展引出副部第二主题。

副部第二主题(142-149):副部第二主题再现。

连接部V(149-162):通过大量分割、模进将音区往上推,情绪也往上推,形成又一个高潮。

再现部:主部(163-177):主部主题完整再现。

尾声(178-189):使用了左右手大片段性的交替演奏,使用了稳定的和声将作品进行完整的收尾。

肖邦《玛祖卡Op.56 No.2》本曲幽默、诙谐,有着浓郁的波兰民间风韵,复三部曲式。

首部由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构成,后乐段重复一次,三声中部为并列式的单三部曲式,再现部为缩减再现,省略了A乐段。

论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576)第三乐章的结构特色及表演艺术

论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k.576)第三乐章的结构特色及表演艺术
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他的钢琴作品中较为著名的一部,第三乐章具有独特的结构特色和丰富的表演艺术。
首先,第三乐章采用了多小节曲式(Rondo Form),其特点是以主题A为主线,不断重复并交替与其它小节进行对比。这种结构使得曲子具有很强的反复性,并使听众能更好的记住主题。
其次,第三乐章的音乐风格十分多样,从轻快的曲调,到温柔的钢琴伴奏,再到激昂的乐章。这种多样性使得整个乐高度的表现力,它在音乐上充分展现了莫扎特对于音乐表现力和技巧的极致要求。在演奏上,演奏者需要精确的把握节奏和音高,把握音色和音量的变化,同时还要展现出对于乐章情感的深刻理解。
总之,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是一部非常成熟精湛的作品,其独特的结构特色和丰富的表演艺术使其在古典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演奏上也需要高水平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感悟.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三乐章之技术要点浅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三乐章之技术要点浅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三乐章之技术要点浅析作者:翟雪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摘要】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种类繁多,其中以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等体裁最为人熟知。

钢琴奏鸣曲K332是其非常有名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很多技术难点,以三种类型最为重要。

【关键词】莫扎特;奏鸣曲;技术分析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332作于1777年—1778年之间,整部奏鸣曲分为三个乐章,笔者将选取第三乐章进行简要的技术分析。

总体来说,第三乐章主要分为三个技术要点:右手的快速跑动、左右手的过渡、左手三拍子伴奏型。

一、右手的快速跑动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大多是为古钢琴所做,在现代钢琴上演奏时,首先要追求的就是其颗粒性,在快速跑动并保持颗粒性的同时,又要强调音符的极度均匀。

此技术在本作品中多次出现。

例如谱例1:首先出现的是左手柱式和弦,简短有力,营造出强烈的冲击感,放佛是在提醒听众乐曲的开始。

之后紧接着是右手一连串音符下行而来,一定要保持每个音的清晰、均匀,像是一股冲击力极强的瀑布从山间喷涌而出。

这里可要求学生用指尖演奏,以追求明亮、通透的效果,但又要以连奏方式表现,使音乐通畅。

这段旋律的最后一小节可以做一个渐弱,带入一种音乐动机将要结束之感,也帮助另一种动机自然出现,使音乐色彩更加明显。

之后7-11小节为相同音符,则技术同理。

这为第一种主右手跑动的段落,第二种在39、40小节出现。

这两小节右手为分解式和弦,每个分解和弦的最高音都要突出、连贯,以形成旋律。

演奏时,音量一定要从柔和上升到稍强一些,使人能够清楚地听到音色对比。

除此之外,左手按要求不能连奏,而是做一个小断奏,并让左右手分为两个层次,44-49小节与之相同。

但46-49小节左手1、2、4、5拍为相差一个八度的同音,这时要突出低音,高音可相对较轻,营造一种重低音感,让手指跟随音乐律动起来。

第三种出现在65小节之后,65-69与74-78小节相同,所以在这里需要做一个对比。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曲目介绍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曲目介绍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曲目介绍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曲目介绍
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其中,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

本文将按照曲目的不同部分,对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快板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一部分是快板,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明快,充满活力。

在这一部分中,莫扎特巧妙地运用了钢琴的音色和技巧,创造出了一种轻快、欢快的音乐氛围。

这一部分的音乐旋律简单明了,易于记忆,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第二部分:慢板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二部分是慢板,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缓慢、柔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在这一部分中,莫扎特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旋律,创造出了一种深情、温馨的音乐氛围。

这一部分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回味。

第三部分:快板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部分是快板,这一部分的音乐节奏再次明快起来,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在这一部分中,莫扎特运用了更加复杂的和声和技巧,创造出了一种充满挑战性和激情的音乐氛围。

这一部分的音乐旋律华丽而富有变化,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震撼。

总结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的代表作之一,它的音乐旋律简单明了,易于记忆,同时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挑战性的技巧。

这一曲目的三个部分各具特色,快板部分充满了活力和欢快,慢板部分充满了深情和温馨,快板部分则充满了挑战性和激情。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的音乐魅力将永远吸引着人们的心灵。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

浅谈《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的技巧作者:邓炎树来源:《师道·教研》2012年第01期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的第三乐章是一个典型的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曲式,称为“回旋奏鸣曲式”。

它兼有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结构上的某些特点。

此曲作于1799年,发表时标有《悲怆大奏鸣曲》的标题,是一部悲壮激昂、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奏鸣曲。

第三乐章充满田园风味,富于幻想,它的柔美轻巧与第一乐章的冲动激情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后在尾声中又提出严肃的问题,并给予肯定的回答,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力量。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活泼而舒展。

呈示部主题包含着明显的德国民歌音调,亲切而舒展,要弹得柔和连贯,而且非常活跃。

在演奏技术方面,手指的独立性很重要,体会“快下放松”。

所谓快下就是迅速高抬指后再迅速弹下,手指触键动作要快、要敏捷,这样能使弹奏出的声音明亮、清晰。

所谓“放松”是指声音一旦发出,手就绝对不要再对琴键施加压力,指尖站住在保持手型的基础上手臂自然放松。

这种“放松”是相对的,是有控制的,绝不是指一味地松懈不成型,而是针对不要紧张、不要压键而言,动作越快越好放松,这样弹出来的音色会更具有弹性。

装饰音的特点是对本音的装饰作用,弹奏的时值、力度、均匀度等应从严把握,切忌喧宾夺主。

副部主题主要由八分音符组成,灵巧而活泼,手指要灵敏、均匀地弹奏,发音要清晰。

插部主题庄重、朴实,下键要柔软而深沉,力量集中而连贯。

双音的奏法要求触键手指支撑牢固,手腕灵活而有弹性,所奏各音整齐划一。

所有的弹奏表现和技术都是通过手指尖去完成的,指尖是弹奏的关键的关键。

断音的弹奏方法:掌关节稳固,保持良好的演奏手型,手腕保持潜在的高度灵活性,手指端在整个手掌、手腕及手臂控制下降的同时作好速度、力度和手指与琴键距离的控制;手指端在距离琴键很近的位置,挨着或贴近琴面,几乎静止,但聚集了重量感。

完美的和谐:赏析莫扎特著名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

完美的和谐:赏析莫扎特著名的二十七首钢琴协奏曲

完美的和谐:赏析莫扎特著名的⼆⼗七⾸钢琴协奏曲提⽰:点击上⽅'影⾳新⽣活'↑关注更多!毫⽆疑问,在所有的乐器中,莫扎特对钢琴最为钟爱,他也为钢琴作了⼤量的乐曲。

在这其中,⼆⼗七⾸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s)的创作贯穿了他的⼀⽣,从他11岁创作的第⼀⾸钢琴协奏曲《F⼤调第⼀号钢琴协奏曲(K.37)》(1767年)到他辞世那年的最后⼀⾸《?B⼤调第⼆⼗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1791年),钢琴记录了莫扎特在⾳乐上的成长轨迹:由早期的改编模仿到逐步探索,到最终形成独⼀⽆⼆的莫扎特风格。

今天,“影⾳新⽣活”籍着莫扎特逝世223周年(1791年12⽉5⽇)纪念与⼤家⼀起赏析莫扎特著名的⼆⼗七⾸钢琴协奏曲。

模仿期《F⼤调第⼀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1 in F.K.37)作品号K37,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劳帕赫(Raupach)、奥诺埃尔(Honauer)的奏鸣曲乐章改编⽽成。

《?B⼤调第⼆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B flat.K.39)作品号K39,作于1767年,该曲是根据劳帕赫、朔贝特(Sclobert)的奏鸣曲乐章改编。

《D⼤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3 in B flat.K.40)作品号K40,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奥诺埃尔、埃卡特(Eckart)和C. P. E. 巴赫的奏鸣曲乐章改编。

《G⼤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4 in G.K.41)作品号K41,作于1767年,该曲根据奥诺埃尔、劳帕赫的奏鸣曲改编。

《D⼤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5 in D.K.175)作品号K175,作于1773年,莫扎特的第⼀⾸原创钢琴协奏曲。

在莫扎特的⼆⼗七⾸钢琴协奏曲中,他创作早期的协奏曲都只是把过去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改编成独奏和乐队齐奏的作品,他的前四⾸钢琴协奏曲乐谱中已有了管乐器的相当重要的地位。

双钢琴杰作——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艺术解析

双钢琴杰作——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艺术解析
在当时有些音乐织体是适合莫扎特的k44s中的织体这种织体明确清晰与莫扎特对音乐作品的基本要求相一致所以他完全继承了这种风格的织体
成书婷
《 双钢琴杰作… 莫扎特< D 大调双钢琴奏鸣 曲> 艺术解析 》
双钢琴 杰作一 莫扎特 《 D 大调双 钢琴奏 鸣 曲》 艺术解析
成 书婷
摘 要 :在 音乐史上,莫扎特的钢琴作品独树 一帜, 《 D 大调双钢 琴奏鸣 曲》是其典型力作 。针对这部作品 ,本文首 先 试 图从对 比原则、音 乐织体 ;旋律特征 ;声部 关系等不同的视 角,对其进行详细地解析说 明。 关键 词 :双 钢 琴奏 鸣 曲 :对 比 : 音 乐 织体 : 旋律 特 征 ;声 部 关 系
符。 从 他 的 作 品 中 ,我 们 能 充 分 地 领 略 到 那 种 内心 的平 衡 感 和宁静感 。 第 一主题 出现在第一钢琴的右手部 , 而第二主题 是 在 此 基 础 上 由经 过 不 而 转 入 的 。莫 扎 特 希 望 通 过 这 些 ,来
宣泄 自身压抑 、 惆怅 、期望、悲伤 、喜悦等情感。在发展部 , 新主题所展示 的是坚贞不屈 的意志 品质 。 在 两架 钢琴轮流演 奏下,这种 意志品质被展示地淋漓尽致。最后,发展 部主题 结尾 部分,作品是 以那种优美的旋律再现 出来 的。 第 三 乐 章 : 很 快 的 快 板 ,D 大 调 ,回 旋 曲式 。
琴奏 鸣曲3 5 首、钢 琴协奏曲2 7 首、钢 琴四重奏2 首 、钢 琴三 重奏7 首、钢琴奏鸣 曲1 8 首 。而且 ,这些都仅是其早年 的优 秀作 品。 莫扎特 的演奏形 式之 巧妙 ,所展现艺术形象之独特
以及 情 趣 性 格 之 鲜 明 ,让 人 赞 叹不 己 。为 此 ,他 也 成 为 后 世

莫扎特《^bB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探析

莫扎特《^bB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探析

出代表 . 也是启 蒙运动的产物 . 为 西 方 音 乐 的 发展 开 辟 了崭 新 的 道 路 在他 短 暂 的 3 5年 中 .却 创 作 了 6 2 6 部作品。 数 量惊 人 的作 品 , 遍及 交 响 乐、 歌 剧、 重 奏 等 众 多 创作 体 裁 。而 他 的钢 琴 音
乐 比海 顿 又 有 了进 步 创 造 性 地 继 承 、 发 展 了阿 尔 贝 梯低 音 写作 手 法 . 旋 律 多 富 于 歌唱性 , 优 美而 细 腻 , 流畅 而 又 多变 化 , 增
的 关系小调 a小调 开始 .经过 了下好 的表 现 音 乐 。 综 上所 述 . 莫 扎特 在 作 品 中运 用 了 曲 式结构、 调性布局、 和声特点、 旋 律 特 点 等
多 种 音 乐形 式 组织 手段 .体 现 了他 钢琴 作 品 的作 曲技术 的综合 升华 . 为后来 的音 乐发
●■ ■一

■■■●-
I -

■岬
莫扎特《 b B大调第十三钢琴奏鸣曲》 第三乐章 的音乐探析
●张盼 四 川师 范大 学 音 乐 学 院 摘要 : 莫扎 特 的 音 乐 明 朗 、 清新、 流畅, 充 满 对 幸福 的 赞 美与 期 待 , 而 其 钢 琴 奏 呜 曲将 他 的 音 乐 天 才 的 能 力 表 现 的 淋 漓尽 致 。 本 文 将从 《 b B 大调 第十 三 首钢 琴 奏 鸣 曲》 第 三 乐章 的 曲式 结 构 、 调性布局、 和声方面、 旋 律 特 点 等 方 面进 行 探 析 , 从而
本 乐 曲 主题 旋 律 下 行 三 度 进 行 , 有 种 叹 息 的 口吻 .而后 旋 律 又 呈 波 浪 型 发 展 。 预 示 着 整 个 乐 章 的音 乐走 向。 低 音 四 分 音 符 也 衬 托 出 音 乐 的旋 律 美 ,给 人 轻 盈 、 透 明 的感 觉 旋 律 的 小 连 线 与跳 音 的 大 量 运 用, 以及采用二度 、 三度级进 进行 , 优美 、 典雅 、 明朗 , 而 又 给 人 以温 暖 。在 技 巧 上 , 比 海顿 等 前 辈 的 作 品 更 为成 熟 主 题 旋 律 的“ 微型” 装 饰 性 在 作 品 运用 较 多 在 弹 奏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

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着一个个美丽而又轻松的叙事诗;在震撼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心灵的某种启迪与感悟。

因此,我个人以为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乐音;其内涵是精神与灵魂的最高体现,也同时给予一种人性最为完美的诠释与注解。

这是音乐的重点内涵,探索基于人的内在的启发就即是使每一个听到的心灵和灵魂未知的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与行动力。

音乐本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世界性的语言,因为它自身的感召力,也因此是全球的通用语。

也许这就是某一种使人感到音乐本身的语言所特有的符号与某种象征意义;其意义在于具体的表现某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与人为的特定的认知将之组成一种巧妙的必然性的有机连接,这与音乐本身的乐律,音程是一样的,都能同时给予人愉快与某种所谓上帝降临人间的幸福感;这同时也是音乐家本人自己的内心体现与真实写照。

d大调钢琴协奏曲充分还原了人么内心的最为渴望真理的想法与现实同步的理念。

每一种音乐本身似乎都包含了一种使人愉快甚至大的喜乐的内心的最初的愿望与最为原始的爱的动机。

这合乎每一个人的本能的对于生命的不放弃的希望,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希望的具体体现与升华。

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充满了大的感触与快乐;因为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上分析,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切身感受与理想化自我的原初形象----而这也即是莫扎特音乐中较为深邃的部分。

同时他的音乐中也充溢着大的悲欢与大的感动;使人经常会感到某须有的幸福感,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神的启示与照临。

因此,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给予人以内在的动力与希望想必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就代表着更多的被人自身所认同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所致吧?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通过每一次与命运的较量与竞赛,最终会明白人之为人本身的最终的目的与意义。

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1》

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1》

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1》作者:饶婷婷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7期1钢琴奏鸣曲K331的创作风格莫扎特一生共写了17 首钢琴奏鸣曲,这些奏鸣曲主要不是为音乐会而是为家庭或个人演奏所用,深切寄托着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内向性。

全曲凝聚了莫扎特仁慈、至善、充满爱意的情怀,弥漫着诗歌化的旋律,是属于一首组曲风格的作品。

在这首奏鸣曲中既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深刻内容,又把握了和谐完美的形式;既充满平民朴实的激情,又有理性的逻辑控制。

整首作品显示了他的独特性和非凡的想象力,在趋向于充实严谨的内在表情下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具有典型莫扎特情感和音乐语言的代表。

2钢琴奏鸣曲K331的曲式分析这首奏鸣曲的结构很具特色,它脱离了莫扎特以往所创作的奏鸣曲模式,即第一乐章是快板乐章。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变奏曲的形式而创作,使其更富于诗意和幻想的色彩。

与奏鸣曲的快板乐章所不同的是,变奏曲不是两个旋律,而是一个旋律,所以也可称作主题变奏曲。

因此,乐曲的发展不是在旋律与旋律之间进行反衬和对比,而是在极有表现力的变奏与变奏的描述之中进行的,所以整个作品更富于戏剧性与多变性。

2.1钢琴奏鸣曲K331第一乐章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轻快的舞曲般的乐句开始,八六拍的节奏型既奠定了这个变奏乐章的稳定性,同时,又赋予其特有的动感,而且6个变奏又各具特色。

第一乐章开头十分神奇,整个主题的旋律线条让人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从22~34小节是副主题,它和主题一样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左手多用八度和三度音程使乐曲充满了气势。

第一变奏,旋律以问答形式出现,音乐形象晶莹剔透。

主要以旋律装饰与节奏变奏为主,织体变奏为辅,强调舞蹈性。

旋律从一开始就用倚音、上下助音、经过音、颤音进行装饰,而十六分休止符串插其中,增加了变奏灵动诙谐的特点,并让旋律时断时续,使其带有诙谐性。

第二变奏,音乐略显得轻快,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渴望和追求。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三乐章特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三乐章特征分析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 第三乐章特色剖析奏鸣曲不只是莫扎特进行音乐创作所使用的主要体裁之一,并且仍是表现其音乐风格的精华。

奏鸣曲的篇幅虽短,却表现了莫扎特的音乐语言和音乐个性,成为莫扎特的标记性作品。

一、莫扎特平生及作品简介莫扎特生于 1756 年, 35 岁去世。

莫扎特 3 岁便显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四岁跟从身为宫廷乐师的父亲开始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

八岁便已有奏鸣曲及交响曲作品,十一岁波及歌剧。

莫扎特秉承“我把欢喜注入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觉欢喜”的原则创作音乐,其音乐被后代称为“含着眼泪的浅笑”。

莫扎特共创作了 626 部音乐作品,作品波及交响乐、歌剧、重奏等多种音乐体裁。

莫扎特借鉴海顿的创作风格将其钢琴音乐往上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继承阿尔贝的梯低音的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又创建性地对其进行了发展,使旋律更为优美、细腻且具歌唱性,音阶流利而又变化无常,并存心识地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成效,一致了乐曲构造,为音乐界开拓了新的发展道路。

莫扎特一世著有 58 部奏鸣曲,此中钢琴奏鸣曲 17 部、小提琴奏鸣曲 6 部、钢琴小提琴合奏奏鸣曲 35 部,推进了古典奏鸣曲的向前发展。

二、钢琴奏鸣曲K332 第三乐章的音乐特色剖析(一)K332 的创作背景。

莫扎特共有17 部钢琴奏鸣曲,K332 出自《巴黎奏鸣曲》,另有K310、K330、K331、K333,创作于1777 年至1778 年。

1777 年从前,莫扎特多半生活在萨尔兹堡,在此前一段时间,莫扎特不单经历了失恋,并且还失掉了自己的母亲,再加上经济方面的原由,他深刻地领会到了人生中的灰暗面,也特别担忧自己的前途。

所以,对比于从前的音乐作品,莫扎特在这个期间所创作的音乐在风格上有所改变,出现了深邃的元素,表现出作者的哀怨和无奈,但在此期间,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在整体上仍是表现为热忱、明亮、乐观。

(二 )K332 第三乐章的音乐特色。

钢琴奏鸣曲K332 全曲包含三个乐章,构造特别工整。

浅析莫扎特奏鸣曲k331

浅析莫扎特奏鸣曲k331

浅析莫扎特奏鸣曲k331摘要纵观音乐研究史,莫扎特奏鸣曲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性体裁形式的作品,历史久远,相关的研究文献资料繁杂众多,但主要还是针对莫扎特单个作品进行分析和挖掘。

本文首先分别了解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莫扎特音乐创作概述,然后对莫扎特奏鸣曲k331创作背景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的分析,对这位作曲家的古典作品有全新的把握和认识,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演奏能力。

关键词:莫扎特;奏鸣曲k331;演奏一、莫扎特音乐创作概述莫扎特(1756—1791)是西方音乐历史中最富有才华的音乐家。

他在六岁时便能曲谱,被人们誉为“音乐神童”,短短35 年的艺术生涯创作了众多的各种音乐体裁形式作品,获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是现在奥地利西部的一个城市,当时为巴伐利亚。

他的父亲利奥波尔德—莫扎特在当时萨尔茨堡宫廷里当任小提琴家、作曲家,在发现莫扎特童年时期就具有独特的音乐天赋后,他便致力于莫扎特从小的音乐教育培养。

莫扎特在六岁时便能弹奏钢琴、管风琴以及小提琴,并在当时还创作出了一首小步舞曲,九岁就写了一部交响曲,十二岁时还完成了他自己的第一步歌剧。

他在六至十五岁的时间里,便跟随于他的父亲在欧洲各城市进行巡回演出,足迹包括巴黎、伦敦、奥地利、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而对莫扎特而言,也对他未来的音乐道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各地的演出中,莫扎特结识了许多当时非常有名的音乐家,使他增长了广阔的音乐见识。

在那段时间,他深受巴赫的小儿子JC 巴赫的抒情歌唱式的快板与协奏曲、意大利歌剧风格和萨马丁尼的交响乐的音乐风格特征影响。

但童年时期这种奔波不停的生活也不利于莫扎特的身心健康,或许他早年的辞世也与这些经历有关。

然而不得不说,幼时在宫廷里的音乐生活和各国巡演的广博见识,培养了他作为一名音乐家的自尊性格和市民个人意识,增长了他的艺术视野。

中年时期的莫扎特在思想上更加成熟和独立,他难以忍受在萨尔茨堡宫廷中受教主的束缚,于1777 年来到欧洲寻职旅行,由于当时他母亲去世给了他沉重打击而不得不告终此次旅行。

乐观少年的心声——莫扎特k311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分析

乐观少年的心声——莫扎特k311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分析

乐观少年的心声——莫扎特k311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分析【摘要】音乐神童”莫扎特从年少时期就显露了他的音乐天赋,丰富的游学巡演经验为他带来了无数创作灵感。

他丰富的创作中就包含了每个琴童都要弹的17首钢琴奏鸣曲,下面要介绍的D大调奏鸣曲(k311)就是其中之一。

本首作品创作于1777年,此时的他刚经历了谋职失败和母亲生病的打击。

为了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他写下了活泼的K311奏鸣曲,用这种方式达到鼓励自己乐观生活的目的。

为了深入理解k311第三乐章的内涵,我决定从三个方面对本曲进行分析,即曲式分析、主题提炼和莫扎特的“匠心”所在。

【关键词】莫扎特;K311奏鸣曲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引言“音乐神童”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在年少时期就显露了他的音乐天赋,丰富的游学巡演经验为他带来了无数创作灵感。

他不仅创作了个性鲜明的歌剧、炫丽的协奏曲、交响曲,在奏鸣曲体裁上他也有所涉猎,他写下了17首精致的钢琴奏鸣曲,下面要介绍的D大调奏鸣曲(k311)就是其中之一。

本首奏鸣曲诞生于莫扎特创作的第二个阶段——离开大主教,到国外旅行(1772-1781)。

1777年,莫扎特在旅行谋职的途中写下了这首奏鸣曲,此时他刚经历了谋职失败和母亲生病的打击。

为了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他写下了活泼、浪漫的K311奏鸣曲,用这种方式达到鼓励自己乐观生活的目的。

从研究情况来看,大部分学者把目光放到了K311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上,而忽视了情感丰富、曲式灵活的第三乐章。

为了深入理解k311第三乐章的内涵,我决定从三个方面对本曲进行分析。

这三个角度分别是曲式分析、主题提炼和莫扎特的“匠心”所在。

一、曲式分析表1:K311第三乐章曲式图表[1]由表1可知,本曲为回旋奏鸣曲式,主调为D大调,6/8拍。

呈示部(1—119),主部为乐段规模,尾部带有补充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是8+8的方整型结构,调性为主调D大调。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分析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

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

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

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

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

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

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

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

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

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

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

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

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

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

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

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

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

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

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着一个个美丽而又轻松的叙事诗;在震撼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心灵的某种启迪与感悟。

因此,我个人以为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乐音;其内涵是精神与灵魂的最高体现,也同时给予一种人性最为完美的诠释与注解。

这是音乐的重点内涵,探索基于人的内在的启发就即是使每一个听到的心灵和灵魂未知的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与行动力。

音乐本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世界性的语言,因为它自身的感召力,也因此是全球的通用语。

也许这就是某一种使人感到音乐本身的语言所特有的符号与某种象征意义;其意义在于具体的表现某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与人为的特定的认知将之组成一种巧妙的必然性的有机连接,这与音乐本身的乐律,音程是一样的,都能同时给予人愉快与某种所谓上帝降临人间的幸福感;这同时也是音乐家本人自己的内心体现与真实写照。

d大调钢琴协奏曲充分还原了人么内心的最为渴望真理的想法与现实同步的理念。

每一种音乐本身似乎都包含了一种使人愉快甚至大的喜乐的内心的最初的愿望与最为原始的爱的动机。

这合乎每一个人的本能的对于生命的不放弃的希望,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希望的具体体现与升华。

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充满了大的感触与快乐;因为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上分析,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切身感受与理想化自我的原初形象----而这也即是莫扎特音
乐中较为深邃的部分。

同时他的音乐中也充溢着大的悲欢与大的感动;使人经常会感到某须有的幸福感,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神的启示与照临。

因此,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给予人以内在的动力与希望想必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就代表着更多的被人自身所认同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所致吧?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通过每一次与命运的较量与竞赛,最终会明白人之为人本身的最终的目的与意义。

音乐本身就约翰浙大的爱与哀伤;其中不乏有淡淡的伤感与愁苦的滋味,但并不是所有的音符都被泪水所浸泡和洗涤,正相反,音乐很优美;旋律很美妙。

因此能给予人某种动力与大的感动,这是一种音乐的微妙,也同时一是种光明的体现与对于人本身的认同。

d大调钢琴协奏曲就秉承了以上这样的风格,淡淡的哀伤中却也掩饰不住内在的执着与战胜一切抗阻的顽强。

一种音乐本身也能传承着某种精神与人的内在品格。

这也是一种旋律的变换;在每一个音符与音符间,旋律与旋律间,都
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给后面的乐音与旋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确实是这样啊;因为在聆听音乐的内心中似乎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童年的相对来说美好的回忆,因此这段旋律在一个热爱音乐的心中都能使人产生共鸣。

即;内在的幼年情感体验与个人的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和自己的阐释。

我自己认为这段音乐之所以动听优美是因为其音乐本身的柔和而略带甜美的风格与钢琴本身自己在这乐音中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烘托与映衬的侧面效果,很好的给予了音乐本身已跟好的诠释与直接的注解。

这与我的理解力是一致的,那就是这音乐是音乐自己思想深处与灵魂最为细微的低语和洞察。

是一种不同于贝多芬的力量与施特劳斯对于音乐本身的张力;应该说,莫扎特的音乐中自有一份难得的闲适,安逸与恬淡和良心深处的释然与解放;即;不对任何事物作过多的拘束与被其所束缚。

也因此,我能从中感到自由的切实充分的自由的空气。

也许正是这种自由的感受,有些孩子气的愉快;似乎在每一个人的耳膜中都能找到适合的印象来填充自己心中只属于自己的关于音乐本身的鲜活而独具一格的极具个人意志观念的形象----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生动与富含着一个音乐家本身的情感,体会与深深的伤感;有些许的惆怅,感怀、以及被很多人所遗忘的淡淡童年散落一地的糖果般的逝去的记忆。

小心的,一下一下的,在琴键上弹奏出一曲淡淡的,怀念与辛酸。

啊。

似乎是灵魂本体的声音;啊,原来灵魂,也会这样哭泣,也会这样去追忆。

追忆着你早已过往的时间,经历。

中间的旋律,似乎是音乐本人用指尖小心而在意的轻触琴键,然后,在另一个和声中又能再次听到音乐家本人的声音;之后的升降音和休止符都处理的华丽而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似乎是音乐家本人的莞尔一笑,以及,在每一个装饰音的间隔处都被音乐家本人处理的珠圆玉润的音色似乎包容了一切,涵盖了一切音乐的真谛。

降音符号被处理的很有灵性美;仿佛一幅永远不会因而褪色的画卷,在灵动的乐音中似乎同时又增加了一份孩童般的调皮与天使般的天真、无邪。

之后钢琴的键盘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很有趣的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之后就是开始的对话般的相互问询;乐律此时显得又快又轻松,当我听到这里便能深深体会到音乐家本身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轮指的技巧似乎被多次使用,但我个人并不能很确定,但确实很流利,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成章,简直就是自然天成。

我个人能感觉音乐本身就是能带给人以美得感受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光明憧憬和渴望。

这就是音乐本身的真诚与作曲家的切身感受不无关联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然吧?一种能使人的内心深处感到由衷的安逸,平静和赶得到的温暖。

并不
是莫扎特的所有音乐都是如此的,也许这手艺音乐才是他的音乐中的精神境界的体现与美的较为满意的诠释。

钢琴的音色使人听来很是舒服,似乎具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与即使在黑暗的地方上帝的光明也将会照临的憧憬与希望;我想音乐家本人一定倾注了很多的情感与心力进以来用音乐表达和探索自己的思想及音乐本身的特殊意义。

说有时忧伤,有是有很快乐;这像不像音乐家本人的当时的心情和情感的最为贴切的描述;因此音乐是一种一听就会完全懂得的语言吧,我想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自己在内心深处都会完整的一起拿童年时的小小的愉快;如;一块水果糖般的甜蜜,第一次玩捉迷藏的欣喜以及童年的我们过生日时得到礼物时的孩子所特有的惊奇于兴奋。

我发现都被音乐整理,之后在整理成乐曲,然后受我们记起那一个个清凉夏日的清凉的又有些忧伤的童趣;音乐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一扇窗,一架桥梁;失去这扇窗抑或没有这架桥梁,那么,我请问,我们的生活的到底要被改变成什么模样?原本生活在这物质化城市中的我们是否还能够明白抑或记得自己儿时的听到的童谣抑或妈妈哼唱的,摇篮曲么?
但音乐是那样本真的东西,似乎一下就能触及到人的内心最为深邃且最为柔软的地方;而莫扎特的音乐似乎不光可以是我们记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而且似乎可以使我们能够想起自己的梦想亦追逐的遥远的渺小的希望。

因此,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治愈人们内心中隐痛的伤,他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真的可以使人从内心深出感到安慰,释怀与希望。

至少,听过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我是这样认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