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专用课件: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学案3 考点2 文言虚词
2021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专用课件: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学案3 考点6 文言翻译
译文:
.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
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啊。”吴起这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等悼王死去,王室大臣发动暴乱,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楚悼王尸体旁并伏在悼王的 尸体上。
参考译文: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誉。魏国设置了相国,任命田文为相。吴起不高兴, 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 大臣不顺服,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托付给我呢?”吴 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 “这就是我的地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啊。”吴起这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 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忌恨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楚国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 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 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楚国的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王死去,王室大臣发动暴乱, 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楚悼王尸体旁并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 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 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
.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
.
解析: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故,陈规;循,遵守。 “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 民”是状语后置句。
2020_2021学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6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题型突破篇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住的。
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要先弄清文章整体的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
“3 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以“词”疏意为了快速读懂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圈画关键词的方法。
那么,圈画什么?怎么圈画呢?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圈点勾画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大体了解文章思路,了解人物经历及事件梗概。
理清文章脉络,抓住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二步:借助概括分析题,筛选信息,以“题”悟意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
在读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造成阅读障碍,从而造成阅读“卡壳”,此时可先读一下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通过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概括分析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
项。
先读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对于理解文言文,读懂文言文,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步:再读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读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读文言文也不例外。
再读时,要结合尾注、题目,综观总览,上下贯通,这一点就传记类文言文而言,力求对传记中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的大体脉络心中有数。
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知人传记文的写作对象是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就是明了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
二是明事传记文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
事件往往是随着其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再次阅读时,结合第一步圈点勾画的地方,尤其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理清人物的活动脉络,掌握人物所做的事情。
2021届高考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六)文言常识 课件(29张PPT)
真题演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须先告诉
站在陛(宫殿前的台阶)下的侍者,请他们把意思传达 解析:选C。古人表示尊敬
上去,后来用“陛下”尊称皇帝。
对方时通常称自己的名,
B.古代帝王的自称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 表示自谦时也称自己的名。
答案解析:
1.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 礼·春官宗伯》:“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 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2.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最为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3.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 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4.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代建筑 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以南向为尊。皇帝宴请群臣, 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室东西 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 最卑的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座次最尊。 5.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跽”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 似,因而也叫“长跪”。
真题演练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一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
来表示,如“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B.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有平旦、晡时、黄昏、 解析:选B。“‘人定’在‘黄昏’ 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
2021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精品课件——文言文阅读第6课
坟籍(古代典籍通称,因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三坟五典”而得名。《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 《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上计吏(向国家汇报情况的地方官)
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别驾(官职,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 郭淮(三国时曹营名将)
••
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
••
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公叔(战国时魏国人。事武侯、惠王,为相) 尚(专指娶公主为妻,意为事奉公主)
害(妒忌)
素(一向、平素)
百越(我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
浮(泛舟)
中流(江河的中段;渡程中间)
殷纣(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乙少子。子姓,名受,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
武王(姬发,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受命十一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 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
••
••
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
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
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如田文。
武侯(名击。战国时魏国国君。文侯子。与韩、赵三分晋地。在位十六年)
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言虚词(课件
12、“以”字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拿、用
娘以指扣门扉曰 2、表示凭借:凭、靠,按照,依据
久之,能以足音辩人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把
秋以为期 4、表示原因: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
乃 ★★★★
一、作副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于是”等。例如: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2.表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 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 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结果,可译为“才”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2、乃尔,译为:就这样,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10、“其“字的用法
一、人称代词:它、他、你、 我、自己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二、指示代词:这、那(里、些) 其中的 1、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三、副词: 1、表祈使语气:可、还是、一定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
7.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 有别的 影响, 原因在 于阅读 并非是 对作品 的简单 再现, 而是一 个积极 主动的 再创造 过程, 人生的 经历与 生活的 经验都 会参与 进来。
•
8.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 解力有 所欠缺 ,所以 在读书 时往往 容易只 看其中 一点或 几点, 对书中 蕴含的 丰富意 义难以 全面把 握。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374张PPT)
如A项有助于我们理解“公亮立斗门”;B项 揭示了曾公亮和韩琦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 我们理解密州人偷银事情的经过和结果;D 项对应文中补叙之事,解释了“知上方向之, 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 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 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中涉及的人物 关系。
2021/6/15
2021/6/15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C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 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 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 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 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 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 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 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 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
•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 世202人1/6/15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宠幸。
2.再读——结合具体题目,揣摩文中词句 对文意的理解是否准确,我们一般是看题目回答 -17-
2013课标
2021/6/15
《马文升传》 《李揆传》 《萧燧传》
《明史》 《旧唐书》 《宋史》
考点(共19分)
断 文化 句 常识
概
断 文化 括 翻 句 常识 分 译
断 析(
实句
10
词 筛选 分)
信息
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
1.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特点: (1)选材稳定,均为人物传记。传主或忠诚
机敏,或刚直敢言,或修身爱民,或厚德 善政,多为忠诚良将或贤士孝子。 (2)来源比较广泛,均为历代史书,偏重于 “二十四史”。
2021年高考语文专题专题六第3课
文言文阅读高考第一轮复习文 言 实 词目 录古代文化常识常 用 虚 词文言文断句筛选文中的信息概 括 分 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3课常用虚词1.掌握文言虚词整理记忆的方法和复习策略。
2.掌握文言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意义和用法。
3.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宗子相集》序[明]王世贞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幹角立。
爰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传(书传,文字记载。
此处意为“为……作传”)二曹(曹操、曹植)(201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龙奋(贤才之士奋发有为)公幹(刘桢,字公干,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角立(卓然特立)爰(助词,无义。
用在句首或句中,起调节语气的作用)潘陆(西晋太康时诗人潘岳、陆机的并称)衍藻(推衍辞藻)太冲(左思,字太冲)•沈宋(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必简(杜审言,字必简)岳岳(挺立的样子)龙标(王昌龄)衔(马嚼子)辞(言辞,文辞)不相下(不相让)不相入(彼此不协调,不相容)盖(副词,大概,一般)造物(古时以为万物是天造的,故称天为造物)微旨(精深微妙的意旨)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挟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
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2021届新高考版语文课件_ 专题1 文言文阅读(共132张PPT)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3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 城人也。
(2)用“……,……也”表示判断。如:张衡字平子, 南阳西鄂人也。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二)一词多义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意义(本:树木的根) 词的最常用的意义 (兵:兵器) 又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道:方法、道理)
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意义 (爪牙:坏人的党羽)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三) 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江、河、好)
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缩小(臭、饿、让)
(3)表示处所。如: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4)表示比喻。如: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像翅膀一样)
(5)表示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 (6)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7)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频率 副词
(2)表示“再”“也”“还”“第二次”等: 复、更、再、又、亟。
6. 谦敬
(1)表恭敬:请、敬、谨、幸、惠、敢。
副词 (2)表谦卑:窃、忝、猥、伏惟。
必备知识 整合提升
7. 指 代
(1)相:指代第一、二、三人称,表示动 作偏指一方。
性 (2)见:用在动词前,有人称代词的作用, 副 相当于前置的“我”。 词
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翻译 课件(共75张PPT)
2020/9/20
40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例26: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译文:希望趁着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
他托付了。 婉指长辈去世
例27: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 岁,舅夺母志。 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
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
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例2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 守住边疆。
比喻
例2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译文: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 敢据为己有。
2020/9/20
39
例24: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
国乎?
借代
译文: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 不相互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
比喻
例2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
文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言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
文 翻
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 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 也和原文一致。
译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
的 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 原 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则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 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色彩变化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 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2020/9/20
35
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例17: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文:宝玉上有斑点,请让我指点给
大王看。
词义变化
例18: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新高考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三板块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3讲夯实文言基础之文言虚词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
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 (表反问或揣测 ), 如“ 其.(表揣测语气 )皆出于此 乎”《( 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 廉 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 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参考答案:(1)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做官一定去寻 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 (2)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蜀地吧? (3)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才哭着勉强吃点东西。
参考译文: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县的人。母亲展氏,是
他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就遭遇了靖康之乱,母子走失。宗质在父亲的庇护下 成长,等到长大,每到一处做官一定去寻找他的母亲,都没有找到。姻亲司 马季思到蜀地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一带没有找到她,必定在 蜀地吧?”跟随司马季思到蜀地去,船经过的州,无论郡县、村市,一定登 岸,到处大声地呼喊:“展婆,展婆。”到了晚上,哭着回来,不吃东西。 司马家的人同情他,都宽慰劝解他,才哭着勉强吃点东西。季思任期已满, 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母亲)。到了荆州, 又是这样。每天从早到晚大声呼喊,咽喉痛身心疲惫,在茶铺中稍作休息, 依然流着泪。
2021届高考文言文总复习之课内文言文复习(二)PPT教学课件41页
(教学提纲)2021届高考文言文总复 习之课 内文言 文复习 (二) 获奖课 件41页 (免费 下载) (教学提纲)2021届高考文言文总复 习之课 内文言 文复习 (二) 获奖课 件41页 (免费 下载)
春 秋 五 霸
(教学提纲)2021届高考文言文总复 习之课 内文言 文复习 (二) 获奖课 件41页 (免费 下载)
(教学提纲)2021届高考文言文总复 习之课 内文言 文复习 (二) 获奖课 件41页 (免费 下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 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 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 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 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 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 各个诸侯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教学提纲)2021届高考文言文总复 习之课 内文言 文复习 (二) 获奖课 件41页 (免费 下载)
(教学提纲)2021届高考文言文总复 习之课 内文言 文复习 (二) 获奖课 件41页 (免费 下载)
文化语境积累(了解即可)
1.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2.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 3.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4.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21世纪一亩二分多。
2021届高考语文 第二章第二节文言虚词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语文
(2009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 A.攻原得卫者
B.待公而食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能力 层级为B。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原文4句,其余4个全部选自 中学课本,考查考生对学过的知识的掌握与迁移。A项中前一个 “者”是助词,提顿语气,不译;后一个是代词,译为“……的 人”。B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但前者表顺承关系,而后者 表转折关系。C项中的两个“以”,前者是连词,表目的,译为 “来”;后者是介词,译为“因为”。D项中两个“且”是副词,
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点整合
金题透析
高考总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语文
(2009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李迪字复古,其 祈祷非迪所宜,其 B.发兵捕之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时频岁蝗旱,问何以 迪请发内藏库以 D.陛下有几子,乃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二章
一、文言文阅读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二节
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纲解读
考纲点击
高考总复习·语文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 《考试大纲》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种版本的新课程标准教材
要求重点掌握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 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近几年来,有些虚 词每年都有考查,如“以、而、之”等,这要重点训练;有些虚 词也常考查,如“乃、其、且、为、焉、因、于、则、与”;有 些虚词不太考查,如“何、乎、若、所、也、者”。要求从意义 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2021年高考文言文阅读(1)虚词解题训练ppt下载(35张)
▪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 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 夫哉!
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 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项,连词,表因果;连词, 表并列;B项,两个“乃”都是副词,才;C项,连词, 表递进,并且/副词,表递进,尚且D项,连词,表顺 承/连词,表修饰。故选B。
▪ 方法一 句意分析法
▪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 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辱先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B.积钱累月乃能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D.贫穷至而廉耻不顾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
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
▪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 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怿;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革 带敝,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③尝作新襦,积钱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宁, 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曰:“吾家故时,数日乃啜羹,岁 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所闻已 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厌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此风放而 不还,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可得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表示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 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答案:(1)A (2)C (3)B (4)B (5)A (6)C
2.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修饰
B.承接
(1)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石钟山记》)(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 )
2.怎样辨析“而”字的修饰、承接关系? (1)语法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 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 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 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2)意义(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 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应用体验
1.辨析下列句中的“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
B.承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递进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5)夫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
考点2 文言虚词
考点解读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 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指(文言文中)一般不作 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常见题型是文言虚词辨析,相对较简单。但在文言翻译题中,则常常会涉及其他的虚词, 所以在复习时掌握好虚词的相关知识,才能有备无患。
介 词 生乎.吾前(《师说》)
相当于“于”
四、“乃”的意义和用法
词性
例句
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副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 骑(《项羽本纪》)
解释 表转折,译为“却”“竟(然)”“反 而”等 表顺承,译为“就”
表条件,可译为“才”
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 “仅”“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 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为“仅”“才”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 救赵》)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 是”等
代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词 翁(《示儿》)
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 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 语,译为“你”
[难点辨析] 1.怎样辨析“而”字的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1)语法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主要看 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而位置可以颠倒,是 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 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2)意义(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 “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 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
(6)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
答案:(1)B (2)B (3)A (4)B (5)A (6)A
二、“何”的意义和用法
词性
例句
解释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 原因”
副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词 传序》)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动
词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通“呵”,喝问
三、“乎”的意义和用法
词性
例句
解释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助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师说》)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 者说》)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用于词尾,“……的样子”
[知识梳理] 一、“而”的意义和用法
词性
例句
连词。可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连接词、 短语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分句,表 示多种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解释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 可译为“又”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 或“而且”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 着”,或不译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表 示 因 果 关 系 。 可 译 为
禅山记》)
“因而”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假如”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定) 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代 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疑问 代词
胡 为 乎 遑 遑 欲 何.之 ( 《 归 去 来 兮辞》)
作宾语,主要代指处所和事物,可译为 “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疑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问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 译为“怎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