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中的后勤对决
辽沈战役——精选推荐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12⽇⾄11⽉2⽇,中国⼈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战役之⼀。
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战局发⽣了重⼤变化。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总兵⼒约五⼗五万⼈,⼈民解放军已达⼀百零三万⼈,东北地区百分之九⼗七以上的⼟地和百分之⼋⼗六以上的⼈⼝已获得解放,⼈⼒物⼒充⾜。
蒋介⽯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煌对东北战局深感忧虑,处于欲守⽆⼒、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地区,采取集中兵⼒,重点守备,相机打通北宁线的⽅针。
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主⼒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针。
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五⼗三个师,七⼗余万⼈,1948年9⽉12⽇发起辽沈战役。
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阶段夺取锦州,封闭东北国民党军。
东北野战军南下,向北宁路沿线发起进攻。
⾄10⽉1⽇,先后占领了昌黎、绥中、义县及塔⼭等地,切断北宁线,将范汉杰兵团分割包围在锦州、葫芦岛、⼭海关三个地区。
2⽇,蒋介⽯飞抵沈阳,抽调⼗⼀个师组成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以⼗⼀个师⼜三个骑兵旅组成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
10⽇,东进兵团向塔⼭猛攻,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西进兵团也进展缓慢。
14⽇,东北野战军五个纵队和⼀个师分别从东、南、西三个⽅向,向锦州发起总攻,次⽇晚占领锦州,全歼守敌⼗万余⼈,封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参见彩图插页第150页)。
蒋介⽯于15⽇再飞沈阳,督促东西兵团继续进攻,企图重新打通北宁线,并命令长春守军⽴即突围。
17⽇,国民党六⼗军在曾泽⽣军长率领下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也于19⽇率部投降,长春解放。
第⼆阶段会战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
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的几次变化
辽沈战役程中的几次变化口文/于化庭解放战争中,经过1947年连续发动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和建设,而领导机构和主要的人力、物力的储备都在松花江以北地冬季攻势,我东北野战军已经把东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主力分区,所以冬季攻势结束后,东野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长春方向,并没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大要点及其附近狭小地带。
在东北有考虑主力尽快南下的问题,部队主要部署在长春周围和四平地野战军的冬季攻势已经取得重大胜利之际,1948年2月7日,毛区,采取一面包围长春一面整训的方针。
泽东致电东北局和东北军区的主要领导人,通报了全国各个战场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1948年4月中旬,东北局和东北军区的基本形势,要求东北野战军利用冰期歼灭敌人,同时分析了东负责干部会议讨论东北野战军下一步作战问题,确定了先打长春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今后动向,明确指出。
“你们应准备对付敌的作战方案。
4月18日,东北局和东北军区主要领导人致电毛泽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并提出了“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东等中央领导,明确提出拟于5月中下旬集中9个纵队的兵力,各个歼灭为有利”的战略设想。
此后,东北野战军经过近半年的作实施攻打长春和阻击援敌的作战方案,并“力图在十天半月左右战实践探索,历经几次重大决策变化,才取得了辽沈战役的最终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而认为打其他方向的敌人均有较胜利,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战略设想。
回顾组织实施辽沈战役过难。
4月22日毛泽东复电:“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
”大困但同时程中经历的几次决策变化,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辽沈战役的组织也强凋对南下作战的困难不能估计过高,明确指出:“你们自己。
实施过程和深刻认识辽沈战役方针的正确性。
特别在干部中不应当强调南下作战之困难,以免你们自己及干部在精神上处于被动地位。
”从确定先打长春到转入南下作战当时,国民党军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在冬季攻势结束时,东北野战军对如何解决被压缩在长春、洞国指挥新7军、第60军共6个师连同兵团直属部队及部分联沈阳、锦州三大要点的国民党军队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别样的“辽沈战役”
别样的“辽沈战役”作者:暂无来源:《石油知识》 2016年第1期宫柯大庆油田年产量向2000万吨攀升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派系争斗造成的混乱殃及铁路运输。
当时大宗原油南运的唯一通道发生间歇性梗阻,导致顺、葫芦岛、大连等地的炼油厂原料供给不足。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上下游一旦脱节后果将不堪设想,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了一项输血救急的重大决定。
临危受命1970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向国家相关部委、沈阳军区和刚刚由煤炭、石油、化工三家合并成立的燃料化学工业部下达了《关于建设东北输油管道的通知》。
这道严苛的命令要求用一年左右的时间,首先抢通大庆至抚顺的一期输油管道工程,摆脱大庆原油依赖铁路外运发生的困局。
然后继续向海港延伸以便装船南运,缓解华中和华南地区能源不足造成的压力。
鉴于当时全国各地屡禁不止的无政府状态,唯有军队能够担此重任。
通知下发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给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打电话,责令沈阳军区牵头组织设计施工,务必要保证这项国字号的大工程万无一失,如期竣工。
国难当头,临危受命,陈锡联司令员感到肩负的责任极其沉重,他立即抄起办公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将在辽西地区主持战备工程施工的沈阳军区副司令员肖全夫紧急召回。
肖全夫副司令员是开国少将,从红军时期到抗美援朝,身经百战,战功赫赫,1969年3月又指挥珍宝岛对苏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受到中央军委嘉奖。
他熟悉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指挥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实际经验,挂帅穿越黑、吉、辽三省的管道工程非他莫属。
为突显军队领导这项大工程的权威性,陈锡联司令员还安排时任沈阳军区副政委李少元和副参谋长罗坤山为副指挥,协助肖全夫履行使命。
燃料化学工业部方面,委派副部长张文彬加入双方联合成立的领导小组并担任副指挥。
1970年8月3日,在沈阳军区第四招待所,陈锡联司令员亲自主持召开有燃料化学工业部、大庆油田、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革命委员负责人和三省军区首长出席的筹备会议,布置任务、严明纪律。
辽沈战役前夕,长春粮食紧缺到什么地步,以至于10万守军放下武器
辽沈战役中,长春的粮食缺到什么地步,十万精锐守军集体放下武器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的辽沈战役期间,困守东北的55万国民党军龟缩在沈阳、锦州、长春三大据点中,但其中沈阳处在铁岭、营盘、抚顺、本溪、辽中和新民等城市的拱卫之中,其间的大面积区域内可以出产部分粮食,最说不是十分宽裕,但却能够勉强维持。
锦州守军则通过锦西、葫芦岛与海上通道连接,不但能通过海路补给物资,还能在攻城战斗中得到大批增援。
但最北端的长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全城内外当时共有居民50余万人,加上守军官兵眷属、公教人员及警察等,总人数近70万人,需要源源不断地供给相当大数量的粮食。
但从1948年8月开始,随着四平的解放、永吉的放弃,长春已经是一座彻头彻尾的孤城了,不仅周边城镇,就连能够出产粮食的乡村都不在其守军的控制之中,这就导致其粮食来源只能完全依赖空投。
以国民党空军在东北地区的飞机数量,本身能够空投的粮食就数量有限,对长春城70万军民海量的消耗相比,无异杯水车薪,根本就不敷分配。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此前空军部队在长春驻防时,与驻扎于此的新7军发生过摩擦,因此空军部队在空投期间往往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既不愿意飞得太低,又不按规定办法空投,结果许多粮食误投至解放军阵地上,而丢在城内的粮食又经常乱丢一气,能够落到指定空投区域的则少之又少。
作为长春城内军政一把抓的最高指挥官,东北“剿总”副司令长官、第1兵团司令兼吉林省主席郑洞国最头疼的就是粮食问题,早在1948年3月下旬他上任伊始,就下令全市进行户口清查和余粮登记,发现按照当时城内的人数和全城存量数,无论怎么节省都只能维持到7月底。
为此,他也曾设法疏散市民,非但没有成功,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混乱,最后只能是将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生整编为幼年兵团,和军队一起吃军粮,但对一般居民就毫无办法了。
当然,为了确保长春,最优先保障的自然还是军粮。
因此郑洞国不仅命令城内守军各部加紧自行抢购军粮,还令吉林省粮政局和长春市田粮管理处分别代为抢购,从3月下旬至5月下旬之间,先后抢购军粮300万斤左右。
辽沈战役的“关门之战”出奇功「扭转战略态势」
辽沈战役的“关门之战”出奇功「扭转战略态势」1946年6⽉,解放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民解放军所属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在东北战场上将国民党主⼒军队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要点及其附近的狭⼩地带。
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上已呈现困守之势,解放军则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性。
但因为组建不久的解放军缺乏攻城拔寨的经验,⽽国民党军队对运动战并不擅长,所以是各有忌惮,谁都不会贸然出击。
但随着“关门打狗”这⼀战略部署的执⾏,顿时打破了这种僵局,使得战局明朗化起来,也可以说其直接决定了辽沈战役的最终结局。
东北战略地位⽰意图国共战略僵局下解放军积极备战1948年3⽉,东北野战军结束冬季攻势后,解放了东北⾯积70%以上的地区和⼈⼝,使绝⼤部分解放区连成了⼀⽚。
在解放军连续的攻势作战之下,国民党军队已⽆⼒发动新的攻势,接连丧失失地。
于是国民党⽅⾯⾛马换将,任命卫⽴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
卫⽴煌到达东北后,看清了解放军意在围点打援的战术,执⾏了收缩防线、进⾏重点防御的策略。
在实⼒对⽐上,解放军从刚出关时的11万⼈发展到了近100万⼈,其中东北野战军正规部队有近70万⼈,武器装备和战术素养均居各⼤野战军之冠,可谓是兵强马壮。
反观在东北的国民党军,经过三⼤攻势后虽还剩50多万⼈,但都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块互不相连的区域内,不但兵⼒优势丧失殆尽,在战略上更是陷⼊了⾮常孤⽴的境地。
其中,总司令卫⽴煌坐镇沈阳⼤本营,由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率2个兵团8个军约30万⼈防守;副总司令兼第⼀兵团司令郑洞国率2个军约10万⼈,在北⽅防守已成孤城的长春;另⼀位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则率1个兵团4个军约15万⼈防守锦州、⼭海关、葫芦岛⼀线。
遼沈战役前国共双⽅态势图在这三条战线上,除锦州地区还能维持着与关内的铁路和海上交通外,长春和沈阳地区都已被东北野战军分割包围,陆路与海上交通断绝,全靠并不充⾜的空运补给。
⾄此,⽆论政治、经济、军⼒、⼠⽓、民⼼,中共东北局的⼒量均对东北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全⾯压倒优势,这在当时全国各解放区中是唯⼀的。
辽沈战役的东野二局
辽沈战役:东野二局严密监控数十万敌军1948年9月10日,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战计划,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大规模调动,兵锋直指锦州。
9月下旬,东北国民党军与关内的联系被我军彻底切断,蒋介石如梦方醒,亲飞北平、沈阳,穷于应付。
为了便于指挥,位于哈尔滨双城的我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准备南下,9月25日决定,东北野战军二局与野司同行,“以利工作”。
一、野司南下,二局随行9月30日晚,夜色迷离,二列火车相继缓缓驶出双城。
乘坐在第二列火车上的是精干的东北野战军首脑机关,林彪司令员、罗荣桓政委正处在大战前的沉思之中。
在他们前面的那列火车上,东北野战军二局几十部电台严密监控着东北全境及邻近地区数十万敌军的动向。
这是一支年轻的技术侦察队伍。
1945年解放大军各部队出关,在苏静同志领导的东总情报处内开创东北技侦工作的有从山东来的林非、安达、陈铁等10余人,不久发展到30人左右;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钱江、刘少宏、胡正先、李行律、岳军、余湛、郭兰轩、佐伊、田松、洪辉、何真、王兢、苏克等同志陆续从延安军委二局来到东北,有力地增强了侦破能力;1947年5月,军委二局局长兼晋察冀军区二局局长曹祥仁到达东北,对组织机构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将技侦业务从情报处分离出来,成立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二局,曹祥仁兼任二局局长,钱江任副局长,刘志汉任协理员。
下设两个办公室(处),分别由李行律和刘少宏任主任。
为了集中技术力量,在林、罗、刘(亚楼)首长和南满的陈云、肖劲光同志的支持下,将卓有成绩的辽东技侦人员并入东总二局。
随着辽东的刘忠、于天镜、魏升廷、蔡海波、孙吉梦、于克勇、刘承远等的到来,二局技侦人员达到100余人。
在而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通过举办训练班,增加技术装备,扩大和加强了侦收与破译力量。
到辽沈战役前夕,东野二局已形成一支含120名侦收员、60名破译员、总计400人并配有40余部电台的技侦力量。
局长曹祥仁是我军密码破译工作的开创者和领导人。
辽沈战役时为何先打锦州,7个师守军4个被歼灭过
辽沈战役为何先打锦州,7个师的守军4个被歼灭过,另3个是杂牌1948年11月拉开序幕的辽沈战役,首先是从攻打锦州开始的,这主要是因为锦州城是连接东北、华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道,占领那里,就可以对东北境内的55万国民党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锦州守军有3个师系伪军改编但锦州城内的守军毕竟有7个师15万人,在南面40里的葫芦岛驻扎着侯镜如第17兵团近10万人,再往南的关内还有傅作义华北“剿总”近50万大军,一旦战事旷日持久,锦州城下的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就面临前后夹击,很可能遭遇重大损失。
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冒险的绕过长春、沈阳,长途奔袭锦州呢?实际上,这一行动是建立在对锦州守军实力充分分析基础上的。
锦州守军主力是第6兵团,下辖新8军、93军和第184师。
其中,新8军是1948年7月刚刚组建的下辖88师、暂54师和暂55师,这3个师中,暂54师、暂55师都是1947年陈诚主政东北时期由地方保安部队扩编而成,其前身不是土匪武装,就是“满洲国”伪军,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在以前的战斗中都曾经被打垮歼灭,又重新组建,战斗力更加削弱。
唯一精锐被歼灭3次第88师倒是参加过抗战的老牌精锐,但此88师非彼88师,其调入东北战场后先后被歼灭了3次,然后又屡屡重新组建,但部队中老兵的比例越来越少,装备也越来越差。
更要命的是,新8军虽然任命了沈向奎为军长,但军部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战斗开始后只能依托88师师部指挥作战,根本无法协同。
滇军杂牌曾被老蒋背后下刀第93军下辖暂18师、暂20师和暂22师,其状况好一点儿,因为它从调入东北战场后,就长期在锦州驻防,因此尚未遭遇被歼灭的命运。
但这个军系“云南王”龙云组建的滇军部队,从上到下都是云南子弟。
抗战胜利后,该曾奉命开赴越南接受日寇投降,但前脚出了国境线不久,后脚蒋介石就发动了“五华山事件”,逼迫龙云放弃了云南军政大权。
随后,第93军及其姊妹军第60军被直接调往东北参加内战,饱受排挤拉拢。
辽西大会战
辽西大会战冯晓蔚辽沈战役中最重要的会战就是辽西会战。
在这场会战中,由国民党远征军主力组成的廖耀湘第9兵团在3天的时间内被全歼,随后拥有坚固城防的沈阳1天时间就被攻占,整个东北落入共军之手,国军士气一落千丈,对国共局势造成了颠覆性的影响。
全歼廖耀湘兵团作战方向的选定与部署通过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的英勇作战,我军攻克锦州,解放长春,给了东北国民党军以致命打击。
处于深重危机之中的蒋介石,于10月15日和18日两次飞抵沈阳,同卫立煌及刚奉命到达沈阳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等,会商挽救败局的对策。
蒋介石判断:锦州之战,人民解放军伤亡当会很大,至少需经月余休整才能再战。
他又据情报得知,解放军攻锦部队正大批向北票、阜新移动,另有一批部队南去山海关方向,从而认定解放军不会固守锦州。
根据这一判断,他要卫立煌将第52军两个师及整编第207师3个旅全部调归廖耀湘指挥,继续向锦州攻击前进,协同葫芦岛、锦西部队收复锦州。
但卫立煌担心廖耀湘兵团孤军远出,有被全歼的危险,坚持要集中兵力守沈阳。
廖耀湘亦不同意再攻锦州,主张南撤营口。
几天中争吵不休,议而不决。
杜聿明虽也不主张西进,但不敢违拗蒋介石旨意,于是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即:以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率第53军、整编第207师主力等部留守沈阳;廖耀湘指挥“西进兵团”先向大虎山、黑山攻击,如攻击得手,即向锦州挺进,否则即改向营口撤退;另以辽阳第52军抢占营口,并令天津市政府征集船只,以备廖耀湘兵团西进受阻时,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
蒋介石批准了这一计划,但担心卫立煌不能坚决执行,故又改任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指挥这一行动。
中央军委和东北野战军的预定作战计划是以攻锦打援手段就252018.10军事文摘廖耀湘个歼灭总退却之敌。
19日,中央军委复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谭政,提出:“如果在长春事件之后,蒋、卫仍不变更锦葫、沈阳两路向你们寻战的方针,那就是很国共将士对比图2018.10军事文摘第10纵队第28师阵地战斗异常激烈。
锦州城解放在即,敌后勤总司令主动当俘虏,决不回去当“背锅侠”
锦州城解放在即,敌后勤总司令主动当俘虏,决不回去当“背锅侠”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底,国民党军在战场上已经逐渐陷入颓势,尤其是东北方面,仅剩沈阳、锦州、长春三个彼此独立区域的守军还在勉强支撑,其中长春方面10万守军已经要完全依靠空投才能苟延残喘。
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及其幕僚一度打算将东北部队全部撤回关内,以免将来连守卫首都南京的本钱也没有。
但刚刚上任的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坚决反对,提出:目前沈阳兵工厂可以制造步枪、机枪甚至小口径火炮及足量弹药,只要关内方面能够足额提供粮食,就足以再支撑1年,并由弱转强,重新掌握东北战场的主动。
可惜,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虽然远远少于解放军,但也有55万之众,保证如此庞大数额的粮食转运本身就是个大难题。
后勤总负责人就不好选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空运的效率,国民党军联勤总司令部选择从各地运输物资先海运到秦皇岛,再空运到锦州,或先海运到葫芦岛,然后转运至锦州暂存。
总之,锦州城就是整个东北的物资转运站和存储中心,也成为东北国民党军后勤的重中之重和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负责管理东北的第6补给区司令刘耀汉是卫立煌的亲信,因此将大部分物资调配到沈阳方面。
这自然就让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十分不满,毕竟其麾下也有15万军队,也要吃饭。
而且锦州城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咽喉之地,除了要防范东北野战军进攻,还要抵御来自关内的攻击,需要大批水泥钢筋等材料修筑环形工事。
一怒之下,范汉杰将状告到了联勤总司令郭忏面前,并声称如不能妥善处理,将直接向蒋介石面呈一切。
运输物资速度比不上部下贪污的速度为了平衡沈阳、锦州两方面的矛盾,郭忏只好在锦州专设了第四补给区第10兵站总监部,将锦州区域划入华北国民党军补给体系,另行调配粮食物资和建筑材料等。
为了彰显公平,郭忏专门请既不属于卫立煌、范汉杰系统,也和自己毫无瓜葛的东北籍“国大代表”黄炳寰出任兵站总监,黄此时恰好兼任秦皇岛、葫芦岛港口司令部副司令,在物资运输方面也非常顺手。
大决战之辽沈战 役观后感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这部影片,那场面,那情节,真的是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里的每一个镜头,都仿佛把我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战士们的呐喊冲锋,都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说起辽沈战役,那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当时的局势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在东北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资源,这可真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较量。
我记得有一个场景,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解放军攻打锦州的时候,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
战士们一个个奋勇向前,丝毫不畏惧敌人的枪林弹雨。
有一个年轻的小战士,看起来也就十八九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几分稚嫩,可眼神里却透着坚定和无畏。
他背着沉重的装备,在硝烟中奔跑着,冲锋着。
一颗炮弹在他不远处爆炸,掀起一阵尘土,他被震得摔倒在地。
但他迅速爬起来,继续往前冲,嘴里还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就是我们英勇的战士,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人民的未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还有一幕,是在塔山阻击战中。
敌人的炮火异常猛烈,解放军的阵地几乎被炮弹翻了个遍。
可战士们依然坚守着,没有丝毫退缩。
有一位排长,他的胳膊被弹片划伤了,鲜血直流,可他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就又回到了战斗岗位上。
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着敌人的动向,沉着冷静地指挥着战士们作战。
他的声音都喊哑了,但依然坚定有力:“同志们,守住阵地,绝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顽强抵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这场战役中,后勤保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老百姓们纷纷自发地为解放军送粮食、送弹药。
有一位老大娘,她自己家里都没多少粮食了,可还是把省下来的粮食全都送给了解放军。
她拉着战士们的手说:“孩子们,你们在前线打仗,可不能饿着肚子。
只要能打赢这场仗,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点粮食算啥!”看着老大娘那慈祥的面容和坚定的眼神,战士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大决战之辽沈战 役观后感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大决战之辽沈战役》这部电影,心里那叫一个震撼!这一仗打得,那可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啊!电影里的画面一帧帧地在我眼前闪过,枪炮声、喊杀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
那激烈的战斗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先说那战场的布置,那可真是密密麻麻,到处都是战壕、碉堡和铁丝网。
战士们在里面穿梭,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我看到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定和无畏。
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解放全中国的重任,哪怕前面是枪林弹雨,也绝不退缩。
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场攻坚战,敌人的碉堡火力凶猛,我们的战士们冲锋了好几次都被打了回来。
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一个年轻的小战士眼睛都红了。
他咬着牙,抱起炸药包,就往敌人的碉堡冲过去。
敌人的子弹像雨点一样打在他身边,溅起一片片尘土。
可他就像没感觉一样,一个劲儿地往前冲。
终于,他冲到了碉堡下面,拉响了炸药包。
“轰”的一声巨响,碉堡被炸上了天,小战士也壮烈牺牲了。
他那英勇的身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还有那些指挥官们,他们在指挥所里,紧张地盯着地图,分析着战况,下达着一道道命令。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智慧和果断,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战士们的生命和战斗的胜负。
我记得有一位指挥官,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地调整了作战方案,让部队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他那冷静沉着的样子,真让人佩服。
这场战役中的后勤保障工作也让我感动不已。
老百姓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给战士们送粮食、送弹药。
他们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战士们。
有一位老大娘,把自己家里仅有的几只鸡都杀了,给战士们炖汤喝。
她说:“孩子们在前线拼命,咱可不能让他们饿着。
”听到这话,我的心里热乎乎的。
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受到了这场战役的艰难和伟大。
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
驻防塔山多年不知地利,1个师刚开战就泡水,师长竟让军长担责
驻防塔山一触即溃,奉命反攻又率全师泡水,师长竟能让军长担责1948年10月7日,辽沈战役第一场大战——锦州攻防战正式开始,为了拿下这座连接东北和华北的咽喉之地,关闭国民党军撤离东北的大门,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集中第2、3、7、8、9等5个纵队、6纵17师及冀察热辽军区3个独立师,共25万精锐部队,在特种兵纵队500门重炮的掩护下,发动了对锦州城的围攻。
部署两路大军救援锦州早在10月初,东北野战军主力刚刚开始从松花江畔南下,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就赶到沈阳来给东北的部下们打气,并与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等人协商,准备组建两个重兵集团,届时增援锦州。
其一是抽调驻扎沈阳的新1军、新6军、第71军、第49军各2个师,新3军3个师,青年军第207师全部共12万精锐,组成“西进兵团”,由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援救锦州。
另一支部队则是临时拼凑的,分别是从河北塘沽港抽调第62军3个师、第92军1个师和独立第95师,从山东烟台抽调第39军2个师,海运锦州西面的葫芦岛港口,配合驻扎那里的第54军等部,组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侯镜如负责指挥,越过锦州以西40里的塔山,救援锦州。
但由于抽调部队时间稍长,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等部抢先越过锦州,抢先对塔山等地发动了进攻,不待“东进兵团”部队陆续到达,4纵官兵已经沿塔山构筑了防御工事,导致攻击部队频频受挫。
暂编62师一败再败1948年1月6日,蒋介石亲自乘坐国民党海军吨位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从天津港赶到葫芦岛前线,坐镇指挥。
第一件事就是追究塔山等地失守的责任。
当时,国民党军驻扎这里的是暂编第62师,这些所谓的“暂编师”都是1947年参谋总长主政东北时临时组建的,全部由东北当地保安团等地方武装改编,里面还有不少“伪满洲国”时期的伪军和土匪,成分复杂,战力孱弱,遭到4纵袭击后当晚就全军覆灭。
在蒋介石召集的师长以上军官会议上,暂编62师师长刘梓皋首先接受询问。
因为该师覆灭与这位师长的无能有着直接关系,其长期驻扎塔山,在4纵进攻塔山时一触即退;后来负责前线指挥的第54军军长阙汉骞让其戴罪立功,从南面侧翼海岸进攻塔山。
浅谈辽沈战役及意义
浅谈辽沈战役及意义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历时52天,创造了以伤亡6.9万歼敌并俘虏47万的辉煌战绩,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的开局,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败局已定。
首先,从全国战局分析,当时解放战争进行到第三年,国共双方兵力比已从战争爆发初期3.14:1变为1.3:1,统观全局,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一到。
当时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区也是中国的粮仓,一旦将东北控制,就会获得强大的战略后方不和估量的后勤保障,后勤保障对于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讲,所以东北在当时成为国共争夺的焦点,当时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东北地区90以上的土地和85%以上的人口,国民党军及附属部队共计55万人,但大多数被分散在沈阳、长春、锦州等互不相连的大城市中,虽然国民党在武器装备上占有优势,但缺乏有效的后勤保障和坚定的战斗意志,而东北野战军在当时是全国战场上唯一一支总兵力超过国民党的野战军,东北野战军有完整的后勤保障和群众支持,所以当时中央决定先解放东北是战略上的成功选择,虽然在整个辽沈战役过程中在是否先打锦州问题上出现了小分歧,但不至于影响整个战局,最终东北野战军先攻克锦州,封锁国民党部队向关内及海上逃窜的道路,将其全部消灭。
辽沈战役国民党的完败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国民党不得人心,古语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国民党缺乏群众支持,人民对其怨声载道;二是国民党低估了东北野战军的实力,冒然与东北野战军决战,,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时东北野战军在装备和人员上都是最强的,而且得到群众的支持。
第三,国民党军心涣散,战斗意志不强,在锦州问题上意见不一,举棋不定,后勤保障完全依靠空投,完全陷入人民战争之中。
所以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完败也是必然的。
辽沈战役的胜利在战略战术上准确运用为我军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都得到了实践验证,以战术上的以多胜少实现战略上的以少胜多,辽沈战役的胜利,首先为我军获得了稳固的战略后勤保障,东北地区在当时人口、粮食产量、重工业水平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辽沈战役后东北参军人数都大幅上升,辽沈战役过后,解放军总兵力达到300万人,而国民党军减少到290万,对于加速打败国民党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解放军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辽沈战役的胜利从精神上极大的鼓舞了我军解放全中国的战斗热情,同时也瓦解了国民党军的战斗意志,兵法上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辽沈战役过程中,政治攻势对于战役的胜利也起了极大的作用,比如攻打长春时,国民党守军主动起义,解放军兵不血刃的就占领了长春,国民党成建制的起义倒戈,对于减少我军战斗伤亡都起了巨大的帮助,对于以后的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胜利进行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辽沈战役,林彪40万大军的粮道被断,伟人的救命恩人再次力挽狂澜
辽沈战役,林彪40万大军的粮道被断,伟人的救命恩人再次力挽狂澜在电影《大决战》中,有这样一个名场面。
东北野战军指挥部在接到廖耀湘兵团攻占彰武、新屯一线时,林罗刘三人皆大惊失色。
罗荣桓紧张得想抽烟,林彪呆住开始沉思,参谋长刘亚楼更是建议要不要推迟锦州总攻时间。
众所周知,在辽沈战役之中,我军的优势是相当大的。
辽沈战役,也是一场典型的、关门打狗型的典型战役。
为何廖耀湘仅仅只是攻占彰武,就让身经百战的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如此紧张呢?一、东野四十万大军陷入困境在东北战场,东北野战军经过了春季、夏季以及秋季的三次大规模攻势,已经解放了东北97%的领土,而东北野战军也发展到百万之众。
反观国民党军,则被压缩到长春、沈阳、营口、锦州等几个相对孤立的地区,总兵力不过52万人。
东北战场已经进入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
经过与毛泽东的多次争论,林彪终于决定发动锦州战役,将包括新一军、新六军、71军等精锐美械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不使之从容撤往其他战场,以至于拖延全国解放的时间。
但当战斗即将打响,林彪的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原因无他——腹背受敌。
锦州战役开始之时,蒋介石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他组织海陆空三军,组建了所谓“东进兵团”,总兵力达到十多万人。
他们从华北出发,直取锦州。
而在西面,蒋介石命廖耀湘组建所谓的“西进兵团”,与“东进兵团”遥相呼应。
就如林彪所说:“做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怎么办?”“东进兵团”还好说,四纵和一纵在塔山能够阻击他们。
麻烦的是廖耀湘兵团,该兵团包括国民党的两大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支军队全美械装备,训练有素、求战欲旺盛,是参加过缅甸战役的强力武装。
辽沈战役前,新一军和新六军都给我军造成过很大的麻烦。
除了两大主力之外,还有49军2个师、71军2个师、青年军207师1个旅、骑兵第2旅及兵团直属的重炮、战车和装甲汽车部队与通信部队等,共计5个军、11个师另2个旅,共12万余人。
锦州之战,不仅要拼部队的战斗力,同时还要拼后勤。
做好后勤供应 人民支援前线──纪念辽沈战役胜利50周年
做好后勤供应人民支援前线──纪念辽沈战役胜利50周年张敬媛;林文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旬》
【年(卷),期】1998(0)12
【摘要】在辽沈战役中,我军共投入13个纵队一个炮纵,53个师含地方部队共100万人,马匹10余万,再加上二线兵团和上百万的支前队伍。
如此大规模的后勤供应工作,在我军历史上是空前的。
为了保证辽沈战役的需要,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建立了5个分部以完成对前方的供应工作。
...
【总页数】2页(P32-33)
【关键词】辽沈战役;后勤供应;物资供应;兵站医院;东北野战军;部队运输;第四野战军;中国解放战争;作战物资;人民群众
【作者】张敬媛;林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6.6
【相关文献】
1.做好后勤供应人民支援前线——纪念辽沈战役胜利50周年 [J], 张敬媛;林文
2.环保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的通知》 [J], ;
3.陕西省人民政府兰州军区后勤部关于深化军粮供应体制改革做好军粮供应工作
的通知 [J], ;
4.请祖国检阅——内蒙古一机集团全力做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保障工作综述 [J], 王莉
5.中央级主流媒体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以人民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为例 [J], 王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勤部长的战斗历程(12)—平津战役奉命进关
后勤部长的战斗历程(12)—平津战役奉命进关辽沈战役结束后,我四十五军在鞍山西南的海城、牛庄集结休整,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奉命进关。
先头师于二十三日开动,军直属队二十五日开动,按照军委「不惜疲劳,不怕减员,不怕受冻受饥」的要求,一路挺进。
部队跨过辽河、大凌河,在进军途中到锦州才领取了冬装,又经梨树沟,由冷口跨过长城入关到玉田,于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到达天津西北的宝坻集结。
我们是东北野战军最先到达天津外围的一个军。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部队要进行休整是可以预料的,但休整多少时间,事先是不得而知的。
但从总部先后的命令来看,则有休整比较长的打算。
我军在沈阳以南的海城地区集结后,东野总部的第一个电令是部队准备过冬的工作指示。
第二个电令是十二月中旬召开全军军以上参谋长会议。
第三个电令是四九年一月间在沈阳召开东北战区的高干会议,野战军、省军区以上的军政首长出席会议。
我军参谋长黄鹄显同志去沈阳出席东野总部召开的参谋长会议。
在会议进行中,就接到中央军委命东野迅速入关的电报,「入关配合华北人民解放军,全歼华北蒋、傅军,解放全华北」。
因此,参谋长会议还没有开完,就让大家回去了。
黄鹄显回来时,我们正在举行辽沈战役的庆功大会,他立即传达林总、罗政委关于部队立即进关的指示。
入关的命令下达到部队后,全军上下热烈拥护,很多指战员表示:仗没打够,今后的战斗我们会打得更好!这真叫人民子弟兵呀,回想当年,我现在还是热血沸腾。
我纵队的骨干中,极大部分是关内河北人,听说要入关解放自己的家乡,更加兴高采烈。
辽沈战役这么大的战役下来,尤其是辽西会战,部队上下疲劳至极。
可是部队接到命令后,只准备了六天,我们于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出发了。
进关后对巩固部队就成为重要工作了。
对部队政治思想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一个「革命到底」的问题。
为此,我们根据东野政治部「关于进关动员的指示」在进关前后都进行了深入的动员工作。
东野政治部动员工作的指示,摘要如下:甲:我们的秋季攻势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消灭了敌人四十余万,解放了全东北,我军的胜利,引起了全世界的大震动。
锦州的战役中惨烈配水池之战:19...
锦州的战役中惨烈配水池之战:19...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小霞运动新发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浩浩荡荡南下北宁线,准备发起攻打锦州的战役。
锦州是东北与华北间的咽喉要道,只要攻占锦州,那么龟缩于东北几个大城市的敌军就无法南下,华北的敌军也无法进入东北。
届时,东北野战军将对敌军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有利于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
辽沈战役示意图1948年10月,东野指挥部到达锦州外围,开始选择主攻方向。
经过侦察与讨论后,东野决定将主攻方向放在锦州最坚固的城北。
在锦州城北,敌军建设了两个极为坚固的据点,配水池与油化工厂,其中尤以配水池最为坚固。
配水池以主楼为核心,加上十几个地堡与无数明暗火力点,外面还有铁丝网与战壕包围。
守备配水池的敌军超过800人,他们狂妄地在主楼上刷上“配水池是第二凡尔登”的标语,自称是“铁打的汉”。
配水池战斗遗址还能看到当年的标语担任攻打配水池任务的是三纵七师20团1营,营长赵兴元,全营800余人。
赵兴元心里非常清楚,这场恶战之后很多战士不可能活着回来,但他没想到这场战斗的伤亡会那么大。
赵兴元配水池战斗从1948年10月12日上午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敌人守军全军覆没。
然而担任主攻的一营损失极为惨重,算上营长赵兴元只有6个人还能站起来,活着的仅有20来人,阵亡率超过了95%。
最先发动攻击的那个排,一进战壕就被里面埋设的航空炸弹全部炸死。
赵兴元儿子带着父亲相片来到配水池遗址最后2米深的战壕里躺满了尸体,很多重伤员来不及运下去活活流血而死。
后续支援的部队赶到后电话报告上级:无需工兵支援,战壕已被烈士遗体填平。
1营炊事员拿出这辈子最好的手艺包了几百人份的牛肉包子,送到前线后发现已经没有几个人还能吃饭。
10月14日,扫清锦州外围后的东北野战军发动总攻,至第二日18时,锦州解放。
战后,赵兴元被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北野战军的风格应该是避实就虚,专门找敌人的弱点打,可为何在攻打锦州时,选择了锦州防御最为坚固的城北作为主攻方向呢?仔细分析后我们会发现,这是个极为沉重的决定。
辽沈战役之厉家窝棚堵截战
辽沈战役之厉家窝棚堵截战解放战争开篇的辽沈战役有四大硬仗,除了作为主要战场的锦州攻坚战,还有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以及厉家窝棚堵截战,其中塔山阻击战最为知名。
不过,在这四大硬仗中,最惨烈的一仗莫过于厉家窝棚堵截战。
三大阻击战的场面和兵力:要知道厉家窝棚堵截战有多惨烈,从这四场硬仗的兵力、场面,以及伤亡比就能看出来。
在兵力上,锦州攻坚战有16个师,还有林彪元帅坐镇,是绝对的主力。
最出名的塔山阻击战,在这三场阻击战中兵力其实最多,达到了8个师。
黑山阻击战次之,但也有4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
而厉家窝棚堵截战压力最大,只有两个步兵师。
在场面上,厉家窝棚堵截战遭遇的情况也最为不利。
在我军攻克锦州后,林彪元帅部署全歼廖耀湘兵团。
他给出的作战方针是拦住头、堵住尾、大力打中间。
其中塔山战役是打中间,负责主力输出。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三大阻击战中,以塔山战役最为知名。
三大阻击战的伤亡状况:黑山阻击战是拦住头,压力最小。
而厉家窝棚堵截战是堵住尾,压力最大。
毕竟在廖耀湘兵团知道自己将要被围堵时,于军事常理来说,必定会朝着围堵力度最薄弱的方向突围。
因此,在这场战役中,我军厉家窝棚堵截战方面的兵力损失比最大,两个师伤亡3180余人。
黑山阻击战则是5个师伤亡4100余人,最知名的塔山阻击战则是8个师伤亡3700余人。
此外,厉家窝棚堵截战的伤亡,还处于死多伤少的情况。
在一般情况下,伤亡比率往往是每4个伤亡人员,会出现1个阵亡士兵,其他三个人是因为受伤失去战斗力。
但在厉家窝棚堵截战中,我军伤亡的3180余人中,有2100余人属于阵亡,伤亡比达到了2:1。
厉家窝棚堵截战,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伤亡,和当时战场的情况有很大关系。
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都是我军有充足时间准备的战斗。
而厉家窝棚堵截战,因为是去堵截廖耀湘兵团的尾巴,所以我军行军的距离也更长。
其中塔山阻击战的时间最为充足,我军在到达部署地点后有5天准备作战时间。
黑山阻击战次之,也有两天准备作战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沈战役中的后勤对决
作为解放战争中最先打响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有着“一战而天下定”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场战线犬牙交错、兵力不相伯仲的战略决战中,两军后勤对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捡洋落”
抗战末期,苏联出兵东北期间,把东北主要的工厂设备和日寇投降时上缴的武器,通通当作战利品运回国。
我军最初进入东北的部队,面对的是没有枪、没有钱、没有冬衣、没有根据地的窘境,最初的重装备是靠着“捡洋落”捡出来的。
当时的北满根据地,随处可见日军遗弃的武器和军用物资。
从延安赶赴东北的延安炮兵学校的师生们,在校长朱瑞的带领下,分散各处搜集物资。
1947年7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给中央的《关于彻底收拾日军遗弃之炮弹简报》称,到手的各种大口径炮弹总数为:“榴弹炮弹头约47万颗,野炮弹头60万颗,完整炮弹28万发;能满足使用。
日式山炮,编用者约170门……”除“捡洋落”外,我军还利用搜集来的材料,建起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
到1947年,我军在东北的军工生产已初具规模,使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
“铁道纵队”立大功
辽沈?鹨矍埃?国民党方面认为,如果解放军越过沈阳,远来辽西,则交通补给不易。
如果屯兵于坚城之下,则必定陷入困境。
然而,我军依靠东北区域内完备的铁路系统,将上述难题一一化解。
事实上,自甲午战争以来,经过日、俄、北洋政府、奉系集团接力式建设,东北一度拥有非常发达的铁路网络。
然而,经过多年战乱,东北各地的铁路干线已残破不堪。
1948年7月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正式组建,兵分四路行动,分别抢修新立屯到义县、吉林到长春、哈尔滨至长春沿线及梅河口沿线的铁路,昼夜不停施工。
同时,吕正操指挥的东北铁路管理总局迅速调集车辆。
半个月内,集中了1224节车皮、车厢。
从1948年9月10日开始,东北铁路在9天内共运送64个军列,把近10万大军及时地送达辽西前线,圆满完成大兵团调动的运输任务。
与我军高效的铁路运输相比,锦州战役时期,国民党军更多试图依赖空运和海运增援前线。
但9月27日晨,我军开始炮击锦州机场。
正在起降的国民党军运输机,当场被击毁5架,国民党军空运支援无以为继。
随着时间推移,锦州外围的包围圈基本合拢。
可此时,由塘沽、烟台等地赶来的侯镜如兵团,却由于海运组织不力,迟迟无力发动向塔山的全面进攻。
从塘沽海运来的第六十二
军,中途遇上风浪,士兵晕船呕吐,体力大为下降。
从烟台海运来的第三十九军遇到八级风浪,全军几万官兵被困在船上,颠簸了一昼夜,下船时已无力参战。
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军付出6000多人的伤亡,仍未能拿下塔山。
“彰武大捷”
在我军全力猛攻锦州之时,廖耀湘以一部兵力攻占新民西北的彰武及西南的新立屯,以切断我军的后方交通线,迫使我军放弃对锦州的进攻。
国民党的报纸也开始鼓吹所谓“彰武大捷”。
此前,国民党空军已炸毁彰武的铁路桥及我军的后勤交通要道五峰车站。
由于铁路运输受阻,一度导致油料运不上来,大量负责运送弹药的汽车因缺油停驶,而攻锦前线一度缺乏弹药,特别是炮弹。
紧要关头,东北野战军汽车第三团团长蒋泽民组织155辆汽车,使用仅剩的汽油,为前线运去了弹药,解了燃眉之急。
因汽油不足,车辆已无法北返,于是就地隐蔽。
待部队攻克锦州后,汽车三团抢运出1000桶汽油、10万件棉衣、12万双军鞋和大量其他军用物资。
锦州既克,东北野战军随即掉转兵锋,开始围歼廖耀湘的第九兵团。
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我军除有效利用在锦州缴获的物资外,后勤部门还组织了大量汽车、牲畜,从火车到达站将物资前运,为前线运送了包括3.5万发炮弹、150
万发子弹和2.2万枚手榴弹在内的大量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