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详解

合集下载

辽沈战役讲解的心得体会

辽沈战役讲解的心得体会

辽沈战役讲解的心得体会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5日至11月2日之间。

这场战役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结束了国共内战的关键性战役,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参观辽沈战役馆的过程中,我深受启迪和感动,也对这场战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辽沈战役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主要原因在于它的胜利给了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决定国共胜负上足够的信心和底气,而随后的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的精神”也被视为人民军队的一个重要精神标志。

在战争的历史中,毫无疑问,辽沈战役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其实,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人民军队的胜利,更是思路的胜利。

作为不同于守株待兔的“活打活消灭”的新战役思路,是辽沈战役的核心战略。

也正是因为在这一方面的思考和改革,才让人民军队获得了在实战中的重大胜利。

辽沈战役的胜利,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及各族人民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将革命先进分子的先进思想和仁义道德刻画成组织中每个人的信仰,这是一个完全合理且总体谋划的行为。

每位先进分子具备每项技能所需的要素,从而在国内的革命中赢得了胜利,成为人民军队的立足之本。

另一方面,辽沈战役的胜利也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指挥官夸大了敌人消极危险的危险,从而进行全面战术的战役准备,实现了每个小组的良好协作。

它也揭示了人民军队角色在国内战争决胜千万里路中的重要性。

这不仅提出了困难,也提出了表现自己的机会。

辽沈战役给人们揭示了向后看,才能向前走的道路,给我们看到了反腐、反腐败和建设珍爱生命的社会道德底线,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正义和勇气、知道在我们的每个角落都拥有一种精神的传承。

辽沈战役的胜利,让我们知道了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人民。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既是战争胜利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在参观辽沈战役馆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的不屈精神,懂得了革命的来之不易,更加相信了我们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辽沈战役的事迹有哪些

辽沈战役的事迹有哪些

辽沈战役的事迹有哪些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那么你了解辽沈战役的事迹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辽沈战役的事迹,希望能帮到你。

辽沈战役的事迹介绍1:廖耀湘兵团经过解放军夏、秋、冬季攻势后,东北战场敌军据守于长春、沉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处于欲守无力、欲走难舍、犹豫观望、矛盾重重的状态。

按照中央军委、毛泽东的决策,东北人民解放军抓住决战时机,首先在东北战场上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发起了辽沉战役这场大歼灭战。

在这一大战役发起前,内蒙古骑兵师为保障东北野战军主力进行休整,奉命对沉阳外围新民之敌实行封锁、围困。

1948年3月中旬,骑兵第二师挺进到铁岭、法库、彰武一带,对沉阳之敌进行监视,随后参与围困新民、封锁沉阳,防止敌军突袭,打击敌人的骚扰和抢粮。

8月8日,骑兵第二师(暂缺第二十四团)奉命撤回内蒙古右前旗葛根庙整训,将封锁沉阳、新民守敌的任务移交给骑兵第一师。

第一师奉命进至法库、彰武、新民一带,配合辽北军区部队,对该地区之敌继续进行监视、封锁、围困,为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战役前的休整、训练,及进行战略决战的准备工作和实行隐蔽地战略展开,起到了前卫、警戒作用。

9月,根据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命令,骑兵第二师(包括第一师第三团)执行围困长春、堵击长春突围之敌的任务;第一师(缺第三团)接受第十纵队指挥,在辽西的黑山、大虎山一带,阻击由沉阳、新民西进援锦之廖耀湘兵团。

辽沉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发起。

9月24日,骑兵第一师奉命连夜冒雨出发,渡柳河西进150余里,到达厉家车站附近,堵击企图西窜之新民敌军。

监视数日,未发现驻新民之敌七十一军情况有重大变化。

9月30日,第一师又转回绕阳河、大柳河之间地区,以白马厂为中心,积极主动地进行广阔纵深搜索。

10月5日,十纵根据东北野司命令,将骑兵第一师的阻击任务改在半拉门以南地区,沿绕阳河两岸进行运动防御,阻击敌军渡河。

10月12日,敌廖耀湘兵团主力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但在东北野战军节节阻击下,进展缓慢。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三大战役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简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三大战役简介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馀人。

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

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指挥三大战役的统帅部,中共方面是在河北西柏坡的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兼总司令朱德,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周恩来),国民党方面是在南京的国防部(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本部(总长顾祝同),由于解放战争时期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甚至多次坐飞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但没有到淮海前线指挥。

三大战役(图片放大版)国民政府在前线指挥的将领是: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另外杜聿明作为前敌总指挥负责了东北国军的撤退和徐州战场的现地指挥(刘峙的指挥部撤退到蚌埠)。

中共方面的前线指挥系统是: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负责辽沈战役,东北军区提供支援;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负责淮海战役,华东、中原军区提供支援;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和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负责平津战役,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提供支援。

各军区系统主要提供的是军区地方武装和后勤支援。

三大战役详解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打响,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

辽沈战役——精选推荐

辽沈战役——精选推荐

辽沈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12⽇⾄11⽉2⽇,中国⼈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战役之⼀。

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战局发⽣了重⼤变化。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总兵⼒约五⼗五万⼈,⼈民解放军已达⼀百零三万⼈,东北地区百分之九⼗七以上的⼟地和百分之⼋⼗六以上的⼈⼝已获得解放,⼈⼒物⼒充⾜。

蒋介⽯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煌对东北战局深感忧虑,处于欲守⽆⼒、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地区,采取集中兵⼒,重点守备,相机打通北宁线的⽅针。

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主⼒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针。

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五⼗三个师,七⼗余万⼈,1948年9⽉12⽇发起辽沈战役。

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第⼀阶段夺取锦州,封闭东北国民党军。

东北野战军南下,向北宁路沿线发起进攻。

⾄10⽉1⽇,先后占领了昌黎、绥中、义县及塔⼭等地,切断北宁线,将范汉杰兵团分割包围在锦州、葫芦岛、⼭海关三个地区。

2⽇,蒋介⽯飞抵沈阳,抽调⼗⼀个师组成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以⼗⼀个师⼜三个骑兵旅组成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

10⽇,东进兵团向塔⼭猛攻,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西进兵团也进展缓慢。

14⽇,东北野战军五个纵队和⼀个师分别从东、南、西三个⽅向,向锦州发起总攻,次⽇晚占领锦州,全歼守敌⼗万余⼈,封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参见彩图插页第150页)。

蒋介⽯于15⽇再飞沈阳,督促东西兵团继续进攻,企图重新打通北宁线,并命令长春守军⽴即突围。

17⽇,国民党六⼗军在曾泽⽣军长率领下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也于19⽇率部投降,长春解放。

第⼆阶段会战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

辽沈战役小故事一分钟左右

辽沈战役小故事一分钟左右

辽沈战役小故事一分钟左右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

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

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

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

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

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

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

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

反观国民党内,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

三大战役中两军战略浅析

三大战役中两军战略浅析

解放军军队数量增加,装备改善,士气高涨
国民党军队数量下降,采取重点防御,士气低落 ⑵经济方面: 解放区在土改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后方巩固, 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
国统区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⑶政治方面:
共产党受到人民拥护,民主党派同共产党 并肩作战 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空前孤立
首战为什么选在
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 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就 有了胜利的基础。 ——毛泽东
战略对比:
第一阶段 前准备
我军: 国军: 毛泽东早就预计到国民党军从东北撤 1948年3月,蒋介石计划把沈阳国军主 退的可能性。在1948年2月他就指出: 力撤至锦州,以便与华北傅作义配合,进 “对于人民解放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 可以夺回东北,退可以撤往关内。而卫立 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他 煌则力主固守沈阳、长春、锦州三大战略 始终关注着东北瞬息万变的战局,最终选 要点,保全东北,待变而起。 择锦州作为在东北“关门打狗”的战略要 5月初,蒋介石又令卫立煌打通沈锦路, 点。锦州是东北国民党军事战略门户,攻 将主力撤到锦州。 占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国民党军队与关内 直到9月辽沈战役打响,国军统帅部对 的联系,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 东北战略尚无决策,蒋、卫仍然在为打不 歼灭”的目标。1948年7月至9月初,毛 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到锦州的问题而争执 泽东多次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提 不休。 长 出战役设想。 春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 委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提出 沈 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1948年9月7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 (1948.9.12-阳 黑 山、 委名义致电林罗刘,明确要求“确立攻占 1948.11.2) 锦 大 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 州 虎 塔 确定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辽沈战役之锦州会师

辽沈战役之锦州会师

辽沈战役之锦州会师锦州是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开放城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素享盛名的商贸重镇,更是一座生机勃勃、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的现代优秀旅游城市。

锦州市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独具特色。

锦州南临渤海,北依松岭山脉,位于著名的“辽西走廊”东端,是连接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枢纽。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锦州不平凡的历史。

解放锦州,便是辽沈战役的关键之战。

1948年5月下旬,林彪以2个纵队试攻长春,却发现攻占长春并非像想象的那样容易,遂改用长困久围的方针。

7月,林彪与东北局其他要员磋商后,最终下定南下作战的决心,并电告中共中央。

毛泽东复电同意,并明确指出:“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

”9月7日又电示:“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

1948年9月24日,锦州范汉杰电蒋求援,蒋介石才召卫立煌于到南京开会,迫令卫立煌由沈阳出兵支援锦州,卫仍然拒绝接受。

最后,蒋介石决定空运49军到锦州增援(运到2个团,9月28日机场被解放军炮火封锁,空运中断),另一方面仍强要卫由沈阳向沈锦线攻击前进,并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到沈阳督战执行蒋的命令。

顾祝同在沈阳期间,曾一再召集东北将领会议,要卫出兵沿沈锦路前进解锦州之围,卫仍坚决反对执行这项命令,认为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并与顾多次争吵。

1948年9月29日,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克河北省的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省的绥中、兴城,切断了辽西走廊,完成了对锦州、义县的包围。

此时,蒋介石正集中精力应付华东野战军9月16日发起的济南战役,顾了救济南,就顾不了援东北,只有令卫立煌经沈锦路出辽西,直接解锦州之围。

卫又坚决反对这一案,认为锦州之围应由关内出兵直接解决,解围后与锦州部队会合出大凌河向大虎山攻击前进。

这时沈阳主力才西出与东进之部队会师,所以就未实行蒋的命令。

1948年10月1日,在孤立,包围锦州的同时,东野开始进攻锦州外围义县。

辽沈战役为什么失败_辽沈战役的策略

辽沈战役为什么失败_辽沈战役的策略

辽沈战役为什么失败_辽沈战役的策略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中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三大战役”之一,那么你知道辽沈战役为什么失败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辽沈战役的失败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辽沈战役为什么失败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

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

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

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

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

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

国共自不用说。

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

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

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

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

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

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

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

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

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

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

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

辽沈战役的“关门之战”出奇功「扭转战略态势」

辽沈战役的“关门之战”出奇功「扭转战略态势」

辽沈战役的“关门之战”出奇功「扭转战略态势」1946年6⽉,解放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民解放军所属的东北野战军,已经在东北战场上将国民党主⼒军队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要点及其附近的狭⼩地带。

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战场上已呈现困守之势,解放军则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性。

但因为组建不久的解放军缺乏攻城拔寨的经验,⽽国民党军队对运动战并不擅长,所以是各有忌惮,谁都不会贸然出击。

但随着“关门打狗”这⼀战略部署的执⾏,顿时打破了这种僵局,使得战局明朗化起来,也可以说其直接决定了辽沈战役的最终结局。

东北战略地位⽰意图国共战略僵局下解放军积极备战1948年3⽉,东北野战军结束冬季攻势后,解放了东北⾯积70%以上的地区和⼈⼝,使绝⼤部分解放区连成了⼀⽚。

在解放军连续的攻势作战之下,国民党军队已⽆⼒发动新的攻势,接连丧失失地。

于是国民党⽅⾯⾛马换将,任命卫⽴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

卫⽴煌到达东北后,看清了解放军意在围点打援的战术,执⾏了收缩防线、进⾏重点防御的策略。

在实⼒对⽐上,解放军从刚出关时的11万⼈发展到了近100万⼈,其中东北野战军正规部队有近70万⼈,武器装备和战术素养均居各⼤野战军之冠,可谓是兵强马壮。

反观在东北的国民党军,经过三⼤攻势后虽还剩50多万⼈,但都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块互不相连的区域内,不但兵⼒优势丧失殆尽,在战略上更是陷⼊了⾮常孤⽴的境地。

其中,总司令卫⽴煌坐镇沈阳⼤本营,由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率2个兵团8个军约30万⼈防守;副总司令兼第⼀兵团司令郑洞国率2个军约10万⼈,在北⽅防守已成孤城的长春;另⼀位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则率1个兵团4个军约15万⼈防守锦州、⼭海关、葫芦岛⼀线。

遼沈战役前国共双⽅态势图在这三条战线上,除锦州地区还能维持着与关内的铁路和海上交通外,长春和沈阳地区都已被东北野战军分割包围,陆路与海上交通断绝,全靠并不充⾜的空运补给。

⾄此,⽆论政治、经济、军⼒、⼠⽓、民⼼,中共东北局的⼒量均对东北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全⾯压倒优势,这在当时全国各解放区中是唯⼀的。

辽沈战役经典红色故事(一)

辽沈战役经典红色故事(一)

辽沈战役经典红色故事(一)辽沈战役经典红色故事一:无畏的斗争•背景介绍–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辽沈战役,旨在解放辽宁和沈阳,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战场上的火线–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辽沈战役的经典。

–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们,不畏强敌,冲锋在前,为了胜利而奋斗。

•科学指挥的胜利–解放军采取了多种战术,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

–科学指挥的胜利让战役进展顺利,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人民的胜利–在战役胜利后,辽宁和沈阳顺利解放,人民迎来了新生活。

–这场战役是人民的胜利,也是经典的红色。

故事二:战役的意义•打破围剿的作用–辽沈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国解放区的围剿计划。

–解放军借此机会,发展自身力量,进一步推进了解放事业。

•前进的动力–辽宁和沈阳的解放,为解放军士气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战役胜利成为了解放军向解放全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先烈的牺牲–在辽沈战役中,无数解放军英勇牺牲。

–他们的热血铸就了战役的经典红色,铭记于心。

故事三:激励后代•传承红色基因–辽沈战役经典红色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标志,是红色基因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辽沈战役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爱国情怀的培养–辽沈战役的故事可以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爱和热情。

–通过讲述这段历史,培养后代的爱国情怀,传递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英雄气概–辽沈战役英勇的解放军战士是我们的英雄。

–我们应该弘扬英雄气概,学习他们的坚韧和勇敢,成为新时代的英雄。

辽沈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里程碑,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其经典红色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大决战辽沈战役结合工作读后感

大决战辽沈战役结合工作读后感

大决战辽沈战役结合工作读后感标题:辽沈战役——一个决定胜败的关键战役引言: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对于扭转战局、彻底解放东北地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以强大的意志和韧性,与顽强抵抗的敌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本文将从作战策略、组织实施、战斗经验等方面对辽沈战役进行分析,展现出这场战役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作战策略的制定辽沈战役前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充分调研和分析,制定了明确的作战目标和战略计划。

采取分兵打援、分进合击的战略思路,通过先后渡过松花江和辽河两条重要水系,实现迅速穿越和缓解我军主攻方向上的敌军压力。

这一作战策略的制定,为后续战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组织实施的紧密配合辽沈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级指挥机关和部队紧密配合,形成了整体作战合力。

解放军采取分区域展开、各个击破的方式,分组突破、分兵转移,使得敌军无法形成有效反抗,进一步削弱了其抵抗力。

在战斗实施过程中,解放军采取了多种战术手段,如地道战、冷兵器攻坚等,有效地降低了自身伤亡,提高了战斗胜利的可能性。

三、战斗经验的总结与应用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摸索和实践,它为后来的战斗经验积累和战术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本战役中,解放军在山地和平原交替地带的作战、水路渡江运输等方面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日后解放全中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这场战斗也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顽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军事风貌,为全军树立了榜样。

四、战役的意义和影响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意味着东北地区的解放,更是标志着解放军全面掌握着战略主动权。

这场战役的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东北地区的围剿,从而确保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辽沈战役不仅震动了国内,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它在战争史上堪称一次经典的军事操作,对于探索新时期中国军事策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辽沈战役主要内容

辽沈战役主要内容

辽沈战役主要内容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辽沈战役主要内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辽沈战役主要内容辽沈战役分为三个作战阶段:第一阶段(9月12日至10月19日),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

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

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

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危,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

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迅速攻取锦州的指示,确定了攻锦打援的整个兵力部署:以2个纵队另2个独立师位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以6个纵队共16个师计25万人攻击锦州;以1个纵队主力为战役总预备队;以4个纵队共14个师位彰武、新立屯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以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围困长春。

10月14日,攻锦集团发起总攻。

经31小时激战,于15日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俘范汉杰及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等,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

在锦州攻坚战的同时,南北两线阻援部队分别采取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图谋。

在南线坚守核心阵地塔山的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陆海空立体进攻,鏖战6昼夜,歼敌6000余人,创造了野战阵地坚守防御的光辉范例。

战后,该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荣誉称号。

锦州被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

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第二阶段(10月20日至28日),辽西会战,围歼西进兵团。

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

19日,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辽西地区围歼西进兵团。

简述辽沈战役及其伟大意义

简述辽沈战役及其伟大意义

摘要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七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这一胜利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期间,人民解放军将大规模的运动战与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阵地阻击战相结合,先集中两倍半于敌的兵力,迅速攻克了战略枢纽锦州;攻锦州后迅速回师合围了廖耀湘兵团;在合围的同时,乘敌慌乱,猛烈进行穿插分割;同时把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密切结合起来,争取了一部分敌军起义,加速了战役胜利进程,实现了中共中央军委提出的封闭国民党军一个战略集团在东北境内予以各个歼灭的决策。

这是一场红色将帅运筹帷幄,斗智斗勇,革命将士英勇顽强,无畏牺牲,回肠荡气的大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

关键字:国民党,解放军,战役,意义简述辽沈战役及其伟大意义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期间,人民解放军将大规模的运动战与大规模的城市攻坚战、阵地阻击战相结合,先集中两倍半于敌的兵力,迅速攻克了战略枢纽锦州;攻锦州后迅速回师合围了廖耀湘兵团;在合围的同时,乘敌慌乱,猛烈进行穿插分割;同时把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密切结合起来,争取了一部分敌军起义,加速了战役胜利进程,实现了中共中央军委提出的封闭国民党军一个战略集团在东北境内予以各个歼灭的决策,取得了打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

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总兵力约五十五万人,人民解放军已达一百零三万人,东北地区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

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深感忧虑,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力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相机打通北宁线的方针。

2014广东军转干考试资料: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2014广东军转干考试资料: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

军转干考试网2014广东军转干考试资料: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194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先摧毁东北国民党反动军队。

好处是,第一,东北野战军兵力大大优于敌人,打歼灭战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东北野战军若拿下东北,可以以东北工业支持其余解放区部队。

第三,辽沈战役一旦胜利,东北野战军即可挥师入关,协助华北人民解放军一同对抗华北国民党部队,组织平津战役。

于是,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平津战役(中国大陆称作平津战役[1],台湾称作平津会战)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2]”之一,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64天。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进攻,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共计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及华北大片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锦州会战
锦州 关内外咽 喉
葫芦岛、塔山 防线
鸡肋之地
廖耀湘动向兵团
辽西会战
解放沈阳
廖耀湘兵 团被围
战略大决战之
辽沈战役
(1948.9.12--1948.11.2)
战前态势
辽 沈 战 役 始 末
锦州会战
辽西会战
解放沈阳
战役背景
势略住召同争国争国产 于决有开年爆共进共党 年 己战利政 发双入大的 月 有,时治 时方第规中月 , 利决机局 的兵三模原 中 的战,扩 力年内解日 共 东方与大 比的,战放, 中 北向国会 对即全区国 央, 。首民议 比 面发民 在变 先党, , 爆起党 西为 年 指进决 已 发进军 柏 向行定 比由月。攻向 坡 形战抓 战初战,共 。 1946 9 6 26 3.14 1 1.3 1 1948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