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论语〉六则》导学案(学生案)成案二
北四家子九年一贯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学生案) 编辑者:孙凤国 审核者:张英艳 2014年9月1日送一你句话: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
Page 1 of 1 2014年第 个导学案《〈论语〉六则》导学案 (第二课时)班级____ 姓名___ _____ 小组_ __ 评价____ 教师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理解课文第三至六则中“而”字含义;2.能翻译课文第三至六则;3.能说出文章哪里是写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思想修养;4.能归纳出自本文的成语;5.能背诵第三至六则。
1.知识链接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2.第三至第六则中共出现了7个“而”字,你能区分它们的不同含义吗?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 默而.知之: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请借助参考资料,弄清楚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 耻. 下. 问.: 默 而 知. 之: 学 而 不 厌.: 三人..行,可以为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1.翻译我最牛第三则:第四则: 第五则:第六则:2.课文知识归档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3.成语集中营1.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 、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旧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B 、不耻下问。
译:对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C 、学而不厌。
译:学习却感觉不到讨厌。
D 、诲人不倦。
译:指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2.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课文中哪句话说可以有它对应?3.第一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4.翻译下列句子。
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导学案-最新公开课
《论语六则》导学稿[第一课时]了解孔子和《论语》,学习文言文诵读和翻译方法,并疏通前四则。
一、课前预习1、导入:2、介绍孔子和《论语》:(先谈谈对孔子的了解,再补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______,_______期___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_____》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
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_____和《_____》、《_____》、《_____》合为“四书”。
用“子曰”开头,称为格言体;一问一答,称为答问体;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称为对话体。
3、字词重点词句:罔():_____________殆():_____何以():______是以:_____。
(是:这(代);以:因)识():__________。
厌():_____诲():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习过程1、听课文朗读,并诵读课文,了解诵读的重要性。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
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论语六则》导学案
《论语六则》导学案一、知识链接: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
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古时有“六经”之说: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乐”已失传。
②孔门弟子简介(1)冉求简介: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
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
小孔子29岁。
出身微贱,与仲弓、冉伯牛同宗。
青年时作过鲁季氏家臣,后拜师孔子,并辞官随孔子周游列国。
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
期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
(2)颜回简介:颜回(前521~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
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1),卒亍鲁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岁。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
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论语六则导学案(1).
《 <论语 >六则》导学案主教:杨志逵主备:杨志逵备课组:中语组教学目标:①了解孔子其人及语录体《论语》的相关知识。
积累文言字词;②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诵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朗诵能力;③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层次的感知六则论语的含义;④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浅谈《论语》六则的现实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朗诵训练及对六则论语的意义的整体感知。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导语:2、展示学习目标3、指出初学文言文的要求:多读多背,坚持积累词汇二、自主解读1、我了解《论语》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年 ,名( ,字( 。
(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家、 (家、 ( 家, (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整理、研究和传播,自汉以后,他的思想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被尊称为( 。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的“子” ,是古代对(的尊称, “子曰”意思是( 。
2、我了解《论语》《论语》属(体散文,是(关于(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政治主张、教育原则等,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与 (《》、 (《》、 (《》列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
《论语》的“论”的拼音是( 。
三、我喜欢读1、听读正音学生听范读, 在听的过程中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了解下列黑体字的拼音和字形不亦说乎不愠罔殆不亦乐乎敏而好学默而识之诲哉焉矣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模仿范读的停顿、语速、节奏3、开火车试读下列句子,师生指正4、教师给出朗诵节奏的划分,学生记录后,齐读,教师点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也?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6、看谁读得最好: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读给同学听。
第18课《论语》六则导学案.doc
《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理解并拿握文中的重要字词,背il谍文;2.理解A Mil录中色含的道理,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结合课文内容,1K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重占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耍字词,掌握A Mil录中包含的道理。
难点理解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的主张,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il读法,导学自主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堂导入目前很多人开始重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尤其是经典中的经典《论培》我们不得不学习,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全国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小学生都已经会背《论语》了,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做个调查,在此之前你学习过《论培》吗?《论培》一共多少篇?《三字经》里怎么说?这节澡我们学习《论培》A«o教学过程—、简介孔子及《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鲁国M!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论培》属培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负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政治主张、教育原则等。
南耒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感知课文1.朗读正音:yue yun wang dai不亦说乎不愠hu i zayanyizhi默而识之诲哉焉矣点抜:“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注意“罔”字的写法。
2.自由朋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
3.齐读课文,点抜难读句的停硕。
4.范读课文。
5.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F注释,理解课文,疏通文意。
三、疏通文意,指导翻译。
1.同桌之间互相翻译课文,共同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间题,教师相机2.学生代表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纠正翻译中的錯误。
四、熟读成ii,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1.裁读谍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掌握课下注释。
《论语》六则导学案
《论语》六则学习导航1、学习此文,能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能诵读课文,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
3、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一、沙滩拾贝1、填空:①《论语》是记录_________的一部书。
是______家经典着作之一。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②《论语》全书共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为主,是体散文的典范。
③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合为《四书》。
2、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说乎()(3)学而不思则罔()(4)思而不学则殆()(5)默而识之()(6)敏而好学()3、读后你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
(一、二点即可)4、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是以谓之‘文’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浪里串珠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6、古今异义。
学而不厌古义:今义: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9、摘出出自《论语》六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10、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导学案21
年级:_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张建审批人:_________ 备课组长:___________班:_______ 姓名_________《〈论语〉六则》导学案一、自主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2、明确《论语》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1、理解重点实词、虚词及成语的意义;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感知六则语录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积累重点词语,感知六则语录的含义。
2、难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三、课时:二课时四、导学过程导前案:初步感知,夯实基础,整体了解(一)、课外预习:初步感知,夯实基础1、介绍孔子和《论语》:(先谈谈对孔子的了解,再补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期_____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___________》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
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为“四书”。
(二)、课前自学:整体了解,初步把握2、字词、重点词句:说愠罔殆好乐不惑逾矩3、再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年级语文《论语六则》导学案
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主备人:复备:教务处审批:班级:小组:姓名:课题:21·《论语六则》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和理解注释的基础上学会翻译课文3、学习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学习态度、领会学习方法以及获得道德修养的启示。
【知识链接】一、走近孔子和《论语》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2、《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自主学习】一、1、论.语()不愠.()默而知.之()必有我师焉.()罔.()殆.()2、划分朗读节奏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能把其他五则划分好朗读节奏吗?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3、尝试背诵课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二、参考课下注释,理解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1. 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4、可以为.师矣5、学而不思则罔.6、思而不学则殆.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择其.善者而从.之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1、不逾.矩三、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注释里你认为是重点的地方标记出来,并把你的翻译写在下面。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
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可辅以意译。
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合作探究】一、翻译重点句子(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六则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1)
《论语》六则(一)课型:新授课主编:成三清审核:授课时间:9月2日编号:7101【流程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而”字的基本用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前三则;2、理解前三则的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1、通读全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掌握生字读音,把握词义,翻译课文(把注解中没有的字音和词义标注到课本上);2、标记好未弄懂的字词句,与同学交流探究。
【资料链接】1、《论语》与孔子。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500多条言论,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以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
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3000,着名的有72人。
他整理了《诗》、《书》,并且编修了《春秋》,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大的作用。
2、“四书”。
南宋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自学检测】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掌握写法。
论语()子曰()说乎()乐乎()不愠()罔()殆()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文言词语。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4)可以:(5)学而时习之:(6)学而不思:(7)人不知而不愠:【复备栏】【复备栏】(8)温故而知新:(9)学而不思则罔:(10)思而不学则殆: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综合提升】这三则论语,孔子与我们探讨的是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同学们看这三则论语哪些谈论的是学习方法,哪些谈论的是做人的道德修养?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当堂反馈】诵读前三则,自由背诵。
《论语》六则导学案5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走进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他被历代统治者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2.了解论语《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全书二十篇,首创语录体,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共称四书五经。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积累重点实词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练背诵课文【自主合作】1.读一读不亦说.乎()不愠.()不思则罔.()不学则殆.()吾十有.五()好.之者()不逾矩..()()2.找一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不思则罔.()不学则殆.()好.之者()乐.之者()择其.善者()吾十有.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逾.矩()3.译一译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虚词“而”的用法2.理解孔子的学习主张一、“而”的用法总结①表承接:就②表递进:而且③表转折:但是(1)学而.时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 (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二、合作探究1、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原话回答2、孔子在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原话回答3、孔子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效果?用课文原话回答4、孔子在与人交往的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WS论语六则导学案
沈阳市第一三六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论语六则(第一课时)主备:王帅审阅:七年级语文组班级姓名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了解《论语》。
2.掌握文言文的概念。
3.掌握字词音义,流畅朗读,背诵课文前四则。
二、温馨提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不随意增减)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的现代汉语表达出原文风格。
)翻译方法:“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进行。
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人物别称换成本名等。
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语序调整过来。
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用典故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通顺地译出。
语句翻译完成后,回头检查一遍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原文指代和省略的内容,在翻译时该明确的要明确;翻译时要尽量译出作者的语气。
三、自主探究1. 查找有关孔子与论语的资料(可参考练习册,可观看电影《孔子》)2. 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掌握字词音义,熟读课文四、教学环节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其惟孔子乎?——周敦颐《通书》(一)巩固与导入:由练案主持同学出题(二)合作与探究:1.自探展示(1)绘制一幅关于孔子的思维导图(需涉及论语,课前绘制于黑板上)(2)小组内部检测朗读,互相指正读音、语速、停顿等(约5分钟)(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约5分钟)2.合作探究(1)各组分别翻译一则论语,组内讨论后将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于黑板上,要使组员都能将原文与译文各部分对应关系讲清楚。
其他组负责提问与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论语》的语言特点(字、词、语序、称呼、内容、篇幅等方面),并思考其中哪些是文言文的共有特点?(三)展示小结1.同学与老师共同点评各组所画思维导图(约5分钟)2.各组讲解本组翻译的一则论语,并互相提问、补充(约10分钟)3.各组轮流指出《论语》语言的一项特点(约5分钟)(四)训练反馈1. 字词音义:罔():________ 殆():________ 好():________ 曰():________ 说():________ 愠():________2. 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六则导学案
雨母山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李社荣课题:《论语》六则第一课时快乐链接1、作家作品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曾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仁”的学说,提倡德治和教化。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
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一些孔子的弟子的言行而成的书。
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定必读书。
《论语》有不少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成为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3、文言文翻译六字法(1).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文词语2.理解、背诵课文,并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学以致用课前抽测•1、明确下面下划线字词的音、义•《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合作交流1、自主翻译课文(把自已对课文的理解翻译写在下面,特别注意有下划线的词语和句子)(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导学案 (教师用案)
《论语》导学案(教师用案)解读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一)教材助读一、学习概述(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相关知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孔子的历史贡献:(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思想主张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
”(《论语·学而》)(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
《论语》六则导学案
预习展示
这节课有 5 个学习目标, 第一个目标就是 熟记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 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打开导学案。 ①孔子,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 ②《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③南宋朱熹曾经把《大学》《中庸》《论 、 、 语》《孟子》合为《四书》 、 。
1.写下你不太了解的字、词、句。
2.试着独立完成下列内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恨;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以 .. 3.请将第一、二则翻译在下面横线上。 (之)为,把他当作 3.翻译课文第一、二则。 孔子说: “学习之后,然后按时温习它, 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与我探讨学问), 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
我但我不怨恨别人,不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吗?”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 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把他当作老 师。 ”
课堂反馈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课堂反馈
1.默写课文第一、二则。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 )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高兴 ) . ②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愠: 怨恨 ) .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新的理 . 解) 3.请区别下列句中“而”字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 (表承接, “然后” ) .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但是” ) . 温故而知新 (表递进, “进而” ) .
七年级语文第21课《论语》六则学案
七年级语文第21课《论语》六则学案导读:21.《论语》六则学案一.教学内容:《论语》六则二.教学目标1.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2.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三.教学重、难点1.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知识分析(一)孔子简介: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
(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
”(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
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1.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
《论语》六则导学案6
主备:审核学生姓名班级组别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古代诗歌散文更是珠玑满盘,流光溢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文学的殿堂,去品味、感悟古代文学的魅力吧,相信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说”“慍”“故”“可以”“罔”“殆”“好”“乐”等字的意思。
翻译:
四、交流合作。
五、展示质疑。
六、达标训练:
(一)完成《同步学习》第一课时(66--67)。
(二)背诵课文1至4则。
知识链接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儒家的经典著作。它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关于孔子的言论、事迹的书。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其:他们的_。善者:优点_。从:采纳、听从_。__
不善者:缺点。改:改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则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我有:通“又”_,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_____志:立志。学:探究学问_。立:成就,_意即有所成就_____惑:_疑惑。__天命:上天的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_耳顺:_大意为听人说话,可以听出其中隐而未露的意思。_从:随___欲:_愿望。______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矩_,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越法度。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一)
审核: 授课时间:9月2日 编号:7101
【复备栏】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而”字的基本用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 前三则;
2、理解前三则的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通读全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掌握生字读音,把握词义,翻译课文 (把注解中没有的字音和词义标注到课本上);
2、标记好未弄懂的字词句,
与同学交流探究。
【资料链接】
1、 《论语》与孔子。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500多条言论,内容 有孔子谈话,弟子问以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 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 一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 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
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 3000,著名的有72人。
他整理了《诗》、《书》, 并且编修了《春秋》,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大的作用。
2、 “四书”。
课型:新授课
【流程设计】 主编:成三清 南宋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
【自学检测】
1、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掌握写法。
论语(
) 子旦( ) 说乎( 罔( )殆( ) 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文言词语。
(1) 论语:
(2) 不亦说乎:
(3)人不知: (5) 学而时习之:
(6) 学而不思:
(7) 人不知而不愠:
(8) 温故而知新:
(9) 学而不思则罔: 、《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 乐乎() 不愠() (4)可以:
(10)思而不学则殆:
【复备栏】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综合提升】
这三则论语,孔子与我们探讨的是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同学们看这三则论语哪些谈论的是学习方法,哪些谈论的是做人的道德修养?能给
我们什么启示?
【当堂反馈】
诵读前三则,自由背诵。
看谁背得越多越快。
【课后反思】
《论语》六则(二)
审核: 授课时间:9月3日 编号:7102
【复备栏】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前三则;
2、理解后三则 的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
反省自己并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法指导】
1、通读全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掌握生字读音,把握词义,翻译课文;
2、标记好未弄懂的字词句,与同学交流探究。
【资料链接】
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
(3)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
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2、 文言文翻译方法。
(1 )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
语);(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5)调(调 整倒装句句序);(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7)译(译出实词、 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9)意译(文言 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
【自学检测】
1、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并掌握写法。
好之者( )十有五( )焉()不惑()不逾矩( )
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文言词语。
知之者: 善者: 焉:
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
课型:新授课
【流程设计】 主编:成三清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复备栏】翻译:
【综合提升】
1、你认为第四则说的是什么道理?
2、第五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3、第六则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4、你认为出自本课的成语有哪些?
5、我们在学习上也许有很多困惑。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六则论语,知道了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下面有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讨论,面对具有这种情况的同学,我们应该用今天所学论语中的哪一句来教育他呢?
(1)有一个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
还有一位同学,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2 )有一个同学平时课后不注意巩固复习,一到考试或听写的时候,就怪老师,让老师要提前几天通知他,给时间让他做好准备再考。
(3)还有一个同学总是想着去寻求新异的知识,可是每学到一样新东西又总是浅尝辄止,又丢开想去寻找新的东西来学,结果就像猴子摘桃一样,摘一个丢一个,最后什么也没学好。
【当堂反馈】
诵读后三则,自由背诵。
看谁背得越多越快。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