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教 发 财 的 方 法

合集下载

宗教房产和财产问题解析汇总

宗教房产和财产问题解析汇总

关于宗教房产和财产有哪些规定?1.法律、法规对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是如何规定的?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七条规定:“社会团体包括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是指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确定产权的,由宗教团体管理使用或者出租的房屋、土地、山林、草原以及其他合法的宗教收入。

《国务院关于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和收入由该场所的管理组织管理和使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有或者无偿调用。

”( 《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第276 页)在我国,社会团体依其财产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财产拥有直接所有权的社会团体。

另一类是对财产拥有使用权的社会团体。

前者对于其财产享有完全的所有权,任何人不得侵占,有关部门也不得无偿征用、平调。

后一类社会团体对其占有、使用的财产没有所有权,所有权属于国家,社会团体享有使用权,但是,使用权也是一项内容广泛、可以对抗他人的物权性质的财产权。

《民法通则》第77条特别列举宗教团体的财产,目的在于将我国的宗教政策法律化,强调保护宗教团体对其财产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集体性质的,如某一寺庙)和其对国家专项财产的使用、经营权(如全国性的宗教团体使用和经营的国家所有的财产)。

任何侵犯、平调宗教团体财产的行为,都是非法的(参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民法通则疑难问题解答》) 。

2.法律、法规对宗教团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有什么规定?答: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规定如下:《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集体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7条规定:“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者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个人使用。

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第八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

一位师兄施食求财富的经历和感应

一位师兄施食求财富的经历和感应

⼀位师兄施⾷求财富的经历和感应多年以来,在学佛修⾏的过程中,我也⼀直在修福报,特别是钱财。

早年⽣活艰苦,穷困潦倒,没有钱财,⽣活不安定,学佛也不安⼼,所以⼀直⾄诚求财。

我⽤过很多求财⽅法,简单说⼀说我个⼈的经历,希望为⼤家提供⼀点参考。

⼀、学佛之初,在北京,租住在⼀间⼩房⼦⾥,⼏乎⾝⽆分⽂了,我就下定决⼼求观世⾳菩萨。

⼀天晚上,向观世⾳菩萨磕了五百个⼤头,不停祷告,最后全⾝酸痛难忍。

然后很虔诚的念观世⾳菩萨名号,念了两个多⼩时,后来实在困得不⾏,就睡了。

第⼆天,⼀个朋友竟然给我打电话,要给我汇3000元钱,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昨晚突然觉得我⼀个⼈在北京很不容易,希望能帮我⼀把。

这件事发⽣的很突兀。

我⾮常激动,很感激他,也很感激观世⾳菩萨。

经上说,众⽣若有急难恐怖,但⾃归命观世⾳菩萨,⽆不解脱。

此时的我,⾝⽆分⽂,难以⽣存,就算是急难了,也真的是全⼼全意求观世⾳菩萨,所以菩萨也感应迅速。

但是就给了3000,刚好度过⼀时的难关。

⼆、以前我还念过⾬宝陀罗尼,希望能轻松获得⼏百万钱财。

按照经上说的,连续不断念了⼀⽇⼀夜,念得唇焦⾆⼲,困乏欲死,嗓⼦嘶哑的都出不了声⾳。

念完之后,睡了⼀⼤觉。

做了⼀个梦,梦中两个⼥⼈,⼀个说:“给他钱吗?”另⼀个说:“不给,他以前偷盗过。

”就这样,醒了,也没有天⾬珍宝钱财,也没有什么意外收获。

我想,⾃⼰念这⼀⽇⼀夜,还是未能消除以前的盗窃恶业,所以没有给我钱财。

⽽且我所求的,是⼏百万,是超出⽣活基本需要之外的了。

妙⽉长⽼听⼀遍⾬宝陀罗尼就能得巨财,因为他⼼意寂静,⽽我⼼意不寂静,欲望深重,真给了我那么多钱,估计现在已经折腾的不在⼈世了。

三、我修⼤悲咒的时候,为求彩票中⼤奖,还打过⼀次⼤悲七,设⽴坛城,斋戒吃素,诵咒七⽇,到了第七⽇晚上,做梦梦到彩票⼏个号码,然后就去买了,结果中了200多,刚好够这七⽇的供品钱。

呵呵。

四、多年来,放⽣不少,也经常供养三宝,善事做的不算少。

⽣活⼀直处于⽐较富裕但不富贵的情况下。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阿弥陀佛!“因果定律”告诉我们,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受恶报。

布施是菩萨“六度”万行之一,也是“四摄法”之一法。

布施有“三种”,就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又分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内财布施包括用自己脑力、体力、智慧、知识,无偿地、义务地为他人、为公司集体、为国家、为社会提供帮助,也包括献血、捐献器官、骨髓,帮助他人脱离生命危险,获得新生。

外财布施,就是用自己的钱财,去帮助他人,帮助社会,帮助国家。

由因果定律,我们知道,外财布施,一定得财富,如果人经商能精进地修外财布施,那他的财会源源不断,滚滚而来,像人们都喜欢供“财神”,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又叫陶朱公,三聚三散,做生意白手起家,发了财之后,就把所有的钱财都布施出去给贫苦的老百姓,重新白手起家,不久又发财,发了财又都布施出去,又重新做起,如此三聚三散,人们称他是“财神”,这就是佛家讲的“财布施得财富”的典型例子。

内财布施,因为使他人身心得到安稳,这里边包含有“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所以,得到的果报是身体健康、聪明智慧。

不肯修财布施,是吝财,果报是贫穷下贱。

法布施,就是把自己的知识、智慧,无私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他人,奉献给国家,奉献给社会,所得善果是聪明智慧。

特别是,用自己已经明了的善的道理,用自己所学的佛法,帮助别人破迷开悟,了解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明了苦的根源,从而发心出离。

教给他最好最殊胜的“念佛法门”,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法布施最殊胜。

因为佛教化众生,都是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所以这是与佛道同,将来的果报决定不可思议!如果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不肯贡献出来,帮助他人、帮助社会、帮助国家,还要讨价还价,还要什么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版权所有,好的知识、方法不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别人,即使传也只说一半还保留一半,怕别人全部学去,超过自己,这是典型的“吝法”,果报是“愚痴”。

佛教的财富观一

佛教的财富观一

济群法师《佛教的财富观》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济群法师发布时间:2010-5-20 22:30:45繁體版今天的社会,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物质的极大丰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舒适,但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社会道德滑坡、生态环境的破坏、拜金主义、唯利是图,以及由经济问题引起的种种犯罪现象。

本文将根据佛教的思想,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认识财富的角度,希望能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幸福。

佛教是如何看待财富的呢?在佛经中,对财富的看法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毒蛇之喻,也有净财之说。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佛教中也同样指出了财富的危害。

佛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佛陀与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到路边有一块黄金,便对阿难说:毒蛇,阿难亦应声说:毒蛇。

正在附近做农活的父子俩闻言前来观看,当他们发现佛陀和阿难所说的毒蛇竟然是黄金时,立刻欣喜若狂地将其占为己有,可结果如何呢?黄金非但没能改善他们的生活,反而使他们陷入国库被盗的案件之中。

刑场上,父子俩追悔莫及,至此,他们才明白佛陀所说的毒蛇的含义。

为什么说财富会成为毒蛇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社会上所以会有那么多贪赃枉法的现象,有那么多假冒伪劣的产品,正是因为对金钱的迷恋和对暴利的渴望,才使他们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也有些人干脆从事谋财害命、偷盗、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谋取财富,结果身败名裂,后悔莫及。

其次,是不能正确地使用和支配财富,因为拥有财富,吃喝玩乐,奢侈浪费,而养成很多不良嗜好。

第三,是执著于财富而给自己带来无谓的伤害,财富的拥有者往往无法面对它的失去,商场如战场,激烈的竞争中,多少失败者因为破产而精神失常,甚至走上绝路。

事实上,金钱的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罪恶,关键在于它的拥有者能否合理地获得它,使用它。

财富既能给我们带来过患,也能给我们带来利益。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这就需要一定财富作为生活的保障,所以佛教中又有净财之说。

(财务知识)寺院的财务管理

(财务知识)寺院的财务管理

关于寺院的财务管理寺院管理 2009-07-04 08:39 阅读148 评论0字号:大中小赵朴初会长今年2月在中国佛教协会六届一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及省级佛教协会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肯定了我国佛教为社会主义服务取得的重大成绩之后提出“佛教内部还存在着忧患”、“突出表现为信仰淡薄,道风不正,戒律松弛,学修不讲,追逐名利,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和严肃对待”,“维护佛教纯洁,保持道场清净,坚持正信正行,制止社会不良之风的侵袭”。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法师来湖南省佛协主持工作还不到一年,就作了大量的工作,效果很好,改变了湖南佛教的面貌,僧众的宗教生活走上正轨,佛教刊物《正法眼》已经发行,寺院执事进修班第二期即将结业,培养了爱国爱教的管理人才和研究骨干,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发展。

我在中国佛教协会做佛教财务管理工作四十多年,成为高级会计师。

我很荣幸受湖南省佛教协会的邀请,写湖南省佛教协会执事进修班讲稿,提供参考意见,乞望有助于寺院财务管理。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亨乐腐化思想造成道风败坏,沾污了佛教的声誉,违反了佛教的法规,少数佛教内部人员与社会上不法分子相互勾结,严格损害佛教的利益,是寺院财务管理混乱造成的。

寺院财务管理是寺院管理的基础,寺院财务搞的好坏,直接影响佛教事业的)1:展,影响教徒的生活和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

为此,国务院宗教事务局(1981)178号文件和中国佛教协会制定的《汉传佛教寺庙管理试行办法》都作了“寺院应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实行经济民主”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国家现行财务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结合寺院的特点,对如何进行寺院财务管理作简要的阐述:第一:加强寺院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寺院财务管理必须贯彻精打细算、勤俭办事的原则;这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有悠久的历史。

例如:我国最早的会计档案,已经发现了唐朝的档案。

苏州大学历史系将卫荣在《档案工作》1990午七期撰文介绍,经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从三、四万件(确切数字无法统训‘,有的尚在整理之中)的唐代档案文献中,整理数十件唐代会计文书,这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会计档案,(大多为纸的)原件主要有:l、开元九年(721)年于阗(填)某寺支出簿;2、斯坦文书五七五三号口口寺硙(畏)课等帐;3、斯坦文书四七八二号乾元年间口口寺则:物收支帐目;4、中和四年(884年)正月沙州上座比丘口园等会计牒;5、后唐敦煌寺院三件寺院三件会议文书等等。

寺院的财务管理

寺院的财务管理

寺院的财务管理赵朴初会长今年2月在中国佛教协会六届一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及省级佛教协会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肯定了我国佛教为社会主义服务取得重大成绩之后提出“佛教内部还存在着忧患”、“突出表现为信仰淡薄,道风不正,戒律松弛,学修不讲,追逐名利,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和严肃对待”,“维护佛教纯洁,保持道场清净,坚持正信正行,制止社会不良之风侵袭”。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法师来湖南省佛协主持工作还不到一年,就作了大量工作,效果很好,改变了湖南佛教面貌,僧众宗教生活走上正轨,佛教刊物《正法眼》已经发行,寺院执事进修班第二期即将结业,培养了爱国爱教管理人才和研究骨干,促进了佛教事业发展。

我在中国佛教协会做佛教财务管理工作四十多年,成为高级会计师。

我很荣幸受湖南省佛教协会邀请,写湖南省佛教协会执事进修班讲稿,提供参考意见,乞望有助于寺院财务管理。

在当前市场经济影响下,拜金主义,亨乐腐化思想造成道风败坏,沾污了佛教声誉,违反了佛教法规,少数佛教内部人员与社会上不法分子相互勾结,严格损害佛教利益,是寺院财务管理混乱造成。

寺院财务管理是寺院管理基础,寺院财务搞好坏,直接影响佛教事业) 1:展,影响教徒生活和宗教政策贯彻落实。

为此,国务院宗教事务局(198 1)178号文件和中国佛教协会制定《汉传佛教寺庙管理试行办法》都作了“寺院应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实行经济民主”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国家现行财务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结合寺院特点,对如何进行寺院财务管理作简要阐述:第一:加强寺院财务管理必要性。

一、寺院财务管理必须贯彻精打细算、勤俭办事原则;这是佛教优良传统,也有悠久历史。

例如:我国最早会计档案,已经发现了唐朝档案。

苏州大学历史系将卫荣在《档案工作》1990午七期撰文介绍,经中外学者共同努力,从三、四万件(确切数字无法统训‘,有尚在整理之中)唐代档案文献中,整理数十件唐代会计文书,这是我国现在最早会计档案,(大多为纸)原件主要有:l、开元九年(721)年于阗(填)某寺支出簿;2、斯坦文书五七五三号口口寺硙(畏)课等帐;3、斯坦文书四七八二号乾元年间口口寺则:物收支帐目;4、中和四年(884年)正月沙州上座比丘口园等会计牒;5、后唐敦煌寺院三件寺院三件会议文书等等。

佛法教人们发财的方法

佛法教人们发财的方法
(四)信心
佛光山在中国电视公司,每星期四下午十点十五分,有一个“信心门”的节目,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不但对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
(五)结缘
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很多人他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佛法,主要根本的佛法,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的重要。
(五)是合法的钱财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可以说越多越好。我们佛教要赞美合法的财富,不要有排拒财富的想法,因为信徒越有钱,信徒才有力量护法;佛教有钱,佛教才能复兴。
(六)是内心的能源
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心内的能源。地下的石油和煤,一般都说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矿藏也是能源,虚空里的太阳能也是能源,其实真正的宝藏之源是我们心里的能源。像弘一大师,物质那么贫乏,他不以为苦,像大迦叶,那么刻苦修行,他不以为少。古今中外,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那么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啊!
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内容来自
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
佛教认可的财富
我在前面曾说过,有些财富是佛教认可的,有些财富是佛教不认可的,什么是佛教认可的财富呢?佛教认可的财富:

佛的理财生财观

佛的理财生财观

佛的理财生财观在这物价飞涨,手中货币眨眼就贬值的年代,虽然还不至于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且还有先辈“知足之足是为足也”的训条,也想宁静淡泊地过日子,但无奈形势太强,如何保证将来能过跟现在一样的小日子,甚至过得更好,就不可避免要碰上财富保值增值的问题。

目前书店里、网络上的理财投资类书籍占了很大的比例,一些热销、有人气的作品,如《巴比伦富翁的理财圣经》、《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那个傻瓜为什么比我有钱》、《普通百姓的致富之路》等。

翻看了下,所谓的理财手段,无外乎三个步骤:一是找份工作获得收入;二是一定要定期储蓄,获得属于自己的可以支配的钱财;三是要把这些储蓄拿去“钱生钱”。

前面两部分都有理论有实例,很令人信服,但最后如何钱生钱的部分,则见仁见智,部分书籍只能提些理论,底气明显不如前两部分的。

其实说到理财,先贤大德都有认真的探索和论述,以及成功实证,包括世人都认为不沾世俗,视功名富贵如镜花水月的释伽牟尼,甚至还有老子。

佛对理财最完整的阐述在《善生经》里: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出财未至奢,当撰择前人,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本人深觉以上的叮咛是理财理论中最贴合生活、最完善,且与行动、心灵修炼为一体的理财观。

其要点主要有:首先应该学习一技之长,以正当手段取得财富。

这点尤适用于我们草根一簇,我们普遍不是富二代或官二代,要实现从无到有,只能学有所专,学有所长,以自己的专业及技能投于工作,才能保证生存并取到第一桶金。

但要注意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以歪门邪道去赚钱,如果真要通过诈骗、强力去索取钱财,则宁可做乞丐也不去从事和参与。

其次理财聚财不要好高骛远,注意从细处积累。

法布施是啥意思

法布施是啥意思

法布施是啥意思我经常听到法布施的名词,大部分都是给别人什么好处的意思。

但我们不知道这是啥意思?法布施是啥意思?今天,我就让大家一起来探索它吧!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给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乞丐十块钱,就可以得到很多利益,并不需要费任何力气,这时我做了法布施。

也就是“没有力气”就可以获得好处。

那什么叫法布施呢?“法”就是法师教你的方法,也叫佛法。

“施”就是财物,即金钱、财宝等。

“法布施”就是用学到的佛法和道理,去帮助别人。

为什么说“法布施得人身,财布施得六根,无畏布施得力气”呢?因为“有三种布施比较简单,有三种布施最难做”。

第一种布施是财布施:给别人一些钱财,就能换来他人的感激和信任。

但是这种布施是出于自私,想得到一点点利益,并没有利他的心态。

第二种布施是法布施:当你遇到麻烦时,有人告诉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法布施。

但法布施有一定难度,必须你掌握了足够的佛法道理,才有资格为人解答。

第三种布施是无畏布施:就是帮助别人消除恐惧,战胜困难,实现梦想,就是无畏布施。

那么,怎样做才算是“法布施”呢?第一步:请法。

向法师或高僧大德询问如何修行。

第二步:随喜。

在行善之后,马上进行赞叹与随喜,并发愿将来再次行善。

只有这两步,才称得上是“法布施”。

若只有第二步而没有第一步,或者只有第一步而没有第二步,那就不是“法布施”。

佛法不同于世间法,不能像买东西一样购买,不能简单地用物质的东西来衡量。

一旦你做了“法布施”,就永远无法从中回收成本。

前面说过,法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别人获得利益,得到好处。

比如,你看到一位生活困难的人,你捐助他,使他渡过难关,这是对他的法布施。

虽然你的善行结果,是获得了别人的感激,但你的目的并不是通过这个善行,得到什么好处,而是为了帮助他人。

若是这样,你不仅不是在做“法布施”,还会让他人认为你的善行带有目的性。

所以说,不要忘记,在你做“法布施”之前,先要做好“随喜”和“赞叹”,这样你的善行才有意义。

如果你做“法布施”是为了回收成本,那你所做的就不是“法布施”。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现在人把名利看得很重,尤其是利。

说到利,当然头一个就是财富。

这佛在经教里头说得太多太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财富得财富,求儿女得儿女,求什么得什么,没有求不到的,章嘉大师教我的。

但是你要懂得求的方法,要懂得求的道理,如理如法地求,没有不感应的。

你天天在求,没有感应,那是什么?你求得不如理不如法。

你所求得的,是不是佛菩萨给你的?不是的,你要说佛菩萨给你,那是迷信。

谁给你的?心现识变。

参透这个道理,才知道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求到哪里求?从心地上求,有求必应!佛举出很明显的例子来告诉我们,你求财,财从哪里来?财从财布施得来的,所以六度里头第一个是“布施”。

菩萨修学的纲领六条,第一个是布施。

布施是舍,舍财得财富;舍法,就是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舍无畏者,得健康长寿。

你看看这三样东西,我们都要!要有聪明智慧,要有健康长寿,财不必多,够用就好了,知足常乐!佛讲你修这三种布施,这是因,必定得三种果报。

一般人听了,不相信!“我好不容易赚到,你叫我布施掉,那我怎么肯?”好不容易赚到的,那是你过去生中财施的果报。

因果的理事参透了,你就一点都不怀疑了。

所以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没有的,怎么求都求不到。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是命里没有的,没有的也能求到,这个道理是种因。

我现在财布施,我没有钱,我用什么布施?内财布施,做义工是内财布施。

别人在忙的时候,我们自动去帮忙,帮助他,不接受他的报酬,这就是布施。

外财布施,我虽然没有钱,一块、两块还有。

行,一块、两块也可以布施,功德都不可思议!你布施的心诚,你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了,比富有人布施果报还要大!富有的人他钱太多了,他有一亿的财富,布施个二万、三万算什么?你说那是他百分之几?穷人一天只赚这几块钱,统统布施掉了,他的布施百分之百,果报百分之百。

富人布施几万是他九牛之一毛,他的果报也只九牛一毛。

老天是真公平!绝对不是说富人生生世世就富,没这个道理,也不会穷人生生世世就穷,不是。

寺院的财务管理

寺院的财务管理

关于寺院的财务管理寺院管理??2009-07-0408:39??阅读148???评论0?赵朴初会长今年2月在中国佛教协会六届一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及省级佛教协会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肯定了我国佛教为社会主义服务取得的重大成绩之后提出“佛教内部还存在着忧患”、“突出表现为信仰淡薄,道风不正,戒律松弛,学修不讲,追逐名利,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和严肃对待”,“维护佛教纯洁,保持道场清净,坚持正信正行,制止社会不良之风的侵袭”。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法师来湖南省佛协主持工作还不到一年,就作了大量的工作,效果很好,改变了湖南佛教的面貌,僧众的宗教生活走上正轨,佛教刊物《正法眼》已经发行,寺院执事进修班第二期即将结业,培养了爱国爱教的管理人才和研究骨干,促进了佛教事业的发展。

我在中国佛教协会做佛教财务管理工作四十多年,成为高级会计师。

我很荣幸受湖南省佛教协会的邀请,写湖南省佛教协会执事进修班讲稿,提供参考意见,乞望有助于寺院财务管理。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亨乐腐化思想造成道风败坏,沾污了佛教的声誉,违反了佛教的法规,少数佛教内部人员与社会上不法分子相互勾结,严格损害佛教的利益,是寺院财务管理混乱造成的。

寺院财务管理是寺院管理的基础,寺院财务搞的好坏,直接影响佛教事业的)1:展,影响教徒的生活和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

为此,国务院宗教事务局(1981)178号文件和中国佛教协会制定的《汉传佛教寺庙管理试行办法》都作了“寺院应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实行经济民主”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国家现行财务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结合寺院的特点,对如何进行寺院财务管理作简要的阐述:第一:加强寺院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一、寺院财务管理必须贯彻精打细算、勤俭办事的原则;这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有悠久的历史。

例如:我国最早的会计档案,已经发现了唐朝的档案。

苏州大学历史系将卫荣在《档案工作》1990午七期撰文介绍,经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从三、四万件(确切数字无法统训‘,有的尚在整理之中)的唐代档案文献中,整理数十件唐代会计文书,这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会计档案,(大多为纸的)原件主要有:l、开元九年(721)年于阗(填)某寺支出簿;2、斯坦文书五七五三号口口寺硙(畏)课等帐;3、斯坦文书四七八二号乾元年间口口寺则:物收支帐目;4、中和四年(884年)正月沙州上座比丘口园等会计牒;5、后唐敦煌寺院三件寺院三件会议文书等等。

佛教徒的财权观

佛教徒的财权观

佛教徒的财权观师:大家讨论一个问题: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叫“六根”?答:一切法都是从六根生出来的。

师:沾个边。

答:六根是最根本的东西。

答:通过都摄六根,可以找到我们的佛性。

师:都是七十分。

答:凡夫是用六根造业。

佛菩萨是六根圆通。

师:大家回答的都对。

为什么称为“根”?造业的是它,成佛的是它;本来面目是它,烦恼也是它;万法生是它,万法灭是它;离开它无佛,离开它亦无众生;善恶之法皆来自它。

降伏六根才能做主,才能成佛。

日常生活中人家骂你,你不起嗔心、逆反心,你就超越了耳根;眼见财色心不动就超越了眼根;香臭不辨,就超越了鼻根;美味佳肴不留恋就超越了舌根;不贪图华衣锦饰、安逸享受和外表的装扮修饰,就超越了身根。

在日常生活中,人人对六根都有不同程度的贪恋和超越。

超越了哪一根,就这一根而言,你就可以做主了,你的福报、功德将通过此根而获得。

但是,要想真正解脱,生死自在,六根必须都摄。

目前还没有发现六根已经都摄的人,相较而言只是降伏了某一根。

比如出家人通常眼根降伏的比较多,可以视而不见。

但是很多出家人容易被耳根所转,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心里就不舒服,马上就要回击。

即便嘴巴不敢讲,也是牢骚满腹。

《楞严经》上讲到六根的功德,耳根具备千二百功德,离佛性本源最近,功德最高。

眼根、鼻根、身根只有八百功德。

所以观音菩萨修耳根圆通获得最高境界。

常言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实际上耳根的功能远不止听八方。

意根的功德虽然也高,也是千二百功德,但离开前五根它就无所作为。

大家如何理解“六根清净”?答:一尘不染。

师:回答得非常好。

六根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贪恋六尘,遇到六尘它会起用:该听的会听,该看的会看,该触的会触,该思的会思,过后不留痕迹,此为六根清净。

如有贪恋、执着即被染污。

常人六根一旦接触六尘,就会在六根上留下痕迹,形成业障。

如果六根对六尘能过后无痕,即是“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境界,如同过去的祖师,花街柳巷,所做无为,其心不动。

佛说获得财富的原因

佛说获得财富的原因

佛说获得财富的原因佛说获得财富的原因财富是一个人福德的果报,佛教并不反对人拥有财富,相反佛教中对于福德是支持大家去拥有的。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智度论十九曰:‘正命者,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

’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无尽的财富,因为我们都有这样的资格。

《大庄严论》: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

告诉大家少欲不等于贫穷。

不是一定要很穷,很苦、怎么难过怎么来,才是佛教。

但是佛教中讲获得财富的方法,和世间人的成功有所不同。

我们看看世尊讲,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复有十业。

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

一者自行偷盗。

二者劝他偷盗。

三者赞叹偷盗。

四者见盗欢喜。

有十件事情,能够让人得到少资生报,即种种财富资具缺少、贫穷的果报。

一是自行偷盗、二是劝他偷盗、三是赞叹偷盗,四是见到偷盗十分欢喜。

这四条并不难懂。

偷盗的果报就是贫穷,所谓偷盗,经典上有过解释: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

那就是本来是他人的东西、或者你知道认为这是别人的东西,这个东西还是有价值的,起了据为己有的心,并且实施行动,将其取走。

这就是偷盗。

另外偷盗还有不同的方式,不仅自己做是偷盗,让他人、派遣他人偷盗都一样。

另外劝人偷盗、称赞偷盗、见到偷盗心中欢喜,都是贫穷的因。

不偷盗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没有一个偷盗者,越来越富有的。

五者于父母所。

减撤生业。

六者于贤圣所。

侵夺资财。

对于父母减少生活上的供养,本来应该负担的责任,却不去履行。

对于圣贤居所,侵夺其资产。

这是贫穷的果报。

其实这个现象,我们很容易观察出来。

社幷会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对于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对于父母是尽力供养的。

对父母不好,却很富有的,不是没有,很少。

而且他的财富也很难能保持的住。

七者见他得利。

心不欢喜。

见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欢喜、不高兴。

这一点有些普遍性,我们经常是这样的,别人赚钱了、获得利益了、得到好处了。

心理不平衡,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

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的财富观星云大师财富是人人所希求的,它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

财富可以分成很多类,有物质的财富, 也有精神的财富;有世间的财富,也有出世间的财富;有私有的财富,也有共有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也有来世的财富;有污染的财富,也有清净的财富;有外在的财富,也有内心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久的财富;有狭义的财富,也有广义的财富;有有价财富,也有无价财富。

财富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的因缘能成就一切,不善的因缘也能分散一切,正如水火,相助相克。

佛经上说,世间的财富是五家所共有,那五家呢?一、一场水火天灾,疾病人祸的灾难,倾家荡产;二、强盗土匪,劫夺我们的财富;三、贪官污吏以种种的手段侵夺百姓的财产;四、不孝子孙,浪荡家财;五、国家的苛政赋税,使民不聊生。

纵使钱赚得再多,也无法预料无常以外何时会发生。

世间贫富之别,并非看金钱多寡,应是看自心能包容多大,欢喜多少,满足多少而定。

一、佛教的财富观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的资粮。

放眼看今日的社会,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穷人”,但亦有“贫穷的富人”。

既然有富,为什么又说他贫穷呢?(一)最富的穷人有很多富有的人,有钱不懂得如何使用,有钱却用到不好的地方,甚至有钱不肯用,如此,虽然有钱,也不就是和穷人一样吗?佛经中,有一个善生长者,有一天,他得到了世间上最希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长者就对人宣布说:‘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

’有很多贫穷的人就要来向他要这个金盒子,但是这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就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那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又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大家就奇怪了──‘你是没有真心要把这个金色盒子送给人?’善生长者就说:‘我这个金色盒子要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谁是最贫穷的人呢?我告诉你们,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这个消息慢慢的传到波斯匿王那里去,波斯匿王非常的不高兴:‘哼!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去!去把善生长者找来!’波斯匿王把善生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就问善生长者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善生长者说:‘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

积累大资粮(福报)的根本诀窍

积累大资粮(福报)的根本诀窍

三个公共福‎田:积累大‎资粮(福报‎)的根本诀‎窍!‎如今在‎学佛的人群‎中存在两种‎情况:有些‎人对佛法的‎信心非常虔‎诚,但由于‎没有接受过‎佛法的教育‎,虽然辛辛‎苦苦地做了‎一些善事,‎但往往都流‎于形象上,‎没有得到很‎大的功德;‎而有些人虽‎然学佛多年‎,也懂一些‎佛法的理论‎,但目光一‎直盯着高深‎的大法,从‎来没有踏踏‎实实地积资‎净障。

‎每一个‎修行人都想‎积累广大的‎资粮,怎样‎才能积累广‎大的资粮呢‎?如果能把‎握住几个要‎点,则会轻‎而易举地积‎累资粮。

这‎些要点是:‎一、随时随‎地作上供下‎施;二、在‎传法善知识‎前作供养;‎三、对僧众‎共修的法会‎作供养。

以‎下我们分别‎宣说。

‎首先,‎欲求广积资‎粮者应当在‎一切时处精‎进供养。

‎对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来说‎,见到任何‎悦意的对境‎时,都要将‎其供养阿弥‎陀佛,并发‎愿令自他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见到悦‎意的外境,‎如公园里的‎鲜花,蓝天‎上的白云,‎路边的清泉‎,外出旅游‎时能见到优‎美的自然风‎景,到商场‎购物时能见‎到精美的商‎品……在见‎到种种悦意‎的外境时,‎道友们不要‎轻易放过,‎这其实是积‎累资粮的大‎好机会,大‎家应该马上‎将其供养三‎宝。

不仅无‎情法可以供‎养,甚至人‎也可以供养‎,《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当‎见到俊男美‎女时,要作‎意将他们供‎养三宝。

此‎外,当自己‎得到一件新‎东西时,也‎要首先供养‎三宝,然后‎自己再享用‎。

比如得到‎一件新衣服‎时,先在空‎中甩一下,‎心里想或者‎口中说“供‎养三宝”,‎再观想三宝‎将衣服赐予‎自己使用。

‎许多藏族人‎都有这样的‎习惯。

前几‎天我和几个‎藏族人吃饭‎,一个人佩‎戴了一件精‎美的银饰,‎另外两个人‎见到后,马‎上异口同声‎地说:“真‎好看啊!供‎养三宝!”‎这‎里讲在见到‎悦意对境以‎及得到新东‎西时都要供‎养三宝,这‎是要大家养‎成随时随地‎作供养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发财的方法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君子取财,取之有道。

以佛教里面的发财方法,我提出六点来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间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一)勤劳
“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

”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

我们中国流传一个故事:老祖母去世了,交代儿女说,我们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

他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不过葡萄架上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二)节俭
节俭可以得到财富。

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所以爱惜时间,你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节俭了感情,就会拥有财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三)宽厚
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心予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

我们交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富贵。

“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不但是我们中国儒家做人处事的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四)信心
佛光山在中国电视公司,每星期四下午十点十五分,有一个“信心门”的节目,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

不但对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

(五)结缘
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

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

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很多人他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

佛法,主要根本的佛法,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

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的重要。

(六)布施
或者你会怀疑布施既是给人,给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么又能收成呢?佛教告诉我们,我们做功德就如种田,这块福田一个叫悲田,一个叫敬田。

以慈悲心救济贫苦大众,这是叫做“悲田”,一种是对于长辈、师长、父母、国家,尽忠尽孝,这叫做“敬田”,在敬田、悲田里面播种都会有收成的。

佛教还说到“七圣财”,七圣财就是: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慧、惭愧,这就是圣人的财富。

怎样处理财富
我们有钱,并不完全达到目的,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仍然是主要的课题。

假如你每一个月有一万元的收入,你怎样来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喇嘛教,以抚于贫乏。


我将这个道理把它引伸来解释为十分的财富如何处理呢?就是:
十分之四──经营事业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储蓄应需
十分之一──作福功德
在《大宝积经》中,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为例,他的财富,已经不要为生活计算,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
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
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
佛教认可的财富
(一)是身体的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财富。

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俗语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是佛教认可的财富。

(二)是生活的如意
有财,烦恼很多,生活不如意,那不算真正的富有,就算不是大富大贵,如果生活得称心如意,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生。

那怎么生活才能如意呢?感恩和知足是最好的妙方,所以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

(三)是前程的顺利
人生,在坎坷不平的命运里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有力量的人生,但终不若前程顺利的人生能更多做些有意义的事业。

如果要前程顺利,这就不得不注意人际间的善因善缘了。

一个人能够有好的因果,前程一顺利,那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四)是眷属的平安
家财万贯,难比平安之人,所以我们在佛光山提倡,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会,美丽而热闹,可见平安人人喜欢。

(五)是合法的钱财
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可以说越多越好。

我们佛教要赞美合法的财富,不要有排拒财富的想法,因为信徒越有钱,信徒才有力量护法;佛教有钱,佛教才能复兴。

(六)是内心的能源
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心内的能源。

地下的石油和煤,一般都说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矿藏也是能源,虚空里的太阳能也是能源,其实真正的宝藏之源是我们心里的能源。

像弘一大师,物质那么贫乏,他不以为苦,像大迦叶,那么刻苦修行,他不以为少。

古今中外,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那么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啊!
这以上六点,都是佛教所认可的财富。

六.佛教最究竟的财富
最后,我向各位介绍我们佛教讲的最高究竟的财富是──般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