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动能 动能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 4.4 教学设计 《动能 动能定理》(教科版)
《动能动能定理》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其中实验探究的方法是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个重要的规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是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具体体现,学习掌握动能定理,能解决许多力学问题,应用范围较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导出动能定理.
2.初步理解动能定理,知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功和动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测量计算,探究并体验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通过绘制ΔEk—W 图像,体验用图像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
2.体验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体验收获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导出动能定理,初步理解动能定理.
【教学难点】
通过动能定理让学生对总功和动能的改变以及功和能的关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有着 50 多年历史的中国航天事业翻开新的一页: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划破云霄,飞入太。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2 第四章第4节 动能 动能定理 教案设计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 第四章第四节位置,课程安排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两者分开,而是以恒力做功、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运动公式演绎变换推导得出一个功能关系,同时引入了动能和动能定理,这样教学,思路简明。
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已独立进行推导,提高推导计算能力。
同时考虑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这样讲解,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明白动能定理的普遍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运动公式解题的不同点: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非常简便。
2.学情分析在前面内容学习中,学生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形式的能量变化。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对动能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对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性关系也能掌握,对它们之间定量的关系可能理论上也能推导,但做到真正地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要真正地理解动能定理,必须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际事例出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体验动能定理的本质内涵。
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学生动手等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验物理学科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使用动能的公式进行计算和比较。
(2)理解动能定理推导过程,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并能进行相关分析和计算。
(3)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利用恒力做功、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运动公式演绎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高中物理第四章4动能动能定理教案1教科版必修2
第4节动能动能定理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导出动能定理.2.初步理解动能定理,知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功和动能的变化.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验、测量计算,探究并体验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2.通过绘制ΔE k—W 图像,体验用图像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2.体验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体验收获的喜悦.(2)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导出动能定理,初步理解动能定理.(3)教学难点通过动能定理让学生对总功和动能的改变以及功和能的关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4)教学建议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强调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本节课的设计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使学生经过理论和实验探究得出基本的物理规律.本节课的主要方法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以及探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新的物理规律,进一步利用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分析问题和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在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以及动能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地确定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通过对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一、引入新课:创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考1.播放视频录像,从实际生活现象出发提出问题.教师播放一段有关球赛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录像中,球员射入精彩进球,对此球进行分析,球被踢出时的瞬间速度达到了 216km/h ,而标准足球的质量为 410 克,请同学们从所学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足球的动能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呢?学生讨论.2.对“动能的变化”原因的初步探究.教师启发:前边我们学过,力对物体做功会对应某种形式的能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性势能的变化,那么什么原因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呢?(1)多媒体演示实验.实验1:小球在空中下落的过程,重力做正功,动能增大.实验2:沿粗糙平面滑动的小车由运动到静止,由于摩擦阻力做负功,小车的动能减小.(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观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各力做功情况,及物体动能的变化情况,对于现象进行讨论,由学生代表说出.)(3)引导学生得出:外力做功(牵引力、阻力或其他力等)是物体的动能改变的原因.导入二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有着 50 多年历史的中国航天事业翻开新的一页: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划破云霄,飞入太空,奔向月球.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请学生观看一段“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如果已知“嫦娥一号”卫星质量为 2350kg ,点火后10s 内随火箭一起竖直上升了 85m ,(假设在这 10 秒内火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g 取 10m/s2)1.升空 10 秒过程中火箭对卫星的推力为多大?2.火箭对卫星的推力在竖直上升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是多少 ?3.“嫦娥一号”自身重力在这段位移内所做的功是多少?4.“嫦娥一号”在上升的这段时间内的初动能是多少?5.“嫦娥一号”在上升的这段时间内的末动能是多少?学生思考做题教师:怎样求推力呢?要想求出推力,关键是先求出哪个物理量?学生:可以通过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求推力,要想求推力,求解加速度是关键.教师:这是牛顿运动定律中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的习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桥梁和纽带是求解加速度.教师:如何求功呢?学生:可以通过功的公式 W=Fx 求解.教师 : 物体的初动能是零,物体的末动能如何求呢?必须求出哪个物理量?学生:可以先由运动学公式 v t= v0+at 求出物体的末速度 , 再根据动能公式求物体的末动能.教师:通过这道题 ,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合外力所做的功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近似相等.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合外力所做的功和动能的变化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动能的概念,知道其表达式的确定过程; ⑵理解动能定理物理意义及其推导过程;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学会动能定理的简单应用。
过程和方法:⑴体验科学推理和理论验证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⑴动能表达式的得出。
⑵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对动能概念、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特殊情形下力对物体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2w v ∞,那么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2v 这个因子。
举例:假设两辆一样的卡车,一辆满载货物,一辆空载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撞到一颗大树上,那辆车破损的更严重? 学生思考回答:满载货物的 继续提问: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回答因为满载货物的质量大拥有的动能多。
从这里可以看出动能还跟质量有关系,那么表达式还可能有m 这个因子。
具体的表达式:221mv E k =(教师直接给出)学生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教师接着介绍推导过程,我们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方程下手一、探究动能的表达式。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何用m 和v 表示力F 做的功。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ma =由运动学方程得 al v v 22122=-由物体位移和做功之间的关系212221222121)(21mv mv v v m malFl W -=-===图 1212mv 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212mv ”应该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表达式。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 动能定理》教案2-新版
4.4 动能动能定理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2.能力目标(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是本节的较高要求,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推理、讲练结合四、教具:可改变倾角的斜面,大小不等的小木块三块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现在让我们复习一下初中做过的实验.(演示滑块从斜面上滑下,引导学生观察.)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高度越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越远,对木块做的功越多.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同学们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更远,对木块做的功更多。
实验表明,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如何定量地表示动能?做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会产生什么效果?本节课我们来进行研究.进行新课:(一)动能定义:在物理学中用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动能的符号为E k.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1kg.m2/s2=1N.m=1J.动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动能是一个状态量,是针对某物体在某时刻而言。
因此,动能表达式中的V只能是瞬时速度。
例题1:质量m=3kg的物体以V0= 5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经过一段时间后,速度变为竖直向下的V t=4m/s,求这段时间内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解析:动能的变化量为ΔE k=-13.5J.(二)动能定理:1.推导:设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至V2。
高中物理第四章4动能动能定理教案1教科版必修2
第4节动能动能定理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导出动能定理.2.初步理解动能定理,知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功和动能的变化.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验、测量计算,探究并体验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2.通过绘制ΔE k—W 图像,体验用图像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2.体验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体验收获的喜悦.(2)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导出动能定理,初步理解动能定理.(3)教学难点通过动能定理让学生对总功和动能的改变以及功和能的关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4)教学建议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强调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本节课的设计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使学生经过理论和实验探究得出基本的物理规律.本节课的主要方法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以及探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新的物理规律,进一步利用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分析问题和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在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以及动能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地确定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通过对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一、引入新课:创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考1.播放视频录像,从实际生活现象出发提出问题.教师播放一段有关球赛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录像中,球员射入精彩进球,对此球进行分析,球被踢出时的瞬间速度达到了 216km/h ,而标准足球的质量为 410 克,请同学们从所学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足球的动能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呢?学生讨论.2.对“动能的变化”原因的初步探究.教师启发:前边我们学过,力对物体做功会对应某种形式的能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性势能的变化,那么什么原因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呢?(1)多媒体演示实验.实验1:小球在空中下落的过程,重力做正功,动能增大.实验2:沿粗糙平面滑动的小车由运动到静止,由于摩擦阻力做负功,小车的动能减小.(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观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各力做功情况,及物体动能的变化情况,对于现象进行讨论,由学生代表说出.)(3)引导学生得出:外力做功(牵引力、阻力或其他力等)是物体的动能改变的原因.导入二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有着 50 多年历史的中国航天事业翻开新的一页: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划破云霄,飞入太空,奔向月球.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请学生观看一段“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如果已知“嫦娥一号”卫星质量为 2350kg ,点火后10s 内随火箭一起竖直上升了 85m ,(假设在这 10 秒内火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g 取 10m/s2)1.升空 10 秒过程中火箭对卫星的推力为多大?2.火箭对卫星的推力在竖直上升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是多少 ?3.“嫦娥一号”自身重力在这段位移内所做的功是多少?4.“嫦娥一号”在上升的这段时间内的初动能是多少?5.“嫦娥一号”在上升的这段时间内的末动能是多少?学生思考做题教师:怎样求推力呢?要想求出推力,关键是先求出哪个物理量?学生:可以通过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求推力,要想求推力,求解加速度是关键.教师:这是牛顿运动定律中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的习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桥梁和纽带是求解加速度.教师:如何求功呢?学生:可以通过功的公式 W=Fx 求解.教师 : 物体的初动能是零,物体的末动能如何求呢?必须求出哪个物理量?学生:可以先由运动学公式 v t= v0+at 求出物体的末速度 , 再根据动能公式求物体的末动能.教师:通过这道题 ,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合外力所做的功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近似相等.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合外力所做的功和动能的变化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高中物理《动能 动能定理》教案 教科版必修2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动能的定义式,并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能推导动能定理并能用实验来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3.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课前预习【知识链接】1、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运动位移x,则力F做的功W= 。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式是。
3、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是。
4、计算外力做功的计算公式。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及优化探究P64,回答以下问题:1.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________,这种能量跟物体的和大小有关,即E k= ,国际单位是,符号是,动能是_______量(填“矢”或“标”)。
2.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它的初速度为v1,它的初动能E k1=______,某时刻这个物体的末速度变为v2,那么它的末动能E k2=______,则动能的变化量△E k= 。
3.填写优化探究P64第二、三大题课堂探究【探究1】什么是动能定理,如何推导?如何验证?发现1:1、合外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即或写为,如果用△E k表示动能的变化量则上式可写为。
2、这个结论动能定理(文字描述):。
发现2: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实验装置,按(课本P69)要求做探究实验,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外力做的功W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E k之间的关系是,这个结果和理论推导结果。
【探究2】动能定理的应用发现1: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方法(1)外力做功描述能量转化的过程,是标量。
所以,先求出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1、 W2、 W3…,再求出它们的代数和。
(2)先求出各个力的合外力F合,再利用求合力所做的总功。
发现2:(1)当合外力做正功时,W总 0,△E k 0,物体的动能增大;当合外力做负功时,W总0,△E k 0,物体的动能减少。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 动能定理》教案1-新版
4.4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二、能力目标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重点与难点动能定理的应用知识要点一、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所以动能是与速度有关系的。
那物体是如何获得速度和动能的呢?------需要有力对其做功。
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目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实验方案: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如何测量速度?------光电门2、如何测量或比较功的大小?------完全相同的数目不同的橡皮筋做功满足倍数关系实验步骤:计算表格数据v1W v1*v1计算表格t1t2 d1 0.00379 0.00351 0.005 1.319261 8 1.740452 0.00407 0.00377 0.005 1.228501 7 1.5092153 0.00444 0.00412 0.005 1.126126 6 1.268164 0.00481 0.00445 0.005 1.039501 5 1.0805625 0.00537 0.00497 0.005 0.931099 4 0.8669456 0.00626 0.00579 0.005 0.798722 3 0.6379577 0.00766 0.00709 0.005 0.652742 2 0.4260718 0.01064 0.00982 0.005 0.469925 1 0.2208291、调平气垫导轨2、滑块在8根橡皮筋的拉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记录下滑块经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3、贴近滑块剪断一根橡皮筋,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滑块,滑块在7根橡皮筋的拉力4、再剪断一根5、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很明显可以看出功与速度的大小是不成正比的。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确实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根底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确实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拟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根底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决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标准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高中物理第四章4动能动能定理教案1教科版必修2
第4节动能动能定理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导出动能定理.2.初步理解动能定理,知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能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功和动能的变化.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手实验、测量计算,探究并体验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2.通过绘制ΔE k—W 图像,体验用图像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2.体验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体验收获的喜悦.(2)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导出动能定理,初步理解动能定理.(3)教学难点通过动能定理让学生对总功和动能的改变以及功和能的关系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4)教学建议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强调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本节课的设计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使学生经过理论和实验探究得出基本的物理规律.本节课的主要方法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以及探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新的物理规律,进一步利用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分析问题和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在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以及动能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地确定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通过对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一、引入新课:创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考1.播放视频录像,从实际生活现象出发提出问题.教师播放一段有关球赛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录像中,球员射入精彩进球,对此球进行分析,球被踢出时的瞬间速度达到了 216km/h ,而标准足球的质量为 410 克,请同学们从所学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足球的动能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呢?学生讨论.2.对“动能的变化”原因的初步探究.教师启发:前边我们学过,力对物体做功会对应某种形式的能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性势能的变化,那么什么原因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呢?(1)多媒体演示实验.实验1:小球在空中下落的过程,重力做正功,动能增大.实验2:沿粗糙平面滑动的小车由运动到静止,由于摩擦阻力做负功,小车的动能减小.(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观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各力做功情况,及物体动能的变化情况,对于现象进行讨论,由学生代表说出.)(3)引导学生得出:外力做功(牵引力、阻力或其他力等)是物体的动能改变的原因.导入二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有着 50 多年历史的中国航天事业翻开新的一页: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划破云霄,飞入太空,奔向月球.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请学生观看一段“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如果已知“嫦娥一号”卫星质量为 2350kg ,点火后10s 内随火箭一起竖直上升了 85m ,(假设在这 10 秒内火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g 取 10m/s2)1.升空 10 秒过程中火箭对卫星的推力为多大?2.火箭对卫星的推力在竖直上升这段时间内所做的功是多少 ?3.“嫦娥一号”自身重力在这段位移内所做的功是多少?4.“嫦娥一号”在上升的这段时间内的初动能是多少?5.“嫦娥一号”在上升的这段时间内的末动能是多少?学生思考做题教师:怎样求推力呢?要想求出推力,关键是先求出哪个物理量?学生:可以通过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求推力,要想求推力,求解加速度是关键.教师:这是牛顿运动定律中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的习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桥梁和纽带是求解加速度.教师:如何求功呢?学生:可以通过功的公式 W=Fx 求解.教师 : 物体的初动能是零,物体的末动能如何求呢?必须求出哪个物理量?学生:可以先由运动学公式 v t= v0+at 求出物体的末速度 , 再根据动能公式求物体的末动能.教师:通过这道题 ,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合外力所做的功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近似相等.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合外力所做的功和动能的变化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 动能定理》教案4-新版
四、动能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能力目标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讲授法、电教法。
教学用具投影片、CAI课件、导轨、物块(或小球两个)。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1、问: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学生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3、引入那么,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动能动能定理](一)1、演示实验:①介绍实验装置: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②演示并观察现象a、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③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二)1、用投影片出示下列思考题一: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①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②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2、学生讨论并回答:①在起飞过程中,飞机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飞机的速度在不断增大。
②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功,导致飞机的动能不断增大。
③据功能关系: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大多少。
3、渗透研究方法:由于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之间的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确定动能。
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4.3动能 动能定理-教案 教科版(2019)
1.理论推导: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沿运动方向的合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x,速度
(2)实验原理:从打出的纸带及拉力F与小车质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纸带测量数据,
单不易出错。
【名师点拨】动能定理、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相结合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两种重要方法,有的问题既能用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也能用动能定理解决。
(1)通常情况下,某问题若涉及时间或过程的细节,要用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相结合的方法去解决;
(2)某问题若不考虑具体细节、状态或时间,一般要用动能定理去解决。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高中物理 4.4《动能动能定理》导学案 教科版必修2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高中物理 4.4《动能_动能定理》导学案教科版必修2姓名:班级:学号:【学习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动能的定义式,并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能推导动能定理并能用实验来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3.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课前预习【知识链接】1、做功与能量的变化: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____的过程。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_______。
2、计算外力做功的计算公式。
若恒力F与位移x同向,则力F做的功W= 。
3、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式是v t2-v02= 。
4、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是。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及优化探究P64,回答以下问题:1.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________,这种能量跟物体的和大小有关,即E k= ,国际单位是,符号是,动能是_______量(填“矢”或“标”)。
2.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它的初速度为v1,它的初动能E k1=______,某时刻这个物体的末速度变为v2,那么它的末动能E k2=______,则动能的变化量△E k= 。
3.填写优化探究P64第二、三大题课堂探究【探究1】什么是动能定理,如何推导?如何验证?理论推导:1、合外力做的功动能的变化,即或写为,如果用△E k表示动能的变化量则上式可写为。
2、结论:动能定理(文字描述):。
实验验证: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实验装置,按(课本P69)要求做探究实验,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外力做的功W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E k之间的关系是,这个结果和理论推导结果。
【探究2】动能定理的应用发现1: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方法(1)外力做功描述能量转化的过程,是标量。
所以,先求出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1、 W2、 W3…,再求出它们的代数和。
(2)先求出各个力的合外力F合,再利用求合力所做的总功。
高中物理第四章4动能动能定理教案2教科版必修2
第4节动能动能定理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及大屏幕投影、打点计时器、小车、测力计、纸带、砝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考2.对“动能的变化”原因的初步探究.教师启发:前边我们学过,力对物体做功会对应某种形式的能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性势能的变化,那么什么原因使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呢?(1)多媒体演示实验.实验1:小球在空中下落的过程,重力做正功,动能增大.实验2:沿粗糙平面滑动的小车由运动到静止,由于摩擦阻力做负功,小车的动能减小.(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观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各力做功情况,及物体动能的变化情况,对于现象进行讨论,由学生代表说出.)(3)引导学生得出:外力做功(牵引力、阻力或其他力等)是物体的动能改变的原因.二、探究过程:合外力做功和物体动能的变化1.理论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教师提供以下几种物理情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用多媒体展示情境1:质量为 m 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水平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 ,速度由 v1增加到 v2.情境2:质量为 m 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在摩擦力F 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 ,速度由 v1增加到 v2.情境3:质量为 m 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水平外力 F 和摩擦力F 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 ,速度由 v1增加到 v2.学生分组推导,将结论填入下面的表格中,并用语言表述本小组的结论.教师在学生表述自己得出的结论(各组的结论)后,引导学生得出动能定理的具体内容,即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可以表示为:2.实验探究(分组实验研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1)实验目的:研究合外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出关系式.(2)介绍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光滑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砝码,弹簧测力计,小盘,刻度尺,导线,电源.(3)实验过程: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在实验小车上先固定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力计的一端连接轻绳,使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一个小盘,盘内放上砝码,盘与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测力计的示数为小车受到的拉力 F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端.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后,放开小车,小车在细绳拉力作用下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记录下纸带(即小车)移动的规律.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几次,从几条纸带中挑选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在挑选的纸带上,记下第一个点的位置 O ,并在纸带上从任意点开始依次选取几个点1、2、3、4、……并量出各点到位置 O 的距离,这些距离就是小车运动到点1、2、3、 4 ……时经过的距离 x1、 x2、 x3、x4……小车的运动可认为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可根据时间 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点 t/2 时刻的瞬时速度,计算出小车在打下点2、3、4 ……时的瞬时速度 v2、 v3、 v4……进而计算出小车运动到2、3、4 ……过程中合外力对它做的功 W 以及所增加的动能,并填入表格,在图上再出图像.从实验数据和图像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如果长木板表面比较粗糙,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不可忽略,需要采取哪些措施?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到合外力所做的功 W 与物体动能的改变量ΔE k之间的关系是W=ΔE k这与通过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3.结论: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这称为动能定理.表达式W=ΔE k(1)学生讨论:①当合外力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②当合外力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学生回答:①当合外力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增加.②当合外力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减小.(2)教师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变力作用,或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如何计算物体动能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当物体受变力作用,或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可把过程分解成许多小段,按照受恒力作用的直线运动求解.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同样能得到动能定理.(三)动能定理的应用应用一: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 vmax =120km/h ,假设前方车突然停止,后面车司机发现这一情况,从制动操作到汽车开始减速需要通过的位移为 17m ,制动时汽车受到的阻力为汽车受到的重力的 0.5 倍,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至少应为多大?(g= 10m/s2)分析:路面阻力对汽车做负功 W=-0.5mgx, 汽车的动能减小直至为零.由动能定理W=ΔE k, 则可得汽车制动后的滑行距离为:所以汽车之间的距离至少是 x总=128m应用二:足球被运动员踢出时的瞬间速度达到了 216km/h ,足球的质量为 410 克,求运动员对足球所做的功是多少?分析:运动员对足球做的功转化为足球的动能,由动能定理W=ΔE k,则W人=—0=738J教学流程图:学习效果评价:(略)根据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中的特色1.注重以实际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兴趣.2.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整个探究过程.通过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方法,同时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二、教学设计后的思考1.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而学生是学习的“主角”,他们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问题的分析、讨论,认真地动手进行实验,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在自主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仅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且在实践中体会到利用所学知识亲身探究、分析、讨论最终“自己”得出科学理论的乐趣,从而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自主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2.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最具实效的合作探究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更要鼓励问题小组内和问题小组间对问题的交流、合作和探究,这是新课标和新课程所反映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相对而言,探究有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实际的合作探究过程有时显得较长.本教学设计由于受到授课时间的限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最具实效的合作探究,教师应起必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必须在保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做好引导,这确实也是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探究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这也正是物理教师的责任.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动能的定义式,并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能推导动能定理并能用实验来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3.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知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1、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运动位移x,则力F做的功W= 。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式是。
3、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是。
4、计算外力做功的计算公式。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及优化探究P64,回答以下问题:
1.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________,这种能量跟物体的和大小有关,即E k= ,国际单位是,符号是,动能是_______量(填“矢”或“标”)。
2.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它的初速度为v1,它的初动能E k1=______,某时刻这个物体的末速度变为v2,那么它的末动能E k2=______,则动能的变化量△E k= 。
3.填写优化探究P64第二、三大题
课堂探究
【探究1】什么是动能定理,如何推导?如何验证?
发现1:1、合外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即或写为,如果用△E k表示动能的变化量则上式可写为。
2、这个结论动能定理(文字描述):。
发现2: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实验装置,按(课本P69)要求做探究实验,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合外力做的功W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E k之间的关系
是,这个结果和理论推导结果。
【探究2】动能定理的应用
发现1: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方法
(1)外力做功描述能量转化的过程,是标量。
所以,先求出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
1
、
W
2、 W
3
…,再求出它们的代数和。
(2)先求出各个力的合外力F
合
,再利用求合力所做的总功。
发现2:
(1)当合外力做正功时,W
总
0,△E k 0,物体的动能增大;当合外力做负功时,
W
总
0,△E k 0,物体的动能减少。
(2)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与于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运动。
【典型例题】(课本P70,例题)
【达标演练,小组展示】--小试牛刀
1.优化探究P66第1—第3题
2.关于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正,物体的动能就一定增加
B.只要有摩擦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动能就一定减少
C.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的末动能与初动能之差
D.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为负,物体的动能一定减小
3.两个材料相同的物体,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以相同的初动能在同一水平面上滑动,最后都静止,它们滑行的距离是()
A.乙大 B.甲大 C.一样大 D.无法比较
4.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为1kg,现用一水平推力F=1N,使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s末物体的速度为______m/s,这时物体具有的动能为_________J,这一过程中物体动能增加了_______J;在这1s内物体受到的合力F合=________N,物体在这1s内的位移为______m,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________J,在这个过程中合力所做的功________物体动能的变化。
【能力提升】
5.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为1kg,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2,现用一水平推力F=4N,使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s末物体的速度为_________m/s,物体动能增加了__________J,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发生的位移为__________m,力F对物体做的功为
__________J,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________J,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为____,所以,所有力对物体做的功的和为_______J,在该过程中物体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N,合力的功为
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合力做的功_________动能的变化。
6.某人将2kg的物体由静止向上提起1m,这时物体的速度为1m/s,则人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7.有一质量为0.2kg的物块,从长为4m,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顶端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斜面底端和水平面的接触处为很短的圆弧形。
物块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
(1)物块在水平面能滑行的距离;
(2)物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学后反思】
1、说说利用动能定理来解力学问题时,应遵循什么步骤?
2、通过本节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方法,还有哪些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