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B l a w23002.课程名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3.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4.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5.课程适用层次:本科6.课程适用对象:法学本科7.总学时:54学时(其中实训8学时)8.学分:3二、课程概述本课程由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两部分组成,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律体系、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权、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律责任、劳动执法、劳动争议处理的理论与实务问题。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法的概念与范围、功能与类型、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制度、法律责任等。

要求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原理与制度,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建议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篇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内容是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本章难点为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雇用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讲授学时:3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1.劳动法的概念2. 劳动关系3.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二、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1. 劳动法的地位2. 劳动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探讨3. 劳动法的作用三、劳动法的形式、体系和适用范围1. 劳动法的形式2. 劳动法的体系和适用范围3. 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主要是中外劳动法、国际劳动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动态。

重点和难点: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讲授学时:2实验(实训学时):0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起源1. 劳动法产生前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2. 劳动法的产生及其社会基础二、外国劳动立法简况1. 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2. 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三、中国劳动立法概况1. 旧中国的劳动立法2. 新中国的劳动立法四、国际劳动立法1. 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与发展2.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3. 国际劳工组织的立法原则与内容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是劳动法价值与具体制度间的桥梁。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doc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学时:36 学分:2制定者:孙永军审核者:余林媛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劳动权利和义务、我国劳动就业的基本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种类,变更,内容、集体合同的内容签订、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社会福利和保险、劳动争议的处理等制度。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不仅在内容上有了很大变化,在教学手段上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过去我们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则利用多媒体等方法,而且安排学生去法律实务部门进行实习,力图极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劳动法概述(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第三节劳动法的内容第四节劳动法的渊源第五节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第六节劳动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第二章劳动法简史(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19世纪的劳动法第三节 20世纪的劳动法第四节国际劳动立法概述第三章我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第一节建国以前劳动立法概况第二节新中国劳动立法第四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学时)第一节规定劳动者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意义第二节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节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五章劳动法律关系(2学时)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成立、变更和消亡第六章工会法与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职权(2学时)第一节工会法和劳动法的关系第二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第三节工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权利第四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职权第五节工会参与劳动调解和仲裁第六节工会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第七章劳动就业(2学时)第一节劳动就业概述第二节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第三节职业介绍与就业服务第四节招工制度第五节下岗与再就业第八章劳动合同(2学时)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第二节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内容第三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第五节劳动合同签证第九章集体合同(2学时)第一节集体合同的概念第二节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我国实行集体合同的意义第四节集体合同的内容第五节集体合同的签定第六节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七节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第十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2学时)第一节工作时间概述第二节工作日的种类第三节关于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第四节休息休假制度第十一章工资(2学时)第一节工资立法概述第二节工资的宏观调控第三节基本工资制度第四节最低工资制度第五节工资形式第六节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第七节工资的法律保障第十二章劳动安全卫生(2学时)第一节劳动安全概述第二节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第三节劳动卫生规程第四节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第十三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2学时)第一节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概述第二节女职工的特殊保护第三节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第十四章职业培训(2学时)第一节职业培训概述第二节职业培训的分类第三节职业培训的实体第四节职业培训的考核第十五章社会保险和福利(2学时)第一节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社会保险的历史沿革第三节社会保险的种类第四节保险费的缴纳和计发第五节职工福利第十六章劳动纪律(2学时)第一节劳动纪律的概念第二节巩固劳动纪律的方针第三节劳动纪律的立法第四节我国的奖惩制度第十七章劳动争议处理(2学时)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概述第二节处理机构和基本原则第三节劳动争议的调解第四节劳动争议的仲裁第五节劳动争议的诉讼第十八章劳动监督检查(2学时)第一节劳动监督检查概述第二节监督检查机构的工作内容第三节工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第四节其他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保障)大纲 -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保障)大纲 -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普通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部分。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对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法是与全体社会成员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是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它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人们基本生活的诸多方面,其宗旨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1.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3.劳动基准4.劳动争议处理5.劳动监察制度6. 社会保障(二)重要知识点1.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合同制度3.劳动争议处理制度4.社会保障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既具理论性又具实践性的学科,学习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理解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法律适用以及相关制度;了解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历史及国外劳动法的立法状况。

(二)能力要求要求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案例和当前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关系中的热点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保证作用,从而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学习和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为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进行理性思考。

(三)素质要求通过劳动法理论与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的理念,学会用劳动语社会保障法的知识处理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关系,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五、教学模式与作业要求(一)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为主,结合案例教学,多方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运用。

(二)作业要求作业分为平时课后作业与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每四学时一次作业,以案例分析为主,课堂作业主要以热点问题讨论、疑难案件分析等形式进行。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按照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开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是以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科学,是法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力求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相联系的一些社会关系的基本概念及界定标准、对“劳动者”、“用人单位”的内涵有充分认识,并了解我国劳动就业方针政策的变迁过程及社会背景,促进就业方针政策的措施、就业歧视的界定及法律救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解除基本法律规定、集体合同的订立、内容及地位作用、工作时间及休息休假制度、工资支付制度、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律制度、女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法律制度、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劳动监督检查法律制度等有关法律规定,为今后的劳动法实践打下理论基础,促进我国劳动法的发展与完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在掌握劳动法等相关法律关于处理劳动争议,协调劳资关系的基本途径、手段,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益的基础上,促进劳资合作,维护我国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大纲是本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由何小勇执笔,经征求杨慧副教授的意见,经徐秀华副教授审阅后,于2011年10月1日由江苏警官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

二、知识准备本课程学习应当预先掌握法理学、公司法、企业法、经济法、民法学、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基础知识,具备较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功底和等基本技能。

三、理论教学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适用范围。

熟悉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特点,熟悉劳动法的起源与发展,我国劳动法的特点,立法指导思想及结构体系。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
一、引言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法律规定,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基本概念与原则
1.劳动合同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2.劳动合同的破产、终止和解除
3.合理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
4.离职、退休和辞退的规定
5.工资以及劳动报酬的制定和支付
6.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和良好发展
7.公司法与劳动法之间的关系
8.劳动保障制度及相关政策
三、劳动争议和仲裁
1.劳动争议的分类及其解决方式
2.劳动仲裁的基本程序、标准和条件
3.仲裁调解的形式、程序和法律效力
四、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及框架
2.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
3.独生子女抚养费、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社会保障问题
五、劳动监察制度
1.劳动监察基本概念及其目的
2.劳动监察的职权、权限和程序
3.劳动监察的效果和经验
六、
通过学习本教学大纲,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学习劳动
关系及其变化的原则和方法,逐渐适应和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劳动关系和社会保
障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将掌握法律基础、法律知识和法律理论,增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说明(一) 课程代码:130730(二) 课程英文名称:Labor Law and Social Security Law(三) 开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四) 课程性质:法学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必修课(五)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深刻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对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稳定与进步的意义。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对我国劳动立法和执法现状有明确的认识。

通过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劳动纠纷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两部分。

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其对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法是与全体社会成员有着密切关系的法律,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人们基本生活的诸多方面。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明确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的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体系构成和内容并运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法学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36学分数:2《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课程教学应贯彻学以致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大纲的基本要求,采取讲授、讨论、材料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地表现所讲授内容。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为考试。

平时教学中任课老师应注意考勤,学生缺课达规定的旷课量以上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按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来评定。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上篇 劳动法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目的要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我国劳动法的渊源,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了解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内容,理解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了解中外劳动法发展的历史及国际劳工立法。

(完整版)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学大纲

(完整版)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学大纲

上编劳动法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本位思想、基本范畴和体系结构,从而认识劳动法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劳动法学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

我国的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劳动力与劳动者在自然状态上和经济状态上都是完全统一的,商品经济是伴随着劳动力与劳动者在经济状态上的分离而发展起来的,劳动法是适应这种分离而产生的。

它是要解决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那种劳动力与劳动者在经济上分离(形成财产关系)而在自然状态上又是统一的(形成人身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劳动关系建立时是平等关系,而建立后却转化为隶属关系,产生了内在不平衡。

而劳动法的作用正是在于通过倾斜立法来解决这种矛盾,不仅把劳动力当作个别劳动力,而且作为企业的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来加以关注,以克服这种内在的不平衡。

第二节劳动法学的本位思想本位思想是权利义务观念的重心所在,是由法律所体现的利益所决定的。

正是这种本位思想构成一个法律部门区别于另外一个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志。

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演变来看,存在着国家本位、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与三种本位思想相对应,在法律结构上存在着一元法律结构、二元法律结构和三元法律结构。

一元法律结构,这是一种以国家为本位构建的法律制度,即公法上的权力渗透到社会一切领域的一种法律结构;二元的法律结构是以公法与私法的区分为特征的法律结构;三元的法律结构是指公法、私法与社会法并存的法律结构。

劳动法作为社会法的一部分,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质。

第三节劳动法学的基本范畴法学应当是以权利、义务为基石范畴的理论体系。

劳动法学则应当是以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为基本范畴。

权利是具有选择性的行为,义务则是主体具有必然性的行为。

权利是正当的,义务是应当的。

由于"应当"是由表示价值评价的"正当"和表示义务判归的"必须"两要素构成的,它与单纯的价值评价"正当"相比,在语义上更为强烈,因此,义务在法律意义上有更高的要求。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一、《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2210006(二)课程英文名称: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law(三)开课对象:非法学专业专科学生(四)课程性质:劳动法是非法学专业专科学生的一门综合选修教育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法学理论揭示劳动法律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及其付随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内容和特点。

(五)教学目的:通过劳动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明确劳动权利和有关社会保障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够运用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劳动法原理、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卫生、工资工时制度、社会保险法、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

讲授时应注意与劳动法的修订、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32 学时分数: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第一章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1 1 第二章劳动法原理 2 3 第三章劳动法律关系 2 5 第四章劳动基本权与具体劳动权利与义务 2 7 第五章国际劳工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1 8 第六章劳动合同法 4 2 14 第七章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1 15 第八章劳资合作与劳动者民主参与 1 16 第九章就业法律制度 1 17 第十章工资法律制度 2 19 第十一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 1 20 第十二章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 1 21 第十三章社会保险法与职工福利法 2 23 第十四章社会保险法分论 4 27 第十五章劳动监督检查 1 28 第十六章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 2 2 32 合计28 4 32 (八)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为主,组织学生参加法庭实习等为辅。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总评成绩的40%和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嘻嘻嘻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适用层次、专业:本科,学时: 34 课程类型:考查课程性质:专业课先修课程:法律基础民法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规范也越来越充分和完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身作为法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树立牢固的法律观念,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社会活动中能够依法办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理论和实践的了解,并具备分析、解决常见劳动保障争议案件的基本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课,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并且与民法联系密切,学习本课程之前应掌握民法基本理论与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 劳动法概述(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劳动法的地位以及与相邻法律部门的联系和区别、劳动法的价值、劳动法的法律渊源、劳动法学体系;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包括狭义上和广义上的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概念和内容、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知识点】劳动法的概念(包括狭义上和广义上的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概念和内容、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本章重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概念和内容、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本章难点】劳动关系与承揽关系、雇用关系的区别,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以学生自学与老师讲解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

【讲授内容】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1、劳动的含义2、劳动法的概念3、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第二节劳动法的地位与作用1、劳动法的地位2、劳动法的作用第三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概念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不同观点第四节劳动法的渊源及其体系架构1、劳动法的渊源2、劳动法的体系【课后作业】我国劳动法对哪些人适用?家庭保姆、出租车司机、邮政代办人员、保险业务推销员、公司总经理、工厂厂长、学校教师等是否适用劳动法?为什么?(二) 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劳动法在产生初期的特点、20世纪后各国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国际劳动法思想的产生及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理解:劳动法产生的标志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掌握:劳动法产生的标志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

【知识点】国际劳动法的范围、国际劳工组织的产生、性质、特征和立法原则、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的关系【本章重点】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本章难点】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以学生自学与老师讲解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

【讲授内容】第一节劳动法的起源第二节外国劳动立法概况1、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2、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第三节中国劳动立法概况1、旧中国的劳动立法2、新中国的劳动立法第四节国际劳动立法1、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与发展2、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3、国际劳动立法的原则与内容【课后作业】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法有什么影响?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何不同的体现?(三) 劳动法律关系(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征;掌握: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及主体资格、劳资双方的基本劳动权利和基本劳动义务、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各类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及主体资格、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特征,劳资双方的基本劳动权利和基本劳动义务、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各类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之间的关系【本章重点】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及主体资格、劳资双方的基本劳动权利和基本劳动义务、劳动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各类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之间的关系。

【本章难点】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劳资双方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和各类劳动法律事实与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以学生自学与老师讲解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

采用分组学习,案例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讲授内容】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概述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2、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特征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1、劳动者2、用人单位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1、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的含义2、劳动者的劳动基本权利3、劳动者的基本义务4、用人单位的权利5、用人单位的义务第四节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五节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概念2、劳动法律事实3、法律事实的分类【课后作业】请举例说明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劳动法律事实各有哪些?(四) 就业促进制度(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职业介绍的概念,职业介绍机构的种类及我国法律规制职业介绍的主要规定;掌握: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国家或政府在劳动就业方面的职责,特殊群体的就业保障和就业服务的概念和内容。

【知识点】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国家或政府在劳动就业方面的职责,职业介绍的概念,职业介绍机构的种类及我国法律规制职业介绍的主要规定,特殊群体的就业保障和就业服务的概念和内容。

【本章重点】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本章难点】职业介绍机构的种类及我国法律规制职业介绍的主要规定。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以学生自学与老师讲解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

【讲授内容】第一节就业与就业促进1、就业的内涵2、就业促进第二节就业促进主体1、就业促进的责任主体2、就业促进的权利主体3、我国政府就业促进的法定职责第三节政府就业促进的主要措施1、建立较完整的就业促进的政策支持体系2、维护公平就业3、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开展职业规划5、实施就业援助【课后作业】政府在劳动就业方面有哪些职责?并请举例说明。

(五) 劳动合同制度(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劳动合同变更、终止、解除的概念,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劳动合同解除的事由、程序及经济补偿,劳动合同终止时的特别规定,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知识点】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内容,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劳动合同变更、终止、解除的概念,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劳动合同解除的事由、程序及经济补偿,劳动合同终止时的特别规定,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本章重点】劳动合同的内容,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劳动合同解除的事由及程序,劳动合同终止时的特别规定,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本章难点】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劳动合同解除的事由及程序,【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以学生自学与老师讲解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

采用分组学习,案例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讲授内容】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1、劳动合同的概念及特征2、劳动合同的种类3、劳动合同的作用4、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第二节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1、劳动合同的形式2、劳动合同的内容第三节劳动合同的订立1、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2、订立劳动合同的程序3、在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第四节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1、劳动合同的成立与生效2、劳动合同的无效第五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与终止1、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2、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3、特殊情形下劳动合同的履行4、劳动合同的变更5、劳动合同的终止第六节劳动合同的解除1、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和类型2、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和程序3、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课后作业】劳动法为什么要规定不定期劳动合同?(六)集体合同制度(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集体合同订立的内容和程序;理解: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的发挥作用的机理,平等协商代表的确定、义务和保护性法律规定;掌握:集体合同的概念及法律特征,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知识点】集体合同的法律特征,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义务和保护性法律规定,集体合同订立的内容和程序【本章重点】集体合同的概念及法律特征,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本章难点】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以学生自学与老师讲解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

【讲授内容】第一节集体合同概述1、集体合同的概念2、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3、集体合同的产生与发展4、集体合同的分类第二节集体合同的内容与形式1、集体合同的内容2、集体合同的形式第三节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与终止1、集体合同的订立2、集体合同的效力3、集体合同的履行4、集体合同的变更5、集体合同的终止6、集体合同的监督第四节工会以及用人单位(雇主)团体1、工会2、用人单位(雇主)团体第五节不当劳动行为1、不当劳动行为的概念2、不当劳动行为的类型【课后作业】试述集体合同的效力。

(七) 工资基准制度(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特殊情况下工资的支付和工资保障措施;理解:工资的概念、特征,工资的主要形式;掌握:工资分配原则,最低工资的概念、确定的因素及程序,最低工资的计算、支付及其适用范围。

【知识点】工资的概念、特征,工资的主要形式,工资分配原则,最低工资的概念、确定的因素及程序,最低工资的计算、支付及其适用范围,特殊情况下工资的支付和工资保障措施【本章重点】工资的概念及特征,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及其计算、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和工资保障措施;【本章难点】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及其计算、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和工资保障措施;【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以学生自学与老师讲解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

采用分组学习,案例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讲授内容】第一节工资基准概述1、工资概述2、工资基准概述第二节最低工资制度1、最低工资概述2、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发布3、最低工资标准的适用范围第三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1、工资集体协商概述2、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水平的确定3、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及流程4、争议的协调处理第四节工资保障制度1、劳动者工资水平保障2、工资支付保障【课后作业】举例说明劳动者常见的劳动所得中哪些属于工资?哪些不属于工资?为什么?(八) 劳动卫生安全基准制度(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劳动安全卫生的概念、特征、基本方针;掌握:劳动安全卫生法律关系中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重要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主要法律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