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历创伤事件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心理韧性课题研究报告
心理韧性课题研究报告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等不利条件时能够坚持、适应和恢复的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和提升方法,为个体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幸福提供参考。
一、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1. 社会支持:家庭、朋友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对个体的心理韧性具有积极影响。
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朋友的理解和鼓励以及社会的认可和鼓舞都能够增强个体的韧性。
2.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信任。
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容易面对挫折和困难,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坚持努力。
3. 应对策略:积极应对和适应性应对是个体心理韧性的重要体现。
积极应对包括积极寻求支持、问题解决和情绪调节等,适应性应对则主要表现为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心理韧性的提升方法1.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提升心理韧性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通过培养自信、正向自我评价和积极回应等方式,提高个体对困难和挫折的应对能力。
2. 培养社会支持网络:个体可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等的支持和鼓励能够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
3. 发展适应性应对策略:个体可以通过学习适应性应对策略来提升心理韧性。
积极思考、问题解决、情绪调节和寻求支持等方法都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三、心理韧性的意义和启示心理韧性的提升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个体更容易适应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同时,心理韧性的提升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回复和适应逆境,增强自我成长和发展。
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探讨心理韧性的具体影响因素和提升方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了解心理韧性的内涵和作用,个体和社会可以更好地重视心理韧性的培养和提升,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幸福。
心理学中的心理韧性与逆境应对研究
心理学中的心理韧性与逆境应对研究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人们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拥有调适和适应的能力,并能够从困境中恢复并重新建立起正常的生活。
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韧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心理韧性与逆境应对的研究,以及其中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心理韧性的定义与发展心理韧性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恩尼斯·格特鲁德·豪博士(Edith Grotberg)提出,她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一个人处理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发展、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心理韧性既是个体的心理特质,也包含了个体的应对机制和适应能力。
心理韧性的发展与个体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有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期间经历的困境和挫折,可以促进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
同时,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资源和社会支持也被证明是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韧性与逆境应对的相关理论1. 发展-风险模型(Developmental Risk Model)发展-风险模型认为个体心理韧性的形成是由遭遇逆境和风险的经历所决定的。
这一模型强调了个体在逆境中的经历对心理韧性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个体的心理韧性可以通过逆境中的积极应对和适应来增强。
2. 自组织系统理论(Self-Organizing Systems Theory)自组织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逆境时会通过自我调整和适应来恢复平衡。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我调节和自发性恢复机制对心理韧性的作用。
3.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al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关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作用。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韧性与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强调了个体在逆境中获得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促进作用。
三、逆境应对的影响因素逆境应对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行为。
逆境应对的效果和个体的心理韧性密切相关,以下是影响逆境应对的几个重要因素:1. 因素一:个体的认知评估和应对策略个体在面对逆境时的认知评估和选择的应对策略会直接影响逆境应对的效果。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
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心理问题在青少年中十分常见,而家庭因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类型青少年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常见的有焦虑、抑郁、自卑、适应困难等。
这些问题会给他们的学业和社交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导致自杀的风险。
2. 家庭因素对心理问题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环境,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家庭因素:2.1 父母关系父母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青少年在家中目睹或经历父母争吵、冷漠或家庭暴力等问题,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
2.2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影响。
过度保护或过度严厉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使青少年失去自信,容易产生抑郁和自卑感。
2.3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家庭缺乏支持和温暖,青少年可能会感到孤单和无助,从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 应对策略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家庭的关注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3.1 沟通和倾听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开放和诚实的沟通,并倾听他们的感受和困扰。
这样能够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帮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3.2 提供情感支持家庭成员应该给予青少年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他们需要知道,在面对困难时,有家人的支持会让他们感到安慰和勇气。
3.3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鼓励家庭成员间的积极互动,培养乐观的心态。
3.4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或无法控制,家长应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专业的帮助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治疗和支持。
结论: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
家庭关系的稳定、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支持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家长应该关注并积极应对家庭因素,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6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马 艳【摘 要】心理韧性( resilience) 是指一个人面对压力情景、挫折事件或者创伤等消极情绪或生活事件时在个性、能力等方面及所拥有的资源。
本文从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心理韧性的实践工作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关键词】心理韧性 心理弹性 影响因素 研究综述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当前国际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概念, 是指一个人面对压力情景、挫折事件或者创伤等消极情绪或生活事件时在个性、能力等方面及所拥有的资源[1]。
国外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广泛且深入,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来自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所组成的动力系统,能够共同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2]。
近年来我国对心理韧性的研究也逐渐丰富了起来,研究者们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心理韧性的因素,但缺乏对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系统阐述,本文将近年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心理韧性的实践工作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一、性别对心理韧性的影响Shelley Taylor指出,不同性别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时的反应不同。
女性更倾向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采用和他人共同应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3]。
郭君君(2011)发现女性高职生在心理韧性的家庭凝聚和社会支持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高职生,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善于利用各种人际关系,同时也更善于建立各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张妮斯,2012)。
黄玫(2015)发现女性高职生在心理韧性的力量性、乐观性因子方面显著高于男性高职生,对于此结论,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女性比男性在面对问题时情绪更稳定,因此具有更加稳定的控制力和耐受力、在处理方法上显得更灵活(Wiebe,1991;Hannah,2001 ).二、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宗立(2001)的研究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子女的素质显著相关,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身体素质越高、科学文化素质越好、思想道德素质也越高,这与王翠丽(2011)的研究结论一致,即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郭君君.(2011)发现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高职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特别是在在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社会支持因子上,家庭中除了母亲对孩子的心理韧性有影响外,父亲在孩子心理韧性建设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戴志敏(2012)认为父亲对子女的智力、能力、个性、道德、社会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民主型、管理型和精神型的父亲会给予孩子良好的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本身就是心理韧性的构成成分,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心理韧性的发展。
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
青少年心理韧性研究1 问题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韧性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开始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内部的发展结果的变异性问题。
心理韧性的研究始于Rutter对母爱剥夺的研究,它结合应激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来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
心理韧性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
当生活变化对人们造成威胁时,这种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就会展现出来。
心理韧性的概念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看法:(1)从发展结果看,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严重威胁时仍能良好适应的积极结果;(2)从发展过程看,心理韧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3)从品质上看,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环境的高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
这三种观点都反映了心理韧性的本质属性,只是切入心理韧性问题的角度不同。
在大多数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一般把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体跨情境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
目前我国的心理韧性的研究工作仍然处于引入和探索阶段。
关于心理韧性的具体研究方法,可以分为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总结已有的大量文献,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个案研究、人种志研究、扎根理论研究等;量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
其中,问卷调查法的比较常用的方法。
早期Wagnild和Y oung编制的Resilience Scale(RS)应用较广,该量表包括个人能力、对自我和生活的接纳两个因素。
此外,Connor和Davidson编制的CD-Resilience Scales(CD-RISC)的影响也很广泛。
CD-RISC来自于临床治疗,包括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等5个因素。
本文将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韧性的状态进行调查,探索中学生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为提高中学生的韧性水平提供实证数据。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心理韧性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心理韧性标签:青少年;挫折教育;心理韧性;现状;影响因素;个性品质;家庭环境;社会支持在当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许多已知或者未知的竞争和挑战,青少年在应对这些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问题时,难免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
然而每个个体面对这种困难情境时,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和事件结果,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挫折教育及心理健康的关注应不断加强。
一、青少年挫折教育现状挫折是指人们在意志行动的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使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根据对大部分中学及大学的相关调查,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并没有专门开设关于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者是只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提及一小部分,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大部分青少年反映没有能够从更深的角度理解挫折及其应对问题。
二、心理韧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分析心理韧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困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心理韧性是在积极心理学的风潮中提出的,近年来受到许多领域的重视,其重大的意义在于将心理的研究视角从过去专注于消极的、病态的心理问题转向关注更广泛的大多数健康人群,挖掘个体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
外国学者Rutter 的理论认为,心理韧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心理机制是利用个体力量与外部环境资源,打破消极的、负性的连锁反应,使个体有能力面对挫折或逆境。
这样在面临不利情境时,他们就有了更多的心理能量去应对,使得心理韧性的作用得到发挥。
许多研究都提出了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这些保护性因素对于心理韧性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所谓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减少挫折情境对个体消极、不良的影响,并有助于个体积极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
内部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的特质、人格、能力、各类自我观念等;外部保护性因素主要指家庭因素和社会性支持系统。
三、心理韧性对挫折教育的启示心理韧性并不着重于如何被动地应对挫折环境和经历挫折之后的调节问题,而是未雨绸缪地指出,对于挫折的应对,是可以提前做好预防的,它是在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就开始锻炼和累积的。
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韧性和压力应对能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韧性和压力应对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引导和教育。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探讨儿童心理韧性和压力应对能力的培养,分析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探讨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心理韧性和压力应对能力中的作用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素质,包括自尊、自信、自控、适应能力等方面。
1.1 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发展。
父母如果采取严厉、苛刻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儿童自尊心受到伤害,影响到其自信心的建立。
相反,如果父母采取宽容、理解的教育方式,会让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有利于其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1.2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家庭中的情感氛围和教育氛围。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这样的家庭中,儿童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有利于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能力。
相反,如果家庭氛围紧张、冷漠,儿童可能会感受到孤独和不安,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二、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心理韧性和压力应对能力中的作用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时能够保持乐观、坚韧和适应的能力。
压力应对能力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能够有效地应对和调节的能力。
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心理韧性和压力应对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建立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建立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是培养儿童心理韧性和压力应对能力的基础。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家庭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不仅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还深刻影响其价值观、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变化,家庭教育的模式也在不断演变,这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这个阶段,孩子们面临着身体的变化、情感的波动以及自我认同的困惑,家庭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情感支持以及亲子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家庭教育首先体现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
依据心理学分类,父母的教养方式通常分为四种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权威型和忽视型。
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即高要求、高回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最为有利。
这种方式的父母通常会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孩子适度的亲密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和良好的社交能力。
而专制型教养可能导致孩子的情感抑郁和社会适应问题,因为过度的控制会限制孩子的自主性,影响他们的情感表达。
放任型教养虽然提供了自由,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约束,也可能导致孩子在未来面临行为问题和焦虑情绪。
而忽视型教育方式则是最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为它几乎完全缺乏对孩子情感的支持和指导。
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所提供的情感支持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情感支持能够有效降低孩子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同时促进他们的心理韧性。
情感支持包括倾听孩子的诉说、理解他们的感受、陪伴他们渡过困境等。
一个能够与孩子建立良好情感连接的家庭环境,能大大降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压力与挫折感。
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亲子间的信任与理解。
这种信任与理解,使得青少年在面对挑战与压力时,能够依赖家庭支持,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而缺乏沟通的家庭容易造成情感隔阂,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没有人倾诉,从而加重心理负担。
个案工作介入隔代教养青少年成长困境研究以协会个案为例
个案工作介入隔代教养青少年成长困境研究以协会个案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隔代教养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以协会个案为例,深入剖析个案工作如何介入并改善这一特殊家庭结构下的青少年成长困境。
随着社会变迁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隔代教养现象在中国愈发普遍,这一现象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挑战。
本文将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个案分析、介入策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梳理隔代教养现象的背景、成因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具体影响,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本文将分析协会个案中隔代教养青少年的成长困境,包括心理压力、教育缺失、社交障碍等方面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个案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针对性的介入策略。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本文将展示个案工作如何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帮助隔代教养青少年缓解成长困境,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对介入策略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以期为类似个案的介入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社会对隔代教养现象的关注和重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二、文献综述隔代教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中逐渐凸显,特别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随着年轻父母工作压力的增大和居住环境的改变,许多青少年被留给了祖父母辈进行抚养和教育。
这种现象引发了众多学者对隔代教养青少年成长困境的关注和研究。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隔代教养会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例如,祖父母辈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往往与现代社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价值观的冲突以及社交技能的缺失等问题。
隔代教养还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学业、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困境。
针对这些困境,个案工作作为一种有效的介入方式,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青少年心理问题家庭支持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青少年心理问题家庭支持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治疗,将对他们的健康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家庭支持和心理治疗成为了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心理问题中家庭支持和心理治疗所起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一、家庭支持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中的作用1. 稳定的情感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情感的主要来源,父母和亲人的支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可以提供安全感、理解和关心,帮助青少年缓解焦虑和压力,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
2. 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一个稳定和谐、亲密有爱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通过培养积极的家庭氛围、倡导健康的家庭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 提供积极的学习和成长支持:青少年在学业上和兴趣爱好方面遇到挑战时,家庭的支持尤为重要。
父母可以鼓励他们的努力和成长,促进他们的积极学习和自我发展。
4.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良好的家庭沟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疏导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坦诚交流、理解和支持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减轻内心的压力。
二、心理治疗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1. 专业指导和支持:心理治疗师通过专业的技巧和知识,为青少年提供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情感支持。
他们能够倾听和理解青少年的需求,并提供恰当的心理干预策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重建自信。
2. 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通过心理治疗,青少年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识别和干预。
早期干预有助于避免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加重,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3. 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教育:心理治疗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更是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的相关咨询和教育。
通过增加他们的心理知识和技能,青少年能够更好地应对困境和挑战,促进全面的个人成长。
4. 治疗心理问题的维度:心理治疗可以从不同维度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
未成年人心理韧性培养研究
未成年人心理韧性培养研究在当今社会,未成年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他们要适应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社交压力等各种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陷入挫折感与焦虑情绪之中。
因此,未成年人的心理韧性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困境和挑战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智状态,迅速适应并从中恢复的能力。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意味着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更好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首先,家庭因素是影响未成年人心理韧性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感与依靠感,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和态度。
而缺乏家庭温暖与支持的未成年人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从而陷入心理困境。
其次,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如暴力游戏、堕落风气等,这些都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未成年人需要在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以培养其心理韧性,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另外,个体因素也是影响未成年人心理韧性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个体在面临困境时表现出来的心理韧性也不尽相同。
有的人能够迅速适应,勇敢面对,而有的人却退缩不前。
因此,未成年人需要注重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心理韧性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帮助未成年人培养心理韧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让他们在一个温馨和睦的环境中成长。
父母要做孩子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其次,学校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的地方,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人生观。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面对困难时如何保持乐观和自信。
心理学对心理韧性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心理学对心理韧性发展的研究与探讨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有的人能够在逆境中迅速恢复,坚韧不拔地前行,而有的人则可能一蹶不振,陷入消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
这种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的适应和恢复能力,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的发展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也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心理韧性并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不断发展的。
它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心理过程。
从认知层面来看,积极的认知方式是心理韧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具有心理韧性的人往往能够以更加乐观和灵活的方式看待问题。
他们不会将挫折视为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是看作是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这种积极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当面对工作上的失败时,他们会思考自己在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而不是一味地自责和抱怨。
情感调节能力在心理韧性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往往会引发各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愤怒等。
而心理韧性强的人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调节这些情绪,不让它们过度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他们可能会通过运动、冥想、与朋友倾诉等方式来释放压力,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同时,他们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和应对困难的勇气。
在行为方面,良好的应对策略是心理韧性的重要体现。
面对困境,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则勇敢地面对。
心理韧性强的人通常会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主动寻求帮助、制定合理的计划、坚持不懈地努力等。
他们敢于挑战自我,不断尝试新的方法,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此外,他们还注重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社会支持也是影响心理韧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
家人、朋友、同事等提供的情感支持、实际帮助和信息支持,都能够增强个体的心理韧性。
青少年家庭与教育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01
完整家庭结构
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和稳定的情感支持,对心理健
康有积极影响。
02
单亲家庭结构
可能导致青少年缺乏父爱或母 爱,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
题,需要更多关注和引导。
03
重组家庭结构
家庭成员关系复杂,青少年可 能面临适应困难、身份认同等 问题,需要家庭给予更多理解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多样性,需要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而改善 家庭和教育环境是预防和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
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
现有研究多侧重于理论分析,缺乏大样 本的实证研究,未来应加强实证研究力
度,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和方 法尚不统一,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 异,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评估体系,提高
04
学校教育环境对青少年心 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制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业压力
当前教育制度下,青少年面临巨 大的学业压力,长期的高强度学 习可能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影响
心理健康。
考试与评价制度
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制度 ,可能使青少年产生焦虑、抑郁等 情绪问题,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 响。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和支持。
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03
和谐氛围
紧张氛围
冲突氛围
有利于青少年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提 高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压抑、抑郁等情绪问 题,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家庭成员经常争吵或冷战,会使青少年感 到不安、恐惧,甚至产生暴力倾向。
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学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与研究进展
心理学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与研究进展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或挫折时能够保持积极应对和适应的能力。
它是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发展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韧性的形成不仅与个体的遗传基因有关,还与环境因素、个体认知和应对策略等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以及研究进展。
一、心理韧性的定义及特点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临压力和困难时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
它包含了三个主要特点:1. 应对艰难和挑战的能力。
2. 恢复和调整的能力。
3. 成长和发展的潜力。
心理韧性的形成与个体的个性特征、情绪调控、社会支持等有密切关系。
二、心理学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心理学研究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韧性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和训练得到提高。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另外,社会支持和情感表达等也对心理韧性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三、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个体的基因以及早期的家庭环境对心理韧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学习经历和社会支持也对心理韧性起到关键作用。
个体的认知和应对策略对心理韧性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四、提高心理韧性的策略心理韧性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策略来提高。
首先,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认知重构来应对压力和挫折,改变消极的情绪态度。
其次,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锻炼,有助于提高心理韧性。
此外,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寻求社会支持也是提高心理韧性的重要途径。
五、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韧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提高心理幸福感。
同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更高的心理韧性水平。
六、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心理学对心理韧性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入。
心理韧性研究分析(RS-ANALYSIS)
心理韧性研究分析(RS-ANALYSIS)一、研究背景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和逆境时能够快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心理韧性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韧性研究分析(RS-ANALYSIS),探讨我国成年人群心理韧性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二、研究目的1. 了解我国成年人群心理韧性的总体水平;2. 分析影响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3. 探讨心理韧性对个体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4. 提出心理韧性提升的策略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1.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我国成年人群的基本信息和心理韧性数据;2. 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我国成年人群心理韧性的现状;3. 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心理韧性的相关因素;4. 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了解心理韧性对个体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5.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心理韧性提升的策略和建议。
四、研究阶段1. 文献综述:收集国内外关于心理韧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 编制问卷:根据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设计心理韧性问卷;3. 预调查:在小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修订和完善;4. 正式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数据;5.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6. 结果讨论:根据分析结果,探讨心理韧性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7. 撰写报告:整理研究过程和成果,撰写心理韧性研究分析报告。
五、预期成果1. 揭示我国成年人群心理韧性的现状及特点;2. 明确影响心理韧性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3. 探讨心理韧性对个体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提高人们对心理韧性的认识;4. 提出心理韧性提升的策略和建议,为个体和社会提供心理支持。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成年人群的心理韧性状况,为心理韧性研究和干预提供有力支持。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孩子的心理韧性是指他们在面对逆境、挫折和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心理弹性和应对能力。
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重要任务,因为这有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从而成为坚强、自信的个体。
本文将分享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
一、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韧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温暖、支持和充满爱的家庭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挫折和逆境。
首先,家长应该提供稳定和安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尽量避免争吵和冲突,营造和谐的氛围。
其次,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
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受和思想是被尊重和接纳的。
通过鼓励孩子表达感受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最后,家长应该提供适度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让孩子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并逐渐发展出对抗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的关键。
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孩子应该学会正确地处理问题和找寻解决方法。
首先,家长可以教导孩子树立积极的思维方式。
帮助他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鼓励孩子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帮助他们评估每个方案的优劣势。
其次,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
挫折与失败是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失败中学习,并坚信下一次他们会做得更好。
教给孩子接受失败、从中吸取经验和继续努力的态度。
最后,鼓励孩子解决问题时寻求外界资源和帮助。
告诉孩子他们不必孤军奋战,可以向家人、老师或朋友寻求支持和建议。
培养孩子积极寻求帮助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挑战。
三、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可以帮助孩子有条理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首先,鼓励孩子设定可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们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
核心素养教学主张下家庭关系、同学关系与高中生心理韧性关系的研究(活页)
“家庭关系”亦称家庭人际关系,指家庭成员之间固有的特定关系。它的特点是以婚姻和血缘为主体,并由有婚姻和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构成,表现为组成家庭的各成员之间特殊的相互行为。以代际关系为层次,以家庭同代人的多少为幅度,构成家庭中几代人或同代人之间的传递和交往。家庭关系包括姻亲、血亲与收养关系。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的角度出发,采用访谈法和案例法对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具体案例的探索,并结合访谈内容,系统的分析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应的障碍,结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分析、总结学生在面对压力、挫折出现障碍的原因,最后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分别提出改进策略。
1.调查法
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2.文献法
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
3.逻辑归纳法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撰写相关的教研论文等。
4.案例研究法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与班会、实践活动等具体内容,总结出在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
(1)学校成立“阳光社”,开展正常的社团活动。
(2)每月开展“健身健心,你我同行”系列活动。
(3)每周开展“让阳光普照阴暗潮湿的角落,用爱心抚慰稚嫩脆弱的心灵”朋辈心理辅导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3年7月——2023年11月)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3.研究方法
2.研究过程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情况,我们把课题实施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2年1月——2022年4月)
受挫学生精神抚慰与亲情开导研究开题报告
《受挫学生精神抚慰与亲情开导研究开题报告》1. 引言受挫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来自学业、人际关系或自我认知方面的挫折。
如何帮助受挫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重拾信心,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研究将围绕受挫学生的精神抚慰与亲情开导展开探讨,以期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2. 受挫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在研究主题上,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受挫学生的心理状态。
受挫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如自卑、焦虑、沮丧等。
他们可能失去对未来的信心,对学习和生活变得消极和无所谓。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很难保持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
了解受挫学生的心理变化,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抚慰与开导方案至关重要。
3. 学校及家庭角色分析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所受到的关爱和支持将直接影响其受挫后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适能力。
学校和家庭在其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等方式来帮助受挫学生;而家庭则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从而积极面对挫折。
4. 受挫学生心理抚慰方法研究在了解受挫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校、家庭的角色后,我们需要探讨针对受挫学生的心理抚慰方法。
抚慰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来缓解受挫学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让他们重新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力量。
这可能涉及到心理辅导、情感宣泄、认知重建等多种方法。
我们将就这些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到最适合受挫学生的心理抚慰方法。
5. 亲情开导对受挫学生的重要性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外,家庭对受挫学生的支持也至关重要。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的亲情和关爱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在受挫的时候,亲情开导能够让学生感到温暖和安全,从而更好地调整心态,重新振作起来。
亲情开导对受挫学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将深入探讨亲情开导的方式和作用,为提供更好的家庭支持建立理论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背景影响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背景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背景影响,并从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家庭氛围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1.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如果父母过于严厉、专制甚至暴力,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如果父母过于溺爱,缺乏适当的限制和引导,大学生可能会缺乏自律能力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2. 父母的期望与压力部分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期望过高,给予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过高的期望和压力可能使大学生感到无法承受,产生学习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因此,父母应该合理设定期望值,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而非过度强调成绩和外在的成功。
二、家庭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父母婚姻质量父母的婚姻质量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稳定性和和谐度。
家庭中存在不和谐、冷漠、甚至暴力的婚姻关系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相反,良好的父母关系有助于建立大学生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状态。
2. 亲子关系质量亲子关系质量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支持等方面的状况。
如果家庭中存在冷漠、沟通不畅或者缺乏情感交流的情况,大学生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因此,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三、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是指在大学生面临挑战和困难时,家庭能够给予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当大学生感到挫折时,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他们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选择逃避或者退缩。
因此,积极的家庭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困难,提升心理韧性。
“危”亦或“机”_家庭-学校-社区风险和资源的潜在剖面结构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关系
“危”亦或“机”_家庭-学校-社区风险和资源的潜在剖面结构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时期。
对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都重点关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因素对心理危机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家庭、学校和社区风险和资源的潜在剖面结构与青少年心理危机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提供安全感和支持,有利于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
然而,家庭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也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暴力、亲子冲突、父母管制过多等不利因素会增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家庭风险和资源的结构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这些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危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社交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发展各种能力。
然而,学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心理压力和困扰。
例如,学业压力、同伴关系问题、社会期望等因素会增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学校风险和资源的结构主要包括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危机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安全、友好的社区环境能够提供青少年与他人交流和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建立支持网络和社交关系。
然而,社区中存在的各种压力和挑战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心理危机。
例如,社会不公、犯罪活动、缺乏文化资源等因素会增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社区风险和资源的结构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社区安全、文化资源等因素,这些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危机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总结来说,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纳为有利或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r a u m a t i c e v e n t s[ J ] .C h i n e s e G e n e r a l P r a c t i c e ,2 0 1 5 ,1 8( 2 2 ) :2 7 2 7— 2 7 3 1 .
Co r r e l a i t o n Be t we e n P a r e n in t g S t y l e a n d Re s i l i e n c e i n Ad o l e s c e n t s Wh o Ex p e  ̄e n c e d Tr a u ma t i c E v e n t s Z H A NG L i n ,
e x p e i r e n c e d t r a u ma t i c e v e n t s ,a n d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p re a n t i n g s t y l e o f a d o l e s c e n t s . Me t h o d s F r o m J u n e t o D e c e mb e r ,
GU A N C h i — M n,DU S i —y i ,e t a 1 . L i a o n i n g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g z h o u 1 2 1 0 0 1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 P< 0 . 0 5 ) 。权 威 型 家庭 教 养 方 式 的得 分 与 心理 韧 性 各 维 度 的 得 分 及 总 分 均 . 0 5 ) ;
专制型家庭教 养方式的得分分别与 目标专注、人 际协助、情绪控制、积极认知 维度 的得分及心理韧性 总分呈 负相 关 ( r
为一 0 . 4 1 1 一一 0 . 1 4 1 ,P< 0 . 0 5 ) ;放任型 家庭教养方式的得分分别与 目标 专注、家庭支持 、情 绪控 制 维度 的得 分及心
理韧性总分呈正相 关 ( r 为0 . 0 6 8— 0 . 1 8 1 ,P< 0 . 0 5 ) 。多元 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 ,权威 型 家庭教养 方式、专制 型家
庭教养方式、是否曾是 学生干部 、年龄、性别是 心理韧性得分 的影 响 因素。结论
社 区经历创伤 事件青 少年 家庭教养
方式与心理韧性存在相 关关 系,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教 育方式,提 高学生心理韧性。
【 关键词 】 青少年;创伤事件 ;家庭教 养方式;心理韧性 ;关 系 【 中图分类号】R 6 4 1 R 3 9 5 . 6 【 文献标识码 】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9 5 7 2 . 2 0 1 5 . 2 2 . 0 2 5
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p a r e n t i n g s t y l e a n d r e s i l i e n c e i n a d o l e s c e n t s w h o
结果
是 否曾是 学生干部青 少年权威型家庭教养 方式得分 间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不 同性 别、是 否曾是 学生
干部 青少年 专制型 家庭教养方式得 分间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不 同年龄青 少年放任 型 家庭教 养方式得分 间差
异有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不同年龄 、性别 、居住地及是 否曾是 学生干部青 少年 心理 韧性得分 间差 异有统计 学意义
・
27 27 ・
・
社 会 ・行 为 ・心 理 ・
社 区经 历 创伤 事 件 青 少 年 家庭 教 养 方 式 与 心 理 韧 性 的关 系研 究
张 林 ,关持 循 ,杜 思怡 ,林 晓明 ,刘 茎 ,郭蕾 蕾 ,陈 卓 ,张黎 黎
【 摘要】 目的 探讨社 区经历创伤事件 青少年 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 的关 系,为社 区青少年教育方式提供依
式 。应用青 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调 查其心理韧性水平 ,比较不同特征社 区经历创伤 事件青 少年 的家庭教 养方式及 心理韧
性得 分 。 家庭 教 养 方式 与 心 理 韧 性 的相 关性 分析 采 用 P e a r s o n相 关 分 析 ;心 理 韧 性 的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采 用 线 性 回 归 分析 。
据 。方 法 于2 0 1 3年 6 —1 2月 ,采 用 多阶段 分层 整 群抽 样 法抽 取 辽 宁省 沈 阳 市、 大连 市 、 锦 州 市 、丹 东市 、 营 口 市 、
辽阳市 6市共 6 1 5 2例中小学生,对其 中 1 7 9 3例经历创伤事件 的社 区青 少年应用家庭教 养方式量表调 查其 家庭教 养方
张林 ,关持循 ,杜 思怡,等 .社区经历创伤 事件 青 少年 家庭 教养 方式与心理韧 性的 关 系研 究 [ J ] . 中 国全科 医
学 ,2 0 1 5 ,1 8( 2 2 ) :2 7 2 7— 2 7 3 1 .【 w w w . c h i n a g p . n e t ]
Z h a n g L, Gu a n C X, D u S Y, e t a 1 .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p a r e n t i n g s t y l e a n d r e s i l i e n c e i n a d o l e s c e n t s w h o e x p e r i e n c e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