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8 时间的脚印
部编版八年级下初中语文导学案8时间的脚印
8 时间的脚印【学习目标】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自主学习】1.注音腐蚀()浑浊()山麓()刨刮()粗糙()2. 解释下列词语海枯石烂:楔形文字:【整体感知】给课文内容分段第一段:(1—5)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段:(6—30)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1—32)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合作探究】1. 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一:读第8—19自然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2.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拓展延伸】5. 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增加知识找寻宝藏6. 分析第6—22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7. 品味语言1.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
《时间的脚印》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二、1.zōng、wā、bēnɡ、fènɡ、hōnɡ、fǔ shí、xì、shèn、bào、lì、xiē、dǎn、zhuóLù,hè,diàn,yí,hǔ pò,xī,jūn,wéi,dǐnɡ2.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
沟壑:山沟胶结:糨糊、胶等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刨刮:刮平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
海枯石烂:海水干枯,石头粉粹,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三、1.不是时间,本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文章对岩石为什么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2.独立成段的有:5、7、18、22、24、27段(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7)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18)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2)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24)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7)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7.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相关知识。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教学准备:1.两笔两本(红笔、黑笔,课本、笔记本);2.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发导入屏幕展示:课前准备(课本笔记本双色笔);今日赠语:全力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齐读三遍:我是最优秀的,我一定能做的更好!同学们,孔老夫子有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可见时间是多么神奇。
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高士其的《时间伯伯》(多媒体显示),大家齐读一遍。
时间有脚吗?(没有)那么,可见这首小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文题就源于高士其这首小诗。
(板书课题:8.时间的脚印)这课题也采用什么修辞?(拟人)这是一篇科普作品,了解一下它的作者(看图了解陶世龙)。
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第二张“恐龙化石”、第三张“三叶虫化石”。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我们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指生读,明确重难点)二、自主学习走进文本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预习效果如何。
请看大屏幕:1.字词我会读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2.标出全文的段落序号?并回答共几段?3.标出全文的独句段?数一数共几段?分别是哪些?在这些段落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哪几段?全班交流:1.字词指生读,每个词齐读三遍并书写;2.全文共31段。
部编版8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时间的脚印
部编版8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8 时间的脚印【学习目标】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自主学习】1.注音腐蚀()浑浊()山麓()刨刮()粗糙()2.解释下列词语海枯石烂:楔形文字:【整体感知】给课文内容分段第一段:(1—5)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段:(6—30)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1—32)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合作探究】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一:读第8—19自然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拓展延伸】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增加知识找寻宝藏6.分析第6—22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7.品味语言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
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讲述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时间的脚印,揭示了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学期之前,已经学习了初中语文的前几册内容,对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地质学、古生物学等专业知识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知识的基本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科学文体的文章阅读较少,对于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可能不太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科学知识和文学表达的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2.自主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合作探讨:学生能够在合作探讨中,深入理解时间的脚印这一奇特地质现象,理解地球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演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八下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导学案主备人:赵菲菲 审核:丁志英 使用时间:2020年3月12日【学习目标】1.识记文章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会品味重点词语、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难点】1.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培养辩证的科学精神。
【自学导引】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_________,中国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掸.( ) 踪.迹( ) 装置.( ) 烘.烤( ) 腐蚀..( )( ) 沙砾.( ) 山麓.( ) 沟壑.( ) 龟.裂( ) 帷.幕( ) 海枯石烂.( ) 粗糙.( ) 楔.形文字( ) 3.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⑴龟裂: ⑵帷幕: ⑶山麓: ⑷海枯石烂:4.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补充空缺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请为课文划分层次。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岩石的____和____可以记录时间 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逻辑顺序岩石保存了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的脚印2.画出文中单句成段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课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二、问题探究4.岩石有着怎样的运动规律?5.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请同学们思考,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请阅读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7.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8.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三、品析语言1.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第8课《时间的脚印》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知识导学一、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著名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著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变幻多彩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二、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
文章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知识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4)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预习导学1.基础练习(1) (踪迹)(2) (装置)(3) (烘烤)(4) 腐蚀)(5) (沙砾)(6) (山麓)、 (沟壑)(7) (龟裂)(8) (帷幕)(9) (隽永)(10) (海枯石烂)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鹅卵石品质坚硬,色泽古朴,具有抗压、耐磨、耐腐蚀的天然石特性,是理想的绿色建筑材料。
B.受持续干旱无有效降雨影响,赣江水位不断下降,河床龟裂,一些野草从裂缝中生长出来。
C.正因为有着无数杨善洲式的人物一直在植树造林,中国昔日的不毛之地才变成了绿色海洋。
D.如果再不加强对海洋生态的保护,我们会很快受到自然的惩罚,不得不面对海枯石烂的一天。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教育云技术也得到大力推广,许多学校展开了网络教学模式。
(把“展开”改为“开启”)B.通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活动的开展,使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高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时间的脚印精品教案
8时间的脚印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看起十分不可思议,岩石为何有如此奇异的记录历史的功能呢?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变化在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中尝试引入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这说明我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知识的强调和讲解还是到位的。但我也意识到,对于难点的讲解,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节奏。
(4)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时间的脚印》一文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时间流逝的角度思考人生,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的流逝是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法来强化这种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变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时间,善用每一分每一秒。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时间的脚印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8时间的脚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 通过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海枯.石烂( )
粗糙.( ) 龟.裂( ) 刨.刮()楔.形文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腐蚀:
(2)山麓:
(3)沟壑:
(4)龟裂:
(5)海枯石烂:
3.有关时间的名言。
4.珍惜时间的古诗句。
三、了解内容,发现问题
1.文章围绕时间的脚印写了很多内容,你能试着概括一下写了几方面的内容吗?
2.从这些内容中你能获取哪些知识?有能力的同学能否根据这些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呢?
比如:(1)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3)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现实意义。
我的其他发现:
3.本文的写作特点。
(1)
(2)。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8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变迁,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性,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类似的主题,对时间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仍然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提高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时间的痕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短语。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的哲理,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间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间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与课文相关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的变迁。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时间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从生活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让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如化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等)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时间留下的痕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在阅读说明文时,学生需要学会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说明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有其他实例可以证明或反驳作者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时间的脚印》这一章节。首先,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我发现同学们对时间痕迹的兴趣还是挺高的,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讲授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解释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但感觉部分同学还是有点迷茫。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细致,或者举例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合适的例子,用更简单明了的方式讲解,以便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察实验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脚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与交流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动力。
4.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学习科普说明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5.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宝贵,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时间的脚印
8时间的脚印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看起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连连
8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 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 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
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
(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课题时间的脚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解文章的结构顺序。
2.掌握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说明的事理。
过程与方法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略有改动。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
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读准字音踪迹(zōnɡ)腐蚀(shí) 浑浊(zhuó)山麓(lù) 沙砾(lì) 龟裂(jūn)帷幕(wéi)刨刮(páo) 沟壑(hè)海枯石烂(kū) 楔形(xiē) 钟鼎文(dǐnɡ)辨清字形理解词语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时间的脚印
8时间的脚印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8《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8 时间的脚印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岩石为何有如此奇异的记录历史的功能呢?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踪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叙述。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第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第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
【自主学习】
1.注音
腐蚀()浑浊()山麓()刨刮()粗糙()2.解释下列词语
海枯石烂:
楔形文字:
【整体感知】
给课文内容分段
第一段:(1—5)讲述了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段:(6—30)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段:(31—32)读懂大自然,造福人类。
【合作探究】
1.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提示一:读第8—19自然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拓展延伸】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增加知识找寻宝藏
6.分析第6—22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提示: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7.品味语言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
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