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服务质量提升的研究与探索

合集下载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意识不强、服 务能力不足、服务范围狭窄等。
03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拓展服务范围、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等。
研究展望与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高 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探索更多的对策和方法,提高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
李梦卿, & 张碧竹. (2012). 地方高职院校社会 服务能力比较研究. 教育与职业, (2), 17-20.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案例一
01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 能力的重要途径。
02
该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科研机构建 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 项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 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和针对性,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 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推动当地经 济发展。
总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教 师的专业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而 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0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日益重要。提升高职 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满足 社会需求。
存在的问题
加强实践探索
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不 断完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对
策和方法。
推广成功经验
将成功的经验在高职院校中进 行推广,促进各高职院校社会
服务能力的提升。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董仁忠. (2009).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 对策研究. 职教论坛, (1), 8-10.

高职院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高职院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高职院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张梅(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学校在办学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加强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以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为宗旨,不断探索实践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提高质量;服务社会能力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5—0015—0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高职院校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背景下,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为之培养大量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学校在办学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式发展。

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应有的办学属性和功能,只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才能不断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升学校的服务功能,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社会服务是以提高质量为根本要求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是对高职院校在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

学校在办学中要从自觉服从、主动服务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宗旨,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育人的基本目标,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检验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尺度,坚定不移地推动职业教育由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不断提升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任务。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学生 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为学校
和学生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 效路径。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及需求,分析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和建议。
提升就业能力的路径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 提升就业能力的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 学生的专业素质;二是注重综合素质 的提升,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和通 用技能;三是加强求职技能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 。
研究展望
深化对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也在不断变 化。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探索新的提升策略和方法。
案例二: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
背景介绍
某高职院校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的不足,为了提高学生实 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
2.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学校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 师,同时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高。
实施步骤
该改革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1.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资源
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及 时更新教学资源,包括教材、 设备、软件等,以适应就业市
场的发展。
实施措施二: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自建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建立符合行业标准的校内实践教 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策略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策略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254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的提升,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推动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确保学生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路径做出探索。

本文结合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能力提升中面临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提升策略,寄希望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 就业能力;胜任力;提升策略在就业紧张常态化形势下,高职学校需要响应国家政策,全力推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能力双提升,力保学生顺利就业[1]。

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提升中面临的问题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是影响学生顺利就业的两个重要因素,提升这两个能力主要存在于教和学两个主体里。

首先是教的主体,高职院校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胜任能力的教学中起主体引导作用,然而高职教育的主体对社会就业岗位多变的需求缺乏全方位深入调研,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专业教学,没有当前社会就业岗位深层次课程能力提升,进而影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以及多维度胜任能力的培养。

因此,只有高职院校教学深层次、多元化培养学生就业创新能力以及胜任能力的培养,才能有力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另一主体是学的主体,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能力以及胜任能力,是实现高速就业的重要条件,但是众多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多为校内学习,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练就的一身就业能力以及胜任能力,与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就业能力以及胜任能力有存在不同程度的匹配缝隙[2]。

所以,加强高职学生的教育力度,才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与企业的匹配深度结合,有利于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顺利找到预期的工作。

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胜任力提升策略(一)强化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及胜任力教育力度提升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需求能力及胜任能力,高职院校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育。

第一方面,高职院校积极构建多元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注重能力测试,结合职业能力测试,进行一对一针对性个性化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养引导学生二次进行职业规划,不断深化就业知识与技能,渐进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方面,高职院校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探讨

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探讨

OCCUPATION|职业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探讨文 / 李欣■摘 要: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技工教育在促进就业方面不可或缺。

近年来,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一些问题。

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本文就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途径■课 题:本文系2023年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课题“提高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研究”(课题编号:RSJY2023-Y057)的研究成果。

当前,劳动力供需匹配矛盾日益突出。

为充分发挥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笔者就技工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为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一、聚焦重点产业链科学设置专业,优化技能人才供给结构,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技工教育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心的就业教育,因此,专业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市场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需要多少人就培养多少人。

建立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新机制,引导技工院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完善专业优化、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建设与战略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集群相匹配的技工教育专业集群:一是深入开展调研,优化专业结构。

教指委企业专家和教育专家要深入调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和区域人才需求,超前预测人才需求专业分布,指导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提升毕业生培养精准度。

二是统筹专业设置,强化政策扶持。

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统筹区域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分批调整、合并和撤销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技工院校设置各自优势特色专业,增强技工院校办学特色和就业吸引力。

三是建立评估检查机制,加强规范标准管理。

建立标准化评价体系,对于新增专业办学条件、实训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定期检查评估。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越来越受到关注。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然而在实践中,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存在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社会服务宣传不足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服务大都是在校内进行的,对于学校的社会服务成果,学校也很少进行宣传推广。

大众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了解不足,社会影响不够明显。

2. 社会服务定位不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缺乏明确的定位和宗旨,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够多样化。

在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的选择上,高职院校关注面狭窄,高度重视内部人员,忽视社会上的其他需求。

3. 社会服务过于依赖政府支持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大都依赖政府的支持,没有形成自身的服务特色。

随着政府部门逐渐削减对高职院校的支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缺失问题就出现了。

4. 社会服务活动的延续性不足服务活动往往只是学生们参加社会志愿活动的一种形式,活动时间和服务对象短暂,缺乏长期参与和持续服务的机制。

二、对策研究1. 加强社会服务宣传推广高职院校应该将学校的服务宗旨和服务成果宣传到社会,并利用新媒体对校内社会服务进行公示和展示,扩大社会服务的影响力。

2. 建立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体系高职院校应该明确服务定位和宗旨,开发更多元化、更具有特色的服务项目。

在服务过程中,注重发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同时强化市场导向,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 实施多元化的社会服务融资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探索多元化的服务融资体系,寻找更丰富多样的融资渠道。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投资和合作,等一系列方式来解决社会服务资金的问题。

4. 建立持续性社会服务机制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组织志愿者、培养服务人才等方式,建立持续性的社会服务机制。

同时,加强对社会服务对象的跟踪服务,提高服务的连续性和延续性,达到社会服务的充分利用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探索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探索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探索【摘要】本文围绕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展开探讨。

在分析了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及现状。

在重点讨论了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方式、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以及加强就业信息服务。

结论部分展望了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的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未来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全面探讨,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创业环境,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探索、新形势、指导体系、创新、教育内容、校企合作、就业信息服务、展望、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探索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的探索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就业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重要使命。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的探索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和未来,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对就业创业工作的探索,不断优化相关政策和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多元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和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进步和提升。

1.2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整体不容乐观。

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就业方向选择上存在盲目跟风、从众心理,导致就业困难;一些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较弱,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导致创业失败的风险增加。

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偏低,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高职院校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研究

高职院校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研究

高职院校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研究在当今社会,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一、加强科研队伍建设1、建立科研团队:高职院校应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涵盖不同学科领域,加强团队协作,提高科研效率。

2、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和技能水平。

3、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高水平学术成就的专家学者,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二、加大科研投入力度1、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高职院校应设立科研专项经费,确保科研经费充足,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

2、加强实验室建设:根据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先进设备、一流环境的实验室,为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成立产学研合作中心: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负责协调校企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四、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建立社会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批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平台,如技术转移中心、公共实验室等,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2、开展社会服务项目: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项目,如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社会调查等。

3、加强与政府、行业的: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政府、行业,了解政策导向和发展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五、完善科研与社会服务管理机制1、建立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申请、实施、结题等环节,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3、建立社会服务评价机制:对社会服务项目进行定期评价,了解社会反馈,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研究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研究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研究摘要: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科技进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教育重要维度之一的高职教育,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国家教育部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整体氛围下,高职院校应将高质量就业作为学生培养的落脚点,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不断探索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高职院校;就业前言:就业是民生保证,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调动积极的内部影响因素,才是应对目前就业难局面的关键。

1.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发展优势1.1组织优势,目的明确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主要围绕如思想引领、网络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发展、实践育人、资助育人等某一个特定方向,打破传统辅导员角色“万金油”的定位,引导辅导员依托工作室平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思考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提升专业化、职业化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高质量的服务。

工作室要将就业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始终,让学生进入“长期备战”状态。

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就业单位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就业情况直接折射出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对未来人生走向的思考。

所以,应将就业的培养教育从毕业班向低年级普及,明确各阶段学习目标、有意识的渗透职业人角色转变信息。

将就业引导与教育贯穿学生职业生涯.做好学生就业跟踪,把握就业方向.对学生就业给予全程关注。

学生就业跟踪包括:就业信息收集、就业情况反馈、职业变更教育等.人都是经历不断成长与完善的过程,职业兴趣、能力、发展潜力都会有所改变,要结合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生职业目标对其职业变更给予准确、理性的干预与指导。

1.2.资源优势,准备充分较之于个人,辅导员团队可采用“辅导员沙龙”、“经验分享会”、“培训分享会”等多样化形式,更有利于有效信息处理和有价值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内部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态势。

团队协作能达到1+1>2的效果,尤其是面临复杂的学生个案时,群策群力,制定更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以更充分的准备步入社会。

关于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的引进质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围绕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展开探讨,首先对高职毕业生引进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探讨了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的需求和途径,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效果评估部分,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提升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注重培养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其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探索、实践、需求、途径、案例分析、效果评估、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的学生旨在提供技术与职业技能,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职毕业生的引进质量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依然存在,一些学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或与所学专业不符的情况,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引进质量的下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探索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的有效途径,以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对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相关解决策略,对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希望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效果评估,为未来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职毕业生的引进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成为重要的课题。

对于企业来说,引进高质量的高职毕业生可以带来更大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通过提高引进质量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职业满意度,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

基于质量提升的就业指导课创新研究

基于质量提升的就业指导课创新研究

智库时代 ·53·智库社团一、调查目的与方法本文旨在调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是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涉及专业有财经类、市场营销类、管理类、教育类、机电机械类、信息工程类、酒店旅游类、等25个专业。

发放问卷1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468份,有效率98%。

其中,大一占28.47% ,大二占41.35%,大三占30.18%。

(二)调查工具调查工具使用《就业指导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8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1个量化题和1个开放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一)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程度和兴趣度调查结果显示,27.59%学生认为“非常重要”,49.32%学生认为“重要”,21.46%认为“一般”,只有1.63%学生认为“不重要”,其中16.01%学生表示就业指导课对今后的发展“非常有帮助”,65.53%学生表示“有帮助”。

这说明学生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视性,认识到该课程对就业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兴趣方面,调查数据显示,11.51%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50.75%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35.35%学生表示“一般”,2.38%学生表示“没有兴趣”。

(二)就业指导课的课时安排调查结果显示,3.81%学生认为课时多,75.61%学生认为课时安排合理,20.57%学生认为课时少。

(三)就业指导课的教师类型这是一道多选题,23.37%学生希望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是辅导员, 52.72%学生选专业教师,62.6%学生选就业指导中心教师,47.75%学生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专家,10.76%学生选校友, 49.18%学生选职业指导师。

这说明学生希望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既要有专业知识背景也要有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还希望教师具有专业素养和社会经验。

学生希望得到老师专业性、实用性的指导。

(四)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这项是多选题,调查数据显示:课程讲授50.48%;案例分析65.12%;小组讨论51.09%;专题讲座32.77%;模拟招聘 43.26%;心理测试38.35%;面对面咨询 29.97%;实地考察交流39.03%。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文献综述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文献综述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文献综述发布时间:2022-08-02T08:38:45.25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3月6期作者:詹万龙[导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詹万龙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万州,404155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项目多主体参与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qsx202018 摘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也是当下中国一个非常明确的民生实事。

当前我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关键词:就业;高质量;就业矛盾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和职业不匹配问题必然会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会造成我国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个人对教育的投入得不到相应的回报,社会的教育产出水平低下,必然会对职业教育事业和就业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基于就业对口率切点,研究高职院校就业质量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1、就业质量概念与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新欧洲就业战略(2003-2010年)”,就业质量的改善成为新欧洲就业战略的三大目标之一。

根据就业质量水平可以将其划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就业,高质量和低质量就业从正反两方面对就业质量进行了诠释,但二者并没有清晰的界线。

学者Schroeder (2007)纠正了收入并非是衡量高质量就业的唯一指标,还包括外部工作环境以及个人的就业能力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Spencer(2013)认为高质量就业其实就是维持和提高福祉的工作,最终要以道德和经济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总量,平衡分配高质量工作的机会。

2、大学生就业质量相关研究青年就业质量首先是欧洲特别关注的问题,在2020年的欧洲议程中提到,提高年轻人(包括大学生)的就业率和教育水平有关的目标需要采取具体行动,以确保在全国劳动力市场中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灵活性和安全性。

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与体系建构探究

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与体系建构探究

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与体系建构探究【摘要】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并建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声誉的关键指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集中反应和体现,关系到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把高职毕业生视为“产品”,那么高职院校就是“加工厂”,而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则成为检验“产品”的通用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业质量更能全面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

本文试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并建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以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综合评价,提升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是衡量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自主创业率、就业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率、薪酬福利、社会保险、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和工作满意度等。

当前,随着高职毕业生的逐年增多,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对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了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评价体系。

高职毕业生不同于本科、硕士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面向基层一线就业,近些年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探索,理论成果比较丰富,具有较强实践应用性的成果不多。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规模的发展壮大,往往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究分析也不多,致使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单一,就业率成为考核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须加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纵深研究,总结提炼出具有更广实用价值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职 教

高 职 院 校 就 业 质 量 提 升 路 径 探 析
戴广东


思 ( 南京 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 18 1 1 8)
要 :高职教育 占我 国高等教 育的半壁 江山,其培养的学生因适应 市场 需求而在 大的就业环境 不景 气的情 况下受到市场欢迎 。高职 院校
就业 质 量
11坚持市场导向 ,改革专业设置 .
在一些高职 院校 中存在着就业难和招聘难并存 的现象 ,一方面企
业招不到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找不到工作 。这 与院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由很大的关系。高职院校应密切联 系市场 ,开展充分的调查研 究 ,适 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 ,合理规划学科 布局 ,根据相应行业人 才
4 就业单位提供的岗位专业对 1 . 3,经过简单培训即可顶岗。每年
都有学生在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5 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评价高,对学校教育比较满意; .
6 学生就业稳定性 《短期 内跳槽率低 ; .
7 .就业单位管理规范 ,人 际关 系和谐 。
二 、提 升 就 业 质 量 的 措 施 分 析 1 学 管 理 环 节 .教
就业率在各层 次院校 中居于前列,然而就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却 不容 忽视 ,也是高职 院校 面临的重要课题 。
关 键 词 : 高职 院校
招生 和就业工作贯穿于高等学校教育 的两 头,被 形象的 比作 “ 进 口”和 “ 口” 出 。而各专业的就业情况 是衡 量该 院校教学质量 的一个
业竞 争力 。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 中除提 高实践课程的 比例之外 ,还 应 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保 障硬件投入。通过技能 比武 、竞赛 等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4.06.23•【字号】浙人社发[2014]92号•【施行日期】2014.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4〕92号)各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现将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立项单位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课题负责人要按时认真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一般课题,请各单位务必于2015年5月30日前报送结题。

结题材料包括:申报材料的基本情况表、立项通知中的立项号和标题页复印件、课题成果(成果名称必须与立项标题一致,以发表论文结题的须提交刊物原件供验审),一式3份装订成册并同时报送电子稿,L2014开头的报送省劳科院,R2014开头的报送省人科所,逾期不予受理。

未能按时完成课题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通讯地址:杭州市古翠路50号省人力社保大楼(邮编:310012)。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联系人:徐红梅联系电话:85211016邮箱:*************.cn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联系人:童素娟联系电话:88399638邮箱:******************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6月23日附件2014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类(一)一般项目L2014A001高校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陈谷纲,浙江大学L2014A002数据标准化对医保服务提升作用研究,梁俊,浙江大学L2014A003浙江省大病保险与长寿风险相关性研究,刘晓婷,浙江大学L2014A004大学生职业未决影响因素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陈国宏,浙大城市学院L2014A005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调研分析,胡哲,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6在杭高校大学生创业企业存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叶城均,浙江财经大学L2014A007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效应研究,吴莉云,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8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探索,周炳,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09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何星舟,浙江工业大学L2014A010双重产业转移中长三角地区代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就业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对策研究,王晓萍,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1大学生就业创业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周翔,浙江工商大学L2014B012基于创业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吕阳,浙江工商大学L2014A01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立体模式构建,周钰,嘉兴学院L2014A014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关系管理现状及其治理研究,潘敏,绍兴文理学院L2014A015高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胡芳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6浙江省大学生小微型创业风险评价模型及管理方式研究,陈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7区域性创业文化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融入机制研究--以浙商文化为例,邱雷鸣,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18基于“两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谢云锋,丽水学院L2014A019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与就业结构优化研究,郑秀梅,丽水学院L2014A020基于法律风险视角的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研究,林朽,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1基于“虚拟学院”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实践研究,方义桂,宁波城市职业学院L2014A022文化产业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研究,吕朝亚,浙江科技学院L2014A023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匹配的比较研究,王媛,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4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基于融入度测评视角,黄小灵,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5文化学视角下体育行为对职业能力发展研究,余新苗,宁波大红鹰学院L2014A026浙江省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叶丽娜,杭州万向职业技术院L2014A027应用大数据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路径研究,陈红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8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人要求差异的对策研究,徐军,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29基于校企互惠式合作提升高职生职业能力的途径研究,范黎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0高校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的设计研究,陈林,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1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王一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2和谐视阈下民企新型劳动关系构建的研究,王立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3企业年金的法律支持制度研究,王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4“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吕侃徽,浙江金融职业学院L2014A035电子商务环境下促进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的实证研究,吴红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6浙江省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王益尔,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37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包卫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8浙江省研究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以体育硕士为例,张艳,杭州科技职业学院L2014A039浙江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培训体系研究,姚向珍,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0发达地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研究,姜明伦,浙江万里学院L2014A041浙江地方政府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职能定位研究,赵洪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2我省90后农民工职业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饶君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3收入来源对浙江居民收入增长贡献度研究,王生云,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A044医疗保障对重大传染病诊疗补助状况及对策研究,陈松华,省疾控中心L2014A045“用工荒”背景下的柔性化管理研究,张建华,广厦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6浙江省高校微信就业平台建设研究,李佳佳,浙江传媒学院L2014A047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王凌,宁波市委党校L2014A048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子分析及模型构建,于施佳,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49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路径研究,张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0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朱伯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1浙江产业结构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王瑞荣,绍兴市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2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创新研究,王海红,浙江越秀外语学院L2014A053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创业模式与平台研究,袁江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4“售后服务”视角下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张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5教育生态理论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何雪莲,衢州职业技术学院L2014A056完善创业制度环境促进青年群体创业,董叶英,省就业局L2014A057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问题研究,黄佳莺,省劳科院L2014A058浙江省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王丽慧,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L2014A059创新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研究,曹永平,杭州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0完善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研究,曹挺,临安市人力社保局L2014A061初创业者创业导师选择“双向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王海波,长兴县人力社保局(二)资助项目L2014B001网络创业促进就业研究,张林,杭州市就业局L2014B002浙江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研究,胡晓东,江干区人力社保局L2014B003浙江省创业促进就业政策体系评价--以绍兴市为例,邵泓,绍兴市就业局L2014B004创业生态链、创业聚集与创业发展研究:机理分析与案例比较,黄宾,浙江水利水电学院L2014B005经济增速下滑背景下浙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化趋势研究,于海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L2014B006农村劳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颜炼钢,宁波城市职业学院二、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类(一)一般项目1.公共行政管理与服务R2014G001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政府市场边界界定与公立医院发展,程小平,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R2014G00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适度规模探索--以杭州市12333为例,郑晓哲,杭州市人力社保局咨询服务中心R2014G003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政府投入人才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翁曦勉,浙江工业大学R2014G004政府化解网络舆情能力研究,方海涛,嘉兴学院R2014G005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和措施研究--以宁波为例,张陶然,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06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比较及优化研究--以浙江省地方政府购买社区服务为例,马隽,浙江工商大学R2014G00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胡榕,浙江农林大学R2014G008基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视角的基层应急能力评价研究,韦余东,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2014G009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研究,洪赞,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G01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问题研究--基于浙江省典型案例,崔起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R2014G011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理论的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失位研究,韦晓蓓,浙江财经大学R2014G012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研究,邵阳,温州科技职业学院R2014G013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可持续性研究--以宁波为例,葛红军,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G014高校科研人员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环境的互动机制及协同发展研究,蔡伟,宁波工程学院R2014G015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新探讨,杨宁,浙江海洋学院R2014G016城市品牌视角下地方政府在企业人才引进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陈翔,台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G017大学生“村官”成长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严勇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人才与人才队伍建设R2014R001校企联盟互动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为例,胡蝶,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2基于战略缺口理论的“职业适应性”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梁辰浩,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R2014R003企业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研究,孙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04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李东华,浙江工业大学R2014R005基于CBE模式视角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吴晓涵,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6浙江省旅游企业人才安全预测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田佳,湖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7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基于产学合作视角,周鸣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08温州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及其创新人才支撑体系研究,董黎晖,温州大学城市学院R2014R009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育及国际经验借鉴,王扬眉,浙江万里学院R2014R010浙江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主体的互动与协调研究,贺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R2014R011职业教育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祝蕾,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2基于外贸风险防范的高层次外贸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研究,邵作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3基于“现代学徒制”实施环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胡俊,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4“五位一体”促进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研究,杜金玲,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5基于转型升级的浙江高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刘君,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2014R016基于胜任力体系的浙江家族企业继承人培养研究,魏晋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7高端领军人才项目产业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以嘉兴市为例,刘莉,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18校政企研协同参与的行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王妙娟,浙江公路技师学院R2014R019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宁波市为例,许锁迪,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0浙江外贸型人才结构变化趋势研究,耿浩,宁波大红鹰学院R2014R021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陈秀,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2电子商务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生成路径研究,龚松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3浙江民营企业与职业经理人的协同成长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陈婧,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4杭州IT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和校企深度合作实证研究,李清平,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5高职院校工业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钱慧娜,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6小微企业软件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对策研究,朱涛,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7浙江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傅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R028基于“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研究,温雷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29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模式研究,赵晶,浙江外国语学院R2014R030区域创意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研究,朱淑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1人才集聚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研究,张鹏,浙江传媒学院R2014R032企业科技人才创新激励措施的测量、影响因素及绩效研究,廖中举,浙江大学R2014R033浙江省中小企业人才开发投入激励机制研究,陈汉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4人才增长因素在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体系中的定量化研究--以宁波市为例,朱丽萍,宁波大学R2014R035浙江动漫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供给机制与人才成长环境优化研究,张月月,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6义乌企业国际化发展与人才培养动态对接的策略研究,崔轩玮,浙江财经大学R2014R037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培建设研究,李茂松,绍兴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38高校跨文化人才素质提升策略研究,谢怡,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39 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一,浙江理工大学R2014R040 “产教融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罗水秀,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2014R041宁波市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评估研究,陈水良,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2 “人才特区”建设与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研究,潘源源,温州龙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3舟山群岛新区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研究,钟淼,舟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2014R044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龚琦,安吉县社保局R2014R045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管瑜珍,浙江警察学院R2014R046企业高技能人才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鲍国荣,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7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与效能研究,丛国栋,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R2014R048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研究,夏江峰,杭州师范大学R2014R049企业人才安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章迪平,浙江科技学院3.人事工作与制度改革R2014S001推进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改革创新与发展的研究,陈荣华,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R2014S002 EAP在浙江民办高校的应用研究,原伟霞,浙江树人大学R2014S003浙江省属高校绩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童珊珊,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4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背景下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罗斌,浙江工业大学R2014S005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成效与对策研究--以湖州市为例,任强,湖州师范学院R2014S006基于能力和业绩评价视角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研究,陈慧,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2014S007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研究,崔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08博士后研究人员绩效评估方法研究,齐嘉阳,浙江中医药大学R2014S009高校人力资本绩效考核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林慧,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0岗位设置改革视角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张道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1人力资源视角下的高校职工激励研究,张妮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2高校人事代理制度优化管理探析,范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过程化”培养与鉴定模式研究,王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4高校科研人员创业创新驱动研究,黄莉,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师发展中心R2014S015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大学英语教师为例,黄乐丹,中国计量学院R2014S016岗位聘任制下的高校教师队伍准入及退出机制研究,姜艳,浙江理工大学R2014S017基于产业升级的浙江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研究,郑文君,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2014S018浙江人力资源服务业信用评级方法研究,陈树元,浙江金融职业学院R2014S019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马晓芸,浙江农林大学R2014S020宁波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林雅莲,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资助项目R2014Z001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保障理论研究,米红,浙江大学R2014Z002政府推动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选择研究,杨晓刚,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03企业高层次人才持续创新能力研究,瞿孝志,杭州城市学研究会R2014Z004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创新成果转化研究,童嘉,浙江工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R2014Z005高层次人才向创新驱动一线集聚的机制效应与对策研究,颜青,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6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研究,张湖东,浙江财经大学R2014Z007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流动、竞争、激励机制研究,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R2014Z008官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黄菊火,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R2014Z009浙江产业集群对高层次人才驱动聚集效应研究,张帆,浙江工业大学R2014Z010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规范研究, XXX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R2014Z011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划分研究,梅胜军,浙江理工大学R2014Z012浙江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评定标准研究,殷宝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研究张岩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研究张岩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研究张岩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普遍较低,存在服务项目单一、师资队伍不足、校企合作不够紧密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高职院校无法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作用,影响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升级和高职院校角色定位的调整,加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社会服务项目设置、加强校企合作、拓展社会资源渠道等途径,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高职院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实现双赢局面。

有必要对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进行深入研究,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2 研究意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对于促进学校发展和服务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成长和发展。

加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和教师加入到学校中,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途径,可以为高职院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参考,并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正文2.1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主要注重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对于与社会的联系和服务相对不够重视。

这导致了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体系建设不完善,服务项目不够多样化,无法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改进的实践与探索【摘要】随着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和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而就业指导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校自2001年开设就业指导课以来,从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对学生职业发展与设计进行指导和帮助,促进了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发展,就业指导工作也要相应发生转变。

本文通过探讨改进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内容和形式,以推动学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指导课改进实践探索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大学毕业生及家长们最为关注的焦点。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形势,依据社会需求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自主择业意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就业指导课作为我校的公共课,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2001年,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我校教务处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当时的就业形势,选定就业政策与求职准备、求职择业的基本程序、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三块为授课的主要内容,授课教师主要由各教学单位的学生管理人员担任。

课程为必修课,面向全校毕业生开设,学时定为16学时,开课时间为毕业学年的第一学期。

2002年,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使毕业生成若干倍地增加。

精英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即是精英就业转向大众化就业。

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我校即刻由刚成立的招生就业办公室牵头,在全校各专业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到2004年,随着招生人数的继续增加和就业形势的日渐严峻,我们开始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增加学时数,拓展教学内涵,2007年学校还印发了《郑州牧专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立起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新体系,探索将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刘欣,单园,程羲,王莹,张弛(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2)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指导思想及政策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增强教学与实训的融合,提升实习实训的比重。

同时,学院坚持与行业、产业和企业深度融合,确保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产业技术进步、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了课程与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的同步发展,并对新兴产业人才进行适度的超前储备,有效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现实意义(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此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的进程中进行了深入探索,始终把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作为重点,希望通过优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缩减教育输出与行业需求间的鸿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办法,确立教育的核心价值。

在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方面,众多院校已经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框架,然而,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考验,也为未来教学工作的改良指明了方向[1]。

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亟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学校教育创新的必经阶段近年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适应岗位需求+灵活转换职业”的培养理念为核心的“13X ”实践教学体系和“311”人文素质教育计划[2]。

这些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尤其在针对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各分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未来工作场景的实际需求,将沟通、表达、应急处理及抗压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及专业知识深度融合,通过加强校内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基础,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教材选择及实习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探索》记录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探索》记录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探索》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综述 (1)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概述 (2)1.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3)2.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分析 (4)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5)1. 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6)a.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8)b. 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 (9)2.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10)a. 教师队伍建设 (11)b.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12)3. 强化职业教育评价 (13)a. 综合素质评价 (14)b.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16)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17)1.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面临的挑战 (18)2.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9)五、结论 (21)一、内容综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与实践探索》一书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从政策、制度、课程、师资、评价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引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创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价体系构建。

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职业教育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第二部分,作者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要素,为后续的政策与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第三部分,作者从政策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优化政策环境等。

在第四部分,作者从制度层面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包括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建立现代学徒制等。

在第五部分,作者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郝刚;贾树生
【期刊名称】《教育与职业》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文章从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就业质量入手,分析构建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就业质量的内涵,提出就业质量的指标构成,说明构建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以及如何提高就业质量的措施.
【总页数】2页(P159-160)
【作者】郝刚;贾树生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1;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0
【相关文献】
1.构建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探索r——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索
4.构建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
5.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方法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质量提升的研究与探索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屡创新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压力陡增,高职院校的特点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

一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招生的生源,而生源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

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就业服务质量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引起全校上下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做好精细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高职院校首先要在思想上正视高职学生就业难度较大的现状,转变临近毕业才开展就业工作的传统思维,将就业工作前移至新生,引导新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正确把握自己的兴趣特长,做好职业规划蓝图。

就业工作部门应该与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联合设计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描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蓝图。

转变三年级以上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传统规划,在《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增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指导》,课程设置全部前移到一年级和二年级,三年级的就业重点放在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择业上。

其中,新生阶段的就业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上。

二年级的就业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学生的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纠正与就业心理正确引导这三个方面,帮助学生解决“我该怎么办”和毕业时“我能干什么”的问题。

到了三年级,就业工作重心应该是学生的择业创业就业工作,一
方面,要构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在网站、就业工作QQ群、学校就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多渠道全方面向??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与学校、学校与毕业生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要开拓学校就业市场,在严把就业公司资质审查的基础上,拓宽就业市场。

二、校企协同,做好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措施是做好校企协同工作,建好毕业生实习基地,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协同创新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一个热门议题,通过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运用课堂中讲授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锻炼职业心理素养,增强职业竞争能力,拓宽职业发展方向。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的紧密配合:
第一,派本校教师去企事业单位挂职实习,提高教师紧扣社会发展潮流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

教师顶岗实践结束后回到教学岗位,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思路与办法运用到教学中,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又能让学生了解目前社会本专业发展的新潮流。

第二,高职院校可以聘用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兼任教师或开讲座,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更高的平台。

第三,校企协同创新搭建实习平台。

学校可以考虑将毕业生最后半年的实习落实到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推向一线工
作岗位,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践的平台。

三、搭建就业服务队伍,深化学生就业工作
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就业服务工作专业化、精细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高职院校应该打造一批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这个队伍中既要包括专门的就业工作人员,也要包含所有的辅导员与专业教师。

打造一条龙精细化服务,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质量。

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是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全面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心理动态,熟悉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特长,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开展就业工作极为便利,也便于就业工作的个性化服务。

专业教师则负责学生的能力培养,就业部门与专业教师的深度沟通,能够让教师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调整教学内容,也能转变传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动向不敏感、不关心的局面。

四、结语
想要做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精细化,必须建构完善的就业服务工作制度。

通过完善就业体系构建工作,责任明晰,才能让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才能对学生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地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