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专题02 论述类阅读之思路概括(讲)(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考点3推断观点态度“推断观点态度”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经常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形式进行考查。

主要包括:(1)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2)根据作者在文章中对事件发展趋势所做的暗示进行推断、想象;(3)将作者对某些观点、现象的看法和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等进行分析、提炼、概括,进而做出推断。

答题四要点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征引的事实材料和文献资料。

分析这些材料的含意和其在文中的作用,是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分析选项中的条件和结论,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着眼整体,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2019高考语文试题思路分析

2019高考语文试题思路分析
3、全国lll卷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字。(6分)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字(5分)
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特点
1、延续2017、2018年语用部分出题思路,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 活实际,综合性、应用性强。
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3、全国lll卷:唐诗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句6个空(6分)
1、全国l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 致了。
征(6分)
2、全国ll卷:莫泊桑《小步舞》(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清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6分)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5分)
2、全国ll卷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字。(6分)
(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
2、全国ll卷: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议论文篇)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议论文篇)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议论文篇)议论文篇一、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识别: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五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标题揭示;开头提出;结尾归纳;承上启下的句子;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二、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明确论据类型;具体分析作用。

答题格式:这是论据,(概括内容),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三、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能够生动形象的证明作者的观点,使说理生动,让人容易理解。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突出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或重要性,使说理更有力度。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四、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语文2019届高三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精选精讲之二

语文2019届高三全国卷论述类文本精选精讲之二
原文: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科:通“课”,征收赋税)而得此名,不以其 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 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 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
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
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
,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难度0.41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 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 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 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 价值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 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 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 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 于此。
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
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原文: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
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 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 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 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2019年高考2卷论述类文本讲评

2019年高考2卷论述类文本讲评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文章中心论点:杜甫有集大成之成就的重要因素是博大、均衡、正常的健全才性】\\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其健全才性让他兼具极大极强的感性和极清明周至的理性】第一部分:先表明中心观点,指出杜甫有集大成之成就的重要因素,并且指出这些之正。

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在诗歌体式风格方面,杜甫广泛汲取各种诗体、各位诗人的长处,并且开创变化】\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

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在诗歌内容方面,杜甫笔下涵蕴广博,变化众多】第二段:分写,先总写健全才性给杜甫带来的第一个成就是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段中心句:博大、均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专题: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

专题: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

专题:2019年高考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压轴卷语文试卷(附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压轴卷语文试卷(附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Ⅲ卷压轴卷语文试卷(附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最近被贴上了“毁三观”的标签:《红楼梦》写的是“富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追忆似水年华》被认为是“体弱多病的高富帅写了本无病呻吟的碎碎念”……经过时代检验的经典作品怎么在一些读者眼中变成了“毁三观”的作品呢?标签可能是彰显特质,也可能是偏见障目。

标签会使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

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

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深刻揭露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

马克思的女儿在英文版《包法利夫人》导言中指出:福楼拜的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与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难道高大全就好?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展现人的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

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

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对救赎的探索,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

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

从《俄狄浦斯王》到《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文学的过硬理由。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含解析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含解析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含解析第一篇: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概念思路(讲)-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含解析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分析文章思路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概念、分析文章思路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理解重要概念【高考典例】1.【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专题09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专题09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考纲】按照新课标《考试说明》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新课标卷中是“必考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出题文本主要指论文、杂文、评论等。

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

论述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考点包括: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真题感悟】例1.(2018·高考全国卷Ⅲ)T1D项: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原文信息]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比对分析]答案:“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错误,全文只在末尾说“是意义重大的”,并没有关于“根本原因”的议论,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2.(2018·高考全国卷Ⅱ)T1 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原文信息]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比对分析]答案:“‘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准确。

原文说“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指的是“被遗忘权”是对“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而不是对抗大数据,此处以偏概全。

3.(2018·高考全国卷Ⅱ)T1 B项: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提分点26分清主次,理清结构,把握论证思路

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技法提分点26分清主次,理清结构,把握论证思路

技法提分点26 分清主次,理清结构,把握论证思路三步骤分析文本论证思路读文支招第一步整体关注1.全文共6段。

2.标题是全文中心论点。

第二步把握内容①段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

②③段写孙悟空成长,发觉自己空间险隘、生命有限从而反抗,奋斗,接受约束,戴上“金箍儿”,阐述“不自在”的原因。

④⑤段写孙悟空“西天取经”经历磨难,对自我进行磨砺、修心境,从而最后成为“斗战圣佛”,阐述“不自在”的意义。

⑥强调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

第三步领会文意本文论述的对象是“社会人”,而不是孙悟空。

本文以孙悟空为引子,来论述“社会人”与其的不同,从而论述“成人不自在”的观点。

典题文本(2016·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成人不自在郭英德①《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②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

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

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

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

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

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

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③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

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

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 拉分考点七 热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 拉分考点七 热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拉分考点七⎪⎪⎪热考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考查题型很固定,针对突破把分增 近8年来,论述类文本一直是每年高考江苏卷必考的选文.这种文本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本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经过一轮的复习,考生对论述类文本已有所了解,但是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快速答题也比较困难.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应把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重点放在如何快速读文和准确答题上.实用类文本阅读是每年高考《考试说明》(江苏卷)规定的考查内容,虽然近几年并没有设题考查,但是考生不能抛之脑后,而应该适当训练,以期有备无患.为此,本书特设置适量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题,以供考生灵活选择使用.第1讲 论述类文本高效读文3步骤[技法指导][解题示范][典例]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从脸谱说起叶秀山①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②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为抽象.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③“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④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⑤像厨艺一样,舞台上也有中等水平的演员,他们按部就班地把各种“谱”“做”出来,就算是完成任务,刻苦的也会用相当的功夫,就是缺少一点灵气.像灵气、气韵等并不是能“谱”出来的,而是艺术家的一种创造.然而,就道理上来说,各种“谱”,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创造,而只是要使人创造得更好.做不好菜不能怪菜谱,演不好戏不能怪各种程式,人物没有个性也不能怪脸谱.再往深里说,各种“谱”不但不企图限制艺术家的天才,而且还可以防止天才的流产.“谱”规范着那不易规范的天才,使其不仅有天才,而且有成就.⑥记得几十年前奚啸伯先生对我们说,舞台艺术要做到“有规律的自由”,他的体会是很深刻的.(选自《叶秀山文集》,有删改) [读文演示][真题尝试]1.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答:解析:文章对“谱”的含义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第三段.第三段分为三层,分别对应“谱”的三种含义.寻找关键句,如“‘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谱’还有谱系的意思”“‘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将这三点加以整合即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标准、规则;谱系;有待实践的“本”.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答:解析:认真阅读第四段可知,前三句为第一层,讲菜谱的作用;中间五句为第二层,由菜谱转入火候,指明火候的重要性;最后一句为第三层,由烧菜的火候过渡到“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这一话题上.参考答案:首先,指出菜谱对做菜的规范意义;其次,阐述厨艺上乘须把握火候;最后,指出舞台艺术的火候在于把“谱”用活.3.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答:解析:“有规律的自由”是就舞台艺术来说的.“规律”指前文所说的“谱”,即一定的规则、谱系等;“自由”是在遵守“谱”的前提下“艺术家的一种创造”,即火候、灵气、气韵等.这句话阐明了舞台艺术中“谱”和“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抓住这一点即可分析出其内涵.参考答案:舞台艺术既要尊重历史传统,遵循规则,继承家法,依据曲谱、身段、脸谱来表演;还要积累经验,把握火候,挥洒灵气,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第2讲论述类文本常考3题型近三年来,江苏卷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均采用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共设3个小题,每个小题的分值均为6分.下面把江苏卷对论述类阅读的考查情况呈现如下:总览上表,从选材上看,选文比较偏重名家经典;从设题上看,主要包括理解词句含义(内涵)类、分析论述思路类和归纳内容要点类等.下面我们对解答以上三种题型的方法进行分类指导,并以2014年和2015年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为例,演示实际运用相应的方法准确解答各种题型的题目.题型一理解词句含义(内涵)类[技法指导][解题示范][典例一](2014·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乾坤草亭朱良志①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乾坤一草亭”.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浩荡乾坤一浮鸥”.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②宇宙、乾坤,说其大;小亭、小舟,言其小.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王维不是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③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④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有删改) 1.请简要说明第③段中“个”的含义.(6分)[答题分析]就实际答题情况看,部分考生读懂了“个”的含义并且会摘抄文中的关键词句.而有些考生虽然基本理解,但表达不到位,如将“个”的含义表述为“起点、聚光点、亮点、原点”“像竹一般的虚心”“使生命圆足”等.很多考生因表述不够全面,如漏答“竹”或“圆满具足的生命”等内容,导致失分.有的考生摘抄了很多原文,如“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等,因不在点子上,就不能得分.极少数考生没能读懂原文,如答成“一个个的意思”“每一‘个’都突显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方法对,我们将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宽广”等,也不能得分.[技法演示][参考答案]“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2.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分) [答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题和文章主旨内涵的理解,问题明确,难度适中.有些考生没有能够结合原文对“不离亭子,不在亭子”进行解释,因未看清题干,导致丢分.有些考生将亭子理解为场所,将“不离亭子”理解为人在亭中、身在亭中.还有些考生对“不在亭子”的理解不够准确,导致只能答出思想、情感等很空的内容.对于“乾坤草亭”的内涵,有些作答偏离文意,如“作者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开阔的视野、胸襟,使之创作出《乾坤草亭》这样小亭中包含乾坤,心境广大的作品”;有些表述含混不明确,如“乾坤草亭的内涵,就是把简单单调的东西变得时尚高雅”、“乾坤草亭是说只要境界到了,不用在乎身体、位置的束缚,乾坤之下,皆草亭之处”,均导致失分.此外,不少考生的回答属于泛泛罗列,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够清晰.[技法演示][参考答案]“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对“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考给出的参考答案较为深入,考生如答成下面答案亦可:“不离亭子”是指国画虽不一定写实,画家却也离不开“亭子”这一对象;“不在亭子”是指画家画的虽是“亭子”,但“亭子”所能寄予的自身生命体验才是画家真正关心所在.)题型二分析论述思路类[技法指导]1.分析文章论述思路的3个角度分析论述思路是近几年高考江苏卷必考的题型,不过应该注意的是,有的考查的是某一段的思路,有的考查的是全文的思路.分析文章(或某一段落)的思路,一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从文体特征、大致内容、观点材料入手把握思路一般的论述类文本往往由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要大致搞清楚在开头的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什么论题,中间的本论部分用了哪些材料,结尾如何收束、解决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各小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地,分析一个段落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分析段落的结构和思路.我们也可以从厘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本论部分各分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应分清它们是并列结构关系、对照结构关系、还是递进结构关系;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角度,去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等).二从能体现结构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入手把握思路有些论述文,为了表达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考生对文章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此外,指代词、表范围的词、表类别的词、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等对我们厘清思路都有帮助.三从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重要语句入手把握思路首先要善于把握各个语段的中心句或反复强调的内容.不少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直接表达或反复强调的.我们只要把握住直接表述的中心句或反复强调的内容,也就把握住了作者的观点.其次,我们应特别注意文本的开头段和文本的结尾,以及文本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再次,论述类文章常运用到下列各类句子,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出,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清结构、厘清思路.如:起统属作用的领起句、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启承作用的过渡句,以及前后呼应的句子等.总之,分析结构一般是从以上三方面入手,但是有些时候可能只需要从两方面甚至一方面入手,比如“分析某一段落的结构”时,就是如此.因此,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分析论述思路类题答题模板首先,①直接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通过写……的事例(或引用名言、趣事、典故、传说、寓言等)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接着,①用……的事例(或引用名言)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②从……方面论证论点(当有分论点时可用此格式).最后,①得出……的结论;②总结全文,归纳论点;③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解题示范][典例二](2014·江苏高考)阅读《乾坤草亭》(正文见[典例一]),完成下面的题目.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答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段落结构层次的理解.这一段论述的三个层次,在文中都可以找到关键句,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失分的原因,或是概括不出三个层次,或是表述出现偏差.第一层大多数考生都能答到,少数考生答成“第一层是对人生观的看法”,属于表述不明确.第二层有些考生表达不够准确,把层意落在说明中国画或者小亭、小舟上,而未点出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第三层关键是答出中国画家对“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追求,很多考生在这一点上失分.有的考生仍围绕“中国画”来论述,如“中国画不是写实的工具”、“中国画的主流是表达内在的生命体验”,没有提到画家的追求;或提到画家,如“用画家的思想来说明总结”、“表述中国画家的画风与主流”,没有明确指出画家追求的是什么.少数考生知其大意,但作答空泛,不能切中要点,如“先引用了名人的名句论证观点,然后补充了对名句的解释,然后运用了比喻手法说明了‘宇宙船’这个说法是合适的,最后采用了中国画家画画的例子论证了论点”.此外,也有少数考生将题目理解为回答“人生境界分哪三个层次”,导致失分.[技法演示][参考答案]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题型三归纳内容要点类[技法指导][解题示范][典例三](2015·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罗丹的雕刻熊秉明①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②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③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④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⑤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⑥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有删改) 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答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大.答案信息要点主要来源于第②③④段,每段一个答案要点.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答案要点遗漏,主要是第二、三个要点答不出来;二是答案要点概括有偏差,第一个要点误答成“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第二个要点只会照搬原文“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第三个要点答成“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三是表述角度不清晰,高考题给出的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分别是从“雕刻观念上”“雕刻内容上”和“雕刻形式上”来体现“根本性变革”的,考生大多不能明确这3个角度,这也说明考生在概括要点时缺乏角度意识和层次意识.[技法演示][参考答案]①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②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③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拉分考点专项练]“论述类文本”综合提能练(一)(时间:45分钟满分:54分)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18分)观园陈四益①中国人对景物的观赏,先秦时期多任其自然.造园之兴,可上溯秦代,但那时帝业初兴,开疆拓土,君临天下,所以想的不过是壮其宫室,广其园囿.②私家造园起源甚早,蔚成风气,则在宋以后.尤其是山水画兴,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昆阆之形,围方寸之内,激发起造园家无限奇思妙想,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美园林.由于园主家业的衰败,时局的动荡,战乱的破坏,愚昧的毁弃,到今天,经典园林,所余无多.因其无多,更需珍惜.人海人山的践踏是对名园的破坏,闭门谢客的封闭也会断送了名园的生命.③懂得园林之美妙,要有一双审美的慧眼,否则,美景当前,只留得几张时装照和一句:“啊呀,好看来西呀!”——岂不可惜.苏州久被上海人称为“后花园”.春日晴好,各家园林人满为患.不过,多数游客只是轮番在各处摆姿拍照,然后又急忙奔向其他园林,略无驻足流连、细细品味的余闲.每见此景,总不免为之扼腕叹息.④美,要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展现它的奥秘.园林之美,要有懂得园林的观赏者,才能展其妙趣.我认识一位苏州资深导游,她能把造园的奇思、观园的妙谛讲解得细致入微、俱在眼前.她告诉我,导游要能引人入胜,先得长期积累,深入研习,自己成为行家;当然,单有知味的导游还不够,还必须有求知的游客.有修养的游者遇到无修养的导游,或有修养的导游遇到无修养的游者——不是游客无味,便是导游无趣.赶路式的旅游,难免只能观其大焉者也.精细的园林,如不能深入领会,就必将“如入宝山空手回”了.⑤游览园林,也如学习.要把事前预习的功夫做够,游览时,好景当前,一经点拨,便豁然贯通.自从《带一本书到巴黎》一类书籍出版,不少赴欧洲旅游的中国游客真是带了这类书去的,大约一是因为花费浩繁,一生或只这一回,不甘空跑一趟;二是因为有语言文字的障碍,不得不做些功课.⑥多年前,应邀到过如皋水绘园.水绘园是如皋冒家建于明代晚期的园林,在当时颇负盛名,但到明清易代之际已渐趋零落衰败.清初,经冒辟疆再度经营,才重新显现出活跃的生命.“冒董姻缘”是水绘园传说的魂.水绘园得此一魂,平添了无数思绪与谈助.可惜那回行程仓促,事前又没找到足够的资料做番“功课”,闲逛一晌,不曾留下多少印象.近来得到一册关于水绘园的资料,在补上了有关水绘园艺术、历史、人物故事的一课之后,才惋惜那次竟是虚行,内心很是懊恼.遗憾的是,近几年我未能有机会再临水绘园.⑦今日的水绘园,已非当日风貌,而是今人追摹、想象中的水绘园.(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答: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对文段进行层次划分.本段共7句话.第1、2句是第一层,提出“园林之美,要有懂得园林的观赏者,才能展其妙趣”的观点;第3、4、5句论述导游、游客的文化修养与观园的关系,阐述文化修养对观园的重要性;第6、7句从反面强调观园需要品味、领悟,才能有所收获.参考答案:首先指出园林的妙趣需要懂得园林的欣赏者去发现,接着论述导游和游客都要有文化修养,最后从反面阐明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有所收获(或最后阐明若不品味、领悟就会没有收获).(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在作者看来,一座名园怎样才有“生命”?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6分)答:。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含解析201901191657

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技巧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讲义含解析201901191657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题,很多考生谈之色变,避之如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读懂文本是关键,在阅读文本时,我们要具备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

一、泛读,即勾画意识。

圈画观点材料,落实结构层次。

1.圈注论点句。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即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即所谓的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有两类,一类是选用的事例、数据、史实;一类是道理、格言、原理等。

这些往往紧跟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后,起支撑论点的作用。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述文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总分等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

二、精读,即逆向阅读意识。

紧扣绾结,因题读文,找出对应处。

精读是对文章与题目的“绾结处”进行的精细阅读。

这遍阅读,须仔细比对,从试题到文本,确定考题中的每一项在文中的对应处,并在文本中做出明显的标识,并力求找出题目设置的干扰项,确认排除依据。

三、串联,即迅速串联文本大意,理清论证思路。

文本读完后,再根据思考的问题和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更利于做好论证选择题。

【读文示范】
请利用两遍阅读意识和文本串联意识分析理解2018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2论述类阅读之思路概括测含解析word版本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2论述类阅读之思路概括测含解析word版本

专题02 论述类阅读之思路概括(时间:60分钟,分值:60分)班级学号得分1、【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分)近十五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

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

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

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

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

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

然而,在纳入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 论述类阅读之思路概括精讲目标1.回顾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思路概括要点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和运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分析思路概括要点类试题答题技巧。

精讲考向考向一:结构思路【真题典例】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答案】D【解析】A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

B项说法绝对,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国内公平问题,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问题。

C项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

D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确结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照原文,内查语意。

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答案】C【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B【解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关系错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2、【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答案】A【解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

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找准答题的区间,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位置,然后仔细分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答案】A【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于文无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研读每个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的表述是否一致,最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考点直击】论述类文章的基本结构是“三段论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又有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

因此,阅读论述类文章,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概括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一种综合命题趋势。

从高考试题来看,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