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1、经受自主探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推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育学生的观看、猜测、分析、归纳的力量,情愿与同学沟通自己发觉的结果,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通过探究发觉2、5的倍数的特征,推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嬉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推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

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教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出现出惊异的目光。

你们想知道教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立刻推断出来吗?学了今日的学问,你们就知道教师猜数的神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1、探究5的倍数特征(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教师找的一样吗?(课件出示百数表)(4)观看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觉?把你的发觉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

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讨论?下面我们一起讨论2的特征。

2、探究2的倍数特征(1)猜一猜:依据讨论5的倍数特征的阅历,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章《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章《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章《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奇偶性特征。

2.理解并能应用2、5的倍数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教具:教科书、黑板、彩色粘纸、针线、卡片等。

3.辅助教材:实物或图片展示2、5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约10分钟)教师可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2和5的倍数的特征,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例如,用黑板上的图解、实物演示或视频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2、5的倍数的规律。

2. 探究(约20分钟)1.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

例如,让学生分析2、5的倍数的末位规律。

2.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研究,讨论并总结规律。

3.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加深理解。

3. 拓展(约15分钟)1.教师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更多应用场景。

4. 强化(约15分钟)1.教师讲解2、5的倍数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约10分钟)1.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习成果。

2.学生展示解题思路,展示解题方法,促进交流。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2、5的倍数的练习。

2.思考并总结2、5的倍数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写一篇小结。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有一定认识,但在拓展环节可以加入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探索问题背后的规律,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教案】

2024(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教案】

◎教学笔记第2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教学内容教科书P95~96“练习二十四”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能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巩固练习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现在请同学们在随堂作业本上做一做教科书P95“练习二十四”第1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掌握得非常不错!请简洁地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将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二、以题为例,变式练习1.课件出示习题。

解方程。

师:这是两道涉及分数计算的方程,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1)学生尝试解答,并点两名同学板演。

(2)展示交流,课件呈现解答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学情预设】根据方程的性质或四则运算的意义解方程。

指名学生板演:师:解答是否正确呢?引导学生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3)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二十四”第4题,并点名同学板演。

集中反馈。

【设计意图】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与解方程综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巧算方法。

(1)课件出示习题。

(2)学生先计算前两列,再交流算法。

(3)课件出示前两列算式的解答过程。

(4)探寻规律。

师:仔细观察,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情预设】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数的分母都是互质的。

分母的差或和是得数的分子,分母的积是得数的分母。

(5)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后两列算式的结果。

3.解决问题。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学生会解整数方程,分数计算的方程与整数相同,只是计算时是分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放手让学生解答。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2章《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质数、合数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质数、合数的判定方法。

3.能够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质数、合数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2.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

三、教学内容1. 质数和合数的定义•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称为质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的数称为合数。

2. 质数和合数的判定方法•质数判定:一个大于1的数,如果它除了1和它本身外没有其他因数,那么这个数是质数。

•合数判定:一个大于1的数,如果它可以被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的其他数整除,那么这个数是合数。

3. 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将合数分解为各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为了引起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兴趣,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展示质数和合数的区别。

2. 讲解•详细讲解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演示质数和合数的判定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分解合数为质数的乘积。

3. 练习•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判定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或将合数进行分解。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质数和合数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搜集生活中的质数和合数的例子。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在质数和合数的判定上存在理解困难,下节课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朶对贵校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与我联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掌握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掌握因数和倍数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运用因数和倍数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

难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之间的区别。

2.能正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教师可通过一个小故事或问题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
1.教师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以及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相关例题。

3. 练习
1.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主练习求因数和倍数。

第二课时
1. 复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复习前一课时的知识点,互相交流讨论。

2. 学习
1.教师讲解如何利用因数和倍数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做相关例题。

3. 拓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作用。

五、课堂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2.思考并总结因数和倍数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对因数和倍数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
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篇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题图、96页例3、第96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能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

考点分析: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游戏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教学用具:课件、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

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二、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1、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

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揭示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3、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三、揭示课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四、新知探究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Unit2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Unit2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Unit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小数的概念与表达方式;- 能够使用小数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复小数的概念与表达方式;2. 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3. 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4. 进一步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表达方式有哪些?2. 新知呈现(15分钟)- 制作一份小数的卡片,上面写有几个小数;- 让学生将这几个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解释排序的依据。

3. 练(20分钟)- 给出一些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进行比较;- 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第二课时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2. 新知呈现(15分钟)- 在黑板上列一道小数的加法题目,并引导学生一起解答;- 教师讲解小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并给出一些例子进行讲解。

3. 练(20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出题,并进行小数的加法运算练;- 学生可以用纸和铅笔进行计算,也可以使用计算器。

教学评价- 在练环节中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 提供一些拓展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计算折扣等;- 结合小数的运算与生活实际应用,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资源- 小数卡片;- 黑板、粉笔等。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理解感悟质数、合数的含义;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教学过程:一、情景体验师:上课前老师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出示百宝箱)大家想要吗?生:想。

师:可是这个百宝箱安装的是密码锁,没有密码就打不开,你们能根据提示猜出密码打开百宝箱吗?师: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它的第一位既是6的因数又是6的倍数,第二位是最小的质数,第三位是最小的合数。

生: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师:质数和合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质数与合数)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准备题:1.找出下面每组数中的质数。

(1)19 、29、 39、 49;(2)5、 15、 25、 35。

2.用“O”圈出表中所有的质数,用“△”圈出表中所有的偶数。

21 22 23 24 25 26 37 38 29 30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吗?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师:上节课我们刚刚学完了因数与倍数。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质数与合数,以便于我们区分这些数。

师:因数是指一个数的约数,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没有倍数就不存在因数,没有因数也不存在倍数。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书教案5篇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书教案5篇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书教案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书教案1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

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六)配套资源百数表、计算器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1.复习引入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1)找3的倍数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

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2)全班交流、讨论①发现问题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案一. 教材分析《旋转(2)》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旋转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旋转的概念,对旋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旋转的性质和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

2.难点: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模型、旋转教具等。

2.学具准备:学生手册、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回顾旋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旋转的实例,如地球的自转、风车的旋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旋转的操作活动,如旋转图形、旋转物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旋转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巩固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5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一、学情分析:《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令人信服的数据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单击一名学生完成以下统计数据和条形图,其余学生将写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同学寒假看的课外书的数量。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

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的空白条形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刚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

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2)》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2)》精品教案

第2课时观察物体(2)学习内容观察物体(2)课本P3-4练习一第4-7题编写人学习目标对所学观察物体知识进行巩固梳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重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辨认形状并摆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组合物体的实物立体图。

导学流程自主空间【独立自主学习】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一些知识,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合作互助学习】把你所学到的《观察物体》的知识,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成知识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

【展示引导学习】1、以小组为单位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说一说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汇报。

2、汇报展示:让学生实地摆拼观察、体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小组内交流、质疑。

【评价提升学习】1、如图所示:搭成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

从左面看从正面看。

2、数一数,画一画。

先数出每个立体图形中小正方体的个数,再分别画出从左面和上面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左面上面左面上面3、这是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形状,请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

前面看()左面看()上面看()4、由4个拼成了一个图形,小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样的图形(如下图),这4个可能是怎样拼的?(试拼一拼)5、如下图,按要求填空。

6、完成课本P3-4页练习一第4~7题学案整理:本节课我学会了:还有疑惑的问题是:教学反思学习小提示:“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同学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启航,展开你自信和智慧的双翼,乘风踏浪,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收获无限风光吧!。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长方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或正方形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相对的4条棱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

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习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

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最大公因数(1)【教学内容】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材第60页的例1、例2,第61页“做一做”及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2.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通过数学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重点难点】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是因数?因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后汇报,老师总结使学生了解因数的几个特点:(1)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2)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3)一个数除以它的因数,商一定是自然数(0除外)。

2.写出16和12所有因数。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交流检查。

教师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组织学生交流,再说一说)【新课讲授】1.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出示教材第60页例1。

(2)找出8的因数。

(1、2、4、8)(3)找出12的因数。

(1、2、3、4、6、12)(4)再找12、8的因数中两个数的公有因数。

(1、2、4)电脑课件呈现:指出: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适时引出课题,并板书:最大公因数。

2.组织小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61页的“做一做”第2题,说一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

(3)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

请学生填在教材上,说一说是怎样找的。

3.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出示教材第60页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2)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3)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方法一:先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2.,2的倍数30-人教版教案目标:1.让学生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能够快速判断一个数是否为2的倍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2的倍数的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1.2的倍数的特征。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2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2的倍数的概念。

2.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张标有若干个数的卡片,让学生快速找出其中的2的倍数。

二、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1.老师引导学生观察2的倍数的数列,让学生尝试找出2的倍数的规律。

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数为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三、判断一个数是否为2的倍数1.老师引导学生用2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2的倍数。

2.学生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判断方法。

四、应用2的倍数的概念解决问题1.老师出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运用2的倍数的概念解决。

例题:小华有30元钱,他想买一些价格为2元、4元、6元的小商品,请问他可以买哪些商品组合?2.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使学生掌握了2的倍数的特征和判断方法,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题目,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列,自主发现2的倍数的特征。

2.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判断一个数是否为2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设计互动环节,帮助学生深化对2的倍数特征的理解。

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老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什么是倍数,还记得吗?学生:记得,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得到的结果叫做倍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整个单元的主干,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大体上显现出了概念到性质,再到方法、技能的递进发展关系。

教学内容注重从生活实际认识知识,学习掌握知识技能。

学好本单元的知识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必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1、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

为学习本单元知识打下了基础。

2、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概念较多,比较抽象,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数学中,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由于本单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掌握知识的方法也有很大联系,教学中不宜就方法论方法。

而应该凸现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靠理解掌握知识。

三、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3、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够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4、会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过程与方法:1、经历分数相关概念的认识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发现和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2、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过程,体验知识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形式小组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形式热爱生活的良好思想情感。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内容:教材P45-4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活动中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知道许多的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一、教学分数的产生: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请看课本第45页上面的插图(教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人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

比如,看课本第45页下面的插图。

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4、小结:正是这样的实际需要,产生了分数。

二、教学分数的意义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2、看教材第46页的插图,说一说每个图下的14分别是:(1)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2)平均分成了几份?(3)怎样表示这样的一份?3、如果把14 改成34,请再说说它的具体含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板书: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是14 ,三份是34。

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根是这把香蕉总根数的14,三根是34。

把一盘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面包的14 ,三份是34。

4、概括分数的意义。

(1)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分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3)请说出上面三个例子中的单位“1”分别指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把板书中的“一个整体”分别改成“单位1”(4)你能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吗?同桌两人议一议。

老师采纳或修正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分子:表示有这样的的几份……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5)以34为例,说一说分数的书写顺序及其含义 ①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②再写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③ 最后写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三、完成“做一做”1、学生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填写在教材上)2、交流、核对答案。

要求完整地说,如:一堆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 )颗,2份是这堆糖的( )( )。

四、教学分数单位: 41431、自然数的单位是几?7里面有几个1?26呢?2、34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3、引出分数单位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说出上面“做一做”中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5、指出: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五、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

3、交流经验:先找准单位“1”,再看平均分成了几份,然后确定直线上这一点用几分之几表示。

六、师生共同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说说你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2~4题。

板书设计分数的产生和意义(1)一个物体计量单位单位“1”一些物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教学内容:教材P49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二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探究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研究性学习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与除尘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1、复习旧知,启动研究问题(出示题组)师:(出示圆形纸片)用表示饼,把6把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1)读题后,指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

(板书:1÷3=)(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3)教师画出示意图。

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这个蛋糕的1 3,就是13个“1”。

板书:1÷3=13(个)(4)大家观察这组算式,两个数相除,商可能是什么数?6÷3=2(张) 1÷2=0.5(张) 1÷3=13(张)那么会不会任意两个数相除,商都可以用分数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自主探索,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教学例2(教材第49页例2)。

(1)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图画内容。

(2)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3)请几名学生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4)归纳。

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14,即3个14块,把3个14块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34,即3 4块,因此,3÷4=34(块)。

由此可见,34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学生相互说说34表示的意义。

二、观察版式,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大家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把你的发现向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大家还需要补充什么?(生答:b≠0)(2)刚才大家的发现就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4)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三、布置作业:教材第51页练习十二第1—4题。

板书设计分数与除法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1÷3=13(张)例2: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吃,每个吃多少张饼呢?3÷4=3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a÷b=ba( b≠0)第3课时分数与除数的关系的应用教学内容:教材P50页例3及练习十二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把低级单位名数改成高级单位名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类推能力,渗透事物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揭题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这就是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 、教学例3 。

( l )用课件出示题目l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提问:“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只要说得有理,教师都应护以肯定。

( 2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学具操作,探究问题。

用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过程:用代表鹅的只数,用代表鸭的只数。

求“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这里把10 只看作一个整体。

为了一眼就能看出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7个白圆片代替7个灰圆片,这样就变成了。

从而得出的结论: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师归纳:同学们说得真好。

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

这里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10 份,每份是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7 10(3)引导学生列式解决间题。

让同桌之间先讨论交流.再反馈。

(4)小结:7 ÷10 =710,我们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解决“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

(5)课件出示:问题2 :养鸡20 只,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1、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反馈: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0÷10=2倍.2、联系实际提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