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诗元稹
2024年二十四节气芒种诗词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3、《耕图二十一首·拔秧》——宋·楼璹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
4、《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得长句》——宋·陆游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二十四节气芒种经典诗词10首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
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元稹的《芒种五月节》所描绘的是北方晴季收麦。
注:元稹诗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诸体该备,时有佳作名篇。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2024年二十四节气芒种诗词
二十四节气芒种经典诗词1
1、《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2、《时雨》——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咏二十四节气诗元稹小寒拼音版
咏二十四节气诗元稹小寒拼音版小寒是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的1月5日前后。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以元稹的诗作为引子,运用拼音形式,来咏唱小寒这个节气。
kèn kuài ài lái chūn diān zhōnghán gǔ gèng nú lǜ cān zhōngyáng qiān cí xiàng cháng yàn wūzào chūn yǔ zhì xuè qiū liú元稹的这首《小寒》诗,描绘了小寒时节的特点和意境。
首句“肯快爱来春点钟”,通过一个问句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心情。
春天代表着希望和生机,作者用“春点钟”形容,更加强调了对春天的期待。
接着,诗中提到“寒谷更怒绿残钟”,寒谷代表着冬天的深处,更怒绿则表达了寒冷的力量。
这句话用诗意的手法,将小寒的寒冷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后,诗中提到了“阳迁次向长阴午”,阳迁指的是太阳的运行轨迹,次向长阴午则是寒冷的时辰。
这里,阳迁次向长阴午这样一个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冬天短暂而昼夜寒冷的特点。
最后,诗末一句“造春雨至雪秋留”,从意境上将小寒和春天联系起来。
寒冷的小寒过后,会有小雨来临,然后秋天的雪慢慢融化。
通过这种转折,诗作者展现了季节交替和时间流转的魅力。
小寒时节,虽然天寒地冻,但是同时也孕育着春天的希望。
在这个节气里,寒意虽然严重,但也是在万物复苏之前的重要一步,是连接冬天和春天的桥梁。
小寒时节的气候特点是严寒而干燥,有着“寒气渗骨”的感觉。
此时,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多喝水,保持室内的湿度,以防止皮肤干燥和呼吸道受损。
同时,小寒也是梅花等花卉盛开的季节,所以赏花也是小寒时节的一大乐趣。
在食物方面,小寒时节人们喜欢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来抵御寒冷。
关于元稹写的二十四节气的诗
关于元稹写的二十四节气的诗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
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元稹写二十四节气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朝代:唐朝|作者:元稹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朝代:唐朝|作者:元稹露霑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鬢毛。
养羞因野鸟,為客讶蓬蒿。
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朝代:唐朝|作者:元稹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颻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朝代:唐朝|作者:元稹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朝代:唐朝|作者:元稹风卷晴霜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朝代:唐朝|作者:元稹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製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朝代:唐朝|作者:元稹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
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
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
横琴对淥醑,犹自歛愁眉。
咏廿四气诗·大雪十一月节朝代:唐朝|作者:元稹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
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絳帷。
黄鐘随气改,鷃鸟不鸣时。
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暉。
咏廿四气诗·冬至十一月中朝代:唐朝|作者:元稹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
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
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綺筵。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元稹(公元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唐朝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咏廿四气诗》共有二十四首诗,均采用格律谨严的五言律诗格式,构成一副大型组诗。
组诗中每首诗对应一个节气,其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并与物候、农事活动相结合,辅以生活与民俗等内容。
由于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别样的构思手法和质朴清新的语言,加之画面交替、情景交融、音韵转换,读其诗有如观有声之画,使《咏廿四气诗》成为此后同类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春季】:立春正月节(唐·元稹)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
间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
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
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意味冬季结束,开始进入春天了。
'东风解冻、鱼儿上冰'等物候,预示着万物开始复苏,人们都在庆贺立春节日。
雨水正月中(唐·元稹)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
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诗中开篇直接点明雨水节气。
'平田已见龙'是'见龙在田'之意。
我国古代将二十八星宿以七个为一组分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每年春季东方星宿青龙从田间地平线升起,称之为'见龙在田'。
'祭鱼'是'獭祭鱼'之略,春天獭常捕鱼陈列水边,如同祭祀。
《礼记·月令》中说:'(孟春之月)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诗中的'归雁迴山峰''花色影重重'正应了'鸿雁来、草木萌动'的物候。
惊蛰二月节(唐·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元稹写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
元稹写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元稹(779年-831年),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
父元宽,母郑氏。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元稹写二十四节气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朝代:唐朝|:元稹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
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
樑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朝代:唐朝|:元稹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朝代:唐朝|:元稹清明来向晚,山淥正光华。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识风云意,寧愁雨穀赊。
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朝代:唐朝|:元稹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鸣鳩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朝代:唐朝|:元稹欲知春与夏,仲吕啟朱明。
蚯蚓谁教出,王瓜自合生。
帘蚕呈(上尔下虫)样,林鸟哺雏声。
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朝代:唐朝|:元稹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
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杏麦修镰釤,錋(□爪)竖棘篱。
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為?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朝代:唐朝|:元稹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鷃鸟往来声。
淥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朝代:唐朝|:元稹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淥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朝代:唐朝|:元稹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靄,阶庭长绿苔。
鹰鸇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朝代:唐朝|:元稹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
元稹《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赏析
元稹《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赏析《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唐代】元稹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译文清风卷起清云而去,空天万里披上了早霜。
野外的豺狼陈列猎物,仿佛在祭拜月亮;仙子般纯洁的菊花恰好遇到了重阳佳节。
秋天的景色,稀疏的草木,令人悲伤;鸿雁的鸣叫,遥远的故乡,令人追忆。
谁会知道一杯酒,就能使得百秋的惆怅去除殆尽呢。
注释1.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2.祭月:这里指霜降物候之豺乃祭兽现象。
3.仙菊:即像仙子一样洁白的菊花。
中国历来有菊花仙子的民间传说。
4.重阳:即每年九月初九,是重阳佳节。
5.秋色:秋日的景色、气象。
6.疏木:稀疏的草木。
7.鸿鸣:本意鸿雁鸣叫。
后来比喻灾乱流离之民的呻吟呼号。
这里取本意。
8.百秋:犹百年。
喻时间长。
赏析这是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一首霜降节气诗。
霜降降霜始(早霜),来年谷雨止(晚霜)。
霜降的到来意味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造物肃杀,大地一片萧索。
农谚则云: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霜降节气,庄稼必须收割完毕。
这样肃杀的季节,极易生发诗人的悲伤情绪。
一个“悲”字,可作全诗诗眼,贯穿全诗。
首联,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是说,清风卷起清云而去,空天万里披上了早霜。
风卷清云,是说霜降节气的一个特点。
不但云清,连风也清。
《国语》里说:“(霜降)火见而清风戒寒。
”三国吴韦昭也说:“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清风卷着清云而去,整个天空一片清朗澄澈。
天地之所以澄明,除了风卷清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小动物们都躲起来了,植物们也褪去碧绿的外衣,准备过冬。
万物寂寂,一切都在为蛰伏做准备。
这句也可视为对霜降三候之蛰虫咸俯的侧面写照。
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所以大地才会如此澄清寂静。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古诗10首(精选8篇)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古诗10首(精选8篇)咏二四气诗·惊蛰二月节篇一(唐)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游景仁东园(宋)苏辙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浊酒论浮蚁,嘉蔬荐柔荑。
春来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
松筠自拥蔽,里巷得游嬉。
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
畦花被锦绣,庭桧森旌旗。
华堂绚金碧,叠观凝烟霏。
仿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
徐行日一至,何异已有之。
都城闭门早,众客纷将归。
垂杨返照下,归骑红尘飞。
但卜永日欢,未与清夜期。
人散众嚣绝,庭空星斗垂。
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闻蛙篇三(宋)赵蕃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西江月·春雷篇四(清)陆求可半夜雷车惊蛰,初春雨脚穿江。
梅花应已满山香,急驾兰桡画桨。
一带青山如沐,半湾绿水停航。
白云渺渺雪茫茫,明月天连纸帐。
.《春晴泛舟》篇五陆游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惊蛰的古诗(13-25首篇六13.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
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注释
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注释
《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是唐朝元稹所作,全诗原文如下:“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
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
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
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
”
以下是该诗的注释:
1.小雪: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指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1月22日左右,代表着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2.虹无影:由于小雪时节,气温降低,雨水增多,出现的机会减少,因此彩虹也就不再出现,所以说“虹无影”。
3.阴阳依上下:指天地阴阳二气,此时开始分离,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
4.寒暑喜分离:寒和暑是相对的,此时寒气渐增,暑气渐退,两者开始分离。
5.满月光天汉:小雪时节,夜晚的月光照亮了整个天空,给人以清冷之感。
6.长风响树枝:长风指大风,此时风开始增强,吹动树枝发出响声,也增添了寒冷的气息。
7.横琴对渌醑:诗人在此描绘了一幅画面,横琴指的是弹琴,渌醑指的是美酒。
诗人独自一人,对着美酒弹琴,表现出他的孤独和寂寞。
8.犹自敛愁眉:尽管有美酒相伴,诗人仍然无法掩饰自己的忧愁,眉头紧锁,表现出内心的苦闷。
这首诗通过描绘小雪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描写大暑节气的古诗二十四节气之大暑的古诗词
描写大暑节气的古诗二十四节气之大暑的古诗词导读:古代的乐趣并不多,对于诗人来说,吟诗诵词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因此每一个节气都留下了不朽的诗词。
那么,描写大暑节气的古诗有哪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十四节气之大暑的古诗词,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吧。
1.《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唐朝·元稹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2.《次韵子都兄大暑》宋朝·李洪绕屋扶疏树,吾庐粗胜陶。
去来梁燕语,旦夕女婵号。
蕙槁兰将败,萧锄艾亦薅。
侵檐添绿竹,映日缱红桃。
得友人皆面,哦诗语未高。
饮泉荫松柏,直欲广风骚。
3.《西江月·时在天长,正当大暑,归山后,恰值》元朝·尹志平九夏天长暑热,三秋山后清凉。
一川禾黍正苍苍。
了见西成有望。
论甚天涯海角,尽他关外山荒。
目前无事即仙乡。
且恁随缘豁畅。
...4.《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宋朝·司马光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5.《大暑》宋朝·曾几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6.《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宋朝·黄庭坚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7.《大暑松下卧起二首·其一》宋朝·陈天瑞迅翻趋炎歊,高标閟幽雅。
隐士何所营,茇之清荫下。
故居禾黍生,帡幪若大厦。
熟卧南风边,飞梦游虞夏。
五弦天上鸣,击壤歌满野。
起来记遗音,析薪有樵者。
8.《大暑登东城》元朝·许衡三丈危城日暮登,暑威殊不霁凭陵。
何时太华高峰上,细嚼松阴六月冰。
9.《大暑久不请谒登南楼望成父西庵慨然奉思因成》宋朝·李弥逊南郭子綦隐,西郊杜老居。
风流如异代,臭味本吾庐。
高阁深繙贝,虚堂静散书。
经旬想颜色,着雨问何如。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译文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译文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译文:
霜降时节寒风瑟瑟吹向人们,薄冰之上,清澈的水漫过。
月亮的瘦影出现了,大雁带着残留的几行身影排成行往南赶。
庄稼收集储藏完毕,皮裘加工制作后非常耐看。
野鸡们纷纷钻进水林中不见了,仿佛一下子都化为了“大蛤”。
原文:
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唐代】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注释:
霜降: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轻冰:意为薄冰。
渌水:清澈的水。
蟾:蟾蜍。
纤影:为瘦影。
田种:田地,指庄稼。
收藏:收集保藏、保存的意思。
了:完毕;结束。
衣裘:泛指皮裘或衣服。
制造:制作,将原材料加工成器物。
野鸡:是动物学上雉鸡类动物的俗称。
投水:跳入水中自杀。
蜃: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海怪,形似大牡蛎。
雉入海化为蜃。
二十四节气歌对应的古诗
二十四节气诗歌对应的古诗一’立春立春唐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生为之归述定,呼儿觅纸一题诗。
二、雨水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惊蛰谚语: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二月节唐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景,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争事,耕种满田畴。
四、春分春分清袁枚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五、清明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六、谷雨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慢兴五首其一宋黄庭坚花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明《莲花八戕》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立夏宋薛澄渐觉风光燠,徐看树色稠。
蚕新教织绮,貂敝岂辞年裘。
酷有烟波好,将图荷芰游。
田间读书处,新笋万竿抽。
八、小满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满,四月中。
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五绝.小满宋欧阳修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九、芒种时雨宋陆游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
十、夏至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十一、小暑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和风送清香,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十二、大暑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唐元稹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十三、立秋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十五、白露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十六、秋分大观秋分夕月四首佚名玉钩初弯,冰盘乍圆。
扇掩秋后,鸟飞枝边。
精凝蟾蜍,辉光婵娟。
歆于明祀,弥芳节焉。
十七、寒露池上唐白居易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每日鉴赏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
每日鉴赏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唐代]元稹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
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
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
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
注释:小雪: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个节气。
天汉:古时指银河。
后泛指星空或宇宙。
长风:大风、远风。
渌醑:美酒。
愁眉:发愁时皱着的眉头。
赏析:要读懂这首诗,必须先来了解一下小雪节气的三候(一候为五天):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首联“虹无影”说的是一候的情形——虹藏不见。
唐代诗人徐敞还专门写下《虹藏不见》一诗,亦有“迎冬小雪至,应节晚虹藏”之句呼应。
颔联“阴阳依上下”说的是二候的情形——天气为阳气,地气为阴气,一升一降难以达到平衡,从而导致万物缺少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寒气和暑热总是喜欢分离。
颈联写的是小雪节气这一天的情形。
此时正近月圆,天空高远,月色清寒,稀疏的树林间不时有寒风吹过,仿佛在提醒人们冬季的来临,该注意御寒保暖了。
“满月”对“长风”,“光”对“响”,“天汉”对“树枝”。
此联对仗工整,字字饱满,充满张力。
使苍穹发“光”,使树枝发出“响”声,动感十足。
尾联点出诗人在小雪天能做的事情——抚琴、饮酒。
面对美酒瑶琴,诗人应该高兴才对,可是最后一句,为什么诗人情绪如此低落,以至于“敛愁眉”呢?那是因为在这样的小雪天,一个人独饮是孤独寂寞的,若是有一知己能听他抚琴,与之对饮,可以一解小雪天的忧愁。
《黄帝内经》云:“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小雪时节,易产生惆怅低落的情绪,要学会自我调节,戒急戒躁,保持平和的心态。
出处:诗文据敦煌文献《咏廿四气诗》辑校,赏析作者系中华诗词协会会员。
小寒唐元稹古诗
小寒唐元稹古诗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表示寒冷开始减弱,气温开始回升。
唐朝诗人唐元稹写过一首古诗,题为《小寒》。
《小寒》原文:
五更鼓角动,冬尽春将半。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阔名都频,流入海中寄生螺。
注解:
五更鼓角动:表示时间为凌晨五点左右,官府的鼓和角正在鸣动,官员们正在起床。
冬尽春将半:表示冬天快要结束,开春的日子已经过了一半。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危楼高耸,让人感到恐惧,但是若站在危楼之上,手可伸出,去摘取天上的星辰。
这里表达了一种追求卓越、不畏困难的精神。
峨嵋山下少人行:峨眉山是蜀地名山之一,景色秀美,但这里却很冷清,少有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旌旗没有光彩,日光显得黯淡,表明景色凄凉。
蜀江水阔名都频,流入海中寄生螺:蜀江,流经四川地区,江水宽广,从宜宾至重庆一带入海,宜宾古称寄生螺之地。
意为四川的蜀江水宽阔,名气很大,在江中有很多寄生螺。
译文:
鼓角声在五更时分响起,这是冬天结束,春天即将到来的时间。
一座高耸的危楼,高达百尺,但却可以去摘取天上的星辰,展现了追求卓越的精神。
峨眉山下人烟稀少,旗帜失去了光彩,阳光也变得黯淡,景色凄凉。
蜀江宽阔,声名远扬,流入海中,有很多寄生螺。
这首诗描写了小寒时节的景象,寒意尚存,但是追求卓越的精神却更加强烈。
唐元稹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对追求卓越的意愿,充满了豪情壮志。
唐元稹关于廿四节气的诗拼音版
唐元稹关于廿四节气的诗拼音版
注释
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蜀锦:四川传统技艺,成都标志性技艺,织造工艺细腻严谨,配色典雅富丽,皆有寓意。
春鸠:春天的鸠鸟。
我国有绿鸠、果鸠、火斑鸠、皇鸠、金鸠、鹃鸠和斑鸠等,其中有15种鸠是中国特有物种。
催迫:催促逼迫。
矩:规则,法则。
生事:指生计;境遇。
田畴:田地。
白话译文
冬至之后,阳气上升,刚到惊蛰,韶光显现,弥漫大地。
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
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
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
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
人们为了生计,走进田间地头耕种,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赏析
首联,一“初”字,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初,意味着春天的初次相见,带着期待与期盼。
颔联,桃花,鹰化为鸠,都属于惊蛰的三候现象。
颔联的春意是浓烈的,自古吟咏桃花的诗作,是令人惊叹的。
颈联,充满生机与禅意。
这时候,万事万物都拼命生长,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说:万物并作。
万物生长的季节,给了老子思考的空间,孕育了他道家哲学的“无、有”思想。
元稹小雪节气诗
元稹小雪节气诗小雪十月中唐·元稹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
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
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
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
译文已是小雪时节,彩虹消失得无影无踪。
天空中阳气上升,地中阴气下降,天地闭塞转入寒冬。
寒气和暑热总是喜欢分离。
月光清冷洒满天际,北风呼啸吹响树枝。
如此天气使人情绪低落,美酒瑶琴都不能减轻一丝一毫的愁绪。
赏析《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关于二十四节气中“小雪”的诗歌。
这首诗不仅描述了小雪时节的气候特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和感受力。
首先,诗中描绘了小雪时节的自然景象,“已是小雪时节,彩虹消失得无影无踪”,这里使用了“小雪”这个节气的名称,强调了此时正是秋冬交替的季节。
诗人通过对于天空、阳气、阴气、寒气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表现了此时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和气候的寒冷。
这种描绘不仅具有科学性,同时也具有诗意和艺术性,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敏感和感受力。
接下来,诗人通过“月光清冷洒满天际,北风呼啸吹响树枝”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寂静和冷清。
这种描绘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感受,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孤独和寂寥的情感。
这种情感与小雪时节的冷清和寂寥相呼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意境和情感。
最后,诗人通过“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容易情绪低落,即便是美酒和瑶琴也不能减轻一丝一毫的愁绪”的表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季节变化的情感反应。
这种情感反应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于季节的敏感和感受力,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感悟与小雪时节的冷清和寂寥相呼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总的来说,《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于小雪时节的描绘和对于生命的感悟,展现了季节变化对于人类情感的影响以及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性和诗意,同时也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元稹立夏诗原文及翻译
《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唐朝·元稹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
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
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赏析《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点出立夏节气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火神祝融开启夏季。
讲到立夏三候: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又由植物的“蕃秀”,转入到动物的孕育,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无限生机。
作者简介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
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
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译文想要知道春天与夏天如何交替;农历四月请来火神祝融开启夏季。
蚯蚓是谁教它们爬出来的;王瓜藤蔓自发肩并肩快速生长。
竹帘上,蚕儿们呈现作茧的样子;树梢上,鸟儿们正喂着吵闹要吃的幼鸟。
越来越觉得云雾缭绕的山峰煞是好看;不一会,云雾带着雨滴,徐徐走来。
注释1、仲吕:农历四月的代称。
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故称。
2、朱明:传说中的火神祝融。
代指夏季。
《卷上》:“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3、王菰:即“王瓜”。
葫芦科多年生攀援草本。
叶互生,多毛茸。
夏季开花,瓣缘细裂成丝状。
果椭圆,熟时呈红色。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
” 一说黄瓜的别称。
4、茧: 某些昆虫的幼虫在变成蛹之前吐丝做成的壳。
5、雏声:幼鸟的声音。
6、徐徐:迟缓;缓慢。
《易•困》:“来徐徐,困于金车。
”。
元稹24节气诗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赏析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是一首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诗,
原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译文: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赏析:
这首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以及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节气的日期。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的节气文化,以及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此外,这首诗还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代表着自然界的不同变化和人类生活的不同阶段。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
元稹的《咏廿四气诗》是一首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元稹关于寒露的诗
元稹关于寒露的诗元稹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含蓄婉约、细腻感人而著称。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标志着秋天进一步深入,日夜渐长,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变得更加寒冷。
元稹在他的诗歌中,通过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们的情感,以及寒露所带来的意义,表达出了对生活和时光的思考,以下是一些元稹关于寒露的诗作和相关解读。
1. 《寒露》枯藁枯藁待梅时,幽咽南枝雁未知。
人人可湿衣中雨,看取春餐不脱离。
这首诗刻画了枯藁、雁和春餐等与寒露季节相关的意象,意味着秋天的收获和冬天的即将到来。
寒露使得衣服湿润,暗示了生活艰难的一面。
元稹借寒露之际抒发对奋斗和幸福意义的思考。
2. 《寒露》金菊题诗寄来流落,白练莹莹满凉宵。
难留使唤人随骨,梦里桃花也惹尘飞笑将茫茫天外。
尽把清光离去老。
这首诗通过描绘金菊、白练等景物,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岁月消逝的思考。
金菊象征着秋天的花朵,白练则代表着清晨的露珠。
元稹将人的命运与自然景物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3. 《清晨寒露》昨夜未能记,轻寒打如雷。
早梅因傲雪,寥落锁霜台。
为问平安者,何时到花开?这首诗写了清晨的寒露景象,以及梅花的盛开。
元稹借用梅花的开放来抒发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他提出一个问题,即“何时到花开”,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渴望。
4. 《秋思》银蛇紫殿10月过,北殿朝门渐萧疏。
当年七十千人证,秋露无声水石珠。
这首诗描绘了被称为“秋露”的寒露季节,以及人们的生活变迁。
元稹通过描绘北殿朝门的冷清和秋露的无声,抒发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思考。
5. 《寒露》芦叶绿时南雁来,竹阴寒后北蝉催。
两山角角云自重,九月虫声阵阵开。
这首诗以芦叶、竹阴和蝉声等意象,描绘了寒露季节的景象。
元稹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感叹,并以九月虫声的重重开放,象征了秋天的到来。
通过以上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到元稹对寒露的诗意表达。
他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元稹的诗歌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寒露季节的描绘,他以独特的视角触发了读者的共鸣。
关于描写惊蛰的古诗词_描写惊蛰节气的古诗
关于描写惊蛰的古诗词_描写惊蛰节气的古诗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历史悠久,古人关于惊蛰的描述有很多,描写惊蛰的古诗也有很多。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描写惊蛰的古诗词,仅供参阅!描写惊蛰的古诗词咏二四气诗· 惊蛰二月节——唐·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元稹的这首诗给人描绘了一幅惊蛰时分的.绝美画卷。
立春开始,阳气逐渐上升,一直到了惊蛰这一节气,整个大地上都弥漫着春天的美景。
你看!那如蜀锦般美艳的桃花,那翱翔在天空的老鹰也悄然远去,树枝上停歇着斑鸠一类的鸟儿在歌唱着,处处充满了生机活力。
春光虽好,但是时光短暂,催促这人们劳作起来,树上的嫩芽也在争相生长,一片翠绿。
人们在农田里开了春耕春播,田地里满是耕作的人呀牛呀,这么美丽动人的画卷在生动的描绘着,给人们收获的希望,仿佛已经看到秋天那金灿灿的丰收景象!春晴泛舟——宋·陆游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袅袅(niǎo)柳丝摇麴(qū)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陆游是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他的那首《示儿》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他为数不多的一首写景的诗。
春天的一个晴空万里的天气,诗人在湖上泛舟赏景,他有点感慨自己年龄不小了,“儿童莫笑是陈人”意思就是小孩子不要笑话我的年纪有点大了,在春天这样万物复苏的季节,整个大地都是一番新的景象。
春雷阵阵,惊蛰已到,仿佛宇宙初开,开天辟地时候的样子。
波光粼粼的江水淹没了黑色的石头,娇弱柔嫩的柳丝如黄色的尘土一般。
诗人想去岸边的亭子里休息,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不觉得又划起了船桨,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一番呢?毕竟春光一刻值千金啊!两首诗都是写的惊蛰,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的是两人都写了惊蛰时节美好的春景;不同的是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这与两人所处的年代和经历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诗元稹篇一:左河水春季的节气诗及注释左河水春季的节气诗及注释1、立春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注释1、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春节气。
立春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2、东风:东风,即东方刮来的风。
东风还常常指春风。
如《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唐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红楼梦》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东风在此处指春风。
3、带雨:指从东南方向吹(带)来海洋温暖而湿润的春风与大陆停留的冷空气相遇而降下的春雨,也称春风化雨。
4、逐西风:逐,指强迫离开,如逐客令,驱逐。
西风,指西北的冷风或冷空气。
意为东风压倒西风,暖风驱逐冷风,天气转温暖。
5、阳和:指太阳的和暖与春天的暖气。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宋李昴英《瑞鹤仙》词:“想阳和早遍南州,暖得柳娇桃冶。
”明刘基《梅花》诗之三:“不是孤芳贞不挠,阳和争得上枯枝。
”6、苏萌:.苏,指从昏迷中醒来,如苏醒,复苏。
萌,指草木的芽,常用于描述植物发芽的过程,或者用于描述事物开始发生的状态。
即草木发芽,开始生机勃勃而谓之以萌。
7、山水醒:山水,主要指山上的草木及河塘湖泊沟溪冰冻的水;醒,指大地草木萌芽,水面冰消雪化。
8、农家:指从事农业的人家,即农户;语出五代颜仁郁《农家》诗:“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9、岁首:指一年开头的一段时间,立春是农历年的开始,是农历的年首,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首个节气。
见《史记》:“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
”10、谋:一般指出主意,想计策。
此处指谋划,计划、设想与安排。
11、耕:《正字通》“耕,治田也。
”《说文》人耕曰耕,牛耕曰犁。
泛指农业的耕植活动。
2、雨水南湿北冷两交锋,乍暖还寒斗雨风。
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
注释1、雨水: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时间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
它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表示降水开始,日照的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天气回暖。
雨水前后,油菜、冬小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也较高。
2、南湿北冷:指在雨水时节里,我国南方春雨较多,空气相对湿度大,同时气温也在回升,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气温在10℃以上,;而这时的三北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天气依旧寒冷。
3、交锋:词的原意是指双方交战,锋刃相接。
而此处是在指雨水节气里,“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
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并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既不甘退出主导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
”[1]4、乍暖还寒:指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如:宋·刘清夫《玉楼春》词:“柳梢绿小眉如印。
乍暖还寒犹未定。
”5、斗雨风:此处指北方的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继续与南方的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斗争与较量,其结果带来锋面雨,接着南方的暖湿空气又继续以东南风的形式向西北方向推进。
6、返青: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
如:谷熟不要雨,久雨要返青。
7、千里麦:麦,指冬小麦,它是稍暖的地方种的,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
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由于种植的面积广大,故称千里麦。
8、万山:一般指众多的山脉,诗中意为从东南到西北,东风所吹到的万水千山。
9、润遍:指万山都被春风与春雨温暖和滋润过。
9、动无声:指被温暖和滋润过的草木开始毫无声息、悄悄地萌动,返青、发芽、吐绿。
3、惊蛰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注释1、惊蛰:古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时。
2、霹雳:指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
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
”又如:曹禺《雷雨》第三幕:“雷声大作,一声霹雳。
”3、醒:本义是“醉酒后神志由昏迷到清爽”,也指睡眠状态结束或尚未睡着。
本诗中是对冬眠也叫“冬蛰”物种而言的现象。
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
熊、蝙蝠、刺猬、极地松鼠、青蛙、蛇、虫等都有冬眠的习惯和生理要求,到第二年春才“春雷惊百虫”,即“一声霹雳醒蛇虫”。
4、潇潇:形容风雨急骤。
如:《诗经.郑风》:“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5、染:是指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之着色。
如:染料,染色,染坊。
也指感受疾病或沾上坏习惯或接触到什么。
如:染病,感染,传染,沾染。
本诗中喻指在惊蛰时节大地“春雷响,万物长”,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阵阵春雨洒在上年寒冬时节枯萎凋零的各种草木上,使其枝叶返生,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那春雨犹如染料般的神奇效果。
6、九九:是中国古代民间用来表示冬至后或夏至后八十一天日期的总称。
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为“冬九九”,夏至后的八十一天为“夏九九”。
此处指的是冬九九,在冬九九之中“三九”最为寒冷,而“九九”已进入第二年春天的惊蛰时节,并在此节气内整个冬九九结束。
惊蛰节气有“九九艳阳天”之称。
7、风送暖:在我国的春天里,尤其是在惊蛰时节东南风压倒西北风,由东南海面吹来的暖气流使大地的温度渐渐上升。
如左河水《立春》:“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8、融融:指暖暖的,暖融融的,尤指暖到一种温和、舒适的程度。
如:唐张籍《春日行》:“春日融融池上暖,竹牙出土兰心短。
”9、翠野:一般指翠绿色的平原旷野。
此处具体主要指在乡村的野外所长出的青翠庄稼及田边地头的草木。
10、启:指开始的意思。
如:启用,启程,启动。
4、春分风雷送暖入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
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
注释1、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当北半球是春分时,南半球则是秋分。
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
春分一词,在时间慨念上有两种意思的解释:一是指春分的整个节气,时间为15天。
二是指春分日,为春分节气的第一天,是整个春季时间的中点。
2、风雷:即风和雷。
此诗中描写的风是春天的东风、送暖的和风;雷即春雷,本诗意为春雷一声万物复苏。
如:唐元稹《芳树》诗:“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
”3、中春:指春季时段的居中点,即春分日。
4、着装:着,指穿着,穿衣,着装。
此处指桃柳这两种落叶木,入春之后,特别是到了春分这个节气,展现了其最新最美的桃花粉色与柳树的绿色,犹如美女换新装。
5、日日新:形容天天都出现新的面貌。
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二十四节气诗元稹)“房德本是个贫士,这般华服,从不曾着体;如今忽地焕然一新。
”诗词中指桃柳的色彩与形态的不断变化,即日日换新颜。
6、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
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
赤道的纬度为0°,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7、金阳:指金色的太阳或金色的阳光。
8、直射面:指在春分时日,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9、两均分:从理论上说,春分日,地球南北昼夜等长。
春分之后,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5、清明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注释1、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2、柳垂:指柳条下垂之貌。
意在描写和展示春季的清明节已万物复苏,绿柳垂舞的景象。
3、阡陌:读作qiānmò,指田间小路。
《史记》中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雨沉沉:指清明时节的天气状态。
诗人用叠字的“沉”,也体现了清明节期间人们祭祖扫墓时的沉闷心情。
5、子孙:指广大参加祭祖扫墓的人,因为他们都是其先人的子孙。
6、坟:指坟墓坟土,扫墓之处。
7、青山:指坟山、墓园等墓地。
8、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
此处有两层意思:一是,云雨天气形成的云雾;二是,指民间祭祖扫墓焚烧的“香、纸、烛”产生的烟雾。
9、焚香:为烧香的书面语。
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
10、祭拜:祭jì,《说文》:“祭,祀也。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到21世纪表现与两种情形:一是对死者敬意的仪式,如祭奠。
清明节祭烈士。
二是迷信者供奉鬼神的活动,如祭财神,祭天祭地等等,那是哄己骗人之举。
拜bài,作为动词为叩首,作揖。
作揖是中国传统行礼的一种形式,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清明节对逝者的拜,民间的传统习俗手里还拿着焚香。
11、先人:指祖先;古人。
常指已逝世的父母。
见唐韩愈《感二鸟赋》:“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
”6、谷雨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
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诸多。
注释1、谷雨:是一年的第六个节气,在春季是最后一个节气,后面就是立夏了。
谷雨日为每年4月19日或20日,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采茶的时节。
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这时江南秧苗初插、作物新种,华南地区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巴山夜雨”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的收获是颇为适宜。
2、雨频:指谷雨节气里江南地区阴雨频繁,雨量充足。
3、霜断:指时间到了谷雨时节就不再有霜了。
故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
4、清和:指天气清明和暖。
魏·曹丕《槐赋》:“天清和而湿润,气恬淡以安治。
”韦庄《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剑门西。
”5、茶香:是指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