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以“移穰龙灯舞”为例

合集下载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途径与策略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途径与策略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途径与策略作者:陈进先陈倩翟辉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传统村落濒危和衰败现象日益凸显,造成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

本文首先论述国内外乡村活化的内涵及其相关实践,进而分析云南省当下的传统村落建设模式的利弊,最后通过雷响田村落的实践,从五个方面得出具体的乡村活化途径,旨在为我国特别是云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ndangerment and declin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esulting in huge losse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first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ed practice of rural acti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village construction model in Yunnan Province. Finally,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Leixiangtian village, this article derives concrete ways of rural activation from five perspectiv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Yunnan.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活化;保护与发展;雷响田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rural activation;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Leixiangtian village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6-0283-030 引言在过去几十年传统村落大量消失,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

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

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

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传统村落非遗的活化,是指将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传统村落更具活力的重要资源,为村落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将探究传统村落非遗活化的路径。

一、保护传统村落非遗文化(1)加强非遗文化资源的采集和整理,建立全面的数据库。

(2)加强村落内部的非遗传承,将传统技艺、手工艺等传统技能在村落内部普及传承,确保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3)加强非遗文化在社会化传承过程中的保护,建立非遗文化保护机制,保证其资源不被外部掠夺,从而建立起非遗文化和社会的相互联系。

二、建设传统手工业和文化旅游建立传统手工业和文化旅游是非遗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文化,往往与手工艺和文化旅游密不可分,因此,在传统手工业和文化旅游方面进行投资和开发,可以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为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创造新的动力。

(1)建设传统手工业园区,在园区内组织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销售等相关活动,促进手工艺品的流通和传承。

(2)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旅游景点,进行非遗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等活动,为村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三、引进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和资源,往往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经济支持和技术支持。

因此,引进文化创意产业是传统村落非遗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1)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进驻,从而带动传统村落的发展。

(2)推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为村落经济创造价值。

四、整合和升级传统村落资源整合和升级传统村落资源是非遗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村落在资源整合和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非遗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从而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整合传统村落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启动对外推广。

(2)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村落的环境进行改造和升级,提升村落整体形象和环境品质,提高社会认同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以黄龙溪古镇“火龙灯舞”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以黄龙溪古镇“火龙灯舞”为例

Cii s o t u t r ld v lpme to h nt n i l u t r lh rt g r tc i n vl p rs c lu a e eo n ft e i a g b e c lu a e i e p o e to a
— —
W i “ r r: ne a c ”nnu n l, i o n a l e a l 山 f ed ; i a n l tr d n e i a go a n  ̄x w sa x mpe T l
S u HU Yn—j Z A GXa i H N i u, o—l , E X n XE Xa i H u , I i n n—seg hn
( e . E hnd n ei cnl y Cegu605 , h a Op o ,Ce uU irto T ho g , hnd 109 C i ) t fP g vsy f e o n
Ab ta t T e po e t n o n a gb e c l rl h r a e i a c tr h t i c re t u l ig a h r no s c t r , a sr c : h rtc o f i t il ut a e t s u u e t a s u rn y b i n amo iu u u e n i n u i g l l d l i o tn a t n t e poe t n o tn i l u tr l e i g n e eo me tp o es h e eo me t ii s o t c tr mp r tp r r tc o fi a gbe c u a r a ea d d v lp n rc s ,te d v lp n cvl p r u u e a i h i n l h t f o s l h s b e a e—u al o e n t n rdt n ls r n e p ruto v .As C i a R r lF r a o  ̄e o s i a e n a w k p c l frt a o ,t i o a p t a d t u s i fl e h i a i o s h o h n u a i Dr n nu ', n x e g l

传统舞龙舞狮运动现代化传承路径研究

传统舞龙舞狮运动现代化传承路径研究

年 月总第 期20179170传统舞龙舞狮运动现代化传承路径研究赵 涛,王丰兆,薛 浩(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摘 要:舞龙舞狮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传承人青黄不接、器材设施缺乏、资金不足、受众减少、民众文化认同感下降等问题。

本文对舞龙舞狮现有的传承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传统舞龙舞狮运动现代化的传承路径,旨在让传统文化回归到民众的生活,更多的人参与到舞龙舞狮运动的保护与传承之中。

关键词:传统体育;舞龙舞狮;现代化;传承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7)18-149-02投稿日期:2017-07-28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建设(编号:14TYB004);徐州工程学院课题文化保 护视域下徐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编号:XKY201620)。

作者简介:赵涛(1982—),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1 舞龙舞狮运动的研究现状舞龙舞狮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舞龙舞狮文化就有着五千年的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龙舞狮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和文化荟萃。

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将舞龙运动正式列为全国农民运动会比赛项目,至此,舞龙开始由民俗民间信仰逐渐演变为现代竞技舞龙。

2003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工程的启动,为各地舞龙舞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各地政府、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舞龙舞狮运动资料的挖掘、整理和传承。

在全国公布的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各地舞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到了所在省份体育非遗项目的20%~35%。

可见,舞龙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中国知网、硕博士论文库等数据库上检索了与舞龙舞狮相关的文章,目前,对舞龙舞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舞龙舞狮在学校开展的可行性、教学方法、开展现状、舞龙舞狮运动的开展现状等方面的研究。

活态传承:社区教育助推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以滨江西兴灯笼文化传承为例

活态传承:社区教育助推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以滨江西兴灯笼文化传承为例

新农村2022.7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的西兴灯笼是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手工艺面临失传。

为此,依托社区教育开展非遗传承系列工作,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有利于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特色品牌的培育,通过搭建社区教育与传统文化沟通的桥梁,让社区教育成为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力。

1.活态传承:社区教育非遗传承的路径创新与传统静态传承不同,依托社区教育进行活态传承,是一种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新思路、新理念。

所谓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成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将非遗传承从自在转变为自觉的过程。

从构成要素看,包括:(1)众多文化自觉的传承主体非遗文化传承离不开人的参与,传统传承仅仅依靠地方文化员及少之又少的民间传承人,难以形成非遗文化合力;活态传承则强调传承主体的多元化参与,除家族传承人、名间传承名家及场馆工作人员外,还有社区工作人员、小区居民、学生等。

(2)兼具传统与现代意义的传承客体传统非遗文化要被现代人认知、熟悉、喜爱,甚至是传承,需要将其传统核心价值特征具象与现代文明、文化载体相结合,从而不断丰富表达与传播方式,不断发展新的文化内涵。

(3)学校、社区、社会三位一体的传承场域活态传承改变传统固定、静态场馆收藏、展示的单一空间与单一功能,通过社区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社会等多场域的拓展,实现非遗文化传承的广覆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扎根发展。

2.非遗活态传承的项目化运作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理念与思路,社区学院西兴分院从2009年开始,开展了“西兴灯笼文化的活态传承”的项目创建,把西兴灯笼文化融入社区教育,以项目运作的方式系统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

(1)合建三大教学基地,开发广覆盖的传承空间一是建立居民学习体验基地,开拓社区学习阵地。

以西兴分院教室为基础,建立西兴灯笼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课程体验基地,先后投入5万多元,开辟4个功能教室,在展示陈列的同时,重点增强体验学习的功能。

承袭百年的民俗活动:神灯长龙

承袭百年的民俗活动:神灯长龙

承袭百年的民俗活动:神灯长龙【导视】舞龙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活动,根植于中华大地近千年。

每逢佳节,一条条长达百米的龙灯舞动在各个民族,各个乡村角落,为家家户户传送着福音。

就在风雨流年中,舞龙灯也成为了乡亲聚首、寄情桑梓的民间习俗。

在我县盘谷乡,跟随着当地民众,舞动起神灯长龙,感受着乡村元宵节的喜庆和热闹。

正文: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我县的各个乡镇、各个村落锣鼓喧天、彩绸飘扬,被浓厚的节日氛围紧紧包裹着,民众们自发地聚集在一块,用家乡的民俗演绎着节日的精彩,而盘谷乡的百姓也不例外。

虽然当天下着绵绵细雨,但是节日里的火热情怀融化了时节的冰冷。

群众们一早就聚在一块,为晚上二十条神灯长龙的盛大演绎做着组装准备。

盘谷乡的神灯长龙活动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

每年的正月十五,全乡十二姓、二十条神灯长龙均会舞动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为百姓传递祝福。

而这个习俗能够从古至今延续数百年,是源于人们对龙的敬畏。

【同期声】盘谷乡水尾村村民张金野:龙嘛,就是我们在中国就代表一个祥和,一个就是今天是元宵节不是?主要就是(烘托)一个气氛。

我们民间啊,大家如果能聚在一块儿就是一个和睦、和谐(的象征),把家乡这一块喜庆跟欢乐弄起来。

在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善于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而我国自古就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活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望能得到龙的庇佑,久而久之,龙也成为了我国民众所敬重的图腾。

为此,每逢春节、元宵等佳节时刻,我国各地的民众就会自发地聚集在一块,用舞龙来寄予对新年美好的希翼。

而灯又是象征着光明、喜庆,并具有添丁之意,所以古时候的盘谷人将二者巧妙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神灯长龙”。

可是,古时候由于物资匮乏,人们只能将数张板凳连接起来,代替龙的形象。

【同期声】盘谷乡水尾村村民张金野:这个是我们最原始的灯架,这个也是我前面的老人家最早。

它最早的灯啊,它这个灯座,这种灯座,这个灯座为什么发这个呢,就是放蜡烛,以前不是放蜡烛放在里面,以前我们人工加工的那种小灯笼,给他插在上面。

非遗项目“火龙灯舞”现状及保护对策

非遗项目“火龙灯舞”现状及保护对策

32撰文/彭小伟现阶段,国家已经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是在非物质物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以火龙灯舞为例,剖析其保护现状和保护对策,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

非遗项目“火龙灯舞”现状及保护对策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非常丰富而且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情趣,充分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2005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等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由此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民间老百姓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文化,它来源于民间,也应该回归于民间。

结合火龙灯舞的管理体制来讲,存在一定的管理空壳化问题。

当地古镇政府虽然已经设立了专门负责火龙灯舞管理工作的部门,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主要的负责部门是景区管理委员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这种管理体制难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同时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利用这种承包制度管理体制,是否可以实现对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保障?与此同时,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否应顺其自然,并遵循民间性特征,制定出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严格落实的前提,只有制定出有效的火龙灯舞发展的管理体系与制度,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火龙灯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作为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火龙灯舞具备非常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对火龙灯舞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为当地的发展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而在古镇旅游开发越来越快的背景下,火龙灯舞的市场价值非常显著,可以为古镇旅游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商业机会,但是我们不能够只关注到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应该关注到火龙灯舞的生存现状与保护情况。

《舞龙灯》的传承发展与保护

《舞龙灯》的传承发展与保护

《舞龙灯》的传承发展与保护作者:戴永辉来源:《艺海》2012年第10期《舞龙灯》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瑶族支系过山瑶的民间舞蹈之一,流传在本县过山瑶民族聚居的村寨。

它在连山瑶区里得到瑶民们的喜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与地域性等艺术特色,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艺术品位及影响力。

因此,《舞龙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继承发展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战略意义。

一、在传承和保护中,要了解舞龙灯的历史渊源据瑶区老人赵广富讲述:当时的国家里有一个这样的能人,他可以潜下水底七天七夜都没事。

当时,因为发洪水,皇帝叫手下把这个能人传来,让他下水坝底把闸门打开。

虽然闸门打开了,上水源的一切都保住了,但那位能人却不见上来,原来在开闸门的时候因为水流过急,把他给冲走并夺去了他的生命。

在此之后,民间所种下的农作物都没有收成,鼠类、虫类泛滥成灾,农民受饥荒,仓库无储粮。

最后请来法师做法,才得知是水底的水怪上到了人界忧乱民间,破坏生产的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下旨让法师做法封那位死去的能人为水龙王,掌管水域,并在每年的大年初二开始,由法师邀请他上到人间游玩,一直玩乐到大年十五才将水龙王送回他的龙宫。

从此以后,民间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

为了记住这位无名英雄,民间开始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十五举办舞龙灯表演,以保民间年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人人过上太平的生活。

在传承和保护中,必须知道《舞龙灯》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的传承。

二、在传承发展和保护中,应注重其艺术特色与艺术品位《舞龙灯》是瑶族先民为了纪念一个瑶族英雄人物而编导的一个舞蹈,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口头性、地域性和观赏性。

(一)民族性。

《舞龙灯》这一民间舞蹈承载了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延伸着祖先的记忆,是其民族的标志,也是研究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得的参考物。

是瑶族过山瑶特有的民族艺术奇葩。

(二)民间性。

《舞龙灯》主要流传于当地的瑶族聚居地,是根据古代的一段历史传说演变而来。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彭坊刻纸龙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它是将手工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表现手法多彩多姿,颇具观赏性和审美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彭坊刻纸龙灯的传承和发展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现状1.1 制作技艺逐渐失传彭坊刻纸龙灯的制作技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但是,由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而且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不断下降,导致现在掌握彭坊刻纸龙灯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尤其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乡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嫁接于现代文化的知识和观念,又被现代文化所包围,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经非常困难。

这使得彭坊刻纸龙灯的制作技艺逐渐失传,人才储备不足,形成了严峻的传承危机。

1.2 观赏群体缩小彭坊刻纸龙灯的观赏对象主要是年长者和外来游客,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观赏群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部分青少年和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较低,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很少,他们的文化消费偏向现代化和流行化,这导致彭坊刻纸龙灯的观赏群体正在减少。

而且,由于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对于全国游客,尤其对于外国游客,除了景区和文化经验的集中介绍外,了解彭坊历史和文化的途径实在有限。

1.3 产品开发滞缓彭坊刻纸龙灯的产品类型单一,种类繁多、画面布局相近,差异化不够明显,而且市场开发滞缓,导致产品销量不稳定,包括市面上同类竞品也没有对彭坊刻纸龙灯的产业化和市场营销有所帮助。

二、发展2.1 利用互联网推广当前,互联网+成为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推广彭坊刻纸龙灯的文化与产业,将成为开创其发展新局面的重要途径。

通过传播网络,拍摄有关彭坊刻纸龙灯的纪录片、照片和音频,甚至直播等方式,为更多的人传递彭坊的历史和文化,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彭坊刻纸龙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著称于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彭坊刻纸龙灯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应对措施。

彭坊刻纸龙灯现状表现为传承人口减少。

随着时代的演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其他的职业,导致该技艺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传承人面临的问题是年龄较大,大部分已经或即将步入退休年龄,无法持续地进行技艺的传授。

这导致了传统的刻纸龙灯技艺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影响彭坊刻纸龙灯发展的原因之一。

现代人更加注重实用性和便利性,对于传统的手工艺品缺乏兴趣。

刻纸龙灯在现代社会中的需求相对较小,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不高,导致了传统技艺的边缘化。

尽管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彭坊刻纸龙灯的传承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希望和前景。

一方面,政府的支持和关注是非遗传承的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激励,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刻纸龙灯的传承工作中。

科技的发展也为刻纸龙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可以将刻纸龙灯的艺术形式和技艺传播给更多的人群。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市场需求,促进刻纸龙灯的发展。

刻纸龙灯的文化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向公众传授刻纸龙灯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增加公众对刻纸龙灯的认知和理解。

可以将刻纸龙灯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培养更多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刻纸龙灯的发展还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努力和创新。

传承人可以结合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元素,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的作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传承人还可以与其他相关行业合作,开展联合创作和跨界合作,拓展刻纸龙灯的应用领域,使其走出传统的制作技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非遗文化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而在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彭坊刻纸龙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在现今社会,随着文化多样性的倡导,彭坊刻纸龙灯的传播也日益受到重视。

彭坊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是中国彩灯之乡,也是中国刻纸之乡。

彭坊刻纸龙灯作为彭坊的传统工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结合了刻纸和灯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刻纸龙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而闻名,被称为“东方艺术明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成为了非遗文化的一部分。

彭坊刻纸龙灯是以红纸为主要材料,经过特殊的制作工艺刻、剪、凿、雕、漆成为精致的艺术品。

其形态多样,有龙、凤、鸟、兽等各种造型,艺术效果独特而又绚丽多彩。

而且,彭坊刻纸龙灯也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是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它在中国新年、元宵节、灯节等节日中都有着重要的表演与装饰作用,成为了人们喜庆、祈福、祈愿的象征。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彭坊刻纸龙灯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也日益凸显。

由于生产工艺的复杂和制作成本较高,这使得刻纸龙灯的生产难以为继。

刻纸龙灯传承人才的流失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刻纸龙灯的发展。

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而新一代年轻人的兴趣却多偏向于现代生活方式,这就使得刻纸龙灯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些困境,彭坊刻纸龙灯的传承者和爱好者们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刻纸龙灯的传播与发展。

一方面,他们加强了对刻纸龙灯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保护。

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对刻纸龙灯的历史、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积极寻找并记录下老一辈传统工艺人的技艺心得。

他们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开发出更加实用、精致的刻纸龙灯产品,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喜欢。

通过互联网、电商等新兴媒体平台,将刻纸龙灯推广给更多的人群。

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典型案例

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典型案例

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典型案例一、背景介绍乡村文化遗产是指在乡村地区流传并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包括古建筑、传统工艺、乡土风情、民俗民情等。

乡村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是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

然而,由于近年来农村人口外流、村庄凋敝等原因,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和开发,成为了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乡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意义1. 传承民族文化。

乡村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载体,活化利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

2.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通过活化利用乡村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带动当地旅游、餐饮等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经济水平。

3. 增加农民收入。

活化利用乡村文化遗产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状况。

4. 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可以改善乡村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典型案例介绍1. 河北省某古村落的文化活化利用该古村落位于河北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传统工艺等乡村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对古村落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引入了民宿、手工艺品制作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当地政府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传统庙会、民间歌舞表演等,进一步提升了古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四川某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该乡村位于四川省,拥有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川剧、蜀绣、竹编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积极引入民间艺人和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

通过举办培训班、展览会以及进行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该乡村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并推动了当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 江苏某古镇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该古镇位于江苏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

非遗文化传播下彭坊刻纸龙灯的现状与发展彭坊刻纸龙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源自四川成都彭县彭家镇彭坊村。

刻纸龙灯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和世界上享有盛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彭坊刻纸龙灯也面临着一些现状和发展的问题。

彭坊刻纸龙灯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技艺传承的困境。

刻纸龙灯制作涉及细致的雕刻、纸张的处理等复杂工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

由于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和年轻人对非遗技艺的兴趣减少,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很大的困难。

大多数刻纸龙灯制作人都是老一辈的手艺人,年龄逐渐增长,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彭坊刻纸龙灯的市场需求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对传统的文化形式的兴趣减少,对刻纸龙灯的需求也逐渐减少。

由于刻纸龙灯制作时间长、工艺复杂,价格也相对较高,限制了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刻纸龙灯的市场需求面临一定的压力。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彭坊刻纸龙灯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的迹象。

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刻纸龙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非遗保护的推动力度,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为刻纸龙灯的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

非遗保护工作也引起了社会大众对刻纸龙灯的关注,增加了市场需求。

刻纸龙灯的创新和传承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方面,一些刻纸龙灯制作人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推出了一些新颖独特的作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一些文化传媒机构和商家通过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形式,宣传刻纸龙灯的价值和魅力,为刻纸龙灯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平台。

彭坊刻纸龙灯的国际传播也有一定的潜力。

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日益受到关注,刻纸龙灯作为中国非遗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性,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通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展览等形式,可以将刻纸龙灯推广到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为其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文化认同语境下舞龙运动的传承与保护——以黄龙溪“火龙灯舞”为例

文化认同语境下舞龙运动的传承与保护——以黄龙溪“火龙灯舞”为例

武术研究2017年7月第2卷 第7期文化认同语境下舞龙运动的传承与保护——以黄龙溪“火龙灯舞”为例赵洋洋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13摘 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丰富表现形式与内涵,舞龙运动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独特的一项民俗体育活动,而“火龙灯舞”是各种舞龙运动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

通过对“火龙灯舞”的传承和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火龙灯舞”这项民俗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人员流动性较大,原有的特色性逐渐消失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其传承和保护力度不断下降;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全球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火龙灯舞”传承与保护的当务之急。

文章以黄龙溪“火龙灯舞”为例,站在文化认同的角度去研究舞龙运动的传承与保护,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了解认识舞龙运动文化这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使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从而促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蓬勃发展。

关键词:文化认同 “火龙灯舞” 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7—0107—041 龙与龙文化的起源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均以自己为龙的传人而自豪。

龙,在很多的地方代表着祥瑞和神圣,舞龙更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龙,不仅是中华民族中的幻想之物,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也存在这种并不存在的吉祥物。

在中国人的心中,龙是神圣的,崇奉龙并且舞龙。

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也是数不胜数,龙艺术形象的发展是极其漫长的,中国人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审美观点去创造龙的艺术形象,所以创造出来的龙也是千姿百态。

但基本的定性均按照“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虾或虎、项似蛇、腹似蜃、耳似牛为定型定化的标志”。

[1]“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缅甸等国家也存在着与中国类似的龙文化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的传承研究——以来凤县大岩板村地龙灯活动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的传承研究——以来凤县大岩板村地龙灯活动为例

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folk custom spor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 take the dragon lantern activity of Dayanban village in Laif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作者: 刘鑫[1];翁成涛[2]
作者机构: [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2]荆州实验中学,湖北荆州434020
出版物刊名: 辽宁体育科技
页码: 94-9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体育;地龙灯;传承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龙灯”的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性及传承危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岩板地龙灯活动体现出综合性、独特性、活态性、生活性的特征;地龙灯在传承过程中存在政府保护力度不够、后备人才匮乏、经费短缺、地龙灯非物质文化“自觉”缺失等问题。

建议:应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龙灯与民俗生态旅游的结合、提高村民的自觉保护意识。

农村地区民俗类非遗项目保护的思考-石臼湖周边舞龙活动调研报告

农村地区民俗类非遗项目保护的思考-石臼湖周边舞龙活动调研报告

农村地区民俗类非遗项目保护的思考石臼湖周边舞龙活动调研报告石臼湖由古丹阳湖分化而成,物产丰富,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美誉。

新年来临时,人们在湖滩上载歌载舞、龙舞盘旋,以降魔驱妖,祈求风调雨顺、人口平安,成为石臼湖周边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

石臼湖周边地区舞的龙,又称“板龙”“抬龙”,以大著称,需要多人抬舞。

一般扎制的龙头长3米左右、宽1.5米左右。

龙身虽为竹扎布蒙,但其龙头、龙身、龙尾下均有木板托置,头身尾连接有转环孔装置提把,灵活却也沉重,每节龙身需4~6人更替抬舞。

每节龙身长约2米,直径在0.8米左右,舞龙时龙身因人数而定30~40节不等。

同散落在石臼湖周边的其他村落一样,小花村村民也有着龙王爷崇拜。

赶上丰收喜庆的年头,村子里会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举办舞龙会,以答谢龙王爷对村子的眷顾。

舞龙会整个仪式由祭拜龙神、请龙神、接龙神、舞龙灯、送龙神等部分组成。

这些仪式的完成主要由村里的老人会负责。

(老人会是村上60岁以上老年人的集会,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申请加入,负责老人会运转的几名干事由老年人票选产生。

老人会在传承农村民俗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舞龙活动的仪式从大龙的起草开始到大龙落草止,舞龙会整个仪式由祭拜龙神、请龙神、接龙神、舞龙灯、送龙神等部分组成。

这些仪式的完成主要由村里的老人会负责。

1.筹备工作头年的腊月初,村里的老人会组织成员开会对正月里要不要举办[来自]舞龙会进行讨论,讨论通过了就通告村委会,张贴出要举办舞龙会的大字报,在村里征集舞龙队员。

舞龙队员必须是壮劳力才行,腊月里提前通知到,方便村民们正月里的出行安排。

腊月里还要扎制大龙、采买队员服装等,时间上也是满打满算。

等一切准备妥当了,就开始过年了,紧接着正月初一的大日子就到了。

正月初一祭拜龙神、请龙神。

参与舞龙的所有人员到龙王庙给龙王爷牌位磕头,行大龙开光仪式,只有在龙王庙开了光的大龙才有龙神附身才可以舞龙。

大龙开光以后,就可以为大龙挂红,由龙灯会的主事为龙头挂上一尺红布,即为挂红。

传承本土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

传承本土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

传承与发展-一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支塘滚灯进青莲小学”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智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充满生机的综合课程。

在艺术课程的实施中,必须促进学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基本艺术能力的发展。

各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师资、教学条件、社会资源、民族特色等实际情况在教学实施中有所侧重。

艺术教学必须体现鲜明的人文特色。

”因此,学校少年宫的舞蹈活动课就成为保存、继承和发扬传统滚灯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所在的学校一贯重视本土滚灯艺术资源在舞蹈教学中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为了落实支塘滚灯艺术资源走进舞蹈课堂,我进行了《小滚灯校本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的研究。

一.支塘滚灯进舞蹈课堂的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一)研究背景青莲小学地处常熟东南边境的支塘镇,植根于支塘这片沃土的滚灯,是一种带有杂耍性质的传统舞蹈,也是一门古老的民间绝技。

过去,支塘滚灯在常熟、昆山、太仓的交界处比较盛行。

支塘滚灯起源于明代,相传为抗倭大将戚继光所创。

滚灯,玩耍起来热闹而又精彩, 表演娱乐性很强。

每年的正月、二月,是农闲时节,民间常有庙会、灯会、夜会等活动,观者如云,常常堵塞通道。

组织者就请滚灯来开道,既有艺术观赏性,又能解决人流阻塞的实际问题。

平常没有庙会等节庆活动时,一些滚灯艺人便会在晒麦场等开阔地方锻炼、表演,吸引当地群众参与其中,既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又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

2015年支塘滚灯成功申报了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学校的顾卫强老师也成为了支塘滚灯的传承人。

(二)现状分析支塘滚灯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随着农耕文化逐步弱化,支塘滚灯也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濒临失传。

这项民间技艺已经断档了近六十年,是好不容易抢救出来的非遗项目。

郁新作为支塘镇文化站站长,也是偶然了解到支塘滚灯的,凭着多年工作直觉,觉得这是一个地方文化瑰宝。

2006年,他开始尝试着挖掘这已经埋藏数十年的滚灯表演。

非遗视野下板龙舞的现状与传承——以河上龙灯胜会为例

非遗视野下板龙舞的现状与传承——以河上龙灯胜会为例

非遗视野下板龙舞的现状与传承——以河上龙灯胜会为例李丰意【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上龙灯胜会精髓的板龙舞,并未因此而备受瞩目.河上板龙舞源远流长,从制作到呈现都形成独特风格,并随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变革,但其保护与传承仍面临存续状况不容乐观、传承发展空间局限等问题.只有采取"多渠道地保存、多层面地发展"的策略,才是最有利也是最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发展之路.【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5)004【总页数】7页(P136-142)【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板龙舞;龙灯胜会;保护;传承【作者】李丰意【作者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1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70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1]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在人类历史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我国于2004年12月加入《公约》。

2005年3月、2005年6月相继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自此,举国上下都如火如荼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篇名搜索2005年以前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第一篇研究成果出现的1997年至2004年仅有116篇,而从2005年(仅2005年一年就达到250篇)至2017年(截至2017年3月29日)共计15355篇。

全国各地亦投入到非遗的保护和名录的申报工作中来,形成“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利用路径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利用路径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利用路径
孙佳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7)3
【摘要】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利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本方针的重要实践,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传统村落非遗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推进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传统村落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强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下,应遵循以人为本、合理利用、基质本真、生活适应等原则,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特色文化产业”“非遗+数字技术”等模式,探索非遗创新利用融入传统村落社区发展的多种路径,通过文化传承、创意赋能、文化生态与产业形态的整体复兴,实现传统村落文脉活化与内生发展。

【总页数】10页(P21-30)
【作者】孙佳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创建文化生态环境,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以中国传统村落砚山铺
为例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路径及发展策略——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4.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例5.传统工艺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以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云鹏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16675/14-1065/f.2019.11.028
传统村落非遗活化路径探究
□师建红,邵秀英,邬超
摘要:以山西省非遗“移穰龙灯舞”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法,分析了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了具
体方案,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移穰龙灯舞”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移穰龙灯舞”;活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1-0057-01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以“移穰龙灯舞”为例
1“移穰龙灯舞”概况移穰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素有文化名村之誉。

“移穰龙灯舞”是当地独有的传统民俗,于清代道光年间引进,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1987年被收录于《山西民间文化艺术舞蹈集成》卷中,2017年入围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移穰龙灯舞”传承性强、参与性广、艺术性和观赏性强。

舞龙、花纸被纳入当地小学校本课程,村中男女老少都会舞龙,龙体、龙灯、花纸等灯具均为移穰村村民自发参与、共同制作。

舞龙时配置鼓乐、号角、炮竹、花纸、灯饰,集舞蹈、音乐、体育为一体,令观看者赞不绝口。

移穰村元宵节期间龙灯舞表演的习俗自清道光年间一直沿袭至今,形成了村民广泛参与和非遗内容文本
化、数字化等特点。

龙灯舞传承人李成聚也在积极宣传、教授村民舞龙技巧,编撰有关“移穰龙灯舞”阵法与鼓点的书籍,作为文本资料参考、留存。

“非遗进学校”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移穰示范小学于2008年编辑完成了系列校本教程《移穰龙灯舞》,于2010年立项“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省级子课题。

教程中包含详细的文字解说、形象的动作图片、生动的演出视频和传承人的口述录音,为龙灯舞的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成为山西省非遗项目传承校内初教育、校外再教育的一种特色方式与路径。

2“移穰龙灯舞”活化面临的问题第一,政府政策保护不力,民众活化意识不足。

政府部门“重申报、轻落实”,申遗成功后,相关文化部门并未追踪监督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

村民对非遗保护缺乏足够认识,传承意识淡薄。

调研时发现,“移穰龙灯舞”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时,只有个别村民知情并参与;申遗成功后,虽有村民知道龙灯舞是非物质遗产,但仍不知该如何更好地活化和
传承。

第二,传承经费不足,舞龙队伍后继乏人。

龙灯舞中的龙灯是专业人员将牛油和石蜡分别经过特殊熬制,再用棉花和芦苇杆缠绕而成的灯芯经反复蘸捻形成,灯体耐燃、风吹不灭、摇摆不断。

但制作材料稀缺、消耗量大且重复利用率低。

除此之外,龙身及其他道
具的制作等各项费用均由社会团体和村民自愿捐款,传承经费严重不足。

第三,龙灯舞表演至少需要30人参加才能进行演练。

近年来,移穰村村民大量外出务工,村中没有足够的年轻人进行训练、表演,给龙灯舞的保护传承带来很大的困难。

如今“移穰龙灯舞”的第六代传承人年
事已高,但是村中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继承。

3“移穰龙灯舞”活化路径
首先,加强文化认同感,提高群众参与度。

“移穰龙灯舞”是一项高雅、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


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村民们应该对其提高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有从心理上真正认同,才能自觉自发地保护、传承。

其次,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意识,多元参与破解经费瓶颈。

政府主导用分红或入股的方式引进外资,既保持其原真性,又创造了活化利用的条件[2]。

此外,完善保护投入机制,对龙灯舞保护传承作出贡献的人给予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

再次,加大宣传力度,打造非遗文化旅游区。

与旅
行社、媒体合作,吸引有文化需求的群体前来参观体
验;与打铁花、染花纸等周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走组合营销之路,打造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区。

最后,以全域旅游理念,创建全村“龙文化”氛围。

实施村落“三化”工程,整治村落环境和桃河环境;将“龙文化”融入村落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凤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邵秀英,耿娜娜.山西古村落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调查思考/57·
·
C M Y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