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盐田儿女》“乡土想象”的特殊性
沈从文——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沈从文以独特的文风和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创作了大量优秀 的小说、散文和随笔。
学术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比较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曾参与中国历史博物 馆和北京历史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工作。
文化事业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名大学。
沈从文的晚年生活与影响
沈从文的哲学思考及其影响
生命哲学
沈从文通过文学作品探讨生命的价值和 意义,他的作品常常触及人类存在的本 质问题。
VS
对后世的影响
沈从文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哲学为后来的作家提 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灵感。
04 沈从文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现代 文学的内涵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 察力,为现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篇章。
代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巅 峰
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 的复杂性,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沈从文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促进了当代文学的多元化
沈从文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激 发了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自然与生命的融合
沈从文在作品中表达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和融合,他的作品常常以乡村为背景,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沈从文的乡土情结与人文关怀
对乡土的眷恋
沈从文对乡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
人文关怀
沈从文的作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残酷,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关怀。
要点二
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灵感
他的作品所描绘的乡村生活和人性冲突为后来的文学 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
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乡土情怀是指作家对乡村土地、风俗民情以及人们在农村中生活和生命真实状态的热爱和忧虑之情。
在文学创作中,乡土情怀经常成为作家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对乡村社会的关注以及对现代社会变迁的思考的重要主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探讨乡土情怀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一部富有乡土情怀的巨作。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贾府和林家等豪门世家的荣衰兴衰,展现了草木皆兵、人情淡薄的封建社会。
作者曹雪芹以对家族荣辱的关注,表达了对传统乡土价值的思考。
作品中的乡土情怀主要体现在对贾府和后花园的描绘上。
通过对大观园的精细描摹,作者展现了对家园的美好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同时,小说中充满了对乡土生活的细节描写,如村舍、田园景色、农事劳作等,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乡土情感。
红楼梦中的乡土情怀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封建社会是以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因此对农村社会的描写自然成为作家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
著名作家鲁迅在《呐喊》中描绘了农民的困境和命运,展现了对农村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他通过揭示农村中的剥削和压迫,响应了时代呼唤社会改革的声音。
乡土情怀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表现为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和关爱,他试图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对农民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乡土情怀也不仅仅在中国文学中有所体现,外国文学中也有许多优秀作品关注乡村生活。
美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雾都孤儿》就是其中之一。
小说以英国乡村为背景,通过描写贫苦的孤儿奥利弗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乡村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哈代以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的贫困和不平等的愤怒。
他通过呈现乡村环境中的犯罪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批判了社会不公和道德颓废。
这种乡土情怀在文学作品中催人深思,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乡土情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时是对天地万物的热爱,有时是对传统文化的怀念,有时是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然而,无论乡土情怀是怎样表达,它都表明了作家对家乡土地、乡村文化和乡亲们生活状况的情感关系。
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
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一、“横的地域感”——地理乡愁情结(一)对大陆山川风物的讴歌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一个乡土社会,“土地”对中国古老的劳动人民而言不仅意味着钱财和食物的来源,更是意味着一种生命于精神和心灵的共同寄托。
那片土地是他们依靠终身的财富,也是他们习惯与依赖的心灵归宿,因而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便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
而对于余光中而言,“大陆”那片土地早已不是地球表面上一片地理空间形态那么简单,它是纵横了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更是贯穿了所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的长河,亦是维系中华民族之根、民族之魂的重要纽带,因为那片土地上有着千年的风霜雨露和文化传统。
“对于诗人而言,土地不仅是休养生息之所,更是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特质,具有心理治疗的超凡能力。
”[1]余光中告别大陆来到台湾、香港甚至是国外,这种地理空间上的差异构成了他的地理乡愁情结,这种情结在他的乡愁诗中亦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主要是通过对大陆山川风物的讴歌体现出来。
余光中对于祖国土地的回忆和爱恋,对那片他曾生长并给予他生命和滋养的地方的怀念及赞扬,是深刻而入微的,那些奔腾流淌的大河,摇曳生姿的树木,百转千肠的小巷,都宛若一股温热的血液流淌入他刻苦相思的心中,传递给他在回忆故土感伤哀愁时一丝柔软而甜蜜的情怀。
对大陆山川风物的讴歌,散落于余光中的乡愁诗中。
如他的《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2]滚滚长江水源源不断,孕育了多少纵横交错的富饶土地,孕育了多少华夏文明传承千年的亘古文化,奔腾的江涛流淌过祖国的土地,激荡着游子心中的思乡情结和爱国情怀。
冷峻深情系乡民静穆诗意萦乡梦——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
题材谱写的一 曲曲人性美的颂歌 , 展示 出与都市社会迥异 的 人生图景 , 肯定文化传统 中的美好 。于是 乡村世界呈现 出两
方面的意义 : 一是它 的愚 昧、 麻木 、 自欺欺人 , 二是它的纯朴 、 恬静 、 自然 的状态。 也正 因为如此 , 鲁迅 的乡土小说总是饱含
着理 I 生的 批 判 , 沈 从 文 的 乡土 小 说 则 被 看 成 一 首 诗 意 盎 然 的 田园 牧 歌 。 鲁 迅 再 现 现 实 的 黑 暗惨 烈 、 人性 的泯 灭 , 以 引起 疗
鲁迅 曾经说过 , 乡土小说 是一些 “ 侨寓在 外而写 自己的
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 。 鲁迅 的小说 , 是“ 五 四” 以来 中华 民族伟 大觉醒 的呐喊 , 它真正深刻地感受着时代 的脉搏 , 尤其是乡土小说 。因为在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 , 鲁迅 是最早站在农 民立场上 , 把他们放
(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 重庆 永川 4 0 2 1 6 0 )
摘
要: 鲁迅和沈从文同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乡土小说 大家, 在 乡土小说创作 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开
中国乡土小说之先 河, 沈从 文则开拓 了现代 乡土小说创作的新领域 。从“ 未庄 ” 千疮 百孔的丑陋 , 到“ 湘西” 人性化的美 好, 无论是文化批判与启蒙主题 , 还是人性 关照与诗意审美, 鲁迅 与沈从文都形成 了完全不 同的精神脉络。 从 鲁迅与沈 从文的 乡土小说 的文学理想、 审美 意蕴 、 艺术表 达、 语 言风格四个方面的比较 中窥见鲁迅 主“ 理” , 沈从 文主“ 情” ; 鲁迅 重写 实, 沈从文重写意 ; 鲁迅立足于现 实主 义, 沈从 文立足于浪漫主义的迥异创作 风格 , 并从 中比较 出在对中国问题的 体验 认识上, 鲁迅与沈从 文以属 于 自己的独特视 角透视 乡土 中国, 解读 乡土文化。他们 走的路 虽然不 同, 但 爱 国之心 、 忧 国之情 同出一脉 , “ 改造 国民性” 与“ 重塑民族品格” 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 词 : 乡土小说; 文 学理想 ; 审美意蕴 ; 艺术表达; 语言风格 中图分类号: I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1 2 — 0 2 6 4 — 0 5
现代文学习题
1.象征诗派:是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都是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2.前期新月诗派:领导文学潮流的代表诗人是闻一多3.《尝试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集。
体裁特点 :①以白话入诗。
②句式不限长短。
③声调不拘平仄。
④用韵自由。
诗歌的内容:①反封建——《礼》、《威权》②反军阀——《你莫忘记》③倡自由——《鸽子》、《老鸦》④尚进取——《上山》⑤人道精神——《人力车夫》。
《尝试集》的文学史意义:①展示了白话新诗从传统中蜕变和新生的艰难历程。
②既提供了白话新诗的最初形态,也表达了相应的诗歌观念。
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说理性强,缺乏诗情和想象力,诗味不足。
4.纯诗: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影响了后期创造社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的“纯诗”创作。
“纯诗”概念的提出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文中批驳了胡诗提出的“作诗如作文”,要求“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创作“纯粹的诗歌”。
他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①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诗作领域”,诗是“内生命的反射”,“内生活真实的象征”。
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强调诗要“暗示”和“朦胧”。
5.闻一多是前期新月诗派“领导文学潮流”的代表诗人。
6.被鲁迅誉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是冯至。
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是诗人胡适的《尝试集》。
8.以“三美”理论分析闻一多《死水》一诗的艺术特点。
①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死水》句与句、行与行、节与节之间都是对称的,像“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②绘画美——指“词藻”的运用能给人以视觉鲜明的色彩感,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死水的色彩感给人很鲜明,表现出一种荒凉之感。
新时期散文的发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时期散文的发展篇一:新时期散文新时期散文第三章第三章新时期的散文第一节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第二节巴金挽悼散文第三节余秋雨文化散文第四节全方位的报告文学第一节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一、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审美特征二、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发展阶段三、新时期以来散文表现形态一、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审美特征1.个性意识复归,抒情意味增强2.闲适散文和世俗化散文的倾向3.表现了一种理想色彩和深度追求4.大散文观念拓展了散文创作领域5.美文的提出,恢复、强化了散文本体特征6.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消费意识增强二、散文创作发展阶段第一阶段(79――85),散文由恢复到沉稳发展怀逝者,寄哀思,控诉“四人帮”,反思历史,传达感情的本真,掀起了挽悼散文的高潮。
第二阶段(85――89),散文朝本体精神回归1.叙事记人散文小说化2.写景状物的散文追求主题的多义、含蓄与朦胧3.以人文观点审视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的大散文出现了1.挽悼散文:粉碎“四人帮”后,起开了人们心灵的窗扉,许多作家以顿挫的笔触,缅怀老一代革命家、十年期间被迫害致死的优秀人物,把对历史的记忆与反思结合起来,明辨是非,伸张正义,阐扬真理,具有高亢、苍凉的旋律,这样的散文叫挽悼散文,他的大量出现,开辟了新时期散文创作的闸门。
代表作有:巴金《怀念萧珊》、《忆胡风》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丁宁《幽燕诗魂》三、散文表现形态(一)2.回忆反思散文大量出现,通过回顾探寻悲剧产生的原因,表现信念、人性、价值规范。
代表作:丁玲《牛栅小品》、杨绛《干校六记》巴金《随想录》、陈白尘《云梦断忆》3.传记文学成为热点:如《元帅外交家》《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4.杂文恢复生机:孙犁《云斋琐谈》、黄秋耘《国家不幸诗人幸》廖沫沙《回到马克思主义》、黄裳《谈焚书》邵燕祥《蜜和刺》、《黄昏随笔》三、散文表现形态(二)三、散文表现形态(三)5.报告文学全方位发展,成为一支奇葩徐迟《歌德巴赫猜想》《在湍急的河流中》钱刚《唐山大地震》戴厚春《百万大裁军》张天来《划破夜幕的陨星》何建明《中国高考作弊报告》《落泪是金》《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赵瑜《中国要害》《但悲不见九州同》《强国梦――当代中国体育的误区》《第二国策》《太行山断裂》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兴起学者散文:是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现象,他们多出自学者、教授、专家之手,以对历史的反思和生活本体意义的探索为主要内容,以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抒写自己对历史、人生的反思和感悟,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其中融会了学者的理想、哲理的体悟和人文关怀,以智性的幽默平衡情感因素,将生动的个性与学理知识渗透,使之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民间及延伸空间在中国电影中的情绪表达
民间及延伸空间在中国电影中的情绪表达作者:杨文秀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2期摘要基于城市、乡土空间表象及其意义所指的不确定性,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乡土或城市都不足以独自表达中国遭遇现代性的体验。
与此相关,近期的中国电影普遍以尘世关切的民间视野,表达转型时期独特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民间情绪表达转型中国电影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影像世界,关于城市或乡土的空间表象及其意义所指并不总那么明确。
乡土或城市都不足以独自表达中国遭遇现代性的体验,那么在民间层面所呈现的情感体验与空间差异反而更能显现时间与历史的绵延性。
在近期的电影创作中,包括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杨亚洲的《泥鳅也是鱼》以及哈斯朝鲁的《剃头匠》,普遍从尘世关切的平民视角出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疑惑和伤感,这也成为转型社会复杂性与艰难性的最佳情绪表达。
面对行将消失的一种文化或者生活方式。
创作者用镜头“雕刻时光”,从而使民间及其延伸空间中的风物想象性地实现了与时间抗衡的神话。
在一期访谈节目中,贾樟柯称“抢时间拍摄跟消失的城市赛跑”。
之所以将影片定位于“寻找”,很大程度上基于那些逐渐失落的东西,包括古老的县城、淹没在水下的古迹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和事。
与烟、酒、糖、茶四个物质的标题结构形成对照的,既有被淘汰的计划经济,也有被遗弃的文化生态。
遗忘通过不断变化的水位线数字得到证明,最令人心悸的场景则定格在废墟墙壁上的奖状、涂鸦、照片上,作为存在的表征,它们代表民间立场的日常生活和市民生活,穿着古怪隔离服的工作人员对这个空间消毒,意味着这些生活的静物不但被遗忘,甚至被销毁。
这种被遗忘的焦虑同样体现在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中。
一家外国媒体评价王全安展示了一些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快要消失的东西:蒙古牧羊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
在这片草原消失之前,王全安通过强调一个女人的生存压力来纪录严酷的生态环境。
虽然从剧情上来看,图雅“嫁夫养夫”的荒诞行为严重违背了文明社会的伦理秩序,但某种程度上,图雅连同她所在的空间——退化的草原一起。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牡丹江二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⒉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史是一门年轻的学问。
中国第一本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戏曲史著作是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出版于1915年。
《宋元戏曲史》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论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论将元代的戏曲剧本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等并称。
若在这一系列中再加上明清小说,就完整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一脉相承的进化史。
但是,悉心琢磨一下这些文学体裁在各自时代中其创作者的身份和创作目的,以及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总体数量,我们就会发现,用这样线性的进化论文学史观,把作为通俗文化的戏曲作品与属于精英文化的经典文学体裁和作品相提并论,是有问题的。
王国维所赞赏的元曲,是经过了几百年的自然存毁和文人汰选而被经典化的戏曲文学作品,与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共同进入了知识分子的阅读史。
但戏曲从来就不是为阅读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
戏曲创作本身是娱乐市场上的生产活动,为商业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务。
在与戏曲相关的全部活动中,戏班的组织,演员的培养,演出实践的安排、管理、宣传,观众的接受与反应等等,每一个元素的重要性都不亚于戏曲的文学创作本身﹔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戏曲文学之外的元素才构成了戏曲之所以成为戏曲的本质特征。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将戏曲史纳入正统文学进化史,侧重文学曲词,关注经典作家作品,这种观念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戏曲史的主流研究思路。
《饥饿的女儿》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V0 1 . 3 6 No . 1 2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Su i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2 01 6年 1 2月
D ec.201 6
《 饥饿 的女儿》 的文学地理学解读
孟 雯
重庆南岸是饥饿的女儿的创作背景也是虹影出生成长的环境这一地理背景影像一直根植于作者的大脑之中又以地理空间的形式存在于作者的创作之中在这里地理环境已经不是单纯的物象存在它已成为虹影感情的寄托没有这方水土便孕育不出如此出彩的小说而这本小说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熠熠生辉故乡的地理环境对其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母都是 江上的苦力 者, 《 饥 饿的女J l 2 是 她的 一部自 传小说。
一
特臭味……在各色意味中生活 , 脚踢着臭物穿行。” m 这里
是作家虹影出 生、 成长的 土地, 也是小说《 饥饿的女J l 3 发生
、
虹影 与重 庆南 岸“ 贫 民窟 ”
的现实场域。 小说开篇就以开放式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小说的 灰冷情调。 ( 二) 重庆南岸地理环境对虹影及其创作的影响。“ 作家
不仅是物质空间, 也是作者的精神建构。这部小说是虹影移 中不断出现河流的一个原因。 她在江河之中 建构她的文学王 民英国后写成的, 所以小说中南岸是虹影小时候的记忆与想 国, 在虹影的笔下, 河流两岸对立并置得到了特别强化, 在这 也加深了虹影对苦难的认识。 象, 是 其精神加工的 产物, 它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 存在, 也是 种书写中, 长江对于虹影和她的母亲来说是希望, 而这种希望又是 小说结构的必要存在。
( 一) 重庆南岸的 地理环境。 重庆南岸区 地处川东平行岭
读《盐田儿女》有感
读《盐田儿女》有感
读《盐田儿女》有感
翻开书一股湿湿咸咸的味道随风飘来究竟是汗水是泪水亦或是那盐田的味儿一切似乎就在身旁随著台语方言的带领下我的心湖荡起一圈圈深深的涟漪.
盐田儿女是联合报小说奖长篇小说的得奖力作内容描写了台南沿海一处盐田村落的感人故事包括男女之爱亲情之爱及土地之爱除了写男女爱情亲情对乡土风情及社会的变迁也有深刻的著墨可以说是一本相当生活化的小说作品.
其中最令我动容的莫过於书中女主角明月和男主角大方那恒久不变的爱.
书中女主角明月是一位具有责任心不愿命运受摆布的女子她的能干在她母亲的眼中是多麼的得来不易为了将他留在身边竟自私的以「分担家务」为藉口为她招赘了一个外表看似忠厚老实本性却嗜赌浪荡的夫婿—庆生这天大的错误却将明月原本美好的姻缘拆散了年轻的明月又何尝没有梦想和她的青梅竹马大方厮守一辈子呢在传统道德和家族观念的枷锁下明月和大方渐行渐远虽然两人无法在一起随著时间流逝两人的爱却是长长久久的在偶然的机会下才又再度燃起.
书中对人物的描写可说是相当生动鲜明的对故事情节伏笔前后的连结更是相当成功在台语的带领下更能深刻体会到故事情节的发展彷佛就像在读者身旁发生似的有切身体验的感觉.其中又以明月那
坚强的个性最令人印象深刻.
就因为明月的'负责和那坚强又不愿命运受摆布的个性她一手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忍受丈夫庆生的打骂与不务正业无怨无悔默默为她所爱的人付出也许庆生不如大方的好但在当时女权不彰母命难违的时代里明月仍努力做好妻子与女儿的角色命运的坎坷使她更加的坚强勇敢她可说是发挥了伟大女性的最大特质深深的令我感到佩服.。
诗性影像与现实烛照——山东电影中的乡土叙事论析
2021 第08期
诗性影像与现实烛照
——山东电影中的乡土叙事论析
贺彩虹 徐晨莹
相比于“鲁剧”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山东电影 虽然曾经赢得过众多奖项,但还未能引起较大范围的 关注。其实,在中国电影史上,山东电影人曾经留下了 不凡的开拓足迹,从1958年山东电影制片厂成立,到 1986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建成,再到2012年山 东影视传媒集团的组建,加上近年来民营电影公司的 兴起,山东电影也在一直找寻着自己的发展方向,拓展 自己的生存空间。本文论及的电影以山东电影制片厂 及山东民营电影企业出品的电影作品为主。在山东电 影的作品库里,乡土叙事是一种主流元素,几乎渗透于 每一部作品之中。笔者重点关注山东电影中以农村为 主要核心意象或主要场域而创作的影片,分析其中的 乡土情感、乡土文化、乡土经验与乡土反思等内涵。
(一)一心为民的大仁大爱 由山东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陈 国星、王坪导演的影片《孔繁森》1996年上映,该片是 为纪念1994年因意外而去世的援藏干部孔繁森而摄制 的一部英模电影,但却并没有将人物完美化概念化, 而是从人物情感入手,深情表现了孔繁森同志对藏区 人民的深情厚谊。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对人民 却有无限的柔情,深入到群众真实的生活之中,切实 了解他们的需要,面对高寒地区人民的缺水少电温饱 不足的艰辛生活,他数次流下热泪,毫无保留地将自 己的一切奉献给党和人民。影片讲述了孔繁森在对待 藏区人民与对待自己的妻子女儿两种不同感情的矛盾 时,选择了用更多的精力照顾人民群众,而将对家人的
电影《秋喜》中的疍家民俗解读
电影《秋喜》中的疍家民俗解读电影《秋喜》中的疍家民俗解读《秋喜》是由中国导演陈江华执导,于2010年上映的一部电影。
该电影以疍家民俗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父子二人在集市上的一天,展现了疍家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对电影中所展现的疍家民俗进行解读,探讨其中蕴含的意义。
疍家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他们以务农为主,依托于当地的山区土地生活。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疍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电影《秋喜》通过讲述一个疍家父子在集市摆摊的经历,恰好反映了疍家的民俗特点。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疍家人的土地情结。
疍家人生活在山区,土地对他们来说是一切的基础。
电影中,主人公秋喜和他父亲在集市上兜售货物,就是为了换取更多的土地。
秋喜对土地的向往和希望,几乎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
这种土地情结不仅仅是指实质的土地所有权,更是对家园和根的向往。
电影通过描绘秋喜对土地的渴望,寓意着疍家人对家乡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珍视。
其次,电影《秋喜》展示了疍家人的乡土文化。
疍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疍家人的传统服饰、疍文书写、拜祭祖先等民俗表现。
特别是在电影的开篇,秋喜和他的父亲以及村民们一起进行农事祭祀活动,展现出对农业的崇拜和对丰收的期望。
这些乡土文化的展现,既是对疍家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追忆。
电影《秋喜》还反映了疍家民俗在现代社会变革中遭遇的困境。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农村的土地逐渐被城市化取代,很多疍家人被迫离开故土。
电影中,秋喜的父亲多次唏嘘不已地向秋喜抱怨,家园已经渐渐消逝。
这种消逝既是物质世界中土地的失去,也是精神世界中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电影通过展示这种改变,道出了疍家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此外,《秋喜》还揭示了疍家民俗中的人情思维和亲情文化。
电影中,主人公秋喜和他的朋友们以及家人们的互助和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①_______________ 一般来说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对联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关例如昆明翠湖海心亭有一副对联“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 此联的②_______________下联语出李白的《月下独酌》多学习这样一些对联可以使我们温故知新学到一些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方法对联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凡身边事、眼前景等皆可入联例如有的商店会写“经商信为本③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联的种类繁多, ②上联语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③买卖礼当先【解析】语段阐述了有关对联的相关知识①处下文“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是对对联具体分类的介绍据此推断①处应填总括性的语句故可填与“对联的种类繁多”语意相近的内容②处“此联”承接上文指“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 “有亭翼然”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仿照横线后“下联语出李白的《月下独酌》”的句式故该处可填写与“上联语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语意相近的内容③处从语境来看画线处就是填写“经商信为本”的下联根据对联相同位置的词语、短语词性结构要一致及仄起平收的原则此处可填写与“买卖礼当先”或“买卖礼在先”语意相近的内容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仁义者天下之大柄持之则外夷服而诸夏尊②故事命相进三官胜非特迁五官其见重若此A. 总制使钱盖进职/胜非言盖为陕西制置使/弃师误国/封还贴黄/盖遂罢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B. 总制使钱盖进职/胜非言盖为陕西制置使/弃师误国/封还贴黄/盖遂罢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C. 总制使钱盖进职/胜非言盖为陕西制置使/弃师误国/封还贴黄/盖遂罢/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D. 总制使钱盖进职/胜非言盖为陕西制置使/弃师误国/封还贴黄/盖遂罢/谏官卫肤敏坐论元祐太后/兄子徙官/胜非言以外戚故去谏臣/非所以示天下【答案】C【解析】(1)“谏官”是“卫肤敏”的官职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元祐太后兄子”意思是“元祐太后兄弟的儿子” 其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句子译为总制使钱盖升职胜非认为钱盖任陕西制置使时丧师误国封还升迁书钱盖于是被罢免谏官卫肤敏因为指责元祐太后兄弟的儿子而被改职胜非认为因为外戚的缘故逐去谏臣不是用来昭示天下的正道方法故选C【答案】D【解析】(2)D项“晦”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不一定是三十日【答案】D【解析】(3)D项朱胜非只陈述了张浚的实绩没有提及吕颐浩的实绩【答案】(4)①仁义是天下的大权柄持有它那么外夷归附而华夏尊贵②按照旧例任命宰相要晋升三个官职朱胜非却破格晋升了五个官职他如此被器重【解析】(4)①“仁义者天下之大柄”是判断句柄权利权柄诸夏周代分封的各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②故事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特迁特特意特地迁晋升或调动官职“其见重若此”是被动句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①“四边”指四境国家边境都响起战鼓声雪海仿佛都涌动了起来说明战事紧急②“三军”句承上句而来写我方大军与敌人接触以后三军大声呐喊阴山仿佛都为之摇撼③面对我方将士的声威敌人的要塞上“兵气连云屯” 可见敌人的声势也非常大④“石冻马蹄脱”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边塞的寒冷而“边尘”则运用借代手法指代战争⑤节选部分采用写实手法表现了封常清率领将士在边塞征战的辛苦和封常清报国的决心3.(2)本诗衬托手法运用得很成功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A. ①⑤B. ②③C. ③④D. ④⑤【答案】A【解析】(1)A项①中“四边”不是指四境而是指周围“说明战事紧急”也不准确“四边”句突出的是军队的声威⑤中节选部分并非采用写实的手法由这首诗的题目“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可知本诗是送别之作全诗所写战争场面都是想象的属于虚写【答案】(2)①以四面响起的如“雪海涌”的鼓声来衬托出征将士的声威而写将士的声威则是为了衬托主将封常清②以敌方的“兵气连云屯”来写敌人之多来势汹汹这是以敌人的强大来衬托我方将士的强大③以战场白骨写战争的残酷以风急雪大和“石冻马蹄脱”来写边塞的寒冷以此来衬托封常清和将士们甘于苦辛的高贵品质【解析】(2)节选部分从敌我双方的接仗开始写起作者极力渲染击鼓之声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是突出军队的声威“虏塞兵气连云屯”是说敌方军队集结之多这里以强衬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已方兵力更加强大“战场白骨缠草根”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写剑河风“急”雪片“阔” 突出了边地气候之寒冷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这是以夸张手法进一步写战争之艰苦这样写的最终目的是对将士和封常清勤于王事甘冒昔辛进行歌颂总之节选部分主要运用想象和衬托的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4.(1)下列关于“闲话笔调”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关于各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闲话笔调深受林语堂的喜爱但他的文章过于拉杂有话题游移的缺点不及梁实秋先生的行文简练B. 闲话笔调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采用谈话的方式和读者进行心灵或性情等方面的交流C. 闲话笔调是现代散文创作中非常流行的是由周作人、林语堂、胡适等作家提倡的一种创作风格D. 闲话笔调散文的言说方式比较自然所写的都是身边平凡的小事却包含着丰富的意蕴【答案】B【解析】(1)A项关于林语堂的文章的“缺点”的表述无中生有原文第2段说“若是真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拉杂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 这只是作者的个人观点并非林语堂文章的缺点C项说胡适提倡散文的闲话笔调于文无据D项,“所写的都是身边平凡的小事”属无中生有原文第3段说的是“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限制”故选B【答案】C【解析】(2)C项“有一股油滑之风”变或然为必然原文第3段只是说“有可能落入油滑”故选C【答案】B【解析】(3)A项“是我国现代散文的一大特点”扩大了范围“用……意味”说的只是“小品散文” 不是所有的现代散文C项“篇幅往往都很长”无中生有D项观点过于绝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不能尽是载道但也不能完全转为言志故选B5.(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文本一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3)文本一结尾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5.(4)老舍先生认为一部好的长篇小说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一是如何体现老舍先生的创作观念的?A. 开篇写宝庆到大哥坟前告别的场景让读者初步了解了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营造出悲凉的氛围莫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B. 文中将张着黑黑大口的防空洞喻为滴了一大滴墨水的风景画生动地写出了秀莲看到曾让自己体验到战争灾难的建筑物的感受C. 虽然孩子不能够弄懂自己的意思只会无意识地叫“妈妈” 但秀莲依然向女儿倾诉实际上是给自己打气鼓励自己要振作起来重新追求幸福生活D. 孟良以船过三峡多险滩但有经验的领航能够平平安安地把一只船带出最最危险的险滩来教导宝庆要担起父亲的责任帮助女儿战胜人生的磨难【答案】A【解析】(1)A项“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表述不当节选部分的大背景为抗战胜利人们在回乡回家的路途之中就人物而言应该是悲欣交集的虽然最初有悲伤意味但最后都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答案】B【解析】(2)B项宝庆后来在孟良的引导下重拾信心不是沉溺痛苦不能自拔【答案】(3)①景物描写宝庆经过和孟良的深切交谈使他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亮堂堂”的景物烘托出宝庆此时的愉悦心情②心理描写宝庆的幻觉体现了他对女儿未来重获幸福的向往宝庆哼唱“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体现了宝庆决心告别旧日的伤痛、开启新生活的愿望【解析】(3)文本一结尾段“落日在江面洒上了一道金色的余辉把一个小小的旋涡给照得亮堂堂的”是景物描写“亮堂堂”的景物烘托出宝庆此时的愉悦心情表现了宝庆经过和孟良的深切交谈使他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而“宝庆仿佛在那里面看见了秀莲微笑着的脸儿水草在她脸的周围荡漾象是她的两条小辫子他哼起了鼓词儿上的两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则是宝庆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描写体现了他对女儿未来重获幸福的向往以及决心告别旧日的伤痛、开启新生活的美好愿望【答案】(4)①内容上以严肃的态度关切人生选文以小见大以一个普通鼓书艺人的视角写出了普通人战后的心理状态真实而深刻地展现了生命中的苦痛和思考行文中饱含同情和关切这是一种严肃的而非猎奇的态度②形式上以精心的设计使故事更加简练生动饱满而不是刻意拉长故事以炫技或牟利小说以回忆交代父女过去的苦难、现实的处境以归途偶遇引出孟良故事情节集中而自然正是老舍说的“更经济”“更饱满”【解析】(4)阅读文本二根据“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大概的说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持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是想把故事如何表现得更圆满更生动更经济绝不是多绕几个圈子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可概括出老舍先生认为一部好的长篇小说的标准是内容上以严肃的态度关切人生形式上以精心的设计使故事更加简练生动饱满而不是刻意拉长故事以炫技或牟利文本一作者以一个普通鼓书艺人的视角写出了普通人战后的心理状态以小见大真实而深刻地展现了生命中的苦痛和思考文章饱含同情和关切这是一种严肃的而非猎奇的态度体现了文本二中内容上以严肃的态度关切人生的标准另外文本一以回忆交代宝庆父女过去的苦难、现实的处境并且以归途偶遇来引出剧作家孟良使得小说故事情节集中而自然正是文本二中老舍说的“更经济”“更饱满”6.(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6.(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6.(3)简要分析结尾段的作用6.(4)作者在文中由泡桐引发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思考?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A. 根据热岛效应城里的桐花基本凋谢时城外山上的桐花应该正处于盛花时节但让作者意外的是城外的桐花已然凋零连油桐花也不见踪影B. 无论是它白中泛紫的色彩还是肥厚的质地抑或是其花冠的构成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一个月前欣赏到的泡桐花的美丽和奇特令人心驰神往C. 当所有的泡桐花被太阳在一瞬间照亮时形成的自然之美瞬间也点亮了城市中的时空世界所有人都被内心关于自然和美的意识唤醒D. 一个多月后的泡桐已经由空无片叶变为绿叶葱茏桐花也所剩不多作者着力凸显风吹后的落花色彩的变化从而引发出对于生命的思考【答案】C【解析】(1)C项“所有人都被内心关于自然和美的意识唤醒”不合文义文中为“差一点就被内心关于自然、关于美的意识唤醒了……并不那么急迫的要唤醒那么多人追随与服从”【答案】C【解析】(2)C项“暗线”和“明线”位置互换【答案】(3)①以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在去机场的路上一直在进行着对落花和生命关系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人生及生命的深深思考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②与上文去机场的情节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也更突出了自己对泡桐的喜爱之情【解析】(3)阅读文本可知文章中作者原是在去机场飞深圳的路上因还有一个小时左右的空子便转而去看泡桐结尾段中“去机场的路上”与上述情节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且体现了作者对泡桐的喜爱之情另外结尾段中“这样”即指代前文中“这些花朵会成灰化泥重新沉入土地成为大地蓄积的能量来年春天让一些新的花朵绽放让一些新的生命闪烁动人光华” 而作者想着“这样”的落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生及生命的思考使人回味无穷【答案】(4)①人要努力使生命有新的绽放泡桐花盛开时的花朵的现状就像是要尽力释放出人们未曾听闻过的声音②人要努力体味大自然创造出来的各种美和奇迹所有的泡桐花被太阳照亮的瞬间之美并不因为人们的关注与否而出现或消失所以人要抓住机会去审视自然之美③我们应该重视生命的存在泡桐花开花落生命能多次重现但人却只能经历一次生死所以要重视生命的过程让其充满华彩④我们要对生命的结局持正确的态度泡桐花凋谢落入泥土化灰成泥滋养新的生命人也应该积极面对生命的结束把精神价值作为留给后世的滋养【解析】(4)阅读文本可知文章以想写桐花却发现桐花已尽开篇由此引出文章的描写对象 3月17号作者于丹景山上度过了一个午休时间那时的泡桐树上片叶未发枝头上缀满了花朵尤其是那花萼像是要“尽力释放出其中我们未曾听闻过的声音” 不禁让人想到人是否也该与其一样努力绽放呢?当太阳钻出云层“那么多人在那一刻都受到了自然之神的眷顾” 无论是一树一花还是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奇迹“作为人更要努力体味自然之神创造出来的其他的种种奇迹” 或许人是自然之神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但又时常对“启示性的惊人的美丽垂下了眼帘” “我们这些只能经历一次或者说只能意识到自己一次生死的人” 是否更应重视生命的存在呢?泡桐花最后会“成灰化泥” 给来年春天的新花积蓄能量作为人我们也应正确积极地面对死亡并努力为后代留下精神滋养据此理解作答即可7.(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7.(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三体》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决斗的漫长宇宙变化过程B. 《三体》基于空间形式创作统筹兼顾时间链条与空间结构的安排C. 《三体》多视角叙事叙事重心不一在故事的演进中穿插画外音D. 《三体》动态空间的安排如对墓地的刻画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答案】B【解析】(1)A项选项表述以偏概全原文表述为《三体》主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在和三体文明产生联系之后生死决斗的漫长过程以及宇宙变化C项“多视角叙事叙事重心不一”曲解原意原文表述为作者的叙事没有完全放在这三个人身上而是额外刻画了多个叙述视角并在故事的演进中穿插了画外音D项选项曲解原意原文表述为“除了动态空间《三体》中也描述了静态空间比如‘杨冬的墓’ 在对墓地的静态化刻画中引出了罗辑在墓碑前的沉思为之后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由此可知“对墓地的刻画”是静态化刻画也并非“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而是“为之后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故选B【答案】A【解析】(2)A项“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错误主要是从空间上论述【答案】B【解析】(3)B项“根本原因”错误“运用了蒙太奇的独特叙事手法”只是原因之一8.(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3)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根据刘玉村的观点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更快、更彻底地进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是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难题的一个重要措施B. 笔者建议大幅裁撤社区卫生中心与村卫生室用节省下的资源来提升低级别医院的质量以使涌向大医院的人群得以分流C. 医保改革18年来福州参保人员从8万多人增加到600多万人服务对象猛增了近80倍工作人员却没有增加多少队伍亟需壮大D. 福州市医保局2016年成立一年多来实行了手机支付、持有居住证人员可参加医保、取消个人医保账户支付限额等便民利民措施【答案】C【解析】(1)C项无中生有“队伍亟需壮大”错从材料二看文中讲“18年来福州的参保人员从最初的8万余人增加到现在的600多万人服务对象猛增近80倍但工作人员没有增加多少” 是为了讲工作效率的大大提高【答案】D【解析】(2)D项关系绝对“如果能解决医保全国联通问题就可以……”错前后不是充分条件关系而是必要条件关系【答案】(3)问题①有限度的财力投入和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之间存在矛盾②社会评价和个体感受存在差异③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尚需平衡措施①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壮大全科医生队伍②制定政策提高待遇促使人才在贫困地方、在基层留下来安心工作③实现统筹管理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④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提升低级别医院的诊疗水平真正实现分级诊疗⑤利用互联网提高管理效能【解析】(3)问题可从从原文第一段“一是有限度的财力投入和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社会评价和个体感受有差异三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进行概括措施可从原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有利于全科医生队伍的壮大”“要进一步改革基层人才职称的评定办法逐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待遇实施一些像‘县管乡用’这样的人才政策促使人才在贫因地方、在基层能够留下来能够安心工作”“实现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由一个机构统筹管理形成了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为了缓解看病难的现状除了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之外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快速实现医保全国联网”“要让分级诊疗能够真正实现提升低级别医院的诊疗水平是关键”等处进行概括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9.按下列要求填入相应的词句鹰①()长空云如风鱼②()浅底石长静①飞/望/掠/恋(四字中选一个)②翔/游/掠/卧(四字中选一个)【答案】①掠, ②卧【解析】①根据“云如风”可知此处表达的是鹰在空中看见云像风一样形容鹰飞的速度之快只有“掠”字可以表现出这种动态②根据“石长静”可知此处表达的是鱼在水中的静态只有“卧”字可以表现出这种静态10.(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0.(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10.(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家喻户晓无人问津有目共睹长篇大论B. 路人皆知鲜为人知有目共睹大书特书C. 家喻户晓鲜为人知引人注目大书特书D. 路人皆知无人问津引人注目长篇大论【答案】C【解析】(1)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用于贬义此处并无贬低之意故用“家喻户晓”更合适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根据语境此处强调的是很少有人知道“重载铁路” 与前文的“高铁”形成对比故用“鲜为人知”更合适有目共睹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处说的是机车模型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用“引人注目”更合适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大书特书指对意义重大的事情着重地记载大力宣扬文中有“具有重要意义”的提示所以用“大书特书”更合适故选C【答案】D【解析】(2)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围绕……的主题”与“以......为主题”杂糅可保留其一二是“表现”和“现状”“成果”搭配不当可将“表现”改为“展现”故选D【答案】B【解析】(3)根据语境从陈述对象的角度看括号内所填语句应重点强调“新装备” 且后文以“传统的机械开关地面过分相设备”这种旧装备为主语所以括号内所填语句应以“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作主语与后文形成对比据此排除A、C两项比较B、D两项前文肯定了“机车模型” 括号内所填语句又肯定了“重载铁路智能电分相装置” 故B项用“也”来衔接前文比D项的表述更恰当故选B。
浅探欣赏文学作品的另类视角
浅探欣赏文学作品的另类视角作者:徐秋香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03期当今中学的文学作品教学应注意作品的生命特质,重在探索作品蕴涵的生命精神,使阅读达到与生命共舞的境界。
笔者结合多年的文学作品教学经验,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感悟意象的生命精神诗歌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
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但不管何种类型的诗歌,都以抒情言志为主,即便是叙事诗或旨在说明科学现象和阐明哲理的诗,也包涵诗情。
可以说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而意象是进入诗人感情世界的密码,我们要鉴赏诗歌,就要牢牢抓住这些密码,破解这些密码。
刘熙载说得好:“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这里的“烟霞”、“草树”就是意象,是蕴蓄着诗人情思的自然、生活景象。
于是读懂诗人笔下的自然山水,把握它所要暗示的或启迪读者的东西,尤为重要。
冰心诗《成功的花》中,作者抓住花的色泽特征,用“明艳”一词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第二句作者用一个叹号,抒写了她对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在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的慨叹。
接着用“然而”一转,追溯成功的历程。
原来,“成功的花”是泪和血滋润的结晶,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
奋斗是艰苦的,浸透着辛酸乃至痛苦的无数泪水;牺牲更是壮烈的,付出了生命的汩汩鲜血。
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这首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别人的荣誉,而要了解这成功背后所蕴涵的艰苦努力,要学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
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生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吗?这精妙的比喻和具体的意象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即使是“废墟”从此也让我们敬畏它的生命追求;“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朴素的生命,也从此萦绕我们的心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是生命对友情的呼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是漂泊的生命对乡情的思念……二、体会想象的生命活力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从林海音作品《英子的乡恋》看女性视角中的两岸文化特色差异
从林海音作品《英子的乡恋》看女性视角中的两岸文化特色差异作者:张园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林海音的文学作品能够充分反映出两岸文化特色与差异,由于她本人出生于日本大阪,三岁即随父母返回台湾,五岁迁居北京,在北京居住二十五年之后,又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
生活在海峡两岸、南北方颇具代表性的两座城市多年,使得她的文学作品中,渗透进了她对北京和台湾的记忆,文字里对两岸文化有着非常深刻而具体的描绘,这些生动的创作源泉来源于她独特的生活经历。
本文选择林海音的文学作品《英子的乡恋》,这部她个人生活在两岸的经历缩影进行赏析,特别通过女性视角,来探究两岸特色文化差异,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参考资料。
Abstract: Lin Haiyin's literary works can fully reflec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Because she was born in Osaka,Japan,she returned to Taiwan at the age of three and moved to Beijing at the age of five.After living in Beijing for twenty-five years,she returned to Taiwan to start literary creation.Her ancestral home is Jiaoling,Guangdong Province,and a Miaoli native of Taiwan.Her own life has been living in two representative cit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north and south for many years,which makes her literary works penetrate into her memories of Beijing and Taiwan.The words have a very profound and concrete description of cross-strait culture.These vivid descriptions The source of creation comes from her unique life experience.This paper makes an appreciation of Lin Haiyin's literary work The Homesickness of Yingzi,a microcosm of her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to explor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關键词:林海音;北京;台北;海峡两岸文化Key word:Lin Hai Yin;Beijing;Taipei;cross-strait culture.前言一位作家的生活经历毫无疑问地会对其作品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包括其文学作品的风格和内容。
平民视角下的人文关怀——以盐城剧作家群为例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平民视角下的人文关怀———以盐城剧作家群为例张淑娴(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0)摘要:人文关怀是戏剧艺术的灵魂,支撑着戏剧以古老的姿态与诗意的蕴藉深刻地洞察着超越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生命形态。
以陈明、徐新华、杨蓉为代表的盐城剧作家群一直以来都在创生着充满温度、暖意、富有人文精神的剧作,形成了戏曲界有目共睹的“盐城现象”。
这个群体的剧作家在彼此创作风格迥异中有着最大的一致性:以平民的视角观照着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以及人的价值,表达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人文关怀;民视角;城剧作家群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166-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16一、诗意的空间———平民生活环境的建构剧作家“为谁写戏”,往往决定着其创作的基本风貌,而剧作家是谁往往是影响其“为谁写戏”的根本因素。
不同地域成长的剧作家,往往创作出富有地方色彩、耐人寻味的剧作。
这种身份认同是是在地域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各种因子的交融下形成的特殊风貌。
自然环境,不仅产生了当地人的生活情态和民俗习惯,形成了当地人独特的气质和性格,也在剧作家作品增添了特有的地域魅力。
盐城剧作家生长的里下河地区,是江、海、河共塑而成的平原鱼米之乡。
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自然伟力将里下河海湾之地变迁为河网交错的水乡泽国。
缘水而生的地域,水,自然滋养着这一带人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人文情怀。
回溯里下河地域的历史,水,给了人生存而不可或缺的依赖但也带来了不可抗拒的伤害。
历史上的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常常成为洪水发生的重灾地。
灾荒时代,饱受苦难的百姓也在此形成影响不小的南北移民文化交融,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苦难的深切体会,造就了里下河地区“敞开胸怀接纳一切”与悲悯平民百姓的人文气质。
地域文化影响着盐城剧作家的文化取向与审美选择,因此,盐城剧作家的戏剧创作往往呈现大气不失细腻、朴实真切不缺诗意、自然乡野又不乏风趣的创作特色。
解读《盐田儿女》“乡土想象”的特殊性
解读《盐田儿女》“乡土想象”的特殊性杨晓岚【摘要】As a representative of local literature work,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Cai Sufen the marriage love fate and life, showing Yantian villag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realistic style. Her writing tradition based on inherited the local literature fishing village, imagination with the unique female native, expand the local literature perfor⁃mance space, provides a complex emotional experience for us.%作为后乡土文学的代表之作,蔡素芬通过描摹明月的婚姻爱情命运和坎坷人生,展露出盐田村落的历史变迁和现实风貌。
她在承袭了乡土文学的渔村书写传统的基础上,以独特的女性乡土想象,拓展了乡土文学的表现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复杂的情感体验。
【期刊名称】《安阳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盐田儿女》;乡土书写;现代意识;女性视角【作者】杨晓岚【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八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社会结构处于急剧变化时期,都市化进程和文学版图的多元化使得这一时期的乡土文学呈现衰微之势。
凌烟、蔡素芬等女性作家的加盟,又使得乡土文学这一余脉得以延绵。
《盐田儿女》通过忆念盐田儿女的悲欢岁月,展示着社会转型带来的人生变迁与命运漂泊。
同时,她的写作又超出了乡土书写的传统框架,在追忆过去渔村的淳朴美好时,不自觉地颠覆了原乡桃花源式的神话,传达出对于盐田村落怀念与审视的双重态度,为我们提供了对于“乡土”更为复杂的情感体验。
论蔡素芬《盐田儿女》中的女性民俗书写
On Female Folk Writingin CaiSufen's Children of
Yantian
作者: 吕秋霖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90-9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盐田儿女》 女性民俗 女性观念
摘要:台湾小说《盐田儿女》是女作家蔡素芬依据童年记忆书写的乡土之作,小说中的女性民俗成为社会文化变迁下的女性自我发展的重要依托。
透过对小说文本的爬梳,笔者从中提取鲜活的女性民俗书写,探究试图颠覆父权制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从中体会独具特色的女性文化生命力。
地方电视台乡土气息之解析
地方电视台乡土气息之解析
崔昌善
【期刊名称】《科技与企业》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平民化故事是电视节目具有乡土气息的条件;平民化语言是电视节目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基础;平民化的情感是电视节目具有乡土气息的关键。
【总页数】1页(P250-250)
【作者】崔昌善
【作者单位】吉林省和龙市广播电视台吉林和龙 133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读一九四二年后解放区小说漫笔
2.打造地方品牌文化讲坛——衡阳电视台《湘水明珠讲坛》栏目解析
3.地方电视台成就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析
4.讲好本地故事:地方台提升传播力建设解析
——以桂林广播电视台为例5.全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问政节目促进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以永州市广播电视台《问政时刻》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愁》艺术特点分析
《乡愁》艺术特点分析《乡愁》艺术特点分析《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下面是其艺术特点分析。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诗。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
而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却巧借“距离”表现出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诗中这样的句子:“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由此可见,诗人在每个诗节中抒情时都给读者设置了一个“距离”情境。
从字面上看,似乎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细细地品味,却觉得妙意无穷。
先从时间上说,年少时,因为求学与母亲产生“距离”,从而“乡愁”产生;成年时,因为谋生,与新娘产生“距离”,“乡愁”产生;人到中年,因为岁月无情,与母亲阴阳相隔,“乡愁”油然而生;而如今,政治的原因,使得故土可望而不可及,“乡愁”无时无刻不困扰着诗人。
你看,诗人用“距离”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乡愁”的存在。
再从距离的实质性来看“距离”的妙用。
我们都知道,距离产生美是靠距离的远近来完成的。
这还得从四个抒情物象说起。
作者在四个不同的时间段用了四个不同的物象来传送着“乡愁”。
分别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从表面上来看,我们会发现,“邮票”“船票”连接的两头,距离较远;而“坟墓”“海峡”连接的'双方似乎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我们再品味一下,你会发现诗中所传送的乡愁,距离较远的,可以通过“邮票”“船票”来传送,来倾诉,来实现;而看起来距离较近的,尽管距离是近了,似乎也可以传送、可以倾诉,却难以实现。
真可谓“实远而近,实近而远也”。
而真正困扰作者、使得作者憔悴的,恰是那虽近犹远的乡愁。
作者便是借着这微妙的“距离感”,让读者感受到乡愁的存在、乡愁的微妙与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 阳工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An y h n o l o g y
J a n . 2 0 1 5
第1 4 卷 第1 期( 总第 7 3 期)
Vo 1 . 1 4 No . 1 ( G e n . No . 7 3 )
们 提 供 了复 杂 的 情 感 体 验 。
关键词 : 《 盐田儿女》 ; 乡土书写; 现代 意识 ; 女性视 角 中图分类号 : 1 0 6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9 8 ( 2 0 1 5 ) 0 1 — 0 0 0 6 — 0 3
八九 十年代 以来 , 台湾社会结构处 于急剧变 化时期 , 都市化进程和文学版图的多元化使得这 时 期 的乡 土 文 学 呈 现 衰 微 之 势 。凌 烟 、 蔡 素 芬 等 女 性 作 家 的加 盟 , 又 使 得 乡 土 文 学 这 一 余 脉 得 以延绵 。 《 盐 田儿女》 通过忆念盐 田儿女 的悲欢岁 月 , 展 示 着 社 会 转 型 带 来 的 人 生 变 迁 与 命 运 漂 泊 。 同时 , 她 的写 作 又 超 出 了乡 土 书 写 的传 统 框 架, 在 追 忆 过 去渔 村 的 淳朴 美好 时 , 不 自觉 地颠 覆 了原 乡桃 花 源式 的神 话 , 传 达 出对 于 盐 田村 落 怀 念 与 审视 的 双 重态 度 , 为 我 们 提 供 了对 于 “ 乡土” 更 为 复杂 的情感 体 验 。 挥之 不去 的 乡土情 结 李乔在《 联合报》 小说奖评语 中曾说 : “ 文字间 流 动 着 炎 热 的 南 台湾 海 边 盐 田的 风 貌 , 抓 住 了那 种阳光 、 空气和水分 。 ” [ 1 1 的确如此 , 蔡素芬在《 盐田 儿女》 之 中不遗余力地展示 着盐 田地区的淳朴的 风 土 人 情 和 动 人 心 弦 的 民谣 谚 语 , 传 达 出 作 者 强 烈 的原 乡情 怀 。一 方 方 相 互 绵 延 的盐 田 , 一 塬 琢 闪着银 光 的结 晶 , 一艘 艘 停泊 靠 岸 的渔 船 , 一 座 座 挂 满 蚌壳 的棚 架 , 一群 群 美 丽飞 行 的 白鹭 鸶 , 一 曲 曲悠 远 清 扬 的 民谣 , 还 有 满 载 村 民思 乡 之 情 的庙 宇 和残 留历 史 气 息 的驻 兵 台 。淳 朴善 良的盐 田儿 女 接 受 着 海 水 和 阳光 的滋 养 , 勤 劳 地 躬 耕 着 自己 的每 一 方盐 田 , 期 盼 着 大海 的馈 赠 , 享 受 着 每一 次 丰收 的喜悦 。 以盐 田为 命 脉 的盐 民们 虽 然 生 活艰 苦, 但是 毫 不 懈 怠 , 勤勤 恳 恳地 劳 作 。他 们 也会 举 行 节 日庆 贺 活 动 , 让 单 调 苦 涩 的盐 田生 活 充 满 着 欢乐 和趣味。盛夏时节 的泅水 比赛 ; 冬至来临 , 家 家 户户 也会 忙 着 搓 汤 圆 , 添年 岁 ; 元 宵节 举 行 猜灯 谜、 唱擂 台 、 做拜拜等庆祝活动 , 特 别 是 渔船 丰 收 返乡的场面 , 更是热 闹非凡。锣鼓鞭炮 的喧闹声 ,
二、 现 代意 识 审视下 的 乡土
台湾在经历 由农业社会 向工商业社会的转型 时期 , 农 耕 文 明逐 渐 被 以商 业 化 为 特 征 的都 市 文 明所取代。变动的生 活环境同样也带来 了变动的 人生经验 , 盐 田儿女也面临着进城务工 、 与时代接 轨 的新 课 题 。蔡 素 芬正 是 通过 明月 和她 的子 女在 城市的艰 苦生存 , 一方 面肯定 和赞扬 了他们 身上 具有的坚强的韧性和美好 的品质 。另一方面作者 也 以一 种 现 代 意 识 来 审 视 盐 田生 活 , 表现 出盐 田
一 一
、
从船上撒下数不计数 的银角子和糖 果 , 不断搬下 的腌 鱼 和罐 头 。正 如 小说 中所说 : “ 盐 田岁月 里 没 有什么事比看船出海、 人海 、 捡银角仔 、 抢糖果更令 人神往。 ” 口 1 全村人都沉浸在欢喜狂迷的气氛之中。 然而, 传 统 村 落 文 化 始 终 无 法 阻 挡 现代 都 市 的 浪潮 , 盐 田村 落 里 面 年 轻 一 代 的都 市 欲 望 牵 引 着 他 们 迈 向都 市 的步 伐 。女 主 人公 明月 便是 为 生 计所迫 , 离 乡九 年 之 多 , 当 她再 次返 乡 时 , 家 乡 的 风 貌 已经 时 过 境 迁 , 一 切 都 已 经 不 是 原 来 的 样 子。 “ 空 旷 的盐 田未 变 , 只是 白鹭 鸶少 了 , 良久 才看 见 一 只形 单 影 孤低 空掠 过 , 好 似 他 们 这 一 代 少 年 人, 各 自飞离 盐 田过 着 各 自的生 活 , 他们 都 是 一 只 只去 了不 回的 白鹭鸶 。 ” 与此 相 呼应 的 , 便 是 民 间 民俗 的不 断 消逝 , 冷 冷 清 清 的元 宵 , 也无 灯 谜 也无 歌 唱 。充 满 活 力 的 盐 田生 活 已经成 为 过 去 , 成 为 人 们记 忆 当 中的淡 淡 乡愁 。 “ 母 女俩 都想 起 了那 片 盐 田上 的风 日, 她们 急 切 地想 回去 , 回去那 块 孕 育 她们 的碱土地 。 ” I 2 ] 经济体制 的变革和机械化生产 的发展席卷 闭塞 的村落 , 在给村 民带来 经济收益 的同时 , 也侵蚀着淳朴纯美 的人性和 民俗 。蔡素 芬正是通过书写在经济大变革时代人们精神家园 的缺失 , 唤 醒人们 不 断追 寻文化 之根 、 民族之 根 。
解读《 盐 田儿女》 “ 乡土想象” 的特殊性
杨 晓岚
( 郑 州大 学 文 学院 , 郑州4 5 0 0 0 1 )
摘 要: 作 为后 乡土文学的代表之作 , 蔡素 芬通过描摹 明月的婚 姻爱情命 运和坎坷人 生, 展露 出盐 田村 落的历 史变迁 和现 实风 貌。她在承 袭了 乡土文学的渔村 书写传 统的基础上 , 以独特 的女 性 乡土想 象, 拓展 了 乡土文学的表 现空 间, 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