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思想的生态哲学解读

合集下载

庄子哲学的现代生态伦理学意蕴

庄子哲学的现代生态伦理学意蕴

庄子哲学的现代生态伦理学意蕴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逐渐受到全球关注,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一背景下,庄子哲学的生态伦理学意蕴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庄子哲学的生态伦理学思想基础庄子的思想旨在揭示自然规律,不仅在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教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庄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皆有道,而道源自自然,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他把“天地”看成自然规律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认为其中包含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从而得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结论。

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尊重和谐的关系,并不是以人类的需求为中心进行开发和利用的。

庄子公瑾,“大块之削,或成于器;纤介之失,或化于缯”,这说明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内部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和平衡机制。

如果人类对自然的一些细微的干预或者大面积的破坏,很可能会破坏这种复杂的平衡,导致连锁反应,从而给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损害。

庄子的思想提供了一种生态伦理学的思考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类活动都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系统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从庄子哲学的思想中获取一些启示,并运用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更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法与途径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庄子哲学的现代生态伦理学意蕴1.强调自然平衡庄子认为,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平衡”状态,任何干预都有可能导致这种平衡被打破。

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优化和平衡的机制。

如果人们过度使用和破坏自然环境,很可能影响到这种平衡,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

因此,要保持自然环境的平衡,不应该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

2.提倡“天人合一”庄子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由“天地”创造的,“天人合一”,人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与自然协调。

现代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既要尽可能满足人的需求,又要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浅谈庄子的生态和谐思想

浅谈庄子的生态和谐思想

浅谈庄子的生态和谐思想苏州大学文正学院06英语0617412062 雍翠【内容提要】庄子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反对肆意掠夺毁灭自然,反对把万物区分为有用和无用,明确表达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和谐/庄子和谐是传统美学的基本内涵,生态美学是以生态自然之道为基础的美学,它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生命和健康。

道教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本质特点,反映道、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美的总纲,是道教生态和谐美的最高境界。

道教生态和谐美是道教生态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生态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所展现出来的美的形式。

庄子作为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著作中明确表达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庄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注:《庄子集解·天道》,中华书局,1954年第1版。

以下文中凡出自该书者只注篇名。

)而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本是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齐物论》)因此,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

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大本大宗”:“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天道》)“大本大宗”即最根本最主要的事情,也就是说人类要了解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这样才能做到“天和”,而“天和”是“人和”的前提。

为此,庄子进一步发挥了道家“无为”的理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尊重自然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老子一脉相承。

庄子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保护

庄子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保护

庄子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保护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观,他对自然的理解和对自然保护的呼吁,对于当代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他认为人类不应该以征服和剥削自然为目的,而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动物行为,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他认为人类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分干预和破坏自然环境。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环境保护意义重大,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同生存。

其次,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强调了自然的价值和尊严。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人类不能仅仅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资源和工具。

在《庄子·天地》中,庄子提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认为自然是公共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环境保护也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要意识到自然的尊严和价值,不要将自然仅仅视为自己的利益工具。

此外,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权益,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通过描绘自然界的互动关系,表达了他对于人与自然互动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不能过度干预自然,而应该与自然相互合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提醒人们要意识到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通过合作与自然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庄子的生态伦理观对于当代环境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了自然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这些观点对于当代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共同生存。

当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我们应该从庄子的生态伦理观中汲取智慧,积极采取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其所著的《庄子》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自然的无为而治。

庄子的生态观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更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观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基础,认为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来生活。

他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一样无为而治,不人为地去改变和干预自然的进程。

他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谦卑而敬畏的态度,认为人类应该以谦逊的心态面对自然的伟大,不应该自以为是地去干涉自然的运行。

庄子的生态观还体现在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而不应该通过过度的开发和利用来破坏自然。

他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主张人类应该以有限的需求满足为原则,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不给自然增加过大的负担。

他认为人类过度掠夺自然的资源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最终对人类自身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庄子的生态观也体现在他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上。

他批判了一些人的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态度,认为这种追求会使人们迷失自己,偏离本真的生活。

他主张人应当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来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经营自己的心灵花园,注重心灵的疗养,以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庄子的生态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在当代,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庄子的生态观提供了一种重建人与自然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思考方向。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呼吁人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对于当代世界推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庄子的生态观也对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生活压力大、信息爆炸等问题,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成为很多人的生活追求。

论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论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论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庄子是古代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代表,一直以来,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一直是研究者们耳熟能详的话题,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有太多专家学者关注了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

庄子是现代伦理思想史中,唯一一位拥有太多生态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家,常常强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来实现良性的生态系统。

特别是他的《庄子·大宗师》一书中,他进行了精彩的理解,表达了自然的宇宙精神,指出人应当关注自然的发展状态,融入自然的韵律中,以顺应宇宙规律的事物,从而使自身达到一种和谐和统一的状态。

庄子还深入地论述了人类对自然主体的关系,他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被列为宇宙主宰者,虽然有此重任,但人类也只是这宇宙中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也需要尊重和崇敬宇宙,以示尊敬。

同时,庄子认为自然也是宇宙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互相尊重,自然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实现良好的生态系统。

庄子非常重视自然的环境,他的理论是从生态工程的角度思考的,他认为人类应当关注自然的发展,需要控制自然的污染物质,保护国家的土地资源,而不能大肆滥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的平衡。

他还认为应当通过大自然的方式改变世界,而不是通过人为干预,因为大自然本就拥有完美的和谐状态,必须要让大自然来帮助人们改造世界。

庄子的生态环境伦理思想不仅为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者提供了一种调和宇宙的理念,还为后人的环保提供了有益的建议,他的思想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与现代环保思潮精益求精,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可靠实用的参考。

谈庄子生态思想研究

谈庄子生态思想研究

谈庄子生态思想研究庄子生态德万物不伤至德之世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态理念。

他认为自然之德乃是人类所效法的生命准则,要保有这种常然之德则需信守** ,尊重自然规律,持有万物不伤的生态保护理念,才能最终达到万物平等、相处的理想王国至德之世 .XX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态思想和他的众多理论一样,在传统文化思想中生辉。

1德之生态观XX庄子在为他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命名时都曾用德这一概念,至德之世、德人、德友、德机、德配天地、大德、厚德, . **、全德、盛德、玄德、修德, . 商德、天德等词语充斥勺主邢全书。

如:XX 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庄子。

庚桑楚》)成玄英疏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故生化万物者,盛德之光华也. IjJ丹道可以明,德同样可以明,二者作为阳力的外显特征大致无二。

这说明道家始祖倡导的含德、积德、修德,皆有积聚体内生命力的意思。

《庄子天地》描述的德人亦可以引为佐证:XX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

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

招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搅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XX在庄子看来,只有这种无思无虑、超然于世俗价值之上的人,才能积’德体道,成为生命力最健全最旺盛的人。

老庄一再用子、婴儿来比喻他理想中的德人,这也表明他所标榜的德与道德价值无关,而是与生命同在的阳性力.XX德与道同样既用于自然,又用于人,且其价值方面的引申义是出自生命自然方面的本体意义。

老子率先提出自然的生态哲学命题,又将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确认为宇宙万有的根本,这样一来,德首先就意味着以自然为准则。

而庄子也充分继承了老子以自然**为生命思想的观点。

天德说的提出,便是其环境的直接体现。

《庄子天地》篇云:XX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

古之君天下,**也,天德而己矣。

《庄子秋水》生态伦理思想之特质

《庄子秋水》生态伦理思想之特质

《庄子秋水》生态伦理思想之特质庄子生态伦理的核心概念是“齐”,“齐”万物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齐”万物是在承认万物之间的差别的基础上,肯定万物存在及其价值的齐同,并强调万物的平等。

庄子的“齐”万物包含了万物起源之齐和万物价值之齐两个方面。

在“齐”万物基础上,庄子提出了“自然无为”的生态伦理原则和“不伤害”的伦理规范。

一、万物起源之齐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都有共同的本原——道。

从道之本原来看,万物是齐同的。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万物的齐同关系包含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人与自然万物同源于道,相互平等,互不干涉;第二层级是天、地、人和万物在道统摄下相通为一。

如庄子所说:“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齐物论》)正因为此,庄子主张平等对待人与自然万物。

从现代生态伦理学视角来看,既然自然万物与人齐同,那么,它们都应该受到伦理关照。

在现代生态伦理学中,人与自然间没有明确的边界,不承认存在高高在上的、与自然环境对立的封闭的自我;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人类的“血管”系统,既包括动脉、静脉,又包括河流、海洋和空气流动。

自我通过新陈代谢与生态系统相互渗透,实现世界与自我成为一体。

然而,万物齐同并不代表人与自然万物以及自然万物之间没有差别,他们在本原上齐同,呈现的形态却千差万别。

庄子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庄子·德充符》)万物形态千差万别的原因在于人类观察视角的不同。

但从道本原来看,万物都是一样的。

也可以说,万物的差异化存在是蕴含于事物中的道的不同显现形态。

不过,虽然万物呈现的形态千差万别,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有贵贱之分。

庄子对此解释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庄子·秋水》)。

观察者通常会从各自立场出发,贵己贱他。

但从道的层面看,则物无贵贱。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

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于自然观和生态伦理的思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然被看作是一个和谐、自足、无为的整体,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然观和生态伦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庄子的自然观庄子的自然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而这种规律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不需要人类的干预。

他用“大道”来形容这种自然的规律,认为大道是无为而治的,不受人为的干扰和控制。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它。

他通过许多寓言和比喻来阐述这一观点,如“胡蝶梦”和“鱼游于沼泽”等。

庄子的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的无私和自足。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追求自己的本性,不会为了他人而改变自己。

他用“天地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形容自然界的平衡状态,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序的,没有多余和不足。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学会满足于自己的本性,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和权力,以免破坏自然的平衡。

二、庄子的生态伦理庄子的生态伦理可以概括为“无为而生”。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和消亡的,不需要人类的干预。

他用“无为而无不为”来形容自然界的运行状态,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发的,没有人为的目的和意义。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庄子的生态伦理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他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来形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要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庄子主张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界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而不是追求人类的利益而忽视自然界的需要。

庄子的生态伦理还强调了人类的谦逊和自省。

他认为,人类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不要自以为是地干预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

他用“知天命而不为者,乃真人也”来形容那些能够顺应自然规律的人,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人类。

庄子美学思想的当代生态价值

庄子美学思想的当代生态价值

庄子美学思想的当代生态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类生存的思考,与现代生态价值有着深刻的关联。

以下将从庄子美学思想中提取一些核心观点,分析其与现代生态价值的联系。

首先,庄子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

在《庄子·逍遥游》中,他写道:“大隐隐于市,大通通于亩,此所谓大块噫气,至于无形;神之格也。

”其中的“大块噫气”被解读为道,指的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力量,无为而治的生态观念。

现代生态学认为,自然界存在着自我调节、自我平衡的能力,而人类过度干预自然会带来破坏性后果。

庄子的思想与这一观点非常契合,认为人应当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对待自然,尊重自然法则,而不是盲目地干预。

其次,庄子强调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关系。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描述了自然界的繁荣景象,认为各种生物在自然中互相依存、共生共存。

他写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各有众,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悟之不得,名曰‘操’。

”这一观点对应着现代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概念,认为自然界是由各种物种、环境和资源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整体。

庄子关注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观点与现代的生态价值观相契合,提醒人们保护自然多样性,重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再次,庄子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以“至人无己”为例说明,将人与自然界进行比较,强调人应该忘记自己的私欲,以及与自然相辅相成,追求身心的自由与和谐。

如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日益紧张,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庄子的思想提供了一种自省和反思的方法,提醒人们以谦卑的态度面对自然,减少人为干预,降低对自然的压力,更好地与自然相处。

最后,庄子倡导身心的放松与自由。

在《庄子·德充符》中,他写道:“叶千者,不知其然也。

箕子之丧,虞庙瞽瞍之闻,天下比之,则寿麟凤。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文化•生活|C U L T U R E «U F E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李满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世界学术界兴 起不过数十年。

然而,生态美学思想古已有 之。

譬如,庄子哲学实质上就是生态美学。

生 态美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生活才是至 美人生。

庄子的答案是:活得自在,死得安适。

然而,要活得自在、死得安适却十分不易。

真正活得自在,是所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真正死得安适,是所谓“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换言之,一个人尚未达到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返璞归真而回归自然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是根 本谈不上活得自在、死得安适的。

我们先来谈谈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忘”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庄子 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 非,心之适也。

”其字面意思是:感觉不到足的存 在,是因为鞋子与脚相适相宜;感觉不到腰的存 在,是因为腰带与腰相适相宜;觉察不到是与非 或好与歹的存在,是因为心灵与外在环境相适66 I2021.06Environm ental Economy相宜。

这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之 境。

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人的身心 灵肉与自然的万事万物完全相适相宜,也就是 人生的至美境界。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其意为:鱼生活在江湖之中,完全感觉不到水的 存在,也不存在与其他鱼的隔阂;人生活于道术 (天道法则自然规律)之中,完全感觉不到道术 的存在,也不存在与其他人的隔阂。

这种鱼水 相忘而鱼鱼相忘、人道相忘而人人相忘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是至美的人生境界。

因为这意味着 二者的圆融一体相适相宜,也就是天人合一而 物我两忘的境界。

庄子说:“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其意 为:人生在世,忘情忘我,功利目的一并忘怀,悠 然自在而安然自适,活在当下而了无挂碍,如此 一来,则一切人生之美都随之而来。

此乃顺乎 天地自然法则,此乃得道之人的德行。

探究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思想

探究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思想

探究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思想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文化名著《庄子》的作者,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探究到了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思想。

庄子的自然观可以说是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不应该被人类的利益所束缚和剥夺。

在《庄子》中,他用了许多寓言故事来表达他的自然观,比如“胡蝶梦”和“大鹏展翅”。

通过这些故事,庄子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庄子的自然观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规律。

在庄子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道的运行,而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道相合。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主张人类应该放弃对自然的干预和控制,而是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发展,以达到社会和谐与个体的自由。

庄子的自然观还与他的生态思想密切相关。

他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相互依存性。

在《庄子》中,他用“大椿之木”和“蚍蜉撼大树”的寓言故事来表达他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他认为,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没有什么是可以被忽视或取代的。

他反对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主张保护自然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庄子的生态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剥削和控制。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主张人类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他通过修炼心性,追求道的境界,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总的来说,庄子的自然观与生态思想体现了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他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他的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借鉴庄子的思想,以更加谦逊和谨慎的态度面对自然,保护环境,建设可持续的未来。

庄子先进的生态理念

庄子先进的生态理念

庄子先进的生态理念导语:在环境破坏严重的现代,我们纷纷倡导生态文明。

然而,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早已有了先进的生态理念。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最为杰出的道家思想家。

在继承《老子》道论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丰富了道的内涵,并将道家天人合一、万物共和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饱含着相当丰富的生态与环保理念。

这里,通过对庄子天人观的探讨,去寻觅庄子极富人性的真挚的关爱万物生命的情怀。

首先,庄子指出了人类性命的本质,并将性命的修持与道德紧密相联,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玄德,这是与天地万物的齐同。

他说:太古的时候,只有无,没有有,没有名称。

由无而有,出现了最初的一。

虽然有了一,却没有形态。

万物由无形的一而生,这便是德。

万物在无形时候,都具备应有的理,但是浑然一体,这便是命。

天命的流行而产生了物,物各有了生理,这便是形。

形体保守着精神,各有自己的法度准则,这就叫做性。

人们加强性的修养,可回复到德的境界。

德的修养达到极致完美,可与太古之境和同。

这种和同便虚寂,虚寂便广大,混合一切鸣叫和言语,一切呜叫和言语混合,也便与天地相混合了。

这种混合浑然无间,似乎愚味,好象昏聩,无智无心,这便是玄德,是与自然最通顺的合一。

(据《庄子·天地》文意译)在《庄子·知北游》中记载着孔子向老子问道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道的渊博无穷和生长万物的伟业。

孔子说:今天安闲,特来请问什么是最真的道。

老子回答:你应当斋戒,疏理你的内心,洗涤你的精神,放弃你的成见。

道,深奥而难以言述啊!只能给你说个大概。

光明生于幽暗,品类从无形中产生,精神从道产生,形体从精气产生,万物以不同的形体出现。

所以,凡是具备九窍的都是胎生,凡是具备八窍的都是卵生。

而道的到来,没有踪迹;它的离去,也没有边际。

没有门户房室的拘限,能畅达四方,通于万物。

如顺应此道,便四肢强壮,思虑通达,耳目聪明,心地虚静,用而不劳,因应事物,可圆可方。

天没有它便不会高,地没有它便不会广,日月没有它便不能运行,万物没有它便不能昌盛,这不就是道么!况且,博通经典的人,不一定了解真理;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有智能,故圣人并不追求博辩。

论庄子的生态经济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生态经济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生态经济哲学思想作为道家大师,庄子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着独特的思考,他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熠熠生辉。

“物我为一”的天人关系庄子继承了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将人和天看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认为万物与我并生于道,最终又统一于道。

“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在(《庄子集解·天道》)中,庄子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而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本是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齐物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他认为天地间所有生灵是相互平等、无所区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人类与万物不仅要“合而为一”,还要共存共荣,和谐相处。

庄子主张自然界万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野马,喻天地之间升腾流动的阳气;尘埃,喻至微至小之物。

即使是一粒尘埃,看起来与天地之气毫不相干,事实上却是息息相通,每时每刻都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着。

“至人无为,大圣不作”的生态观人类来自天地之间,本身就具备着自然性,因此人类应当保持内心深处的自然天性,用一种无功利的审美态度去欣赏大自然。

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天地万物都是无言的,但这种无言之中又包含着大智慧,所以人类面对自然的时候不应当对自然有所求,而是默默观赏,在静穆之中体会着自然的真谛。

在欣赏之时,大自然的美会荡涤人类的“蓬心”,提升着人类的精神境界,“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知北游》)庄子认为,因为人类有“机心”,即功利之心,所以对自然有需求,这种需求表现为物质上的掠夺和开采,向自然无休止地索取。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庄子的生态思想及现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思想及现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思想及现代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以及现代世界。

在庄子的哲学中,生态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通过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提出了许多观点。

这些观点为当今世界的生态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庄子的生态思想以及它们的现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思想主要围绕着自然界中的生命和物质的互动展开。

庄子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神秘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态角色。

他认为,这些生命和物质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并构成了一个系统。

庄子认为,人不能破坏这种生态系统。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应该和大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对其进行破坏。

他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他用自然界中的生物来说明这种平衡的重要性。

比如,他曾说过:“夫大风之所不能折也,小树之所不能扶也,其在纪纲而不在力也。

”这句话的意义是说,在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不能压制那些比它们小的生物,否则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庄子的生态思想还反映了他对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

他认为,人不应该过分依赖于自然,而应该在自然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他还主张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损害和摧毁自然。

庄子的生态思想具有现代意义。

当今社会,人类破坏了环境,导致了许多生态问题,比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粮食危机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

庄子的生态思想告诉我们,人类不能再继续破坏环境,需要尊重和保护自然,保持平衡和稳定。

我们需要使用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生态问题,而不是仅依靠人力和金钱。

庄子生态思想的另一个现代意义是提醒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的积极作用要有更深入的理解。

人类在自然中不仅是消耗资源的存在,还是在推进科技,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主体。

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光是在消耗和利用,还需要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和谦虚求知的态度。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自然本身构成,逐步摆脱全攻全守的行为方式,寻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对《庄子》的深层生态学解读

对《庄子》的深层生态学解读

对《庄子》的深层生态学解读
《庄子》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经典,深入洞察生态学的原理,把本能的自然规律与管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连接起来,以达到让人类社会处于完美秩序状态的目标。

在《庄子》中,生态学被描绘为有机体之间在联系、协调、交流和和谐中共同发展的原理。

它宣扬自然平衡状态,使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和发展,以自然界和社会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庄子》强调了“兴和”的概念,认为自然界的“天/地”、“人”与“物”之间需要存在权衡的关系,生态的长期稳定只有在各者相互协调和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

《庄子》的生态学解读也提出了“大地之母”的概念,认为“大地之母”是“万物之源”,人们需要尊重自然界,通过把自然与人类社会结合,平衡地发展,才能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此外,它还提出了“放任自流”的概念,认为人们应放任自流,即不去干涉、破坏自然,从而实现自然界和社会共同发展,实现了自然界生态稳定。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庄子生态伦理观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庄子,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

他的思想内容丰富,对于生态伦理观也有独特的见解。

在如今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庄子的生态伦理观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一、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庄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庄子《齐物论》中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极无涯,以诚飨无穷,殆乎!”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命和万物的看法,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对知识的追求是无限的,正因为有限的生命,我们更应该珍惜和爱护身边的生态环境。

只有人与自然能够真正合为一体,我们才能够真正建立起生态伦理观,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二、推崇自然和谐观的凭空放生庄子以凭空放生的故事来表达生态伦理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曰:‘鲤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乎?’子曰:‘不如人乐之。

’庄子曰:‘是鱼之乐与!汝非知之者也。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庄子尊重一切生命,认为一切生命都有权利自由自在地生活。

凭空放生可以摆脱“化生”的束缚,庄子的这一思想也可以启示我们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生态伦理观需要我们保护和爱护一切生命,尊重一切生命权利,以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三、提倡节约、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庄子对物质和虚无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他也提出了“自然”和“和谐”的观点。

庄子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真假、美丑,只有和谐的整体,这一点反映了庄子对于生态伦理的认识。

庄子的这一思想也可以启示我们,提倡节约,保护自然资源,实行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四、崇尚自然无为、保护生态的生态伦理观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动,体现了他对生态伦理的认识。

他开明“无为而治”思想就是要告诉人们,应以天人合一的态度看待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庄子》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庄子》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庄子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环境保护的启示介绍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又称庄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其中生态思想对于当代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生态观念与自然和谐庄子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万物皆有其独特性质,各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这种互动中形成一种平衡状态。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去违背、干涉自然的本性,而是努力与自然协调共生。

现今我们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

庄子关于生态观念告诉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并通过改变我们对待环境的方式来保护它。

尊重生命与多样性在庄子看来,“大道至简”并非单一模式,而是通过尊重每一种生命形式及其多样性来体现。

他认为万物皆有生命,无论大小、贵贱、有用与否,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在当代环境保护中,我们也应该倡导尊重生命和多样性的观念。

不仅要保护受威胁的物种,还需要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只有确立起生命平等和多样性保护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实践环境保护。

恢复自然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他强调宇宙间一切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并提倡人们通过理解这种联系来恢复自然循环。

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摒弃人类以中心思想,而是将自己置于更广阔的层面上去考虑问题。

通过恢复自然循环,推动资源利用的节约和再利用,切实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共享与合作庄子提出了相对于竞争而言更加注重共享、合作与和谐相处的观点。

他认为所有存在都应该互相辅助,共同建立和谐社会。

在当代环境保护中,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各个国家、社会各界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总结庄子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环境保护紧密联系。

通过倡导自然和谐、尊重生命与多样性、恢复自然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共享与合作等观念,我们可以从庄子的智慧中汲取启示,在实践中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庄子思想中的生态学意蕴探究

庄子思想中的生态学意蕴探究

庄子思想中的生态学意蕴探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其中,庄子的生态学思想被诸多学者所关注。

本文将探究庄子思想中的生态学意蕴,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一、庄子强调“非我族类”的重要性在《庄子》一篇中,庄子曾经提到了“非我族类”这样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非自己所属的物种,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这个观点提醒我们,自然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我们应该尊重其中的每一个元素,而不是仅仅追求自己的利益。

这种思想也可以应用在现代环境保护领域。

例如,我们应该保护所有生物的栖息地,而不是仅仅追求经济效益。

我们应该保护海洋环境,而不是随意地倾倒垃圾或是化学废液。

这些都需要人们彼此关怀、互相依存和尊重非人类群体的生命、繁衍和发展。

二、庄子认为“道”的形成是出于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在庄子的许多著作中,他强调了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生态系统内的所有元素互相协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就是“道”。

庄子强调,“道”包括了所有事物,这些事物在相互作用中互相影响,并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我们可以从这个思想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例如,在现代生态保护领域,我们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内部环境,包括陆地、水域、空气、微生物、动植物等,彼此之间都有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如果我们要进行环境保护,不仅要保护某个物种,还需要思考更为宏观的环境问题。

三、庄子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庄子的思想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连续不断、无始无终的,人类的“我”也不能与自然隔绝开来,因为人和自然并不是独立的实体。

这还包括了身体、思想和精神等方面,它们处于一个生态环境当中,互相作用。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应以“道”为指导,保持一个协调的状态。

我们可以从这个思想中学到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要尊重自然。

我们要珍爱自然,还要为了保护和维护大自然做出贡献,做好自己的力所能及的保护和维修工作,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庄子的生态智慧解读庄子智慧

庄子的生态智慧解读庄子智慧

庄子的生态智慧解读庄子智慧20世纪以来,生态学者指出:“人只是生物队伍的一员的事实,已由对历史的生态学认识所证实。

很多历史事件,至今只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去认识,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土地的特性,有力地决定了生活在它上面的人的特性。

自喻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从远古走来,似乎忘了自已是自然中的一员。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理性的发展,人类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

人类不得不从‘征服自然’的陶醉中惊醒,开始从自身和自然的联系中寻找解救的方法。

”于是生态哲学、生态文学、生态艺术、生态批评等学科应运而出。

在西方,生态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取得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我们知道生态文化属于现代文化。

中国古代的农牧文化,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化,但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生存方式、人类精神的自我调节和人类的美学理想的角度来看,道家庄子的尊“道”尚“自然”的生存理想和态度,已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物欲横流,诸侯并起、战乱纷纭,三代儒家礼乐治下的和谐秩序遭到彻底破坏。

同时,儒、墨等家面对这样的现实所提出的各种学说却显得苍白无力,仁义成为牟取利益的工具。

面对这样一个无序的现实,庄子提出了具有生态意义的应对方法:“齐物”的自然观、“逍遥”的生命观和“自然”的美学观。

一“齐物”的自然观这里“自然观”中的“自然”就是指人类借以生存的自然界。

所谓的“自然观”是指人对自然的态度及与自然的关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要生存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

这些物质的获取决定着人类必然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人类的活动对自然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自然的慷慨给予刺激着人类的物欲不断膨胀。

自然在不堪承受人类的无尽索取的痛苦的呻吟中不得不给人类以警告式的报复:自然灾害、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生态失衡……现今人们深知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根源在于人的贪欲和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10.3969/j.issn.1007-5674.2015.05.001第5期2015年9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5Sep.2015[收稿日期]2015-06-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BYY105)[作者简介]李振纲(1956—),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史。

庄子思想的生态哲学解读李振纲[摘要]建构和谐的生存世界已成为21世纪的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问题。

庄子以哲学家的敏锐,从最初人类心智行为与自然状态的分离可能出现的“恶”,预言了当今人类正在遭遇的悲剧。

在现代生态语境下解读庄子哲学,对于纠正现代人片面强调发展速度、科技作用的工具主义的偏执,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生态哲学;和谐共生[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2015)05-0001-04建构和谐的生存世界已成为21世纪的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问题。

它虽然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生存困境而提出的一种经济、科技、文化对策,但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哲学理念。

庄子时代,人与自然的对立远不像现在这么尖锐,当时也不会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提法,但是庄子却以哲学家的敏锐,从最初人类心智行为与自然状态的分离可能出现的“恶”,洞察到或预言了当今人类正在遭遇的悲剧。

温故而知新,在现代生态语境下解读庄子之道,对于谋求建构现代和谐生存世界,纠正现代人生存方式及片面强调发展速度、科技作用的工具主义的偏执,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道”的生命本原性生活在古代社会环境的先民对“天”常怀有一种深深的敬畏。

春秋时期,哲人视域中的“天”已经从宗教神学上的“幽冥主宰”转变成具有内在生命意义的生命世界的本原。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一个“生”字,明确肯定了自然界内在的生命意义。

老子、庄子把儒家所敬畏的“天”进一步净化提升为更本初、更自然、更切近的“道”——无情感、无目的、内在于天地万物之中的生命本原。

老子说“道生之”,“道生一”;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①这里所说的“自本自根”的“道”,既是天地万物所以存在的根据,又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本原。

此种生命本原作为天地万物生命的终极境遇,不需要被给与、被规定,所以说“自本自根”;它内在于万物,是一种内在的、绝对自足的善,所以能“神鬼神帝”,成就一切,生成一切,化育一切。

从天地星斗,到泰山昆仑,从自然到人生——《庄子·大宗师》中所列举的种种有些神化意象的神话故事人物,有神仙、有帝王、有圣贤,他们无不以“道”为宗为师,彰显着生命本真之“道”的旋律①本文《庄子》文本选自郭庆藩著《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版。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1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与气息。

这里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最深刻的涵义之一,即承认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其生命意义具有“内在性”。

换句话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自然之“道”作为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和本真的“美”,此种内在的“善”与本真的“美”所具有的非人工所能代替和改变的“自然”之德,构成人与天地万物生命世界的生命价值本原。

二、生命世界的平等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庄子·秋水》)庄子站在天人和谐的立场,一再呼吁人防止人类理智的狂妄与僭越。

人类理智本质上是褊狭的、功利的、自我中心主义的。

它往往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否定另一个标准,用自己的存在方式代替其他存在方式。

结果导致理智的独断与专横,使世界丧失生命存在的多样性。

与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庄子认为,万物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的。

事物的大小、彼此、美丑、是非,都是从“人”的有限性立场看问题做出的区别,如果站在“道”的高度,从无限的观点看问题,万物的差别便毫不足道了。

此种观点在《庄子·齐物论》中得以系统说明。

庄子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可于可。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从“道”的高度看万物,万物皆是其所是的那个样子,皆不是其所不是的那个样子。

只有站在“道枢”上看世界,才能洞明生命世界“齐”与“通”的本相及万物平等存在的合理性。

他指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庄子·齐物论》)“偶”,对也;“枢”,要也。

超越了事物的差别与对立,方为体悟了“道”之要领和关键。

从天道自然之理看事物,就会承认具体事物各有其合理性,亦各有其局限性,皆是生命世界的有机构成。

人们一旦懂得从“道”或“全”的观点看问题,就获得了“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大智慧,就不再为自以为是的“小成”之见所困扰和烦恼。

这便是“齐物论”的主旨。

庄子认为,人类认识能力和人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同一个世界,你看到的是你的世界,他看到的是他的世界,我看到的是我的世界。

尽管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那个自在世界的一个方面,但都不能代替那个最真实的世界。

庄子借王倪之口说:“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庄子·齐物论》)人、猿、鳅、麋鹿、鸱鸦、蝍蛆,各有各的习性,各有各的爱好。

因此,对处所、美味、美色各有各的选择标准。

而究竟以他(它)们中谁的选择为“正处”、“正味”、“正色”呢?庄子认为,人类理性的弱点不在于其自身的有限性,而在于无视自身的局限,把自我有限的认识固执为大生命世界的绝对真理,就像井底之蛙误认眼中之天为全部之天。

《庄子·齐物论》是庄子系统责难和嘲讽人类认识能力的一篇著名的哲学论文。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这种万物平等并生的立场,庄子叫做“齐物”。

长期以来,庄子的“齐物”思想一直被指责为相对主义。

今天看来,这种相对主义中蕴含着极为可贵的万物平等的生态智慧。

三、对工具主义的预警现代社会生存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对技术或工具理性的盲目乐观。

对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恶”,庄子做过深刻的批评。

《庄子·天地》篇中汉阴丈人羞为桔槔的寓言深刻揭示了技术的二重性。

故事说:“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卬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庄子·天地》)人类中心主义宣称:技术或者说“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进步,而且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提高;运用工具改变自然,役使万物,是人类独有的优越性。

殊不知,技术是把双刃剑,它既--2李振纲庄子思想的生态哲学解读会给人类带来福祉,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和为何而用。

在庄子看来,“机械”是戕害天地生命本性(天机)的利器。

自从人类懂得依靠心智制造工具之后,人与自然“以天合天”的生命本真之境便有了隔膜,有了对立,时常发生矛盾龃龉。

工具使人自居为主体,把周边的一切变成满足自己欲望和野心的对象。

机械无生命、无灵性,唯一的本性是周而复始不停步地运转和宰制。

当人运用工具宰制对象。

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功利性目的时,无意中反而被工具所控制、所支配,成为冷冰冰的工具的附属品。

这就是由机械带来的“机事”和“机心”。

张祥龙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诠释庄子的天道观,认为庄子的“道”是一种“生成境遇”下的终极视域,据此对庄子的反工具主义做出了独到的评价。

他指出,庄子的认知观与现代强调实践和实用功利性的认知观根本不同:“在这些西方的非概念型的认知观看来,被人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证明有效者、符合规律者即为真理和真知。

持这种观点者会欢迎一切‘能增进人的实践能力(比如生产力)’或‘增强人的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力’的技术和工具。

庄子的认知观则不然。

在他看来,只有在人的生存境遇中构成的才是真知,只有游刃于气域里的技艺和工具才是造福而非祸害人生的。

换言之,‘实践’对于道家来讲不意味着主体改造客体,而只能是人的生存体验本身,在其中主客处于还未分离的‘以天合天’的相互构成状态中。

”汉阴丈人的寓言的确具有令人从层层迷雾中醒悟的呼唤力:“它居然能将人生的苦难之源追溯到如此切近之处。

仔细想来,其中的确包含真知灼见。

能不顾惜祖辈们‘怡然自乐’于其中的人生形态,只是为了用力寡而见功多,就那么爽快地去迁就‘机械’,这种人或人群就开始丧失了生存的天良,而被‘机心’主宰。

此端一开,何处是个尽头?”[1]汉阴丈人对桔槔所代表的工具理性的拒绝,表明道家自然主义观照历史和文明的另一种维度。

19世纪中叶,人类最杰出的思想家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引发的劳动异化和人被“异化”,直到今天,不仅没有克服,而且愈演愈烈。

以网络为纽带的现代技术已成为天罗地网,人类对技术的依赖和束缚,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说到底,不改变近代以来日益被体制化的工具主义生存方式和功利主义生活态度,人类就无从摆脱为“机械”—“机事”—“机心”所控制的命运。

四、“浑沌”之死的悲哀《庄子》内七篇的最后一篇《庄子·应帝王》篇末有一段关于“浑沌”之死的寓言。

寓言说:“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