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2019-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最新2019-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A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表现: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练习:单选
1、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 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 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 …… …… …… …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 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 ……… ……
主体与客体的三层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 的实践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


的认识关系

需要与被满足 的价值关系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的目 的和实践的方案…
A.是客观世界的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ACD
C.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上“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练习:多选
1、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 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
40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根据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4
2、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 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 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5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其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
推理。
17
理性认识——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
一般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事物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18
理性认识——判断
判断是概念的复合,是对认识对象 有所断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人不是上帝的创造物
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9
3、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
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
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摹写不是对对象直
观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的信息,通过分
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 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飞跃?
①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要改造世界所决定的 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最终指导实践 ③理论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1、什么是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指真理的绝对性。
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 是对这种内容的正确反映。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②人们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 全面,这种趋势是绝对的。承认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2、什么是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指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
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标志客观和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的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其次,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最后,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有用就是真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
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再认识 再实践
实践
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 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52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 不是一次完成的
78
二 、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79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80
主观 认识
实践
客观 效果
相符
真理
不符
谬误
81
82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3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 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切认识论理论都要探讨和 回答的问题
1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1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34
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汽车
35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回答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36
推理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的思维形式
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考试, 王强是一名学生, 所以王强一定要参加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课件
反对主观主义有两个方面,即 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经验主义。教 条主义,就是只知道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词句,不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它 使我国的革命遭受过失败和挫折。经验主 义,就是只看到一些具体实践,只看到一 国一地一时的经验,没有看到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原则。
30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㈠由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 5.跃非理性认识的作用
• 从形平式上上。看,认识运动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 环。
•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 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 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38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认识运动的前进上升性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39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遵循认识运动规律
外 感性认识的形式貌:的能动反映。
• 感觉——人脑通过不同感觉器官对客 观事物 个别外部性状的反映。
• 知觉——人脑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客观 事物多方面性状的完整反映。
18
• 表象——人脑在感觉和知觉后留下的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 律
㈠由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 1.跃感性认识 •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具 体性特点。 • 感性认识具有表面性局限。
人的实践不同于 动物的本能,是有意 识的自觉能动活动, 有先期理论认识的指 导。
10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认识的本质
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派 别
不可知论
可知论
先验论 反映论
被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11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认识的本质
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派 别
能动反映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 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02马原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44).ppt

02马原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44).ppt

要点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结Hale Waihona Puke 记事算盘电脑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名人名言
“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 大学更能把科学 推向前进。”
——恩格斯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 更远些,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是否也是通 过实践得到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
间接经验 验也是宝贵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 实 践 关 系 : 改 造 与 被 改 造 的 关 系 ( 这是实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 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 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 得到的美感。
认识系统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 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 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 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 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 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 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8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 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 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9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20
2、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二者虽都坚持反映论,但有着性质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 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部对象。其缺 陷是: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 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看不到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

26
2、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会变成巨大 的物质力量。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27
2、从认识到实践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 相结合;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 环节; 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2
3、关于认识的本质
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研究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构 成要素 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和意识。 认识的本质: 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认识客体的选择 性反映和创造性重构的意识活动和过程。 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 的反映论,是辨证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具有创造 性的反映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 主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PPT课件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PPT课件
感觉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
等。 知觉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的整体反映。如将色、 香、味结合起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记忆与重现。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即下定义,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和反映。 判断:即评判是非对错,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即由判断推出判断,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 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 则 ②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最终指导实践 ③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因而认识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 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 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 行统一观。
2.真理的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 正确的反映。 首先,从广度上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范围和认 识能力的限制,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 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 限的。 其次,从深度上看,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 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 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 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 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的认 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 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 西,是先天就有的。它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 物”的认识路线。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 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 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 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芳菲尽 VS
始盛开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 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 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 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 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 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 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认识客体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认识工具:中
介是指各种形式的 工具、手段以及运 用、操作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可 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 延长、体能放大的 工具系统,二是作 为人的感官和大脑 延伸、智力方法的 工具系统。
A、物质工具
认识工具:中
介是指各种形式的 工具、手段以及运 用、操作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可 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 延长、体能放大的 工具系统,二是作 为人的感官和大脑 延伸、智力方法的 工具系统。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 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方法的工具 系统。
认识主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 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 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
三、认识运动的基Βιβλιοθήκη 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
➢ 含义: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 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 个片面的认识。
➢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生动性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 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 指导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 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终 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主体、客体、中介
B、观念工具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第一,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
需要的满足程度。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 ➢实践活动 ➢反馈和调节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觉是客观事物 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 的反映形式,是对 客观事物表面的个 别属性、个别特征 的反映。
硬! 红!
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 形象。是人脑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在 记忆中的再现。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 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 世界,这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鸟巢”
社会一旦有技 术上的需要,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 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恩格斯
水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 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 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主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主体 实践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论。首先,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揭示出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 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
➢ 能动性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创造性是 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知觉
表象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性认识
➢ 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 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 性的概括的反映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 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指出:“只 有通过实践的检验, 才能辨别认识的真 假,从而推动认识 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