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认识分数第1课时 分一分(一)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认识分数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分母不大于10)。
3、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是10以内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计划课时:4课时第1课时分一分(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运用自己的符号进行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1/2的含义,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张纸等。
3、教材又设计了大量操作与描述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1、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授1、讲解分苹果的故事,(配合课件直观演示)分一分(一)平均每人得一个苹果。
平均每人得半个苹果。
2、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一半可以用½来表示。
提问:关于分数,你们还知道哪些?(指名口答)3、涂一涂分别涂出它们的½。
提问:通过涂一涂,你什么体会?1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张纸等。
24、折一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½,与同伴进行交流。
5、折一折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份。
(1)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把其中的两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四分之()。
(3)把其中的三份涂上颜色,涂颜色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分之()。
(4)把这张纸的四分之四涂上颜色,即是涂了这张纸的多少?像½,¼,……都是分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分一分(一)》说课ppt课件
2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二)认识几分之几,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2. 认识几分之几
活动二:小组活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 (1)拿出自己小组的图形,折一折,描出折痕; (2)用彩笔涂出其中的几份; (3)说一说你们创造的是几分之几。 ★汇报时请这样说: 我把_____平均分成___份,取其中___份,可以用分数__分之__表示。
2
2
第三个问题是用折纸涂色的方法
(或画图的方法)“创造”更多的分
数,体会分数是表示一张纸的涂色部
分与这张纸之间关系的一个数。
第四个问题是认识分数的写法和
读法,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分析
教 学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 要性,能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目 标
2.结合折纸、涂色的活动,利用面积模型表
分一分(一)说课
目录
1. 教 材 分 析 2. 学 情 分 析 3. 教 法 学 法 4. 教 学 设 计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分一分(一)”的内容。
本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是在学生认识整数和小数的 基础上,第一次接触分数。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 占有重要地位。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3.感受分数1
2
练习二:分别涂出下面图形的 1 吗?
2
【设计意图】:让学生 感受虽然都是1 ,但可
2
以有多种涂法,只要是 一个图形的一半就可以, 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4 吃西瓜|北师大版.doc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4 吃西瓜|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减法、除法的关系;•能够用拆分法和倍数法计算简单除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能够合作完成小组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说话认真、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简单除法的计算;•食物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食物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过程设计1.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课前导入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讲述法。
2. 教学过程设计(1)课前导入(5分钟)•向同学们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吃西瓜”,并询问同学们对西瓜的了解。
(2)游戏环节(20分钟)•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份西瓜。
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如果有三个孩子,要将一个西瓜分给他们,该怎么办?(手示例子)。
•引导同学们思考出除法的概念和方法,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尝试计算。
•老师准备数学运算题,让同学们自己用拆分法和倍数法计算。
(3)小组讨论(15分钟)•老师让同学们重新组成小组,每组分配相应数量的西瓜。
然后问同学们“你们会如何合理分配西瓜,使每个人都吃到相同的份量呢?”。
•鼓励同学们团队合作,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发言人,向全班汇报他们分配西瓜的方法。
(4)解说与概括(15分钟)•老师向同学们解释如何用除法计算分配的问题。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回答部分问题。
3.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同学们关注团队合作和分享的重要性;•帮助向学生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作业布置•指定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同学们用除法解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2015—2016学年度三年级下教学进度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数学好玩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各个领域包括以下内容:数与代数第一单元“除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主要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四单元“千克、克、吨”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
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 本单元主要学会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空间与图形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
第五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 吃西瓜|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 吃西瓜|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几个”、“剩下几个”等含义,并能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述;2.能够在桌子上面画出图形来表示问题;3.能够使用画图的方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1.西瓜模型:教师事先将西瓜切成小块并取出西瓜子,将其分装到小袋子中,发放给每个学生;2.黑板、彩色粉笔、擦布;3.打印好的教材P25-P27。
教学内容1.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有关,你们会发现它非常简单。
众所周知,现在是夏天,非常适合吃西瓜。
谁吃过西瓜?”请学生举手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吃过西瓜的经历。
2.提出问题:“小明买了一份西瓜,他吃掉了几块,还剩下几块呢?”让学生画图表示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表示“几个”、“剩下几个”等概念的正确用法。
3.指导学生如何用画图法来解决问题,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桌子、西瓜和其中几块被吃掉的情景,让学生模仿画出来。
4.要求学生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在相互沟通中进行思维交流和碰撞。
5.教师分发西瓜模型和小袋子,让学生实际操作。
让学生分别拿出5块西瓜并数一数,再吃掉一半后数一数剩下的西瓜块数。
教师观察学生操作并给予指导。
6.教师利用教材P25-P27中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课堂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采用画图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强调学生需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述问题,加强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提高。
扩展1.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等形式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2.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际例子来解决问题,提高学习乐趣。
3.教师可以将课堂测试的题目和解题思路集中起来,利用计算机或PPT在线分享给学生。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优质】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说明各单元内容介绍与教学建议: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在购物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小数的认识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本册先初步认识小数,主要以元、角、分为背景学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等,四年级将进一步认识小数,学习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性质等。
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关于估算的两点建议估算要有理由。
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说出估算的结果,还要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估算的理由。
然后组织大家讨论这些理由是否合理。
估算活动后要进行反思,积累估算的经验。
反思包括与精确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自己思考为什么估算的合理或者不合理;同伴之间互相交流估算的心得。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具体操作,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一些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于分数意义的教学1. 引入的必要性。
(生活中存在;分东西;度量单位的需要)2. 创造表示方式。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图形表示——自己创造符号)3. 分数的意义:平均分,部分与整体的比。
(“平均分”的辩论;对学生创造符号的归纳,对分数符号的讲解;对分数的语言描述;多个东西的“一半”;为什么不一样?)。
4. 分数的应用。
(生活中大量存在的现象——模型的思想;运用分数解决“比较”问题)空间与图形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结合图案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发挥创造力和个性,感受图形的美。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六单元吃西瓜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六单元吃西瓜1. 教学目标•了解西瓜的种类、形状、颜色、大小等基本特征;•掌握西瓜的选购、切割方法;•通过观察和感官体验,体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食品安全卫生习惯。
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西瓜的种类、选购、切割方法,以及比较大小的语言表达;•难点:通过感官体验,巩固“大”、“小”、“多”、“少”等概念,以及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3. 教学准备•西瓜若干;•刀具、盘子、勺子等。
4. 教学内容与步骤(1)引入1.点名、问候;2.出示一幅西瓜图片,带领学生想想,自己平时喜不喜欢吃西瓜、为什么喜欢等。
(2)探究1.出示几幅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西瓜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貌特征,通过问答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西瓜进行分类;2.将几个不同大小的西瓜摆在大家面前,可以用类似这样的问题提出:这两个西瓜哪一个更大呢?哪一个更重呢?—应该注意语言简洁明了,并且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作比较;3.继续用比较大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让学生自己感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述和比较大小更准确,例如:“这个西瓜比那个小了一点点”“那个西瓜比这个重了些”等;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每个西瓜,例如颜色、纹理、大小、重量等等,鼓励学生找出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并进行比较。
(3)操作1.展示切好的西瓜,“美美”地吃上一口,谈谈对这个西瓜的感受;2.带领学生尝试一下自己动手切西瓜,切得好的学生互相欣赏,并对不足的地方进行指导;3.做分组活动:准备4个同样大小和形状的西瓜,每组选出一个代表,用比较大小的方法把这4个西瓜从小到大排列。
(4)总结1.让学生总结自己做的过程和感受;2.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喜好。
5. 教学评价1.准岗教师全程参与。
学生参与度与实际效果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考察内容。
2.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探究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3.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安全卫生习惯,防止过程中的意外发生。
202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六认识分数分一分(一)分一分(二)比大小吃西瓜分一分(一)教学内容:分一分(一)(教材第67、68、69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结合折纸、涂色的活动,利用面积模型表示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自主探索精神,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过程:一、解决问题,导入新课1.师:今天老师带了两个问题需要同学们解答,但同学们回答问题时不准发出声音,只能用手势表示行吗?(1)问题一:老师手里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2个)(2)问题二(课件出示):老师手里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指名一个学生看图提问题,一个学生用手势表示答案)2.师:刚这两个同学表现真棒,老师手里1个苹果,准备奖励给他们,应该先怎样?(板书:分一分)分苹果:把苹果分成一大一小两半,当学生有疑问时,趁机说明要平均分。
3.师:同学们可以用手势告诉老师答案吗?为什么大家都不出手势呢?(每人只有半个)你想怎样来表示半个呢?能否创造出一个符号来表示半个呢?4.学生动手创作,教师让学生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用0.5,有的用折纸,有的用A从中间画竖线隔开,有的用B从中间画横线隔开,有的用o画线隔开,有的用“双喜”的“喜”来表示物体的一半,有的用正方形从中间画线隔开来表示,有的是1/2,还有的学生用画图来表示。
5.在这些方法中同学们观察思考用那种办法表示一半更简单呢?(1/2)这个符号和整数、小数一样是数字家族中的一员,它叫做分数,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研究分数吧。
(在课题分一分后板书:分数)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两半,其中一半可以用1/2表示,另一半呢?1.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北师大版
六乘法蚂蚁做操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练习纸、练习本、课件教学重难点: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1.出示“蚂蚁做操”的情境图。
独立观察画面,说一说情境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讲一个数学故事。
2.结合数学信息尝试提出乘法问题。
即:每排有12只小蚂蚁,有4排,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3.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与同伴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一些圈法和口算方法:4、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
(1).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吗?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方法一:加法竖式;方法二: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竖式;方法三:简写后的一般竖式。
)A交流方法一,对用加法竖式计算的,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尝试写出乘法竖式。
B交流方法二,在黑板上呈现出竖式的计算过程。
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思,即每一步求出的是电子图中的哪个部分。
回顾列表计算的方法,表格中的每一步与竖式中的哪一步是对应的?(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48的含义。
)第一步,4乘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第二步,4个10是40个点,写在第二层,相同数位对齐;第三步,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48。
(3)交流方法三,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与方法二的竖式进行比较,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结合前面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合起来是什么?3.练一练,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6单元 比大小 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比大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73—74页比大小及练一练教材分析:《比大小》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时内容,本节是在初步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科书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面积模型学习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第二个问题是借助找出一组同分母分数,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结合画图的方式,巩固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并体会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由于是初次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所以本课要求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大小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比较同分母分数(分母不大于10)或分子是1的简单分数大小的方法,会正确比较。
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形,经历用面积模型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交流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同分母分数(分母不大于10)或分子是1的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游戏导入(幸运大转盘)2.板书课题:比大小【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比较相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分母不大于10)1.自主探究3/4和1/4这两个分数,谁大?2.学生汇报(选择什么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的占几份)学生回答: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3/4来表示,我又把一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3份用分数3/4来表示,3/4的涂色份数多,所以3/4>1/33.请大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单活动二4.感知规律5.快速反应:比大小(填>或<)1/4 2/4 5/7 3/7 3/8 7/8 4/9 5/9(二)比较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的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分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2.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3.在用分数表示事物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分数的价值。
教
学
重
难
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 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操作,能比较简单分数(分母小于10)的大小。
3.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学
设
想
本单元预计分8课时进行,重点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分数加减计算。教学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琪解决问题。
课时
安排
6课时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教材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先教学几分之一,再教学几分之几,然后教学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分数学习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小数的基础。多次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分数有一些模糊的了解,但都是比较肤浅的,不能把握分数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组织大量直观的、感性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提升生活数学为学科数学。
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练习五》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练习五》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练习五。
(教材第77~79页)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能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冋题。
2.能比较分数的大小及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3.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探索求知的强烈愿望。
重点: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难点:能准确比较分数大小并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谈话导人:分数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分数表示?1. 边提问边整理。
师:谈一谈你对分数的认识,同桌交流。
生1:把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例如,,,…都是分数。
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由多个物体组成。
生2:分数中间的横线叫作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是分母,上面的数是分子。
生3: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数线,最后读分子。
生4:写分数时,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生5:用分数表示各部分量与整体的关系时,首先要确定整体,接着确定把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并把它作为分数的分母,最后确定各部分量并把它作为分数的分子。
师: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呢?生1: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小的分数比较小。
生2: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呢?生1: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生2: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生3:计算1减去几分之几时,先把被减数1改写成分子与分母都和减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 老师板书:师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7~78页第1~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生做完后交流、评议。
师:谁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生1:我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生2:我可以画图来表示分数。
3 年 级数学北师 大版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比大小》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比大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3〜74页。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
难点: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练习卡三张、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妈妈把一张饼的1/3给了表弟,1/4给了小丽,两个人分得的饼一样多吗?这里就有一个分数大小比较的问题。
1.整数比大小。
谈话:三(1﹚班男生有26人,女生有24人。
26和24谁大呢?﹙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2.小数比大小。
师:我手里的这支钢笔是8.5元,谁能说出一个小数和8.5比大小?3.引出“分数可以比大小”。
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
(板书课题)你们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设计意图:数学发展有两大动力,一是生产(生活),二是数学本身;数学课的“引入情境”,不仅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数学情境”。
因此,通过“整数能够比较大小,小数能够比较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你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吗?”充满挑战性的寥寥数语,直截了当地把课题带出来,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建构模型,解释应用。
﹙一﹚看图比大小,建立“形象比较”的模式。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
师:(板书“3/4,1/4”)3/4和1/4谁大呢?让学生猜测。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看大屏幕。
(手势指向大屏幕,演示课件时,提问:涂色部分是第一个正方形的……接着看,右边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师:通过涂色,(板贴图﹚你们认为哪个分数大?为什么?师:那3/4和1/4中间可以填什么符号?请你打开课本73页,填一填。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桃子教案例文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桃子教案例文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分桃子教案最新例文1学习目标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教学难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
熟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48÷2= 89÷2= 69÷3= 55÷5=67÷6= 84÷2= 85÷4= 96÷3=(规范竖式的书写规范)二、导学新课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4篮零8个,也就是有48个,平均分给三个人。
提出数学问题:48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个人各分得多少个?2.列式:48÷3=(1)分一分,算一算:用4捆小棒代表4篮橘子,独立尝试分一分。
全班交流,说一说:先分那部分,再分哪部分?“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从刚才的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3人先分30个,每人分到10个;再分余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每人共分到16个。
(2)你能用竖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48÷2和48除以3的不同之处。
……每人共分到16个……30÷3=10,表示3人先分掉30个……48-30=18,表示分掉30个,还剩下18个……18÷3=6,表示3人再分剩下的18个,每人分到6个,在个位上商6。
与48÷2的不同之处: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
问题:竖式中第一步的“3”表示多少,为什么“30”的“0”可以省略不写?3写在十位上,表示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认识一次扩充。
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概念较为抽象,理解方式也不唯一。
三年级的“认识分数”主要是借助操作从“部分—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分数。
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生知识能力分析:从整数到分数,学生关于数的学习要建立一个新概念,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所以学生学习分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年龄特征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尚年幼,数学语言和数学技能尚处于初步阶段,思维以表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所以教师的教学要从直观、形象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知识。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能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缓慢的,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如“分一分”“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教师必须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3.把学习分数加、减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
在探索分数加、减法时,借助直观图形来理解算理和算法,就不难了,而“数形结合”本身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1 分一分(一) 1课时2 分一分(二) 1课时3 比大小1课时4 吃西瓜1课时5 练习五1课时分一分(一)。
3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吃西瓜》
2.第二题凃一涂,算一算,请同学们先在书上涂一涂,算一算,我们看笑笑同学是怎样做的。
生:说答案,
3.第三题,请同学们直接在课本76页第3题写答案
相信同学们一定做的又对又快。
生: 直接说答案
4.第四题:我们先看情景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
淘气说:我用去这张纸的九分之三 笑笑说:我用去这张纸的九分之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年级下册 教科书第75页、76页。
教学目标
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1”减几分之几
问题三:问还剩几分之几?我们应该用减法请同学们先试着列算式。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个西瓜看成是整体,那么从整体当中减去大熊和小熊总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求出还剩几分之几,把这个表是西瓜的小圆片,平均分成八份,那么对应到我们右边这个算式当中,一减八分之五当中一,可以写成是分子分母都为八的分数,为什么写出分母为八,而不是分母为九呢,因为减数的分母为八,我们为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所以把1化成与八份之五的分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八分之八。八分之八减八分之五,八块减去其中吃掉的五块,从图中我们看还剩下了三块,也就是说剩下了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三,这里我们在计算被减数为一的分数减法的时候呢,我们是把被减数一写成了与减数分母完全相同的一个分数,然后进行计算的 。
五、教学板书
吃西瓜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案六、统计与可能性第六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教材安排了“奖牌给哪组”“猜一猜”“体育中的数学”三个版块的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分析,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1、“奖牌给哪组”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2、“猜一猜”让学生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抛纸杯”目的是让学生体验这个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三种,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不一样。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分下面几步来进行:(1)让学生猜想纸杯落地后有哪几种结果(2)猜一猜出现哪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哪种可能性小?(3)验证结果。
4、“摸球”先帮助学生弄清楚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再填空,然后分小组进行摸球游戏,并验证填的结果。
5、“体育中的数学”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6、“体操表演”中的队列问题,需要综合应用图形与乘法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
“比赛场次”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如“分析,图解,列表”等二、学情分析: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简单除法,掌握了求平均数所需要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作为重点。
同时,经过前面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学生自主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并初步具备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5课时进行教学,并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
2、统计要以读懂统计图表为教学重点。
统计教学不要把重点放在制作统计图表的技能上,而应该放在根据数据作出必要的推断上,哪怕只是简单的推断,也会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3、让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可能性的体验。
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有的事情可能发生,有的不可能发生。
还要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有的可能性小。
在“猜一猜”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经历可能有大小的试验活动;能罗列某种事情可能发生的所有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意义及求法。
2、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
3、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1、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事件可能性的意义。
五、习题处理:1、通过课件、生活事例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3、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统计图表中。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电脑课件。
2、球。
学生准备:1、图钉。
纸箱(内装两个黄球和两个白球)2、25个圆形纸片。
七、课时划分:本单元共9课时:比一比2课时猜一猜2课时体育中的数学1课时单元测试4课时比一比教学内容:P69比一比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4个同样大小带有刻度的烧杯,一个有刻度的大量筒。
(共准备6组)。
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研究新知。
(1)(出示学具)每组4个同样大小的烧杯,每个烧杯内盛有不同高度的水;一个大量筒。
师:怎样才能使四个烧杯内的水同样多?(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方法。
(3)全班汇报交流:生1:把4个烧杯中的水到进大量筒里,再均匀的到进四个烧杯内。
生2:将4个烧杯内的水都到入大量筒里,量筒里水的高度是16毫升,把它平均到入4个烧杯内,每个烧杯倒4毫升。
生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第一个烧杯内有6毫升水,第二个烧杯内有2毫升水,从第一个烧杯里倒2毫升水给第二个烧杯;同样,从第三个烧杯里倒1毫升水给第4个烧杯,这时,每个烧杯内的水都一样多,都是4毫升。
(学生边说边操做。
师随机评价。
)师小结:刚才大家通过算一算、倒一倒等方法,把4个烧杯内的水给平均分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这种问题。
二、自主参与,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读统计图,并根据图中的信息作出公正的评判。
学生尝试解决,全班汇报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1)、试一试。
(课本72页)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要合情合理,老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2)、练一练。
(课本73页第一题)鼓励学生在统计表上直接用“取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得分。
(3)、数学故事:有危险吗?(课本74页)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四、总结评价,课下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2)、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五、板书设计:六、作业设计: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1)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2)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3)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七、教学反思:比一比练习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每组选出3位同学进行拍球比赛。
师:你们猜谁赢谁输?怎样比较?2、学生认为比总数最好,可以让学生先拍球,做好相应记录,并用比总数的方法得出结论。
3、此后,教师加入其中一组,使两组人数不相等。
设疑: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谁输谁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把全班学生重新分组(有4人一组的,有5人一组的),每组发一张统计表。
师统一时间,生:拍球。
学生姓名拍球数2、(展示各小组拍球统计表)师:我们班哪个小组赢了?(1)、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生1:把每个小组的拍球数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哪个小组最多,哪个小组最少了。
(另有学生提出疑义:可是每组同学的人数不相同呀?)生2:我们可以用每个小组总的拍球数除以小组的人数,就可以知道哪个小组的多,哪个小组的少。
生3:我们也同意这种方法,这样很公平。
生4:我们把每个小组的拍球数制成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我们发现可以移动多的球来补少的球,这样它们就排的一样高了。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评价)三、巩固练习1、试一试。
(课本72页“小熊冷饮店”)2、练一练。
(课本73叶第一题)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也可以在统计表上直接用“取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得分。
四、拓展应用。
(课本74页第四题)师重点指导第(3)小题,学生除了能看懂统计图外,还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猜一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1、能列出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三、教具学具准备:转盘、纸杯、白球、黄球和红球、盒子、图针、硬币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师抛硬币,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1、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猜想:出示四个转盘:图猜测:转动①号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②③④号呢?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
板书:可能性大,可能性小(2)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一人转转盘,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其他人再转;小组学生轮流填表。
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
)(3)汇报,全班交流。
2,纸杯感受事件可能性有大小(1)猜想:抛出纸杯后,纸杯落地可能出现的情况。
同桌交流并回答。
(2)实验验证:每人重复做5次,并记录表中。
投影出示落地的情况12345(3)、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
3、摸球感知,进一步了解可能性(1)、出示盒子:出示问题:(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分组实验加以验证、结论。
(2)、讨论:(课本76页)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先让学生看清楚箱子里放的球的颜色和个数。
①填表②小组实验③结论。
(三)巩固练习:P76试一试。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列举出来并验证。
(四)评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猜一猜箱子里有1个白球,2个黄球任意摸一个球,有种结果,摸到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球可能性小。
六、作业设计:一、抽签游戏(1)随意抽一粒,会出现哪几种可能?(2)随意抽一粒,抽到什么球的可能性大,什么球的可能性小。
二、思考箱子里有3个白球,3个篮球,3个红球,一次摸出两个,可能出现哪些结果?七、教学反思:《猜一猜》练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1、能列出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三、教具学具准备:转盘、纸杯、白球、黄球和红球、盒子、图针、硬币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拿出硬币抛试,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1.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出示四个转盘:图师:如果转动(1)号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
如果转动(2)、(3)、(4)号转盘呢?体验:同学们的说法各不相同,这还需要我们用实验进行验证。
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小组长记录,一人转,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再转;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
汇报:师生小结。
板书: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2、抛纸杯,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