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山海经》中颜色词“青”及其文化流变-精品
中日颜色词语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中日颜色词语及其文化象征意义李庆祥颜色只不过是人的一种主观感觉,这种感觉有的称之为色彩感觉,如日本人的原始色彩感觉是赤为明、黑为暗、白为显、青为晕,这与我国古代用颜色代表“五行”“五方”如出一辙。
人给每一种色彩感觉都确定了名称,而记载这些颜色名称的词就是颜色词。
颜色的名称多源于能够提炼染料的自然物质,如与植物有关的红色类颜色词,汉语中有:枣红、石榴红、桃红、玫瑰红、山碴红等;日语中有:极色、杠梅色、桃色、蔷薇色、珊瑚色、撅子色、毒色、茜色等。
与矿产物质有关的黄色类颜色词,汉语中有:金黄、土黄、蜡黄等;日语中有:雄黄、黄土色、象牙色、生壁色等。
与动物有关的颜色词,汉语中有:鹅黄、鸡冠红、猩红、鱼肚白、鹦鹉绿、乌黑等;日语中有:鸭色、娃色、梅鼠、猩猩耕、海老茶、狐色、胳鸵色、雀色、莺色、氛羽色等。
也有的是人通过想象、联想而以自然物确定的。
这一类的颜色词,汉语中有:天蓝、水绿、苔青、月白、雪白、火红、水红等;日语中有:廿夕了工口一(阳光色)、苔色、苗色、水色、空色等。
因为中日两国丝染纺织业历史悠久兴旺发达,大部分颜色词与丝染纺织业有密切关系。
《说文解字》系部有关丝帛的颜色词就有很多,如“红、绿、紫、绛、维、缉、绢(白色)、缥(白青色)、堤(丹黄色)、细(黑色)、素”等;日语中除了与汉语相同的“红、绿、紫、绛、啡、给、缥”等外,还有“棘色、洗朱、瓶视、一斤染”等。
在古代,绢是中国特有的丝织物,唐·颜师古注:“绢,生白增,似嫌而疏者也。
”所以用它来代表白色,反映出中国丝织文化的背景。
而日语把酿酒用的拥霉的颜色叫做“翅魔”,这是一种略带灰的黄绿色,是日本的禁色之一,反映出日本酿造文化的背景。
类似上述许多颜色词,它不仅表示出不同的色彩,而且还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的特征。
3.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中日颜色词都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所以颜色词多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通过客观事物的色彩联想而生发出来的,即人们常说的看到某种颜色就会产生某种联想。
最新 《山海经》中颜色词“青”及其文化流变-精品
《山海经》中颜色词“青”及其文化流变在《山海经》中,“青”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笔者统计了《山海经》中颜色词在各部分中的使用频率,见表1。
表1 颜色词“青”在《山海经》中的使用频率分布(单位:次)颜色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经海内经总计青5 9 6 1 22 10 4 21 3 81根据统计,在《五藏山经》中“青”的使用就已经很普遍了,笔者认为这是由《山海经》的性质决定的,历来人们对《山海经》的性质有很多的猜测以及很大的争议,在这里姑且只把《山海经》作为一部早期地理志性质的书籍,既然是一部地理方面的书籍,那么记述的大多是自然景物,如植物、动物、矿石以及水系等,如“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如“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南山经》)。
“青”在《释名》中解释为:“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即万物在刚出现时所具有的颜色,如此看来,“青”代表的是一种初生的状态,并不是特指某一种具体颜色,而是一个模糊的颜色群。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为“青,东方色也”,“青”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事物产生时所具有的颜色,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青是木的象征,那么,“青”的出现是不是与植物的关系比较大呢?在下文中将会进行细致分析。
《周礼·秋官·职金》中记述道:“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
把“青”和“石”、“玉”并列在一起,显然这里的“青”不是一种颜色,而是指一种与“金、玉、锡、石、丹”有相似特性的实物,其注释称“青,空青也”。
“空青”是一种特质上近似于孔雀石一类的矿物石,产自于铜矿,也称作杨梅青,可入药,也可以做镌刻工艺的质料,品色发蓝。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青”最早是指“空青”颜色的一种矿物,而与植物没有太大关系。
之后人们就以此为标准,将具有这种矿石相类似的颜色的这一类称作“青”。
《山海经》蛇意象的色彩文化
《山海经》蛇意象的色彩文化摘要:蛇是中国神话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也是中国神话经典古籍《山海经》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意象。
《山海经》中蛇意象色彩不一,主要有青、赤、黄、白、黑五色,五色蛇出处不同,职能有别,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关键词:山海经;蛇;色彩文化蛇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从古至今关于它的神话故事乃至文学创作层出不穷,作为中国神话传说经典古籍的《山海经》中同样多有记录。
在《山海经》中,“蛇”是一个具有多种形态和职能的意象,同时也是一个拥有多种色彩的意象。
根据统计,其色彩主要包括五种颜色,分别是青色、赤色、黄色、白色和黑色,它们在《山海经》中属性不同,职能不同,体现了一定的色彩观。
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概述中国,是人类史上运用象征色彩最早的国家。
早在上古时期,中国智慧的原始先民就从自身的生活生产中归纳经验,总结出五种基本颜色:青,赤,黄,白,黑五色。
到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五色之说”来概括这五种颜色。
“色在具备物质的一种属性的同时,又具有作为共通语言的象征性和逻辑性。
”因此这五种色彩在中国上古色彩体系中,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同时体现了我国上古时期的宇宙世界观和民族文化性。
说起五色,国人总会联想到五行之说。
那何谓“五行”?《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由此可知,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个要素,是万事万物诞生之本。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五行说” 常与“阴阳学”合流,称“阴阳五行说”。
而在阴阳五行说中总将五行与五色相配,即“金、木、水、火、土” 对应“白、青、黑、赤、黄”,由此对色彩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此外,阴阳五行说还表示五行还可对应五方四时,五方指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综上可得,五色五行,五方四时相对性为:青对木对东对春,赤对火对南对夏,黑对水对北对冬,黄对土对中对四季,白对金对西对秋。
关于汉语颜色词“青”的语义文化探析
中 国古代 ,青色 与 书籍 就 有 了微 妙 的 联系 。 比如 : “ 青 问 , 阮 籍 给 的 就 是 “ 眼 ”; 而 阮籍 看 不顺 眼 的 嵇 康 的 哥 青
简 ” , 即 是 竹 简 ,用 来 指 代 书 籍 ; “ 编 ” , 泛 指 古 代 记 哥 嵇 喜 来 吊 唁 时 , 阮籍 就 是 给 的 “ 眼 ” 。 与 之 相 似 的 , 青 白 事 之 书 ;而 “ 史 ” , 则 指 的 是 史 书 。 当 用 竹 子 制 作 竹 简 青 作 过 程 中 必 须 要 用 火 烤 青 竹 ,把 水 分 烘 干 , 便 于 书 写 , 同 时 又 可 以 防 虫 蛀 。在 烘 烤 的 过 程 中 , 青 竹 片 本 来 是 很 新 鲜 “ 目 ” 、 “ 睐 ” 、 “ 眸 ” 、 “ 青 ” 等 ,也 都 喻 指 青 青 青 垂 唐 宋 以后 的 文 学 作 品 中 常 常 用 “ 丝 ” 、 “ 翼 ” 、 青 青 “ 髻 ”等 词 喻 指 黑 发 , “ 不 见 高 堂 明镜 悲 白发 ,朝 如 青 君 时 ,因 为 新 出 的竹 子 水 分 很 多 , 容 易 腐 烂 变 形 ,所 以 在 制 受 到尊 重 和 优 待 。
用来写字撰 书 了。 “ 青 ”又称 “ 汗 汗简 ”,也可 以叫 “ 杀 无 限 的 感 慨 。 此 外 ,古 代 女 子 用 青 黛 来 画 眉 , 眉 呈 现 出微
青 ” 。 古 人 常 用 “ 青 ”借 指 史 册 、史 籍 。 例 如 :南 宋 文 微 发 绿 的色 彩 , 因此 , 女 子 的 眉 被 称 为 “ 娥 ” ,也 可 指 汗 青 天 祥 的 《 零 丁 洋 》 中 “ 生 自古 谁 无 死 , 留取 丹 心 照 汗 代 美 丽 的少 女 。 用 “ ” 来 形 容 黑 色 的 眼 球 和 头 发 ,一 方 过 人 青
论《山海经》的色彩系统
文化遗产年第1期论《山海经》的色彩系统李牧[摘要]历代学者在讨论《山海经》及“山海经图”时,鲜有留意经中所提及的,与图像密切相关的 艺术符号性表征——色彩。
在《山海经》文本中被广泛记述的色彩,因其状貌写形的功能,不仅是理解文意 的关键,同时,依据“文图关系”的预设,也是探究“山海经图”的要素。
《山海经》中的色彩描写,以及 各色之间的关系表明,文字叙述具有鲜明的建构性和时代过渡性特征。
这些特征也应在已佚“山海经图”中有所体现。
另外,《山海经》色彩描述的一致性也说明了古人将《山志》与《海经》相合之深意。
[关键词]《山海经》山海经图色彩系统〔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0890 (2019) 01 -090 -11_、《山海经》中被忽略的色彩历代学者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大体可分为 两部分)一是着眼于文字及文意考释,二是探讨 有关“山海经图”的各类问题®。
一般而言,大多 数学者肯定《山海经》中《海经》及《大荒经》古本先图后文、图文并茂的特质®,而认为《山经》并无“古图”®。
刘宗迪在其《失落的天书 —〈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的附录 《〈山海经〉》古本流变考》中指出,《山海经》乃 是由原先独立成书及流传,且内容性质与写作目 的各异的《山经》(或称《山志》)与《海经》(含《大荒经》诸篇)合并而成。
具体而言,《山经》或可视为写实著作,而《海经》则多基于先 民想象。
笔者大体同意学界此观点,但是,笔者 以为,《山经》所描述的山川地貌及动植物,亦是时人对于现实或想象世界的视觉反应,具有明显 的图像性质和细节。
因此,本文中所谓“山海经 图”包括实际存在过的“古图”及非物质性的主 观视觉呈现。
另外,虽然刘宗迪对于《山海经》古本源流的考证切实可信,但是,由于《山海经》各部分之间成书目的和写作性质的明显不同,刘 著未对古人将二者结集的内在逻辑清晰呈现。
笔 者此文的初衷之一便是寻觅《山海经》各部分之 的。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
收稿日期:2019-11-16作者简介:李慧(1996—),女,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李慧(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颜色词“青”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全方位繁荣并发展,到《类篇》时增长速度减缓,但仍稳定增长,到《康熙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时逐渐弱化。
“黄”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也是全方位繁荣并发展的,到《类篇》《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时期新生速率逐渐减慢,许多异体字已不复存在,呈现整体弱化趋势。
“青、黄”颜色词呈现如此变化的趋势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来解析,此外“青”和“蓝、黑”的特殊关系也会影响颜色词“青”的发展。
关键词:“青”;“黄”;颜色词;演化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30(2020)02-0039-05颜色词是人们用语言符号对事物颜色这一具有具象特征的客观概念,进行抽象的概括与总结而得出的一类词。
颜色词是有关人类视觉对万物颜色进行定义识别的词汇。
颜色词在我国古代甲骨文时期就已产生,一直使用至今,还将持续运用于未来。
在近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的颜色词产生,有的颜色词消失,有的颜色词从甲骨文时期一直稳定沿用至今日。
这些变化可以说明每个颜色词在古今发展过程中都拥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找出颜色词的古今发展变化规律将对词汇学,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青、黄”的特殊性(一)“青”的特殊性从《甲骨文字典》《说文解字》《类篇》《康熙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中看颜色词“青”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颜色词“青”从甲骨文时期的不存在,到《说文解字》时期对纯色名称“青”的释义以及与纯色“青”区分的各种程度色、特指色的繁多出现,再到《类篇》时期有关“青”程度色、混合色、特指色的新生数量减少,再到《康熙字典》对纯色“青”释义的消失,再到《现代汉语词典》对“青”深绿色或浅蓝色的现代释义,它的词义变化是最多的,最频繁的。
汉语颜色词“青”的文化内涵及其两极色彩
汉语颜色词“青”的文化内涵及其两极色彩作者:赵淑云来源:《卷宗》2020年第08期摘要:颜色词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着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与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表达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
在汉语颜色词中,作为传统颜色的“青”可指绿色、蓝色、黑色,还可指介于其间的颜色,颜色指向不明确,也因此特性,“青”也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青”的释义及文化内涵入手,浅析“青”的两极色彩与产生原因。
关键词:青;文化内涵;两极色彩作为五正色之一,在中华文化中“青”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有字“精、清、靓、倩、晴”、有词“青史、青天、青春、垂青、青睐”,有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绿闻树鸟哥,青楼见舞人”“途危紫盖峰,路涩青泥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绘画有“青山绿水画”,瓷器有“青花瓷”,服饰有“青衣”。
关于“青”,其文化意义已大于颜色属性。
1 “青”释义“青”之“生”,早期金文中“青”以上“生”下“井”为形,中期金文中“青”以上“生”下“丹”为形,小篆中的“青”金文中的“青”字形大致相似,也为上“生”下“丹”形。
和《尔雅·释器》中,“青,谓之葱。
”《释名·释采帛》中,“青,生也。
象物生时色。
”《考工记》中,“东方谓之青。
”“青”之“五行”,《说文解字》中,“青,东方色也。
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
”许慎用五行学说将“青”与“五行”相联系。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古人认为,万物皆是由相关的物质构成,所以用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
在五行学说中,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东),作为五正色之首的“青”与“木”“东”“春”之义相对。
“青”之颜色,《周礼·秋官·职金》中,“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
”“青”指矿石孔雀石。
根据张守范《矿物学》,“青”是指一种含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共生矿,因为共生矿中的孔雀石和蓝铜矿的成分没有固定的比例,共生矿的颜色或偏蓝或偏绿,这种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称之为“青”。
浅析《山海经》书籍插画中色彩美学研究
浅析《山海经》书籍插画中色彩美学研究唐晓梅攀枝花学院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山海经》书籍插画中色彩美学的应用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山海经》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其次阐述了插画配色原则,如统一与变化、节奏和韵律、均衡和强调;再次阐述了插画色彩组合模式,如插画色 彩对比和插画色彩调和;再次阐述了《山海经》中运用的插画手法,如增加、减少、置换和异变;最后提出了《山 海经》中色彩美学的应用及影响。
关键词:山海经插画色彩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03-0032-03《山海经》是我国传统古典文化当中的经典作品,其中孕育着中华文明和美学艺术O 随着时间的发展,西 方文化流入到我国并成为主流文化,在这种时代背景 下就应当以现代的审美和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 文化,参考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的优点和缺点,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
分析《山海经》当中妖怪鸟兽和 神怪的造型运用现代艺术语言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在 这个基础上就需要结合我国古代人民追求美好事物的 美学艺术,发现我国古人用来表现美好事物的艺术技 巧,最终完成对传统色彩美学艺术的创新。
一、《山海经》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我国艺术界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已经呈现出较 强的西方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原创的中国传统艺术 受到了冲击和影响,进而导致目前的艺术界和设计界 抄袭行为屡见不鲜,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传统审美观念 容易被尘封,若是任由这种势头继续下去,会导致中国 传统文化及传统艺术被淘汰。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在 2018年我国设计界和艺术界开始向着传统文化靠拢, 坚持走自己的设计道路和艺术道路,用全新的艺术视 角看待传统文化,如目前的插画、电影、动漫、服装和景观都带有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山海经》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较为悠久,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较 高的典籍,其中包含了奇珍异兽、人物传、地理信息等,因此需要以《山海经》当中的插画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 在其中的传统色彩美学。
2024版全新山海经课件ppt课件
2024全新山海经课件ppt课件•山海经概述与背景•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神奇生物与自然现象•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艺术表现与审美价值•现代应用与传承发展01山海经概述与背景起源时间传播历程版本流传030201山海经起源与传播内容特点与价值意义内容特点价值意义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研究现状前景展望研究挑战02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英雄传奇精卫填海讲述炎帝的女儿精卫因游东海淹死而化为精卫鸟,决心填平东海的悲壮故事。
后羿射日描述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苍生的英勇事迹。
嫦娥奔月阐述嫦娥因误食仙丹而飞升月宫,与丈夫后羿分离的凄美故事。
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愚公移山描述牛郎和织女相爱却被王母娘娘拆散,只能在七夕节相会的爱情故事。
白蛇传03神奇生物与自然现象奇特动植物介绍蠃鱼孰湖驳狰海市蜃楼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使得远处物体的虚像出现在海面上空。
日月同辉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天空的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日月合朔的时候。
潮汐现象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自然现象解析1 2 3山海经中的生态环境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探讨04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不同地域文化比较北方地域文化01南方地域文化02西部地域文化03民族特色展示汉族文化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跨文化交流意义促进民族团结01推动文化交流02拓展国际视野0305艺术表现与审美价值文学表现技巧分析夸张手法通过夸张的描述,突出山海经中神奇、荒诞的元素,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情感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寓言故事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将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启示。
美术创作风格欣赏奇幻风格中国传统元素现代审美融合音乐舞蹈表演艺术民族音乐舞蹈表演多媒体融合06现代应用与传承发展融入课堂教学将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地理知识、历史文化等内容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养。
阿长与山海经的优美词汇
阿长与山海经的优美词汇
1. 丹青:指绘画艺术,形容绘画精妙绝伦。
2. 仙山:指传说中的神仙居住的山峰,形容山峰高耸、秀丽。
3. 沧海:指广阔的大海,形容海水浩渺无边。
4. 瑶池:指神话中的仙人居住的水池,形容水清澈明亮。
5. 灵光:指神奇的光芒,形容光亮明亮且有灵性。
6. 仙舞:指神仙舞蹈,形容舞姿轻盈婀娜。
7. 龙吟:指神话中龙发出的嘶吼声,形容声音洪亮威严。
8. 凤舞:指凤凰的舞蹈,形容舞姿优美。
9. 仙岛:指神话中的仙境岛屿,形容岛屿美丽宜人。
10. 神韵:指神奇的气息或美妙的韵律,形容神秘而美丽的氛围。
11. 美玉:指珍贵而美丽的玉石,形容品质优美。
12. 星辰:指星星,形容星星熠熠闪耀。
13. 仙草:指神话中的草药,形容植物色彩鲜艳、芬芳香气扑鼻。
14. 金丹:指道家寻求长生不老的丹药,形容珍贵而神奇。
15. 蓬莱: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岛屿,形容地方幽美、人间难寻。
山海经里的好词好句
山海经里的好词好句一、好词1. 形容奇异生物的词- 白首:如“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简洁地描述了生物的头部颜色特征。
- 赤足:像“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
在羽民东。
其为人小颊赤足”,通过“赤足”等细节描写人物或生物的外貌特征。
2. 描述地理风貌的词- 流沙:“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流沙”描绘出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是沙漠中沙随风流动的景象。
- 穷山:“又东五百里曰穷山”,“穷山”简单直接地命名了山脉,给人一种荒远的感觉。
- 沃野:“有沃之国,沃民是处。
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沃野”形容肥沃的田野,与其他奇异的地理环境形成对比。
3. 表达神秘氛围的词- 灵异:“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付,食之无卧。
此鸟灵异非常。
”“灵异”强调了超出常理的奇异之处。
二、好句1. 描写奇异生物的句子-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雅。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 此句生动地描绘了青丘山上九尾狐的形象,从它的居住环境(青丘之山的阴阳面)、外形(如狐而九尾)、声音(如婴儿)和习性(能食人,食者不蛊)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让读者对这种神秘生物有了清晰的印象。
-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
其上多丹木,其叶如谷,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
其阳多龟,其阴多玉。
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
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
”- 这个句子不仅描述了崦嵫之山的物产(丹木、龟、玉、砥砺等),还详细地介绍了孰湖这种奇特生物的形象(马身鸟翼、人面蛇尾)和习性(好举人),将生物与地理环境融合在一起描写。
2. 描述神话传说的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青”“蓝”“绿”词义考释及其文化内涵——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
经过词义的不断引申,
产生
(一)
“青”
了许多与时代相契合的新词新语。例如,
“绿”可以
“青”
是会意形声字,
金文的
“青”
上面是
“生”
,
下
做“绿化”讲,衍生出“绿化带”
“绿色长城”等,
《汉语
面是
“丹”
。最早的青色是从一种矿物中提取出来的
新词新语年编》
(2011)这样解释“绿化”:
“种植树木
壁的青色矿土。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其土则丹青
另外,
还有甘蓝、
擘蓝、
芥蓝等蔬菜,
因其叶子是蓝绿
(5)指青色竹皮,竹简。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
[2]
襜。”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吕
赭垩,
雌黄白附。
”
颜师古注引张揖曰:
“青,
青雘也。
”
色,
故亦以
“蓝”
称。
《诗经·采绿》“
:终朝采蓝,
[7]15
衣着便是青色,如“江州司马青衫湿” 。直至后
正式的意思,
但是在
“青”
开始表示
“绿色”
之后,
很多
来,
八、
九品的官员使用绿色较多,
造成青衣、
绿衣泛
时候都暗含“地位卑微”之义,后来“绿”字也包含了
滥,发展到后期已经成为侍女、婢女的服色,
“青衣”
这一内涵,
“绿衣”
“绿袍”
“绿衫”等都表示地位低下
(1)指
青玉或系玉的青丝绳。
《诗经·著》:
“俟我于庭乎而,
《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研究
《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研究《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记载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地理风貌、物种信息等内容,被视为中国古代地理百科全书。
《山海经》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色彩语言,通过描绘神话传说中的奇异风景和神兽异兽,使得《山海经》成为一个以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学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其色彩语言体系开展深入研究。
一、《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的基本特点1. 多样性:《山海经》中的色彩语言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红、黄、绿、蓝、白、黑等基本色彩,以及丹、紫、青、琥珀、朱等细分色彩。
这些色彩词汇既有基本色彩的描述,也有更加细致的描述,通过这些多样的色彩语言来描绘《山海经》中丰富多彩的神话世界。
2. 生动性:《山海经》中的色彩语言具有鲜明的生动性,通过生动的色彩描绘,使得神话传说中的奇异景象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深刻感受到神话世界的奇妙之处。
3. 象征性:《山海经》中的色彩语言不仅仅是单纯的描绘,更多的是赋予了色彩象征意义。
比如红色象征热烈、喜庆;黑色象征神秘、深沉等等,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增加了《山海经》中神话世界的神秘氛围。
4. 情感性:《山海经》中的色彩语言与情感密切相关,通过色彩来表现人物、景物的情感变化,使得《山海经》故事更加生动丰富,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色彩的情感认知。
二、《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的研究意义1. 反映古代人对色彩的认知:《山海经》中的色彩语言反映了古代人对色彩的认知和理解,揭示了古代人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特征。
通过对《山海经》色彩语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对色彩的理解方式。
2. 丰富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段:《山海经》中丰富多彩的色彩语言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对其色彩语言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3. 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色彩语言体系的研究可以为文化遗产的挖掘提供新的方向和途径,丰富和拓展了文化遗产的内涵,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论汉语颜色词“青”
论汉语颜色词“青”中国是农耕社会,自远古时代起,中国人对植物的颜色——青色,有着直接的感受。
从上古时代到中近古时期,再到现代,“青”所代指的颜色一直包括绿色、蓝色、黑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色也由颜色之义引申出各种意义,青色在中国古代的地位也不断变化着。
标签:青颜色文化意蕴《说文解字》:“青,东方色也。
木生火,从生、丹。
”但这不是青的本义,而是象征意义,沿用的是周秦五色、五方说。
“青”这个字由上“生”、下“丹”两部分组成。
以“生”表音,以“丹”表意,是形声字。
“生”“丹”合而为“青”,本义是草木的颜色(借“丹”来表示颜色之义)。
在我们的印象中,“青”指的就是绿色。
《辞海》(1979年版)释“青”为:a.春季植物叶子的颜色。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b.黑色。
《书·禹贡》:“厥土青黎。
”孔颖达引王肃注:“青,黑色。
”《汉语大字典》中说到“青”除了有“绿色、黑色”之义,还指“蓝色”。
上述这些颜色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之间是否有先后?我们可以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去看青色。
一、上古时期的“青”古籍中,“青”和“黑”各为五色之一,关于这一点,古书所举的例证非常多。
如《周礼·冬官·考工记·画樻》:(1)画樻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为之白,北方为之黑,天为之玄,地谓之黄。
显然,“青”与“黑”截然不同。
倒是其中“黑”与“玄”难分。
唐贾公彦有疏曰“玄黑虽是其一,言天止得谓玄天,不得言黑天,若据北方而言,玄黑俱得称之。
”再选几条“青”“黑”对举并用的例证:(2)青谓之葱,黑谓之黝。
(《尔雅·释宫》)(3)五粟之物或赤或青或白或黑或黄。
(《管子·地员》)(4)有三青鸟,赤首黑目。
(《山海经·大荒西经》)我们知道,古代有所谓的“五色”之说。
“五色”即“青、赤、白、黑、黄”。
今也有所谓三原色——红、黄、蓝。
黑白相对很明显,余下的能否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呢?红——赤,黄——黄,当然没问题。
《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研究
《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研究刘婷婷耿涵【摘要】《山海经》在进行时某种色彩描述时,其体现的不仅仅是描述对象的某种客观属性,更暗含的是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理念。
本文通过分类研究《山海经》的六大色系,探寻其中色彩语言的逻辑指向,以此构建体系的用色观。
再从符号性、象征性、变化性、认同性出发构建体系的内在理论框架,并从哲学观和五行学说的角度探讨色彩语言在历史洪流中的传播。
【关键词】《山海经》;色彩语言;文化符号[中图分类号]J52[文献标识码]A一、《山海经》色彩语言体系的提出(一)《山海經图》的前世今生西汉末年刘向、刘歆校注时,在《上<山海经>表》中指出:“《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
”由此说明,《山海经》起源于唐虞之际。
自唐虞之际至商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诞生,再晚至春秋末年这一长时期中,《山海经》的主要篇章内容经历了漫长的不著文学时代。
在文字诞生之前,《山海经》的内容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
在文字诞生之后,局限于媒介的因素,其也无法以文字为主要方式呈现。
由此推断,《山海经》很可能是有图像存在的。
关于《山海经图》,古人早有言及。
郭璞在《山海经注》中,作有“画似猕猴而黑色”“今图作赤鸟”等注解,表明晋代的《山海经》是图文一体的。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的首篇也写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以上都可印证《山海经图》的存在。
郭璞还为《山海经》书写了《山海经图赞》,对图像进行解说,笔者由此猜测,可能仅从视觉图像上,《山海经图》并不能全面完整地传达内容讯息。
郭璞对其加以明确的描述,便于山海经内容的表达和传世。
《山海经图》在两晋之后遗失,虽然后世诸多画家对其进行了重绘,但由于社会背景和人文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新《山海经图》与原先已有了较大的不同。
在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和《山海经图》的变化过程中,语言在其中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何谓《山海经》的色彩语言体系色彩作为人类古老的语言符号,贯穿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是一个时代重要的文化呈现方式。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三字经》注释及翻译
我们知道大自然的颜色是非常的多的,有时候多的我们都叫不出它的名字来,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最喜欢什么样子的颜色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三字经上面是怎样说的吧。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解释
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认知视角下颜色词“青”浅析
认知视角下颜色词“青”浅析颜色词“青”具有多义性,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青”失去了其正统地位。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借助CCL语料库,探讨现代汉语颜色词“青”的意义系统及其始源域和投射域的关系。
标签:“青” 隐喻义始源域目标域一、引言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目前对颜色词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的是Berlin和Key对100多种语言的调查,其成果是总结出任何语言的基本颜色词都不出11个词的范围。
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是现代汉语颜色词群研究的重要成果,将物理学、认知理论的成果应用于现代汉语颜色词群的语言学研究,此书主要研究了红、黄、绿、蓝、黑、紫、褐、白、灰色调。
刘丹青(1990)根据汉语特点进行划分认为基本颜色词分别为白、黑、红、黄、绿、紫、蓝、灰8个。
这些研究都没有将“青”归入基本颜色词,而“青”从春秋战国到元明清一直作为基本颜色词在使用。
只是到了现代,受颜色认知、文化和语言习惯等的影响,颜色分工越来越明确,这与“青”的多义性相悖。
因而“青”不易再作现代汉语的基本颜色词。
所以对于颜色词“青”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盲点和争议,至今没有系统的研究。
在现代汉语中“青”有哪些义项,哪些义项占主导地位,作为颜色词的“青”占多大比重,以及“青”的隐喻义的地位如何,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视角对“青”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丰富汉语词汇研究。
本文的语料全部来自北大语料库(CCL),以“青”作为检索词,共检索到117681条语料,分别为当代口语、当代史传、当代应用文、当代报刊等12种,将这12种语料按照各自的数量提取1%,共1177条,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如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共计697条,对这些语料进行分类归纳。
二、“青”的语义分析在传统文化中,“青”是正色。
许慎《说文解字》:“青,东方色也。
”“东方”《释文》的解释为“谓日出也。
”东方即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是开始新生命的地方。
因此“青”是生命开始的象征,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颜色,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青,东方最初的一道色青是从《诗经》中流淌下来的
青,东方最初的一道色青是从《诗经》中流淌下来的
《子衿》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在夜色等待黎明中间,青在黑白之间的缝隙中萌动、勃发。
关于“青”,《说文解字》里说:“青,东方色也。
木生火,从生丹。
”《考工记》也说:“东方谓之青。
”《释名》解释:“青,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
”荀子在《劝学》中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周礼·秋官·职金》中提到“青”:“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
”青的出现,源远流长。
南陌高山碧,东方晓气青。
“青”为天地最初之色,乃东方之天色,晨起,东方泛白,之后为青,再由冷到暖,由清微淡远至光芒万丈,是每日天空的第一抹色彩。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青山绿水,是自然之美,是万物复苏,百草新生,欣欣向荣之象,青,象征着自然,也象征着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中颜色词“青”及其文化流
变
在《山海经》中,“青”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笔者统计了《山海经》中颜色词在各部分中的使用频率,见表1。
表1 颜色词“青”在《山海经》中的使用频率分布(单位:次)颜色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经海内经总计青5 9 6 1 22 10 4 21 3 81根据统计,在《五藏山经》中“青”的使用就已经很普遍了,笔者认为这是由《山海经》的性质决定的,历来人们对《山海经》的性质有很多的猜测以及很大的争议,在这里姑且只把《山海经》作为一部早期地理志性质的书籍,既然是一部地理方面的书籍,那么记述的大多是自然景物,如植物、动物、矿石以及水系等,如“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如“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南山经》)。
“青”在《释名》中解释为:“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即万物在刚出现时所具有的颜色,如此看来,“青”代表的是一种初生的状态,并不是特指某一种具体颜色,而是一个模糊的颜色群。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为“青,东方色也”,“青”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事物产生时所具有的颜色,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青是木的象征,那么,“青”的出现是不是与植物的关系比较大呢?在下文中将会进行细致分析。
《周礼·秋官·职金》中记述道:“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
把“青”和“石”、“玉”并列在一起,显然这里的“青”不是一种颜色,而是指一种与“金、玉、锡、石、丹”有相似特性的实物,其注释称“青,空青也”。
“空青”是一种特质上近似于孔雀石一类的矿物石,产自于铜矿,也称作杨梅青,可入药,也可以做镌刻工艺的质料,品色发蓝。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青”最早是指“空青”颜色的一种矿物,而与植物没有太大关系。
之后人们就以此为标准,将具有这种矿石相类似的颜色的这一类称作“青”。
在先秦时期,“青”作为一种边界模糊的颜色,具有很强、很广泛的修饰功能,如《庄子·逍遥游》“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青”是指天空晴朗时的颜色,这里的“青”是指一种纯粹的蓝色。
在《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有“室如悬罄,野无青草”。
“青草”就是指绿的发蓝的草,人们难以理解“绿得发蓝”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举一例就可以
解释,海洋的颜色是蓝色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海水的颜色并不是蓝色的,而是绿色的,这是由于太阳光线折射吸收蓝色造成的。
这样的话,“绿得发蓝”就不难解释了,这样的描述恰恰证明了当时的人们对于颜色的认识是纯感官的。
在《山海经》中,“青”的使用已经非常自由了,既可以修饰植物,也可以修饰矿物、动物等,见下表《山海经》中“青”修饰物种类频率的统计:
表2可以说明“青”在修饰事物时的自由度已经是非常高了,也可以说明其出现的非常早,而作为颜色词使用必然是不局限于本书而且是早于《山海经》成书时间的。
另外,我们可以从表2中看出,“青”在修饰矿物上依然保持着很高的活跃度,而对于动物的修饰则是后来居上,说明“青”这种正色是经历了从修饰矿物逐渐修饰动物乃至修饰植物的一个过程的。
在这一过程中“青”的自由度不断增强,修饰范围不断扩大,进而达到极致,成为一种极为常见、广泛使用的颜色。
作为一种正色,“青”在上古是一种极为尊贵的颜色,《礼记·月令》有“(天子)衣青衣,服苍玉”。
另在《晋书·礼志上》中记载:“蚕将生,择吉日,皇后……衣青衣”。
说明在当时“青”是最高等级的颜色。
不过其象征在中古之后发生了流变,在汉朝之后,“青”逐渐成了一种地位低下者的专有衣饰颜色词,蔡邕的《青衣赋》里有“停停沟侧,噭噭青衣”,就是在描绘舞女艳妇、嫔妃婢女的形象,“青衣”逐渐成为了舞女艳妇的代名词。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书》:“绿帻青裳,家僮数百”,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青衣”已经是普遍作为家僮侍人的穿着服饰了。
在白居易《懒放》中:“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这里的“青衣”指的也是家婢所穿的服饰。
而在戏剧中的行当“青衣”,是指戏曲中的正旦,俗称为“青衣”,其原因是旦角经常穿青色褶子戏服而得名,由一种衣服颜色去指代一类人,在古代已经是很常见的用法了,在戏剧中的“青衣”主要扮演稳重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动作较小,行动沉稳,主要讲究唱功。
这种文化的转变其实是“青”的颜色提取技术得到发展之后,逐渐走向平民化、大众化的结果。
如今我们所熟悉的“蓝”在古代与“青”是不太相同的颜色,在《山海经》中没有出现“蓝”,说明“蓝”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属于后起之色。
《荀子·劝学》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取自蓝色,经过提炼以后得到的,这句话是很难理解的。
既然“青”早于“蓝”出现,为何会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呢”?《说文》中解释为“蓝,染青草也”。
在先秦时期,“蓝”并不是颜色词,而是一种植物名,即蓼蓝、靛草,“青”这种颜
色就是取自这种蓼蓝草。
这也不难理解,“青”是矿物的一种颜色,但是矿物的颜色只能作为辨别标准,却无法提取,而将蓼蓝草泡在水中,加石灰搅拌,所获得的沉淀物称之为蓝靛,蓝靛是青黑色的,因而又把青黑色、黑色称之为“青”。
由于早期“蓝”并不是一种独立的颜色词,因此“青”是蓝色、青黑色、甚至是黑色的集合词。
但是自中古开始,随着人们对于颜色认识的不断深化,“蓝”逐渐成为独立的颜色词,于是将“蓝” 和“青”区别开来,“蓝”指“蓝色”,而“青”指从蓝草提取出来的沉淀物蓝靛,即“青黑色、黑色”。
杜甫的《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有“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而李嘉祐的《登秦岭》更是在上下两句中用“青门”和“蓝水”对仗,即“汉阙青门远,高山蓝水流”。
在《晋书·孝怀帝纪》中记载:“刘聪大会,使帝著青衣行酒”,这里的“青衣”就是指黑衣;李白《将进酒》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就是指“黑发”。
自“蓝”表示蓝色之后,“青”就是指青黑色和黑色了。
“蓝”与“青”之间的区分其实是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认识水平所作出的相应进化,也是人们在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词汇分类的细化。
在“蓝”与“青”有了明确界限之后,二者的颜色属性和文化属性便没有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其文化内涵始终在上述的文化范围内变化,或增多,或减少,但是始终保持着与其产生初期的文化属性相吻合的特点。
(作者:天津市南开大学院硕士研究生,邮编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