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完整性与生育制度_费孝通先生_生育制度_的阅读启示_解韬
读《生育制度》有感
关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抚育弱化性问题----读《生育制度》有感人间快乐的家庭是一模一样,而不快乐的家庭却各有它的特殊不快乐的地方。
--------列夫·托尔斯泰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是一本有关家庭社会学的著作。
经婚姻家庭法老师的推荐,有幸读到此书。
读完之后,深切感觉到在通俗易懂又不乏语言魅力的同时,精彩的剖析深刻的论述让人啧啧称赞。
构成了这样一部令人信服的学术巨著,不由感叹费先生的著述理念:“尽可能的用通俗而不是艰涩的语言讲道理说明白”。
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人为保障。
生育使种族得到延续,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意味着对社会成为一种责任与负担。
父母的双系抚育在确保了两性的分工与合作的同时,让子女学习到生存本领,从而接受社会性断乳,成为准社会人。
但双系抚育的弱化,让农村留守儿童在这样一个社会进程中出现了停滞。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社会化的大发展,大变革,人们对追求更好的生存而大作战。
而农村中人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青壮年便会形成入城打工的大潮,形成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
在我们肯定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下他们的离去对农村儿童的影响,他们变成了留守儿童,因此一系列的问题便由此产生。
上帝的造化总是充满的可笑而又蕴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留守儿童的出现,使得传统家庭的双系抚育的功能和作用受到了强大的冲击。
毕竟,对子女的抚育落到父母一方或其他亲属上,家庭的抚育功能就会被弱化,而后果必然对儿童们的发展产生诸多不好的影响。
费先生认为,抚育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给孩子生理上的需要,一部分是给孩子社会上的需要。
父母在抚育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才能完成对孩子全部的抚育,这就是双系抚育的力量。
一旦这种力量失去或者是被折损替代,孩子的成长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是一种毁灭性的。
生育制度费孝通电子版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在授课期间的讲义和心得体会编纂而成,主要探讨了涉及家庭生育相关的理论问题。
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下面将从三方面对本书的主要观点做清晰的梳理和自我思考。
一、性爱——生殖——抚育费孝通认为,性欲是人的自然欲求,但不能说求偶和婚姻是满足这一欲求的需要。
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使没有求偶、婚姻和家庭,同样是可以得到的。
事实上,这些正是限制人得到性满足的方法。
通过家庭和婚姻,将性的满足限定在一个被社会规范认可的范围内。
而性爱并不必然引起生殖,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讲,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人为手段避免生殖的发生。
社会对于性的歧视是有原因的。
就在于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
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
而个人的性欲不能不加以满足,社会结构也不能不维持。
生活上密切合作的已有结构绝不容许性的侵入,于是发生了乱伦禁忌和外婚的规定。
针对上述观点,我想补充一点的是,社会歧视性,并不只因为性威胁着整体结构的完整,而应该还有文化话语的存在。
文化元素中始终存在着对立和抗争。
从古至今,文化始终被认为有高低贵贱之分。
文化的三六九等决定了何种文化能够被统治阶级及社会所接受。
性在文化中一直是被忽略和忌讳的话题,这种忌讳正好衬托其他文化的正统。
而对于生殖和抚育的差异,费孝通认为: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供养。
父母对于子女的抚育主要有两种方式: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
生理性抚育主要是为幼子的成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
社会性的抚育主要是教导子女习得社会规范及必要的社会技能。
社会习惯的养成是抚育作用的主要事务。
社会性的抚育对孩子的长成,新的社会分子的培养,以及种族的绵续上,和生理性的抚育同样重要。
在这里,社会性抚育和“社会化”的概念比较相似。
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生育制度》的阅读和反思
则 由父母和子女构成 , 其 中子女是那个关键的“ 第三点” 。 “ 婚
姻 的意义 就在 建立这 社会结构 中的基本 三角……夫妇关 系 以亲子关 系为前提 , 亲子关 系也 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 。 ” 子
女对 家庭 来说 可谓是至关重要的 , 家庭 的长久存 续依赖亲子 关系 , 家庭的基本三角即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的基本结构。 此后对 于家庭关 系的扩展 、 社会关 系 的运作 过程 , 费孝
2 0 1 5年 第 1 3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 NOMI C RES EARC H GUI DE
No . 1 3, 2 01 5
总第 2 6 7期
S e i f a l No . 2 6 7
《 生育制 度》 的 阅 读 和 反 思
,
陆 萍
( 南京政治学院 , 南京 2 1 0 0 0 3 )
二、 主 要 内容
《 生育制度 》 一 书从 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 , 对婚姻 、 家庭 、 生育 、 卒 土 会结构进行 了考察 。 首先 , 书中所论述的“ 生育制度 ”
乎个人当下的利益和社会的长期存续, 费孝通在实际调查的
基础上 , 结合 大量 的实 际案 例 , 对“ 性爱一结婚一成 家~ 生
双系抚育 能够 长久 稳定 地实行 , 社会又用多种方式加 强存 在 婚姻关系的男 女间的联系 , 例如加强他们之间经济关联 , 神化 婚姻 之意义等等 。
授家庭 问题和农村社会 , 也是对 “ 生育制度” 一课 的继续 。由 于当时生活拮据 ,费孝通便把每次讲课的讲稿整理成文章 ,
交报刊发表 , 之后再将 文章集结成册 出书 , 以补贴生活开支 。
摘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在生育制度中求得平衡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薛淇1500016827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5级一、《生育制度》的创作背景1938年,费老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归国。
自1939年,费老在云南大学兼课讲授社会学,“当时费孝通在讲授生育制度时,没有教材,没有讲稿,旁征博引,尽情发挥。
”1而《生育制度》就是费老授课讲义的汇总之一。
费老抗战前有两期工作的计划,第一期是做是实地的社区研究。
第二期则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且指导实地研究。
《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同属于这第二期工作的先后成果,《生育制度》的写作与《乡土中国》在内容的一贯性和相互补充上,有着很多联系。
根据费老对中国社会学的“两种道路”2理解,他完成第一步《生育制度》,即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某一制度。
而《乡土中国》作为第二步工作,则是属于社会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畴。
《生育制度》也作为费孝通先生前半生学术经历的结束。
二、本书全貌与重要概念本书主要从功能主义角度,研究了生育制度的起源、性质、基本特征、主要功能、矛盾冲突、演化变迁等多个方面。
详尽而深刻地剖析了生育制度中存在的两组重要关系:夫妻之间和亲子之间的关系。
最终都指向了生育制度的终极功能——社会继替。
在论述过程中,费老向我们展现了各个制度原则是如何有机组合在一起,全文叙述似水银泻地,各部分浑然天成,宏观制度体系完美自洽,实为难得的佳作。
在此,我努力呈现个人对《生育制度》成书体系的理解。
(一)总起: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主要阐释了功能主义的视角。
并运用这些思维,将婚姻和生育的现象抽象化,分析生育制度的链条,最终实现其功能。
首先,费老从马林诺夫斯基对社会制度的定义出发,引出对生育制度背后需求的思考,进而推论出制度存在的功能也就是满足这种需要。
着重说明了生物的性欲非生育制度目的,而其根本目的是种族绵续。
在生物性本能之上的生育制度,是一套文化体系,规范了从产生子代到社会性抚育,再到完成社会继替的标准流程。
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读后感这是一本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著作。
作者费孝通根据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在云南大学讲授有关家庭问题的讲义整理、编写而成。
书中围绕人们怎样通过新陈代谢使社会体系维持和延续这个中心问题而展开,突出的特点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考察生育制度。
社会中人的生活需要的适当满足,离不开社会结构的完整,即离不开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其适当的社会分工。
一定数目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死亡之后,为了保持社会结构的完整,或为了保持种族的绵延,不得不生育孩子来继替,因而建立了婚姻与家庭。
以功能主义理论为基础,不局限于探讨生育问题本身,凡属因种族繁衍的需要而引伸或派生的一切足以满足这种基本需要、维护此项重要功能的事物、制度,都在《生育制度》的关注之列。
首先,费老在整本书一开头就提出对于生育制度的定义:“男女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共同把孩子抚养成人。
”这样说来,生育制度包括了求偶、结婚、抚育三个方面。
既然费孝通先生将其视为一套社会活动的体系,那么它一定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其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可以结合书中章节的划分来进行一番解读,“结合成夫妇”是说性爱婚姻,即主要是说书中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和第三章“婚姻的确立”这两部分内容;“生出孩子”——种族绵续的保障;至于“共同把孩子抚养成人”这一点,我们主要需要结合书中双系抚育、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社会性断乳这几章内容来理解。
首先我感悟到,其实生育并不只是用来满足人的生物性的需要,也不是为了使人们生物性的需要可以得到更加便利的满足而出现的。
它确实是人们所需求的,但却不仅只限于是生物性方面。
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人为保障,为维持个体生计,必须要通过一种社会性的手段来保障种族绵续的保障,而这时生育制度就呼之欲出了。
生育制度中包含了生和育两部分,而社会性的抚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新的社会分子的培养,以及种族绵续的保障和生理性的抚育有着同样的重要性,成为一个社会人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在完成了生理上的断乳之后,虽说已经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但是我们还要在社会中生活、与人交往。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相关推荐生育制度读后感七夕小木屋少年的我们,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最近有幸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深感受益匪浅。
最初开始的时候,因为社会学基础薄弱,所以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读起来就比较费劲。
经过后来的深入学习,逐渐开始知道一些平时生活中看似平常但却没有真正了解的事物合理的解释。
《生育制度》一共分十六章,费老从为什么要有生育制度开始引出人为什么出生,到人成长以后面对的各种社会关系,再到繁衍后代。
如此反复循环深入浅出的解释了生育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关系。
因为老师之前讲过前面几章的内容的缘故,我对前面几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是我对于这几章内容的感受。
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作者从生育制度的作用入手,说明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但是种族的绵续不是种族有这个要求,而是人类需要种族绵续。
每个物种都会长大然后成熟,人类也一样,人类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性爱的冲动,但是如果我们以为是性的需要产生了绵续后代的需要也是不对的,因为避孕的知识人类很早就知道,那么究竟是为什么是人类产生了绵续后代的需求,费老从社会结构功能论出发告诉我们结果:种族绵续本质上不是人类的本能,因为生殖本来就是损人利己的,不可能用人得本能去解释种族绵续,就像书里说的,彻底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就得设法避免生殖。
这样看起来,人的性欲根本没有产生绵续后代的愿望,但是造物主还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类社会需要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才能生存,这个社会结构是要有人去填充的,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就必须有另外的人去继续他们的工作,这样就必须有种族绵续。
当然社会成员个人生活并不是依靠任何别的个人,而是社会成员的相互合作分工体系。
第二章,双系抚育本章接续上一章个人生活的健全必须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但是人的死亡又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所以人类必须为后面的工作做准备,即生育中的“育”。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抚育都是由父母双方进行的,于是,我们自然而然的认为,抚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如果没有法律道德做限制,那也是本能。
读《生育制度》的诸多启发和思考
读《生育制度》的诸多启发和思考作者:李敏嘉李枫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1期摘要《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关于中国国内生育制度的书籍。
本文主要涉及社会结构、人口发展规律及生育文化和生育制度建立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生育制度对人口再生产和财产分配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社会结构人口发展规律生育文化人口再生产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85-01一、社会结构和生育制度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充分表达了以“家”为单位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
人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建立了人与社会同构关系的认识;主要论述了家庭所负担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是本书不仅仅只是论述了生育问题,只要是与种族延续、生育有关的活动体系都在论述的范围之内做出详细的讲解。
其中包括:双系抚育、婚姻的确立、夫妻的配合等等。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充分表达了人作为社会人的责任,首先他阐述了这样的思想人不能单独谋生活,而是要配合各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分工合作达到利益。
再次,他把生育看做了“损己利人”的生育,“彻底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就得设法避免生殖,”①但是作为社会的人,就要摒弃这样的思想。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社会分工和生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因为社会分工结构靠的就是人在工作才发生作用,但是一个人是不能永久生存的,他会死亡,为了活下去,更好的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必须要维持社会的完整性,就必须维持社会分工的和谐,这样就出现了生育制度。
作为保证社会种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活动,人类对自身的生育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由来已久。
“工业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生产、生活社会化的开始。
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力量,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而且也改变着人际关系和人们的行为模式。
于此同时,一个人与一代人的关系空前密切代际利益被突出。
生育和抚育孩子的成本大大增加,而家庭也越来越变成‘接力模式’。
这就使得生育的替代性和选择性被强化。
《生育制度》读后感
我们为什么结婚?——《生育制度》读后感我们为什么结婚?在童话小说中,男女主角结婚一定是因为爱情,并且故事往往在“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时戛然而止”,但现实世界中人们的生活并没有这么简单。
人们结婚不一定是为了爱情,就算是为了爱情结了婚,生活也不可能戛然而止,组成一个家庭的人还需要为柴米油盐操碎了心。
当爱情被消耗完了的时候,为什么依旧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选择离开自己的配偶呢?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一书中将婚姻定义为“男女相约共同担负抚育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
这么说来,婚姻的形成并不包括感情的因素,只是一种社会责任罢了。
现实生活中似乎的确如此,应该不止一个小孩听到他的父母说过“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和你爸爸(妈妈)才不会在一起”一类的话,费孝通先生将此解释为双系抚育的需要。
也正是因为双系抚育,结婚从两个人的事变成了两个家庭的事,费孝通认为“单靠性的冲动和儿女私情并不足以建立起长久合作抚育子女的关系”,所以讲婚姻扩散为不止一家之事,便不易离异,便可以维持人类社会生活中必须的抚育作用,说到底,结婚还是为了孩子。
费孝通认为,没有孩子的夫妻关系是不稳定的两点关系,只有有了孩子,才会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孩子向夫妇索取抚育,同时也给了夫妇稳定。
现代社会因为孩子结婚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奉子成婚还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哪一家的孩子奉子成婚了,一定会被邻里在背后说她不检点,而现在大家对奉子成婚一事已经见怪不怪了,甚至称之为双喜临门。
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大众,越来越多的人是为了孩子,为了那不得不去承担的社会责任而选择婚姻,但与此同时,选择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也越来越多。
按照费孝通的理解,单纯依靠情感的婚姻几乎不存在,那么为什么会有人选择成为丁克呢?虽然没有调查数据显示丁克家庭是否直到死亡依旧没有孩子,我无法证明费孝通先生关于婚姻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我对费先生在近20年前提出的这个观点存有疑问。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后感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后感费孝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生育制度》一书是中国社会学界的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深入剖析了中国的生育制度,揭示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育制度对中国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指出,中国的生育制度是由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共同塑造而成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孙满堂是人们的理想追求,而且男孩被看作是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要方式。
因此,中国的生育制度一直以来都倾向于重男轻女,导致了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
在这种制度下,女性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甚至被迫堕胎或者被遗弃。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尤为严重,给女性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其次,费孝通先生还指出,中国的生育制度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许多家庭为了生儿育女而不惜一切代价,这导致了家庭负担的加重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此外,由于男女比例失衡,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男性过剩导致的婚姻市场紧张、性别暴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源自于中国的生育制度,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最后,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出了改革中国生育制度的建议。
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的生育制度,首先需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念,让人们意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其次,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女性和儿童的权益。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教育,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中国的生育制度,实现男女平等和社会和谐。
通过阅读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我对中国的生育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中国生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危害,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共同努力,改革中国的生育制度,实现男女平等和社会和谐。
最新 读费孝通《生育制度》有感——论述《生育制度》
读费孝通《生育制度》有感——论述《生育制度》中婚姻家庭的本质摘要:《生育制度》是一本关于家庭的着作。
此书体现了费孝通先生关于婚姻家庭的本质、抚育方式、基本结构及社会继替等思想, 对于今天维持家庭婚姻和谐、社会稳定和整个种族的延续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育; 种族; 社会;《生育制度》是费孝通的重要着作之一。
书中不仅探讨生育问题本身, 还囊括了凡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系列活动体系。
费先生诸多家庭社会学思想丰富和完善了有关人口、伦理、婚姻家庭方面的理论, 对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建设提供了参考价值, 对我们今天和谐与调剂婚姻家庭关系、处理子女问题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以“人类种族绵续的保障”为核心的婚姻家庭本质论(一) 婚姻的目的在于抚育在费孝通看来, 种族绵续并不是一些本能论者所说是我们生物机能的表现, 而是社会性的。
婚姻家庭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保障, 只有性的结合并不足以使两个人建立起稳定的婚姻。
生育制度中包括着生和育两部分。
如果单纯将孩子生下来而不去抚育, 听之任之, 或采取人为的措施堕胎、杀婴, 那么势必不能达到种族绵续的效果。
(二) 种族绵续促成社会完整人是社会的个人, 每个人不单单是生物的个体, 还是社会的分子, 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 而这一任务需要在最普遍、最稳固、最持久的基本单位——家庭中进行。
社会的完整依赖于人口比例的协调, 既然个体不能长久的生存, 那么社会就需要一个合理的新陈代谢的机制。
死亡是对社会结构的破坏, 而生育恰恰是对社会结构的修复。
通过生育使婴儿出生并逐渐长大成人, 以继替即将死亡或已经死亡的人。
这样使社会结构保持完整, 推动着社会的新陈代谢, 从而使人类种族得以绵续。
二、以“双系抚育”为方式的婚姻家庭功能论(一) 抚育的双系结构是如何发生的从生物层上说, 抚育作用是以单系开始的。
动物的抚育作用是生理性的, 是单系的母体抚育。
在人类里, 婚姻就是把父方拉进抚育工作中的一种手段。
社会结构完整性与生育制度_费孝通先生_生育制度_的阅读启示_解韬
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16卷第3期PO PULAT I ON&DE V ELOP M E NT V o.l16N o.32010社会结构完整性与生育制度)))费孝通先生5生育制度6的阅读启示解韬1,2,郭未1,罗松盛2(1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100871;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10)摘要:在深入阅读费考通先生5生育制度6一书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尝试从生物角度将生育制度的内容界定为:性爱、生殖、抚育三部分,并提出以/死因结构0和/死亡率结构0为表现形式的死亡制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概括出/社会结构完整性理论0,即:人类社会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死亡是对社会结构完整性的破坏,生育则是对社会结构完整性的修复。
关键词:社会结构完整性;生育制度;费孝通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668(2010)03-0101-061引言社会学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从社会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活动开始的。
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在19世纪末从国外逐步引入中国。
社会学的传入适应了改造中国社会的需要,又在中国重大的社会变革中形成与发展。
自从社会学引入中国以后,学者们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将国外社会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为创建/中国的社会学0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费孝通先生就是中国社会学者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著的5生育制度6¹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社会生活,是功能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产物。
该书以/生育制度0为名,但探讨的不仅仅只是一般的生育问题,而是以生育制度为核心,从社会本位文化观来分析探讨中国微观社会结构,即探讨婚姻、家庭、夫妇配合、亲子关系、代际传承、亲属制度等问题。
在作者看来,这种种制度安排,均是出于对新生的小孩进行抚育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代际之间的传承、种族的绵续和社会结构的稳定。
这正是作者在书中一直坚持的功能主义视角。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报告
《生育制度》读书报告《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在授课期间的讲义和心得体会编纂而成,主要探讨了涉及家庭生育相关的理论问题。
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的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下面将从三方面对本书的主要观点做清晰的梳理和自我思考。
一、性爱——生殖——抚育费孝通认为,性欲是人的自然欲求,但不能说求偶和婚姻是满足这一欲求的需要。
人类性欲的满足即使没有求偶、婚姻和家庭,同样是可以得到的。
事实上,这些正是限制人得到性满足的方法。
通过家庭和婚姻,将性的满足限定在一个被社会规范认可的范围内。
而性爱并不必然引起生殖,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讲,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人为手段避免生殖的发生。
社会对于性的歧视是有原因的。
就在于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
性可以扰乱社会结构,破坏社会身份,解散社会团体。
而个人的性欲不能不加以满足,社会结构也不能不维持。
生活上密切合作的已有结构绝不容许性的侵入,于是发生了乱伦禁忌和外婚的规定。
针对上述观点,我想补充一点的是,社会歧视性,并不只因为性威胁着整体结构的完整,而应该还有文化话语的存在。
文化元素中始终存在着对立和抗争。
从古至今,文化始终被认为有高低贵贱之分。
文化的三六九等决定了何种文化能够被统治阶级及社会所接受。
性在文化中一直是被忽略和忌讳的话题,这种忌讳正好衬托其他文化的正统。
而对于生殖和抚育的差异,费孝通认为:生殖是新生命的造成,抚育是生活的供养。
父母对于子女的抚育主要有两种方式: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
生理性抚育主要是为幼子的成长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
社会性的抚育主要是教导子女习得社会规范及必要的社会技能。
社会习惯的养成是抚育作用的主要事务。
社会性的抚育对孩子的长成,新的社会分子的培养,以及种族的绵续上,和生理性的抚育同样重要。
在这里,社会性抚育和“社会化”的概念比较相似。
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生育制度读后感(一)14社会工作2班李冬蕾刚开始翻开书本的时候,我一再疑惑为什么潘光旦先生做的序读起来如此的吃力难以看的明白其中所表达的意义,差点放弃了这本书。
不过幸好是老师要求我们要读并写读书报告的,才让我用心坚持的继续读下去,但是越往下读下去越能感受到这本书的智慧所在。
对于序我也最终坚持把它看完了,细细回味,竟也体会到序中幽默透露着的智慧。
费孝通先生的这本经典著作,目前我也只是看了一遍,书中的语句是如此的通俗易懂且饱含幽默性。
开篇便通过一句通俗易懂的话道明:”当前的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相互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
”相比于教科书式中的生育制度的定义,这样的解读更是简洁明了,更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读。
此书用最简单不过的语言带出一系列复杂无比的概念,全文围绕生育制度,深入浅出的论述家庭关系中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而且还讨论了有关种族绵续的一体系活动比如:双系抚育、婚姻确立、夫妇的配合、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扩展等等。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的剖析以及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家庭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仍然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以下是我在整本书阅读完后对其线索思路的大概总结及个人的思考。
人类社会在群居中开始出现了社会分工与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互动构成了社会的完整,社会结构的完整是社会需要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来维持最低限度人口从而保障社会的的稳定,因此人类总是在一个接一个出生、一个接一个死亡的无限循环中,新生命接替逝者的工作,从而达到种族绵续。
而种族绵续需要通过两性的生殖得以进行。
但是性爱与生殖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因为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办法避妊,去躲开损己利人的生育。
因此生育制度要人为的去保障这些新生命的诞生,要通过父母两性的分工来形成双性抚育,一个完整的抚育团体要在孩子的生理性抚育和社会性抚育中同时起作用,从而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分子,从而继续完成新陈代谢的作用。
费孝通损己利人的生育与完整的社会结构
费孝通损己利人的生育与完整的社会结构绵续种族假如是造物的主意,他还得另用一项法宝来使人类就范。
这项法宝,在我看来,是在把人们结成社会,使每个人不但是个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一个社会的分子;每个个人的生存不能单独解决,他得依靠社会的完整。
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而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稳定,稳定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因之引起了种族绵续的结果。
——费孝通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
20世纪中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卓越学者。
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
1933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
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社会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8年秋回国。
曾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教学与研究。
一生以书生自任,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等。
损己利人的生育与完整的社会结构(选自费孝通《生育制度》,标题为编者所加)损己利人的生育我在上文中已经说明,在我看来,性的需要和种族绵续的需要是两回事,虽则相联,但是可以分得开的。
我在本书中所要分析的生育制度是从种族绵续的需要上所发生的活动体系。
可是在说到种族绵续是要用文化手段来保障之前,我得先说明种族绵续并不是满足性欲的副产品,因为我在以上两节中已经讨论过,人类有能力跳出从性爱到生殖,从生殖到抚育之间的生物机能的连环。
若没有了社会制裁,人类既然能够脱离生物机能的连环,他们种族的绵续也就失去了自然的保障。
若是种族绵续是人类个体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为维持个体生存计,必得另外设法保障种族的绵续了。
于是我们看见有不少文化手段在这上边发生出来,总称之作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人为保障。
生育制度读后感
生育制度读后感篇一:《生育制度》读后感《生育制度》读后感——从书中看两代人的延续看人口学的知识一、前言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是一本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著作,书中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
但本书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
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从书中我可以读到一个家族的成员间相互的影响与关系,看到了世代的延续和扶持。
我的这篇读后感将从家族中连续的两代人出发,结合人口学课程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两代人间的延续,发掘书中所述与人口学知识的契合点。
二、从书中看两代人的延续从《生育制度》中我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生命轨迹:婚姻的确立→双系抚育→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社会性的断乳→社会继替,之后又进入一个循环。
可能有的人一生不会按照这个轨迹来行走(比如无后的人),但这是一个社会普遍的循环,在这循环中,紧邻的两代人关系尤为密切,延续性也更强。
(一)婚姻的确立婚姻的缔结不得不与性扯上关系,婚姻前后的性在传统看来是不一样的,婚后的性更具有道德意义上的正当性,同时也更加约束婚姻双方在性上的忠诚。
婚姻是社会为孩子们确定父母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婚姻并不完完全全是一件私事,它是一个向社会宣告两人关系的社会文化产物。
因此,婚姻并不止是生物的交配,也是文化的交流。
在婚姻确定之前,择偶已经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择偶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人格的交流,达到精神上的接触,以至于混化。
择偶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由过去的他人为转为当今的自主,这为更多婚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生育的发展埋下了种子。
(二)双系抚育种族的绵续是指这个世界上继续不断地有该种生物存在,婚姻后的生育就可以保证这一绵续的存在。
生殖只是新生命的造成,而抚育是生活的供养,后者往往比前者要艰辛一些。
孩子的出生为夫妇两人创造了一个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
生育制度费孝通读后感
生育制度费孝通读后感《生育制度费孝通读后感》《生育制度费》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一本揭示中国大陆人口政策及其问题的重要著作。
本书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与现代的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冲突,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观点,对于我们深化人口统筹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费孝通先生在本书中首先明确指出:传统的生育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口政策的实施,阻碍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推进。
传统的儿孙滋长观念使得人们普遍认为多生孩子能够延续家族血脉、增加家族的财富和力量,而少生孩子则被看作是对祖先的不孝顺。
这种思想的传承使得许多人对计划生育政策抱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和不理解。
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只有生育合理、适度的子女,才能真正保证家庭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同时,费孝通先生也指出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他批评了一些地方政府在计划生育中的过分强硬和一刀切的做法,使得一些家庭受到不公正对待。
此外,他还提到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女性权益的冲击,尤其是“以男生为主”的生育偏好,对女性的负面影响。
他认为,我们需要在制定和实施人口政策时,更加注重人性化、公正的原则,并积极解决妇女在计划生育中的权益问题。
本书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费孝通先生呼吁政府在制定人口政策时要注重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参与,倡导公众的参与和意见交流。
他认为,应该通过改革与创新,推进中国的人口政策与时俱进,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适应人口结构、人口流动、人口质量等多元化的变化。
作为读者,我们从《生育制度费》中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生育观念与现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冲突,更能够看到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建议。
我们应该认真倾听这些建议,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人口的健康发展,实现人口统筹发展战略的目标。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后感
费孝通生育制度读后感费孝通的《生育制度读后感》是对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批判性思考,他认为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进一步削弱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个体的权益。
这篇读后感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他的观点:生育政策的需求、生育政策对女性的影响以及生育政策的衍生问题。
首先,费孝通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必然产物。
中国人口过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资源环境紧张等问题都是推动计划生育政策出台的因素。
然而,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因此,费孝通提出应当逐步放宽生育政策,并引入一些激励机制,来鼓励人们生育。
其次,费孝通关注了生育政策对女性的影响。
他指出,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给了计生部门过于强大的权力,这使得一些计生人员滥用职权、侵犯妇女的合法权益。
他批评了针对妇女的强制流产、强制节育等行为,认为这是对妇女权益的侵犯,应该得到改变。
此外,他还谈到了中国社会对男孩的偏好,这也给妇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费孝通呼吁应该尊重女性的生育权益,建立起一个平等的生育制度。
最后,费孝通指出,现行的生育政策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衍生问题。
一方面,计生政策的执行导致了人们普遍对于生育的恐惧和压力,这进一步削弱了家庭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着老龄化的快速加剧,这给养老保障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费孝通认为,这些问题不能简单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而需要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生育制度。
总的来说,费孝通的《生育制度读后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他呼吁应该尊重个体的生育权益,引入一些激励机制来鼓励人们生育,同时制止一些侵犯妇女权益的行为。
此外,他强调应该考虑到生育政策的衍生问题,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的生育制度。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改进现行的生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能够积极探索和实践,建立起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读书笔记
我读《生育制度》《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关于家庭社会学的著作,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自己在云南大学讲授有关家庭问题的讲义整理、编写而成的,在许多晦涩难懂的社会学专著中间,这本书应该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了。
虽然题目是“生育制度”,但不仅仅是生育问题,婚姻、家庭、夫妇配合、社会继替等方面均有涉及,可以说是一本内容详实而全面的生育学大作。
费先生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说“当前的世界上,我们到处可以看见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
这一套活动我将称之为生育制度。
”如果按照马林诺斯基的观点即人类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针对一种基本需要,那么人类的生育制度是为了满足何种需要呢?是为了满足性的需要吗?作者认为非也。
生育其实是件损己利人的活动,其实是限制人类的性生活。
生育制度决不只是生物性的事物,它是社会结构的安排。
所以归根结底,他是为了满足社会完整和社会继替的需要,发挥着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生理性的抚育其实是单性的,但人类却把父亲也带到了这个抚育体系中来,原因就是人独特的社会性的形成需要两性分工,需要除了乳汁以外的其他生活技能的教化,而这样的教化仅凭父亲或母亲是不能完成的,所以婚姻能保证下一代有明确的父母双方以便顺利进行社会化。
由此看来,婚姻是社会抚育的保障,双系抚育的必要性决定了婚姻形成的必要性。
说到婚姻,这样一件事关下一代成长发展的关键内容,其形成也应该是慎重且成熟的。
婚姻双方将在未来的抚育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但两者有相同的目的。
这就对配偶的选择有了一定要求。
两者的融洽必然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种融洽不仅体现在行为动作上的默契,还应该能在精神领域保持高度的契合度,这就自然推出了在同一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下的男女应该是最合适的,尤其是在同一个抚育团体下成长起来的,即内婚,但这又恰好犯了婚姻中的大忌——乱伦。
在作者看来,近亲结婚在提高抚育效率方面是有利的,但却会威胁社会结构的条理和完整,那么好像外婚是更合适的。
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费孝通《生育制度》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1910―2021)最为得意的著作之一,在他的学术
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者从中国本土的角度出发,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
实例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中国人缔结婚姻之由,进行生育之故。
对《生育制度》的重新解读,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乡土社会的理解,有利于准确把握研究中国问题的脉络。
关键词:费孝通生育制度乡土社会现实价值
《生育制度》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从功能主义出发,对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整套体系
所做的论述。
费孝通先生立足于乡土调查访问,他的研究非常贴合中国乡土社会的真实状况――人口众多,特别是农业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而生育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延续都需要不断地有新人口的补充。
《生育制度》这本书便是从
当地实际情况入手,对婚姻,家庭和生育以及社会结构都作了其独到的考察的。
一.《生
育制度》的写作背景
真正透析一本大师的著作,便要从大师写此书的社会背景开始。
解析《生育制度》这
本书亦是如此。
1938年费孝通先生取得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便回到中国,担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且主持燕大――云大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从事实地调查研究。
两周之后,他便一门心思钻进农村,费孝通先生于1938年11月15日至12月23日这段
时间里,在云南禄丰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1939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16卷第3期PO PULAT I ON&DE V ELOP M E NT V o.l16N o.32010社会结构完整性与生育制度)))费孝通先生5生育制度6的阅读启示解韬1,2,郭未1,罗松盛2(1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北京,100871;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10)摘要:在深入阅读费考通先生5生育制度6一书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尝试从生物角度将生育制度的内容界定为:性爱、生殖、抚育三部分,并提出以/死因结构0和/死亡率结构0为表现形式的死亡制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概括出/社会结构完整性理论0,即:人类社会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死亡是对社会结构完整性的破坏,生育则是对社会结构完整性的修复。
关键词:社会结构完整性;生育制度;费孝通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668(2010)03-0101-061引言社会学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从社会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活动开始的。
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在19世纪末从国外逐步引入中国。
社会学的传入适应了改造中国社会的需要,又在中国重大的社会变革中形成与发展。
自从社会学引入中国以后,学者们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将国外社会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为创建/中国的社会学0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费孝通先生就是中国社会学者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著的5生育制度6¹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社会生活,是功能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产物。
该书以/生育制度0为名,但探讨的不仅仅只是一般的生育问题,而是以生育制度为核心,从社会本位文化观来分析探讨中国微观社会结构,即探讨婚姻、家庭、夫妇配合、亲子关系、代际传承、亲属制度等问题。
在作者看来,这种种制度安排,均是出于对新生的小孩进行抚育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代际之间的传承、种族的绵续和社会结构的稳定。
这正是作者在书中一直坚持的功能主义视角。
所谓功能主义,即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必要的功能。
按马林诺斯基的说法,社会制度是人类活动有组织的体系,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种基本需要,其功能也正在于满足这种需要。
马氏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是,包括社会结构在内的文化体系都属于人用来满足其基本生物需要及由生物需要派生的各种需要的手段。
从此视角出发,这种种制度的功能都是辅助生育(包含抚育)。
费著5生育制度6自1947年初版以来,就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读。
潘光旦先生给该书作代序时评价写道:/他(费孝通)所注意的是制度本身,用意是在种族绵延的起点和制度完成的终点之间那一大段社会的与教化的文章,加于推敲分析,,至于本书条理的畅达轩豁,剖析的鞭辟入里,万变而不离功能论的立场,章法井然,一气贯串,则也未始不是一家言的精神的充分表示,,,0[1]王铭铭先生认为: /5生育制度6的核心追求是从人和社会的再生产出¹费孝通先生于1946年完成5生育制度6手稿,1947年商务印书馆得以出版。
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将本书与1948年上海观察社首版的先生另一著作5乡土中国6合并出版发行。
收稿日期:2009-06-25;修订日期:2010-01-27作者简介:解韬(1963)),男,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口与健康;郭未(1979)),男,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家庭人口学、社会老年学及人口与健康。
#101#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3期发去发现-一套可以应用于任何特殊文化的普遍概念.。
这种追求曾在功能主义人类学中得到初步说明,而5生育制度6则把功能主义没能说清楚的问题明确地提了出来。
0[2]李明建认为:/5生育制度6一书体现了费孝通先生思想观点的前瞻性、思维方式的独特性、理论分析的生动性、逻辑论证的严密性0。
[3]费孝通先生自己在/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0中也提到自己在文章中更多强调/文化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是实体、个人是载体,,没有摆脱-见社会不见人.的缺点。
0[4]当然,客观地讲,由于5生育制度6是费孝通先生用上课的课件整理而成,初看本书,形式比较散,且未形成理论,但并非是该书没有理论基础,只是作者没有将其概括出来。
笔者通读全文并结合相关文献,在分析费著各章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之上,欲尝试将其中的部分内容整理成/社会结构完整性理论0。
2人类社会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受马林诺斯基功能主义的影响,费孝通先生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有机整体。
如果把人类社会看是一个组织复杂的整体,那么个人就是组成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
个人分工合作,各行其是,组成一个功能强大的社会,正是它把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也正是它带给了我们现有的生活。
/我们不妨先假定个人的基本需要是生存。
单为生存,人类也许可以像低级动物一样,一切靠个体去经营。
若这是可能的,人类的生活也一定简单得和低级动物差不多。
0[5]因为,人类最初就是从低级动物中分离出来,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来。
现在人类生活的程度比其他动物都高,说明人类基本需要不单为生存。
那么,/什么使我们的生活高出于其他动物这样远呢?最直接的回答是人类大大地利用了分工合作的经济原则。
换一句话说,人类组成社会,社会给了人类现有的生活程度。
0[6]众所周知,人不能单独谋求生活。
鲁宾逊式的生活不能算是人类生活,即便是生活,也是不能发展进步的生活。
/一个人不能谋生,多几个不能谋生的人在一起,也还是不能谋生。
0[7]但多个能谋生的人在一起,不一定能谋生。
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为什么?因为他们缺少分工合作。
如果他们分工了,一个挑水,一个生火做饭,一个接待香客,就不会没水喝。
这说明了,个人生活所依靠的不是任何别的个人,而是各个人互相配合别人行动的分工体系。
/有了分工合作,我们每个人就可以整天做着一件特殊的工作,不愁全部生活不能获得满足。
0[8]因为可以通过工作成果的互相交换得到满足。
分工合作不是个人的简单相加,更不是个人能力的加总,团体合作所形成的能量是远远超过团体中个人相加的总和能量。
亚当#斯密在他的5国富论6第一章中就论述了分工对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性[9],并举了制造大头针的例子加以说明¹。
个人的生存必须靠社会的分工合作,离开了社会的分工合作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大家的生活能健全进行就靠了社会规定下分工合作的结构,所以我们说这个结构是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
/社会分工合作结构的式样,各个社区可以不同,但是结构必须是完整的,必须能答复每个人全部必须依赖于别人来满足的生活需要。
0[10]如果社会结构不完整,就会出问题。
评判社会结构是否完整,就看它能否持续不断地运转下去。
各项社会分工之间必须功能互补且相互联系,成果能交换,分工结构必须完整,形成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对于人类群体来说,把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类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则其分工结构是明确并且具体的:性别结构上分男、女,而且比例需要稳定,因为性别结构不能失衡,一旦性别结构失衡就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如婚姻挤压、犯罪率上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强等(郭志刚、邓国胜,1995);年龄结构分老年人、中青年人、少年儿童,比例也不会波动太大(年龄结构也不能失调);职业分工也不能失调,必须有人从事农业,生产粮食,有人从事工业,生产工具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有人从事行政,管理国家,还必须有人从事教育,传授知识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自身社会结构的完整性。
/种族绵续决不能说是个体所要求的,而是性的满足中不经意的生理# 102 #¹亚当#斯密以大头针的制造为例,论述了劳动分工及其经济效果,认为分工在管理上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三个好处:第一,分工可以使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很快地提高;第二,分工可以使某个人专门从事某种作业,可以减少从一项工种转到另一项工种所失去的时间;第三,分工可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经常改革劳动工具和发明机器。
解韬等:社会结构完整性与生育制度结果,这巧妙的安排在人类中,,,在我看来,是在把人们结成社会,使每个人不但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一个社会的分子,每个人的生存不能单独解决,他得依靠社会的完整。
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而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的稳定,稳定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因这引起了种族绵续的结果。
0[11]从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概括:人类必须分工合作,分工合作产生了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必须是完整,才能有效和持续发展。
2.1死亡是对社会结构完整性的破坏/人是不能永远生存的,他不久就要死去。
当然,从个人的立场看,他一死之后,正可以不管天下兴亡了,正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他死后社会结构会发生什么困难,他大可不必过问。
可是他在未死之前,若是别人一批一批地死去,社会分工合作结构的完整性不能维持时,他的生活也就会发生困难。
这些活着的人却不能不关心别人的死亡,他们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完整性;他们不能强人不死,或是约定在同一社区里生活的人一齐死,就不能不把死亡给予社会完整的威胁加以免除。
0[12]死者的死去,威胁着生者的生存。
也就是说,死亡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具有破坏作用。
一般来说,死亡人口包括各个年龄、各个职业的人口,其中死亡人口大多数都是老年人。
这些死去的老年人,他们已经退休或离开了工作岗位,似乎并没有破坏社会的分工结构。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老年人是从各行各业中,也就是说从各个职业分工中退出来的,如果我们单从社会分工结构的完整性来看,自从老年人退休或离开了工作岗位那一刻起,就可以认为,他们退休或离开了工作岗位的行为破坏了原有的社会分工结构的完整性。
在工作岗位上那部分劳动者的死亡,毫无疑问是破坏了社会结构的完整性。
如一个从事农业生产者的死去,靠他生产的粮食生活的其他人就要发生生活困难;一个现行管理者的死去,就可能导致群龙无首,出现管理的混乱,这些都是对原有社会结构完整性破坏的例子。
死亡对人类社会结构的完整性破坏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战争。
纵观人类历史,自从人类形成的那一刻,战争就接连不断,甚至可以说在人类还未出现之前,战争就已经开始,一直待续到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今后也一定会出现战争。
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结构的完整性,大批中青年男性的死亡,威胁着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的生存。
因为,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需要中青年人口的来供养,供养者(就是生产者)减少,供养能力也就减弱,大批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得不到足够的维持生活基本需要的食物,最终只有死亡,从而对社会结构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2.2生育是对社会结构完整性的修复前面讨论了,死亡是对社会结构完整性的破坏,人类的生存又要求社会结构的完整。